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字數作文 > 1500字作文

實用的清明節的作文1500字7篇

欄目: 1500字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31W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信息。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清明節的作文1500字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的清明節的作文1500字7篇

清明節的作文1500字 篇1

我作為一個堅定的無神論者,在他離去的那一刻突然真切地希望,另一個世界是存在的,靈魂是永生的。

我不善於亦不喜於在公眾面前訴説什麼,他應該也是這樣的吧,一生未見張揚。然而四月初開的櫻花又一次喚醒了心底對於他的強烈感情,似乎只有訴諸紙筆才能使他再次站立於我的面前,露出世界上最和藹的笑。

四年來,有關於緬懷或者思念姥爺的文字,我這個孫女——是的,我不喜歡“外孫女”這個稱謂,顯得很生疏很隔閡,已經寫下不少。現在不想再書寫文學味道極強的悼文,更想去記錄探究一位老人對我的影響以及他生命末尾的點滴。

如果説,人對於生命的體會和對死亡的恐懼會隨着年齡的增長越發深刻,那麼他的離開正好是在我即將走向成熟的岔路口。初二,十四歲,不大不小,尚未了然世事,但又的確明白了一些什麼。從小為我解答過無數疑問的、擁有很多智慧的老人,又用他躺在急診室狹小病牀上的身軀給我補上了關於死亡的一課。這麼多年來,每當夜深人靜又偏偏難以入眠的時候,總會想起零七年那個夜晚的一切。不得不承認,彼時的每個微小細節已經鐫刻進了我的內心深處,無法與我的生命剝離。我想,喉嚨插着導管的他,意識是極清醒的。當我用左手拉着他時,他給予了一個綿弱無力卻真真切切的回握。

於是,四年來,這樣一個問題便反覆盤桓在我的大腦裏——當一個人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將走向終點時會是怎樣的心境?一方面靈魂要承受死亡解脱帶來的誘惑,一方面肉體還要忍受生命最後掙扎的痛苦。是的,我認為對於彌留之際的人來説,挽留生命的手段反而是一種折磨。這種折磨不是他們想放棄而不能,而是他們明白地知道,強加於肉體之上的種種是徒勞無用的,卻又燃燒着求生的慾望,這樣絕望而悲憤的掙扎是我等喝茶聊天的緬懷之人所無法體會的。

他的病很不好,飯菜難以下嚥的那種。去過醫院後的幾個月,他飛快地消瘦。我曾嘲笑過的大肚子也日漸扁平直至凹陷。與此時的他相比,我卻飛快地胖了起來。因為給他特製的肉粥不幸被我視為珍饈,每日必定狼吞幾大碗。他曾説過看着我吃飯都覺得特別香,不知那段日子看着我如饕餮一般吞食家常菜時的他,會不會得到些許慰藉?如若能此,我的贅肉也算沒有白白長上去。對了,還有那些被我剝了皮的山楂,是不是給他素淡寡味的飯食添了些色彩?這些疑問當時都沒有問過,現在也只能自己揣測了。

後來,他真的很消瘦羸弱了,甚至站立都會雙腿顫抖。我每天都緊張地守在他身邊,生怕稍不留神他就會在起身時摔倒。也正是那個時候,家裏為他在不遠的地方租下了一套寬敞的房子,為了安慰他幾年漂泊在北京的不安的心。我想,對於一位老人而言,葉落歸根應該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們這代人不會在乎這個,因為我們本就是無根的浮萍,人在哪裏,故鄉就在哪裏。搬家的第一天晚上,他坐在窗前的沙發上喝鴿子竹蓀湯,享受的表情讓現在的我想來會有點心痛。若説他的漂泊,還是我一手造成的。如果不是為了照顧我他不會來這,變成離開樹枝的銀杏葉,在北京九月的秋天裏隨風打轉。搬進新居的兩個月後,他就離開了。可憐這位地道的東北老人的火化證上,祖籍一欄填的竟是“河北”。

好像是週三,快要期中考試了。我在他的家裏吃過飯就急着回家複習。他斜靠在裏屋的牀上對我揮揮手,笑着説“再見”。後來,我們就真的再見了。

現在,每當我遇到自己難以克服的困難或者想不明白的問題時,總會想起他。會想,如果我問他這樣的問題他會有怎樣的解答?我很想讓他看看我長高了的樣子,梳短髮的樣子,戴黑框眼鏡的樣子,還有許多……他從未見過的樣子。當然,還很想讓他看看若干年後我的丈夫、我的孩子,他的曾孫。生命就是這樣神奇,從某種意義上來説它是輪迴的。我的血管裏流淌着我父母的血液,我父母的血管裏又流淌了祖輩的血液,所以我不僅是我父母生命的延續也是祖父母生命的發展,只要我的心臟還跳動,他們便都安好。

玉淵潭裏的櫻花又開始盛放。記得他説過晚櫻最好看,像雪,像雲。好像他還説過有一棵特別不起眼的小樹是開淡綠色櫻花的,可惜年年這個時候都去,就是沒找到過。

很想再陪他看一次櫻花,攙扶着他到櫻花樹下,然後告訴他,他一直捧在手心裏的最沒出息的孫女是多麼愛他。

清明節的作文1500字 篇2

自唐宋以來,清明節是整合了寒食節和上巳節的一個大節日,其習俗活動之豐富在中國傳統節日中足以和春節一比高下。這裏我們把其傳統習俗分為三大部分:祭祀、春遊、飲食。

(一)清明節的祭祀活動

清明節是中國三大鬼節之一(另外兩個鬼節是七月十五、十月一)。“鬼節”即是悼念亡人之節,是和祭祀天神、地神的節日相對而言的。

清明祭祀的參與者是全體國民,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頭百姓,都要在這一節日祭拜先人亡魂。從唐朝開始,朝廷就給官員放假以便於歸鄉掃墓。據宋《夢粱錄》記載:每到清明節,“官員士庶俱出郊省墓,以盡思時之敬。”參加掃墓者也不限男女和人數,往往傾家出動。這樣清明前後的掃墓活動常成為社會全體親身參與的事,數日內郊野間人羣往來不絕,規模極盛。

祭祀的對象。作為鬼節,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和去世的親人,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死者的思念之情。清明節屬於鬼節而通常不被冠以鬼節之名,就在於它所祭祀的主要是善鬼、家鬼,或親近者的亡魂,重在表達孝思親情。另外兩個鬼節則連惡鬼、野鬼也一併祭祀,重在安撫鬼魂,不讓它們作祟。但也不能一概而論。有些地方也有清明節祭祀其他鬼神的做法。上海舊俗就有在清明節舉行的專祭厲鬼的祭台會儀式,祭祀那些餓鬼、幽鬼孤魂,防止它們成為惡鬼作亂。這種祭台叫祭厲台。舊上海還有清明節的前一天迎請城隍神的做法。在清明節這天,城隍神要坐大轎出巡祭厲台,以賑濟安撫孤魂野鬼,其場面十分盛大熱鬧。

祭祀的時間。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後,各地有所差異。舊時,北京人祭掃墳墓不在清明當天,而在臨近清明的“單日”進行。只有僧人才在清明當天祭掃墳墓。浙江麗水一帶則在清明節的前三天和後四天的範圍內掃墓,稱為“前三後四”。在山東,舊時,多數地區在清明當天掃墓,少數地區如諸城,在寒食這天掃墓,有些地方在清明前四天內掃墓;現在,一般都在清明這天去掃墓。晉南人則將掃墓的時間分為兩次。一次在清明前幾天,是各家分頭去掃墓。第二次是在清明當天,一個村裏同姓的各家派出代表,同去墓地祭祀共同的祖先。上海人掃墓時間,新墳舊墳有別。凡是新近過世的,過了七七四十九天而沒做過超度法事的,要在清明節這天請僧道誦經做法事或道場。如果是老墳並已做過法事或道場,掃墓不一定在清明當天,可以前後放寬些,但不能超出前七天後八天的範圍,俗謂:“前七後八,陰司放假。”意思是過早或過遲都會失靈。

祭祀的場所。清明祭祀按祭祀場所的不同可分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在墓地祭祀,祭祀者離祭祀對象最近,容易引起親近的感覺,使生者對死者的孝思親情得到更好的表達和寄託。清明祭祀被稱為掃墓,主要是由於採取墓祭方式。另一種形式是祠堂祭,又稱廟祭,是一個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後要開會聚餐等,這種祭祀是團聚族人的一種方式。還有一種情況是家在外地工作的人不能趕回家鄉掃墓,就在山上或高處面對家鄉的方向遙祭。

祭祀的方式或項目。清明祭祀的方式或項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見的做法有兩部分內容組成:一是整修墳墓,二是掛燒紙錢、供奉祭品。

掃墓時首先整修墳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雜草,培添新土。這種行為一方面可以表達祭祀者對亡人的孝敬和關懷,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裏,祖先的墳墓和子孫後代的興衰福禍有莫大的關係,所以培墓是不可輕忽的一項祭奠內容。《清通禮》把修整墳墓解釋為“掃墓”名稱的來由:“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

過去由於寒食禁火的影響,紙錢不焚燒,而是掛在墓地的小樹上、竹竿上,或用石塊、坷垃壓在墳墓邊。宋莊季裕《雞肋篇》捲上:“寒食上冢,亦不設香火。紙錢掛於塋樹。其去鄉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於空中,謂之掰錢。”這樣,凡是祭掃過的墳墓就有紙幡飄飄,構成清明前後的特有景觀。沒有紙錢者,一般就是缺少後嗣的孤墳了。後來,一般不再講究禁火,就把紙錢燒掉。舊時北京清明祭祖的主要形式是“燒包袱”。所謂“包袱”,被祭祀者當作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過去南紙店有賣所謂的“包袱皮”,即用白紙糊的一個大口袋。這口袋有兩種樣式:一種是有圖案的,用木刻版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蓮座牌位,寫上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雲山老大人”字樣。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張藍籤,寫上亡人名諱。包袱裏裝有各種冥錢。所供奉祭品主要是食品,品種各地不同,都是當地人認為的並且按祭祀者的經濟能力能拿得出來的美味佳餚,或合於時令的特色食品。

清明節的作文1500字 篇3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在,牧童遙指杏花村。”這短短的幾句膾炙人口的詩道出了清明時節的天氣,也道出了人們悲慼的心情。儘管天氣不好,但春天這特有的讓人萌動的季節,總讓人抑制不住有親近大自然、擁抱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衝動。就在這衝動的驅使下,與朋友一家商量來商量去,最終決定不管颳風下雨、哪怕下鐵都要組織家裏的成員們出去踏一回青,把春天的氣息帶回家,放鬆一下因懷念親人而日益沉重的心。

出去踏青的事情定下來後,圍繞着踏青地點的選擇又各持己見了一番,憑着我的三寸不爛之舌、憑着我十多年前對九峯山的印象,最終大家尊重了我的建議——向金華的九峯山進發。據資料記載九峯山因層巒疊嶂,奇峯挺九,故名九峯。古稱婦人巖,又稱龍邱山,芙蓉山。為丹霞地貌結構,峯石林立,山水相依。坐落在湯溪鎮境內,距金華市區28公里,屬浙江省級風景名勝區。

我們一行7人(5大2小)在先生方向盤的轉動中、在一路的嬉笑打罵中經過40多分鐘的行程,抵達了目的地——九峯山。一進入景區,清新的山風挾着點潮潮的感覺迎面吹來,路邊的山坡上種滿了楊梅樹,楊梅樹上都已經開滿了星星點點的小花,那小花太嬌羞了以至於你不走到樹邊,根本無法感覺到她的怒放。就在我們大人還在研究楊梅小花的時候兩個孩子早就撒開腳丫子跑上了那入口處長長的坡,到了山腳下那相對開闊的休閒勝地。還沒等我們走到那,兒子和朋友小孩的歡快叫聲已經從那鞦韆上載過來,歡聲笑語如那綿綿的細雨隨風飄灑進我們的耳膜了,強烈的刺激着我們加快步伐融入到那嬉鬧的人羣。我們這些大人也不閒着,鞦韆、蹺蹺板、平衡木一個項目也不拉下,好好的熱了一回身,過了一把癮。

當汗水在不知不覺中濕了衣裳時,我們大傢伙意識到了該留點精力爬山越嶺欣賞大自然風光啊,帶着眷戀的步伐,我們開始了登山。山上的台階都修得非常齊整,台階邊上就是那觸手可及的蒼翠的毛竹,筍芽兒在自由的生長着,甚至連修得齊整的台階上也不放過生長機會,破石而出。讓我不得不感歎“春風吹又生”的生命力的頑強、感歎於生命萌動的美好……風一吹過,竹林里居然傳來陣陣的“呼呼”風嘯聲,原本還是冷着臉的老天在山風的呼嘯聲中,居然透出了幾縷陽光。透過竹林的陽光灑下了一地的斑駁,因了這忽現的陽光,我們每個人的臉上都漾滿了笑容,不知不覺中就已經來到了九峯禪寺。寺依山而建,歷史悠久,最吸引我眼球的就是寺前有珠簾從達摩峯頂紛紛揚揚散落,“一泉飛自半山間,如瀉珠鞏見雨天;不比轟雷強作勢,晴春灑漫裊蒼煙。”一見這猶如天上飛降而至的水,朋友的母親直呼是“聖水”,遍尋礦泉水瓶取之,準備帶仙水回人間。

過了禪寺,經過一翻攀登就到了九峯的最高峯達摩峯,站在峯頂極目遠眺,其餘八峯齊聳立,壁立千仞、各展雄偉。遠處阡陌縱橫的長田,星羅棋佈的湖水,炊煙裊裊的村莊房舍盡收眼底,好一派雄奇偉峻、寬曠絕奇的景色。我們在山頂上忘情的高聲呼喊着,盡情的宣泄着,欣賞自己的聲音在山谷中迴盪,在那一刻快樂如風相隨。站在那高高的山頂,目光所及之處都是春的旖旎,那點綴在青山綠樹中的映山紅,我想應該是春姑娘派來的天使吧,要不然那麼巍峨、崢嶸的山怎麼會因了她而變得那麼嬌俏了呢?

人們都説山如果沒有了水,就少了一份靈動,那麼這樣一個絕佳勝處怎麼可以沒有水呢?那幽靜如精靈般的水又會在哪呢?是不是那絕美處必定要歷經一翻驚險才能享受呢?抱着這樣的一個謎團,我們開始踏上了九峯山的棧道。棧道修在山脖子間,彎彎曲曲的,異常兇險,僅容一人通過。如果沒有護欄,我這個恐高症者是萬萬不敢過的,因為俯首就是懸崖峭壁,萬丈深淵。這棧道從達摩峯上眺望就像一條細緻的圍巾牽住了峯與峯之間的情。兒子到了這裏,原本已經疲倦的他一下子來了精神,直喊夠驚險、夠刺激、夠過癮……當走完棧道時,手心已經被緊張的汗水所包圍了。終於看到了刻在石壁上的旅遊介紹,繼續向前就可以到達龍潭了,這是古代陶淵明攜家人隱居過的地方。終於可以看到水了!龍潭總共分為三個,3個龍潭串在一個峽谷之中,潭水碧綠、清澈見底、潭底那幾棵隨波搖動的水草清晰可見。微風吹過之處,泛起陣陣漣漪,波光粼粼,飄葉入水,猶如大海載舟。真是一個人間仙地,潭水之靜,讓我這充滿人間恩怨情仇的心,片刻間土崩瓦解。想象着潭之“晝與青山花鳥為朋,夜與皓月繁星為友”的超凡脱俗。在這空朦的山谷中,心就象那花瓣遇到了雨滴完全變得晶亮起來。

風景的跌宕起伏、興奮了大家的心,就在這心情的波盪起伏中,就在這一路汗水一路歡聲笑語中、一個難忘的清明踏青之旅劃上了句號。

清明節的作文1500字 篇4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這個節日,主要是祭奠祖先,追念古人而設置的一個節日。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風俗習慣,這些各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形成那各種不同的鮮明對比,讓這清明節更加充滿神祕的色彩。趁着清明節小長假,爸爸媽媽把我帶回了老家,讓我領略了一番老家的清明掃墓的活動,家鄉的清明節,讓我滿懷深情,難以忘懷。

在回老家的路上,我的內心都是洋溢着激動飛揚的心情,心跳總是按耐不住,猶如跳出來的兔子一樣,難以控制它跳動的頻率。在走過了很久的一段時間後,我們終於來到了家鄉。那一天,下着濛濛細雨,真是應了〞清明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前人留下來的偉大詩句。看着滿天的烏雲,我不盡感到了有一番別有的風味,彷彿覺得這毛毛細雨是為死去的烈士們而下的,這是對他們所貢獻的力量而作出的肯定。這雨感覺有點涼,盡情地揮灑到了我的身上,和我來了一次親密的接觸,再看看周圍的景物,這些景物好像活了起來一樣,竟然和人的心情變得沉重、嚴肅起來。

當我們走到屋子裏的時候,門口早已戰出來了全家的人,奶奶,爺爺,大伯,大舅,嬸嬸,阿姨,還有表哥,他們早已等待我們的歸來,一大早在這門口裏等待着我們。這樣的場面,讓我感到十分欣慰。因為,這在平時,只有那歡慶的春節,我們才可以聚在一起,才可以在一起共度美好的天倫之樂,因此,我十分珍惜這一令人難忘的一刻。

臨近中午的時候,爺爺奶奶都準備好了清明節的飯菜,這飯菜可不像春節的那麼豐盛多彩,而是像平時一樣的清淡,只見飯桌上放着一點魚,還有一些果子,還有一窩香碰碰、熱滕滕的青菜豆腐湯。用餐的時候,爸爸給我説了,這是我們家鄉里清明節時候的風俗習慣,準備清明節的祭品,就必須有清明果,還有一些魚肉,最重要的是要青菜豆腐湯,會站在我們的一帶,流傳着在清明節裏喝青菜豆腐湯便可以讓自己的一生一清二白。

吃過午飯過後,稍作休息了一會,我們便向山裏走去,來到清明節最重要的戲玉部分,也就是我們常説的清明節拜祀儀式。爸爸認真地告訴我,我們家鄉的清明節,一定要到下午才能進行,上午是不可以到山裏拜祭,一定要遵循我們當地的這一風俗習慣,因為這樣做,才能體現出我們對先輩的尊敬和愛戴。

在去山裏的路上,我們路過了綠葉葱葱的竹林,穿過了茂盛的樹林,一路上是那麼的幽靜,還時不時傳來鳥兒的鳴叫聲,好像這鳥兒也感受到了清明節的到來,紛紛趕來和我們一起拜祭先人,以表示對先人的尊敬。我們經過了一段路程之後,終於來到了拜祭的地方,這是一處十分寬暢的位置,矗立在半山腰之中,奶奶告訴我,這是要先們在半山腰中能夠觀看山裏的情況,守護着整個山頭,同時也是在保護着我們這些人。

來到之後,我們便各自忙了起來,我們忙裏忙外的,幹起活來十分有勁,完全沒有半點勞累的意思。爸爸媽在墳墓清理環境,清理着一些大大小小的雜草,讓先人們有一個好的環境,更加舒服的享受地下的生活,你讓他們感受到我們對他們的尊敬與愛戴。爺爺奶奶就十分認真地擺擺放着拜祭的東西,他們從竹籃子裏拿出來了碗和筷子,還有酒杯,這是5個碗,5雙筷子,5個酒杯。我見了,便來到爺爺奶奶身邊,蹲了下來,在認認真真地幫着他們。我把魚、肉、豆腐等各種祭品,小心翼翼地放到了碗上,還在酒杯上倒滿了酒,等這一切準備完畢之後,就等着爺爺奶奶做接下來的事情。這時,爸爸媽媽也把雜草給清理完了,我們就站在了一旁,看爺爺奶奶如何拜祭先人。我們站在一旁看着,只見爺爺和奶奶提着燈籠,向四面八方遙湃,他們嘴上還忙着唸道:神祕的祖先們齊聚共飲,祝祖先們如意自在,在這之後,爺爺奶奶就把我倒好了的酒,瀟灑地揮灑在了墳墓前邊,這是在保佑我們這些後人生活順利,日子平安。最後,爺爺還把一大瓶的酒倒了出來,這是在希望先人祝願我們的國家福安康,國家昌盛。在行酒之後,我們便燒起了錢紙,點上了香爐和油燭,一起拜祭我們偉大的新人們,以此來紀念他們。在這之後,我們就放了鞭炮,以一種轟烈的方式結束了這次的拜祭活動。

臨走之時,爸爸媽媽還檢查了墳墓前的煙火情況,認認真真地把這些煙火給撲滅之後,你們才圓滿地離開了這裏,才開開心心地往家裏的方向奔去。

家鄉的清明節,真是讓我瞭解到各個地方的風俗習慣,讓我清楚地知道了各個地方都有着不同的風俗習慣,這是一種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我們要把這種優良傳統給蔓延下去,讓中華民族傳統一代又一代的留給我們的後人們,使之發揚光大。

清明節的作文1500字 篇5

春寒夜雨急,聽夠屋外雨棚和玻璃窗的交響曲,一早起來清新的空氣充滿大地,心情有些懶懶的。下樓來,天色陰沉風涼,夾着殘雨霏霏,説大不大,説小又不小,春倦的心緒感覺無奈帶着些許歎息。街道兩旁的花店似乎一夜開滿菊花哀怨的黃與肅穆的白,傾訴之情藉此花語,正是清明思緒祭奠的表白。

又是清明時節,讓人直接記起了唐朝詩人杜牧那首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我突然想起朋友他和她的戀情,人也是天地陰陽相隔,如今他不知可好。華燈初上的北川,兩個人遇見的發生,才有美麗後面的故事,多麼憂傷、多麼無奈、多麼牽掛……,一場災難後,在城市那個孤單的房間裏,多了一個痛苦的遺憾,將自己心思弄得愁雲滿篇,情緒暗暗。他面對熒屏茫然無言,鍵盤冰冷,香煙裊裊悠悠,一根網線多年來維持那段情感懷想的吐述。戀,如雲般縹緲虛幻,網,若她的虛擬世界。孤獨的人需要朋友,需要真誠關愛,需要温暖交流,他在網絡裏盲目的發泄、寫作,去找情感的託付,去找心底懷念的那個隔空紅顏。愛戀落魄成空想的可憐。

寫給離別的長短句,是那年的情景,是那年的心情,是那年的刻骨銘心。誰懂?想要誰懂?深刻的情感在腦海裏怎麼也不會忘記。離別,人去,夢還在。一段情感,一個世界,有他也有她。一段情感,兩個世界,有他也有她的影子。説不明,道不清,哀求,追悔,再也找不到傾訴的人,獨留自己在思念裏懺悔。

雨,細細的話語。總是帶來清淡的愁緒,引發心底情感的漣漪,一圈一圈的波紋是淚珠落下的歎息。回憶是天邊的雲朵,是那種暗暗傷感的烏雲。想她太多,想她在不經意間,心思聚集覆滿情懷的天空。一條路,曾經牽手走過,那時將笑聲遺落在路邊的角落,毫不珍惜。如今天地陌路,才明白在意她的一切是那麼的幸福。風景裏有她的微笑,他在她的風景外,憂傷的花悄然在這初春含苞欲放。有些冷,有些困,沒有原來温暖的懷抱,只有用過去一起的畫面來温暖行走的`麻木。從此習慣一個人想她,習慣了一個人埋怨自己,習慣了一個人尋找過去的遺蹟。最後的路,盡頭是否就是漠然的孤獨,是否不可避免和這清明天氣一樣哭得淋漓。愛情的堅貞這時候卻是一種精神的枷鎖,時時糾結,常常帶起。斷點,情感斷線,可以的話是忘記,還是用心去連接?怕她從心裏消失,他都不敢輕易在悲傷裏流落一滴眼淚,因為怕她的身影從眼淚裏融化消失。獨守寂寞的悔意,冷清裏更是感覺到她昨日的温柔,真的充滿了魅力,他不忍心從中自拔。春雨淒涼,在風雨裏迷失。

生亦何歡,,死亦何懼!頹廢的日子可以埋葬一個人的激情,沉睡一個人的靈魂。我好期待有一場暴雨,沖垮一段段的矢志不渝的話題。都説愛一個人,只要她幸福自己就會感到快樂了。都説愛一個人,只要她開心自己就放心。多少人能夠遇上了感情挫折後,擁有放下的豁達呢?具有漠視的輕鬆?不論愛為何失去,不論愛如何遠近,一層一層的深痛,痛不欲生,也只是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我好期待一場暴雨,將心聲與情聲,都遠遠地帶到天涯海角去。讓他心境安靜,靜靜地找到自己。情到深處也淡然,夜入更深亦寂寞,放手吧,放手也是對自己的一種温柔和愛護。默默迎來春天的細雨,沖洗乾淨糾結的陰霾。

看到那些祭奠掃墓的人,心裏莫名低沉。又想起那首詩《清明》:……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為什麼要去喝酒?借酒消愁,還是酒鄉為家?是不是隻有小孩的單純才會覺得清明很熱鬧?我不由想起一些詩句來:

酒碗裏面倒映着街道的滄桑,心裏滿懷歲月的悲涼,此刻眼裏沒有女人妖豔的線條,通紅的眼神,看着春天的紅,看穿菊花的黃,看透情感的涼。凋落既然不可以避免,只好將想念停留在天邊,思念讓碗中的酒變成了水,這水卻讓思念化成了河。我在河裏,木然是我簡單的問候。

人多的時候不知道真心在哪裏?一個人寂寞獨處卻看清。但已經無法擁有。知道和不知道又如何?都失去了。我想找到春天的密碼,打開那段春天的記憶追昔你的美麗,那好像是痴心妄想。

我只能做的是抱着酒在喝,酒是女人的眼淚,不要貪杯。總是麻醉平時的虛偽,不斷揭穿虛偽的堅強,輕易打破堅強的脆弱,看到脆弱下內心隱藏的暗紅傷疤。

清明喝酒喝的是懷念,要不怎麼喝多了就從眼裏流了出來。你在這天隨風離去,讓我似乎懂了些。付出過的人才知道珍惜的滋味,愛過的人才能看見你的身影,以及水那邊含笑的真摯感情。

我不想再做無謂的吶喊,明智的心會讓死結疼痛出明悟。我看見小草的精神,看見鳳凰涅磐毅然的堅定,我看見流落四季的生命生生不息,內心深處在悲哀裏高歌,在尊嚴裏自信,在苦難後輕笑,用心靈體驗滄桑。我笑了,看到最後春機盎然裏的勝利,靈魂呼嘯的音符讓一個人真正懂得生命的意義。

清明節的作文1500字 篇6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在,牧童遙指杏花村。”這短短的幾句膾炙人口的詩道出了清明時節的天氣,也道出了人們悲慼的心情。儘管天氣不好,但春天這特有的讓人萌動的季節,總讓人抑制不住有親近大自然、擁抱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衝動。就在這衝動的驅使下,與朋友一家商量來商量去,最終決定不管颳風下雨、哪怕下鐵都要組織家裏的成員們出去踏一回青,把春天的氣息帶回家,放鬆一下因懷念親人而日益沉重的心。

出去踏青的事情定下來後,圍繞着踏青地點的選擇又各持己見了一番,憑着我的三寸不爛之舌、憑着我十多年前對九峯山的印象,最終大家尊重了我的建議——向金華的九峯山進發。據資料記載九峯山因層巒疊嶂,奇峯挺九,故名九峯。古稱婦人巖,又稱龍邱山,芙蓉山。為丹霞地貌結構,峯石林立,山水相依。坐落在湯溪鎮境內,距金華市區28公里,屬浙江省級風景名勝區。

我們一行7人(5大2小)在先生方向盤的轉動中、在一路的嬉笑打罵中經過40多分鐘的行程,抵達了目的地——九峯山。一進入景區,清新的山風挾着點潮潮的感覺迎面吹來,路邊的山坡上種滿了楊梅樹,楊梅樹上都已經開滿了星星點點的小花,那小花太嬌羞了以至於你不走到樹邊,根本無法感覺到她的怒放。就在我們大人還在研究楊梅小花的時候兩個孩子早就撒開腳丫子跑上了那入口處長長的坡,到了山腳下那相對開闊的休閒勝地。還沒等我們走到那,兒子和朋友小孩的歡快叫聲已經從那鞦韆上載過來,歡聲笑語如那綿綿的細雨隨風飄灑進我們的耳膜了,強烈的刺激着我們加快步伐融入到那嬉鬧的人羣。我們這些大人也不閒着,鞦韆、蹺蹺板、平衡木一個項目也不拉下,好好的熱了一回身,過了一把癮。

當汗水在不知不覺中濕了衣裳時,我們大傢伙意識到了該留點精力爬山越嶺欣賞大自然風光啊,帶着眷戀的步伐,我們開始了登山。山上的台階都修得非常齊整,台階邊上就是那觸手可及的蒼翠的毛竹,筍芽兒在自由的生長着,甚至連修得齊整的台階上也不放過生長機會,破石而出。讓我不得不感歎“春風吹又生”的生命力的頑強、感歎於生命萌動的美好……風一吹過,竹林里居然傳來陣陣的“呼呼”風嘯聲,原本還是冷着臉的老天在山風的呼嘯聲中,居然透出了幾縷陽光。透過竹林的陽光灑下了一地的斑駁,因了這忽現的陽光,我們每個人的臉上都漾滿了笑容,不知不覺中就已經來到了九峯禪寺。寺依山而建,歷史悠久,最吸引我眼球的就是寺前有珠簾從達摩峯頂紛紛揚揚散落,“一泉飛自半山間,如瀉珠鞏見雨天;不比轟雷強作勢,晴春灑漫裊蒼煙。”一見這猶如天上飛降而至的水,朋友的母親直呼是“聖水”,遍尋礦泉水瓶取之,準備帶仙水回人間。

過了禪寺,經過一翻攀登就到了九峯的最高峯達摩峯,站在峯頂極目遠眺,其餘八峯齊聳立,壁立千仞、各展雄偉。遠處阡陌縱橫的長田,星羅棋佈的湖水,炊煙裊裊的村莊房舍盡收眼底,好一派雄奇偉峻、寬曠絕奇的景色。我們在山頂上忘情的高聲呼喊着,盡情的宣泄着,欣賞自己的聲音在山谷中迴盪,在那一刻快樂如風相隨。站在那高高的山頂,目光所及之處都是春的旖旎,那點綴在青山綠樹中的映山紅,我想應該是春姑娘派來的天使吧,要不然那麼巍峨、崢嶸的山怎麼會因了她而變得那麼嬌俏了呢?

人們都説山如果沒有了水,就少了一份靈動,那麼這樣一個絕佳勝處怎麼可以沒有水呢?那幽靜如精靈般的水又會在哪呢?是不是那絕美處必定要歷經一翻驚險才能享受呢?抱着這樣的一個謎團,我們開始踏上了九峯山的棧道。棧道修在山脖子間,彎彎曲曲的,異常兇險,僅容一人通過。如果沒有護欄,我這個恐高症者是萬萬不敢過的,因為俯首就是懸崖峭壁,萬丈深淵。這棧道從達摩峯上眺望就像一條細緻的圍巾牽住了峯與峯之間的情。兒子到了這裏,原本已經疲倦的他一下子來了精神,直喊夠驚險、夠刺激、夠過癮……當走完棧道時,手心已經被緊張的汗水所包圍了。終於看到了刻在石壁上的旅遊介紹,繼續向前就可以到達龍潭了,這是古代陶淵明攜家人隱居過的地方。終於可以看到水了!龍潭總共分為三個,3個龍潭串在一個峽谷之中,潭水碧綠、清澈見底、潭底那幾棵隨波搖動的水草清晰可見。微風吹過之處,泛起陣陣漣漪,波光粼粼,飄葉入水,猶如大海載舟。真是一個人間仙地,潭水之靜,讓我這充滿人間恩怨情仇的心,片刻間土崩瓦解。想象着潭之“晝與青山花鳥為朋,夜與皓月繁星為友”的超凡脱俗。在這空朦的山谷中,心就象那花瓣遇到了雨滴完全變得晶亮起來。

風景的跌宕起伏、興奮了大家的心,就在這心情的波盪起伏中,就在這一路汗水一路歡聲笑語中、一個難忘的清明踏青之旅劃上了句號。

清明節的作文1500字 篇7

唐朝清明節 在唐朝,上墳掃墓、改火、治蠶室、鬥雞、打馬球、蹴鞠、拔河、盪鞦韆、宴飲、踏青、插柳等,都已成了清明的習俗活動。

踏青

踏青活動在唐朝尤為盛行,清明踏青之盛況, 唐朝詩人杜甫就曾記載皇家遊春踏青的盛景:“三月三日天地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千百年來,踏青漸成一種儀式,“逢春不遊樂,但恐是痴人。”白居易的《春遊》詩正是這種心境的寫照。

拔河

唐朝以前,拔河從軍營傳到民間,到唐朝又從民間進入宮廷,致使這一運動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極為提倡,並在朝野、民間盛行。《封氏聞見記》中記載:

拔河,古謂之牽鈎,襄、漢風俗以正月望日為之。相傳楚將伐吳,以為教戰。

《封氏聞見記》還記載,唐朝拔河採用的是木麻制繩,繩長約為40丈到50丈。典籍裏還詳細描述了唐朝拔河運動的盛況。唐中宗與唐玄宗時期,朝廷對拔河運動十分推崇,該運動因此在皇宮內外非常盛行。

710年清明,唐中宗李顯移駕梨園球場,在這裏舉行宮女、大臣的拔河比賽。韋皇后以及愛女安樂公主也前來觀看。

唐中宗下令文武三品以上分朋拔河,以預祝今年豐收。據載,韋皇后當場指定:中書門下省蕭至忠、韋巨源、唐休璟三位大臣和五位將軍為西隊,尚書省七位大臣以及兩位駙馬為東隊。中書令蕭至忠眼見西隊多是六七十歲的老頭,還少一人,急忙奏請重新分定。

安樂公主護夫心切,因為夫婿駙馬武延秀在參賽東隊,便搶先表態,死活不肯變動。皇上見愛女堅持,也就沒有更改,蕭至忠只好遵旨比賽。

一聲鼓響,參賽雙方齊力拉繩。僵持不一會,西隊輸慘,可憐六七十歲的唐休璟、韋巨源二人,隨着繩子仆倒在地,久久爬不起來。唐中宗、韋后、公主以及宮女們無不大笑起來。

唐玄宗李隆基也喜歡拔河比賽。唐人封演《封氏聞見記》載,在長安京城,唐玄宗舉辦了一次千人拔河賽事。千人聚集,“喧呼動地,蕃客士庶觀者,莫不震駭”。

當時李隆基賦詩《觀拔河俗戲》描摹了這次千人拔河的盛況:

壯徒恆賈勇,拔拒抵長河。

欲練英雄志,須明勝負多。

噪齊山岌嶪,氣作水騰波。

預期年歲稔,先此樂時和。

進士河東薛勝在《拔河賦》中言:

皇帝大誇胡人,以八方平泰,百戲繁會,令壯士千人分為兩隊,名曰拔河於內,實耀武於外。

鬥雞

除了拔河,唐朝的寒食節更盛行鬥雞遊戲。我國鬥雞習俗可謂是歷史悠久,在《戰國策》 《史記》 《漢書》等史籍中提到的鬥雞典故甚多。

之後又有《鄴都故事》記載:“魏明帝太和中築鬥雞台。”曹植觀鬥雞後作了樂府雜曲辭《鬥雞篇》。到了唐朝,寒食節鬥雞已成為皇宮中不能缺少的娛樂項目之一。

鬥雞是一種觀賞兩隻或數只雞相鬥的遊戲項目。鬥雞由清明那天開始,一直鬥到夏至為止。鬥雞遊戲起源於隋代,到了唐朝更加盛行。

據隋代杜台卿著《玉燭寶典》記載:

寒食節城市尤多鬥雞鬥卵之戲。

人們不惜重資購買健鬥之雞,調習既嫻,至期登場。鬥雞時,人們把五色幔蓋在籠上,背場開籠,有敢臨陣爭鬥的雞,任它們飲啄自如。如果多至三四百隻雞且不懼怕的雞,這隻雞就穩操勝券了。

鬥勝的雞用綵線結成小球,分別纏在頸部和膀部,入籠迎歸。雞的主人所獲得的珠翠羅綺不下於百兩黃金。由此可見,當時鬥雞場面是何其壯觀。

鬥雞之戲在歷史上可以説是經久不衰。據劉肅所撰的《大唐新語》記載:太守戡內難作為御史大夫,有《詠雞》詩,可謂是一幅繪影繪聲的鬥雞圖。

寒食東郊道,陽溝競草籠。

花冠偏照日,芥羽正生風,

顧敵知心勇,先鳴覺氣雄。

長翹頻掃陣,利距屢通中。

飛毛遍綠野,灑血漬芳叢。

雖雲百戰勝,會自不論功。

另據唐朝段成式的《酉陽雜俎》記載:威遠有個叫臧平的人,愛好鬥雞。他有一隻高於普通雞數寸的無敵公雞。威遠監軍強行買了下來,讓它參加寒食節鬥雞。此雞威猛異常,無雞可敵。唐穆宗龍顏大悦,賜給威遠監軍百匹帛。

關於寒食清明節鬥雞,鬥最有趣味的是唐玄宗與賈昌的故事。據説,賈昌的父親賈忠是皇帝近身侍衞,力大無比,可以拽起一頭公牛摔它個肚朝天。後來在誅滅韋氏家族的變亂中,賈忠立下了大功,深受皇帝的寵信。

賈昌在子承父業習武的同時,7歲就學會了各種鳥語。唐玄宗愛好廣泛,除了詩歌音樂,舞蹈美色,還有鬥雞。居然蒐羅了上千只公雞,選派了500名御林軍專門馴雞。

每年清明舉行鬥雞賽事。如此一來,竟成時尚。

賈昌憑藉精通鳥語的天賦,馴養鬥雞,很有章法,恰好被唐玄宗發現,就把他召進宮裏,當了500名馴雞御林軍的總頭領兼總教練,授予“神雞童”的稱號。

據《東城老父傳》中記載:每當到了鬥雞的的日子,唐玄宗都會讓宮廷樂隊集體出動,後宮的佳麗也紛紛出場。賈昌則頭戴雕翠金華冠,身穿錦繡襦褲,手執鐸拂,引導羣雞氣宇軒昂地走到場地中間。在賈昌的指揮下,羣雞進退有度,顧盼神飛,勇往直前,不啄得對手雞血長流不罷休。

戰鬥結束後,賈昌命令羣雞按勝負關係列隊,接受玄宗檢閲,然後再整齊劃一地回到雞坊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