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項脊軒志》(第三課時)(粵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1.54W

 項脊軒志(第三課時)

一. 教學目標 1.把握文章的細節描寫

             2.從細節描寫的角度分析人物形象

             3.理解細節描寫中透露出來的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把握文章的細節描寫

三.教學方法:鑑賞、分析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人們常説細節決定成敗,其實文章寫得好不好有時也和細節有着密切的關係。散文往往以情取勝,細節就是體現情感的最好方式之一。我們這節課的主要任務就是弄懂文中的主要細節。

(二)給學生10分鐘時間找出文中的細節描寫(分組)。

1.“萬籟有聲”與“而庭階寂寂”是否矛盾?是寫靜嗎?

明確:是寫靜,是一種反襯的手法。(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2.“庭中始為籬,已為牆,凡再變矣”可以看出作者的家庭情況是怎樣的?

明確:開始在沒有分家的時候肯定用的是同一個大庭院,那麼在分家後各自開始建造籬笆,就象徵着家庭已經開始分裂,開始有了隔閡。但是籬笆畢竟還比矮,有空隙,彼此還能進行感情間的交流,但是後來把籬笆拆了建了牆,牆又厚又冰冷,沒有一點人情味,這就可以看出他們之間的關係已經非常冷淡了,大家也已經不再是一家人了。

(“雞棲於廳”體現衰敗的景象,也喻示家族的衰落)

3.“ 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母親對孩子的情感是怎樣體現出來的?

明確:叩”是輕輕敲門,表現出母親最想知道孩子是不是寒冷。是不是想要吃東西,但是又怕吵醒了孩兒那種急切的心情。這些動作和語言非常的平凡,但生動地體現出了母親對孩子的那種關愛和深情。(可結合祖母“以手闔門”來對比分析)

4. “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可以看出先大母是怎樣一個神態?

明確:愛憐孫兒的歡喜之情、笑謔嬉戲之態,躍然紙上。

5. “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先大母的心情是怎樣的?

明確:多年憂慮中透出的殷切希望(悲喜交加)。

6.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這個句子怎樣讓讀者感動的?

明確:祖母用心之良苦,囑咐之莊重,語氣之諄諄,情意之真誠,催人淚下。

7.“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體現出妻子及諸姐妹怎樣的形象?

明確:幾句平常話,把一羣小姑娘拉着回孃家的大姐,問長問短,天真無邪,可親可愛的神態和語言,寫得逼真如畫,躍然紙上;妻子得意自豪的心情,嬌媚的姿態展現在讀者眼前。

總結:細節描寫的作用:典型的細節可以刻畫人物性格,可以深化主題,可以渲染時代氣氛、地方特色,也可以暗示影射。

(三)課堂練習

學生閲讀《金榜1號》68頁《寒花葬志》一文及老師發下來的譯文,回答下面及格問題。

(1)在這篇只有百來字的短文中,作者寫了寒花生前的哪三件事?

明確:出來時的打扮,煮荸薺時的調皮,吃飯時的神態 

(2)找出文中的兩處細節描寫(用原文回答),並分析寒花這個人的人物形象及。

明確:“婢持去,不與”、“目眶冉冉動”;寒花是一個天真無邪、充滿稚氣的小女孩。

(3)作者對寒花的感情是怎樣的?

明確:愛憐、哀思(可點明主僕之間的關係)

寒花葬志

〔明〕歸有光

婢,魏孺人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虛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婢初媵時,年十歲,垂雙鬟,曳深綠布裳。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薺熟,婢削之盈甌,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與。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飯,即飯,目眶冉冉動。孺人又指予以為笑。 

回思是時,奄忽便已十年。籲,可悲也已! 

--選自《四部叢刊》本《震川先生文集》

譯文

婢女名寒花,是我妻魏孺人的陪嫁丫環。死於嘉靖十六年五月四日,葬在土山之上。她沒有能侍奉我到底,這是命啊! 寒花當初陪嫁來我家時,年方十歲,兩個環形髮髻低垂着,一條深綠色的布裙長可拖地。一天,天氣很冷,家中正在燒火煮荸薺,寒花將已煮熟的荸薺一個個削好皮盛在小瓦盆中,已盛滿了,我剛從外面進屋,取來就吃;寒花立即拿開,不給我。我妻就笑她這種樣子。我妻經常叫寒花倚着小矮桌吃飯,她就吃,兩個眼珠慢慢地轉動着。我妻又指給我看,覺得好笑。 

回想當時,一晃已經十年了。唉,真可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