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作文素材 > 成語故事

初一歷史成語故事

欄目: 成語故事 / 發佈於: / 人氣:9.64K

每一個成語的背後都有一個含義深遠的故事。下面小編為大家搜索整理了初一歷史成語故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一歷史成語故事

1、揭竿而起

【釋義】揭:舉;竿:竹竿,指旗幟。揭竿為旗,奮起反抗。泛指人民起義。

【語出】 漢?賈誼《過秦論》:“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人物】幾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願豁出性命跟着陳勝(今河南省方城縣東孟窪村人)、吳廣(今河南太康人)一塊兒幹。大夥砍伐樹木為兵器,高舉竹竿為旗幟,對天起誓,同心協力,推倒秦二世(嬴姓,名胡亥,也稱二世皇帝,秦始皇第十八子),替楚將項燕(項羽的祖父)報仇。大家還公推陳勝、吳廣做首領,一下子就把大澤鄉(今安徽省宿州市南蘄縣鎮小劉村)佔領了。大澤鄉的農民一聽陳勝、吳廣他們起來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紛紛拿着鋤頭、鐵耙、扁擔、木棍來營裏投軍。

2、一字千金

【釋義】增損一字;賞以千金。形容文辭精妙;不可更改。

【語出】南北朝?鍾嶸《詩品?古詩》:“文温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人物】戰國末期,秦國有一個生意人名叫呂不韋(衞國濮陽人,原籍陽翟,今河南禹州),有三千門客,作為他的智囊,想出各種辦法來鞏固他的政權。這些食客,各色各樣,應有盡有。他們把見解和心得,寫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書名提作《呂氏春秋》。呂不韋命令把全文抄出,貼在秦國首都咸陽城門上,併發出佈告:“誰能把書中的文字,增加一個或減少一個,甚至改動一個,賞黃金千兩(合黃金一斤)”。

3、一字之師

【釋義】糾正一個錯別字或指出某一字在文中不妥處的老師。

【語出】《宋·魏慶之·詩人玉屑》:“鄭谷在袁州,齊己攜詩詣之。有《早梅》詩云:''''前村深雪裏,昨夜開數枝。’谷曰:''''數枝’非早也,不若''''一枝’。齊己不覺下拜。自是士林以谷為''''一字師’。”

【人物】唐朝末年,詩人鄭谷回到故鄉江西宜春。僧人齊己性喜賦詩。一日,齊己作一首《早梅》詩,中有兩句:“ 前村深雪裏,昨夜數枝開。”鄭谷以為梅花既已數枝開,則非早梅矣。於是將後句中“數”改為“一”。齊己深感佩服,後諸學者稱鄭谷為“一字之師” 。

4、一飯千金

【釋義】比喻重重地報答對自己有恩的人。

【語出】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信釣於城下,諸漂母漂,有一母見信飢,飯信,竟漂數十日。又:“信至國,如所從食漂母,賜千金。”

【人物】韓信(江蘇淮安人)在未得志時,時常往城下釣魚,時常卻餓着肚子。有一個漂母(清洗絲棉絮或舊衣布的老婆婆)同情韓信的遭遇,便不斷的救濟他,給他飯吃。後來,韓信替漢王立了不少功勞,被封為齊王,他想起從前曾受過漂母的恩惠,便命從人送酒菜給她吃,更送給她黃金一千兩來答謝她。

5、東山再起

【釋義】隱退後再度任職或失勢後又重新得勢。

【語出】唐?杜甫《暮秋……呈蘇渙侍御》:“無數將軍西第成;早作丞相東山起。”

【人物】謝安是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青的時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經常在會稽東山遊覽山水,吟詩談文。他在當時的士大夫階層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認為他是個挺有才幹的人。但是他寧願隱居在東山,不願做官。到了四十多歲的時候,他才重新出來做官。因為謝安長期隱居在東山,所以後來把他重新出來做官這樣的事稱為“東山再起”。

6、圖窮匕見

【釋義】比喻到最後露出了事物的真相或本來的目的。窮:盡;匕:匕首;短劍。

【語出】 《戰國策、燕策三》:“軻既取圖奉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

【人物】荊軻(衞國人,今河南省鶴壁、新鄉一帶)按秦王的要求,接過秦舞陽手裏裝有地圖的匣子,當場打開,取出地圖,雙手捧給秦王。秦王慢慢展開卷着的地圖,細細觀看。快展到盡頭時,突然露出一把匕首。荊軻見匕首露現,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舉起匕首便刺。

7、紙上談兵

【釋義】 在紙上談論用兵(兵:打仗;用兵)。比喻不解決實際問題的空談。

【語出】 清、曹雪芹《紅樓夢》:“現有這樣詩人在此;卻天天去紙上談兵。”

【人物】 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河北邯鄲人)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説不過他。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附近)堅持抗敵。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使得秦軍無法取勝。秦國施行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佈“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趙括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8、負荊請罪

【釋義】負:揹着;荊:荊條;古時用來抽打犯人的'刑具。揹着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主動向人認錯賠罪;請求責罰。

【語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趙國大將廉頗與上卿藺相如不和;藺相如為了國家利益處處表示退讓。“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人物】戰國時期,藺相如(今河北曲陽人,一説山西臨汾人)“完璧歸”有功,又在澠池秦王與趙王相會維護了趙王的尊嚴,被提升為上卿,位在廉頗(山西太原人,一説山西平遙人)之上。廉頗對此不服。藺相如知道後,就有意不與廉頗會面。別人以為藺相如害怕廉頗,廉頗為此很得意。“我哪裏會怕廉將軍?不過,現在秦國倒是有點怕我們趙國,這主要是因為有廉將軍和我兩個人在。如果我跟他互相攻擊,那隻能對秦國有益。我之所以避開廉將軍,是以國事為重,把私人的恩怨丟一邊兒了!”藺相如這話傳到了廉頗耳朵裏,廉頗十分感動,便光着上身,揹負荊杖,來到藺相如家請罪。他羞愧地對商相如説:“我真是一個糊塗人,想不到你能這樣地寬宏大量!”兩個人終於結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9、卧薪嚐膽

【釋義】薪:柴草。睡在柴草上;經常嘗一嘗苦膽。比喻刻苦激勵自身;堅定報仇雪恥的意志。

【語出】宋?蘇軾《擬孫權答曹操書》:“僕受遣以來;卧薪嚐膽;悼日月之逾邁而歎功名之不立。”

【人物】越王勾踐(大禹子孫,姓姒si,名文命,今浙江紹興人)回國以後,立志要報仇雪恨。為了不忘國恥,他睡覺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掛着苦膽,表示不忘國恥,不忘艱苦。經過十年的積聚,越國終於由弱國變成強國,最後打敗了吳國,吳王羞愧自殺。

10、一鼓作氣

【釋義】一鼓:第一次擊鼓;作:振作;氣:士氣。作戰時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戰士的鋭氣。比喻趁勁足時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語出】《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人物】曹劌(guì)(又作曹沬,音mèi),一作曹翽(huì)。生卒年不詳,春秋時魯國大夫(今山東省東平縣人),著名的軍事理論家。魯莊公十年,齊攻魯,劌求見請取信於民後戰,作戰時隨從指揮,大敗齊師,一鼓作氣之典出於此。

戰後,莊公問曹劌為何直到齊軍第三次擊鼓進軍時才要下令出擊,曹劌説:“打仗主要靠士氣,而擊鼓就是為了鼓舞士氣。第一次擊鼓進攻,士氣旺盛;第二次再擊鼓進攻,士氣就已經衰落了;待到第三次擊鼓進攻,士氣已消失殆盡了。而我軍正是一鼓作氣,勇氣十足,當然就把對方打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