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佛門經文 > 金剛經

讀《金剛經》心得體會

欄目: 金剛經 / 發佈於: / 人氣:1.4W

《金剛經》在佛教史上影響極大,被認為是諸佛之智母,菩薩之慧父,眾聖之所依。對大乘佛教而言,《金剛經》及其思想有着無可替代的學術價值。

讀《金剛經》心得體會

《金剛經》是般若系的一部重要典藉。釋尊説法四十九年,期間共用了二十 二年談般若,由此足見般若在整個佛法中的位置。般若的思想是中觀空慧。《金 剛經》可以説是最為完美的體現了大乘佛法空慧的甚深內涵。 我輩凡愚因無明障蔽,故在生死長夜中,獨來獨往飽受痛苦。“苦”是從何 而來呢?人活着究竟是為什麼?這是後學在未學佛前常常自問問題。證嚴法師曾 經説過“人的痛苦在於自己追求錯誤的東西”。放眼世界,有哪個凡夫不在妄自 分別,於我我所起遍計執呢?也就是因為在一切法相上執有執無,因之引發了欣 喜悲哀。於是呼,得不到時尋尋覓覓;於是呼,“良辰美景”倏忽轉變時悽悽慘 慘;於是呼,酬着自己的善惡業而從此頭出頭沒,浪跡於六道飄泊在苦海。誰又 會想到這罪魁禍首竟然是因個“我”呢?就是這個如船底鐵錨船上纜繩般的我執 把自己束縛在六道樊籠中不得脱離自在呀。

“父母未生前誰是我”?“唸佛是誰”?面對禪宗字字珠璣的上妙法語,末學 一直無動於衷,,業障深重啊。正如藕一大師所説“迷即迷其所悟,悟即悟其所迷”。 迷惑中的我一直在找“我”,有“我”嗎?組成色身的骨骼,經脈,五臟六腑中哪個 是“我”呢?細胞,分子,原子,粒子中有“我”嗎?心是“我”嗎?過去的那一 念心何處去了呢?現在的一念又住在何處?未來的心又是從何而來呢?古往今來“心” 不知困擾了多少“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愚人,但又不知成就了多少洞達“三心不可 得”的智人,怎樣善用其心呢?《金剛經》就是闡明這一大問題的寶典。

人有生老病死,物有成住壞空,人生包羅萬象,一言蔽之。因緣和合自性本空。故 生活中應不執一切不捨一切,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 如是觀。”或許一般人看到這不免會想‘既然身心皆不可得,四大本空五藴非有,那不執 不捨的修什麼呢?’頑皮如我的愚人就是如此,沒有個“有”可抓就非撈個“空”在手, (此空乃是惡取空)不然他就不實在。佛陀慈愍在《金剛經》中給我們道破了一道活潑靈 動的天機——無住生心。是的,就是因為一切皆不可得,所以才有可能有所得,才能借假 修真,從真空裏產生個妙有來。“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法應無所 住而行佈施,所謂不住相佈施,不住色聲香味觸法佈施”,“以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 無壽者見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佛非常明確的垂示,我人要在現實生 活中時時觀照,就能破執斷障,廣積福慧資糧,以達自利利他。正如慧能大師所説“不離見 聞緣,超然入佛地”。龍樹尊者“一切資生事業皆是佛道”。想要自在就得觀照每個當下,每 時每刻自在了才有生生世世自在的可能。於是呼聽話的'****們開始多多的行善積德了,有時 難免心理會冒出“我做了這麼多……”美滋滋的幸福感,別高興得太早,你沒瞧見“法尚應 舍何況非法”的當頭棒喝正向你迎頭而來嗎?是這樣的,一切法皆不可得,最後連這個“不 可得”也要不可得呀。

凡夫在人世間最大的痛苦莫過於生老病死,沒有商量就出生了,萬般無奈的又老了,醫院還要顰顰對你説“歡迎光臨下次再來”,待死神招手時只有無可奈何的隨之而去,在人的一期 生命中,有哪一投足一舉手,甚至一顰一笑不落在因果網絡中呢?生活在這看似實實是幻的 生活中,就要善用般若慧劍,時時起觀照,不着法相進而照見五藴皆空。如何具體的將空慧 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呢?《金剛經》開頭的第一分,佛就以他圓滿淨智,為眾生作了 方便垂範了、、“爾時世尊,着衣持缽(戒波羅蜜),入舍衞大城乞食(施波羅蜜,人 以食施佛以法施),於其城中次第乞已(平等慈悲忍辱波羅蜜)”,還至本處,飯食乞 收衣缽,洗足已(講衞生環保),敷座而坐(禪定波羅蜜),六度中前五者莫不在般若 慧的流領下進行着。寥寥數語自自在在,把佛陀完善六度慈悲度生的心儀顯示無遺,學 佛之人不學佛所行還學什麼呢?

“人若不鬧萬法自閒”,如果我輩時時刻刻依佛所教,將般若空慧運用在生活中,時時 對境觀心、練心、鑑心,時時本着事來不惑、事去不留、欣悲兩忘的灑脱心懷,於六根門 頭當下即是,那你的人生就從此了無掛礙了。

拓展閲讀:《金剛經》的實踐層次

大家都知道《金剛經》的「X,即非X,是名X」句型,這個句型是有層次的,由淺而深分別是:文字的層次、理解的層次、體悟的層次,通常講到體悟層次就差不多了;其實這樣還不夠,還有一個實踐的層次。

我現在就以《金剛經》的句子「度盡無量無邊眾生,實無一眾生得度者」來説明。這裏文字與理解的層次大家應該都懂,另外還有體悟與實踐的層次。先講體悟的層次:喔!這個就是「常心」,空蕩蕩的,什麼都沒有。那實踐的層次是什麼?實踐的層次就是你真的去度盡無量無邊眾生,真的去做了──那當然是累世在做,菩薩就是一直這麼做,度盡無量無邊眾生……後來才發覺:一個都沒有度。這就是實踐層次,不是嘴巴講一講,不是理解,也不是體悟,是真的這樣做,這才是實踐了《金剛經》。

我們現在再換一個例子:「成道,即非成道,是名成道」。文字上大家毫無問題,理解上也行,體悟上也可以感覺修行原來是一場夢,那實踐層次是什麼?精進的修行,修到極點發覺白做工,這才是實踐層次,這才是真正做到「成道,即非成道,是名成道」。這個層次已經不是體悟而已,發覺南柯一夢原來是水月道場的體悟還不夠,要真正累世努力精進修行,修到極點發覺「無佛可成」,這樣子才是真正的「成道,即非成道,是名成道」。

我們就只管修行,至於「有沒有修成?」那不是我們修行人的事,我們根本不必去計較,不必在乎,也不用去想,為什麼?因為修成了,十方無量諸佛自然會來肯定你,而且肯定你的時候,你都不能説:我修成了。甚至連想都不能想,因為這麼一想,就着魔了。為什麼這樣?因為如果你説:我修成了。那就是不懂,就表示你沒有修成。所以這件事情,根本不需要去管!

當我們説:「我修成了!」這時好像有一個target,很具體的,可以抓到它似的。這樣就有得失,是錯的!當這個修成的意念變成有得失的時候,就是執着,就是沒有修成!那麼一定要在什麼狀況才對呢?一定要在「修成即非修成」,沒有東西可抓了,這樣子的狀態才是「是名修成」。

我這樣子講,大家若聽懂了,這還是停留在「理解」的層次;但這樣還不夠,還要「體悟」;只是體悟也還不夠,還要「實踐」!實踐是什麼?就是這麼修,很努力精進地修,修到什麼?發覺:白做工,無佛可成。但是如果你一開始沒有這樣子修,你就説:「無佛可成!」那又不對。你要「修得非常精進,精進到極點」──這一段不能少,然後才可以「無佛可成,原來白做工」──這兩個都不可以少,而且是要融成一體的。做到了這個狀況就是《金剛經》所説的「度盡無量無邊眾生,實無一眾生得度者」!這個才是!

《金剛經》的這段經文已經展現了實踐的層次,《金剛經》還説了很多,譬如,佛問須菩提:羅漢可以説得羅漢果了嗎?須菩提説:不,世尊。如果我説我得的話,佛就不會説我是樂阿蘭那行者,就不是一個喜歡修清淨行的行者了。《金剛經》又提到,佛問:我在燃燈佛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嗎?沒有得!如果我説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話,燃燈佛就不給我授記:你將來會成佛。因為沒有得,所以才給我授記。如果你説:成了,佛就不給你授記。由此可知這是多麼空蕩蕩,又多麼實在的一個狀況!

大家一定要記住:《金剛經》裏每出現一個新的名詞,立刻就補上「即非……」的句子。所以,我們心裏只要出現一個「……」的意念,立即就要做「……即非……」,這樣就沒有問題了。

《金剛經》「X,即非X,是名X」的句型有四個層次,一定要做到實踐層次,問題才能徹底的解決。這樣才不會為了達到某一個目標,把自己拘束在那裏。必須把所有的拘束都解開,才能真正的解脱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