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作文素材 > 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有哪些?

欄目: 成語故事 / 發佈於: / 人氣:2.55W

成語我們經常會用到,成語故事有哪些?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成語故事,歡迎閲讀!

成語故事有哪些?

1、百發百中

這個典故出自《史記.周本紀》。春秋時楚國有個叫養由基的人,善於射箭。距離柳葉百步之外而射,百發百中。左右圍觀的幾千人,都説他善於射箭。有一個男子站在他旁邊説:"好!我可以教導你怎樣來射!"養由基很生氣,放開弓握着劍,説"你怎麼能教我射箭?"男子回答:"不是我教你射箭法式。距離柳葉百步而射,百發百中,不趁着恰好時休止,一會兒氣衰力倦,持弓不穩有擺動,箭易射偏了。如果有一發射不着,以前百發百中的聲譽就全拋棄,前功盡棄。"

後以"百發百中"比喻善於謀事。

2、百聞不如一見

這個典故見於《漢書.趙充國傳》。西漢漢宣帝劉詢時期,羌族人入侵漢朝的邊境,燒殺掠奪。漢宣帝召集文武百官商議對策,詢問誰願帶兵前去殺敵。這時在邊疆和羌人打過幾十年交道七十多歲的老將趙充國自告奮勇請求前去。宣帝問:"此去討伐,需要多少兵馬?"趙充國回答:"帶兵打仗這回事,不能憑空猜想,'百聞不如一見'。我想親自到邊境觀察一下,把那裏的作戰地圖先畫出來,再確定攻守計劃。"宣帝同意了,後來,趙充國根據偵察情況,制訂出一整套屯兵守邊、分化瓦解羌人的策略,並確定了作戰計劃,上報朝廷。不久,漢宣帝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略,安定了西北邊境。

現一般用此典故説明人們對於客觀事物的認識,即使聽人説了一百次,也不如親自去看一次來理解的深刻。

3、包藏禍心

這個典故出自《左傳.昭公元年》。春秋時期,楚國的令尹(官職名)公子圍同伍舉去鄭國訪問,同時還要迎娶鄭國貴族豐氏的女兒做夫人。鄭國人很清楚楚國派他來沒啥好意,便讓他們住在京城外。訪問儀式舉行之後,公子圍想要帶兵進城迎娶新娘。鄭國的令尹子子產不放心,派子羽前去對他説:"鄭國的京城太小,容納不下你們一塊來的人,就在城外選個地方舉行婚禮得了。"公子圍一聽不太高興,説:"你們這樣做,不僅不尊重鄭國和楚國的友好關係,並且也是對我最大的委屈,鄭國還是應當重新考慮這個決定。"子羽聽了這話,只得直率地説:"鄭國把女子嫁到楚國,主要是想依靠楚國安定我們的家園。但眼下你卻要帶兵進入鄭國京場迎娶新娘,莫不是包藏着害人的心思,打鄭國的主意嗎?"伍舉從子羽的話裏分析出鄭國已有了戒備,就請求對方允許我們解除武裝進城,鄭國這才同意了。於是公子圍把豐氏的女兒從城裏迎娶了出來。

現通常用此典故來説明那些雖外表和善可親,但內心卻隱藏着害人心思的人。

4、抱薪救火

這個典故見於《史記.魏世家》。魏國的安釐王就任後,並沒有扭轉秦國一直侵略魏國的局面。他上任的第一年,秦國就奪去了魏的兩個城鎮。隔了一年,又奪去了三個城鎮,並把軍隊進攻到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市)的城下,韓國派兵來救,也被秦軍打得落花流水。魏國只得割地求和,秦國才算了結。但此後幾年,秦國侵城佔地的胃口越來越大,魏國的軍隊即使聯合諸侯國的軍隊也打不過秦國。在這種情況下,魏國的一位將領段乾子建議魏王把南陽割讓給秦國,請求罷兵求和,安釐王害怕秦繼續進攻,以為割地求和就可太平無危,就照他的意見辦了。蘇代(蘇秦的弟弟)聽説這件事後,就對安釐王説:"像你這樣光割讓土地來滿足秦國的慾望,就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一天燒不完,火是一天撲不滅的。"

現一般用此典故來比喻人想消災免禍,但由於所用方法不適當,反而促使災禍更大、更危險了。

5、半面之交

這個典故源於《後漢書.應奉傳》。東漢時,有個叫應奉的人,是有名的學問家。他小時聰明過人,記憶力極強,讀過的書、見過的人,經歷過的事情,都能牢牢記住。應奉在郡裏擔任官職的時候,曾去過四十多個縣,記錄了上百數千個囚犯的情況。後來郡太守詢問這些人的情況,他都能對答如流,甚至説出這些囚犯的姓名及定罪的輕重,這使太守等人很驚訝。有一回,應奉去拜訪彭城長官袁賀,袁賀不在家,應奉正要轉身回去,袁賀家的車匠突然推開大門,從門縫露出半張面孔看了應奉一眼,而後又關上了大門,二十年過去後,一天應奉出門在路上偶然見到這個車匠,立刻認出他來,並同他打招呼,這個車匠很吃驚,經過交談他才明白,原來以前和應奉見過半面。車匠不由驚歎地説:"應奉的記憶力真了不起啊!"

現通常用此典故來説明只見過一面的人。

6、班荊道故

這個典故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春秋時代,楚國大夫伍舉和蔡國大夫聲子是好朋友,而且是世交。伍舉的岳父申公犯了罪,偷偷地逃跑了。有人説:申公畏罪潛逃,是其女婿伍舉送他走的。伍舉聽説後,很害怕,因此躲避到鄰近的鄭國去,還準備從鄭國逃到晉國去。在鄭國都城外,伍舉恰好遇上途經鄭國的好友聲子。好友相遇,異常高興,由於郊外,兩人便鋪荊樹條在地上當墊子,坐在上面一邊吃一邊談起過去的事情。後來聲子和楚國的令尹談起伍舉蒙受的不白之冤,為伍舉恢復了名譽和爵位。

現在用這個典故比喻老朋友重逢,不拘客套和禮節而暢敍舊情。

7、班門弄斧

這個典故見於《蓬軒別記》。魯班,又名公輸般,春秋時代魯國人。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能工巧匠,他的斧頭可以巧奪天工的製造出各種精緻美妙的`器具,木匠行裏一向尊他為祖師爺。明朝進士梅之渙憑弔採石磯(今安徽當塗縣)帝李白墳墓時,看見墓前能寫字的地方,都被前代詩人留下並不優美的詩句辭賦,實在是有點不自量力,他便揮筆題了一首詩:"採石江邊一捧土,李白之名高千古,來的去的寫兩行,魯班門前弄大斧。"

現一般用此典故諷刺那些在行家裏手面前賣弄本領的人,有時也用來形容自己謙虛。

8、班香宋豔

戰國楚宋玉和東漢班固都是中國古代有名的辭賦家,後人以此稱譽班固、宋玉的作品文辭美妙,風格清麗。清孔尚任《桃花扇》中有"蚤歲清詞,吐出班香宋豔"句

9、半部論語

這個典故出自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地集.論語》。杜甫詩中説:"小兒學問止《論語》,大兒結束隨商旅。"認為《論語》是兒童的書。趙普當宰相,人們議論趙普是山東人,所讀的書只不過《論語》罷了,這也是依了杜甫的話。宋太宗曾向趙普問起這件事,趙普一點也不隱諱,回答説:"我平生所知道的,確實不超出《論語》的內容,以前我用半部《論語》輔助太祖定天下,今後還想用半部《論語》輔助陛下定太平。我作宰相應無愧於所學的《論語》,《論語》所言是天下至高無上的言論。

原文意為誇大《論語》的效用,後或以"半部論語"諷刺人學識淺薄。

10、半途而廢

這個典故出自《後漢書.列子傳》。東漢時,一個叫樂羊子的讀書人。他的妻子聰明賢慧。有一天,樂羊子在道上撿到一塊金子帶回到家中,其妻看見後説:"撿到別人的東西而帶回到自己的家中,這是一種很不光彩的行為。"樂羊子一聽頓時很羞愧,便把撿到的那塊金子放回到原處。不久樂羊子離家去遠方求學,但是隻過了一年他的就回來了,妻子問他為何這麼快就回來了。樂羊子回答:"走後我很想念你,因此就回來看看。"妻子聽完,拿了一把剪刀把他帶到織布機前説:"你瞧,這布的原料的蠶繭,然後用織布機一絲絲把它編織出來,經過很長時間才能織出成寸、成尺、成丈的娟布。假如現在用剪刀一下子把它剪斷了,就白白浪費了很多時間,娟布也織不出來了。你在外邊求學也是這樣,要持之以恆地用功攻讀,假如半路就停下來不走了,那不是和用剪刀剪斷絲線一樣,前功盡棄嗎?"樂羊子一聽頓受啟發和鼓舞,馬上告別妻子又出外繼續求學,一去就是七年。為鼓勵他求學上進,在此期間,其妻還省吃儉用資助樂羊子。

現通常用這典故比喻做事情沒有完成就終止了。

Tags: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