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作文素材 > 中考素材

小暑的由來和習俗

欄目: 中考素材 / 發佈於: / 人氣:2.74W

小暑,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一個節氣,夏天的第五個節氣,表示季夏時節的正式開始。接下來由小編為大家整理出小暑的由來和習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節……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 每年7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05°時為小暑。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古人認為小暑期間,還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故稱為小暑。也有節氣歌謠曰:“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指出一年中最熱的時期已經到來,但還未達到極熱的程度。俗話説:“熱在三伏”。我國三伏天氣一般出現在夏至的28天之後,即所謂“夏至三庚數頭伏”。

【小暑的由來】

我國古代將小暑分為三候:“一候温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小暑時節大地上便不再有一絲涼風,而是所有的風中都帶着熱浪;《詩經·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牀下。”文中所説的八月即是夏曆的六月,即小暑節氣的時候,由於炎熱,蟋蟀離開了田野,到庭院的牆角下以避暑熱;在這一節氣中,老鷹因地面氣温太高而在清涼的高空中活動

但從《1971~2000中國地面氣候資料》來看,除青海、甘肅、山西、內蒙、安徽的大部分地區,7月的極端最高氣温相對多數出現在大暑外,大多數省份的極端最高氣温都出現在小暑期間。在全國32個省市直瞎市(台灣)中,絕大多數地區,7月的平均氣温比8月要高,7月是全年之中的最熱月,處在7月之中的小暑實際上很熱。

綠樹濃蔭,時至小暑。南方地區小暑時平均氣温為26℃左右,已是盛夏,頗感炎熱,但還未到最熱的時候。常年7月中旬,華南東南低海拔河谷地區,可開始出現日平均氣温高於30℃、日最高氣温高於35℃的集中時段,這對雜交水稻抽穗揚花不利。除了事先在作佈局上應該充分考慮這個因素外,已經栽插的要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在西北高原北部,此時仍可見霜雪,相當於華南初春時節景象。

小暑前後,華南西部進入暴雨最多季節,常年7、8兩月的暴雨日數可佔全年的75%以上,一般為3天左右。在地勢起伏較大的地方,常有山洪暴發,甚至引起泥石流。但在華南東部,小暑以後因常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多連晴高温天氣,開始進入伏旱期。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這一東旱西澇的氣候特點,與農業豐歉關係很大,必須及早分別採取抗旱、防洪措施,儘量減輕危害。

小暑前後,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各地進入雷暴最多的季節。雷暴是一種劇烈的天氣現象,常與大風、暴雨相伴出現,有時還有冰雹,容易造成災害,亦須注意預防。

【小暑的習俗】

民間有小暑“食新”習俗

過去民間有小暑“食新”習俗,即在小暑過後嘗新米,農民將新割的稻穀碾成米後,做好飯供祀五穀大神和祖先,然後人人吃嘗新酒等。據説“吃新”乃“吃辛”,是小暑節後第一個辛日。城市一般買少量新米與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所以,民間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説。

伏天民諺有:頭伏蘿蔔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蕎麥;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伏日人們食慾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稱為吃伏羊這種習俗可上溯到堯舜時期,在民間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之説法徐州人對吃伏羊的喜愛莫過於當地民謠:六月六接姑娘,新麥餅羊肉湯伏日吃麪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這裏的湯餅就是熱湯麪荊楚歲時記: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五月是惡月,六月沾邊兒也應辟惡伏天還可吃過水麪炒麪所謂炒麪是用鍋將麪粉炒幹炒熟,然後用水加糖拌着吃這種吃法漢代已有唐宋時更為普遍,不過那時是先炒熟麥粒,然後再磨麪食之唐代醫學家蘇恭説,炒麪可解煩熱,止泄,實大腸另外山東臨沂地區有給牛改善飲食的習俗伏日煮麥仁湯給牛喝,據説牛喝了身子壯,能幹活,不淌汗民謠:春牛鞭,舐牛漢(公牛),麥仁湯,舐牛飯,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民間有小暑吃藕的習俗,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豐富的鈣磷鐵等和多種維生素,Vc鉀和膳食纖維比較多,具有清熱養血除煩等功效,適合夏天食用鮮藕以小火煨爛,切片後加適量蜂蜜,可隨意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虛失眠。

俗語:小暑黃鱔賽人蔘黃鱔生於水岸泥窟之中,以小暑前後一個月的夏鱔魚最為滋補味美夏季往往是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的緩解期,而黃鱔性温味甘,具有補中益氣補肝脾除風濕強筋骨等作用,根據冬病夏補的説法,小暑時節最宜吃的是黃鱔黃鱔蛋白質含量較高,鐵的含量比鯉魚黃魚高一倍以上,並含有多種礦物質和維生素黃鱔還可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的濃度,防治動脈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對食積不消引起的腹瀉也有較好的作用。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稱為吃伏羊這種習俗可上溯到堯舜時期,在民間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之説法。徐州人對吃伏羊的喜愛莫過於當地民謠:六月六接姑娘,新麥餅羊肉湯。伏日吃麪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這裏的湯餅就是熱湯麪。荊楚歲時記: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五月是惡月,六月沾邊兒也應辟惡。

山東臨沂地區有給牛改善飲食的習俗。伏日煮麥仁湯給牛喝,據説牛喝了身子壯,能幹活,不淌汗民謠:春牛鞭,舐牛漢(公牛),麥仁湯,舐牛飯,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小暑時節是台灣第二期稻作秧苗期第一期稻作黃熟的時候也是絲瓜、苦瓜、黃瓜、冬瓜的盛產期台灣周圍的海域是屬於温水海域,也是温水魚羣的羣聚時期基隆北方外海有小卷紅魽等漁獲,淡水海域則可捕獲黑鯛。

所謂小暑吃芒果代表這個時節是芒果的成熟盛產期,台南縣白河鎮的蓮田盛產蓮蓬和蓮子,素有蓮花之家的白河鎮每年都會舉辦蓮花節。

六月六,曬紅綠

在小暑時節,各地還流傳着不少習俗,尤其是在農曆六月初六這天。農曆六月初六有很多節名,如“姑姑節”,此時正值農閒季節,農村婦女得閒要回孃家看父母;如“翻經節”,據説始於唐朝,寺院藏經在這一天要翻檢曝曬;如“曬衣節”,人們在這天要把衣服(書籍)拿出來晾曬,謂之“曬龍袍”,據説此日晾曬後,可以避免被蟲蛀。還有天貺節,“貺”的意思是賜贈,即天賜之節。

傳説故事:這一天,宋代皇帝在伏天向臣屬賜“冰”和“炒麪”之因,故稱天貺節。此日羣眾有吃“炒麪”之俗,即把新麥炒熟磨成麪粉,用水和紅糖調食,俗稱“吃炒麪”,傳説吃了一夏天可以不拉肚子,去暑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