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方山子傳 教案教學設計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1.5W

 方山子傳

方山子傳 教案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瞭解文章的寫作背景與作者的用意

2、認識方山子始俠後隱的行徑與神情風貌

3、學習本文的寫作技巧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過程:

一、作者介紹: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傑出文學家、書畫家,與父蘇洵、弟蘇轍並稱“三蘇”。蘇軾二十一歲中進士,神宗時期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台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在黃州四年多曾於城東之東坡開荒種田,故自號“東坡居士”。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貶惠州、儋州。大赦北還,途中病死在常州,葬於河南郟縣,追諡文忠公。

二、寫作動機:

作者選擇某人作為傳主,一定是對方的身上有着某些令他特別感興趣的東西,方山子棄榮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貧賤的行動,對大難不死的蘇軾有不少的觸動,作者結合自己當時被貶黃州的處境,於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澆自己胸中之塊壘。寫方山子未嘗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説是作者在黃州心態的一種形象的折射。

三、研讀課文

1、 鑑賞提示可知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動作者的是他的“異”,那麼方山子的“異”表現在哪呢?

明確:(一)是他與常人不同的生活道路:

少年--血氣方剛,一身俠氣

成年--折節讀書,有志用世

晚年--無所遇合,遁於光、黃間

(二)是生活態度的獨特:庵居蔬食,棄車馬,毀冠服,徒步往來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

(三)是待人接物的方式:不與世相聞,人莫識也

(四)是其家庭情況及其大氣、大方的行為作風:

世有勛閥,歲得帛千匹  

少時使酒好劍,用財如糞土  

第一自然段簡介方山了生平,並説明得此稱號的緣由

2、第一自然段哪句話可以看出作者與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

明確:欲以此馳騁當世,然終不遇

3、在第二、三自然段以今昔兩次邂逅作對比,指出方山子並非尋常的隱逸之輩,兩次邂逅所見有何不同?從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

4、思考:為什麼方山子聽了蘇軾的遭遇後,表現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態?

明確:這既表現了方山子對於黑暗腐敗的世道的熟悉,因為他是過來的,所以見怪不驚。又極含蓄地表現了他對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對打擊誣衊蘇軾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視。

5、第三自然段用的是什麼表達方式?(倒敍方山子少年時豪俠之氣)

6、第四自然段為什麼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

明確:為了突出其“異”於常人之處,甘心放棄顯赫的家世而庵居蔬食必有其自得之處。作者在此極度讚頌方山子超脱世俗的高尚美德,直接讚語僅最後“此豈無得而然哉”!

最後作者以光、黃其他“陽狂垢污“的異人來反襯方山子,表達了作者對方山子及其同類人生活的嚮往。所謂異人的“陽狂”之行乃是一種掩飾,是為了壓抑心中的激情,平息心中的矛盾。方山子不也正是如此嗎?作者以疑似的口吻問他是否見過“陽狂垢污”的異人,其實,答案是肯定的,因為他自己就是這樣的一個異人。

四、概括主旨

表彰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潔品德,藉此流露出同為不遇的感慨。

五、關於本文的構思見教參p68

六、參考譯文

方山子,是光州、黃州一帶的隱士。年輕時,仰慕漢代遊俠朱家、郭解的為人,鄉里的遊俠之士都尊奉他。年歲稍長,就改變志趣,發奮讀書,想以此來馳名當代,但是一直沒有交上好運。到了晚年才隱居在光州、黃州一帶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與社會各界來往。放棄坐車騎馬,毀壞書生衣帽,徒步來往于山裏,沒有人認識他。人們見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説:“這不就是古代樂師戴的方山冠遺留下來的樣子嗎?”因此就稱他為“方山子”。

我因貶官居住在黃州,有一次經過岐亭時,正巧碰見了他。我説:“啊喲,這是我的老朋友陳慥陳季常呀,怎麼會住在這裏的呢?”方山子也驚訝地問我到這裏來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訴了他,他低頭不語,繼而仰天大笑,請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裏四壁蕭條,然而他的妻兒奴僕都顯出怡然自樂的樣子。我對此感到十分驚異。

回想起方山子年輕的時候,曾是個嗜酒弄劍,揮金如土的遊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見到方山子帶着兩名騎馬隨從,身藏兩箭,在西山遊獵。只見前方一鵲飛起,他便叫隨從追趕射鵲,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緊砩,獨自躍馬向前,一箭射中飛鵲。他就在馬上與我談論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敗之事,自認為是一代豪傑。至今又過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氣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間顯現,這怎麼會是一位蟄居山中的人呢?br>

方山子出身於世代功勛之家,例應有官做,假如他能廁身官場,到現在已得高官榮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陽,園林宅舍雄偉富麗,可與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還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絲帛收入,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樂了。然而他都拋開了,偏要來到窮僻的山溝裏,這難道不是因為他獨有會心之處才會如此的嗎?

我聽説光州、黃州一帶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裝瘋顛、衣衫破舊,但是無法見到他們。方山子或許能遇見他們吧。

七、作業

課後練習二

黃州快哉亭記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能較大致翻譯課文。 

2、 能力目標:學會閲讀和欣賞情、景、理渾然一體的亭台記文。 

3、 情感目標:體會文中所寄寓的那種曠達胸襟,無往而不快的人生態度。

【教學方法】

朗讀點撥、引導賞析

【教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疏通字詞文意,理清思路)

一、導入並初步感知

1. 導入:以人生遇到挫折將如何面對,引出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導出課題。 

2.作者: 

簡單瞭解作者。蘇轍,字子由,晚年因為隱居於穎水之濱,故自號穎濱遺老,讀書學禪以終,諡號文定。其文平穩樸實,亦如其人,作品集名為《欒城集》,人生觀深受其父兄影響,與其父蘇洵、其兄蘇軾,合稱三蘇,皆為唐宋散文八大家。蘇轍被貶官的原因是他用自己的官爵為遭貶官的蘇軾贖罪,因而遭到了貶官。

3. 題解:快哉亭位於貶謫之地黃州,快哉亭為張懷民所建,蘇軾所命名,蘇轍作記,三人均遭貶官的命運,但面對挫折卻有着極其相似的處世態度。

4.讀課文(範讀或錄音),正音並注意句讀。

二、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1.     結合課後練習三、四掌握重點字詞句,以學習小組合作形式嘗試翻譯,教師指導點撥。

2.     理清每段大意。

第一段:略述水勢及命名者。

第二段:描寫亭之所見及説明命名的原由,為後文議論過渡。

第三段:引用歷史,表明遇與不遇不在外物,而在於自得與否。

第四段:以張君為例,肯定其自得、“無所不快”的人生態度。

 

第二課時(抓住文眼“快”,賞析全文情、景、理渾然一體的寫作特色。)

一、朗讀全文,找出全文文眼。

而餘兄子瞻名之曰“快哉”/此其所以為“快哉”者也/亦足以稱快世俗/快哉,此風/  將何適而非快?/將蓬户甕牖無所不快/烏睹其為快也哉!(文眼“快”)。

二、品讀賞析,從哪些語句中讀出了“快哉”的感覺呢?讀出來並和同學們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教師點撥、歸納:

(一)景之“快”

1、  首段連寫三層水勢之變,能現水勢之波瀾壯闊。

2、  第二段昔今對比,賞景與思古交錯,極寫快哉亭四周所見--面積之見、上下之見、日夜之見,其景瞬息萬變,令人驚心動魄;再從不同角度賞玩美景,所見之景磅礴雄偉。

(二)人之“快”

1、“曹孟德、孫仲謀之所睥睨”、“周瑜、陸遜之所騁騖”,三國英雄戰場殺敵之意氣風發、豐功偉績撼動人心,令人拍手稱快。

2、君(張懷民)不以謫為患,自放山水之間,無往而不快。

(三)情理之“快”

“士生於世,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只要心中坦然自得,不被名利傷害本性,不受外物羈絆,心中就能永遠保持暢快、寧靜。

小結: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蘇轍就是一個隨緣自適、胸懷曠達的智者,因此境由心生,筆下才有如此氣勢雄偉的美景,使情景理渾然一體,全文酣暢淋漓、境界高曠。

三、感悟藝術特色

1、  寫景自由奔放,寓情於景,一切景語皆情語。

2、  先敍後議,借説理以抒懷。

3、  全文緊扣一個“快”字,將寫景、敍事、抒情、議論熔為一爐。

四、結合課後練習一,對比閲讀《超然台記》。

附《黃州快哉亭記》、《超然台記》譯文

《黃州快哉亭記》:長江出了西陵峽,開始進入平地,水勢奔騰浩蕩。南邊與沅水、湘水合流,北邊與漢水匯聚,水勢顯得更加壯闊。流到赤壁之下,波浪滾滾,就像是無際的海洋。清河張夢得,貶官後居住在齊安,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來觀賞長江的勝景。我的哥哥子瞻給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在亭子裏能看到長江南北上百里、東西三十里.波濤洶湧,風雲時而出現,時而消失。白天,船隻在亭前往來如梭;夜間,魚龍在亭下悲鳴。景色瞬息萬變,令人觸目驚心,不能長久地觀看。現在我能在亭中的小桌旁席上賞玩這些景色,抬起眼來就看個夠。向西眺望武昌的羣山,(只見)山脈蜿蜒起伏,草木排列成行,煙雲消散,陽光普照,捕魚、打柴的村民的房舍都歷歷可數。這就是把亭子稱為“快哉”的道理。至於沙洲的岸邊,故城的廢墟,是曹孟德、孫仲謀所傲視之處,是周瑜、陸遜率兵馳騁的地方,那些遺留下來的傳説和痕跡也足以使一般人稱快。    

從前,楚襄王讓宋玉、景差跟隨着遊蘭台宮。一陣風吹來,颯颯作響,楚王敞開衣襟,迎着風,説:“這風多麼使人快樂啊!這是我和百姓共有的吧。”宋玉説:“這只是大王的雄風,百姓怎麼能和你共同享受它呢?”宋玉的話大概有諷喻的意味吧。風並沒有雄雌的區別,而人有是否受到賞識的不同。楚王之所以感到快樂,而百姓之所以感到憂愁,正是由於人們的境遇不同,跟風又有什麼關係呢?士人生活在世上,假使心中不坦然,那麼,到哪裏沒有憂愁?假使胸懷坦蕩,不因為外界的影響而妨害性情,那麼,到什麼地方沒有歡樂呢?

現在,張君不把役官當作憂患,在辦完了公務之後,便任情漫遊山水之間,這大概是因為他的心胸有超過一般人的地方。即使是用蓬草編門,以破瓦片做窗,都沒有什麼不快樂的事情,更何況在清澈的長江中洗浴,面對着西山的白雲,竭盡耳目所能取得的快樂而使自己暢快呢?如果不是這樣,那麼,連綿的峯巒,深陡的溝壑,遼闊的森林,參天的古木,清風拂搖,明月高照,這些都會成為失意文人感到悲傷憔悴以至難以忍受的景物,怎見得這是能使人快樂的呢?

《超然台記》:任何事物都有可觀賞的地方。如有可觀賞的地方,那麼都可使人有快樂,不必一定要是怪異、新奇、雄偉、瑰麗的景觀。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飢。依此類推,我到哪兒會不快樂呢?

     人們之所以要追求幸福,避開災禍,因為幸福可使人歡喜,而災禍卻使人悲傷。人的慾望是無窮的,而能滿足我們慾望的東西卻是有限的。如果美好和醜惡的爭辨在胸中激盪,選取和捨棄的選擇在眼前交織,那麼能使人快活的東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這叫做求禍避福。追求災禍,不要幸福,難道是人們的心願嗎?這是外物矇蔽人呀!他們這些人侷限在事物之中,而不能自由馳騁在事物之外;事物本無大小之別,如果人拘於從它內部來看待它,那麼沒有一物不是高大的。它以高大的形象橫在我們面前,那麼我常常會眼花繚亂反覆不定了,就象在縫隙中看人爭鬥,又哪裏能知道誰勝誰負呢?因此,心中充滿美好和醜惡的爭辨,憂愁也就由此產生了;這不令人非常悲哀嗎!

我從杭州調移到密州任知州,放棄了乘船的舒適快樂,而承受坐車騎馬的勞累;放棄牆壁雕繪的華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裏;遠離杭州湖光色的美景,來到桑麻叢生的荒野。剛到之時,連年收成不好,盜賊到處都有,案件也多不勝數;而廚房裏空蕩無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飢,人們一定都懷疑我會不快樂。可我在這裏住了一年後,面腴體豐,頭髮白的地方,也一天天變黑了。我既喜歡這裏風俗的淳樸,這裏的官吏百姓也習慣了我的愚拙無能。於是,在這裏修整花園菜圃,打掃乾淨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縣的樹木,用來修補破敗的房屋,以便勉強度日。

     在園子的北面,靠着城牆築起的高台已經很舊了,稍加整修,讓它煥然一新。我不時和大家一起登台觀覽,在那兒盡情遊玩。從台上向南望去,馬耳、常山時隱時現,有時似乎很近,有時又似乎很遠,或許有隱士住在那裏吧?台的東面就是盧山,秦人盧敖就是在那裏隱遁的。向西望去是穆陵關,隱隱約約象一道城牆,姜太公、齊桓公的英雄業績,尚有留存。向北俯視濰水,不禁慨歎萬分,想起了淮陰侯韓信的赫赫戰功,又哀歎他不得善終。這台雖然高,但卻非常安穩;這台上居室幽深,卻又明亮,夏涼冬暖。雨落雪飛的早晨,風清月明的夜晚,我沒有不在那裏的,朋友們也沒有不在這裏跟跟隨着我的。我們採摘園子裏的蔬菜,釣取池塘裏的游魚,釀米酒,煮糙米,大家一面吃一面讚歎: “多麼快活的遊樂啊!”

     這個時候,我的弟弟子由恰好在濟南做官,聽説了這件事,寫了一篇賦,並且給這個台子取名“超然”,以説明我之所以到哪兒都快樂的原因,大概就是在於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

一居士傳教學設計    熱     ★★★ 【字體:小 大】 

 

六一居士傳教學設計 

 

作者:佚名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824    更新時間:2017-11-28     

 

 

六一居士傳

一、 教學目的和要求

1、 瞭解賦的文體特點,情感表達的方式以及文章結構安排方面的縱深和開闊。

2、 理解古代文人士子的生命追求和精神寄託,樹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3、 掌握常用“謫”“更”“置”“疾”“走”“勝”等常用實詞的用法,提高文言文的閲讀能力。

二、 教學重點

1、 瞭解賦的文體特點,情感表達的方式以及文章結構安排方面的縱深和開闊。

2、 掌握常用“謫”“更”“置”“疾”“走”“勝”等常用實詞的用法,提高文言文的閲讀能力。

三、 教學難點

瞭解賦的文體特點,情感表達的方式以及文章結構安排方面的縱深和開闊。

四、 教學時數:一課時

五、 教具:多媒體

六、 教學內容和過程:

一、 導入新課

以《醉翁亭記》導入課文。

二、 明確本課的學習目的。

三、 學習第一自然段

問:誰為歐陽修命名為“六一居士”?在此之前他有別的名號嗎?

明確:其本人。初謫滁山時之時他自號為“醉翁”,後退休於穎水之上時又自更號為六一居士。

四、 學習第二自然段

1、 結合註釋通讀第二自然段

2、 提問:歐陽修為何自命為六一居士?

明確: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琴一張、棋一局、常置酒一壺、一老翁。

3、 作者定名為六一居士的目的是什麼?

明確:主要目的為“聊以志吾之樂爾”。

4、“樂”之何如?

明確:(1)太山在前而不見,疾雷破柱而不驚,專心至極,能不受任何外物干擾。

(2)雖響九奏於洞庭之野,閲大戰於涿鹿之原,未足喻其樂且適也,真可以説其樂無窮。

(3)軒裳組勞吾形於外,憂患思慮勞吾形於內,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於五物哉?表明世事令他煩憂,希脱身於世俗雜務,迴歸自然,寄情五物。

5、   沉醉於五物的好處是什麼?

累於彼者已勞矣,又多憂;累於此者既佚矣,幸無患。説明官場事物不僅勞形,常有不測之禍,十分令人擔心。至於悠遊陶醉於五物,不僅安逸舒適,還有安全感,不會帶來任何禍患。

五、 學習第三自然段

1、 指名同學翻譯本段,其餘同學認真聽,並指出不足之處。

2、 教師點評。

3、 問:本段作者提出了哪幾條隱退的理由?

明確:本段作者在主客對話的基礎上,進一步總結了自己想隱退的三條理由:

(1) 而休,是必然規律。

(2) 無稱,表面上謙虛,骨子裏是牢騷,是對“受侮於羣小”的不滿。

(3) 貪過分之榮祿,是將違其素志而自食其言”,是儒者功成身退、知足常樂思想的必然結果。

4、 文中哪一句話表達了作者歸隱的決心?

明確:雖無五物,其去宜矣。

六、 小結

1、 本文反映了歐陽修晚年厭倦官場生活,想歸隱的思想,有其豁達開朗、淡泊明志的一面,也有明哲保身、遠身以避禍的一面。

2、 傳記形式別具一格。

3、 語言平易曉暢又形象深刻。

七、作業:完成課後練習三、四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王維)

教學目標:

1、理解文意,把握“深趣”。

2、品味本文“文中有詩,詩中有畫”的創作風格。

教學過程:

第一教學板塊――以詩導入,整體感知課文。

1、學生背誦王維的《山居秋暝》,教師以這首詩導入新課。

2、學生齊讀課文,教師正音。

3、思考討論:

⑴根據段意,完成下面的填空題,概括各段的內容:

第一段:故山殊可過,而今        。

第二段:故山冬夜           ,靜默獨坐,多思        。

第三段:故山春景             ,只想                   。

提示:

第一段:故山殊可過,而今我獨過。

第二段:故山冬夜,清麗淡遠,寧靜和諧,靜默獨坐,多思 與你同遊,攜手賦詩。

第三段:故山春景 斑斕奪目,生機勃勃 ,只想 邀你同遊 。

⑵找出文中你最喜歡的句子,説説它們的意思以及你讀後的感受。

⑶文中有一個詞濃縮了本文的主要內容,是本文的“文眼”,請你找出這個詞,並説説它包含了哪些內容?

提示:“深趣”是文眼。它包括王維筆下的終南美景,主要是冬夜清麗淡遠、寧靜和諧的氛圍和春天色彩斑斕、生機勃勃的景象,還有朋友相邀的一片誠心。

第二教學板塊――品讀課文,體會“深趣”,理解創作風格。

1、賞析美景,理解“文中有詩,詩中有畫”的風格。

⑴學生朗讀第二段,教師強調“玄”“曩昔”“步”等詞語的意思。

⑵朗讀課文第37頁“資料信息”欄目中引用的喻良能的詩,要求學生學習那種以詩解文的讀書方法,把第二段中描寫冬夜景色的文字改寫成散文詩。(這項工作要求學生在預習時完成)。

學生組內分享自己改寫的散文詩,每個小組挑選一首寫得最好的在組內朗讀評議。教師在全班挑選一首有代表性的作品集體展示,引導學生進行比讀,欣賞聲色相宜、清麗淡遠迷人夜色,同時解決第二段中的難句,順帶講解以動稱靜寫作的手法。

⑶指名朗讀第三段描繪春景的文字,要求學生找出最能體現春天生機的字眼。師生品析“蔓”“輕”“矯”等字的表達作用,體會色彩斑斕,生機勃勃的美妙春光。

⑷王維工詩善畫,蘇軾曾説:“味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有人認為此文也饒有詩情畫意,不妨説是“文中有詩,詩中有畫”,你是否同意這一説法?為什麼?

提示:本文寫景之語意境深遠如詩,詩中所繪之景形象鮮明如畫。

2、感受美情,理解整散結合的藝術效果。

⑴王維寫作這封書信的目的是邀好友裴迪同遊故山,找出文中表現王維不願獨享“終南美景”,熱情邀請裴迪的句子,結合段意,説説它們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提示:第一段寫獨遊的索然無味,第二段回憶往昔攜手賦詩,快樂同遊,第三段熱情邀請,表達了作者對朋友的款款深情。

⑵本文議論抒情的句子與描繪美景的句子在句式上有何不同,説説這樣的句式在此文中有何藝術效果?

提示:本文句式駢散結合。寫景多用四言句,句式整齊,富有節奏感,情景交融,意境深遠;抒情議論,多用散句,信筆抒寫,或直抒胸臆,或點明主旨,輕靈自由。全文整散結合,句式靈活,讀來活潑明快,於清詞儷句中現故山美景,於長短變化中表厚意深情。

第三教學板塊――背誦積累,學以致用。

1、指導學生配圖、文、樂朗讀背誦文中寫景的句子,進一步體會“文中之詩,詩中之畫”。

2、請你寫一段描繪風景的文字,要求在這段文字中準確、自然地引用《山中與裴秀才迪書》中的一兩個寫景句子。

3、教師總結。

4、佈置作業:

廣東版高中語文選修一第一單元選了王維的五首詩,請你認真閲讀,深入體會王維“詩中有畫”的創作風格。

心術

一、教學目標: 

1、瞭解蘇洵其人,體會他論説文真切鮮明的特點 

2、與《六國論》進行比較閲讀 

二、教學要點: 

難點是把握文章的論證結構,理輕思路。 

排偶句的運用 

三、教學方法: 

自瀆、講析、比較(2課時) 

四、教學步驟: 

(1)走近作者: 

蘇洵,字明允,號老泉,北宋時眉州眉山(現在的四川眉山縣)人,著名散文家。著有《嘉祐集》。 蘇洵在中國文學史上與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合稱“唐宋八大家”。蘇洵與其兩個兒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 

蘇洵的散文論點鮮明,論據有力,語言鋒利,縱橫恣肆,具有雄辯地説服力。其文章語言古樸簡勁、凝練雋永;但有時又能鋪陳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動的比喻。蘇洵的論文,見解精闢。他提倡學習古文,強調文章要“得乎吾心”,寫“胸中之言”;主張文章應“有為而作”,“言必中當世之過”。 

(2)寫作背景: 

北宋中期,國勢日弱,民族矛盾十分嚴重,來自西夏、契丹的侵略氣焰日益昌熾。為求苟安,宋每年都得向契丹、西夏納幣輸帛,結果,極大地削弱了國力,帶來了無窮的禍患。針對這種情況,蘇洵花了很大精力研究古今兵法和戰例 ,《權書》十篇就是他系統研究戰略戰術問題的軍事專著,本文是其中一篇。 

(3)解題:心術:1 居心(多指壞的)。如 “心術不正” 2 心計、計謀 

本文講將領的心理修養,制下禦敵之道,以及運思、機權之術,全文都是圍繞着為將的心術發揮,故題作《心術》。 

(4)研讀課文 

1、朗讀課文;自主學習,明確重點詞語;逐段 疏通文意。 

2、課文結構:(板) 

[1]、論“將” (“為將之道,當先治心”) 

[2]、論“兵”(“凡兵上義”) 

[3]、論“戰”(“凡戰之道”,有四養) 

[4]、論戰時為將之道(“智而嚴”)士則應“愚” 

[5]、論戰時用兵之道:知彼--舉例論證 

[6]、論戰時用兵之道:知己(“知理、知勢、知節”) 

[7]、論運用長短之術(避實擊虛和暴短陰長的辯證思考) 

[8]、論善用兵之道(“無所顧”、“有所恃”) 

3、思考探究: 

明確:各自然段的中心句都是文段的第一句。各自然段之間的關係: 

◆治心(首段) - 養士(二、三、四段)- 審勢(五 、六段)- 出奇(七段)- 守備(八段) 

◆先解決思想意識問題,再注重具體的戰術和安排;先提出將帥所需的素養與條件,再論述士兵的表現與結果。 

4、精華賞讀: 

[1]、文章切實講理,以理服人,以樸素辯證法思想的光輝,給人以深刻的啟示。如:戰爭中的“義”和“利”的關係;戰爭與財、力、心、氣的關係;戰爭的陰長和暴短的關係等。另外,文章還闡述了智與愚,理和勢,忍和勇 ,靜和動,嘗敵和自嘗等眾多雙方因素的關係。 

[2]、文章的語格十分鮮明。 

起語多用“凡”字 ,使行文理直氣壯; 

轉接多“然後” “而後”、“故” ,語氣果斷斬截; 

排比和對偶句有十幾處之多,音韻鏗鏘,氣勢不凡。如:“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怒不盡則有餘勇,欲不盡則有餘貪“;” 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靜可以制百動” 

(5)作業: 

[1]、閲讀蘇洵《六國論》,試比較《心術》與《六國論》在論説方式上的異同。完成課後思考練習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