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成長作文 > 反思作文

小學作文教學反思7篇

欄目: 反思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2.92W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作文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作文教學反思7篇

小學作文教學反思1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衡量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尺度。作文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學生語文水平的重要依據,它不僅反映學生對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的情況,還是學生觀察能力、認識能力、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審美能力的綜合體現。特別是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我認為:小學生個人的閲歷不夠豐富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積累材料不夠充分。如何克服這兩個問題呢?特別是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着重強調了教師的角色變換,注重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根據新課程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地把握語文教育特點的基本理念分析。

(一)廣泛閲讀,勤於積累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的體驗”,“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徵,力求有創意的表達”。

1、積累詞彙。豐富學生的詞彙是寫好作文的基礎,是喜歡寫作文的保障。學生頭腦中掌握的大量詞彙,就像電腦中儲存的各種數據資料,需要時可以隨意調遣。因此,每位學生都準備一個專用的詞句摘抄本,發現優美的詞句隨時記下來,為更好地遣詞造句打下堅實的基礎。俗話説“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單靠課本上有限的的文章是不行的,沒有一定的積累,就很難有質的變化。書讀得多了,就能把書中的營養吸收過來,從而豐富自己。因此要博覽羣書,多到圖書館(室)閲讀大量書籍,吮

吸知識的營養,補償自己知識乾枯的脊樑;也可以利用課餘時間上上網,查閲相關的學習資料,打開博大精深的知識寶典,暢飲自己渴求的知識養料,這樣,既可以豐富自己的知識面,又可以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

2、積累寫法。傳統的語文教學有“多讀是求人之工夫”的做法,這裏的“求人之工夫”不僅僅是求得作者所寫文章的思想內容,更重要的是求得作者是怎樣通過具體的語言文字來表面中心思想之方面的工夫。為此,課堂教學應為“求人之工夫”的渠道。其次,課外閲讀也應作為“求人之工夫”的一個重要途徑。

(1)課堂教學的“三為主”教學法。即教學主導,學生作為主體,訓練為主線。也就是要擺正主導與主體關係的前提下強化訓練,特別是語言文字訓練,這方面做得如何,關鍵在教師如何落實每單元的重點訓練項目。教師要做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給學生開闢一個“悟”的空間領域,多在無疑處設疑,讓學生領悟出作者在語言運用與表達上的技巧,這才算是正求人之工夫。

(2)加強口語交際等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使其在集體中合作學習,相互探究,增強語言表達能力,從而上升為寫作愛好的理念,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逐步提高寫作水平。

(二)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激起生活多彩浪花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為此,教師要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觀察

興趣;教給觀察方法;培養觀察習慣。而觀察是人們有目的、有計劃、比較持久地認識某對象的知覺過程,是認識世界、增長知識的重要途徑。所以,學生有了這一途徑,就會善於觀察。不僅要有濃厚的觀察興趣,還應掌握良好的觀察方法:

(1)觀察要有觀察點,要有一定的順序;

(2)觀察要抓住事物的特點。不同的事物都有他自己各自的特點,即使同一事物,也有其個性特徵,學生可以通過觀察、比較、歸納,求同存異,抓住事物的特點。要求學生在平時生活中留意身邊一景、一物、一人、一事。凡是都要處處留心、事事在意;

(3)觀察目的要明確、要有重點。

(三)細心多練,勤於動筆

傳統的語文教學還有“多寫是求已之工夫”的作法,事實證明,多寫能儘快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

1、養成寫日記的良好習慣。平時要讓學生把看到的、聽到的或做過的有意義的事記錄下來,並且在文章中發表自己的看法或感受,貴在堅持,逐步養成習慣。

2、做好知識的遷移。對於學生在課堂上新學的詞語、句式和表達方式,教師應當補充設計一些類似的練習,對學生內化這些新知識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把課外閲讀獲得的知識(優美詞語和表達技巧)恰當地運用到作文裏去,便課內、課外學到的知識融會貫通,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3、學會用別人的語言,發展自己的語言。課內課外閲讀的作品,很多都出自名家之手,語言風格各不同,但都是精美的;有的作者雖非名家,語言也有可取之處,因而吸取閲讀中的好語言,學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來,是大有益處,閲讀時做語段摘錄,把自己認為好的語言和需要的內容抄在專用的本子裏,邊讀邊抄,邊抄邊讀,日積月累,潛移默化,自己的語言,不僅流諸筆端顯得通暢流利,甚至還會不時冒出一些自己意想不到的閃光語言來。

(四)積極參加活動,培養學生豐富的生活情感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小學生的寫作興趣是在活動中形成的,也通過活動獲得發展”。作文的材料來源於生活。生活是寫作的源泉。要開展豐富多彩的課餘活動,能讓學生觀察、反映生活,瞭解生活,積累更多的學習素材。

(五)教師也要做好學生的引導、促進習作活動,給學生提供示範。及時對學生的作文開展形式多樣的學生自評、互評、師生評講等辦法,多表揚鼓勵,以調動其作文的興趣和寫作積極性。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悦激發學生寫作興趣。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學習的情緒力量。在作文教學中,我儘可能以滿腔熱情給學生提供成功的機會,珍惜學生的寫作成果,讓學生看到勞動的價值。方法主要有:

(1)在評語和作文講評中以表揚鼓勵為主,學生作文有一點長處,一點進步,都及時予以肯定。

(2)把好作文相互交流或通過校園廣播站廣播。

(3)辦手抄報、黑板報刊登好作文向全班、全校發行。

(4)辦一份個人作文集,一學期後就是自己的財富。這些做法更加激發了學生的寫作慾望,現在他們千方百計找素材,爭着寫,個個都想成為大作家呢!

綜上所述,小學生厭寫作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應當深入調查研究,要因人而異,對症下藥,在認識上以新課程標準為理念,擺脱某些傳統觀察的束縛,在訓練上有針對性地改進作文教學方式。這樣,小學生寫起作文來一定會以“山窮水盡”走向“柳暗花明”,進而迎來萬紫千紅的旖旎春光。

小學作文教學反思2

“哎,又要寫作文了!”“我不知道寫什麼。”“要是語文學習不要寫作文,那該有多好啊!”作為老師,聽到這樣的話,你會怎樣想?

中年級孩子寫作文時,總是不知該如何下筆,更不懂如何謀篇佈局。在接受寫作文的任務時,免不了怨聲載道。有的孩子甚至對父母説:“我最怕寫作文了。”怎麼把孩子們這種畏懼作文的情緒排除掉,讓孩子們充滿激情地寫出富有童趣的文章來。這是所有語文老師都困惑的問題。我也就此做了許許多多的嘗試。

一、借我慧眼,挖掘素材

學校大力開展“雛鷹爭章”活動,佈置教室的時侯,我、大隊輔導員、美術老師一起忙忙碌碌地用各色彩紙、手繪,剪貼出許多漂亮的圖片,如黃色的卡紙做成樹葉型書籤,折上立體的摺痕,貼在評比欄。貼上大紅紙的剪貼雙魚,活靈活現,憨態可掬的刺蝟也上了牆。我在這一欄裏還請美術老師用幾種不同顏色的卡紙剪出了漂亮的美術空心字“春意正濃,雛鷹爭飛”,字在整個評比欄裏貼成兩個斜排,就像一隻展翅翱翔的雄鷹。而展示欄裏,我用許多綠色卡紙建成的大樹葉拼成了一棵參天大樹,地上有許多立體小草,還有紅的、黃的,充滿卡通意味的小蘑菇。圖書角因利就簡,就用黑板前的小壁櫥,整理後放進學生拿來的書本,並貼上了醒目的話語“知識在這裏融匯”。把教室弄得格外漂亮。學生看到我們課間在教室進進出出,視線早就被吸引過來了。再看看那些精美的圖畫,漂亮的版面,還有充滿激情的話語,他們一個個欣喜不已,覺得教室裏美觀了。每個欄目前,駐足良久。

我便因勢利導,告訴他們佈置教室的意義,問問他們有什麼感受,倡導他們積極爭章。孩子們從這裏看到了很多值得記錄的東西,在日記中不僅寫下了教室的變化,還悄悄寫下了自己的爭章目標。

陽光體育活動,接力賽上孩子們奮力拼搏後,帶着他們再回憶一下賽場上的熱鬧場面。“啦啦隊的怎樣熱情喝彩的?”“參賽隊員中誰不小心掉棒了?”“誰健步如飛,跑得極快?”“誰跑步的時候還左右看看,生怕別人追趕上來”……透過我的眼睛,把我所見引出輕輕鬆鬆的談話,帶着孩子們在腦海裏重新回放畫面,他們就能寫下更多精彩瞬間,讓我驚喜連連。

你看,看似平平淡淡,不足以記錄的日常生活,只要讓學生像老師一樣擁有慧眼,一定能找到什麼精彩的亮點,寫出好文章。而我們,就是要幫助他們睜大眼睛,找到精彩的瞬間,作為寫作的素材。

二、盡我所能,變難為易

A、結合課文學習,利用課後練筆記下生活點滴。

我們學了課文《爭吵》後,我問學生:“咱們平時和同學、朋友是否也會有誤會或是矛盾呢?有矛盾時,你們是怎麼解決的?”“太多了!”“那大家也來寫一寫,怎麼樣?老師相信你們一定能寫出不一樣的文章噢!”

的確,爭執、吵吵鬧鬧和之後不帶絲毫扭捏地好。這樣的小事在孩子們的生活中俯拾皆是。讓他們寫寫自己與同學之間發生的爭吵或者與別人之間的友誼。是一項格外輕鬆的任務了。在這樣極其直接的命題下,他們往往會學習課文,結合實際,寫出不同凡響的小文章來。

B、善用選擇模式,寫下得意之作,

《蟋蟀的住宅》一課我帶學生欣賞了多媒體課件中漂亮的畫面,讓他們對照品讀文字描寫的蟋蟀的住宅。課後,我佈置學生三選一做選做題。

1、請你當一回遊客,寫寫你看到的蟋蟀的家的樣子。

2、請你當一會導遊,向別人介紹蟋蟀的住宅。

3、評一評蟋蟀的房子,寫寫自己的感受。

這樣三選一的文題,讓孩子有更多的選擇空間,表達的範圍更清晰。比起單一的寫作或評論更容易讓學生動筆。

三、盡我速度,及時講評

每次收上學生的日記或是作文,我總是及時講評。説説這次誰的最有新意,誰的寫得內容具體,誰的結合了生活實際,是真實的文章。同時每一篇被表揚的文章,我都會讓他們的作者為自己在“班務表揚”中添上一筆財富,作為他們的辛勤勞作的收穫。學生受到了表揚,內心充滿了成就感,激情會持續下來,創作的慾望就越來越強。

優點不突出的孩子,我會找出來讀一讀,讓全班同學幫他們想一想該怎麼修改,如何潤色。這樣,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説開來。“我覺得他的文章整體的來説還不錯,若是把動作在寫細一點就好了。”“那一句話改一改會更好……”

七嘴八舌之後,氣氛活躍極了。集思廣益,在聽取別人意見的時候,每個人的思維也得到了提升。現在,很多孩子能夠非常中肯地提出很有意義的建議或是具體的補充內容。被幫助的孩子在聽到這些的時候,通常也會激動不已,躍躍欲試地想把自己的文章再改改,讓自己的作品更有競爭力。

四、竭我所思,花樣翻新

“天天寫作文,太忙了。”“沒東西寫了,好煩哦!”學生的怨聲一出,必須想辦法剋制這種情緒蔓延。

我買了很漂亮的厚本子,拿進教室,發到每個組裏。“幹什麼的?”“老師,為什麼發這麼漂亮的本子?”孩子們不斷質疑,不斷猜測。“這個本子是專門用來寫作文的。”“哎,又是寫作文。”他們歎氣。“不過,這有點不同哦。”我故意賣起關子來。

這種本子是一個組一個,讓學生寫接力日記的。每人一週寫一篇。後一個作者要對前一篇文章進行點評。孩子們的家長也參與進來,一起欣賞孩子們的作品,一起點評,並寫上自己的話。老師最後寫上評語並打上等級。這樣一來,孩子們可以欣賞到別人的佳作,好的地方可以借鑑。因為有家長、老師一起點評,他們的寫作與欣賞水平提高就更快了。

兩個月過後的某一天。

“同學們,我們近來作文越來越有進步。老師有個金點子,想給大家一個驚喜,你們願意做吧?”

“當然願意!”他們答。

“我宣佈:我們班辦一份班刊,專門登錄同學們的優秀作文。每一期班刊專門由一個人辦。她就是編輯。誰的稿件被編輯採納,老師就給予獎品。怎樣?”

“好啊,好啊!”

兩個星期之後,第一份班刊面世了。這是我指定的班上一位多才多藝的.孩子辦的。她用清秀雅緻的文字、清新唯美的畫面給了我一份超常的驚喜。她給班刊擬了一個夢幻般美好的名字:“七彩的童年”。上面有自己的佳作,同學的優美的文字,還摘抄了一首小詩。刊頭上寫還上了很有意義的編輯寄語。

家長會上,我讓家長們欣賞。後來過塑裝飾後,拿到教室亮相,同學們一片讚歎。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後來的同學相繼申請,辦好了不同題材的六期班刊。內容、形式各有不同。沒有班班刊的同學積極投稿,也有獎勵。他們心裏都是樂滋滋的。

我認為做一位教師,就要做一位有思想、有頭腦的教師。只有教師不斷努力,發揮我們無窮的智慧,花樣不斷翻新,孩子們才會樂於跟風,才能興致勃勃地學,快快樂樂地寫,並竭盡所能地寫出精彩的文章來。

小學作文教學反思3

中國是一個有13億人口、農村人口仍佔56%的大國。長久以來,農村孩子們的作文脱離農村、脱離農民、空話假話聯翩、虛情假意滿紙的情況可謂是司空見慣,一些孩子為了應付老師的作文任務,農村是想象中的農村,筆下的家鄉是別人的家鄉,老農是作文選上抄來的……這些現象不知道讓多少教師頭疼,無可奈何。通過分析發現,很重要的原因是孩子們手頭題材匱乏,沒有“真事”也缺乏“發現”,就很難抒發真情,進而厭惡作文,害怕作文,這樣的作文質量每況愈下,無疑也影響孩子的健康心理。其實,農村孩子的作文題材比比皆是,隨處可見,培養孩子們“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的習慣。這就要求我們老師首先就要引導他們選擇、捕捉熟悉的生活材料,選擇他們樂於表達的話題:山坡上的草木,田野裏的莊稼;溪水中的漁趣,泥土裏的詩情;父母的家常,鄰居的和諧。然後指導孩子們進行歸納、提煉,迸發處傾訴的慾望,進而將積累的素材付諸筆端,這樣作文就有了一個成功的開始。

一、看農村新貌,素材迴歸農村

“大自然是學生的綠色課堂”,農村是個廣闊天地,它隨時隨地在我們身邊,田野風光美、自然景觀美、農家新居美等等都是孩子們寫作的好題材。“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發現。”引導學生觀察自己身邊的事物,到熟悉的家鄉尋美,寫江南水鄉之美。在取材中積累素材,在寫作中表達真情。

1.田野風光美為我賞。農村田野風光是美麗可愛的,這是孩子們寫景極好的題材資源。水稻、油菜、小麥、桑田、菜地……各具風韻,它們的形狀、色彩、生長過程,又各具特點,隨着農時變化組成了一幅幅美麗的畫卷:鬧春圖、青苗圖、豐收圖……引導學生就地取材,從平平常常的、熟視無睹的事物中,去發掘事物的形式美與內在美,積累到自己的作文當中,這樣可以避免舍近就遠、浪費資源、避免獵奇心理,又可以鍛鍊孩子們捕捉素材的能力,激發小作者對家鄉熱愛之情。

2.家鄉景觀美為我頌。我們的家鄉是典型的丘陵地區,這裏山多水多,人民勤勞能幹,綦江以山為背景,形成了獨特的自然景觀,是值得欣賞、值得自豪的:古劍山、白雲觀、清溪河、藻渡河、東溪古鎮,既有有山巒疊嶂,也有水波不興,潺潺之聲,還有豐富的人文景觀。岸邊的古樹,水上的漁舟,小橋流水,石堤埠頭,臨水之户,古鎮人家……這些都是小作者筆下的好材料。由不同的組合,不同的時節,又有它獨特的畫面。孩子們從感知美到表達美的過程,是積累作文素材的過程,同時也是內心情感起伏發展的過程。

3.農家新居美為我贊。國家的新農村建設,給我們農村帶來了無限生機。農村家家户户蓋上了“小洋樓”、“小別墅”、“四合院”……農家新居正是現代新農村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農村孩子要反映家鄉發展變化,要實實在在從身邊開始深入農村新居採集、瞭解情況,積累素材,不能走馬觀花,隨隨便便,要以小見大,觀察農家園,描繪農家美,激起愛家鄉之情,寫作中更能表達真情實感。

二、學農藝農技,生活迴歸農村

通過讓學生從身邊的父母開始拜師學藝,身體力行,領悟勞動的艱辛,豐富學生生活。在勞動中交流情感,提煉最有感受的寫作素材,這樣可以避免虛構故事,泛泛而談,假情假義的作文現象。

1.嘗勞動辛苦。對於當今農民的後代來説,不少孩子是“小皇帝”“小公主”,受千百年舊思想影響,年輕的父母,往往本着讓孩子跳出“農門”的宿願,常常制止孩子到田裏地頭東跑西摸。因此,許多農村孩子寫勞動,隻言片語,寫不實在,寫不生動。我們通過讓他們跟隨父母參加家裏勞動,種菜、翻地、澆水、施肥、種田、割稻等等,認認真真幹一番,哪怕汗流浹背,讓他們親身體察勞動的辛苦,真正感悟“粒粒皆辛苦”。從而獲取豐富的作文素材,並加以提煉,上升到學習農民勤勞純樸品質的層面上。

2.學農民智慧。作文要善於選材,提煉有特色的材料,寫有特色的作文。農民有着無窮的智慧,他們的雙手創造了燦爛的農家文明,創造了特藝特產,創出了自己獨特的勞動方式、致富門路。像種桑養蠶、養魚養鴨、放牛割草、插秧種菜等等這些農活,都有着一套寶貴經驗,凝聚着農民的智慧,我們要學生邊學邊做,邊想邊記,從親身感受中提煉作文素材。

3.以勞動為榮。勞動最光榮,現在的農村孩子,尤其是“獨生子女”時代,勞動觀念淡薄,勞動意志不強。作文中,學生寫的“勞動”往往含有水份,有的甚至是抄寫別人的。所以寫勞動就要讓他們去嘗一嘗勞動,不能任其自由“發揮”,造成作文心理上負面影響,同時要讓他們親手做,出力流汗,得到的勞動果實,才會感到香甜、感到寶貴。像種黃瓜、蕃茄、餵雞、餵鴨等,學生會天天盼,天天看,期望親手種下的作物早日開花、結果,自己餵養的雞鴨塊塊長大,對這樣的素材的捕捉、提煉,孩子們是非常有興趣的。

三、問村史家史,情感迴歸農村

通過調查、訪問,瞭解村史、家史、個人成長史,瞭解家鄉以及家人的過去,收集這些值得記敍的故事,從而激發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1.問農家苦難史,更能珍惜今天。在農村,幾乎千家萬户都曾經歷過辛酸的往日:地主惡霸敲詐勒索,自然災害,逃難要飯,衣不遮體的生活,……一幕幕苦難歷史,一個個悽慘故事,催人淚下。富裕了的農民以及他們的後代怎不為此感慨,記住過去,珍惜今天,筆端自然會流露出深厚的情思來。

2.問農家創業史,更加敬重祖輩。農家千百年的發展歷史,刻下了祖祖輩輩農家人的辛勞印記。他們開河、修路、平地、造橋,一塊塊梯田、一幢幢農舍,一條條水渠,都留下一個個可歌可泣的故事。

3.問農家榮譽史,更加感到自豪。長期生活在農村的孩子,由於多方面的原因,無法和城市的孩子們相比較,無法通過電腦網絡、外出旅遊對外面的世界進行了解,所以對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那麼我們就發掘現實資源,讓孩子們儘量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的同時,也要讓他們聽聽自家的光榮史,奮鬥史,寫寫自己祖輩的光榮歷史,家人的感人之事,從而激起自豪感,付諸習作當中。

真實,是作文的靈魂。廣闊的農村是一個取之不盡的作文題材庫,是一個展示真情實感的大舞台。農村景美、物美、人更美,農村的孩子們踏遍自己家鄉這塊熱土,尋找身邊的人,捕捉身邊的故事,學作文,也學做人,讓孩子們能“我口抒我心,我手書我心”,讓農村孩子的作文迴歸農村。

小學作文教學反思4

小學生作文批改是小學作文教學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是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一種重要手段,同時也是學生了解自己習作效果和教師獲得作文教學效果反饋信息的一個主要渠道。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認真把握小學生作文的基本要求,爭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採用靈活多樣的作文批改方法,及時有效地對學生習作進行批改,促進小學生作文水平的不斷提高。

一、正確認識小學生作文的性質和教師批改作文的目的。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要認識到小學生作文是習作,是一項練筆活動,是書面表達的最基本訓練,而並不是藝術,不是文學創作,只要學生能正確地、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就行。因此,教師要求每一個學生把他的每一篇作文都寫成小學生優秀作文是不現實的,因為我們培養的不是小學語文教師,更不是培養作家和文學評論家。所以,教師在批改學生作文時不要用成人的水平去對孩子的文字評頭論足,更不能用文學編輯和文學評論家的眼光去看待小學生作文。

我們在批改他們的作文時要尊重他們的勞動成果,力求保持學生作文的原意,絕不能用教師的思路去代替學生的思路。因為小學生的生活積累和語文知識都很有限,有的孩子在作文中,難免有些語言表達方面的不足,但那是無關緊要的,隨着他們語文知識的增長,孩子們自然會知道怎樣把他們想説的話説得更清楚、更明白。如果教師對他們的作文要求過高過嚴只會實得其反,那很容易打擊他們的寫作興趣,使他們產生畏懼寫作文的心理。所以教師在批改他們的作文時,只要學生寫的是真話,是自己心裏想説的話,表達的是真情實感,只要“其意義不謬誤”,“字句已通順”,哪怕有的是幼稚可笑的,也不必大刪大改,把學生的一篇作文搞得面目全非。因為我們批改作文的目的不是代替學生修改文章,而是要指導學生掌握修改文章的方法,讓他們學會自己修改作文。

二、作文的評價要因人而異,以鼓勵為主。

教師在評價、批改學生的作文時既要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學生作文整體水平的不斷提高,又要注重因人而異、對症下藥,爭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學生作文必須“求精”,而對另一些學生的作文“求通”就行了,千萬不能用一個統一的標準“一刀切”。教師批改作文時要把嚴格要求與提高學生作文的積極性有機地結合起來,要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用發展的眼光和戰略的眼光對學生作文進行公正的評價。我們在批改作文時要學會用放大鏡去發現學生在作文中取得的成績,而不是用顯微鏡去尋找他們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要努力去發現學生在作文中的進步,恰當地指出他們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循序漸進的去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

我們評價作文時要學會用一雙孩子的眼睛,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小學生作文。一個教師對孩子習作的賞識,絕對不是表示他的水平低,缺乏鑑賞能力,而恰恰顯出了教師的教育智慧。因此,教師在批改作文時要堅持鼓勵為主的原則,在閲讀學生習作時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不要吝嗇自己的讚美之詞,在評價孩子的習作時多一些欣賞和讚美,讓孩子產生對教師的信賴和親近,使他們打開自己內心世界的大門,讓內心的真情實感流露出來,讓剛剛嘗試用筆表達的孩子們在教師不經意的一句讚美中,點燃對語文對文學的興趣,揭開作文的神祕面紗,消除他們對作文的恐懼心理和望而生畏的想法,讓學生覺得作文並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從而對寫作產生濃厚的興趣。

三、批改作文要形式多樣,及時有效。

作文評價與批改結果的呈現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是書面的,也可以是口頭的;可以採用分數、等級來表示,也可以用評語來表示;還可以採用多種評價形式進行綜合評價。平時我們常説的精批細改只是作文批改中的一種重要方法而已,但不是惟一的方法。那種認為老師把學生的作文改得越細越好的看法是片面的,如果教師在所有作文批改中均採用精批細改這一方法,要把每一篇小學生作文均改成小學生優秀作文的想法和做法那是不太現實的。因為好的作文是很難一次成功的,學生的能力提高也是循序漸進的,教師絕不能急功近利,揠苗助長。

事實上,如果學生每次把作文本交上來後,教師都要經過十天半月的批改後才能進行評講,那時學生對自己當時是怎樣寫作的早已忘得一乾二淨了,等老師把批改好了的作文本發到他們手裏的時候,他們大多隻是瀏覽一下成績或評語而已,而對自己的習作連認真地看一遍的興趣都沒有了,即使老師把他們的作文改得再仔細,對學生作文水平的不斷提高也不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反而使老師的批改顯得勞而無功了。所以我們在批改他們的作文時,要儘量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爭對學生習作的實際情況,以有利於學生作文水平的不斷提高為目的,靈活運用作文評價與批改的方式、方法,讓學生能及時從本次作文中吸取經驗和教訓。

四、儘量把修改作文的權利還給學生。

教師要把作文的評價與批改和其它作文教學環節緊密地結合起來。我們在作文教學實踐中既要培養學生學會寫作文的能力,又要培養學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既要教給學生寫好作文的技能、技巧,同時也要教給學生修改作文的方式、方法。葉聖陶老先生説過:“修改文章的權利首先應屬於作者本人。”我們除了要重視學生作文的指導和批改外,不要忽視了指導學生自己修改作文這一重要環節。

我們要認真上好作文講評課,讓學生在講評課上注意傾聽老師和同學們對作文優缺點的評價,仔細閲讀自己的習作,全面理解教師批改的意圖,找出自己習作中存在的不足,然後再對自己的習作認真進行修改,把修改作文的權利還給學生。

因為,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主要還得靠學生自己,不只是老師單方面應該努力的事,所以,教師是絕不可能包辦代替得了學生寫好作文的。在作文評價與批改中要讓學生從習作的被動地位轉向主動地位,努力讓學生從習作的實踐中去體會文章寫好以後要認真修改的道理,讓學生在修改的過程中看到經自己修改過的作文比原來更通順了、更流暢了,從而產生一種成功的喜悦,以增強學生對寫好作文的自信心,提高寫作的興趣,進一步養成認真進行習作、認真修改自己作文的良好習慣,從而不斷提高作文水平,最終使學生成為作文的真正主人。

小學作文教學反思5

作文一直是令我校師生頭痛的事。在教學中教師花了大量的心血指導作文,費了大量的精力批改作文,可學生卻是怕上作文課,也怕寫作文。作文教學水平不高已成了長期困擾我校作文教學的嚴重問題。

一、立足於學生的個性心理差異,對學生進行作文教學

立足於學生的個性進心理差異對學生進行作文教學,是小學生根據自己在社會生活實際中不同的具體經歷,用書面語言積極、真實、客觀地反映自己的情感和體驗的形式。在訓練過程中充分反映出教師尊重兒童,相信兒童的自主意識,在評價上充分發揮激勵機制的積極作用,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所發展。它符合《語文課題程標準》中提倡作文講真話,述真事,抒真情的精神,對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

作文要“寫自己想説的話”,“自由表達”作文內容,“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為了實現這個培養目標,我們採取了以下措施:

1、培養學生“寫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親身所經歷。小學作文教學一直被限制在“師授作文”的狹小天地中,無疑是對學生智慧的禁錮和個性的扼殺。培養學生寫寫“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親身所經歷”,就是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使作文呈現個性風格。老師應大力倡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尊重學生的選擇,尊重學生的表達,甚至寬容學生的一些毛病,一些不成熟的缺點,讓他們自己去克服,讓他們自我成長,從而使學生個性在文章中日益張揚起來,讓一個個不同的“我”在作文中活靈活現、充分展現。

2、培養學生寫真情實感的作文。真情實感是作文個性化的基礎。在作文訓練過程中,我們要主張寫真實的生活、真實的情感、真實的思想。在訓練方法上應強調:(1)只定範圍不命題。讓學生有話好説,有話要説,鼓勵學生在一個範圍內,從生活中找素材,寫出真情;(2)重視表達方式,但不限文體。鼓勵學生突破常用文體的模式,不拘一格,不落俗套表露自己鮮活的思想;(3)不限篇幅和篇數;(4)強調寫真情實感,但不限於寫真人真事。

3、培養學生作文有新意。個性化作文不但要有自己的生活體驗,有真情實感,還要有自己獨特的感悟,將身邊的瑣事寫出“典型”、寫出新意來。因此要求學生在生活中做有心人,時時處處留意生活,觀察生活,感悟生活。對生活的感悟需要長時間逐漸培養,老師要結合實際,適當加以引導。引導學生將自己不同於別人的感受寫出來,作文就不愁沒有新意。

二、立足於學生的身心特點,通過寫童話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激發學生展開想像和幻想,鼓勵學生寫想像中的事物。”小學生的想像能力發展較早,他們常藉助幻想的方式來觀察理解和解釋他們生活世界中的事物。童話作文可以用其所長,把學生潛在的想像力激發出來。因此,訓練學生寫童話,既符合當前落實新課標的形勢,也順應了他們心理髮展的規律,對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大有幫助。

兒童是天生的“浪漫主義”的“童話作家”,童話化作文的訓練就是要放飛他們的想像,讓他們猶如翱翔於藍天的芻鷹;遨遊於大海的魚兒!充分享受作文課帶來的快樂。為了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我們採取了以下做法:

1、提供想像條件,鼓勵大膽幻想。童話作文的內容,涵蓋了學生的一切生活和空間。生活中所發生的一切事情,都能在童話中得到映照;學生的喜怒哀樂,也能在童話中得以體現。我們積極鼓勵學生説自己想説的話,寫自己想寫的東西,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去選材。在訓練中我們要給他們提供自由想像、獨立思考的情景條件,鼓勵他們大膽幻想。有了自由馳騁的空間,就再也沒有那麼多條條框框的限制,學生才得以充分的發展。

2、教會構思方法,提倡個性表達。童話往往以引人入勝的情節吸引人們,所以在訓練學生寫童話時得講究巧妙的構思。同樣一個富有新意的題材,構思不好,它也不會吸引人。童話語言獨具特色,寫童話比寫一般記敍文在發展學生的語言方面具有優勢。學生具有廣闊的表現空間,可以綜合運用多種表現手法。其次,童話是學生內心思想情感真實的反映,它折射出學生的性格、興趣、愛好,這使得學生在語言表達上富有個性化。

3、注意立足現實,要求合理想像。一旦兒童思緒揚起,往往又會乘着興致,漫無邊際的想像開去。因此,我們要向學生提出想像合理的要求。因為,只有想像合理,才有意義。是合理還是不合理,兒童往往把握不住,僅是概念地提出要求,兒童並不能掌握要領。教師的作用,在於適時發掘學生的心靈火花,讓學生立足現實,合理想像。

三、立足於學生的生活經驗,對學生開展作文教學

作文是生活之反映,為生活而作,因生活的需要而作,離開了生活便沒有了作文。生活化作文的訓練是在作文教學領域對生活教育的理論借鑑和實踐探索。

立足於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寫作是作文當前教學的需要。從教學對象來看,學生虛假作文的現象很嚴重,仿寫、甚至抄襲現象還較普遍,從文中所反映的學生認識生活的水平與能力還較弱;從作文教學過程來看,教學過程與學生生活脱節,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氣息。為了使學生能寫自己豐富多彩的生活,能及時的把自己感興趣的事物表達出來,我們主要採取了以下措施。

1、教會學生觀察生活。作文訓練中的即興觀察或有意觀察,都是認識生活、獲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平時我們要教給學生觀察方法並有意引導學生去觀察周圍美好的人和事。如觀察鄉村、街道的重大建設與細微變化,觀察社會各階層人物的工作表現,觀察大自然的樹木花草、日月星空……

通過觀察,激起學生的作文興趣,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陶冶學生的情操。

2、組織學生參與生活。有意識組織活動,使學生有可能積累較典型的寫作材料。這不僅關係到作文教學的成功與否,也關係到能否在引導學生認識生活的過程中,深化作文主題。如組織學生開展“他真行”等演講形式的主題活動,配合重大節日組織學生舉辦聯歡會,平時組織學生郊遊、參觀工廠、深入農村,定期舉行校園文化藝術節……

這樣,可以激起學生表達的慾望,產生作文興趣。

總之,實踐出真知。我們從作文訓練的需要出發,有計劃地引導學生為積累作文材料而進行社會生活實踐。如種植花草樹木,讓他們瞭解植物的生長過程;飼養蟲魚鳥獸,瞭解動物的生活習性;參與家務勞動及公益勞動,體驗勞動的滋味;考察鄉生態環境的變化,從而懂得保護環境……在實踐過程中,我們要注重引導學生體會實踐的感受,引導學生善於把這一切所見所感裝進自己的“素材庫”。

小學作文教學反思6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學中要“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要引導通過學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相互瞭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作文評改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寫作態度與習慣,進一步掌握寫作方法,領悟寫作規律,提高寫作水平和書面表達能力。

在現實的作文教學中,許多老師一般都側重於“改”,而忽略“評”,這沒有把握住“評改”的基本內涵。實際上,“評改”是“評”和“改”兩個語素並列組合而成的詞語,二者不可偏頗。因此,作文之“評改”,不僅要從字詞、語法、邏輯的角度幫助學生改正錯誤之處,從內容、結構、表達等方面幫助學生修改不適當的地方,而且還要對學生的作文做出中肯的評論與評價。同時,對學生在習作中表現出來的不良習慣和不正確的態度要進行適度地批評與糾正,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寫作態度與習慣,進一步掌握寫作方法,領悟寫作規律,提高寫作水平和書面表達能力。現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談我對作文的評改一些看法。

一、認清本質,正確對待。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要認識到小學生作文是習作,是一項練筆活動,是書面表達的最基本訓練,並不是藝術,也不是文學創作,只要學生能正確地、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就行。因此,教師要求每一個學生把他的每一篇作文都寫成小學生優秀作文是不現實的,因為我們培養的不是小學語文教師,更不是培養作家和文學評論家。所以,教師在批改學生作文時不要用成人的水平去對孩子的文字評頭論足,更不能用文學編輯和文學評論家的眼光去看待小學生作文.

我們在批評他們的作文時要尊重他們的勞動成果,力求保持學生作文的原意,絕不能用教師的思路去代替學生的思路。因為小學生的生活積累和語文知識都很有限,有的孩子在作文中,難免有些語言表達方面不足,那是無關緊要的,隨着他們語文知識的增長,孩子們自然會知道怎樣把他們想説的話説得更清楚、更明白。如果教師對他們的作文要求過高過嚴只會適得其反,那很容易打擊他們的寫作興趣,使他們產生畏懼寫作文的心理。所以教師在評改他們的作文時,只要學生寫的是真話,是自己心裏想説的話,表達的是真情實感,只要“其意義不謬誤”,“字句已通順”,哪怕有的是幼稚可笑的,也不必大評大改,把學生的一篇作文搞得面目全非。因為我們評改作文的目的不是代替學生修改文章,而是要指導學生掌握修改文章的方法,讓他們學會自己修改作文。不僅如此,我還讓學生參與互評,讓他們互相取長補短,既學會幫同學改作文,又學會了修改自己的作文,這真是一舉兩得。同時還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形式多樣,及時有效。

作文評價與批改結果的呈現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是書面的,也可以是口頭的;可以採用分數、等級來表示,也可以用評語來表示;還可以採用多種評價形式進行綜合評價。平時我們常説的精批細改只是作文批改中的一種重要方法而已,但不是唯一的方法。那種認為老師把學生的作文改得越細越好的看法是片面的,如果教師在所有作文批改中均採用精批細改這一方法,要把每一篇小學生作文均改成小學生優秀作文的想法和做法那是不太現實的。因為好的作文是很難一次成功的,學生的能力提高也是循序漸進的,教師絕不能急功近利,揠苗助長。

事實上,如果學生每次把作文本交上來後,教師都要經過十天半月的批改後才能進行評講,那時學生對自己當時是怎樣寫作的,早已忘得一乾二淨了,等老師把批改好了的作文本發到他們手裏的時候,他們大多隻是瀏覽一下成績或評語而已,而對自己的習作連認真地看一遍的興趣都沒有了,即使老師把他們的作文改得再仔細,對學生作文水平的不斷提高也不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反而使老師的批改顯得勞而無功了。所以我們在評改他們的作文時,要儘量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爭對學生習作的實際情況,以有利於學生作文水平的不斷提高為目的,靈活運用作文評價與評改的方式、方法,讓學生能及時從本次作文中吸取經驗和教訓。

三、因人而異,以鼓勵為主。

教師在評價、批改學生的作文時既要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學生作文整體水平的不斷提高,又要注重因人而異、對症下藥,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學生作文必須“求精”,而對另一些學生的作文“求通”就行了,千萬不能用一個統一的標準“一刀切”。教師評改作文時要把嚴格要求與提高學生作文的積極性有機地結合起來,要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用發展的眼光和戰略的眼光對學生作文進行公正的評價。我們在評價、批改作文時要學會用放大鏡去發現學生在作文中取得的成績,而不是用顯微鏡去尋找他們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要努力去發現學生在作文中的進步,恰當地指出他們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循序漸進的去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我還經常採用面批的方式跟學生一對一地進行交流,讓學生明白自己的優缺點,同時讓他們如何把句子寫具體,文章寫生動,還讓學生明白了今後努力的方向,更調動了學生寫作的熱情。

我們評價作文時要學會用一雙孩子的眼睛,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小學生作文。一個教師對孩子習作的賞識,絕對不是表示他的水平低,缺乏鑑賞能力,而恰恰顯出了教師的教育智慧。因此,教師在批改作文時要堅持鼓勵為主的原則,在閲讀學生習作時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不要吝嗇自己的讚美之詞,在評價孩子的習作時多一些欣賞和讚美,讓孩子產生對教師的信賴和親近,使他們打開自己內心世界的大門,讓內心的真情實感流露出來,讓剛剛嘗試用筆表達的孩子們在教師不經意的一句讚美中,點燃對語文對寫作的興趣,揭開作文的神祕面紗,消除他們對作文的恐懼心理和望而生畏的想法,讓學生覺得作文並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從而對寫作產生濃厚的興趣。

總之,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主要還得靠學生自己,不只是老師單方面應該努力的事,所以,教師是絕不可能包辦代替學生寫好作文的。在作文評價與批改中要讓學生從習作的被動地位轉向主動地位,努力讓學生從習作的實踐中去體會文章寫好以後要認真修改的道理,讓學生在修改的過程中看到經自己修改過的作文比原來更通順了、更流暢了,從而產生一種成功的喜悦,以增強學生對寫好作文的自信心,提高寫作的興趣,進一步養成認真進行習作、認真修改自己作文的良好習慣,從而不斷提高作文水平,最終使學生成為作文的真正主人。

小學作文教學反思7

打開百度,搜索“反思”,可以帶出幾萬條信息,而且幾乎都與教育有關。可想而知,“反思”對於教育來説,已經熱到什麼程度了。有人説,它已成為一種教育時尚。 無可厚非,教育需要反思,有了反思,才有進步;有了反思,才有發展。

但靜下心來,或者想一想,或者看一看,反思出現了諸多的誤區。小學語文教學也毫不例外地鑽進了由這些誤區佈置的“地雷陣”。

誤區一:概念偏離——教學反思變成了教後反思

顧名思義,教學反思是教師對自己的教與學進行的思考,它可以是預見性的,存在於教學之前;也可以是已發性的,存在於教學之後。預見性的教學反思,需要教師在上課之前,針對學生的基本情況,教學內容的多少與深淺,對照自己的備課預設進行思考,並作出相應的調整。不難看出,教學反思與教後反思存在着很大的差異。思在前與思在後,不但出現的結果不同,而且教師與學生所花的時間也不同,效果也不同。

誤區二:內容偏離——教學反思變成了説課分析

不管是預見性的教學反思還是已發性的教學反思,其着眼點都是師生的“教”與“學”這組雙邊活動。好的教是為了學得好,而能否學得好,不同的班級、不同的狀況、不同的時段,就會收到不同的效果。因此,它需要教師進行個性化的思考。但是回顧一下,教師的反思,很少能見到“個性”,文章背景分析、文章段落分析、文章用詞分析……純粹是一個教材分析!當然也有套用一些新課程綱要、教育名人名言等,加在一起也無非是一份説課材料而已,對“教”與“學”無多大益處。

誤區三:數量偏離——教學反思變成了數字遊戲

在某個教育發達的新教育實驗區,我們看到了行政部門對教師教育反思的要求:(1)課後有反思,堂堂有反思;(2)每單元至少一篇千字反思;(3)所有反思上載至××網頁……以四年級下冊為例,如果細算一下,共有23篇文章,7個單元練習,如果每篇文章和練習以2~3課時計算,一個老師一個學期要完成70篇左右的反思,這是一個何等驚人的數據。

作為教師,應該對每篇文章的教學進行反思,但如果以硬性的要求規定寫下來、傳上去,這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教學任務。

誤區如此之多,受害最深的就是“教學反思”本身。我們不難品讀出教學反思的膚淺與盲目。提高教學反思的質量,讓“反思”為教學服務,筆者認為必須遵循以下三個策略。

策略一:加強集體備課,倡導個性反思

集體備課,首先要求教師有集體觀念和集體意識,而不是“分贓行為”——你備一些,他備一些,繼而湊成一篇。

每位教師都要努力提出獨創性的設計方案。反思:自己思考了嗎?有個性嗎?有個性嗎?並將自己的教學設計理念説給組內老師聽,其他教師要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給予肯定或提出建議。不可否認,每個人的智慧就是最好的資源,資源共享就是要做到討論充分,揚長避短,達成共識。

當然共享教案更離不開個人的反思,教師要根據各自的風格、創新能力和學生實際進行第二次備課,以便使預設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如過渡語言變得更適合自己,或幽默,或富有激情,讓學生處於適應的環境中。再比如根據班級學生情況,進行坡度性的問題設計,以便更有效地突破重難點。

如在教學《三顧茅廬》時,我根據自己對《三國演義》的瞭解,對文中提到的“羣雄割據”與“三分天下”的原因講述給學生聽,不但使課堂氣氛更為活躍,而且激發了學生閲讀三國的興趣。這樣的反思與調整,明顯具有個性色彩。

策略二:實行常態反思,及時調整教學

教學反思離不開教學,也離不開課堂,因此我們應緊密結合課堂教學實際,遵循“在導航中反思:行為內化,深度思考——在隨想中反思:觸景生情,常想常思——在發現中反思:發現問題,生髮創造”的流程有效進行。

導航中反思,就是針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現的狀況及時調整教學內容與方法;隨想中反思,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因靈感迸發而產生的反思;發現中反思,則需教師不斷從學生的學與課堂活動中發現問題進行思考。

《雪兒》一文,小作者在放飛鴿子雪兒時,與雪兒互相留戀,依依不捨。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本來設計的是寫一寫小作者當時的心情,我臨時改變成演一演:兩位學生分別扮演鴿子與小作者進行對話,使這種分別的傷感情緒更為強烈。隨想反思,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了文本。

事實上很多教師已經形成了這樣的常態反思方式,關鍵是學校如何營造氛圍,如何創設平台,為教師的常態反思提供土壤,而不是拔苗助長或者扼殺反思。

策略三:着眼教前反思,延續教後反思

教學實踐是教師反思的根本源泉,脱離了實踐,那麼反思就成了無源之水。着眼教前反思,是真正尊重學生的體現。學生不是試驗品,為了那一茬而犧牲這一茬;學生不是青青草,能讓春風吹又生。對於孩子來説,每一堂課,每一次學習,都是生命的一部分。教前反思就是要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思考如何教、教什麼、如何學、學什麼等問題,為學生的成長創設最合適的課堂。

當然我們也需要教後反思,教師不能滿足於一堂課的成功——如何讓每堂課都成功或者讓好的課上得更成功。將成功的經驗總結出來,形成資源,便於提高和共享;將不完善的地方記錄下來形成教訓,便於吸取與警示——這就是教後反思,讓一個個經驗、一個個問題、一個個困惑,在反思中有所落實,讓教師與學生在反思中共同成長。

《生命的壯歌》是一篇描寫動物犧牲自己,勇救同伴的感人文章。考慮到文章與學生生活相距太遠,教前,我收集了多篇類似的文章發給學生,試圖為課堂教學作鋪墊。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還是出現了諸多疑惑,比如螞蟻遇火,遊客為什麼不伸手救援?老羚羊起跳的時間與高度為什麼會那麼準?……問題的出現需要執教的老師在課後重新學習與思考,形成反思,讓自己,也讓諸多的同行能吸取教訓。

語文教學是一種特別廣泛的行為,語文教師需要做更多的有效反思,才能將孩子帶進語文的精彩世界。因此,我們應走出反思的常規通道,避免觸響“雷陣”,為自己,為語文,更為孩子,帶來一片似錦繁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