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魏公子列傳 教案教學設計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1.36W

江蘇四中

教學目的:

1.瞭解史傳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語言、行動描寫和烘托手法的運用。

2.認識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風和侯嬴的超凡出眾的智慧。

3. 學習文中一些實詞、虛詞,掌握幾種常見的文言句式。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首先是傳記主人公信陵君形象的分析,其次是烘托手法的分析。這二者之間有着密切的關係,因為文中用不少筆墨描寫了侯嬴的形象,必須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寫侯嬴是為了寫信陵君--侯嬴在關鍵時刻獨出奇謀並殺身相報,正是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風所結出的碩果。弄清這種烘托手法,才有利於突出傳記主人公的形象。

教學方法:

本文可以交叉運用閲讀和誦讀兩種教法。第3、7、8三段寫人物語言、行動和神態栩栩如生,內容十分深刻,能背誦下來,可以終生受益,宜用誦讀教法,使學生當堂基本成誦,以減輕其負擔。其餘部分以學生自己閲讀為主。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有關背景常識。

1.本文雖是節選,卻佔原文三分之二篇幅。被刪節的部分有:①信陵君有客能知趙王陰事(中華書局版本第3段);②留趙後,卻趙封,與趙處士毛公、薛公遊,傾平原君客(同版本第10-11段);③秦日夜伐魏,魏數請信陵君,乃歸國(同版本第12段);④將五國兵破秦軍於河外,逐秦軍至遂谷關(第13段);⑤魏王曰聞毀言,使人代公子將,公子病卒(第14段)。以下略敍魏亡及漢高祖常祠公子。

從傳記的大體內容可以看出,信陵君是個悲劇人物。他有極高的軍事才能,但並未得到發揮。

課文中説:“當是時,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這大約是指前266年以後的事。儘管如此,“魏王畏公子之賢能,不敢任公子以國政。”竊符救趙,又是違背魏王意願的,雖然取得很大勝利,但公子仍不敢回來。留趙十年,秦軍“日夜出兵東伐魏”,魏王才迫不得已請他回來,做了上將軍;可是擊敗秦軍後又免去他的職務。“公子自知再以毀廢,乃謝病不朝……日夜為樂飲者四歲,竟病酒而卒。”卒後18歲而魏亡。

信陵君的悲劇命運跟魏國的衰亡過程是相始終的。

2.課文中以較大篇幅描寫侯嬴,這涉及戰國時期的養士制度。士,即知識分子。這些人有較高的文化素養或有高強的武藝,他們或走公室,或入私門,以自己的才學為各國統治者效勞;他們可以左右各國的政策,處理各國的外交,指揮各國的軍隊,其中一些最傑出的人物能以布衣而取卿相,如蘇秦、張儀、藺相如等。

當時收養門客名聲最大的是所謂四君:“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賈誼語)。司馬遷為四君立傳,都提到門客的事蹟,重視這些人在關鍵時刻所發揮的作用,如《孟嘗君列傳》中提到馮,《平原君列傳》中提到毛遂,《春申君列傳》中提到朱英。但比較起來,信陵君最善於結交士,得到他們的幫助也最大。

讀史傳要注意傳中人物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作用。竊符救趙推遲了秦滅六國的進程,這是信陵君對六國反秦鬥爭所作的傑出貢獻。這貢獻是在侯嬴的幫助下作出的,也是信陵君善於養士的最有力的證明。要充分理解這一點,就必須弄清有關的背景常識。

二、檢查預習

1、解釋一詞多義

故:

終不以監門困故而受公子財  (緣故)

故久立與其客語  (故意)

今公子故過之  (特意)

朱亥故不復謝  (有意)

世莫能知,故隱屠問耳  (所以)

引:

公子引車入市  (帶領)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延請)

復引車追問侯生  (退回)

為公子先引  (引路)

就:

乃謝客就車  (上,登上)

贏欲就公子之名  (成就)

金就礪則利   (接近,靠近《勸學》)

使歸就戮於秦  (接受《殽之戰》)

下:

禮賢下士  (謙遜地對待)

旦暮且下  (攻下,打下)

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低等的《鄒忌諷齊王納諫》)

每薄暮,下管鍵  (使用《獄中雜記》)

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  (少於《赤壁之戰》)

辭:

辭決而行  (辭別)

無一言半辭送我  (言語)

如姬之慾為公子死,無所辭  (推辭)

近日奉辭伐罪  (命令《赤壁之戰》)

臣等不肖,請辭去  (辭退《廉頗藺相如列傳》)

存:

公子親數存之  (問候)

卻秦存趙  (保存)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2、判斷下列文言句式類型。

請救於魏  (介賓短語後置)

何功之有  (“之”字是動賓倒置的標誌,等於説“有何功”)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主謂倒置,等於説“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

(“安在”是動賓倒置,等於説“在安(在哪兒)”

贏乃夷門抱關者也

魏公子無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 王異母弟也

   贏聞如姬你為人所殺

本文的結構思路如何?

全文共12個自然段,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概括介紹信陵君的身份和“仁而下士”的品德。

第二部分(3~4),詳寫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行動。

其一為信陵君與侯贏的交往過程。

其二為信陵君與朱亥的交往過程。

第三部分(5~12段),具體敍寫“竊符救趙”的故事。

故事發生(5~6段)秦兵圍邯鄲,魏王畏秦不敢求趙。趙請救於魏,公子欲助而不能。

故事發展(7~8段)信陵君四見侯生 。

①信陵君私約車騎,欲死秦軍,行過夷門,見侯生。

②信陵君見侯見生無一言半辭送他,心中疑惑,退回復見侯生。

③信陵君得虎符後,出發之前再見侯生。

④侯生推薦朱亥隨信陵君同行,信陵君再次出發,過謝侯生。

故事高潮(9段)破秦救趙

故事結局(10~11段)信陵君得勝歸來,侯生北鄉自剄。

故事尾聲(12段)信陵君留趙不歸。

教師小結。

《信陵君列傳》主要通過兩件大事來表現信陵君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作用:一是這次卻秦救趙之段(前257年);二是十年後率五國兵敗秦於河外,直抵函谷關。前者得侯生之助,後者歸功於毛公、薛公之勸;前者是抗魏王之命而行,後者不過受任一時,他的軍事才能並末得到充分發揮--這正是信陵君的悲劇。司馬遷是懷着深刻同情來寫這個人物的,讀本文時應注意這一點。

四、課後作業。

1.熟讀第3、7、8三段。

2思考以下問題:

①侯生對救趙之策是早已想好了的,為什麼待“公子之還”才説?

②信陵君説“我豈有所失哉”,他究竟“失”了什麼?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

1.背誦第3段。

2.複述竊符救趙始末。

二、【內容探究】

1.侯嬴為什麼不在信陵君辭決時獻上計策,而一定要讓信陵君去而復返才獻計?是否當時侯嬴並未想好計策?

明確:信陵君以大隊人馬過夷門,順便辭決侯生,並無問計之意,作為門客不能主動干預;此時耳目眾多,不便説出;此計關乎多人性命,干係重大,故不可輕易説出;若輕易説出恐不能引起信陵君的重視;侯嬴料定信陵君心中有憾,必定去而復返。

侯嬴早已想好此計,這可以從以下四點來説明:早已打聽出魏王藏符地點;想定竊符之人;考慮到晉鄙的態度;計劃好用朱亥去對付晉鄙等。

2.根據文章的內容分析信陵君能夠完成退秦存趙歷史使命的原因。

明確: 可歸結為三方面原因:一是信陵君善於用兵,這從他接管晉鄙軍後的一系列措施可以看出;二是憑藉侯嬴的妙計和朱亥的神勇,而二人之所以肯替信陵君出力,又源於信陵君的仁而下士,謙而禮交的品格;三是得到如姬的幫助。偷得虎符,而這又是信陵君急人之困、有義有勇帶來的結果。

3.侯嬴為什麼要“北鄉自剄”?信陵君又為何不加勸阻?

明確:侯嬴是一個頭腦冷靜卻又熱血滿腔的人,他在信陵君辭行赴軍時提出將以自剄送公子,不是毫無意義的一時“俠義”衝動,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抉擇。這主要是激勵朱亥,同時也是為了堅定信陵君奪晉鄙軍以抗秦救趙的決心--且告信陵君他是不會泄祕的。

顯然,他的這一決定,是基於對晉鄙、魏公子、朱亥的為人有所認識,對奪晉鄙軍的危險性也作了深刻的分析而作出的。此外,在侯嬴看來,他已為信陵君建立“五霸之伐”奠定了基礎,可以死而無憾。

侯嬴以死相報,信陵君為何不加勸阻呢?這就要從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風尚、道德觀念來分析。在當時,儘管社會處在大變動中,但是守信用、踐諾言還是人們的行為規範。士為知己者死,以死報知遇之恩是他們堅守不渝的信條。如果對以死相報知己的行動加以勸阻,就會被認為是不以知己相待的表現,是對人格的蔑視,是極不禮貌的行為。作為“仁而下士”,有三千餘賓客的信陵君,對“士”的這些特點是一清二楚的,所以他不能勸阻侯嬴輕生死,重信諾的行動。相反,他認為侯嬴的以死相報將會激勵自己在奪軍救趙的鬥爭中必須成功、不能失敗的決心,也只有這樣,才對得起侯嬴。顯然,這樣的處理完全符合當時的社會風氣和人物的性格特徵。

4.該如何評價信陵君“竊符救趙”一事?

明確:關於信陵君的為人(主要從“竊符救趙”一事中來分析)可説是眾説紛紜,有人認為信陵君“急”的是“姊之困”,而不是“魏之困”,這稱不上“義”,他置魏國面臨被秦軍“移兵而擊之”的危難於不顧,先“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後又私盜兵符,矯殺晉鄙,這算不上“勇”。但如果把人物放到當時的歷史環境中來分析,我們就會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過秦論》中明確指出,六國對付秦國的基本策略是“約從離衡”,趙國“請救於魏”、信陵君竊符救趙,實際上都是“約從離衡”,維護了六國的根本利益。六國脣齒相依,一榮皆榮,一損俱損,雖然信陵君竊符救趙,從主觀動機上説,為的是憐“姊”,但是,在客觀效果上卻“卻秦存趙”,遏制了秦併吞六國的野心,信陵君竊符救趙而存魏乃至六國,這應當是“義勇”的表現。相反地,如果六國的國君都像魏王那樣,在強秦面前“恐”而“持兩端以觀望”甚至於“賂秦”,那麼“從散約離”,喪權辱國,那才叫不仁不義。

5.在這篇課文裏突出表現了“士為知己者死”的思想意識,對此你是如何認識的?

明確:對“士為知己者死”的思想意識的評價,可從三個方面來考慮:

①這是司馬遷的一種理想道德。他歌頌那些忠於知己、能為知己者奮勇犧牲的人,而憎恨那些朝秦暮楚,不念舊交,甚至落井下石,賣友求榮的敗類。在此,他所正面歌頌的人物大都具有忠於知己,為知己盡心效力,甚至在緊要關頭能為知己奮勇獻身的特點。

②同是“士為知己者死”,但在性質上也有差別,象程嬰、專諸等人,僅為了某一個主子的私人利益去拼命,所反映的只是個人恩怨,是一種收買與被收賣、豢養與被豢養的關係。而侯嬴、朱亥與信陵君雖然也有報知遇之恩的思想,但他們之間是平等的朋友關係,不是主奴關係,並且是在國家存亡的關鍵時刻共同為保衞國家而效力的。因此,較戰國時期其他人物高出一籌。

③在封建社會裏,士能如此,不失為一種美德,是值得稱頌的。但是,這一封建社會知識分子信條,是一種建立在封建制度基礎上的處世哲學,儘管侯嬴、朱亥與信陵君之間的關係相對平等,但本質上他們所反映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仍然是一種主子與奴才、依附與被依附的關係。因為封建社會是“家天下”,所以統治者與士的關係只能是“知”與“被知”、利用與被利用的關係。某些士人得到封建統治者的賞識之後便躊躇滿志,把統治者視為知己,表示要為知己者用,甚至為知己者死,無非是要報知遇之恩,盡力效忠個人而已。這與我們所提倡的為中華民族利益而獻身,為共產主義而奮鬥終身的思想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6、烘托是史傳文學的最常用的手法,本文是怎樣成功地運用了烘托的手法的?

明確:烘手手法一般有三種,以人物烘托人物,以事件烘托事件,以環境(氣氛)烘托人物。前者的例子有:以侯生的故作傲慢來烘托信陵君謙恭;以魏王的持兩端以觀望來烘托信陵君的急人之困。次者的例子有:以平原君使者冠蓋相屬的緊張氣氛來烘托信陵君不能説服魏王的焦慮;以趙王與平原君親迎公子的隆重場面來烘托信陵君的蓋世之功。後者的例子有:以信陵君對侯嬴的態度和賓客的反應來烘托侯嬴的不同尋常;以平原君的急切、魏王的懼秦觀望、信陵君欲赴秦軍死來烘托侯生巧設奇謀。

7、.以本文為主,兼及司馬遷的其他作品,概括史傳作品的主要特點。

明確:史傳作品的主要寫作特點提示如下:

(1)善於選擇典型材料。

(2)通過對比互襯,明暗交錯的手法刻畫人物。

(3)人物的動作和語言富有個性。

(4)情節曲折生動,細節細膩逼真。

(5)結構上前後照應,詳略得當。

1、 本文塑造了哪幾個鮮明的人物形象?各有什麼性格?

明確:信陵君:求賢若渴,尊賢重士,知人善任,虛心謙恭,善納人言,大勇大義,急人所難,抑強扶弱,具有一定的愛國精神,但有時也顯得優柔寡斷,束手無策。

侯嬴:冷靜沉着,料事如神,多謀善斷,知恩圖報,一諾千金,忠心耿耿,是一個超凡出眾的人才。

2、烘托手法的運用

可以先將烘托手法分為兩種:一是以人物烘托人物,二是以事件烘托人物。然後讓學生舉例,只要求舉出最主要的。

前者的例子有:以侯生之故作傲慢烘托信陵君的謙恭;以侯生北鄉自剄、朱亥效命烘托信陵君之“能得士”;以魏王“持兩端以觀望”烘托信陵君“急人之用”。

後者的例子有:以信陵君虛左自迎生和“賓客皆驚”烘托侯生的不同尋常;以平原君之急切望救、魏王之觀望、信陵君之慾赴秦軍死烘托侯生巧設奇謀。

三、佈置作業

翻譯下列句子

1、 臣修身潔行數十年,終不以監門困故而受公子財。

2、 勝所以自附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義,為能急人之困。

3、 從騎皆竊罵侯生。侯生視公子色終不變,乃謝客就車。

4、 請數公子行日,以至晉鄙軍之日北鄉向剄,以送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