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有關讀後感的作文錦集十篇

欄目: 五年級上冊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5.79K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後感的作文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關讀後感的作文錦集十篇

讀後感的作文 篇1

讀完《懷念母親》這篇文章後,我的內心有了無限的感慨……

本文主要講述的是季羨林爺爺6歲離開生母,在就讀大學二年級時,母親棄養。在這期間季羨林爺爺只回過兩次故鄉,都是奔喪,只待了幾天。因此,季羨林爺爺抱終天之恨,悔恨自己沒能盡孝。

可是,在我們的生活中,有的人即使滿嘴都是“孝、孝、孝”字,卻只是嘴上説説而已。真正做到孝其實並不難,哪怕只是在母親感冒時為她送上一杯糖漿水,在她下班時為她送上一杯濃濃的熱茶,在她憂慮時去安慰安慰她……這些都是孝順的表現。可是,即使只是這些,又有幾個人能做到呢?

季羨林爺爺還在文章中提到過,他在離開自己的故鄉——中國,留學在哥廷根時,想念中國的念頭就不斷地湧上心頭。有時想念中國的念頭強烈起來後,留在國外的念頭竟消失的無影無蹤。

而有的人就跟季羨林爺爺恰恰相反:他出國旅遊時,在國外吃好喝好,竟把祖國忘得一乾二淨。當他回國時,還是戀戀不捨;還有甚者(即有條件的人),還在國外定居了!這時,我真想問他們一句話:“你們平時滿口的愛國都哪兒去了?”

我想,生活中的“孝”、“愛國”不是隻喊口號就能喊出來的,實際行動或許比口號更有意義。

讀後感的作文 篇2

也許在這世上,愛你的人不知一兩個,但是真正對你的愛,對你的牽掛無論千山萬水永遠不變的,就是父母。

人們表達愛的方式有很多鍾,愁是愛,喜是愛,悲也是愛,怒也是愛,然而,沉默則是一種無聲的愛。

班上的同學都嫌住在自己家的老人,一嘮叨起來就嘮叨個沒完,而我的祖父卻截然相反,不會對我噓寒問暖,只會關心我的成績和表現,聽到同學們的討論,有想到祖父對我的態度,不知道是喜還是悲。

一天早上,剛剛起牀,拉開窗簾,屋外黑壓壓的一片,沒有一絲縫隙可以讓陽光鑽進來,黑色籠罩着大地,黃豆大的雨點洗滌大地上的萬物,我匆匆收拾了東西就坐到了飯桌旁。

一家五個人就這樣坐着,祖父一直望着窗外,遲遲沒有人動筷子,我乾咳了一聲,他們終於有了反應,母親和祖母進了廚房,父親也進去端湯,飯桌上只剩下我和祖父兩個人,祖父杵在那,一言不發,眼睛裏卻閃着一樣的神色。

聽着雨聲越來越大,越來越快,我的心就越來越緊張,遲到了是要抄課文的,但是這樣大的雨跑着去定會感冒的……我不知道怎麼辦,夾起東西一個勁往嘴裏送。飯桌上,一老一小,誰都沒有説話,水稻沒有打破這看似短暫,而又十分漫長的一頓飯。

吃完飯,父親祖父示意讓我上車,他送我,我乖乖上了車,本來想説的話現在一句也活不出來,就這樣,我和祖父有一次沉默了。

不到五分鐘就到了學校,我在車座上摸索着,傘,傘呢?我沒有帶傘,怎麼辦?難道問祖父借?不會吧!他不會借我的吧!見我久久沒有下車,祖父似乎看穿了我的心事,沒出聲,拿出一把傘遞給我,我看着年過花甲的祖父心中一酸,淚水盛滿了眼眶,很想説謝謝,打開車門走下去,卻什麼也沒説,又……一次沉默了啊!

千言萬語湧上心頭卻也沒説。

下午放學回到家中,祖父正在沙發上看報紙,見我回來,淡淡一笑,雖然很淺但是很温馨,我也對他咧嘴一笑。

我覺得這樣就夠了,每個人表達愛的方式是不同的,雖然是沉默,但是是因為太愛她所以千言萬語無法説出口來,祖父的沉默我能讀得懂,想的明白,那沉默就是愛啊!對我深深的愛啊!

讀後感的作文 篇3

這幾天我讀了一本書,名叫《我們永遠不分開》,這本書是辮子姐姐主題公園系列中的一本。我讀了以後很感動,又覺得很有趣,可以説我是“悲喜交加”呀。

這本書主要講了有個小女孩名叫蘇婷寶,她在上小學五年級的時候,自己的外婆沒有了房子,沒辦法,外婆只好寄宿在阿姨家和自己的家中。我的媽媽目中無長輩,不僅不稱外婆為媽媽,還處處為難外婆。而且,她還給外婆起了一個外號:老薑茶。

有一天,老薑茶幫蘇婷寶縫了一個帶有蕾絲花邊的布娃娃,還告訴我説這個布娃娃住在一個名叫“快樂老家”的蕾絲宮殿裏。在宮殿裏住着許許多多奇怪的老人們,他們都擁有一顆童心,而且他們都多才多藝,會做菜的七釐伯伯、音色華麗的配音爺爺、還有神祕的通訊爺爺······他們都在那裏過着快樂的生活。外婆很羨慕,於是她也搬進了宮殿裏去住。暑假來臨,婷寶去快樂老家玩了一段時間。在那裏,她看了外婆給的“薑茶語錄”,明白了許多的道理,原來每個人都是要説再見的。在那個夏天,老薑茶,蘇婷寶的外婆,跟她説了最後一聲再見。婷寶傷心極了,但她後來知道了一個祕密,外婆之前得了重病,她為了不讓家人們擔心,於是便住在“快樂老家”裏,獨立面對死亡。所以,外婆是偉大的!

讀完了這本書,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你平時最親的人,也就是你最不願意離開的人,感情一旦深了,誰也無法將他們分開。我最不想分開的人是我的爸爸媽媽,因為是他們把我帶到這個世界上,是他們保護我、教育我,希望我們永遠不分開。

讀後感的作文 篇4

為了考試,專業,成績,讀了一堆理論。為了放鬆,放空,彌補空虛,盯着手機。早已失去靜看庭前花開花落的歲月靜好,零散的時間略顯喧囂。

阿米爾和哈桑。我們或許也曾像他們那樣,將“你與他”刻到樹上,石橋,或是任何一個可以證明你們關係的地方,表忠誠,宣示主權,或是求長久。有多少人在過去的日子裏,心甘情願的“為你,千千萬萬遍”。

風箏大賽獲勝,為了父子之間的`關係,那種渴望關注,阿米爾用哈桑的忠誠和友誼,作為交換的砝碼。想在眾多高飛的風箏中受到關注,贏得父親的讚許和誇獎,就用自己風箏的線,去和其他風箏的線鬥爭。阿米爾是那想“獲勝”的風箏,哈桑是那個為他鬥爭的線,在這過程中,用自己做犧牲,最後還要去追,去保護那個“風箏”。

或是那個時期的階級觀念,註定在這段感情中哈桑就是要默默付出的人,或許更多的是哈桑在這段感情中選擇了忠誠和守護。阿米爾為哈桑受到欺負時,自己的膽怯,痛哭自責,為了讓自己能夠舒服一些,逼走哈桑,在離開的那一刻,哈桑依舊選擇維護,選擇忠誠。

故事殘忍細膩。生活中,有多少情感讓我們恃寵而驕。

追風箏的人,圍繞風箏與阿富汗兩個少年之間展開,一個富家少年與家中僕人關於風箏的故事,關於人性的背叛與救贖。

關於阿富汗歷史政治,種族文化的故事,我就不在這兒班門弄斧啦。而作者卡勒德·胡賽尼生於阿富汗喀布爾市,後隨父親遷往美國。與書中主人公的經歷很相似,我想這應該是他能把心理活動描述得這麼符合人物形象的原因吧。

主人公阿米爾不是英雄,和我們看的電影中主角光環不一樣,他對父愛的渴求、對優越感的渴望以及面對惡勢力時的自保。他嫉妒父親對哈桑好,恨不得自己血液裏流淌着父親的血;看見哈桑被強勢蠻橫的阿塞夫猥褻時,躲在角落中不出聲;因為沒為哈桑挺身而出內心受到煎熬,設局讓哈桑和阿里離開了他們家。

相反,哈桑對阿米爾是忠誠的,有僕人對主人的忠誠,有對朋友的忠誠。他為了阿米爾少爺博得父親的愛,一直是那個追風箏的人,後來知道阿米爾不想見到自己時,附和他的謊言,離開了家;原諒拋棄自己的母親,一直對她好;

我覺得在生活中,哈桑這樣的人很少,在從來沒被承認的友誼中,始終不變地奉獻着對阿米爾少爺忠誠的愛;像阿米爾和父親可能多一些,父親和僕人阿里的妻子生下哈桑後,為了救贖自己的內心,修孤兒院,冒死為孕婦挺身而出;阿米爾在之後的二十多年,因為背叛內心一直自責,受煎熬,最後踏上了成為好人的路,冒死將哈桑的兒子索拉博救出,成為了那個為索拉博追風箏的人。

當罪行導致善行,那就是最大的救贖。

這是我覺得這本書裏説得最好的一句話,我想阿米爾少爺和他的父親都得到了救贖。這也是我覺得這本書能暢銷的原因,它反映着人性卑樓心靈,卻又給了我們希望,善行能救贖罪行。

讀後感的作文 篇5

著名的作家大仲馬的兒子小仲馬潛心寫作,雖然寄出的稿子總被退回,他卻毫不放棄,他不但拒絕父親盛名給自己帶來的好處,而且為了隱瞞他和父親分得關係而給自己取了個筆名。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他終於創出著名的長篇小説《茶花女》。他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想擁有“真實高度”。也正因為他始終要求自己擁有“真實高度”,不怕挫折,不依賴長輩,靠自己的本領,走自己的路,奮發創作,最終獲得成功。

對於小仲馬這種崇高的思想和行為,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認為小仲馬的做法非常正確,即使一時得不到別人的認同,那他可以當作是吸取了一次教訓,知道自己的不足後,再用學來的知識將它補上就行了。相反,如果是借別人的光彩而得來的讚賞也是虛偽的,而且自己也不會知道自己的短處。前一陣子,電視上報道過一則新聞:在廣州,有一些小學生早上躲在一些灰暗的小巷裏互相抄襲作業。當時我感到不以為然,現在我覺得他們與小仲馬比起來是多麼渺小啊!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後三十年看子敬父”。無論誰借誰的光,恐怕最長期限也不會超過三十年。唯有靠自己“真實的高度”,才能贏得長久的尊重。

讀後感的作文 篇6

爺爺是一定有辦法,但爺爺也不是神仙,什麼都能做,也更不可能找回丟失的妞扣。所以我知道了什麼東西都不是萬能的。

讀後感的作文 篇7

今天,我為大家推薦一本書,書名叫《永遠的西瓜小丑》,

書中講述的是西瓜小丑被馬戲團的人開除了。在小貓的幫助下,西瓜小丑在楠木林開了一個馬戲班。他教會了兩隻富貴犬,菲娜和小白跳華爾茲。教會了胖頭(笑貓的大兒子)蹬球。讓二丫(笑貓的二女兒)成為空中飛貓。教會了三寶(笑貓的三兒子)跳球。

馬戲團的人本來有很多時間編排節目的,但是他們全都用這些時間來開會,主題呢,當然就是怎麼對付西瓜小丑啦!(打住!因為他們的馬戲該有的,沒有,不該有的,應有盡有!)自從西瓜小丑在楠木林開了一個馬戲班,馬戲團的人氣急速下降,直到“0蛋”。

這天,馬戲團的人把西瓜小丑告上了法庭。説:“西瓜小丑犯有‘勾引罪’和‘偷心罪’”。把西瓜小丑關到了一個沒有孩子的孤島上。

就在這要讓笑貓即將崩潰的時候,法力無邊的綠毛龜來到了笑貓的身邊。那個孤島離楠木林很遠,但是綠毛龜變出的那條祕密通道呢,怎麼遠,都像是很近。

就這樣,孩子們每天從這條祕密通道去看馬戲。過了幾天,馬戲團倒了,翠湖公園又恢復了往日的和平。

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西瓜小丑有善報,馬戲團就有惡報!

讀後感的作文 篇8

初識這本書,大約是初中階段,讀過之後被書中的主人公深深感染,它喚起我對童年時代的回憶。〈〈綠屋的安妮〉〉是一部描寫主人公安妮是怎樣成長的。書裏鮮明的透露出主人公的個性,以及與周圍人相處的點點滴滴。

安妮是一個孤兒,臉上滿是雀斑,一頭紅髮,整天嘻嘻哈哈,愛幻想,卻時不時的會闖禍,可是這個活潑的小女孩給全村帶來了生機與活力,漸漸地大家都開始和她相處,也許你可能會對收養人產生懷疑?誰會收養一個這麼醜的女孩呢?其實不然,瑪莉拉之所以會收養她,是因為被她的活潑所感染了。雖然安妮初入這個美麗僻靜的農舍裏處處被挑剔,但她對生命的熱情熔化了一切充滿敵意的堅冰,給整個農莊帶來了生機與活力。

安妮也像其他同齡的孩子一樣愛美,她常常會受別人的嘲笑,只是因為她那難看的紅頭髮以及雀斑。幼稚而又懵懂的她曾經傻傻的染髮劑,夢想自己的頭髮能和別的女孩一樣金燦燦的,可是卻弄巧成拙,把原本的紅頭髮染成了更加難看的綠色,這下她更自卑了,每天帶着一頂帽子上學總不願意脱下,直到恢復原來的紅色。每個青少年都有強烈的自尊心,更何況年僅十一歲的安妮呢。那麼富有青春和活力的生命力的女孩,在陽光的閃爍下放射出耀眼的光芒,綻放出愛與夢想的花朵。她有自己的幻想,不怕世界的污濁玷污自己,她不怕自己的願望落空,因為她每天都在期盼新的喜悦。她就像是一個善良的天使,用她的行動感化世上所有的人,用她的想象力創造世上所美好的事物,或許很多人會為安妮的種種行為感到可笑,或許會為我們現在的學生稱之為不符實際,唯心主義。然而安妮正越是這樣,就越能體會到生命中最美的滋味,在自己精心栽種的“花園”裏綻放出理想的果實。

加拿大作家莫德’蒙格瑪莉成功的塑造了一個活生生的安妮形象,奉獻在讀者的眼前,然而“安妮”在我們的身邊卻不常見,無疑中國的教育制度能使學生有更好的發展,但是現在孩子身上缺乏了這種活潑,熱情,好奇心和想象力,這些都被扼殺了。學生常常會不自覺的思維定勢,遇到實際問題卻手無足策,這些遠不如安妮,其實每個學生的身上都有一個安妮,但這些卻在一步步的走向毀滅,現在看來我們失去的真的是太多了。安妮長大後,心理逐漸成熟,再也不會為自己的缺陷而感到自卑,相反更加自信,由昔日的差生逐漸成為拿獎學金的優等生,純樸的安妮沒有被世俗的金錢所誘惑,畢業後她毅然決定放棄良好的工作機會,到鄉村教書,做最普通的鄉村教師,很多人看到這裏一定會認為她很傻,可正是這種傻傻的精神是現在人所缺乏的。無論孩提時代還是長大後的安妮,她的身上折射出一種人性的光輝,這部書是一部經典之作,也可為一部勵志名著,很有借鑑意義。

安妮的夢想之花終於結出了果實,我們是否應該思考自己的夢想之花結果了呢?

讀後感的作文 篇9

最近我讀了《小故事大道理》,這本書不僅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還讓我的想象力跟加充沛。

就如“誰説一美元算不了什麼”中石油大王約翰middot;洛克菲勒的事情。有一次他想搭班車回家,可是缺了一美元,就向他的祕書借,還千叮萬囑的要提醒他,省得他忘記,但是他祕書卻説沒有關係,不就是一美元嗎!洛克菲勒聽了一本正經的説:“你則麼能這樣説?把一美元存入銀行要整整十才有利息啊!”

這位億萬富翁的看法是:我非但不做錢財的奴隸,而且還要把錢財當作奴隸來使用。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財富的積累方面,講究的是滴水穿石。

讀後感的作文 篇10

這本書是小説,從題目來看,是多麼的文藝範,應該不是我的菜。起初我這麼想。

而且讀起來也明顯描述過多,就是那種對周圍環境的烘托、對各樣人物的細緻描寫、對主人公心理活動的勾勒,都明顯過多,似乎我根本不會注意這些。我讀小説,永遠都像讀故事梗概。我先知道的是:發生了什麼,然後怎麼樣了,最後結局是什麼樣的。僅僅如此。但這本500多頁的書,明顯超過了我的閲讀能力。她寫了太多我不關心的部分,人,事,戰爭,風景。我只關心她的結局。

簡單的來説,這本書的梗概就是:希拉是個小學徒裁縫,單純,沒有心眼,沒有戒備,她本可以安穩但辛勞的讀過一生。但在她結婚前兩個月,她遇見了拉米羅,一個成熟、善於勾引女性的男人,她上鈎了,並被騙財騙色。然後她並沒有被擊倒,雖然剛開始她確實很難重新振作,但希拉是個善良的好女孩,她在摩洛哥的土地上重新有了值得信賴的朋友,她們幫助她重新生活。她開了一家服裝店,慢慢的認識了些值得交往的朋友,她的生活慢慢有了起色,她不再是個小裁縫,轉身變成了高級時裝師。她努力掩飾着自己的憂傷,因為她仍需要裝的堅強。但後來她裝着裝着就變成真的了,她真的變的堅強、果敢,不再是當年那個怯懦的小女孩。她開始有自己的想法,開始學會掩飾自己的情感,沒有惡意,只是為了保護自己免受其他人的傷害。然後她的母親從馬德里來到了摩洛哥,與她團圓,她的生活步入正軌,平靜而穩定。但好景不長,二戰爆發後,她接受了英國人的任務,變成了一名間諜。她成功的把業餘間諜的能耐發揮到了極致,在執行達爾西瓦任務的時候,她又一次見到了馬庫斯洛根。這個男人是當年她在摩洛哥時愛戀的一位,當時他們明知互相喜歡,但因為時機不合適,誰都沒有開始這一段。馬庫斯救了她,但她仍對他存有戒心,終於後來他們明白了,原來兩人都是英國間諜。如此一來,大團圓了。

但結果卻沒有講,給了個未知數,但我一點也不遺憾。

我還是挺喜歡看的,看一個女孩成長為女人的故事。她真的長大了,適應了,成功的在戰爭中活了下來。她是個平凡的女孩,但卻一樣每天經歷着不同的事,不斷的磨礪,一步步走來。我也該這樣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