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第二專題:此情可待成追憶(蘇教版高二必修教學案例)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6.22K

 第二專題:此情可待成追憶

1.專題內涵:對豐富多樣的情感的體驗、認識和評價。 

2.專題目標:學生能感受作品中高尚的情感,充實自己的心靈世界,獲得精神成長;學生能瞭解古代散文、中外戲劇及詩歌等文學體裁的特徵和感情表達的基本方法;學生能掌握閲讀鑑賞古代散文、中外戲劇及詩歌的基本步驟和方法;能夠從細節、景物、台詞、意象等入手,準確理解作品中所表達的情感;能理解語言的深層意藴,評價感情的表達效果,提高解讀作品的能力。

3.呈現方式:文本研習

4.核心文本:陳情表 / 項脊軒志 / 長亭送別 / 羅密歐與朱麗葉

5.教學重點:誦讀-鑑賞-多樣的表情手段

6. 課時安排:10 課時

7.專題的地位及意義:

專題名稱取自李商隱的《錦瑟》詩,重點在“情”字上,揭示了本專題的基本內涵,就是感受、理解、認識豐富多樣的感情。這裏有令人難忘的親情,有刻骨銘心的愛情,還有温馨動人的友情,展示人的高貴博大心靈世界。

一、如泣如訴:陳情表 /項脊軒志 

二、執子之手:長亭送別 / 羅密歐與朱麗葉 

三、*舊日時光:舊日的時光 /箭與歌/別離 

專題的人文主題是感情:“如泣如訴”、“執子之手”和“舊日時光”,分別對應着親情、愛情和友情。 

 第一板塊選了兩篇經典文言文。李密對自己坎坷遭遇、艱難處境的曲折“陳情”,歸有光對祖母、母親、妻子的深情追憶,無不是如泣如訴,哀婉動人,讓人讀後感受到親情的美好與動人。 

 第二板塊選了兩篇戲劇作品,一中一外,一聚一別,一悲一喜,構成互補關係。《西廂記》對戀人不忍分別的悲苦心情的細膩刻畫,《羅密歐與朱麗葉》對青年男女一見傾心的動人描寫,讓我們陶醉在優美的意境之中,對愛情這一人類情感的高峯體驗有了全新的認識。 

 第三板塊選了三首歌頌真摯友情的詩歌,它們以個性化的語言和意象,傳達出多樣的情感內涵。我們陶醉在友情的旋律中,認識到“友誼地久天長”,需要愛的付出,需要彼此的勉勵,朋友之間應該互相融合又各自獨立。 

 “如泣如訴”的散文、“執子之手”的舞台形象、“舊日時光”的深情詠唱,專題以多樣的藝術形式表現出情感的豐富多樣性。 

 李密的深情,歸有光的至愛,都是通過散文的細節、白描、烘托、渲染等手法表達出來的; 

 張生和崔鶯鶯、羅密歐和朱麗葉對幸福愛情的追求,都是通過“代言體”的戲劇形式、戲劇衝突、時空安排等手段來表現的; 

 三首歌唱友情的詩篇,或藉助意象,或融思於詩,運用了多樣的詩歌感情表達的手段。 

 讓學生體驗優美真摯的感情,珍視親情、友情,理解愛情,學會用多樣的表現手法抒發感情,是本專題教學中應該抓住的重點和主線。

  

 本專題是對豐富多樣的情感的體驗、認識和評價,它以情感類型為經、文體為緯,組成三個教學板塊。與孤立存在的單篇形態不同,這些文章組成專題後,便以情感的豐富、表達手段的多樣,獲得豐富的課程意義。閲讀熔鑄深刻高尚情感的作品,體會其中的喜怒哀樂,可以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提高精神生活的質量,培養健康的人格,更好地去認識自我、認識他人、認識人生。

 本專題選的是中外經典作品,具有豐富的語文學習內容,我們在感受作品豐富情感的同時,接觸到多種的文體和表達形式,在鑑賞解讀的實踐中,學習抒發感情的常用方法,增強語言運用的敏感,切實提高對散文、戲劇、詩歌的鑑賞能力。 

第一板塊:“如泣如訴”

一.教學要求(學科教學指導意見P57)

基本要求

 1.  歸納整理文言虛詞“乃”“然”“者”“所”等的意義和用法;查找資料,瞭解“表”、“志”的文體知識。

2.  根據語境,分析《陳情表》中相關詞語的表達效果 。

3.舉例分析作者選取生活細節表現人物的音容笑貌、寄託深情的表達技巧。

 

發展説明

 課外閲讀《先妣事略》《寒花葬志》,進一步認識歸有關散文的風格

 

説明

  

 

二.教學建議

 第一板塊“如泣如訴”選了兩篇經典文言文 --李密《陳情表》  歸有光 《項脊軒志》,讓人感受親情的美好與動人。 

 1.兩篇文章都表達了感人的親情,為什麼感人,是教學的突破口。 

   《陳情表》中應結合特定的交際環境,扣住“表”可“陳情”的文體特點,抓住情感表達的獨特之處,引導學生理解其中的奧妙。作者抓住晉武帝的心理,着力描畫自己與祖母相依為命的苦情、被徵召後的左右為難、忠孝難以兼顧的兩難,打消對方猜疑心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其中情感表達的層次性、曲折性以及分寸感的把握、火候的拿捏,十分到位。 

   過去講《陳情表》,一段段串講分析,靜態分析表達的效果,沒能抓住要害。“表”這種文體,是對上陳情,有一個讓對方接受的交際目的,一定要放到特定的交際環境中,才能理解其中的奧妙。抓住這點,就抓住了本文情感表達的獨特之處,找到了教學突破口。 

   《項脊軒志》平靜地描述記憶中的細節,只在關鍵處不經意流露感情,“餘泣”、“令人長號不自禁”。它巨大的情感波瀾潛藏在文中的今昔對比中: 所敍述描寫的都是生活記憶,是從不得志、孤獨落魄的今天去回望,這樣暗中形成了今昔對比,藴藏着今不如昔的人生悲懷,具有巨大的情感衝擊力。文章的後兩段,是在舊稿的基礎上補寫的,為什麼要補寫?説明他讀了舊稿悲不自抑,情不自禁,有滿腹的辛酸要傾訴,卻又抑制住了,筆下出現的是平靜温馨的細節,是自己物是人非的流年,和那讓人難忘“亭亭如蓋”的枇杷樹!抓住“情”字,帶領學生披文入情,就有了解讀的鑰匙。 

  教學中應該強化對古代散文的鑑賞。應該突出對文章表情達意的關鍵處、精妙處、奇特處的鑑賞。 

   還應該重視對鑑賞方法的指導。可以運用誦讀、替換、對比、舉例等方法,指導學生的鑑賞,養成良好的鑑賞習慣,培養優良的鑑賞品質。(有一堂課上,教師讓學生舉例説説自己的母親在生活中那些細微感人的情節,有好多女生哭了,甚至泣不成聲。)

2.應該重視誦讀。兩篇文章都是抒情的名文,感情真摯強烈,應該多讀,讀出文氣,讀出意藴,讀出感受。運用多種讀法,比如默讀、領讀、個性化美讀等,用聲音把文中深沉的感情表現出來。 

3.當然,重視讀,重視鑑賞也不能因此忽略對文本必要的字詞的掌握。必修五的文言文字詞上的疏通理解可讓學生互問互答來解決,沒必要再字字句句翻譯一遍,因為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文言知識的積累,加上《項脊軒志》這樣的文本,語言比較淺白,一些關鍵性的詞句,教師加以補充足夠了,因為翻譯中枝枝節節的東西,會妨礙甚至破壞閲讀的美感。  《陳情表》和《項脊軒志》教學中應該強化對古代散文的鑑賞。 

這兩篇文言文可以以鑑賞為主線,通過鑑賞完成3個基本的教學要求。

課外閲讀《先妣事略》《寒花葬志》,進一步認識歸有關散文的風格

三.課時安排:4課時

 

 

 

 

 

 

第二板塊:“執子之手”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人類共同的美好願望。王實甫的《長亭送別》和[英]莎士比亞 的《羅密歐與朱麗葉》表達了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對愛情一種共同追求。

一.教學要求:(學科教學指導意見P58)

基本要求

 1. 瞭解文藝復興及莎士比亞的代表作。積累《長亭送別》中的成語典故。

2. 舉例分析王實甫代用前人名句、提煉生活中的鮮活語言的表達技巧。

3. 揣摩《羅密歐與朱麗葉》精彩對白和獨白,分析男女主人公的性格。

4. 舉例分析莎士比亞戲劇語言的“詩化”特點。

 

發展要求

 1. 課外選讀《西廂記》或《羅密歐與朱麗葉》全劇。

2. 組織戲劇表演活動。

 

説明

  

 

二.教學建議

可以根據文本的個性,巧選教學素材,巧組教學單元,甚至打散原文前後的順序,抓住專題的核心,突出重點,激活文中情感,陶冶學生的心靈。

《長亭送別》和《羅密歐與朱麗葉》是中外戲劇經典,以代言體的戲劇形式表現了愛情悲歡離合的情感過程,表達了人們對理想愛情的追求。兩部戲一中一外,一聚一別,一悲一喜,構成互補關係,具有豐富的語文學習的內容。 

因此對第二板塊的教學,重點定位在戲曲鑑賞能力的培養提高上。我覺得采用比較閲讀的方法進行(課堂上以學生互析互評的方式來完成),可以給學生一個更廣闊的鑑賞空間,更能達到多元解讀的目標。比獨立教學更能激發學生的閲讀、研習的興趣。同時可以解決課時少的問題。

三.課時安排:3課時

四.教學設想:

1.兩場戲是長篇戲劇(曲)的節選,為了更好地學習作品,課前應該指導學生熟悉原作劇情,瞭解劇中人物、相互之間關係、戲劇的矛盾衝突等。

2.寫故事情節概述。找出兩文的可比之處(內容、手法、主題等方面)設計問題。這兩項作為書面預習題。(教師就根據學生設計的問題,選擇的對比點進行梳理,明確大致範圍;也可根據具體情況由教師補充一些重要的、關鍵的對比點,以便很好地達成教學目標。也可根據學生預習設計的問題,給他們組成小組進行。)

3.教學中可以複習戲劇體裁方面的常識和戲劇鑑賞的知識,再介紹作者戲劇創作成就以及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介紹元雜劇常識,積累相關的知識,為課堂學習打下基礎。

4.進行課堂實際操作,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最後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把握人物形象。

五.教學設計及步驟

第一課時

在第四模塊我們學習過曹禺的《雷雨》,對戲劇體裁方面的常識和戲劇鑑賞的知識,已有所涉獵,教學中可以稍加温習;同時介紹作者戲劇創作成就以及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介紹元雜劇常識,積累相關知識,為課堂學習打下基礎。

教學過程:

1.王實甫及《西廂記》

2.元雜劇的體例:一本四折一楔子;曲白科;題目正名;腳色(角色)。(教參P83)

3.莎士比亞和劇作及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

4.明確關鍵比較點及小組成員(關注劇本的角度和關注的深淺)。

5.作業:要求做好充分準備,有理有據地亮出自己觀點。

第二課時

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闡述自己的觀點(不要求個個精彩,但必須有獨到之處),同學之間或小組之間可以補充、質疑、反駁以至否定。教師可以參與其中,調控好時間與情緒。

預測中的比較點:

內容上:

1.男女主人公對愛情的追求

戲劇主人公所追求的自由愛情都受到外界勢力的阻撓,男主公都被逼要離開對方。但具體情形不一樣。

鶯鶯是是一位敢於追求婚姻自主和幸福生活的多情女子,她對張生的愛絲毫沒有摻雜進世俗的考慮和利害的打算,這折戲中多次表現了她珍視自由愛情,厭棄功名利祿,鄙視等級觀念,反對門當户對的婚姻觀。張生被逼去應試,鶯鶯表現出了對封建勢力及世俗名利觀的怨恨的蔑視。

朱麗葉美麗純潔,忠貞不屈,同時善良温和,也不乏某些心計。她有如一株亭亭玉立的水蓮花,雖根植於污濁的泥淖而自有純潔與明淨,雖經摧殘仍飄散着經久的芬芳。她不顧家族宿怨的禁忌,大膽地接受羅密歐的愛情,表現了她“離經叛道”精神。為實現美滿的婚姻,她用心良苦,靠假死躲過與帕里斯的婚姻,以期與真正所愛的人結成良緣。從“死亡”中醒來的第一句話是詢問自己的“夫君”,當得知“夫君”已死,便毅然真的殉情,決不苟活,把愛情看得高於生命。她的理想最終不能如願,是因為她太天真稚嫩,畢竟才14歲,也是因為現實太黑暗殘酷,使她實在無法抗拒命運的錯誤安排。她是一個熱情而柔弱的理想主義青年。

朱羅兩人拋棄家族世仇,堅定選擇愛人愛情,是對人生意義的理解。

2.鶯鶯與朱麗葉對愛情的信任度及表情方式 

雖然女主公對未來都懷有憧憬,相信能夠“有情人終成眷屬”,但心態不一樣。鶯鶯身上我們也可以窺見封建時代婦女身上所承愛的巨大壓力,以及在男女不平等的社會裏婦女悲慘屈辱的地位,這其中有憂慮:荒村雨露,野店風霜,無人扶持,最難調護;還有埋怨:拆鴛鴦,催逼上路,此情難訴,此恨誰知;更有不安:異鄉花草,再休棲遲,停妻再娶,忘情負義。鶯鶯的痛苦是一種不能左右自己命運的痛苦。(含蓄深沉)

第二幕第二場凱普萊特家花園中,朱麗葉對月抒懷,青年男女熱情的情感交流和相別時的難捨難分,彈奏的是一曲曲情意纏綿的青春的頌歌、愛的頌歌充滿激情、義無反顧、渾然忘我的愛情(大膽熾熱)

3.《長》《羅》中主人公對封建勢力的反抗力度

都比較軟弱:張生的赴考,朱羅兩人的殉情

羅密歐和朱麗葉是代表莎士比亞時代的人文主義理想的貴族青年,他們與貴族家庭的鬥爭映現着人文主義與封建主義的鬥爭。鬥爭是尖鋭、殘酷而悲壯的。年輕的一代帶着“愛”的理念和精神走上歷史舞台,儘管體現了人文主義精神萌芽生長的必然性和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但他們畢竟稚嫩,無力抗拒封建勢力的遏制和扼殺,他們的“愛”也是缺乏現實基礎的“海市蜃樓”。他們為了“愛”和自由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表現形式上:

兩個片段都反映了原作“詩劇”的特色和魅力。

但《長》以唱詞為主,將曲詞融古代詩詞與民間口語為一體的特點。王實甫不僅善於熔鍊方言口語入曲,而且更善於熔鍊古典詩詞入曲,甚至把口語和古典詩詞雜揉在一起而絲毫不顯生硬牽強。使《西廂記》成為文采派代表作。而意境的創設使濃郁的詩情畫意瀰漫在字裏行間,具有一種意境美。作者選擇暮秋時富有特徵的景物組合意象,與人物的離愁別恨融合在一起,景是離人眼中的秋景,彷彿帶着濃濃的愁緒,情由於景的渲染烘托而表現得突出。隨着場景的轉換,我們陪同劇中人在如畫的風景中漫遊,進入詩化的境界。情景交融是最大特色

《羅》則是戲劇對話,其中雖然也提到“雲雀”“夜鶯”“晨曦”“流星”“太陽”等,但並不是為了構成意境,而只是優美巧妙的比喻。但莎士比亞也十分注重氣氛的渲染和營造,充分利用環境來烘托氣氛,如神祕的夜色、靜謐的花園、皎潔的月光、温暖的晨曦。 綜合運用比喻、擬人、象徵、對比、誇張等多種修辭手法,使一段段獨白、對白充滿詩意。他不僅把朱麗葉比喻為美麗的太陽,表達對她的讚美之情,還將月亮擬人化,比作有嫉妒心的人,因不如朱麗葉美麗,“已經氣得面色慘白”。《羅》中更多地採用表現人物命運的、感情濃烈、富有詩意的對話來推動情節的發展,展示人物性格。

為了營造意境,《長》還運用典故、引用、對偶、重疊、兒化等手段,使感情一步步緩慢釋放,表達含蓄而優雅,表現出東方人特有的情感世界。《羅》則語句直白大膽,句式反覆排比,表現出為辣辣的熾熱愛情。

《羅》詩化與非詩化語體

主旨思想 

《長》不僅表現了愛情和封建家長的矛盾,而且對讀書追求功名利祿那一套世俗觀念也作了一定程度的批判。《羅》人性的關懷。展示熱戀中青年男女豐富優美的心靈世界,寄託了對人與人之間友愛和諧關係的追求。

 

鑑賞小結:

東西方文化對愛情的理解不盡相同,但文學會賦予愛情深遠的生命力,文學經典會反過來幫助讀者個體體驗區同的激情,探索細膩的心靈。讀者無論更欣賞哪種風格的文學樣式,都證明了“愛是人類精神的一道最強烈的光輝”。

這不是一場風花雪月的遊戲,而是一場心靈的事件。

 

 

第三課時

第三課時主要是評價總結。評價中要有一種對多元解讀的寬容和尊重。

1.評價

2.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3.把握人物的形象

4.作業:課外延伸閲讀

(説明:第二、三課時最好連堂課上,效果好!)

 

 

 

 

*第三板塊:“舊日時光”

 [英]羅伯特彭斯《舊日的時光》 [美]朗費羅 《箭與歌》 馮至  《別離》 一。教學要求:

基本要求

 1.整理有關三位作家的文學常識,查找資料瞭解十四行詩的體裁特點。

2.瞭解三首詩的意象以及意象所營造的意境特點。

3.通過對詩歌的比較閲讀,提高現代詩歌的鑑賞能力。

 

發展要求

 1.向同學推薦一至二首你喜歡的友情詩,並對詩進行鑑賞,説説喜歡的理由。

2.嘗試詩歌創作。

 

説明

  

 

二.教學建議

 板塊中三首友情詩謳歌了真摯美好的友情。 

 揭示了友情豐富的內涵。有的歌頌朋友之間地久天長的友誼,有的説明友情心心相印、彼此默契的特徵,有的揭示了友情的價值。 

 表現手法多樣。有的直白純樸,有民歌風味,有的借用意象,構思巧妙,有的融思於詩,側重表達內在的情緒和深邃的哲理。 

 這個板塊都是抒情短章,難度不大,又都是歌詠友情,學生會比較感興趣,教學中可以安排以自讀為主,放手讓學生自主研讀,收集材料,瞭解作者,組織討論,交流心得體會。 

 《舊日的時光》是世界名歌,幾百年來久唱不衰,後來成為電影《魂斷藍橋》的插曲,傳遍世界各地,人們喜愛在告別宴會上頌唱此歌。 

詩題就可以觸動人們的心絃。也許,每個人的“舊日的時光”各不相同,但都是沉甸甸的人生記憶。難忘舊日時光,説到底,就是難忘老朋友,難忘友情。   

 《箭與歌》是朗費羅歌頌友誼的一首著名抒情短詩,在西方可謂家喻户曉。這首詩看似意思淺顯,其實內容深刻;看似信手拈來,其實匠心獨運。 

  《箭與歌》設計了一道參照原文比較譯文的中英文詩作比較鑑賞題,可以組織學生研討。英文原詩用詞淺顯,高二學生一般都能看懂。題目的指向不是比較譯文的優劣,因為兩篇譯文各有所長,而是讓學生通過比較或翻譯,加深對原作精美之處的體會,提高對現代詩歌的鑑賞能力。 

 馮至《離別》是他《十四行詩》中的一首,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它汲取了西方現代詩歌的藝術傳統,尤其受德國現代詩人里爾克影響,靈活運用了西方十四行詩形式,熔鑄了作者本人的特定時代的人生經歷,表達了現代人的生命感受。寫 

 學習現代詩歌,在大致把握詩歌情感內容的基礎上,要養成一種多元解讀的習慣和品質,要有一種對多元解讀的寬容和尊重。馮至的詩卻是培養多元解讀習慣與品質的好材料。《離別》由於缺少具體的敍事情節,表達的是幽渺迷離的人生感悟,往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很難有統一答案,這就逼着我們必須調動生活的積累,代入詩歌中,展開自己的想像,真正的去多元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