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知識文庫 > 專業資料

高中物理優秀教案(精選22篇)

欄目: 專業資料 / 發佈於: / 人氣:5.9K

高中物理優秀教案

教案的定義

編輯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的具體設計和安排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教案包括教材簡析和學生分析、教學目的、重難點、教學準備、教學過程及練習設計等內容編輯教案中對每個課題或每個課時的教學內容,教學步驟的安排,教學方法的選擇,板書設計,教具或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應用,各個教學步驟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等等,都要經過周密考慮,精心設計而確定下來,體現着很強的計劃性。

高中物理優秀教案(精選22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物理優秀教案(精選22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高中物理優秀教案1

一、磁化和退磁

説明:縫衣針、螺絲刀等鋼鐵物體,與磁鐵接觸後就會顯示出磁性,我們把鋼性材料與磁鐵接觸後顯示出磁性的現象稱之為磁化

説明:原來有磁性的物體,經過高温、劇烈震動或者逐漸減弱的交變磁場的作用,就會失去磁性,這種現象叫做退磁

説明:鐵、鈷、鎳以及它們的合金.還有一些氧化物,磁化後的磁性比其他物質強得多,這些物質叫做鐵磁性物質,也叫強磁性物質

二、磁性材料的發展

閲讀

三、磁記錄

閲讀

四、地球磁場留下的記錄

閲讀

五、磁性材料

一.磁化和退磁

1、磁化:鋼性材料與磁鐵接觸後顯示出磁性的現象

2、退磁:原來有磁性的物體,經過高温、劇烈震動或者逐漸減弱的交變磁場的作用,就會失去磁性

3、鐵磁性物質(強磁性物質):鐵、鈷、鎳以及它們的合金.還有一些氧化物,磁化後的磁性比較強

4、磁化和退磁解釋:物質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電子繞核旋轉,這就相當於一個小磁體,稱之為磁疇,磁化前,各個磁疇的磁化方向不同,雜亂無章地混在一起,各個磁疇的作用在宏觀上互相抵消,物體對外不顯磁性。磁化過程中,由於外磁場的影響,磁疇的磁化方向有規律地排列起來,使得磁場大大加強。這個過程就是磁化的過程,高温下,磁性材料的磁疇會被破壞.在受到劇烈震動時,磁疇的排列會被打亂,這些悄況下材料都會產生退磁現象

5、硬磁性材料:磁化後撤去外磁場,物體具有很強的剩磁

軟磁性材料:磁化後磁疇的磁化的方向又變得雜亂,物體沒有明顯的剩磁

二.磁性材料的發展

三.磁記錄

四.地球磁場留下的記錄

高中物理優秀教案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兩種電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點電荷量的概念.

2.瞭解靜電現象及其產生原因;知道原子結構,掌握電荷守恆定律

3.知道什麼是元電荷.

4.掌握庫侖定律,要求知道知道點電荷模型,知道靜電力常量,會用庫侖定律的公式進行有關的計算.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原子核式結構的學習使學生明確摩擦起電和感應起電不是創造了電荷,而是使物體中的電荷分開.但對一個與外界沒有電荷交換的系統,電荷的代數和不變。

2、類比質點理解點電荷,通過實驗探究庫侖定律並能靈活運用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本節的學習培養學生從微觀的角度認識物體帶電的本質,認識理想化是研究自然科學常用的方法,培養科學素養,認識類比的方法在現實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

重點:電荷守恆定律,庫侖定律和庫侖力

難點:利用電荷守恆定律分析解決相關問題摩擦起電和感應起電的相關問題,庫侖定律的理解與應用。

教具:絲綢,玻璃棒,毛皮,硬橡膠棒,絕緣金屬球,靜電感應導體,通草球,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第1節電荷庫侖定律(第1課時)

(一)引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閃電撕裂天空,雷霆震撼着大地。

師:在這驚心動魄的自然現象背後,藴藏着許多物理原理,吸引了不少科學家進行探究。在科學史上,從最早發現電現象,到認識閃電本質,經歷了漫長的歲月,一些人還為此付出過慘痛的代價。下面請同學們認真閲讀果本第2頁“接引雷電下九天”這一節,瞭解我們人類對閃電的研究歷史,並完成下述填空:

電閃雷鳴是自然界常見的現象,矇昧時期的人們認為那是“天神之火”,是天神對罪惡的懲罰,直到1752年,偉大的科學家冒着生命危險在美國費城進行了著名的風箏實驗,把天電引了下來,發現天電和摩擦產生的電是一樣的,才使人類擺脱了對雷電現象的迷信。

師強調:以美國科學家的富蘭克林為代表的一些科學家冒着生命危險去捕捉閃電,證實了閃電與實驗室中的電是相同的。

雷電是怎樣形成的?(大氣中冷暖氣流上下急劇翻滾,相互摩擦,雲層就會積聚電荷,當電荷積累到一定程度,瞬間發生大規模的放電,就產生了雷電)物體帶電是怎麼回事?電荷有哪些特性?電荷間的相互作用遵從什麼規律?人類應該怎樣利用這些規律?這些問題正是本章要探究並做出解答的。

師:本節課我們重點研究瞭解幾種靜電現象及其產生原因,電荷守恆定律

(二)新課教學

複習初中知識:

師:根據初中自然的學習,用摩擦的方法可使物體帶電,請舉例説明。

生:用摩擦的方法。如: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玻璃棒帶正電;用毛皮摩擦過的硬橡膠棒,橡膠棒帶負電。

演示實驗:先用玻璃棒、橡膠棒靠近碎紙屑,看有什麼現象?然後用綢子摩擦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橡膠棒,再靠近碎紙屑看有什麼現象?讓學生分析兩次實驗現象的異同;並分析原因。

教師總結:摩擦過的物體性質有了變化,帶電了或者説帶了電荷。帶電後,能吸引輕小物體,而且帶電越多,吸引力就越大,能夠吸引輕小物體,我們説此時物體帶了電。而用摩擦的方法使物體帶電就叫做摩擦起電。

高中物理優秀教案3

人類從很早就認識了摩擦起電的現象,例如公元1世紀,我國學者王充在《論衡》一書中就寫下了“頓牟掇芥”一語,指的是用玳琩的殼吸引輕小物體。

後來人們認識到摩擦後的物體所帶的電荷有兩種: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的所帶的電荷是一種,用毛皮摩擦過的硬橡膠棒所帶的電荷是另一種。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

一、電荷:

1、把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所帶的電荷稱為正電荷.把用毛皮摩擦過的硬橡膠棒所帶的電荷稱為負電荷.

2、電荷量:C

“做一做”驗電器與靜電計

為了判斷物體是否帶電以及所帶電荷的種類和多少,從18世紀起,人們經常使用一種叫驗電器的簡單裝置:玻璃瓶內有兩片金屬箔,用金屬絲掛在一條導體棒的下端,棒的上端通過瓶塞從瓶口伸出(圖甲)。如果把金屬箔換成指針,並用金屬做外殼,這樣的驗電器又叫靜電計(圖乙)

問:是否只有當帶電體與導體棒的上端直接接觸時,金屬箔片才開始張開?解釋看到的現象?

1、摩擦起電

摩擦起電的原因:不同物質的原子核束縛電子的能力不同.特別是離核較遠的電子受到的束縛較小。當兩個物體互相摩擦時,一些束縛得不緊的電子往往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實質:電子的轉移.結果:兩個相互摩擦的物體帶上了等量異種電荷.得到電子:帶負電;失去電子:帶正電問:摩擦起電有沒有創造了電荷?

生:沒有,摩擦起電是帶電粒子(如電子)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師:很多物質都會由於摩擦而帶電,是否還存在其它的使物體起電的方式?在學習新的起電方式之前,我們先來學習金屬導體模型。

金屬導體模型也是一個物理模型P3(動畫演示)

自由電子:脱離原子核的束縛而在金屬中自由活動。

帶正電的離子:失去電子的原子,都在自己的平衡位置上振動而不移動。

2、感應起電

演示取一對用絕緣柱支持的導體A和B,使它們

彼此接觸。起初它們不帶電,帖在下部的金屬箔是閉合的。

①把帶正電荷的球C移近彼此接觸的異體A,B(參見課本圖1.1-1).金屬箔有什麼變化?

實驗現象:可以看到A,B上的金屬箔都張開了,表示A,B都帶上了電荷.提出靜電感應概念:

(1)靜電感應:把電荷移近不帶電的導體,可以使導體帶電的現象。

規律:近端感應異種電荷,遠端感應同種電荷

(2)利用靜電感應使物體帶電,叫做感應起電.

(3)提出問題:靜電感應的原因?

帶領學生分析物質的微觀分子結構,分析起電的本質原因:把帶電的球C移近金屬導體A和B時,由於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使導體靠近帶電體的一端帶異號電荷,遠離帶電體的一端帶同號電荷。如上面的這個演示實驗中,導體A和B帶上了等量的異種電荷.

①演示

②如果先把C移走,金屬箔又有什麼變化?實驗現象:A和B上的金屬箔就會閉合.

③如果先把A和B分開,然後移開C,金屬箔又有什麼變化?

實驗現象:可以看到金屬箔仍張開,表明A和B仍帶有電荷;

④如果再讓A和B接觸,金屬箔又有什麼變化?

實驗現象:金屬箔就會閉合,表明他們就不再帶電.這説明A和B分開後所帶的是異種等量的電荷,重新接觸後等量異種電荷發生中和.

問:感應起電有沒有創造了電荷?

生:沒有。感應起電而是使物體中的正負電荷分開,是電荷從物體的一部分轉移到另一部分。感應起電也不是創造了電荷。

師:無論是哪種起電方式,其本質都是將正、負電荷分開,使電荷發生轉移,並不是創造電荷.

得出電荷守恆定律.三、電荷守恆定律:電荷既不能創造,也不能消滅,只能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或者從物體的一部分轉移到另一部分.

師:電荷守恆定律是物理學中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

師:迄今為止,科學家實驗發現的最小電荷量就是電子所帶的電荷量。質子、正電子所帶的電荷量與它相同,但符號相反。人們把這個最小的電荷量叫做元電荷。元電荷:電子所帶的電荷量,用e表示。e=1.60×10-19C注意:迄今為止,發現所有帶電體的電荷量或者等於e,或者等於e的整數倍。就是説,電荷量是不能連續變化的物理量。

(三)小結

二、電荷守恆定律:

電荷既不能創造,也不能消滅,只能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或者從物體的一部分轉移到另一部分。

一個與外界沒有電荷交換的系統,電荷的代數和總是保持不變。

三、幾個基本概念

電荷量──電荷的多少叫做電荷量。符號:Q或q單位:庫侖符號:C。

元電荷──電子所帶的電荷量,用e表示,e=1.60×10C。

注意:所有帶電體的電荷量或者等於e,或者等於e的整數倍。電荷量是不能連續變化的物理量。最早由美國物理學家密立根測得

比荷──電荷的電荷量q與其質量m的比值q/m,符號:C/㎏。

靜電感應和感應起電──當一個帶電體靠近導體時,由於電荷間相互吸引或排斥,導體中的自由電荷便會趨向或遠離帶電體,使導體靠近帶電體的一端帶異號電荷,遠離一端帶同號電荷。這種現象叫做靜電感應。利用靜電感應使金屬導體帶電的過程叫做感應起電。

高中物理優秀教案4

本節從物質微觀結構的角度認識物體帶電的本質,使物體帶電的方法。給學生滲透看問題要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思想。摩擦起電、兩種電荷的相互作用、電荷量的概念初中已接觸,電荷守恆定律對學生而言不難接受,在此從原子結構的基礎上做本質上分析,使學生體會對物理螺旋式學習的過程。本節關鍵是做好實驗,從微觀分析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有了使物體帶電的理解,電荷守恆定律便水到渠成,進一步鞏固高中的守恆思想。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科學習慣。通過閲讀材料,展示物理學發展中充滿睿智和靈氣的科學思維,弘揚前輩物理學家探尋真理的堅強意志和科學精神。

教學預設

使用幻燈片時充分利用它的高效同時,儘量保留黑板的功能始終展示本節課的知識框架。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努力使實驗簡化,給學生傳遞這樣一個信息──善於從簡單中捕捉精彩瞬間,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和體驗科學(閲讀材料)。

練習題設計力求有針對性、導向性、層次性。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知道兩種電荷及其相互作用。

知道三種使物體帶電的方法及帶電本質。

知道電荷守恆定律。

知道什麼是元電荷、比荷、電荷量、靜電感應的概念。

(二)過程與方法

物理學螺旋式遞進的學習方法。

由現象到本質分析問題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本節的學習培養學生從微觀的角度認識物體帶電的本質—透過現象看本質。

科學家科學思維和科學精神的滲透─—課後閲讀材料。

教學重、難點

重點:電荷守恆定律

難點:利用電荷守恆定律分析解決相關問題摩擦起電和感應起電的相關問題。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今天開始我們進入物理學另一個豐富多彩,更有趣的殿堂,電和磁的世界。高中的電學知識大致可分為電場的電路,本章將學習靜電學,將從物質的微觀的角度認識物體帶電的本質,電荷相互作用的基本規律,以及與靜止電荷相聯繫的靜電場的基本性質。

板書第一章靜電場

板書一、電荷(複習初中知識)

1.兩種電荷:正電荷和負電荷:把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所帶的電荷稱為正電荷,用正數表示。把用毛皮摩擦過的硬橡膠棒所帶的電荷稱為負電荷,用負數表示。

2.電荷及其相互作用: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

3.使物體帶電的方法:

摩擦起電──學生自學P2後解釋摩擦起電的原因,培養學生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為電荷守恆定律做鋪墊。

演示摩擦起電,用驗電器檢驗是否帶電,讓學生分析使金屬箔片張開的原因過渡到接觸起電。

接觸起電──電荷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上仔細觀察從靠近到接觸過程中還有哪些現象?──靠近未接觸時箔片張開張開意味着箔片帶電?看來還有其他方式使物體帶電?其帶電本質是什麼?──設置懸念。

自學P3第二段後,回答自由電子和離子的概念及各自的運動特點。解釋觀察到的現象。

再演示,靠近(不接觸)後再遠離,箔片又閉合,即不帶電,有沒有辦法遠離後箔片仍帶電?

提供器材,鼓勵學生到時講台演示。得出靜電感應和感應起電。

靜電感應和感應起電──電荷從物體的一部分轉移到另一部分。

通過對三種起電方式本質的分析,讓學生思考滿足共同的規律是什麼?得出電荷守恆定律。

學生自學教材,掌握電荷守恆定律的內容,電荷量、元電荷、比荷的概念。

高中物理優秀教案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曲線運動的方向,理解曲線運動的性質

2.知道曲線運動的條件,會確定軌跡彎曲方向與受力方向的關係過程與方法

1.體驗曲線運動與直線運動的區別

2.體驗曲線運動是變速運動及它的速度方向的變化

能領會曲線運動的奇妙與和諧,培養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教學重點

1.什麼是曲線運動

2.物體做曲線運動方向的判定3.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教學難點

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教學課時

1課時

探究學習

1、曲線運動:

2、曲線運動速度的方向:

質點在某一點的速度,沿曲線在這一點的方向。

3、曲線運動的條件:

(1)物體做曲線運動。

(2)運動速度方向與加速度的方向共線時,運動軌跡是

(3)運動速度方向與加速度的方向不共線,且合力為定值,運動為運動。

(4)運動速度方向與加速度的方向不共線,且合力不為定值,運動為運動。

4、曲線運動的性質:

(1)曲線運動中運動的方向時刻(變、不變),質點在某一時刻(某一點)的速度方向是沿,並指向運動軌跡凹下的一側。

(2)曲線運動一定是運動,一定具有。

引入新課

生活中有很多運動情況,我們學習過各種直線運動,包括勻速直線運動,勻變速直線運動等,我們知道這幾種運動的共同特點是物體運動方向不變。下面我們就來欣賞幾組圖片中的物體有什麼特點(展示圖片)

再看兩個演示

第一,自由釋放一隻較小的粉筆頭

第二,平行拋出一隻相同大小的粉筆頭

兩隻粉筆頭的運動情況有什麼不同?學生交流討論。

結論:前者是直線運動,後者是曲線運動

在實際生活普遍發生的是曲線運動,那麼什麼是曲線運動?本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個問題。新課講解

一、曲線運動

1.定義:運動的軌跡是曲線的運動叫做曲線運動。

2.舉出曲線運動在生活中的實例。

問題:曲線運動中速度的方向是時刻改變的,怎樣確定做曲線運動的物體在任意時刻速度的方向呢?

引出下一問題。

二、曲線運動速度的方向

看圖片:撐開帶有水滴的雨傘繞柄旋轉。

問題:水滴沿什麼方向飛出?學生思考

結論:雨滴沿飛出時在那點的切線方向飛出。

如果球直線上的某處A點的瞬時速度,可在離A點不遠處取一B點,求AB點的平均速度來近似表示A點的瞬時速度,時間取得越短,這種近似越精確,如時間趨近於零,那麼AB見的平均速度即為A點的瞬時速度。

結論:質點在某一點的速度方向,沿曲線在這一點的切線方向。三、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實驗1: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具有某一初速度的小球,在不受外力作用時將如何運動?學生實驗

結論:做勻速直線運動。

實驗2: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具有某一初速度的小球,在運動方向的正前方或正後方放一條形

磁鐵,小球將如何運動?學生實驗

結論:小球講做加速直線運動或者減速直線運動。

實驗3: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具有某一初速度的小球,在運動方向一側放一條形磁鐵,小球將如何運動?學生實驗

結論:小球將改變軌跡而做曲線運動。

總結論:曲線運動的條件是,

當物體所受合力的方向跟物體運動的方向不在同一條直線時,物體就做曲線運動。

四、曲線運動的性質

問題:曲線運動是勻速運動還是變速運動學生思考討論問題引導:

速度是(向量、純量),所以只要速度方向變化,速度向量就發生了,也就具有,因此曲線運動是。結論:曲線運動是變速運動。

課堂小結

1.曲線運動是變速運動,及速度的有可能變化,速度的方向一定變化。

2.當物體所受合力的方向跟物體運動的方向不在同一條直線時,物體就做曲線運動,所

以物體的加速度方向也跟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線上。

高中物理優秀教案6

1.教學目標

1、1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麼是等温變化;

(2)掌握玻意耳定律的內容和公式;知道定律的適用條件。

(3)理解等温變化的P—V圖象與P—1/V圖象的含義,增強運用圖象表達物理規律的能力;

1、2過程與方法

帶領學生經歷探究等温變化規律的全過程,體驗控制變量法以及實驗中採集數據、處理數據的方法。

1、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切身感受物理現象,注重物理表象的形成;用心感悟科學探索的基本思路,形成求實創新的科學作風。

2、教學難點和重點

重點:讓學生經歷探索未知規律的過程,掌握一定質量的氣體在等温變化時壓強與體積的關係,理解p—V圖象的物理意義。

難點:學生實驗方案的設計;數據處理。

3、教具:

塑料管,乒乓球、熱水,氣球、透明玻璃缸、抽氣機,u型管,注射器,壓力計。

4、設計思路

學生在初中時就已經有了固體、液體和氣體的概念,生活中也有熱脹冷縮的概念,但對於氣體的三個狀態參量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是不清楚的。新課程理念要求我們,課堂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着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實證精神。這節課首先通過做簡單的演示實驗,讓學生明白氣體的質量、温度、體積和壓強這幾個物理量之間存在着密切的聯繫;然後與學生一道討論實驗方案,確定實驗要點,接着師生一道實驗操作,數據的處理,得出實驗結論並深入討論,最後簡單應用等温變化規律解決實際問題。

5、課題引入

演示實驗:變形的乒乓球在熱水裏恢復原狀

乒乓球裏封閉了一定質量的氣體,當它的温度升高,氣體的壓強就隨着增大,同時體積增大而恢復原狀。由此知道氣體的温度、體積、壓強之間有相互制約的關係。本章我們研究氣體各狀態參量之間的關係。

對於氣體來説,壓強、體積、温度與質量之間存在着一定的關係。高中階段通常就用壓強、體積、温度描述氣體的狀態,叫做氣體的三個狀態參量。對於一定質量的氣體當它的三個狀態參量都不變時,我們就説氣體處於某一確定的狀態;當一個狀態參量發生變化時,就會引起其他狀態參量發生變化,我們就説氣體發生了狀態變化。這一章我們的主要任務就是研究氣體狀態變化的規律。

出示課題:第八章氣體

師問:同時研究三個及三個以上物理量的關係,我們要用什麼方法呢?請舉例説明。

生:控制變量法

比如要研究壓強與體積之間的關係,需要保持質量和温度不變,再如要研究氣體壓強與温度之間的關係,需要保持質量和體積不變。

師:我們這節課首先研究氣體的壓強和體積的變化關係。

我們把温度和質量不變時氣體的壓強隨體積的變化關係叫做等温變化。出示本節課題:

高中物理優秀教案7

一、實驗探究

1、學生體驗壓強與體積的關係得出定性結論

全體同學體驗:每個同學用力在口腔中摒住一口氣,然後用手去壓臉頰,你會怎麼樣,思考為什麼?

小組體驗:每桌同學用一隻小的注射器體驗:一個同學用手指頭封閉一定質量的氣體,另一個同學緩慢壓縮氣體,體積減小時第一個同學的手指有什麼感覺,説明什麼呢?反之當我們拉動活塞增大氣體體積時,手指有什麼感覺,説明什麼呢?要求學生體驗並説出自己的感覺和結論(即壓縮氣體,體積減小,壓強增大;反之,體積增大壓強減小)

2、猜想

引導學生猜想:我們猜想:在一般情況下,一定質量的氣體當温度不變時,氣體的壓強和體積之間可能有什麼定量關係呢?

學生:壓強與體積成反比例關係(從最簡單的定量關係做起)

師:一定質量的氣體在發生等温變化時壓強與體積是否是成反比例的關係,需要我們進一步研究、這節課我們用實驗探究這一課題。

3、實驗驗證:

(1)實驗設計:

首先,要求學生完整的複述我們的實驗目的:探究一定質量的氣體在温度不變情況下壓強與體積之間的定量關係、

要求學生根據放在桌上的器材,思考試驗方案,並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問題1:本實驗的研究對象是什麼?如何取一定質量的氣體?實驗條件是什麼?如何實現這一條件?

學生討論回答:研究對象是一定質量的氣體,用活塞封閉一定質量的氣體在注射器內以獲取,實驗條件是氣體質量不變,氣體温度不變;活塞加油增加密閉性,推拉活塞改變體積和壓強;不用手握注射器;緩慢推拉活塞,穩定後再讀數。(或者有其他的實驗方案)

問題2:數據收集本實驗中應該要收集哪些數據?用什麼方法測量?

學生:要收集氣體的不同壓強和體積,用氣壓計可以測量壓強,注射器上面的讀數可以得到體積。

問題3:數據處理怎樣處理上述數據才能得到等温條件下壓強與體積之間的正確關係呢?(學生討論並回答)

學生:常用數據處理辦法有計算法,圖象法等。

老師:能不能説得更具體一點呢?

學生:就是先把V和P乘起來,看看各組的乘積是否相等(或者近似相等),從而得到結論;圖像法就是以V為橫座標,P為縱座標,在用描點作圖法,把得到的數據作到座標系中,再連線,看圖像的特點,從而得到兩者的定量關係。

再讓一個學生把我們剛才分析得到的比較好的實驗方法再複述,然後師生互助完成實驗。

2、實驗過程:

師生共同完成實驗:老師推、拉活塞,一名學生讀取數據,另一名學生設計記錄表格並記錄數據。

數據處理:

①簡單計算找壓強和體積之間的關係

②學生描繪圖象(提示作P—V圖像)能否得出結論?

總結提問:各小組是如何處理數據的,結論如何?(實物投影展示)

問題4:若P—V圖象為雙曲線的一支,則能説明P與V成反比。但能否確定我們做出就一定是是雙曲線的一支呢?(還是猜測)我們怎樣進一步P和V之間的關係呢?

教師:有一種思想叫做轉化的思想。若P—V圖象為一雙曲線,那麼P—1/V圖象是什麼樣子?(過原點的一條直線)那我們就再作一條P—1/V圖象看看吧!

(師)計算機擬合:把P—V圖象轉化為P—1/V圖象。我們看到一定質量的氣體,在温度不變的情況下,P—1/V圖象是一條(幾乎)過原點的直線,表明壓強與體積成反比。

(三)實驗結論:在誤差允許的範圍內,一定質量的氣體在温度不變的條件下壓強與體積成反比。(學生敍述)

師:大家看到我們作出來的這條直線,還不是很準確,大家可以分析在實驗過程中有哪些地方可能引起實驗誤差?

學生討論分析產生誤差的原因、

早在17世紀,英國科學家玻意耳和法國科學家馬略特分別通過更嚴謹的實驗研究得出了這個結論,被稱為玻意耳定律。

二、玻意耳定律

1、內容:一定質量的某種氣體,在温度不變的條件下壓強P與體積V成反比。

2、公式:PV=C(常量)或P1V1=P2V2(其中P1V1和P2V2分別為氣體在兩個狀態下的壓強和體積)

3、圖象:P—1/V圖象:過原點的直線——等温線

P—V圖象:雙曲線的一支——等温線

三、拓展思考

問題5:在同一温度下,取不同質量的同種氣體為研究對象,PV乘積C一樣嗎?即對不同的氣體,C是一個普適常量嗎?(學生思考不能求解或回答不一樣)

師問:怎樣才能得到正確的結果呢?(猜想—實驗驗證)

學生:改變氣體的質量用同樣的方法重新測量,測量數據記錄在同一表格中,通過簡單的計算就能得到結果。

結論:不一樣。質量越大,PV乘積越大。P—V圖象離座標軸越遠,P—1/V圖象斜率越大。

問題6:取相同質量的同種氣體,在不同温度下,作出的P—V圖象是否一樣?(學生猜想——驗證)

結論:不一樣。温度較高時,PV乘積較大,P—V圖象離座標軸越遠,P—1/V圖象斜率較大。

四、玻意耳定律的應用之定性解釋:

問題一:氣球漲大視頻。學生分析。

問題二:小實驗。裝水的瓶子下有小洞,當蓋子打開時水會噴出,然後合上蓋子則水就不會持續地流出了。

解釋:蓋子打開時,小孔上方的壓強始終大於外面的壓強,所以水會噴出,當蓋子蓋上時,水的上方被封閉了一定質量的氣體,當有水流出後,瓶中空氣的體積變大,根據波意耳定律壓強變小,當孔上方壓強小於外部大氣壓時,水就流不出去了。

五.課堂小結

1、方法①研究多變量問題時用控制變量法

②實驗探究方法:猜想——驗證——進一步猜想——再驗證——得到結論

2、知識玻意耳定律:一定質量的某種氣體,在温度不變的條件下壓強P與體積V成反比。

六.教學後記:

1.課堂上讓學生從自身體驗開始,充分參與科學探究的全過程,熟悉科學探究未知世界的一般流程,並堅持滲透實事求是和精益求精的科學精神。

2.教學中對應用數學方法處理物理數據,從而得出簡潔的物理學規律的過程,讓學生多練習多體驗,以使學生真正掌握,並且多給時間讓學生從圖像中找出規律,以提高學生認識圖像與應用圖像分析問題的能力。

3.教學中學生參與小實驗及視頻材料能很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4、物理來源於社會生活實踐,反之也能解釋自然界及生活和生產中的相關現象,有效杜絕物理和生活相脱節的現象發生、也有利於學生正確物理觀的形成。

高中物理優秀教案8

1、理解振幅、週期和頻率的概念,知道全振動的含義。

2、瞭解初相位和相位差的概念,理解相位的物理意義。

3、瞭解簡諧運動位移方程中各量的物理意義,能依據振動方程描繪振動圖象。

4、理解簡諧運動圖象的物理意義,會根據振動圖象判斷振幅、週期和頻率等。

重點難點:對簡諧運動的振幅、週期、頻率、全振動等概念的理解,相位的物理意義。

教學建議:本節課以彈簧振子為例,在觀察其振動過程中位移變化的週期性、振動快慢的特點時,引入描繪簡諧運動的物理量(振幅、週期和頻率),再通過單擺實驗引出相位的概念,最後對比前一節得出的圖象和數學表達式,進一步體會這些物理量的含義。本節要特別注意相位的概念。

導入新課:你有喜歡的歌手嗎?我們常常在聽歌時會評價,歌手韓紅的音域寬廣,音色嘹亮圓潤;歌手王心凌的聲音甜美;歌手李宇春的音色沙啞,獨具個性……但同樣的歌曲由大多數普通人唱出來,卻常常顯得乾巴且單調,為什麼呢?這些是由音色決定的,而音色又與頻率等有關。

1、描述簡諧運動的物理量

(1)振幅

振幅是振動物體離開平衡位置的

①最大距離。振幅的

②兩倍表示的是振動的物體運動範圍的大小。

(2)全振動

振子以相同的速度相繼通過同一位置所經歷的過程稱為

③全振動,這一過程是一個完整的振動過程,振動質點在這一振動過程中通過的路程等於

④4倍的振幅。

(3)週期和頻率

做簡諧運動的物體,完成

⑤全振動的時間,叫作振動的週期;單位時間內完成

⑥全振動的次數叫作振動的頻率。在國際單位制中,週期的單位是

⑦秒,頻率的單位是

⑧赫茲。用T表示週期,用f表示頻率,則週期和頻率的關係是

(4)相位

在物理學中,我們用不同的⑩相位來描述週期性運動在各個時刻所處的不同狀態。

2、簡諧運動的表達式

(1)根據數學知識,xOy座標系中正弦函數圖象的表達式為y=Asin(ωx+φ)。

(2)簡諧運動中的位移(x)與時間(t)關係的表達式為x=Asin(ωt+φ),其中A代表簡諧運動的振幅,ω叫作簡諧運動的“圓頻率”,ωt+φ代表相位。

1、彈簧振子的運動範圍與振幅是什麼關係?

解答:彈簧振子的運動範圍是振幅的兩倍。

2、週期與頻率是簡諧運動特有的概念嗎?

解答:不是。描述任何週期性過程,都可以用這兩個概念。

3、如果兩個振動存在相位差,它們振動步調是否相同?

解答:不同。

點撥解答這類題目的關鍵是理解簡諧運動的對稱性和週期性。明確振子往復通過同一點時,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通過關於平衡位置對稱的兩點時,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或相反;往復通過同一段距離或通過關於平衡位置對稱的兩段距離時所用時間相等。另外要注意,因為振子振動的週期性和對稱性會造成問題的多解,所以求解時別漏掉了其他可能出現的情況。

高中物理優秀教案9

課前預習學案

一、預習目標

1.知道什麼是互感現象和自感現象。

2.知道自感現象的利與弊及對它們的利用和防止。

二、預習內容

(一)自感現象

1、自感電動勢總要阻礙導體中,當導體中的電流在增大時,自感電動勢與原電流方向,當導體中的電流在減小時,自感電動勢與電流方向。注意:阻礙不是阻止,電流還是在變化的。

2、線圈的自感係數與線圈的、、等因素有關。線圈越粗、越長、匝數越密,它的自感係數就越。除此之外,線圈加入鐵芯後,其自感係數就會。

3、自感係數的單位:,有1mH=H,1H=H。

4、感電動勢的大小:與線圈中的電流強度的變化率成正比。

(二)自感現象的應用

1、有利應用:

a、日光燈的鎮流器;

b、電磁波的發射。

2、有害避免:

a、拉閘產生的電弧;

b、雙線繞法制造精密電阻。

3、日光燈原理(學生閲讀課本)

(1)日光燈構造:

(2)日光燈工作原理:

(三)互感現象、互感器

1、互感現象現象應用了原理。

2、互感器有,。

課內探究學案

一、學習目標

1.知道什麼是互感現象和自感現象。

2.知道自感係數是表示線圈本身特徵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單位及其大小的決定因素。

3.知道自感現象的利與弊及對它們的利用和防止。

4.能夠通過電磁感應部分知識分析通電、斷電自感現象的原因及磁場的能量轉化問題。

二、學習過程

(一)複習舊課,引入新課

1、引起電磁感應現象的最重要的條件是什麼?

2、楞次定律的內容是什麼?

(二)新課學習

1、互感現象

問題1:在法拉第的實驗中兩個線圈並沒有用導線連接,當一個線圈中的電流變化時,在另一個線圈中為什麼會產生感應電動勢呢?

2、自感現象

問題2:當電路自身的電流發生變化時,會不會產生感應電動勢呢?

實驗1演示通電自感現象。

畫出電路圖(如圖所示),A1、A2是規格完全一樣的燈泡。閉合電鍵S,調節變阻器R,使A1、A2亮度相同,再調節R1,使兩燈正常發光,然後斷開開關S。重新閉合S,觀察到什麼現象?(實驗反覆幾次)

高中物理優秀教案10

一、預習目標

預習光的顏色是幹什麼排列的,以及什麼事光的色散現象?

二、預習內容

1、光的顏色色散:

(1)在雙縫干涉實驗中,由條紋間距x與光波的波長關係為,可推知不同顏色的光,其不同,光的顏色由光的決定,當光發生折射時,光速發生變化,而顏色不變。

(2)色散現象是指:含有多種顏色的光被分解為的現象。

(3)光譜:含有多種顏色的光被分解後各種色光按其的大小有序排列。

2、薄膜干涉中色散:以肥皂液膜獲得的干涉現象為例:

(1)相干光源是來自前後兩個表面的,從而發生干涉現象。

(2)明暗條紋產生的位置特點:來自前後兩個面的反射光所經過的路程差不同,在某些位置,這兩列波疊加後相互加強,出現了,反之則出現暗條紋。

3、折射時的色散

(1)一束光線射入稜鏡經摺射後,出射光將向它的橫截面的向偏折。物理學中把角叫偏向角,表示光線的偏折程度。

(2)白光通過稜鏡發生折射時,的偏向角最小,的偏向角最大,這説明透明物體對於波長不同的光的折射率不一樣,波長越小,折射率越。

(3)在同一種物質中,不同波長的光波傳播速度,波長越短,波速越。

三、提出疑惑

同學們,通過你們的自主學習,你還有哪些疑惑,請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點疑惑內容

課內探究學案

(一)學習目標:

1、知道什麼是色散現象

2、觀察薄膜干涉現象,知道薄膜干涉能產生色散,並能利用它來解釋生活中的相關現象

3、知道稜鏡折射能產生色散,認識對同一介質,不同顏色的光折射率不同

4.本節的重點是薄膜干涉、白光通過三稜鏡的折射情況

(二)學習過程:

導讀仔細閲讀教材P56-58,完成學習目標

1、回顧雙縫干涉圖樣,比較各種顏色的光產生的條紋間的距離大小情況

2、據雙縫間的距離公式x=,分析出條紋間的距離與光波的波長關係,我們可以斷定,

3、雙縫干涉圖樣中,白光的干涉圖樣是彩色的説明

4、物理學中,我們把叫做光的色散;含有多種顏色的光被分解後,各種色光就是光譜

5、什麼是薄膜干涉?請舉出一實例

6、薄膜干涉的原理:

7、薄膜干涉的應用:

8、一束白光通過三稜鏡後會在稜鏡的另一側出現什麼現象?

9、總結本節課色散的種類:

(三)反思總結

高中物理優秀教案11

一、教材分析

歐姆定律是電學中的基本定律,是進一步學習電學知識和分析電路的基礎,是本章的重點。本次課的邏輯性、理論性很強,重點是學生要通過自己的實驗得出歐姆定律,最關鍵的是兩個方面:一個是實驗方法,另一個就是歐姆定律。歐姆定律的含義主要是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逐漸理解,而且定律的形式很簡單,所以是重點而不是難點。學生對實驗方法的掌握既是重點也是難點,這個實驗難度比較大,主要在實驗的設計、數據的記錄以及數據的分析方面。由於實驗的難度比較大,學生出現錯誤的可能性也比較大,所以實驗的評估和交流也比較重要。這些方面都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協助,所以這次課採用啟發式綜合教學法。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①使學生會同時使用電壓表和電流表測量一段導體兩端的電壓和其中的電流。

②通過實驗認識電流、電壓和電阻的關係。

③會觀察、收集實驗中的數據並對數據進行分析。

過程與方法

①根據已有的知識猜測未知的知識。

②經歷歐姆定律的發現過程並掌握實驗的思路、方法。

③能對自己的實驗結果進行評估,找到成功和失敗的原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讓學生用聯繫的觀點看待周圍的事物並能設計實驗方案證實自己的猜測。

②培養學生大膽猜想,小心求證,形成嚴謹的科學精神。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掌握實驗方法;理解歐姆定律。

難點:設計實驗過程;實驗數據的分析;實驗結果的評估。

四、學情分析

在技能方面是練習用電壓表測電壓,在知識方面是研究串、並聯電路中的電壓關係。這是一節探索性實驗課,讓學生自主實驗、觀察記錄,自行分析,歸納總結得出結論。學生對探索性實驗有濃厚的興趣,這種方式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活動有利於提高認知能力和實驗能力,但由於學生的探究能力尚不夠成熟,引導培養學生探究能力是本節課的難點

五、教學方法

啟發式綜合教學法。

六、課前準備

教具:投影儀、投影片。

學具:電源、開關、導線、定值電阻(5、10)、滑動變阻器、電壓表和電流表。

七、課時安排

一課時

八、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説明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①我們學過的電學部分的物理量有哪些?

②他們之間有聯繫嗎?

③一段導體兩端的電壓越高,通過它的電流如何變化?當導體的電阻越大,通過它的電流如何變化?學生以舉手的形式回答問題,並將自己的想法寫在學案上。

這部分問題學生以前已經有了感性的認識,大部分學生回答得很正確,即使有少數同學回答錯誤也沒有關係,學生之間會進行糾正。

(二)情景引入、展示目標

提問:電壓增大,電流也隨着增大,但是你知道電流增大了多少嗎?

讓學生猜測電流I、電壓U、電阻R之間的關係式。學生大膽猜想。

不論對錯,教師都應認真對待,但應該注意:猜想不是瞎猜、亂猜,不是公式越多越好,應該引導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有根據,符合邏輯進行猜想。同時可將所有學生的猜想寫在黑板上,這對其他的同學有啟發作用。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播

高中物理優秀教案12

一、設計實驗

讓學生闡述自己進行實驗的初步構想。

①器材。

②電路。

③操作。

對學生的實驗方法提出異議,促使學生思索實驗的改進。

鎖定實驗方案,板書合理的器材選擇、電路圖、數據記錄方法、操作過程。學生按照學案的過程,補充實驗器材,畫電路圖,並且簡單陳述自己的實驗操作過程。

學生根據老師提出的異議,討論實驗的改進方案,並修正器材、電路圖、操作方法。設計實驗部分是一個難點,教師要進行引導,不要輕易否定學生的想法,在設計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自我發現問題。

二、進行實驗

教師巡視指導,幫助困難學生。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

實驗數據之間的關係非常明顯,要讓學生從分析數據的過程中感受歐姆定律發現的邏輯過程,傳授學生控制變量法。

三、分析論證

傳授學生觀察數據的方法,投影問題,讓學生通過觀察數據找到問題的答案,最終得到結論。學生根據教師投影出的問題觀察數據,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發現規律。

四、評估交流

讓學生討論在實驗中遇到的問題以及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和解決辦法,教師引領回答幾個大家普遍遇到的問題。學生小組內討論。

使學生意識到共同討論可以發現自己的不足,借鑑別人的經驗。

反思總結、當堂檢測

擴展記錄表格,讓學生補充。

投影一道與生活有關的題目。學生補充表格。

學生在作業本上完成。這個練習很簡單,但能使學生沿着前面的思維慣性走下去,強化學生對歐姆定律的認識。

這一道練習主要是讓學生了解歐姆定律在生活中的應用。

課堂小結

讓學生歸納這節課學到的知識,回顧實驗的設計和操作過程,既強化了知識又鍛鍊了學生歸納整理知識的能力。學生歸納。

讓學生意識到課堂回顧的重要性,並培養學生歸納整理的能力,對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五、教學反思

學生對實驗方法的掌握既是重點也是難點,這個實驗難度比較大,主要在實驗的設計、數據的記錄以及數據的分析方面。由於實驗的難度比較大,學生出現錯誤的可能性也比較大,所以實驗的評估和交流也比較重要。這些方面都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協助,所以這次課採用啟發式綜合的教學方法。

高中物理優秀教案13

一、教材分析

磁場的概念比較抽象,應對幾種常見的磁場使學生加以瞭解認識,學好本節內容對後面的磁場力的分析至關重要。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麼叫磁感線。

2.知道幾種常見的磁場(條形、蹄形,直線電流、環形電流、通電螺線管)及磁感線分佈的情況

3.會用安培定則判斷直線電流、環形電流和通電螺線管的磁場方向。

4.知道安培分子電流假説,並能解釋有關現象

5.理解勻強磁場的概念,明確兩種情形的勻強磁場

6.理解磁通量的概念並能進行有關計算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和學生動手(運用安培定則)、類比的方法加深對本節基礎知識的認識。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分析的能力.

2.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三、教學重點難點

1.會用安培定則判定直線電流、環形電流及通電螺線管的磁場方向.

2.正確理解磁通量的概念並能進行有關計算

四、學情分析

磁場概念比較抽象,學生對此難以理解,但前面已經學習過了電場,可採用類比的方法引導學生學習。

五、教學方法

實驗演示法,講授法

六、課前準備:

演示磁感線用的磁鐵及鐵屑,演示用幻燈片

七、課時安排:

1課時

八、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二)情景引入、展示目標

要點:磁感應強度B的大小和方向。

啟發學生思考電場可以用電場線形象地描述,磁場可以用什麼來描述呢?

學生答磁場可以用磁感線形象地描述.-----引入新課

(老師)類比電場線可以很好地描述電場強度的大小和方向,同樣,也可以用磁感線來描述磁感應強度的大小和方向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播

板書1.磁感線

(1)磁感線的定義

在磁場中畫出一些曲線,使曲線上每一點的切線方向都跟這點的磁感應強度的方向一致,這樣的曲線叫做磁感線。

(2)特點:

A、磁感線是閉合曲線,磁鐵外部的磁感線是從北極出來,回到磁鐵的南極,內部是從南極到北極.

B、每條磁感線都是閉合曲線,任意兩條磁感線不相交。

C、磁感線上每一點的切線方向都表示該點的磁場方向。

D、磁感線的疏密程度表示磁感應強度的大小

演示用鐵屑模擬磁感線的形狀,加深對磁感線的認識。同時與電場線加以類比。

注意①磁場中並沒有磁感線客觀存在,而是人們為了研究問題的方便而假想的。

②區別電場線和磁感線的不同之處:電場線是不閉合的,而磁感線則是閉合曲線。

2.幾種常見的磁場

演示

①用鐵屑模擬磁感線的演示實驗,使學生直觀地明確條形磁鐵、蹄形磁鐵、通電直導線、通電環形電流、通電螺線管以及地磁場(簡化為一個大的條形磁鐵)各自的磁感線的分佈情況(磁感線的走向及疏密分佈)。

②用投影片逐一展示:條形磁鐵、蹄形磁鐵、通電直導線、通電環形電流、通電螺線管以及地磁場(簡化為一個大的條形磁鐵)。

(1)條形、蹄形磁鐵,同名、異名磁極的磁場周圍磁感線的分佈情況

(2)電流的磁場與安培定則

①直線電流周圍的磁場

在引導學生分析歸納的基礎上得出

a直線電流周圍的磁感線:是一些以導線上各點為圓心的同心圓,這些同心圓都在跟導線垂直的平面上.

b直線電流的方向和磁感線方向之間的關係可用安培定則(也叫右手螺旋定則)來判定:用右手握住導線,讓伸直的大拇指所指的方向跟電流的方向一致,彎曲的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磁感線的環繞方向.

②環形電流的磁場

a環形電流磁場的磁感線:是一些圍繞環形導線的閉合曲線,在環形導線的中心軸線上,磁感線和環形導線的平面垂直。

教師引導學生得

b環形電流的方向跟中心軸線上的磁感線方向之間的關係也可以用安培定則來判定:讓右手彎曲的四指和和環形電流的方向一致,伸直的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環形導線中心軸線上磁感線的方向.

③通電螺線管的磁場.

a通電螺線管磁場的磁感線:和條形磁鐵外部的磁感線相似,一端相當於南極,一端相當於北極;內部的磁感線和螺線管的軸線平行,方向由南極指向北極,並和外部的磁感線連接,形成一些環繞電流的閉合曲線(圖5)

b通電螺線管的電流方向和它的磁感線方向之間的關係,也可用安培定則來判定:用右手握住螺線管,讓彎曲四指所指的方向和電流的方向一致,則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螺線管的北極(螺線管內部磁感線的方向).

③電流磁場(和天然磁鐵相比)的特點:磁場的有無可由通斷電來控制;磁場的極性可以由電流方向變換;磁場的強弱可由電流的大小來控制。

説明由於後面的安培力、洛倫茲力、電磁感應與磁感應強度密切相關,幾種常見磁場的磁感線的分佈是一個非常基本的內容,不掌握好,對後面的學習有很大影響。

3.安培分子電流假説

(1)安培分子電流假説

對分子電流,結合環形電流產生的磁場的知識及安培定則,以便學生更容易理解它的兩側相當於兩個磁極,這句話;並應強調這兩個磁極跟分子電流不可分割的聯繫在一起,以便使他們瞭解磁極為什麼不能以單獨的N極或S極存在的道理。

(2)安培假説能夠解釋的一些問題

可以用回形針、酒精燈、條形磁鐵、充磁機做好磁化和退磁的演示實驗,加深學生的印象。舉生活中的例子説明,比如磁卡不能與磁鐵放在一起等等。

説明假説,是用來説明某種現象但未經實踐證實的命題。在物理定律和理論的建立過程中,假説,常常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是在一定的觀察、實驗的基礎上概括和抽象出來的。安培分子電流的假説就是在奧斯特的實驗的啟發下,經過思維發展而產生出來的。

(3)磁現象的電本質:磁鐵和電流的磁場本質上都是運動電荷產生的.

4.勻強磁場

(1)勻強磁場:如果磁場的某一區域裏,磁感應強度的大小和方向處處相同,這個區域的磁場叫勻強磁場。勻強磁場的磁感線是一些間隔相同的平行直線。

(2)兩種情形的勻強磁場:即距離很近的兩個異名磁極之間除邊緣部分以外的磁場;相隔一定距離的兩個平行線圈(亥姆霍茲線圈)通電時,其中間區域的磁場P87圖3.3-7,圖3.3-8。

5.磁通量

(1)定義:磁感應強度B與線圈面積S的乘積,叫穿過這個面的磁通量(是重要的基本概念)。

(2)表達式:=BS

注意①對於磁通量的計算要注意條件,即B是勻強磁場或可視為勻強磁場的磁感應強度,S是線圈面積在與磁場方向垂直的平面上的投影面積。

②磁通量是純量,但有正、負之分,可舉特例説明。

(3)單位:韋伯,簡稱韋,符號Wb1Wb=1Tm2

(4)磁感應強度的另一種定義(磁通密度):即B=/S

上式表示磁感應強度等於穿過單位面積的磁通量,並且用Wb/m2做單位(磁感應強度的另一種單位)。所以:1T=1Wb/m2=1N/Am

(三)小結:對本節各知識點做簡要的小結。

(四)反思總結、當堂檢測

1.如圖所示,放在通電螺線管內部中間處的小磁針,靜止時N極指向右.試判定電源的正負極.

解析:小磁針N極的指向即為該處的磁場方向,所以在螺線管內部磁感線方向由ab,根據安培定則可判定電流由c端流出,由d端流入,故c端為電源的正極,d端為負極.

注意:不要錯誤地認為螺線管b端吸引小磁針的N極,從而判定b端相當於條形磁鐵的南極,關鍵是要分清螺線管內、外部磁感線的分佈.

2.如圖所示,當線圈中通以電流時,小磁針的北極指向讀者.學生確定電流方向.

答案:電流方向為逆時針方向.

(五)發導學案、佈置作業

九、板書設計

磁感線:人為畫出,可形象描述磁場

幾種常見的磁場:安培定則:讓右手彎曲的四指與環形電流的方向一致,伸直的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環形導線軸線上磁感線的方向。

勻強磁場:磁場中各處電場強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其磁感線是一些間隔均勻的平行直線。

磁通量:B與S的乘積,單位是韋伯,也叫磁通密度。

十、教學反思

本節內容與本章第一節內容聯繫較大可先複習第一節知識後進入新課的學習,並在學習過程中加入對應習題。注重演示如演示磁感線用的磁鐵及鐵屑,演示用幻燈片等使學生具有形象感。

高中物理優秀教案14

一、引入

1、什麼叫波的繞射?

2、產生明顯的繞射的條件是什麼?

學生答:波可以繞過障礙物繼續傳播,這種現象叫做波的繞射。

只有縫、孔的寬度和障礙物的尺寸跟波長相差不多,或者比波長更小時,才能產生明顯的繞射現象。

教師:波的繞射研究的是一個波源發出波的情況,那麼兩列或兩列以上的波在同一介質中傳播,又會發生什麼情況呢?

二、新課教學

(一)波的疊加原理

設問把兩塊石子在不同的地方投入池塘的水中,就有兩列波在水面上載播,兩列波相遇時,會不會像兩個小球相碰時那樣,都改變原來的運動狀態呢?

演示取一根長繩,兩位同學在這根水平長繩的兩端分別向上抖動一下,學生觀察現象。

學生敍述現象

現象一:抖動一下後,看到有兩個凸起狀態在繩上相向傳播。

現象二:兩列波相遇後,彼此穿過,繼續傳播,波的形狀和傳播的情形跟相遇前一樣。

教師總結兩列波相遇後,每列波都像相遇前一樣,保持各自原來的波形,繼續向前傳播,這是波的獨立傳播特性。

多媒體模擬繩波相遇前和相遇後的波形

教師剛才,通過實驗,我們知道了兩列波在相遇前後,它們都保持各自的運動狀態,彼此都沒有受到影響,那麼在兩列波相遇的區域裏情況又如何呢?

多媒體模擬繩波相遇區的情況

教師總結在兩列波重疊的區域裏,任何一個質點同時參與兩個振動,其振動位移等於這兩列波分別引起的位移的向量和。當兩列波在同一直線上振動時,這兩種位移的向量和簡化為代數和,這叫做波的疊加原理。

強化訓練兩列振動方向相同和振動方向相反的波疊加,振幅如何變化?振動加強還是減弱?

學生討論後得到:兩列振動方向相同的波疊加,振動加強,振幅增大;兩列振動方向相反的波疊加,振動減弱,振幅減小。

(二)波的干涉

實物投影演示把兩根金屬絲固定在同一個振動片上,當振動片振動時,兩根金屬絲週期性地觸動水面,形成兩個波源,觀察在兩列波相遇重疊的區域裏出現的現象。

教師説明由於這兩列波是由同一個振動片引起的,所以這兩個波源的振動頻率和振動步調相同。

學生敍述現象在振動的水面上,出現了一條條從兩個波源中間伸展出來的相對平靜的區域和激烈振動的區域,這兩種區域在水面上的位置是固定的,而且相互隔開。

兩列頻率相同的水波相遇,會出現振動加強和振動減弱相互間隔的現象,形成穩定的干涉圖樣。

干涉;頻率相同的兩列波疊加,使某些區域的振動加強、某些區域的振動減弱,並且振動加強和振動減弱的區域互相間隔,這種現象叫波的干涉。

在干涉現象中形成的圖樣叫干涉圖樣。由於兩列波的頻率相同,振動加強處總是加強,振動減弱處總是減弱,所以出現了穩定的干涉圖樣。

用多媒體展示課本水波的干涉圖樣及波的干涉的示意圖

教師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結合課本圖10—30進行分析:

對於圖中的a點:

設波源S1、S2在質點a引起的振幅分別為A1和A2,以圖中a點波峯與波峯相遇時刻計時,波源S1、S2分別引起a質點的振動圖象如圖甲、乙所示,當兩列波重疊後,質點a同時參與兩個振動,合振動圖象如圖丙所示:

從圖中可看出:對於a點,在t=0時是兩列波的波峯和波峯相遇,經過半個週期,就變成波谷和波谷相遇,也就是説:在a點,兩列波引起的振幅都等於兩列波的振幅之和,即a點始終是振動加強點。

那麼,振動減弱的點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以波源S1、S2分別將波峯、波谷傳給減弱點b時刻開始計時,波源S1、S2分別引起質點b振動的圖象如圖甲、乙所示,當兩列波重疊後,質點a同時參與兩個振動,合振動圖象如圖丙所示:

在b點是兩列波的波峯和波谷相遇,經過半個週期,就變成波谷和波峯相遇,在這一點兩列波引起的合振動始終是減弱的,質點振動的振幅等於兩列波的振幅之差。

説明的幾個問題:

(三)產生波的干涉的條件

對比投影演示實驗

實驗一:在投影儀上放一個發波水槽,用同一振動片帶動兩個振針振動,觀察產生的現象。

實驗二:在投影儀上放一個發波水槽,用二個振針分別激起兩列水波,觀察發生的現象。

學生敍述現象

現象一:看到了穩定的干涉圖樣(實驗一)

現象二:實驗二中,得到的干涉圖樣是不穩定的。

產生干涉的條件:兩列波的頻率相同。

説明:

兩列波疊加產生穩定干涉現象是有條件的,不是任意兩列波都能產生穩定干涉現象的,兩列波疊加產生穩定干涉現象的一個必要條件是兩列波的頻率相同,所以選項A是錯誤的而選項B是正確的;在振動減弱的區域裏,只是兩列波引起質點的振動始終是減弱的,質點振動的振幅等於兩列波的振幅之差,如果兩列波的振幅相同,質點振動的振幅就等於零,也不可能各質點都處於波谷,所以選項C是錯誤的。在振動加強的區域裏,兩列波引起質點的振動始終是加強的,質點振動的最激烈,振動的振幅等於兩列波的振幅之和,但這些點始終是振動着的,因而有時質點的位移等於零,所以選項D是正確的。所以本題應選B、D。

強調:不論是振動加強點還是振動減弱點,位移仍隨時間做週期性變化。

三、小結

1、什麼是波的獨立性?什麼是波的疊加原理?

2、什麼是波的干涉?產生穩定干涉的條件是什麼?

高中物理優秀教案15

教學過程

1.內能:物體內所有分子熱運動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叫做物體的內能.

2.動能:由於分子在不停地做着無規則熱運動而具有的動能.它與物體的温度有關(温度是分子平均動能的標誌).

3.勢能: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力,分子間具有由它們的相對位置決定的勢能,這就是分子勢能.它和物體的體積有關.

4.內能:與物體的温度和體積有關.

根據討論結果,小結:通常情況下,對固體或液體,由於體積變化不明顯,主要是通過温度的變化來判斷內能是否改變.

新課教學

1.提出問題2.問題討論

問:如何改變物體的內能呢?(可以改變物體的温度或體積.)

問:物體內能的變化可以通過什麼表現出來呢?或者説怎樣判斷一個物體(如一杯水、一塊鐵塊)的內能是否改變呢?

把準備好的鋼絲拿出來,想辦法讓你手中的鋼絲的內能增加。

2.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討論:有的想到"摩擦",有的想到"折",有的想到"敲打",有的想到用"鋼鋸鋸",有的想到"燒",有的想到"曬",有的想到"烤",有的想到"燙"、"冰"等等.一邊想辦法,一邊體驗內能是不是已經增加了.(把"摩擦"、"折"、"敲打"、"鋸"寫在一起,把"燒"、"曬"、"烤"、"燙"、"凍"或者"冰"寫在一起.

3.知識的提練

問:比較一下,本質上有什麼相同或不同點.(閲讀課本38~39頁倒數第四段.)剛才所想到的辦法,它們之間有何不同?能不能把這些辦法分分類?

答:可以分為做功和熱傳遞兩類。其中,"摩擦"、"折"、"敲打"、"鋸"是屬於做功,"燒"、"曬"、"烤"、"燙"、"冰"屬於熱傳遞.

演示課本38頁的實驗.(慢慢地壓縮看能不能使棉花燃燒起來.)

問:剛才兩次實驗,為什麼會出現結果的不同?

答:動作快,時間短,氣體沒有來得及與外界進行熱交換,其温度會突然升高,至乙醚的着火點,它便燃燒起來.而動作慢時,時間較長,氣體與外界有較長的時間進行熱交換,它的温度就不會升高太多,達不到乙醚的着火點,則不燃燒.

閲讀課本39頁實驗,分析氣體對外做功的情況.

問:同學們還能不能從生活中找出一些通過做功改變物體內能的例子呢?

答:柴油機工作中的壓縮衝程;給自行車打氣時,氣筒壁會發熱;鋸木頭,鋸條會很燙;冬天,手冷時,兩手互相搓一搓;古人鑽木取火等等.

再來體驗一下,熱傳遞改變內能的情況.給大家一段細鐵棒和酒精燈,演示.

學生上台做實驗.把用熱傳遞改變內能的方法和體會告訴其他同學.

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再找出一些通過熱傳遞改變內能的例子.

板書:改變物體內能的物理過程有兩種:做功和熱傳遞.

4.新知識的深入探討

內能改變的量度

師:如何量度物體內能的'改變多少呢?請大家帶着問題閲讀課本39頁5、6兩段,然後歸納出來.

高中物理優秀教案16

一、目標

1、知道什麼是反衝運動,能舉出幾個反衝運動的實例;

2、知道火箭的飛行原理和主要用途。

二、重點

1、知道什麼是反衝。

2、應用動量守恆定律正確處理噴氣式飛機、火箭一類問題。

三、難點

如何應用動量守恆定律分析、解決反衝運動。

四、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演示:拿一個氣球,給它充足氣,然後鬆手,觀察現象。

描述現象:釋放氣球后,氣球內的氣體向後噴出,氣球向相反的方向飛出。

在日常生活中,類似於氣球這樣的運動很多,本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種。

2.教學過程

(一)反衝運動火箭

1、教師分析氣球所做的運動

給氣球內吹足氣,捏緊出氣孔,此時氣球和其中的氣體作為一個整體處於靜止狀態。鬆開出氣孔時,氣球中的氣體向後噴出,氣體具有能量,此時氣體和氣球之間產生相互作用,氣球就向前衝出。

2、學生舉例:你能舉出哪些物體的運動類似於氣球所作的運動?

學生:節日燃放的禮花。噴氣式飛機。反擊式水輪機。火箭等做的運動。

3、同學們慨括一下上述運動的特點,教師結合學生的敍述總結得到:

某個物體向某一方向高速噴射出大量的液體,氣體或彈彈射出一個小物體,從而使物體本身獲得一反向速度的現象,叫反衝運動

4、分析氣球。火箭等所做的反衝運動,得到:

在反衝現象中,系統所做的合外力一般不為零;

但是反衝運動中如果屬於內力遠大於外力的情況,可以認為反衝運動中系統動量守恆。

(二)反衝運動的應用和防止

1、學生閲讀課文有關內容。

2、學生回答反衝運動應用和防止的實例。

學生:反衝有廣泛的應用:灌溉噴水器、反擊式水輪機、噴氣式飛機、火箭等都是反衝的重要應用。

學生:用槍射擊時,要用肩部抵住槍身,這是防止或減少反衝影響的實例。

3、用多媒體展示學生所舉例子。

4、要求學生結合多媒體展示的情景對幾個過程中反衝的應用和防止做出解釋説明:

①對於灌溉噴水器,當水從彎管的噴嘴噴出時,彎管因反衝而旋轉,帶動發電機發電。

②對於反擊式水輪機:當水從轉輪的葉片中流出時,轉軸由於反衝而旋轉帶動發電機發電。

③對於噴氣式飛機和火箭,它們靠尾部噴出氣流的反衝作用而獲得很大的速度。

④用槍射擊時,子彈向前飛去槍身向後發生反衝,槍身的反衝會影響射擊的準確性,所以用步槍時我們要把槍身抵在肩部,以減少反衝的影響。

教師:通過我們對幾個實例的分析,明確了反衝既有有利的一面,同時也有不利的一面,在看待事物時我們要學會用一分為二的觀點。

我們知道:反衝現象的一個重要應用是火箭,下邊我們一認識火箭:

水平方向射擊的大炮,炮身重450kg,炮彈射擊速度是450m/s,射擊後炮身後退的距離是45cm,則炮受地面的平均阻力是多大?

高中物理優秀教案17

一、教材分析

《劃時代的發現》是人教版高中物理3-4第四章第一節,本節是讓學生體會科學家的思考、研究時的迷失與最後成功,本節是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的難得素材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奧斯特實驗、電磁感應現象,

(2)瞭解電生磁和磁生電的發現過程,

(3)知道電磁感應和感應電流的定義。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閲讀使學生掌握自然現象之間是相互聯繫和相互轉化的;

(2)通過學習瞭解科學家們在探究過程中的失敗和貢獻,從中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和思想。

(3)領悟科學探究中提出問題、觀察實驗、分析論證、歸納總結等要素在研究物理問題時的重要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閲讀培養學生正確的探究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2)領會科學家對自然現象、自然規律的某些猜想在科學發現中的重要性。

(3)以科學家不怕失敗、勇敢面對挫折的堅強意志激勵自己。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探索電磁感應現象的歷史背景;

難點:體會人類探究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四、學情分析

我們的學生屬於平行分班,沒有實驗班,學生已有的知識和實驗水平有差距。本節課學生認識到探索電磁感應現象的歷史背景是關鍵。

五、教學方法

1.講授法:講授科學家的艱辛

2.實驗法:學生自己體會奧斯特實驗

3.學案導學:見後面的學案。

4.新授課教學基本環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情境導入、展示目標合作探究、精講點撥反思總結、當堂檢測發導學案、佈置預習

六、課前準備

1.學生的學習準備:預習劃時代的發現,初步瞭解物理學史。分小組6台奧斯特實驗裝置。

2.教師的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製作,課前預習學案,課內探究學案,課後延伸拓展學案。3.教學環境的設計和佈置:分小組合作學習,分6個學習小組。

七、課時安排:

1課時

八、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檢查落實了學生的預習情況並瞭解了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了針對性。

(二)情景導入、展示目標。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探究一:奧斯特夢圓電生磁------電流的磁效應

引導學生閲讀教材有關奧斯特發現電流磁效應的內容。提出以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並回答:

(1)是什麼信念激勵奧斯特尋找電與磁的聯繫的?在這之前,科學研究領域存在怎樣的歷史背景?

(2)奧斯特的研究是一帆風順的嗎?奧斯特面對失敗是怎樣做的?

(3)奧斯特發現電流磁效應的過程是怎樣的?用學過的知識如何解釋?

(4)電流磁效應的發現有何意義?談談自己的感受。

學生活動:結合思考題,認真閲讀教材,分成小組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

教師教學素材:

到18世紀末,人們開始思考不同自然現象之間的聯繫,例如:摩擦生熱表明了機械運動向熱運動轉化,而蒸汽機則實現了熱運動向機械運動的轉化,於是,一些獨具慧眼的哲學家如康德等提出了各種自然現象之間的相互聯繫和轉化的思想。由於受康德哲學與謝林等自然哲學家的哲學思想的影響,堅信自然力是可以相互轉化的,長期探索電與磁之間的聯繫。1803年奧斯特指出:物理學將不再是關於運動、熱、空氣、光、電、磁以及我們所知道的各種現象的零散的羅列,我們將把整個宇宙納在一個體系中。在此思想的指導下,1820年4月奧斯特發現了電流對磁針的作用,即電流的磁效應。同年7月21日奧斯特又以

《關於磁針上電衝突作用的實驗》為題發表了他的發現。這篇短短的論文使歐洲物理學界產生了極大震動,導致了大批實驗成果的出現,由此開闢了物理學的新領域──電磁學。1820年因電流磁效應這一傑出發現獲英國皇家學會科普利獎章。1829年起任哥本哈根工學院院長。

高中物理優秀教案18

一、教學任務分析

電磁感應現象是在初中學過的電磁現象和高中學過的電場、磁場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電與磁的關係,也為後面學習電磁波打下基礎。

以實驗創設情景,通過對問題的討論,引入學習電磁感應現象,通過學生實驗探究,找出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用現代技術手段“DIS實驗”來測定微弱的地磁場磁通量變化產生的感應電流,使學生感受現代技術的重要作用。

通過“歷史回眸”,介紹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的過程,領略科學家的獻身精神,懂得學習、繼承、創新是科學發展的動力。

在探究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時,使學生感受猜想、假設、實驗、比較、歸納等科學方法,經歷提出問題→猜想假設→設計方案→實驗驗證的科學探究過程;在學習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的過程時,體驗科學家在探究真理過程中的獻身精神。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電磁感應現象及其產生的條件。

(2)理解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

(3)學會用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解釋簡單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有關電磁感應的探究實驗,感受猜想、假設、實驗、比較、歸納等科學方法在得出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中的重要作用。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觀察和動手操作實驗,體驗樂於科學探究的情感。

(2)通過介紹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的過程,領略科學家在探究真理過程中的獻身精神。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和難點:感應電流的產生條件。

四、教學資源

1、器材

(1)演示實驗:

①電源、導線、小磁針、投影儀。

②10米左右長的電線、導線、小磁針、投影儀。

(2)學生實驗:

①條形磁鐵、靈敏電流計、線圈。

②靈敏電流計、原線圈、副線圈、電鍵、滑動變阻器、導線若干。

③DIS實驗:微電流傳感器、數據採集器、環形實驗線圈。

2、課件:電磁感應現象flash課件。

五、教學設計思路

本設計內容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電磁感應現象;二是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三是應用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解釋簡單的實際問題。

本設計的基本思路是:以實驗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通過對問題的討論,引入學習電磁感應現象和感應電流的概念。通過學生探究實驗,得出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通過“歷史回眸”、“大家談”,介紹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的過程,領略科學家在探究真理過程中的獻身精神。

本設計要突出的重點和要突破難點是:感應電流的產生條件。方法是:以實驗和分析為基礎,根據學生在初中和前階段學習時已經掌握的知識,應用實驗和動畫演示對實驗進行分析,理解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從而突出重點,並突破難點。

本設計強調問題討論、交流討論、實驗研究、教師指導等多種教學策略的應用,重視概念、規律的形成過程以及伴隨這一過程的科學方法的教育。通過學生主動參與,培養其分析推理、比較判斷、歸納概括的能力,使之感受猜想、假設、實驗、比較、歸納等科學方法的重要作用;感悟科學家的探究精神,提高學習的興趣。

完成本設計的內容約需1課時。

六、教學流程

1、教學流程圖

2、流程圖説明

情景演示實驗1奧斯特實驗。

演示實驗2搖繩發電

問題:為什麼導線中有電流產生?

活動I自主活動學生實驗1

設問:如何使閉合線圈中產生感應電流?

活動II學生實驗2探究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

活動III歷史回眸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的過程。

課件演示電磁感應現象。

活動ⅣDIS學生實驗微弱磁通量變化時的感應電流。

大家談

3、教學主要環節本設計可分為三個主要的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通過實驗觀察與討論,得出電磁感應現象與感應電流。

第二環節,通過學生探究實驗,得出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通過“歷史回眸”、“大家談”,瞭解法拉第的研究過程,領略科學家的探究精神。

第三環節,通過DIS實驗,瞭解電磁感應現象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高中物理優秀教案19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演示實驗認識加速度與質量和和合外力的定量關係;

(2)會用準確的文字敍述牛頓第二定律並掌握其數學表達式;

(3)通過加速度與質量和和合外力的定量關係,深刻理解力是產生加速度的原因這一規律;

(4)認識加速度方向與合外力方向間的向量關係,認識加速度與和外力間的瞬時對應關係;

(5)能初步運用運動學和牛頓第二定律的知識解決有關動力學問題.

能力目標

通過演示實驗及數據處理,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通過實際問題的處理,培養良好的書面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認真的科學態度,嚴謹、有序的思維習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1、通過演示實驗,利用控制變量的方法研究力、質量和加速度三者間的關係:在質量不變的前題下,討論力和加速度的關係;在力不變的前題下,討論質量和加速度的關係.

2、利用實驗結論總結出牛頓第二定律:規定了合適的力的單位後,牛頓第二定律的表達式從比例式變為等式.

3、進一步討論牛頓第二定律的確切含義:公式中的表示的是物體所受的合外力,而不是其中某一個或某幾個力;公式中的和均為向量,且二者方向始終相同,所以牛頓第二定律具有向量性;物體在某時刻的加速度由合外力決定,加速度將隨着合外力的變化而變化,這就是牛頓第二定律的瞬時性.

教法建議

1、要確保做好演示實驗,在實驗中要注意交代清楚兩件事:只有在砝碼質量遠遠小於小車質量的前題下,小車所受的拉力才近似地認為等於砝碼的重力(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決定是否證明);實驗中使用了替代法,即通過比較小車的位移來反映小車加速度的大小.

2、通過典型例題讓學生理解牛頓第二定律的確切含義.

3、讓學生利用學過的重力加速度和牛頓第二定律,讓學生重新認識出中所給公式.

教學重點:牛頓第二定律

教學難點:對牛頓第二定律的理解

示例:

一、加速度、力和質量的關係

介紹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先研究在質量不變的前題下,討論力和加速度的關係;再研究在力不變的前題下,討論質量和加速度的關係.介紹實驗裝置及實驗條件的保證:在砝碼質量遠遠小於小車質量的條件下,小車所受的拉力才近似地認為等於砝碼的重力.介紹數據處理方法(替代法):根據公式可知,在相同時間內,物體產生加速度之比等於位移之比.

以上內容可根據學生情況,讓學生充分參與討論.本節書涉及到的演示實驗也可利用氣墊導軌和計算機,變為定量實驗.

1、加速度和力的關係

做演示實驗並得出結論:小車質量相同時,小車產生的加速度與作用在小車上的力成正比,即,且方向與方向相同.

2、加速度和質量的關係

做演示實驗並得出結論:在相同的力F的作用下,小車產生的加速度與小車的質量成正比,即.

二、牛頓第二運動定律(加速度定律)

1、實驗結論:物體的加速度根作用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跟引起這個加速度的力的方向相同.即,或.

2、力的單位的規定:若規定:使質量為1kg的物體產生1m/s2加速度的力叫1N.則公式中的=1.(這一點學生不易理解)

3、牛頓第二定律:

物體的加速度根作用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跟引起這個加速度的力的方向相同.

高中物理優秀教案20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知道直線上機械波的形成過程

②知道什麼是橫波,波峯和波谷

③知道什麼是縱波,密部和疏部

④知道"機械振動在介質中傳播,形成機械波",知道波在傳播運動形式的同時也傳遞了能量

2、能力目標:

①培養學生進行科學探索的能力

②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歸納的能力

③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機械波的形成過程及傳播規律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本節課的難點。

三、教學方法

實驗探索和計算機輔助教學

四、教具

絲帶、波動演示箱、水平懸掛的長彈簧、音叉

五、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演示]抖動絲帶的一端,產生一列凹凸相間的波在絲帶上載播(激發興趣,引出課題)

在這個簡單的例子中,我們接觸到一種廣泛存在的運動形式--波動,請同學們再舉出幾個有關波的例子。(學生舉例,活躍氣氛;讓學生在大量生活實例中感觸波的存在,增強感性認識。)

學生會列舉水波、聲波、無線電波、光波。教師啟發,大家聽説過地震嗎?學生會想到地震波。

水波、聲波、地震波都是機械波,無線電波、光波都是電磁波。這一章我們學習機械波的知識,以後還會學習電磁波的知識。

(二)知識應用:

1、課本中提到地震波既有橫波,又有縱波。你能想象在某次地震時,位於震源正上方的建築物,在縱波和橫波分別傳來時的振動情況嗎?為什麼?(從理性認識回到感性認識,實現認識的第二次飛躍)

2、本來是靜止的質點,隨着波的傳來開始振動,有關這一現象的説法正確的有:

A、該現象表明質點獲得了能量

B、質點振動的能量是從波源傳來的

C、該質點從前面的質點獲取能量,同時也將振動的能量向後傳遞

D、波是傳遞能量的一種方式

E、如果振源停止振動,在介質中傳播的波也立即停止

F、介質質點做的是受迫振動

高中物理優秀教案21

1.教材分析:

本學期期採用的教材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物理》選修3-1,共分為三章,分別是

第一章靜電場、第二章恆定電流、第三章磁場。靜電場是高中階段的基礎內容之一,它的核心是電場的概念及描述電場特性的物理量,全章共9節內容,從電荷、電場的角度來研究電學中的基本知識。恆定電流為第二章內容,其主要研究的內容為一些基本的電路知識,主要包括歐姆定律、焦耳定律、串並聯電路等,本章的知識須要以靜電場的相關知識作為基礎,在教學中應注意聯繫靜電場的有關內容。最後一章為磁場,磁場和電場密切聯繫又具有相似性,因此通過對比,可以對本章內容起到良好的幫助。

2.學生分析:

本屆高二學生基礎不是太好,但不能降低要求,除對少部分同學要提高要求以外,對大多數學生以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規律為主要目的,此外還應適當掌握分析物理問題解決物理問題的方法,並提高能力。

3.教法、學法分析:

針對本學期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採取重知識和重概念在此基礎上提高學生能力的方法:強調學生的課前預習,爭取少講、精練、多思考。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培養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加強學生實驗的教學,加強物理綜合知識的分析和討論。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讓學生變成學習的主人。

二、教育目標任務要求

1.認真鑽研教學大綱及調整意見、體會教材編寫意圖。注意研究學生學習過程,瞭解

不同學生的主要學習障礙,在此基礎上制定教學方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

2.要特別強調知識與能力的階段性,強調掌握好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 , 這是能力培養的基礎。對課堂例題與習題要精心篩選,不要求全、求難、求多,要求精、求少、求活,強調例題與習題的`教育教學因素,強調理解與運用。

3.加強教科研工作,提高課堂效率。要把課堂教學的重點放在使學生科學地認識和理解物理概念和規律、掌握基本科學方法、形成科學世界觀方面。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效益。

4.通過觀察實驗和推理,歸納出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使學生學習和掌握有關規律,同時着重培養和發展他們的實驗能力,以及由實驗結果歸納出物理規律的能力。

5.結合所學知識的教學,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

三、措施

1.嚴格執行教學處的集體備課制度,提高集體備課質量。每週集體備課,先由上一週安排的每一節教學內容的主備人向全組明確本節的重點、難點、教學方法、主要例題、課後作業、教學案等,然後由全組教師研討、質疑、確認,形成共案。全組老師要統一教學進度、統一教學規範。

2.制定教學進度。在認真分析教材與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之上,確定課時安排。為實現給全體學生奠定一個紮實的物理基礎提供合理的時間保證。必修物理將突出文科學生的特點、合理安排,以便保證全年級在學業水平測試中獲得滿意成績。

3.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加強對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細化每一章每一節的教學要求,明確課時分配及每一節課的課時目標。對每一節課的重難點內容作更深入的分析、探討,確立突破的方法和途徑。加強對各種課型的研究,尤其是探究課。

4.精選習題。針對每一節課的課時目標,精心選擇典型習題,做到知識點與習題的對應。分類編排課堂例題、課外鞏固習題、小練檢測題、章節複習題。注重學生能力的提高過程。

5.強化作業批改。通過作業批改督促學生端正課外學習的態度、瞭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規範學生的答題。為課時目標的確定和分類教學指導提供依據。

6.加強學科組老師的交流與合作。通過聽課、評課對教學模式進行探究,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在精選習題過程中,選題與審題分工合作;對每一節課的重難點進行突破時集思廣益。

7.充分開發教學資源。加強實驗教學,能充分利用實驗室提供的器材,利用身邊資源開發有價值的小實驗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感性認識。蒐集多媒體素材,製作課件,提高教學容量與效果。

8.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成立學習小組,開展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表達能力;舉行學科競賽,促進學生的特長髮展。開設講座,介紹物理學前沿與物理學家生平,讓學生明白科學的價值和意義。

高中物理優秀教案22

教學設計特點:突出物理規律形成的感性基礎和理性探索的有機結合;通過問題驅動達成教目標的有效實現;重視物理從生活中來最終回到生活中去。

1.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麼是等温變化;

(2)掌握玻意耳定律的內容和公式;知道定律的適用條件。

(3)理解等温變化的P—V圖象與P—1/V圖象的含義,增強運用圖象表達物理規律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帶領學生經歷探究等温變化規律的全過程,體驗控制變量法以及實驗中採集數據、處理數據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切身感受物理現象,注重物理表象的形成;用心感悟科學探索的基本思路,形成求實創新的科學作風。

2、 教學難點和重點

重點:讓學生經歷探索未知規律的過程,掌握一定質量的氣體在等温變化時壓強與體積的關係,理解 p—V 圖象的物理意義。

難點:學生實驗方案的設計;數據處理。

3、教具:

塑料管,乒乓球、熱水,氣球、透明玻璃缸、抽氣機,u型管,注射器,壓力計。

4、設計思路

學生在初中時就已經有了固體、液體和氣體的概念,生活中也有熱脹冷縮的概念,但對於氣體的三個狀態參量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是不清楚的。新課程理念要求我們,課堂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着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實證精神。這節課首先通過做簡單的演示實驗,讓學生明白氣體的質量、温度、體積和壓強這幾個物理量之間存在着密切的聯繫;然後與學生一道討論實驗方案,確定實驗要點,接着師生一道實驗操作,數據的處理,得出實驗結論並深入討論,最後簡單應用等温變化規律解決實際問題。

5、課題引入

演示實驗:變形的乒乓球在熱水裏恢復原狀

乒乓球裏封閉了一定質量的氣體,當它的温度升高,氣體的壓強就隨着增大,同時體積增大而恢復原狀。由此知道氣體的温度、體積、壓強之間有相互制約的關係。本章我們研究氣體各狀態參量之間的關係。

對於氣體來説,壓強、體積、温度與質量之間存在着一定的關係。高中階段通常就用壓強、體積、温度描述氣體的狀態,叫做氣體的三個狀態參量。對於一定質量的氣體當它的三個狀態參量都不變時,我們就説氣體處於某一確定的狀態;當一個狀態參量發生變化時,就會引起其他狀態參量發生變化,我們就説氣體發生了狀態變化。這一章我們的主要任務就是研究氣體狀態變化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