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佛門經文 > 金剛經

受持《金剛經》的利益

欄目: 金剛經 / 發佈於: / 人氣:2.3W

誦持金剛經,能直指如來藏性,也可以説金剛經也是成佛的經典。下面是受持《金剛經》的利益,和小編一起看一下吧。

一、增長福德:

人生的幸福是基於福德。由有福德才能處處須遂,心想事成。受持《金剛經》能增長我們的福德。經中前後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佈施校量,恆河沙等七寶佈施校量,恆河沙等身命佈施校量,每日三時以恆河沙等身佈施校量,又以佛陀曾經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的功德校量,都不及受持《金剛經》四句偈功德之大。因為財富的佈施,身命的奉獻,那都只能給人以短暫的幫助。而受持或為他人講説本經,卻能令正法久住,啟發人們的正知正見,健全人的品德,引導他人向上增進以至解脱、成佛,由此而得徹底的安樂,所以非財施所能及。

二、消除業障:

我們這個世界是業的世界,由於過去生中所造善惡業的不同,構成了世界的千差萬別。因為我們無始貪嗔痴,造下過許多不善業,所以現實的生命總有許多缺陷及困擾,諸如天災人禍,身體病弱,諸事不順等等。受持《金剛經》卻能消除業障。經曰:‘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是人先世罪業,應隨惡道;以今世人輕*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些人沒有受持《金剛經》本來平安無事,可受持本經之後,反而遭到他人的輕視,沒有關係,這正是在消業障。受持本經三途惡業都能消除,其他小業障就不必論了。

三、開發智慧,通達實相:

《金剛經》稱曰般若波羅蜜,首要在於開智慧,《般若經》曰:‘菩薩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本經處處教我們無住,無住就是為了成就般若。經曰:‘隨説是經乃至四句偈等……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又曰:‘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成就第一希有之法,是乃成就智慧,通達實相。

四、消除煩惱:

《金剛經》中雖然不曾出現‘煩惱’二字,但般若法門處處都在解脱煩惱。經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四相乃煩惱生起的根本,消除四相,自然解脱煩惱。本經旨在成就智慧,智慧就是斷除煩惱。住相能引起煩惱,本經要我們不住一切相,煩惱自然不生。

五、成無上道:

學佛是為了成佛,佛陀漢譯曰覺者、智者,是智慧的成就。《心經》曰:‘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本經曰:‘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多此經出。’成就般若,方能成就無上佛道。《金剛經》稱:‘當知是經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義。’

拓展閲讀:《金剛經》——佛教史上影響最大的經典

《金剛經》包含了大乘佛教般若學説的精華,其“性空幻有”、“掃相破執”為主要內容的般若思想是大乘佛教的理論基礎。《大智度論》中説:“般若波羅蜜,是諸佛母。諸佛以法為師,法者即是般若波羅蜜。”《大般若經》中説:“摩訶般若波羅蜜,是諸菩薩母,能生諸佛,攝持菩薩。”《金剛經》也説:“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從現代哲學的眼光來看,《金剛經》之所以被奉為諸佛之智母、菩薩之慧父、眾聖之所依,是因為其般若思想關涉的是大乘佛教的認識論問題。

般若智慧實質上是大乘佛教所倡導的特殊的認知方式和思維方式,它要徹底地超越世俗的經驗,否定或擺脱世俗的認識,從而認定塵世的感知都是虛幻不實的。只有把握“般若性空”之理,才能拋棄世俗的妄見妄念、妄想執著,才能證悟到佛門的真諦。

建立起“性空幻有”、“破相掃執”的認知模式和思維方式,是獲取佛門知見的基礎,也是建立佛教信仰和進行修行實踐的前提,而《金剛經》所闡述的正是建立大乘佛教信仰、從事大乘菩薩行的理論基礎。這一“般若性空”的基礎理論,就佛教的“信仰”與“理解”的關係而言,它解決了“理解”的問題;就佛門的“知行”關係而言,它解決了“知”的問題,所以《金剛經》及其般若學説,就自然成為諸佛之母,對大乘佛教而言,《金剛經》及其思想有着無可替代的學術價值。

《金剛經》的般若性空思想是在印度大乘佛教徒在反對部派佛教,特別是説一切有部的“實有”理論中建立起來的。《金剛經》一問世,在印度就受到了廣泛的重視,著名的印度佛教僧人、哲學家無著、世親等人都對它做過註疏。

佛法東傳,中國佛教屬大乘佛教系統,自然青睞作為大乘理論基礎的《金剛經》,以展開大乘菩薩行。從公元402 年《金剛經》由絲綢之路的河西走廊傳入內地,著名翻譯家鳩摩羅什首次把它譯成漢文,到公元702年唐代僧人義淨最後一次重譯,短短三百年間, 《金剛經》在中土先後有六種譯本問世,足見這部經典在中土受崇奉的程度。

《金剛經》傳入中土時,正值魏晉玄學興起。中土學人認為般若思想方法,與玄學可以相通,互為發明,所以當時中土思想界十分重視以《金剛經》為代表的般若經典,其程度遠勝於印度。《金剛經》在中土社會,既迎合了士人的情趣,又得到了統治者的扶持。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唐玄宗頒佈《御注金剛般若經》,把它和《孝經》、 《道德經》一起頒行天下,明成祖編纂《金剛經集註》,敕令天下奉行等等,都是例證。

隋唐時期,中國佛教宗派形成,各宗派對《金剛經》崇奉有加,天台、華嚴、三論等競相習誦,並按本門宗義進行闡發。天台宗用佛性論註解經文;華嚴宗以真如緣起論解釋經文;禪宗更以《金剛經》為傳法心印。

《壇經?行由品》中有一段關於慧能因聞《金剛經》得悟的記載:

時有一客買柴,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慧能得錢,都出門外,見一客誦經,慧能一聞經語,心即開悟。遂問客誦何經,客曰:《金剛經》。

《壇經?行由品》中還直接引用《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語句,又記載弘忍為慧能説《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

《壇經?般若品》中全都是解説般若智慧法門,慧能説:“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又説“聞説《金剛經》,心開悟解”,稱此法門為“般若三昧”。

《壇經?定慧品》中,慧能提出“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的宗綱,正是《金剛經》“離相無念”、“不住於相”、“應生無所住心”等思想的發揮。

總的説來,慧能創立的頓教法門,般若智慧是其血脈,而從佛典思想淵源來看,《金剛經》是《壇經》思想的重要源頭之一。

《金剛經》不僅在中國佛學中體現其元典精神和思想價值,從中國文化史的視野來看,它的影響關涉到僧俗各界,滲透到社會文化的方方面面。

在悠久深厚的文化史中,《金剛經》對中國社會文化的影響隨處可見,直至近代和當代,寺院僧人日常課頌和講經説法,都依此經。在民間,連目不識丁的婦孺也可以隨意背出一段或一句《金剛經》。在佛教施行扶世助化功德的過程中,各種各樣的《金剛經》應驗、感應故事成為中國民間社會勸善化導的重要形式。

在漢唐社會,《金剛經》常被不少僧俗用以為祈福禳災、獎善懲惡的法寶,他們收集各種信受奉持《金剛經》而獲得功德報應的故事,將這些故事分類輯要,以證明尊奉《金剛經》有延壽、愈疾、生子、登科、避邪、脱難、如願等效應,一方面讓人們加強佛教信仰,一方面讓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努力止惡從善。

唐代孟獻忠撰的《金剛般若經集驗記》按誦持《金剛經》而能獲得的應驗和利益,分為救護、延壽、滅罪、神力、功德、誠應等六篇,收入以隋唐社會為背景的《金剛經》感應故事七十則。

唐代段成式撰的`《金剛經鳩異》也是同樣性質的應驗記,收入了以中唐社會為背景的《金剛經》感應故事二十一則。其中有一則故事是這樣説的:

有一個叫趙安的平民,一次在野外行走,看見一座墳墓邊放着衣物,趙安以為這是無主的東西,就撿回家送給妻子。鄰居知道後,到官府告他偷盜財物,趙安不承認,官府大怒,安排大刑伺候,然而刑具加身就斷為數截,趙安卻安然無恙,施刑者問他使了什麼法術,趙安説:“唯念《金剛經》。”官府甚為驚異,只好將他釋放了。

此外,敦煌出土的佛教文獻中《持誦金剛靈驗功德記》、《開元皇帝贊金剛經功德》等著作,都反應了《金剛經》在民間社會的流行情況及其化導世俗的功能。

如果説各類《金剛經》應驗記説明該經在民間社會的地位和影響,那麼各種以《金剛經》為題材的文化藝術形式足以説明該經在文人士大夫階層的影響和地位。

伴隨着《金剛經》的傳播,中國古代印刷、雕刻、繪畫、文學、書法等文化藝術都不同程度地受其影響。世界現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唐鹹通九年(公元868年)的《金剛經》木刻本; 世界上最早的木刻版畫是《金剛經》扉頁的佛教繪畫;現存規模最大、時間最早的石刻經文之一是山東泰山經石峪的石刻《金剛經》。

此外,柳公權、趙孟頫等書法大家所書寫的《金剛經》手跡成為珍貴的文化遺產,不少與《金剛經》相關的文學作品、《金剛經》論疏中的詩詞美文仍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