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物理教案《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1.96W

一、教學目標

物理教案《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知識與技能目標】:知道聲音靠振動產生,它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觀察和實驗的方法探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原理,培養初步的觀察能力和研究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師生雙邊的教學活動,體會從實驗得出結論,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激發學習興趣,並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一切發的物體都在振動,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難點】:理解在空氣中聲波以疏密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用視頻展示一組高山流水、蟲鳴鳥叫、交響樂、人聲嘈雜的畫面,引入從今天開始我們就一起學習聲現象。詢問學生有關聲現象,同學們想知道哪些知識呢?

預設:這些聲音是怎麼產生的?又是怎樣傳播到我們的耳朵的呢?聲音為何不盡相同?為什麼有的聲音動聽,而有的聲音卻是噪聲等等。

我們這節課就來研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對其中的部分問題予以解答。(板書標題)

(二)、探究學習

1.聲音的產生

學生小活動:動手使身邊的儘可能多的物體發聲。

活動時注意觀察物體發聲與不發聲時有何不同?與同桌討論發聲的物體又有怎樣的共同特徵。

預設:有抖紙張,彈橡皮筋,倒水,拍手,敲桌子,吹氣球,説話唱歌等等。

通過對比師生歸納聲音的產生實質都是在動。教師講解這實質是繞中心位置來回運動,物理學中稱之為振動。也即是説正在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振動停止則發聲停止。

提問:那麼是所有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嗎?

實驗探究:用錘敲擊音叉,請同學聆聽並觀察,可以聽到悦耳的樂器聲,但很難看到發聲的物體音叉是否振動,如何才能觀察呢?教師介紹一個好的辦法,用鐵架台下懸一隻乒乓球,音叉挨着乒乓球,對比不敲擊和敲擊音叉時乒乓球的狀態,發現不敲擊時球靜止,敲擊時球有明顯跳動。

思考:乒乓球在什麼情況下跳動?為什麼跳動?請學生試着説一説。

通過觀察,知道敲擊音叉時才跳動。是因為敲擊時音叉發出聲音,音股在振動,靠近很輕的乒乓球時帶動球跳動。這種把叉股看不見的振動轉化為可以看見的乒乓球的跳動,物理學上稱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為轉化法。

請同學思考還有什麼方法可以驗證,預設有同學提出了用水或者撒上胡椒粉等。請學生動手操作,觀察現象,並解釋原因。(把音叉放置水中,對比不敲擊和敲擊音叉時的狀況,可看到後者水花四濺,原因是發聲的音叉的叉骨在振動,放置水中會使得水發生振動甚至激起水花。也是轉化法。)

教師講解:科學家做了大量的實驗,均表明一切發的物體都在振動,我們把正在發聲的物體叫做聲源。

補充小資料:早期的機械唱片發聲原理。即將發聲體的振動記錄下來,需要時再讓物體按照記錄下來的振動規律去振動,這會產生與原來一樣的聲音,這樣就可以將聲音保存下來。

聲音的傳播

聲音是靠振動發聲的,那麼聲源產生的聲音又是如何傳到人耳的呢?

演示實驗:聲音兩個相同的音叉A與B,相隔一段距離,A音叉靠近靜止懸掛的乒乓球,用力敲擊B音叉,發現乒乓球也會跳動。

提問:音叉B並沒有與乒乓球接觸,為什麼球會振動,又是誰將振動傳給了A呢?

得出:他們之間只有空氣,應該是空氣傳播了聲音。

提問:那空氣又是怎樣傳播聲音的呢?

教師點撥:原來敲擊音叉時,叉股不停的左右振動,引起他周圍的空氣形成疏密相間的波動,並向遠處傳播,形成聲波。聲音就是以波的形式向外傳播,最後到達我們的耳朵,引起聽力。平時我們人與人的交流就是靠空氣傳播聲音的。

那只有空氣才能傳播聲音嗎?你還知道什麼可以傳播聲音呢?同學們請看下面的實驗看看他又説明什麼問題。

用氣球包裹一個手機,打開音樂,並將他懸吊起來,放入空桶中,可明顯聽到空氣傳播的音樂。接着往空桶中注入水,請學生觀察並聆聽是否還是可以聽到聲音,這一現象説明什麼問題,什麼可以傳播聲音。

結論:兩個實驗分別説明空氣是氣態,水是液態都能傳播聲音。

提問:那固態物質是否能傳播聲音呢?你又有什麼具體實例來説明呢?

預設壓在枕頭下面的手錶,可以通過枕頭傳播指針走動的聲音;土電話傳播聲音,有細線連接可以聽到,沒有細線不能聽見,説明細線可以傳聲。

總結:大量的實驗表明一切氣體、固體、液體都可以作介質傳播聲音。

提問:思考有沒有不能傳聲的地方呢?

預設月球上,兩名宇航員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通過無線電來交談。這是因為月球上沒有空氣,也即是在真空狀態不能傳播聲音。

演示實驗:用小實驗輔助理解真空不能傳聲:把正在響鈴的鬧鐘放在玻璃罩內,用電動抽氣機逐漸抽走裏面的'空氣,注意聲音的變化。可以引導推想如果把罩內抽成真空,就不能聽到聲音了。再做對比實驗讓空氣逐漸進入玻璃罩,注意聲音的變化。

師生總結: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傳聲的介質可以是氣體、固體或液體,真空不能傳聲。

聲速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那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嗎?

生活現象:生活中電扇雷鳴的天氣,我們總是先看見閃電,後聽到雷聲,這是為什麼?

討論得出: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也就是説聲音傳播有一定的速度。

教師講解:我們把聲音在介質中的傳播速度稱為聲速。它的大小等於聲音在每秒內傳播的具體。聲速的大小跟介質的種類和温度有關。

展示ppt,列舉一系列聲音在介質中的出納博速度,請同學仔細觀察數據,有何發現?

可以看到在一般情況下,聲音在氣體中的傳播速度小於在液體、固體中的傳播速度。請學生記住聲音在15℃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40m/s。

引導同學聯繫生活實際:一個同學在山谷間吶喊,那他的聲音大概是以什麼速度向外傳播的呢?(340m/s左右)可是過一會兒就會聽到連續不斷的聲音,那這是什麼現象呢?

教師講解:這是回聲現象,用物理的語言描述就是聲波遇到障礙物的反射現象。

提問:但是平常人們在講話時並沒有聽到回聲,那在什麼情況下我們可以聽見原來的聲音和回聲呢?

教師講解:當障礙物離人較遠時,發出的聲音經過大於0.1s回到耳邊,人們能把回聲與原聲區分開;而當障礙物離得太近時,聲波很快反射回來,回聲與原聲混在一起,人耳難以分辨,但是會覺得聲音更響亮。

拓展小資料:回聲現象除了測量聲速之外還有很多應用。如在建築學中我國天壇的迴音壁巧妙利用回聲享譽中外,醫學上疾病監測,工業加工除塵,軍事中利用聲納海底探測等等。

(三)、應用提升

科學世界資料補充:《我們是怎麼聽到聲音的》。生物課上知道基本過程就是外界傳來的聲音引起鼓膜振動,這種信號經過聽小骨及其他組織傳給聽覺神經,聽覺神經把信號傳給大腦,人就聽到了聲音。在這個過程中,任何部分發生障礙,人都會失去聽覺。如果只是傳導障礙,而又能想辦法通過其他途徑將振動產生的信號傳遞給聽覺神經,人們也能感知聲音。例如,聲音通過頭骨、頜骨也能傳遞到聽覺神經,引起聽覺。科學上把聲音的這種傳導方式叫做骨傳導。骨傳導常應用在工業和戰場上,利用骨傳導原理製成的助聽器、耳機等在生活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物理學知識與生活緊密聯繫,讓我們不禁感歎好神奇的物理世界,它造福於我們的生活,讓生活更美好。

習題鞏固:將耳朵貼在長鐵管的一端,讓另外一個人敲一下鐵管的另一端,你會聽到幾次敲打的聲音?請説出其中的道理。

(四)、小結作業

師生小結:聲音的產生原因與傳播特性。

思考兩個問題:為什麼我們能聽到房間裏蚊子的嗡嗡聲?然而蝴蝶飛行時翅膀也在振動,我們卻聽不到蝴蝶翅膀振動的聲音,這又是為什麼呢?帶着這個疑惑預習下一節課的內容,試着尋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