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知識文庫 > 專業資料

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實施方案(通用5篇)

欄目: 專業資料 / 發佈於: / 人氣:1.89W

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實施方案

一、什麼是教案

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的具體設計和安排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教案包括教材簡析和學生分析、教學目的、重難點、教學準備、教學過程及練習設計等。

二、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實施方案(通用5篇)

為了確定工作或事情順利開展,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一份好的方案一定會注重受眾的參與性及互動性。寫方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實施方案(通用5篇),歡迎大家分享。

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實施方案1

為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工作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縱深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建設現代高原特色農牧產業體系,根據《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建設現代農業“10+3”產業體系推進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的意見》精神,結合我縣農牧產業發展現狀,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發展目標

以園區為引領,通過聯農帶農方式,推進高原有機蔬菜、中藥材、特色水(幹)果、犛牛、西藏羊、藏香豬6大優勢特色產業全產業鏈融合發展,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到20xx年,全縣第一產業增加值達到52329萬元左右,年均增長4.8%;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1.93萬元以上,年均增長10.4%。

到20xx年,高原有機蔬菜、中藥材、特色水(漿)果播面達7萬畝,實現產量10萬噸;出欄犛牛、西藏羊、藏香豬8萬頭(只)以上,產量4824噸。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息化水平達到50%,“三品一標”認證農產品覆蓋率達45%以上,綠色、有機認證比例達30%左右,產品抽檢合格率達到96%以上,冷鏈物流流通率達50%以上,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0%。

二、規劃佈局

(一)生產區域佈局。立足多樣化生態特點、立體式空間佈局、差異性氣候特點和各鄉(鎮)產業發展基礎。

(二)產業鏈佈局。就近建設與產業基地規模相適應的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設施。依託綠色生態園佈局農產品精深加工,配套建設烘乾冷鏈物流設施。合理佈局農業生產性、經營性服務業。圍繞農業創意園建設,因地制宜發展休閒農業、鄉村旅遊、民族文化體驗等新業態。

(三)園區佈局。構建國家級到縣級農業園區梯次發展體系,創建州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個,縣級現代農業產業園2個。合理佈局種養循環、加工物流、綜合服務、休閒旅遊等功能板塊。

三、重點任務

(四)建優產業基地。按照“集中連片、旱澇保收、高產穩產”標準,建成高標準農田0.8萬畝。實施“淨土”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行動,推進優質特色農產品供給基地建設。新建標準化高原有機蔬菜生產基地0.5萬畝、中藥材生產基地0.4萬畝、特色水(幹)果1萬畝,建設犛牛、西藏羊、藏香豬標準化養殖場各1個。以實施《縣促進特色農牧業創新發展激勵辦法(試行)》為抓手,進一步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提升農業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五)突出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實施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圍繞特色產業基地,就地就近建設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和商品化處理設施。依託青藏高原農畜產品加工集中區重點引進和培育一批農畜產品精深加工企業,引導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圍繞有機蔬菜、道地中藥材、特色水(幹)果及犛牛、西藏羊、藏香豬等特色優勢產業,積極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

(六)培育知名品牌。按照《農業標準化管理辦法》及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制定要求,參照綠色、有機農產品標準,制定出台與發展品牌相配套的基地標準、生產技術規程、產品質量標準,力爭到20xx年制定出台綠色農產品建設標準3個。以“淨土品牌+產品品牌”聯動模式,大力培育“萵筍”“羌活”“大蒜”“犛牛”“藏香豬”等特色優勢地域品牌。依託對口援建重點開拓省內和浙江中高端訂單銷售市場,擴大與當地採購商的常態合作,推進品牌農業延伸行動,豐富創新品牌產品現代營銷渠道,實現品牌產品訂單(認購)銷售佔比30%以上。

(七)提高農產品質量。以優質安全發展為目標,推動農業由增產導向轉為提質導向,積極探索建立農業產業准入負面清單制度,加強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建立健全涵蓋農業生產、管理、服務的規範標準體系、質量保證體系和檢驗檢測體系。嚴把產地環境安全關、農業投入品生產使用關、流通銷售質量安全關,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嚴格落實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責任制、食品安全監管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

(八)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堅持“一控兩減三基本”,落實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實施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推進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加強秸稈綜合利用,強化農藥包裝廢棄物和農田殘膜回收處理。

(九)推進產村相融。把產業佈局與美麗鄉村建設同步規劃,建設以產興村、以村促產、產村相融、宜居宜業的美麗鄉村。推動農文旅體跨界融合,開發鄉村特色文化創意產品,建設主題公園、特色小鎮。推進農產品產地初加工、休閒農業、農村電商等產業設施與鄉村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建設,實施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廁所革命”、村莊清潔和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五大行動”。

(十)強化科技支撐。圍繞新品種、新技術引進、試驗示範與推廣,進一步開展產業技術幫扶,強化專家服務團巡迴指導服務工作,解決農牧業生產中遇到的技術難題。到20xx年新建農業科技示範基地5個以上,培育科技示範户100户以上,培訓農牧民2.4萬人次,實現技術指導培訓100%覆蓋;免費定向培養農村實用人才30人、“一村一名農技員”提能培訓55人;培育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480人;特聘村級農技人員5名,實現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輻射帶動80%以上的農户。

四、主體帶動

(十一)突出園區示範引領。發揮現代農業園區主導產業鮮明、設施裝備先進、產業鏈條完整、新業態發展良好,農業綜合效益高的示範作用,引領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高質量發展。集聚政策、資金、人才等要素,突出科技支撐、種養循環、綠色發展,推進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營銷,注重生產、加工、服務、營銷等多環節主體培育,着力構建全產業鏈條利益分享機制。

(十二)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圍繞高原有機蔬菜、中藥材、特色水(幹)果、犛牛、西藏羊、藏香豬6大優勢特色產業,依託青藏高原農畜產品加工集中區,採取“以園招商”的方式,引進一批自主創新能力強、加工水平高、在省內外具有較好知名度的龍頭企業。

(十三)培育合作社、家庭農場和新型職業農民。規範農民合作社設立登記、組織運行、財務管理、經營服務等,鼓勵家庭農場、種養大户等創辦領辦農民合作社、實現全縣超三分之一的農户加入的農户加入農民合作社。實施現代農户家庭農場培育行動,培育省級家庭農場3户以上。

(十四)健全服務體系和利益聯結機制。探索建立集農技指導、信用評價等於一體的綜合性公共服務組織,支持供銷、郵政等把服務網點延伸建設到產業基地。大力培育覆蓋種養、加工、銷售、科技、金融等各環節多元化的經營服務實體。支持龍頭企業與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組建產業化聯合體,推廣生產託管、就業帶動、保底分紅、股份合作等合作方式,把小農户帶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以農村承包地和宅基地“三權分置”為重點,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推進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增加農民財產性收益。

五、支持政策

(十五)強化財政支持。以落實《縣鄉村振興農業產業發展貸款風險補償金制度》為載體,對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户等農業經營主體發放貸款提供風險保障資金。支持建立農業產業發展投資引導基金,採取股權投資方式,支持農業園區建設。

(十六)強化金融服務。積極推廣“政銀擔”合作模式,鼓勵政策性金融機構為園區建設提供中長期信貸支持,積極開展農業農村產權融資服務改革創新,推動農村金融服務進園區,落實以獎代補、風險補助和擔保業務費補助政策,鼓勵擔保機構為農業園區發展提供政策性擔保服務,完善農業保險政策,實現園區產業全覆蓋。

(十七)強化用地保障。允許通過村莊整治、宅基地騰退等節餘的建設用地,優先滿足農業產業發展需要。在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休閒農業、鄉村旅遊,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和手工作坊,以及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的建設項目領域規範實施“點狀用地”,開發建設服務於園區項目用地。實施預留一定比例的增減掛鈎節餘指標,用於支持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將農產品烘乾冷鏈設施、農產品初加工設施、農產品儲藏流通設施、休閒採摘設施作為農業附屬設施納入農業設施用地範圍。

(十八)強化人才支撐。加強與農業科研院校合作,圍繞園區建設、農產品加工、烘乾冷鏈物流等重點領域,聯合開展技術研究應用和職業人才培養。建立農業園區與專家對接範圍機制。加強基層農技服務人員知識更新培訓,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負責人的培訓力度,壯大農村“土專家”“田秀才”等技術隊伍。

六、加強組織領導。

為確保建設現代農業園區工作有序推進,成立以縣人民政府縣長為組長,縣人民政府分管副縣長為副組長,縣經信局、縣科技農牧局、縣財政局、縣自然資源局、縣生態環境局、縣旅發局、縣林草局、縣扶貧開發局、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各鄉(鎮)人民政府等負責人為成員的縣建設現代農業園區工作領導小組,主要負責推進農業現代園區工作的安排部署和督辦實施。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縣科技農牧局,由局長兼任辦公室主任,負責具體日常工作。

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實施方案2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關於“三農”工作的決策部署,加快推進全縣現代農業產業園“一鄉一園”創建工作,有力推動我縣農業轉型升級,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更好助力鄉村振興、鞏固脱貧成效和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根據《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加快推進全市現代農業產業園“一鄉一園”建設的實施意見》(九府辦發〔20xx〕15號)精神,結合我縣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三農”工作決策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關於“加快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步伐,打造‘一鄉一園’格局”的工作要求,堅持用工業化理念發展農業、市場化理念經營農業、生態化理念保護農業、旅遊化理念提升農業,聚焦產業興旺,聚力鄉村振興;圍繞優勢產業,突出帶貧益貧;精緻建設園區,打造“一園一景”。大力強化農業龍頭企業引領帶動,不斷推動農業生產要素和經營主體向優勢產業和產業園區集聚,現代科技和先進理念向優勢產業和產業園區集聚,努力把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成為優勢主導產業集聚區、鄉村產業興旺引領區、帶貧益貧機制創新區、一二三產發展融合區、鄉村振興示範樣板區。

二、總體要求

(一)工作思路。認真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按照“政府推動、企業主體、市場運作、政策扶持”的建設思路,充分發揮創建九江(修水)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園龍頭作用和何市、杭口、馬坳3個省級園區的示範引領作用,將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與鄉村振興戰略、一二三產發展深度融合,與鄉村振興示範點(秀美鄉村示範點)、國家級旅遊景區與特色鄉村旅遊點、“一領辦三參與”等產業扶貧基地有機結合,重點圍繞“兩茶(茶葉、油茶)一桑”等特色優勢產業,依託農業龍頭企業帶動和各類經營主體參與,做強做優核心區,提升擴大輻射區,突出產業化、生態化、環保化、景觀化、智能化,集中力量建設一批以“四態融合(業態文態生態形態)、三區共生(園區社區景區)”為核心的特色鮮明,亮點突出現代農業產業園,進一步鞏固脱貧攻堅成效,豐富全域旅遊要素,更好助力鄉村振興。

(二)“一鄉一園”建設標準

1.產業特色明顯。依託當地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每個園區重點發展1-2個特色主導產業,實現“一園一主業一循環”的目標。

2.生產經營集約。按照“縣有萬畝示範區,鄉有千畝示範園”的標準,“一鄉一園”核心區面積要達到1000畝以上,輻射帶動區面積要達到鄉鎮耕地面積50%以上。

3.產品優質安全。園區內全面實行標準化生產,農業投入品、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手段完善,農產品質量可追溯制度全面建立,80%以上的生產經營主體及產品可追溯管理,農產品質量安全抽檢合格率達到100%,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在試行品類的產品要實現全覆蓋。

4.技術應用先進。園區內種養模式先進,生態環境優良,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技術廣泛應用,生產過程基本無污染,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平高,良種覆蓋率達100%。

5.設施裝備優良。園區基礎設施完善,道路暢通、排灌方便、農田有效灌溉率達到100%,先進農業設施和機械裝備應用廣泛,主要生產環節的機械化率80%以上。

6.經營體制創新。園區內產業要素集聚,農業生產規模化、組織化、產業化水平較高,經營機制靈活高效,土地流轉率達60%以上。產業佈局合理,經營方式創新,農業生產、加工、銷售、服務、休閒觀光協調發展。

(三)目標任務。按照“一年成形,兩年成名,三年成效”的工作要求,完善提升九江(修水)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園及杭口、何市、馬坳等3個省級園和白嶺、渣津、西港、黃沙等4個市級園,力爭至20xx年底省級園達到5個以上,市級園達到30個左右,基本實現創建現代農業產業園鄉鎮全覆蓋。緊盯創新中國成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的目標,力爭至20xx年形成以國家級園區為引領,省級園區為支撐,市級園區為依託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

(四)區域佈局。依託現有產業基礎、景區景點、鄉村振興示範點(秀美鄉村示範點)及集鎮,突出沿河、沿路、近城優勢,推動三產融合,建設一批特色農業產業園。修河沿線有關鄉鎮要重點結合修河風光帶打造美麗休閒農旅線,高速公路及國、省道沿線有關鄉鎮要重點結合全域旅遊打造採摘觀光、設施農業、科技示範、科普宣傳為一體的農旅目的地。縣城近郊有關鄉鎮要重點佈局生態觀光農業、文創農業、農事體驗等業態,促進“農旅、農工”融合發展,打造縣城美麗後花園。圍繞“兩茶一桑”主導產業全產業鏈,做好補鏈增鏈強鏈文章,集中建設3個左右茶葉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油茶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蠶桑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合力打造以茶葉、油茶、蠶桑為資源結合型產業集聚區。

三、工作重點

(一)建設高標準示範基地。按照“一園一主業一循環”的要求,年度“三冬”工作重點圍繞“一鄉一園”核心區建設佈局,突出茶菊、油茶、蠶桑、果蔬、中藥材、畜禽水產等種養業,以“一鄉(村)一品”為基礎,以設施農業、觀光農業為重點,推進產業扶貧和帶貧益貧,在園區內發展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生態化的種養基地,確保20xx年底各鄉鎮“一鄉一園”核心區內主導產業種養基地面積達到1000畝以上,特色主導產業銷售收入佔園區銷售總收入的70%以上。打造一批規模化茶菊、油茶、蠶桑與中藥材種植基地,蔬菜及特種水產種養基地,休閒養生度假基地和大宗農產品示範基地。(責任單位:縣農業農村局、縣林業局、縣蠶桑局、縣畜牧水產局、縣茶科所、縣扶貧辦、縣科技局、縣文旅局、各鄉鎮人民政府)

(二)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建立帶貧益貧機制,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重點培育發展一批與園區高標準種養基地緊密結合的省級、市級龍頭企業,同時引導有條件的現有加工型龍頭企業向園區聚集,每個省級園區至少達到1家省級龍頭企業,每個市級園區至少達到1家市級龍頭企業,力爭3年內園區內的加工型農業龍頭企業達到40家以上。(責任單位:縣農業農村局、縣扶貧辦、縣發改委、縣財政局、縣商務局、縣林業局、縣蠶桑局、縣畜牧水產局、縣茶科所、各鄉鎮人民政府)

(三)整合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園區內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力爭3年內合作社總量達100家以上,帶動緊密合作型農户1萬户以上,其中帶貧益貧達到5000户以上,並根據產業特點,適當發展合作聯社。同時,在園區內建立加工企業、合作社、農户三方“利益共享、風險同擔、責權利對等”的利益聯結機制。(責任單位:縣農業農村局、縣扶貧辦、縣發改委、縣財政局、縣人社局、縣供銷社、各鄉鎮人民政府)

(四)推進農業特色品牌建設。以園區為龍頭,建設全國知名特色有機農產品基地,整合農產品品牌資源,打造茶菊、油茶、蠶桑、中藥材、畜禽水產等區域性品牌,力爭3年內園區主要農產品“兩品”認證率達到100%,農產品質量安全抽檢合格率達到100%,區域性農產品品牌總量達10個以上;實施區域性品牌的市場化包裝運作,不斷提高品牌的影響力,打造一批省內、國內農產品知名品牌。(責任單位:縣農業農村局、縣市場監管局、縣林業局、縣蠶桑局、縣畜牧水產局、縣茶科所、各鄉鎮人民政府)

(五)完善農產品現代營銷體系。堅持政府引導、社會投資、市場化運作相結合的方式,發展一批與園區相關聯的農產品批發市場,逐步完善鮮活農產品、特色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積極推進農超對接,鼓勵超市到園區建立農產品供應基地;大力發展園區農產品網絡營銷,推廣“園區+經紀人+會員”的農產品網絡營銷模式。此外,大力對接央企、各大商業銀行、證券公司、大型商超及扶貧832等網絡銷售平台,不斷充實和豐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扶貧產品營銷體系。(責任單位:縣農業農村局、縣扶貧辦、縣發改委、縣工信局、縣自然資源局、縣商管辦、縣供銷社、各鄉鎮人民政府)

(六)建立農業科技創新平台。大力加強與市級以上科研院(所)的“聯姻”,合作共建實驗、實訓、科研基地。整合園區內的科技資源,建立公共研發推廣服務平台,提升科技創新與推廣能力。支持園區建立各類研發中心,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產品,提高科研成果轉化能力。力爭3年內園區建立農業科創平台10個以上。(責任單位:縣農業農村局、縣科技局、縣蠶桑局、縣林業局、縣畜牧水產局,縣茶科所、各鄉鎮人民政府)

四、建設任務

(一)科學編制規劃。按照“適度超前,整體規劃,分步推進,突出特色,錯位發展”的要求,編制完善縣域現代農業產業園總體規劃和“一鄉一園”建設規劃,有效銜接全域旅遊規劃與鄉村振興規劃,重點明確全縣園區區域佈局、產業佈局和功能佈局,建點連線擴面,突出“點”上特色,強化“線”上優勢,展現“面”上效應。各鄉鎮結合景區景點、鄉村振興示範點(秀美鄉村示範點)、集鎮周邊和產業扶貧做好謀篇佈局,立足當前,結合上情,突出產業重點,突出產業特色,突出建設重點,明確園區主要建設內容與標準,今年內編制完成“一鄉一園”建設規劃。〔責任單位:縣現代農業示範園區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以下簡稱“縣園區辦”)、縣自然資源局、縣農業農村局、縣文旅局、縣林業局、縣蠶桑局、縣畜牧水產局、縣茶科所、各鄉鎮人民政府〕

(二)嚴格創建標準。各鄉鎮要嚴格按照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一鄉一園”的創建標準,科學制定年度建設方案,做到明確任務,明確人員,明確時限,明確責任,認真做好“一鄉一園”的申報創建工作。在產業安排方面,要立足現有產業基礎和傳統特色,重點圍繞“兩茶一桑”,科學選擇,龍頭引領,突出發展1至2個特色優勢產業。在園區佈局方面,要依託景區景點、鄉村振興示範點(秀美鄉村示範點)、集鎮及已有產業扶貧基地,科學確定產業園核心區,結合高標準農田、水利設施和鄉村道路等項目建設,不斷完善園區基礎設施。在園區建設方面,要大力推廣應用智能温室、鋼架大棚、畜禽標準化圈舍等設施設備,推廣噴滴灌、物理和生物殺蟲、無土栽培等新技術,努力提高科技含量;要因地制宜發展“園區景區化、田園公園化、產品商品化、農房民宿化”,不斷推進農旅教文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責任單位:縣農業農村局、縣茶科所、縣林業局、縣蠶桑局、縣畜牧水產局、縣文旅局、縣扶貧辦、縣水利局、縣交通運輸局、各鄉鎮人民政府)

(三)抓好全產業鏈開發。圍繞主導產業全產業鏈,瞄準薄弱環節和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強弱項,補短板,提升產業鏈的競爭優勢。在基地建設上,堅持規模化,推進集中連片;堅持設施化,整建制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整體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條件;堅持綠色化,建立有機旱作農業技術體系,實行標準化生產和資源循環利用。在產業發展上,圍繞主導產業,抓好“種植與養殖”結合,做強種養產業循環鏈;抓好“基地與加工”結合,做強加工轉化增值鏈;抓好“線上與線下”結合,做實產銷對接營銷鏈;抓好“農業與相關產業”結合,做深農林文旅康融合鏈。(責任單位:縣農業農村局、縣文旅局、縣林業局、縣蠶桑局、縣畜牧水產局、縣茶科所、縣商管辦、縣供銷社、各鄉鎮人民政府)

(四)加強科技裝備建設。在科技支持上,突出種養新品種的研發、選育、培育,突出新技術試驗、示範、推廣,突出體制機制創新,在有機旱作農業體系建設等方面取得新進展。在裝備提升上,突出機械化,發展適宜山地丘陵區作業的小型農機、植保裝備,提高農業綜合機械化率;突出信息化,大力推進數字農業、智慧農業建設。力爭3年內,園區主要農產品良種覆蓋率達到100%,主要生產環節機械化率達到80%以上,園區核心區全面建成物聯網示範點。(責任單位:縣農業農村局、縣科技局、縣信息辦、縣蠶桑局、縣林業局、縣畜牧水產局,縣茶科所、各鄉鎮人民政府)

(五)科學培育經營主體。堅持培育、扶持、引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圍繞耕、種、管、收、儲、加、銷等環節,推動社會服務向產後烘乾、儲藏、加工、包裝、營銷等產業鏈後端延伸。支持引導各類經營主體以分工協作為前提、以規模經營為依託、以利益聯結為紐帶,與覆蓋區域農户建立聯繫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合力創建現代農業產業園。(責任單位:縣農業農村局、縣文旅局、縣林業局、縣蠶桑局、縣畜牧水產局、縣茶科所、縣商管辦、縣供銷社、各鄉鎮人民政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修水縣現代農業產業園“一鄉一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由縣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縣委分管領導任第一副組長,縣政府分管領導任副組長,縣財政局、縣發改委、縣自然資源局、縣農業農村局、縣林業局、縣水利局、縣交通運輸局、縣科技局、縣扶貧辦、縣商務局、縣文旅局、縣蠶桑局、縣茶科所、縣畜牧水產局等相關單位和各鄉鎮人民政府負責人為成員。領導小組辦公室設縣園區辦,負責組織領導、統籌協調、指導推進全縣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日常工作。建立全縣“一鄉一園”建設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研究規劃設計、整合籌措資金、制定工作制度及協調指導。縣直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各司其職,明確任務,協調配合,形成全力。各鄉鎮人民政府是園區建設的責任主體,鄉鎮長為第一責任人,成立以鄉鎮人民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的園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落實專人負責,形成縣級指導、鄉鎮主體、部門支持、多元運作的工作格局。(責任單位: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各鄉鎮人民政府)

(二)強化招商引資。把現代農業產業園作為農業招商引資的重點,圍繞園區主導產業,精心編制招商項目,着力推進一批有實力、有潛力的國家級、省市級農業龍頭企業投入園區開發,引進一批大型企業與院校建設後勤基地,引進一批農業加工企業、農商超市建設原料基地。支持鼓勵園區開展招商引資活動,推動園區農產品入企進校駐超上桌。(責任單位:縣農業農村局、縣商務局、縣林業局、縣蠶桑局、縣畜牧水產局、縣茶科所、縣商管辦、縣供銷社、各鄉鎮人民政府)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統籌高標準農田建設、秀美鄉村建設、現代農業、農產品加工、農業結構調整、桑茶林畜產業基金等項目資金,重點傾斜用於“一鄉一園”配套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整合安排扶貧資金,重點傾斜集中支持產業園區帶貧益貧項目,對農業龍頭企業和經營主體在園區內實施的帶貧益貧項目,全面享受產業扶貧政策。為支持“一鄉一園”建設,市農業農村局、市財政局制定下發了《九江市現代農業產業園“一鄉一園”建設市級獎補資金實施辦法》,該《辦法》對創建成功的產業園,按考核結果分三個檔次分別獎勵50萬元、30萬元和20萬元。同時,從20xx年起,縣財政配套安排一定獎勵資金,對獲得國家級、省級、市級產業園的鄉鎮分別獎勵100萬元、30萬元、20萬元;對產業園獲得江西省AAA級、AAAA級、AAAAA級鄉村旅遊點稱號的鄉鎮分別獎勵10萬元、20萬元、30萬元。重點支持鄉鎮用於編制產業園建設規劃、完善園區基礎設施、提升拓展園區規模。在嚴格禁止“大棚房”的前提下,對“兩茶一桑”加工項目用地給予優先安排,將農業種植養殖配套的保鮮冷藏、晾曬存貯、農機庫房、分揀包裝、廢棄物處理、管護用房等輔助設施用地納入農用地管理,用水、用電等相關優惠扶持政策向園區傾斜。同時,積極落實税收優惠政策,建立“銀園”“銀企”對接長效機制,優先向產業園區安排財政貼息資金,“財政惠農信貸通”等涉農貸款優先傾斜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和核心區主要經營主體發展,為園區建設提供信貸支持。(責任單位:縣農業農村局、縣財政局、縣自然資源局、縣水利局、縣林業局、縣扶貧辦、縣蠶桑局、縣畜牧水產局、縣茶科所、縣供水公司、縣供電公司、縣税務局、縣人行、各商業銀行)

(四)嚴格督查考核。現代農業產業園進度與運作情況已納入省對市縣高質量發展考核、鄉村振興考核和全市“三農”工作考核,為進一步推進“一鄉一園”建設,將“一鄉一園”實施情況納入全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年度考核,並設立單項獎勵項目。各鄉鎮務必高度重視,全力抓好園區規劃建設。縣直各有關單位要切實加強對“一鄉一園”建設工作的指導,督促指導鄉鎮做好園區環境整治、產業管護與產業提升,經營管理機制的建立等工作。同時,建立“一鄉一園”建設“一月一督導、一季一調度、半年一評比、一年一考核”工作推進機制,對創建工作進展快、效果好的鄉鎮給予考核加分獎勵和通報表揚,對工作推進慢、效果差的鄉鎮給予考核差評,並對第一責任人進行約談。(責任單位:縣園區辦、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各鄉鎮人民政府)

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實施方案3

為培育壯大現代農業園區,提升農業組織化程度,引領現代農業加快發展,促進羣眾持續增收,根據《X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X市千村千園(合作社)助推產業精準扶貧實施方案的通知》(X政辦發〔X〕1X號)精神,結合我縣實際,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中央一號文件和省、市、縣農業農村工作會議精神,以脱貧攻堅為總攬,“以壯主體促規模”為重點,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大力發展富硒畜牧(生豬)、魔芋、茶葉、核桃、生態漁業等特色產業,着力構建生態富硒產業體系,建設一批產加銷一體化、基礎設施完善、科技含量較高、運行機制靈活、輻射效應明顯的現代農業園區。

二、目標任務

在抓好市對縣考核的`40個現代農業園區的基礎上,實現全縣72個貧困村農業園區全覆蓋。培育壯大經營主體,全力創建園區名優特富硒產品,力爭成功培育產值5千萬元—1億元園區1個、培育2千萬-5千萬產值園區3個,新增1個省級園區,3個以上市級園區。大力推廣“現代農業園區+貧困户”產業精準扶貧模式,

按照每個省級園區包聯120户以上、市級園區包聯60户以上、縣級園區包聯30户以上的要求,支持現代農業園區通過吸納貧困户入股、就業等方式,促進貧困户穩步增收。

三、建設內容

(一)加快重點園區提質增效。指導明富魔芋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在X鎮蔣家關村新建魔芋基地X畝,在X鎮長樑村、竹園村新建魔芋基地1000畝;加強園區加工廠生產管理,引進新工藝,加大新產品開發力度,提高產品質量和產品檔次,積極申報有機魔芋產品認證,將“明珠”牌省級名牌產品創建為國家級名牌產品,力爭年底園區產值突破5000萬元,加快建設成為領軍魔芋產業發展的航母型現代農業園區。

(二)加快省級園區創建步伐。圍繞創建一個省級園區目標任務,加快推動園區功能從單一的種植、養殖功能向加工、營銷、科技示範、休閒觀光等方面拓展,不斷延長產業鏈條。一是指導X 茶葉園區做好茶園的科學化管理,提高茶葉產量和品質,積極開展無公害、綠色、有機茶認證,打造知名品牌。二是擴大升高畜牧、光華畜牧園區養殖規模,加大資源環境保護力度,全力推進種養一體化生態循環農業。三是指導城關大鯢、綠水漁業、新源漁業園區依託科技,大力發展高效、生態、品牌漁業,打造集垂釣、觀賞、度假、餐飲於一體的休閒觀光南宮湖生態休閒漁業基

地。四是指導仁豐魔芋、X魔芋園區田間科學化管理,擴大種植規模,提高魔芋產量,及時更新魔芋加工設備,實現從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五是加快東惠、眾達蔬菜園區新品種、新技術引進,採用“豬-沼-菜”種養結合、生態循環利用模式,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蔬菜,全力打造為自由採摘、科普培訓、生態農業體驗於一體的生態(富硒)循環農業示範園區。

(三)加快縣級園區提檔升級。圍繞創建3個以上市級園區目標任務,加快縣級園區擴規模、上水平。一是加快民主柏枝埡魔芋、城關X魔芋園區的基地建設,進一步擴大園區規模,加快魔芋加工廠建設進度。二是推動X御口韻、X蠟燭茶葉園區擴大基地規模,加強茶園的科學化管理,加快茶葉清潔化加工生產線建設進度。三是加快X鎮民意蔬菜園區、民主鑫寶農業園區水、電、路、圈舍等基礎設施建設進度,按照“畜—沼—園”模式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力爭將以上6個園區創建為市級園區。

(四)加快貧困村園區建設步伐。大力推行“農業園區+貧困户”精準扶貧產業發展模式,按照“一村一園”的思路,依據《X 縣縣級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標準》,在全縣72個貧困村各建設一個面積200畝以上的農業園區。

(五)大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制定優惠政策,優化配套服務,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引導和鼓勵經濟實力強的企業、農

民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户、返鄉成功人士等經營主體投資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形成“園區(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户”的多元化經營主體。力爭創建1個省級龍頭企業和1個省級示範合作社,2個市級龍頭企業和2個市級示範合作社。

(六)打造園區品牌,突出生態富硒。圍繞“X畫廊、硒有X”建設,積極開展“無公害、綠色、有機”產品認證,全力做好標準化生產、產品包裝和產品營銷三個環節,力爭創建1-2個市級、省級名牌產品。每個園區在創品牌方面要做到“五有”,即有品牌營銷戰略策劃方案、有註冊商標、有“三品”認證、有農產品線上線下銷售平台、有農產品質量檢測室。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要切實把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作為推進農業轉型升級、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載體和重大舉措來抓,採取縣級領導掛聯、鎮主抓、縣級部門包抓的辦法,按照半年預考核、年度總評的要求,縣督查室和考核辦加強督查檢查,使工作責任落到實處。縣發改、扶貧、農林科技局等相關部門要指導各鎮搞好園區規劃制定、地塊選定、項目落實和配套建設。

(二)加大投入力度。統籌縣財政、農林、水利、扶貧、交通等涉農項目資金,用於園區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推進園區提質增效。協調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投放力度,解決園

區建設資金短缺問題。引導貧困户將金融扶貧“5321”貸款、財政扶貧補助資金採取虛擬量化股份方式,入股現代農業園區,獲得分紅和其他協議收益,實現雙贏。

(三)強化科技支撐。鼓勵園區業主加強與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合作,引進先進適用技術,推廣以節水、節肥、節能為重點的現代農業生產模式,全面提高園區的科技含量。整合各類培訓資源,創新培訓機制,積極開展先進實用技術培訓,滿足園區建設發展的各類人才需要。縣級主管部門要長期派駐技術員,深入各園區加強技術指導,及時解決園區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四)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縣農林科技局要發揮職能作用,指導園區在生產過程中以無公害為重點,突出土壤環境、物資投入和產品產出等環節,加強土壤肥力、農業生態環境及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測管理,大力實施生態循環農業,落實標準化生產和農產品生產記錄、產地產出等制度,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提高市場競爭力。

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實施方案4

一、概況

(一)示範區名稱

漳州市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

(二)實施單位

漳州市人民政府

(三)建設範圍

示範區建設範圍涵蓋漳州市11個縣(市、區),即薌城區、龍文區、龍海市、漳浦縣、雲霄縣、詔安縣、東山縣、平和縣、南靖縣、長泰縣和華安縣,以及漳州開發區、常山開發區、台商投資區,共有121個鄉、鎮、街道,25個國營農場,1667個村民委員會。

(四)建設定位

漳州市是福建省農業大市,應充分發揮漳州市自然資源優勢及其對台農業合作優勢,並以市委、市政府擴大農業對外開放,提高外向型農業發展為契機,把示範區建設為具有明顯區域特色的外向型漳台合作高效生態現代農業示範區。

(五)主導產業

重點圍繞水果、蔬菜、茶葉、食用菌、花卉、林竹、中藥材、畜牧、水產等9大主導產業的提升發展,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

(六)建設期限

20xx-20xx年(3年)

二、指導思想與建設目標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緊緊圍繞“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按照農業部統一部署,充分利用漳州市社會經濟發展的良好基礎,緊抓國家高度重視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的機遇,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示範區發展道路,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為漳州市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大力發展特色現代化農業,加快農業轉型升級。以質量安全為重點,提升農產品品牌;以科技創新為支撐,提高農業生產綜合效益;以對台對外合作為引領,拓展農業合作領域。進一步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動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以項目建設為抓手,大力推進“一區兩園”建設,重點打造一批規劃科學、設施完善、科技領先、機制健全、生態良好的示範區核心示範園,示範引領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跨躍發展。

(二)基本原則

1.堅持改革創新

深化農村改革,以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培育為重點,建立起與現代農業相適應的體制機制,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

2.堅持科技驅動

積極加強與國內外先進農業科研機構的合作聯繫,大力推廣農業“五新”技術,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跨越發展。

3.堅持因地制宜

立足漳州現代農業發展優勢與特色,綜合考慮產業基地和區位優勢,突出區域特色,轉型發展傳統產業、拓展提升新興產業。

4.堅持產業聯動

深化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佈局,發展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提高農產品附加價值,大力發展休閒觀光農業,延伸產業鏈條,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5.堅持以人為本

把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與提高農民收入緊密結合,把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提高農民素質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三)發展目標

1.總體目標

通過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創建,提高水果、蔬菜、茶葉、食用菌、花卉、林竹、中藥材、畜牧、水產等9大主導產業在農業結構中的比重,顯著提升農業產業化、規模化和產業集羣化水平,提升漳台農業合作水平,提高農產品出口比例與出口創匯能力,促進農村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力爭至2017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年比增3.8%以上,達737億元,其中農業產值379.3億元、林業產值28億元、牧業產值61.4億元、漁業產值229.5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比增10%以上,達16778元。

2.主要目標

(1)突出優勢主導產業

以提升水果、蔬菜、茶葉、食用菌、花卉、林竹、中藥材、畜牧、水產等9大特色產業發展水平為重點,大力發展園藝設施、精緻農業和休閒觀光農業,扶持發展富硒產業,打造富硒農產品研發和生產示範基地,提升漳台農業合作水平與層次,構築台灣農業外移的重點區域,建成兩岸現代農業合作交流的“先行先試”示範區。

(2)打造質量安全品牌

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紮實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工作,強化農產品生產主體備案和生產記錄管理,進一步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抽檢力度,落實“檢打聯動”機制,切實提升我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大力發展“三品一標”,年新增綠色食品、有機產品,無公害農產品認證40個,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2個。“三品”種植面積按比例逐年提高,至20xx年底,不低於農產品總種植面積的50%。大力發展富硒產業,推進詔安青梅、雲霄枇杷等富硒農產品品牌創建。

(3)加快科技創新發展

充分發揮科技先行、創新驅動功能,挖掘潛力,內生增長。發揮生態優勢,深化兩岸合作,創新體制模式,凸顯集約高優。加快產業技術公共服務平台建設,為本區域特色產業提供技術創新共性服務,為本區域優勢產業集羣發展提供產品檢測、生產中試、技術轉移、成果轉化、人才培訓、政策輔導、科技融資等公共服務。推進園藝作物標準園、生豬標準化養殖、有機生態果茶園、食用菌工廠化栽培、果蔬高標準設施、特色水產養殖、漁港特色經濟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等示範項目建設。

(4)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農業是“四化同步”的短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是農業,難點也是農業。解決的根本問題是推進資源優化配置,保證經濟持續快速增長。重點是大力發展以農產品加工為主的食品工業,帶動原材料、服務、物流等產業發展,提高勞動力就業率。推進城鄉一體化、市場化改革,構建資源要素的優化配置機制,進一步深化農業農村改革。推進優質特色果蔬、生態茶葉、花卉林竹苗木、特色禽畜、生態旅遊等優勢特色農業發展;推進都市農業和農產品精深加工業發展。優化農業品種結構,由注重農產品規模化向注重農產品特色化轉變,大力開發與地方氣候、土壤、水質條件相適應的地方名優特產品,扶持發展地域標誌農產品品牌,培育“中國名牌”、“馳名商標”、“著名商標”,提高名優特產品的市場營銷與研發、知識產權保護能力。

(5)健全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

加快海峽農產品物流城、海峽花木集散中心、東山水產品綜合批發市場、平和琯溪蜜柚和茶葉市場、南靖蘭花市場、華仙茶都等區域農產品集散地市場建設,建設一批海洋漁業集疏運中心和物流保税中心。培育“互聯網+”農產品電子商務,支持“漳州味——水仙花鄉”、“漳州海洋博物網”等農產品電子商務平台建設,開拓新興市場。加快冷鏈物流發展,依託漳龍物流園區、盛輝公路港物流、漳浦豐躍物流、東山東海岸水產品保税物流等物流園區和物流中心,促進電商與物流協同發展。

(6)培育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大力培育發展家庭農場,規範發展農民合作社,每年培育發展一批省、市、縣級示範場和示範社。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做大做強,爭取新增產值超10億元3家、超50億元1家。力爭至20xx年,食品工業可以力爭完成工業總產值1700億元、檢驗檢疫出口農產品貨值年均增長10%左右。

三、示範區佈局、功能與發展重點

(一)總體佈局與功能定位

1.總體佈局

依據漳州市的自然條件和現有社會經濟條件,繼續發揮漳州農業的優勢,在鞏固現有農業產業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農業優勢產業空間佈局,形成水果、蔬菜、茶葉、食用菌、花卉、林竹、中藥材、畜牧、水產等9大主導產業的主產區(表2)。

同時,根據各縣(市、區)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定位,按照技術模式先進、經營機制創新、示範效應明顯的建設定位,分別在各縣(市、區)建設1-2個“漳州市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核心示範園”,全市共確定24個核心示範園(表3、附件2),以點帶面,輻射帶動全市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

2.功能定位

漳州市具有良好的農業區位優勢,屬集約、高效、外向型農業類型,因此示範區的建設要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依託,以產業發展為重點,以漳台農業合作交流為突破口,延長產業鏈,使農業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業基礎不斷強化,最終建成具示範推廣、機制創新、研發孵化、科普培訓等多功能的現代農業發展示範區。

(1)示範推廣功能

通過引進、消化和示範現代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成果並加以推廣應用,形成具漳州區域特色的現代農業技術組裝模式與經營管理模式,使示範區成為技術新、產出高、效益好的現代農業示範樣板,提高農民對現代農業的認識,為當地區域農業起示範推廣作用。

(2)外向拉動功能

引進外資、外國先進技術,特別是通過深化漳台農業合作,拓展漳台農業合作領域、層次和深度,引進培育、示範一批有閩台特色的農業新品種、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農業企業先進管理經驗,建立出口創匯型農業企業,大力發展出口創匯型農副產品的生產和加工,開拓國外市場,增加外匯收入。

(3)改革創新功能

大力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是改革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推進農村土地流轉,推進農業向標準化、規模化、專業化、產業化方向發展;創新農業經營機制,實現農業生產方式工業化,管理方式現代化,經營模式集約化;創新“三農”服務工作機制,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穩定。

(4)研發孵化功能

推進產學研結合,佈局一批高科技、高效益和高示範性的農業科技示範項目,展示高精尖農業科技,展示未來農業發展方向。加強與農業高等院校、農業科研機構等的合作,開展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的開發和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產品的研製,並通過中試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包括研究成果的孵化和高新技術企業的孵化。通過引進、消化、吸收農業標準化技術、信息化技術、設施化技術、資源節約和循環技術,提高農業科技轉化功能。

(5)培訓觀摩功能

突出主導產業現代化生產、加工基地的建設,並以此為基礎,開展現代農業發展的科普宣傳和觀摩展示;組織全市農業幹部職工、農技人員開展現代農業理念教育。定期舉辦農業科技培訓班,開展農業實用技術集中展示和示範運用,培養新型農民,增強農民增收致富能力;開展現代農業先進技術裝備、標準化生產、特色農產品加工工藝的集中展示,與示範區的示範帶動功能相結合,形成現代農業產業觀摩展示中心。

(二)主導產業建設重點

1.水果產業

在平和、詔安、漳浦、南靖、龍海、雲霄、長泰、華安等縣,建設一批名優水果示範基地、富硒水果生產基地、無公害水果標準化生產基地和水果深加工出口基地。大力支持詔安等地發展富硒水果特色產業,打造富硒品牌,推動富硒產業發展。以提升水果品質和安全為突破口,打造水果上百億產業鏈。建設重點:

(1)提升水果品種品質品牌

着眼市場需求,加快推進水果品種品質品牌提升,淘汰劣質品種,培育、引進新、特、優品種。實施品牌戰略,進一步提高“天寶(南靖)香蕉”“平和琯溪蜜柚”“雲霄早熟枇杷”“詔安青梅”“龍海楊梅”“長泰蘆柑”“東山蓮霧”等優勢水果品牌的知名度,發展壯大優勢產業,創建知名品牌。加大果園測土配方力度,大力開展土壤改良,提高土地營養水平。加大對果農科技栽培和科學施肥用藥的培訓力度,營造生態種果的綠色環境。積極利用農業電商和大數據平台,瞄準國內外市場需求,鼓勵引導農户發展產出高效、產品安全、適銷對路的優質水果產品,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2)推進水果深加工技術研究

開展水果貯藏技術和商品化處理技術研究,提高果品貯藏水平、效果和優質率。支持重點龍頭企業引進、消化、吸收國內外先進的水果深加工成套設備或關鍵設備、技術。扶持發展大型水果商品化處理生產線、果品冷庫和氣調庫,實現產後果品預冷、機械化清洗、分級、乾燥、打蠟、包裝、貯運、銷售一條龍。大力發展水果原料罐頭飲料、精製茶點、水果精煉提取護膚美容產品等深加工,加工提高水果商品附加值。

(3)建立良種引進與繁育體系

建立省級果樹良種引進繁育中心,建立母本園和縣級良種繁育苗圃。加強優良新品種的引進、示範及相配套的標準化栽培技術研究,加強品種的評估、篩選、鑑定、審定和開發推廣工作。

(4)健全水果產品市場流通體系

加強水果市場建設,加快建成海峽兩岸水果產品流通市場和龍海楊梅、平和琯溪蜜柚、雲霄枇杷、長泰蘆柑、長泰台灣青棗及芭樂、詔安“鳳梨釋迦”等著名水果生產地集散市場。鼓勵發展水果電商,促進電商與冷鏈物流協同發展,延伸市場領域,進一步健全水果產品市場流通體系。

(5)深化漳台果業合作

大力引進台灣水果新品種、產期調節技術、設施果樹栽培的技術、小型果園耕作機械,不斷提高漳州水果栽培管理技術。學習台灣產銷班經營模式,減少水果銷售環節。在越冬條件好的盤陀嶺以南雲霄、詔安、東山等縣鼓勵發展毛葉棗(青棗)、楊桃、珍珠芭樂、火龍果、蓮霧、百香果、鳳梨釋迦等台灣水果品種,改善漳州水果產業結構。

(6)完善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

加快建立水果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加大試點工作支持力度,推廣商品有機肥,擴大果樹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面積,提高果品質量安全水平。建立健全化肥、農藥從採購、銷售到使用整個體系的可追溯體系檔案記錄,形成“正向可查,逆向可追”的質量安全體系。

2.蔬菜產業

以雲霄、詔安、漳浦、龍海、南靖、華安、薌城、東山、長泰等縣蔬菜基地為重點,以增加出口創匯和適應國內市場需求為導向,充分發揮漳州冬季蔬菜主產區的優勢,突出規模化、設施化、標準化、集約化,發展高價值蔬菜,提升蔬菜產業整體水平。建設重點如下:

(1)突出發展設施蔬菜

扶持新建蔬菜温室大棚和智能温控大棚。鼓勵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户建設一批蔬果貯藏、保鮮設施。

(2)推廣蔬菜生產標準化

推進蔬菜栽培標準化建設,提升蔬菜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進一步鞏固完善雲霄、漳浦、龍海、詔安、長泰、平和、南靖、華安、東山等地的標準化蔬菜基地建設和山區反季節大棚蔬菜生產基地建設;推進主要生產環節實現機械化,沿海旱區蔬菜生產基地節水灌溉面積達90%以上;主要蔬菜生產基地五年內全部通過“三品”認證。

(3)實施集約化工廠育苗

加快蔬菜產業基地育苗集約化,力爭每年建設1~2個現代農業蔬菜產業集約化育苗基地建設項目。

(4)推廣航天育種蔬菜新品種

在全市推廣航天育種選育出的辣椒、番茄、茄子、豆類、瓜類等蔬菜新品種,擬在全市適宜地區建設航天蔬菜試種示範園,擴大航天蔬菜的市場影響力,逐步實現蔬菜種源供應渠道多元化。

(5)加強蔬菜市場流通體系建設

加強蔬菜市場供應信息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漳州海峽兩岸農產品物流城蔬菜批發市場建設,打造集加工倉儲、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為一體的現代農副產品市場平台,逐步培育和建設成全國性的蔬菜市場供應集散中心。

(6)建設蔬菜產品質量安全體系

完善蔬菜質量安全監管制度,抓好基地生產和投入品管理,有效控制蔬菜生產中農藥、化肥的使用,推廣新型、安全生物農藥和肥料,推進蔬菜標準化生產;建立蔬菜產量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

3.茶葉產業

鞏固現有茶園,改造低產園,開發新茶園,發展白芽奇蘭、八仙、丹桂、鐵觀音等當家品種。實施標準化生態茶園建設工程,全面提高漳州市茶葉整體質量水平。建設福建省茶葉精深加工產業技術公共服務平台,推廣茶園綠色防控技術,推動無公害、綠色、有機茶開發。以華安、平和、詔安、南靖為重點,進一步改善茶園生態環境、改進茶樹品種結構、提升茶葉加工環境與產品質量,促進農民增收,促進農村勞動力就業,推進漳州現代茶產業可持續發展。其建設重點如下:

(1)建設標準化生態茶園

深入開展標準化生態茶園建設,着力改造茶園生態環境。加強病蟲害綠色綜合防控,完善茶園路網及排灌工程等基礎設施配套,建設防護林隔離帶,形成“山頂戴帽,山腰結帶,山腳穿鞋”的良好茶園生態系統。依託茶葉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帶動農户建設標準化生態茶園。到2017年,全市建設標準化生態茶園5萬畝,輻射帶動15萬畝,財政優先扶持帶動輻射作用明顯的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建設標準化生態茶園。

(2)實施茶葉加工能力提升工程

實施茶葉初制加工清潔化改造項目,實現茶葉加工廠的規範化管理,按照食品加工的衞生標準對茶葉加工進行改造提升,逐步改善茶葉加工生產條件。更新設備,引進新型、先進的機械,改進加工工藝、工序,積極開發無公害、綠色、有機茶。

(3)進一步推進漳台茶產業合作

積極開拓漳台茶產業交流合作,充分發揮雙方各自優勢,拓展國內外市場。引進台資茶業企業,轉變茶農生產觀念,革新制茶設備、技術;借鑑台資企業投資茶產業的成功經驗,有效促進漳州茶葉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4)加大茶農、茶商培訓力度

繼續在各縣區(市)加大茶農培訓力度,通過舉辦茶樹栽培管理、茶葉加工和包裝技術培訓,培養種茶和製茶能手,提高茶農技術水平。組織開展茶葉生態栽培、清潔化生產、電子商務等內容的培訓,全面提高茶商從業素質。

4.食用菌產業

以漳浦、南靖、龍海、華安、台商投資區等縣(市、區)為主要發展區域,加快現代化食用菌產業基礎設施體系建設。逐步淘汰分散、規模小、條件差的食用菌生產企業,大力推廣食用菌工廠化、標準化和自動化生產,扶持發展一批食用菌深加工龍頭企業。引進食用菌深加工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提高食用菌深加工水平,力爭全市食用菌產品35%以上通過深加工,鞏固漳州市“中國蕈業之城”的龍頭地位。加快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公共服務能力建設,率先建成食用菌電子商務、食用菌質量安全檢測、食用菌物聯網和食用菌展示等平台。食用菌產業建設重點如下:

(1)發揮品牌效應,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充分發揮漳州“中國菇都”、“中國蘑菇節”等品牌效應,加強與國內外食用菌組織的交流和合作,積極培育本土食用菌龍頭企業,吸引、鼓勵海內外大型食用菌菌種生產、供應、加工、物流、科研、機械、包裝、物料、策劃企業或機構在漳州安家落户,投資發展。進一步完善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公共服務機構機制和設施條件,出台有關食用菌產業化用電、用地及其建設相應設施的優惠政策,發揮龍頭企業的示範作用,轉變傳統生產方式,發展現代農業,推動蘑菇等傳統食用菌品種工廠化、設施化、集約化、信息化、標準化生產,提升食用菌質量安全檔次,推動食用菌產業轉型升級。

(2)加大科技研發與推廣力度、促進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依託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漳州綜合試驗站平台,積極開展技術攻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引進、選育和推廣食用菌優質品種,按照國家有關食用菌菌種生產標準要求,發展一批具菌種生產、保藏、銷售相配套,生產、經營為一體的現代大型菌種廠標準,以滿足全市食用菌生產需求。加大食用菌精準化栽培技術研究與推廣力度,通過集成高產配方、科學出菇管理、病蟲害防控等技術,實現菇農增產增收。深入開展食用菌新型栽培基質研發,解決傳統原材料短缺問題。優化產業結構,實現食用菌產業可持續發展。

(3)加快食用菌產業園區建設,推進產業集聚集約

加快台商投資區食用菌(雙孢蘑菇)產業園區建設步伐,按照適度超前的原則,為產業的發展預留一定的空間,努力把產業園建成一流的“種植園、科普園、觀光園”,發揮產業集聚效應。

(4)創新發展模式,積極開發高附加值產品

推廣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經營模式,逐步完善菌種的選育、栽培、成品加工到銷售全產業鏈,打造出一套產業化、專業化經營的成功模式。在現有食用菌加工能力的基礎上,拓展食用菌深加工產品,開發食用菌新產品。加大食用菌保健和藥用功能性產品的科研開發力度,開發新型食用菌保健飲料、風味休閒食品,以及高檔次保健調味品、保健藥品、菌類美容護膚製品等,延伸食用菌產業鏈,實現增值效益。

5.花卉產業

以工業化思維推進漳州花卉產業的轉型升級。以科技興花為宗旨,建設一批特色花卉種質資源庫,加強名優新花卉品種的研發,培育自主知識產權產品;以市場為導向,培育一批輻射帶動能力強的花卉生產、花卉物流龍頭企業,引導中小企業走規模化、標準化、現代化發展道路,鼓勵企業採用先進的生產方式和高效市場流通方式,推進花卉苗木標準化生產和提升花卉物流業的運作水平;以建設我國東南地區花木交易集散中心為契機,推進“互聯網+花卉產業”模式發展,打造具區域影響力的大型花卉電子商務平台;深化漳台花卉產業交流合作,提升漳州花卉產業外向化水平。其建設重點如下:

(1)加強交流,促進優勢互補

積極推進漳台花卉合作,吸收和消化台灣先進的花卉技術、管理和營銷經驗;加強同荷蘭的交流與合作,引進荷蘭花卉新品種,推出我市優勢花卉產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國內外知名花卉企業和企業總部落户漳州,帶動全市花卉研發、生產、流通等產業鏈優化升級。

(2)加強科技創新

重點建設北京林業大學國家花卉工程技術中心水仙花研究推廣分中心。鼓勵花卉苗木龍頭企業、花卉產業園區與高校、院所協作聯合,推進花卉種苗研發、試驗與推廣,採取“企業立題、專家解題、政府支持”的研發方式,整合科技資源,加強重點攻關,為現代花卉產業升級換代提供科技支撐。制訂並執行花卉苗木產業標準,提升市場信譽。

(3)創新生產經營方式,提高設施化水平

參照創辦經濟開發區的辦法,用工業化的理念推動花卉產業的發展,重點培育20~30傢俱有區域帶動作用的花木龍頭企業。扶持規劃建設大型花卉苗木綜合生態文化園區,延伸花卉產業鏈和提高產業的關注度。同時要通過向上積極爭取設施項目資金扶持、政府農業資金向設施農業傾斜及引導企業加大現代設施的有效投入等方式,進一步提高我市花卉設施化水平,爭取到20xx年底全市花木温室面積超過80萬平方米。

(4)建立完善市場體系

加快推進海峽花卉集散中心建設,進一步完善和推動漳州市花卉交易中心、南靖蘭花市場配套建設。繼續推進花卉電子商務平台建設,鼓勵企業發展花卉4S店,為漳州市花卉產業發展提供廣闊平台和載體,拓展花卉苗木貿易空間。積極培育中介組織,促進花木經紀人和花商隊伍健康發展。

(5)調整花卉產品結構

根據各類花卉發展趨勢,結合漳州花卉產業現狀,按照“調準”(即適銷對路,適地適花)、“調優”(即更新品種,提高檔次)、“調高”(即增附加值,創高效益)的原則,對漳州花卉產業進行產品結構調整。

6.林竹產業

以竹林資源培育為基礎,以豐產竹林培育為重點,以科技創新為依託,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加工利用為龍頭,圍繞現代林業種業工程、林木加工產業提升、森林旅遊產業拓展,以及森林生態環境保育為重點,實施封山育林和幼林撫育、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等措施,做大做強做優林下經濟,全面提高林業產業實力。林竹產業建設重點如下:

(1)建設高優森林資源培育和名貴樹木生產基地

努力提高森林質量和林地產出率,持續壯大森林資源總量。實施20萬畝森林資源結構優化帶動工程,堅持每年新發展短週期工業原料林,名貴、優良鄉土樹種、高優油茶林等10萬畝。全市森林蓄積總量每年淨增10萬立方米以上。引導林農培育桉樹中大徑材,推廣種植降香黃檀、黃枝潤楠、桃花心木、香樟、紅錐等珍貴用材林,營造多樹種多層次的混交林、闊葉林,優化森林資源結構,全面提升森林的綜合效益。

(2)鼓勵毛竹豐產林及中小徑竹開發

根據產品開發和市場需求的不同,按照材用、筍用、筍材兩用、漿用等不同培育目標,實行竹林定向培育,分片發展筍用、加工用等不同用途竹林基地。大力推廣毛竹豐產培育技術,提高資源質量和產出率。積極開發和利用現有竹種資源,實施人工豐產經營措施。新建麻竹、綠竹、雷竹、黃甜竹等中小徑竹高優基地,努力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名優中小徑竹,優化竹種結構,滿足市場對筍竹產品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在中小徑竹開發上,要堅持區域特色的發展原則。

(3)扶持壯大竹業加工項目

扶持培育產值千萬元以上的竹材加工企業,重點發展混凝土模板用竹木複合膠合板、竹木複合集裝箱底板、竹傢俱、竹地板以及汽車、火車用竹膠合板等各類竹製品。竹膠板重點向規模化、多品種、多規格、功能型的方向發展;大力開發竹纖維系列產品,重點發展竹漿造紙、竹纖維板、竹纖維複合新型材料等。加大筍乾深加工產業的扶持力度。大力開發竹炭系列產品,發展活性炭保健品,發揮活性炭的多功能作用,延伸產業鏈。

(4)引導科學發展林下經濟

要充分利用豐富的林地資源和景觀資源,合理規劃,突出特色,發揮優勢,科學引導發展林藥、林菌、林禽、林畜、林蜂等林下種植業、養殖業,以及“森林人家”等森林旅遊業,立體開發森林資源。

(5)持續加大生態林業建設

加大對虎伯寮和漳江口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保護與建設力度。加強對南亞熱帶天然闊葉林、濕地和名木古樹的保護管理,逐步將重點區域的生態公益林列為自然保護區、小區。加強對瀕危珍稀物種的搶救性保護,規範對野生動植物馴養、培育、繁育和經營利用管理。儲備珍貴樹種、鄉土樹種和瀕危物種,保存物種資源,維護生物的多樣性,造福子孫後代。

(6)創新生產經營方式,推進林竹產業化和市場化進程

扶持筍竹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提供貸款支持和人員培訓。鼓勵竹農進入市場、參與競爭。扶持培育筍竹產品交易市場,在筍竹產品多、交易量大、交通便利的筍竹產品集散地,建立筍竹產品交易市場,完善筍竹交易市場體系。

7.中藥材產業

大力扶持發展中藥材產業。推進中藥材產業結構調整、特色中藥材產品研發利用、中藥材產業提升,加強中藥材標準化品質控制,逐步完善中藥材資源保護與監測體系,有效緩解瀕危中藥材供需矛盾,穩步發展常用中藥材。不斷提升中藥材研發科技水平及質量水平,加強藥食兩用中藥材開發,初步建成當地中藥材現代生產流通體系。其建設重點如下:

(1)加強中藥種質資源保護

建設瀕危稀缺中藥材種植養殖基地、大宗優質中藥材生產基地、中藥材良種繁育基地,發展中藥材產區經濟。保護和開發利用道地野生藥材資源,重點針對資源緊缺、瀕危野生中藥材,按照相關物種採種規範,加快人工繁育,降低對野生資源的依賴程度。制定中藥材種子種苗標準,在適宜產區開展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種子種苗繁育,推廣種植優質中藥材,從源頭上保證優質中藥材良性發展。

(2)推進中藥材技術創新

重點加強中藥材基礎研究、傳統中藥材生產技術繼承創新、中藥材繁育技術及現代化生產技術的突破。建立以高校和企業為主體的中藥研發體系,形成以高層次人才為核心的具有一定研究水平和開發能力的科研隊伍,堅持以科技創新促進中藥材產業發展。

(3)打造漳州特色優質中藥材品牌

大力扶持片仔癀等中華老字號國藥品牌,推進片仔癀院士工作站建設。以傳統名牌中成藥為主線,重視新藥的研發和老產品二次開發工作,開拓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產保健養生產品、特色功效護膚品和日用護理產品等。建設常用大宗中藥材規範化、規模化、產業化基地。鼓勵利用山地、林地、荒地開發中藥材種植生產。大力開發具有漳州傳統優勢和特色藥效的道地藥材,打造一批通過“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品質鑑定”的本地優勢中藥材品牌,如南靖“巴戟天”、長泰“砂仁”、華安“肉桂”、龍海“澤瀉”、漳浦“穿心蓮”“玫瑰茄”“生地”等。不斷提升特色優質中藥材生產技術與加工工藝,扶持發展中藥材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加強“觀音串”(黃花倒水蓮)、“石仙桃”(石橄欖)、春根藤等特色中藥的開發;發展以枇杷葉、青梅為原料的加工業,提高枇杷、青梅的藥效利用水平,構建藥品零售、批發和電子商務三位一體的營銷網絡。

(4)扶持發展中藥材生產龍頭企業

培育現代中藥材生產企業,推進中藥材基地共建共享,提高中藥材生產組織化水平。以龍頭企業為抓手培育發展金線蓮、鐵皮石斛等名貴藥材產業。建設林下種植鐵皮石斛、金線蓮GAP試驗示範基地、推廣基地、野生撫育基地。發揮漳浦揚基、南靖本草春、平和廣和堂、仙草堂、詔安南藥園等產業龍頭帶動作用,培育發展金線蓮、鐵皮石斛等名貴藥材產業。實現種苗工廠化、規範化高效率生產,保障藥材質量。

(5)建立中藥材市場信息及電子商務平台

利用互聯網,依託阿里巴巴、“漳州味”等電子商務平台,為漳州中藥材產業的交易、展示、交流及市場拓展打造一個高品質、高標準、國際化的市場信息平台。及時發佈各類中藥材的市場價格、種植面積等信息,幫助藥農在中藥材種植品種選擇、種植、儲藏、銷售等環節上,及時準確地掌握市場供求信息。加強引導,加強培訓,從藥材種植到生產銷售等環節,提高藥農素質,加強市場監管力度。不斷拓展中藥材銷售流通渠道,提高經濟效益。

(6)建立中藥材產品質量安全體系

大力發展“三品一標”,開展中藥材產品質量安全溯源試點工作,引導企業按規範標準種植、生產。加強中藥材經營質量管理規範建設和質量檢驗檢測,建立覆蓋主要中藥材品種的全過程追溯體系。

(7)深化對台對外交流合作

引進、培育、推廣一批台灣中藥材新品種和新技術,實施一批漳台中藥材合作示範項目,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加強海峽兩岸及對外中藥材交流合作,進一步提升傳統中藥材國藥的影響力。

8.畜牧產業

以轉型發展為主線,積極促進畜禽優良品種的保護、引進、繁育、開發和推廣;大力培育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推進標準化和規模化生產;發展循環農業,推廣無污染生態養殖模式,推進綠色生產;健全動物防疫防控體系,降低養殖風險,提高產品質量安全;加強畜牧業養殖規劃,培育特色畜牧業專業村鎮,加強示範區(基地)建設,充分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建設重點如下:

(1)畜禽標準化生產建設

大力推進以生豬、家禽為重點的畜禽標準化生產示範建設工程,進一步完善標準化規模養殖相關標準和規範,加強畜禽養殖污染的治理,因地制宜推廣“豬-沼-果/林”、“生物發酵牀墊料”養殖模式試點,加快生豬標準化升級改造,促進生豬產業的集約化生產、安全生產和可持續發展。

(2)適度發展草食型畜牧

以肉牛、肉羊為重點,利用南靖、雲霄等山區資源優勢,依託建設標準化牛(羊)舍,配套建設污水深度處理和沼氣工程或沼氣發電項目。利用閩南黃牛和省外引進的國外良種肉牛雜交後代生產無公害肉牛,建成漳州市乃全省最大肉牛生產基地。

(3)發展特色畜牧養殖

在傳統養殖的基礎上,鼓勵發展特色經濟動物養殖。利用南靖縣的山區資源優勢,發展香豬、“趴趴跑”等特種經濟動物養殖,打造特色養殖品牌,提高市場特種經濟動物肉類產品供給,服務旅遊市場需要。

(4)推廣資源化利用模式

通過農畜配套、種養結合、有機肥加工、沼氣發酵設施等處理多種方法,新建規模場排泄物綜合治理、畜禽糞便綜合利用、動物屍體無害化處理設施,提高資源化利用程度,減少糞污對環境的影響。鼓勵創辦商品有機肥生產企業,增加有機肥產能,鼓勵農户增施有機肥。

(5)畜禽種源良種化工程

推進良繁體系建設,積極引進國內外優質高產高效的畜禽良種,繼續新建擴建種畜禽場,形成佈局合理、育/繁/推相配套的良種繁育體系。加強對金定鴨、漳州鬥雞等畜禽地方良種種質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建立保種基地,與科研院所加強合作,做好畜禽保種引種育種,開展胚胎移植和畜牧基因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實行GAP育種,提高育種能力和種質水平。

9.水產產業

堅持優質、安全、高效和市場導向原則,優化產業結構,加快增長方式轉變,構建現代水產產業體系,推進產業化進程。按照“特色化、產業化、標準化、無公害”的要求,大力發展高優品種養殖,建設一批海上高新養殖示範區;大力發展漁區二、三產業,拓寬漁民就業渠道,引導漁民從事水產品養殖、加工、運銷等行業。建設重點如下:

(1)提升發展現代水產養殖

加速標準化魚塘建設及舊魚塘改造,積極發展工廠化循環水養殖,適度推廣深水網箱,尋求發展高效集約式養殖和多元生態養殖技術,積極提升漁業養殖科技水平。以發展石斑魚、羅非魚、鮑魚、南美白對蝦、蛤類、藻類等優勢產業為重點,建設海上、池塘標準化特色水產養殖園區。

(2)重點培育漁業苗種繁育

推進豐盛食品、博廣天興等企業院士工作站建設,建設現代漁業苗種繁育基地,升級改造水產原良種場,改造苗種繁育場生產設施,加強儀器設備配套建設,探索引進水產苗種繁育新品種、新技術,增強水產養殖品種選育和研究水平,提高優良品種覆蓋率。以薌城區淡水魚類、龍海市南美白對蝦、雲霄縣貝類,以及漳浦縣、東山縣、詔安縣多品種的水產苗種產業園區為依託,建成集水產引種育種中心、育苗基地、餌料生物培育基地、水產苗種病害檢測與防治中心等產學研為一體的現代化示範園區。

(3)致力發展水產品加工業

大力支持水產品精深加工,鼓勵水產加工企業搞技術開發,拓展加工領域,擴大生產規模,抓好品牌創建工作。依託東山、詔安、漳浦3個水產加工產業集羣,不斷加大協調服務和招商引資力度,推動水產品加工企業向規模化和集約化發展。積極發展系列化新型罐頭、軟包裝罐頭製品;鼓勵開發引進和應用水產品加工節能減排低碳技術、保鮮技術及設備。

(4)大力發展海洋生物產業

加強沿海漁港建設,積極創建海洋產業示範園區。引進高科技產業,強化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有效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提升企業競爭力。組織相關企業創建與申報省級海洋產業龍頭企業項目,並做好後續溝通聯繫工作,力爭獲得更多的資金和政策扶持。

(5)調整海洋捕撈產業結構

控制捕撈漁船增長,降低近海捕撈強度,積極發展遠洋漁業,拓展境外和遠洋漁業生產。對東山、龍海、詔安、漳浦等沿海縣、市,推行限額捕撈及實行季節性休漁政策,堅持養護和合理利用漁業資源的方針,優化捕撈作業結構,努力提高漁獲物的價值,使海洋捕撈業實現“減量增質”。

(6)推進休閒漁業建設

在東山、詔安、雲霄、漳浦等縣,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休閒漁業,不斷拓展漁業和旅遊業融合發展的新途徑,打造休閒漁業品牌,拓展漁業發展空間。

(7)保障水產品流通安全

完善水產品交易、流通市場,配套建設冷鏈物流體系。紮實做好水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建立水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按照“規範、引導、監管、服務”的原則,加強日常生產監管,加強對水產養殖户使用飼料、用藥、銷售記錄的監督檢查。加強對水產品的抽查檢測,提高水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

四、配套建設

(一)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實施項目帶動,加快提高農業物質裝備水平,完善現代農業基礎設施體系。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完善農機補貼政策,推廣適應我市丘陵山區農業生產條件的農機裝備,開展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抓好高標準農田建設,建成一批高產穩產基本農田,提高耕地持續增產能力。建設一批防洪排澇骨幹水利工程,搞好大型灌區節水和續建配套、山地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及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設;推進九龍江生態水系示範建設工程、重點江河流域生態修復工程、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各類水庫除險加固、海堤除險加固和節水灌溉工程等建設;加強水資源保護,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建立和完善農村氣象災害預測預警和防禦體系建設,建立和完善地質災害監控體系,完善農林病蟲害監測防治體系建設,全面夯實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的基礎。

(二)培育新型經營主體

規範發展農民合作社,培育一批省級、市級、縣級示範社,逐步規範農產品行業協會的職能和功能,促進有序發展。借鑑台灣農會、農業合作社經驗,發展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鼓勵在漳州市投資的台灣農民創辦各類專業合作社或參與本地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提高漳州市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水平。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與龍頭企業加強協作,提升服務水平。培育發展一批示範性家庭農場,引導家庭農場實行科學化管理、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經營。

(三)加強農業對台對外合作

1.深化漳台農業交流合作

加強漳浦台灣農民創業園、省市農民創業園(示範基地)、示範區核心示範園互通互動,融合發展。發揮對台優勢,加強漳台在現代種業、設施農業、精緻農業、水產養殖、農產品加工業等領域的合作。引進台灣先進農業生產理念和加工、保鮮、包裝等先進技術,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和產業深度對接。提升漳台種業研發中心、台資農友種苗公司“漳州種業科技研發中心”建設水平。加快 “海峽兩岸(福建東山)水產品加工集散基地”和“海峽(福建漳州)花卉集散中心”、“海峽兩岸農產品物流城”等合作載體的項目建設。依託台灣農民創業園、海峽兩岸現代農業“硅谷”、詔安海洋生物科技園區等載體,集中打造海洋生物、特色花卉、食用菌、生物科技等一批漳台合作產業園區。藉助 “海峽(漳州)茶會”,打造以白芽奇蘭茶為代表的“漳州茶”品牌,突出業界交流,凸顯對台特色。辦好“農博會·花博會”、加大對台招商引資力度,從資金、技術、市場、管理模式等方面推動漳台特色農業產業融合發展。依託海峽兩岸新型農民交流培訓基地,以交流促進兩岸農業和農民交流合作。提高對台服務工作效率,積極為台資農業企業排憂解難。

2.建設農業國際合作平台

大力加強漳州“中國食品名城”的對外宣傳力度,充分展示特色、優質、健康、生態的“漳州味”食品,把“淘寶·特色中國·漳州館”等農產品電子商務平台融入“互聯網+”國際大數據平台,建設大宗農產品交易中心,構建線上線下漳州農產品國際營銷網絡,形成相關農產品“漳州價格”。繼續舉辦中國蘑菇節等國際會展,加強與國際食品界的合作交流,提高漳州食品的外向知名度。加快推進歐中現代農業研發中心建設,引進荷蘭等境外花卉界大企業共同開拓國際花卉市場。加強漳州-東盟現代農業合作,推動漳州開發區建設中國―東盟糧油食品物流中心。加強與“一帶一路”“海絲”沿線國家和周邊地區的農業投資、貿易、固投、動植物檢疫合作,引進以色列節水灌溉、歐盟國家農業新品種(花卉、蔬菜)、雙孢蘑菇工廠化生產、意大利蛋雞自動化等先進生產技術設備。鼓勵漳州農業機械生產企業走出去,把漳州農業機械設備推廣到國際市場,打響“漳州製造”品牌。引導本地農業企業、農户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拓展國際農產品交易市場。鼓勵漳州農業企業到境外設立農業生產基地,關心支持漳州農業企業到柬埔寨創辦的“柬埔寨漳州現代農業產業園”等對外農業合作項目建設,加強農業國際合作,推動漳州農業向國際化現代農業轉變。

(四)促進農業產業升級

加快推進農業病蟲防控技術服務平台、現代農產品交易公共信息平台、電子商務平台和區域農產品物流中心建設,構建包括農資經營、農貿市場、連鎖超市、批發市場、期貨市場與網上交易市場等為一體的農產品市場營銷體系。充分運用“互聯網+”優勢,推進農業生產、經營、銷售與互聯網深度融合,整合電子商務、農產品配送、連鎖專賣、直銷等多種模式互補融合的銷售方式,推進農產品市場流通升級提效。強化農業比較優勢,用工業化和互聯網的理念發展農業,推進“農業科技、農業業態、經營模式”三個創新和“發展平台、特色農業、農產品品質”三個提升,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創新農業科技,扶持現代種業,加快建設規模化的設施農業基地,創新農業業態,大力發展集食、住、行遊、購、娛為一體的休閒生態旅遊、觀光農業、體驗農業,打響“漳州味”購銷品牌,推動“一產接二連三”產業融合發展。鼓勵扶持全國休閒農業示範點、國家旅遊扶貧試點村、全省鄉村旅遊優秀示範點創建。

(五)推進金融體制創新

一要以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為契機,推動漳浦縣全國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取得進展。二要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辦行”服務機制,積極推廣適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信貸模式,拓寬現代農業設施、大型農機具、訂單、保單等抵押範圍,發揮行業協會、互助擔保基金等增信功能,大力培育專業大户、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規模經營和社會化服務,完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三要繼續開展村級融資擔保基金試點,在還未開展試點的縣(市、區)由農村信用社(農商行)、郵儲銀行和村鎮銀行選擇產業特色明顯、經濟活躍、資金需求旺盛的2~3個試點村創建村級融資擔保基金,市、縣財政按4∶6比例給予村級融資擔保基金試點村每村10萬元的風險補償撥備金。四要加大金融機構對農業項目的貸款支持力度,鼓勵合作銀行增加對農業示範區的信貸投放。探索開展“農業貸款保證保險試點”,由市農業部門建立風險補償基金,引入保險公司資金,開辦農業企業“助保貸”業務。引導和鼓勵農業龍頭企業通過證券市場上市融資或到銀行間市場發行票據融資,拓寬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

五、建設進度安排及具體任務

(一)科學規劃,啟動建設

20xx年,漳州市人民政府成立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創建工作領導小組,開展調查研究,組織制定示範區建設實施方案,明確主導產業發展目標、重點建設內容,完善政策扶持,完成示範區建設啟動的各項準備工作。

(二)實施項目,全面推進

20xx年,以基礎設施建設為先導,以引進和培育農業龍頭企業為重點,通過完善農技推廣體系、產業運行機制,全面推進示範區9大主導產業重點項目的實施建設,有效推進漳州市農業轉型升級,實現農業組織化、規模化、標準化和生態化發展。

(三)查缺補漏,完善提升

20xx年,進一步落實示範區建設扶持政策,並對照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要求及示範區建設實施方案,全面開展查漏補缺,對建設項目及配套措施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進行充實、完善和提高,高水平完成示範區創建。

六、資金籌措與效益分析

(一)投資估算

漳州市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投資總額101.7億元(表4),其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31.6億元、產業發展投入62.8億元、產業融合投入4.1億元、農業信息平台建設投入3.2億元。

(二)資金籌措

漳州市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資金來源主要包括自籌資金及財政補助資金,其中自籌資金84.2億元、各級財政補助資金17.5億元。

(三)效益分析

1.經濟效益

(1)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到20xx年,通過示範區建設,農業生產條件將得到較大改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提高,農產品單產水平和總量均有顯著提高。到2017年底,水果產量341萬噸、蔬菜300萬噸、茶葉7.7萬噸、食用菌38萬噸、花卉19萬畝、林竹154萬畝、豬肉13.8萬噸、牛肉5985噸、羊肉689噸、禽蛋2.2萬噸、禽肉5.3萬噸、水產品197萬噸。

(2)優化農業產業結構

在現有產業發展和自然資源基礎上,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農產品品質。通過重點項目的實施,進一步延長產業鏈、提高產業組織化程度,形成以9大產業為主的現代農產品體系。

(3)促進農民收入增長

農業發展方式不斷轉變,農業效益不斷提升,示範區發展農民增收的帶動作用顯著增強。在產業發展的帶動下,漳州市農民人均收入進一步提升,在20xx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年比增10%以上,達16778元。

2.社會效益

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的建設,不僅能有效推進漳州現代農業的發展,促進當地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還將提高和改善資源的利用方式,同時示範區的建設將對周邊地區乃至更大範圍起到示範和輻射帶動作用,加速區域經濟的發展。此外,示範區的建設,推進了多產業生產、加工基地的發展,這些基地的發展將向社會提供水果、蔬菜、茶葉、畜產品等農副產品,有效延長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而且為提高當地人們的生活水平及發展地方商品經濟創造了條件。

3.生態效益

現代農業是環境友好型農業和資源節約型農業,通過改造傳統農業,發展各種形式的現代農業,有利於減少農業污染和消耗,發揮農業生態功能,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環境。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的建設,引進和推廣應用現代農業高新科技,將有效提高農業生態系統內物質與能量的轉化效率,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產生良好的生態效益。

七、組織領導與保障措施

(一)組織領導

1.加強組織領導

為有效推進漳州市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工作,把示範區建設好、管理好,漳州市人民政府成立以分管副市長為組長,市府辦、農業、林業、水利、海洋與漁業局主要領導為副組長,發改、財政、科技等部門為成員單位的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創建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掛靠市農業局,負責示範區建設的組織、協調和管理。各縣(市、區)、各有關部門相應成立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領導機構,加強組織領導。

2.建立目標考核機制

建立健全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目標考核機制:一要建立市、縣、鄉三級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目標責任制,逐級分解任務,層層簽訂責任狀;二要嚴格督促各部門、各縣(市、區)、各鄉全力配合,推進示範區建設各項任務的完成;三要強化考核,對任務完成好、建設質量高、效果明顯、成績突出的部門、縣(市、區)給予表彰獎勵,對重視不夠、措施不落實、建設質量不達標、示範帶動不明顯,未完成目標任務的,要通報批評、追究責任。

3.創新部門協調配合機制

按照機制創新、分工明確、靈活高效的原則,強化部門間的協調合作,形成多部門齊抓共管、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工作機制。由市政府牽頭,建立部門聯席會議協調機制,每個季度召開一次聯席會議,協調解決示範區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市發改、財政、農業、林業、水利、海洋與漁業、國土、科技、規劃、住建、環保、供電、交通運輸、金融等有關部門參加聯席會,各司其職,合力推進示範區的建設。

(二)保障措施

1.深化農村改革

要繼續深化農村綜合改革。一要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積極培育和發展各種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大力培育發展家庭農場,規範發展農民合作社,加快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規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嚴格農業用地徵收徵用、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等管理。二要完善農村土地流轉服務機制,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縣、鄉、村三級農村土地流轉管理服務體系,充分發揮各級土地流轉管理服務機構和全市統一的信息服務平台的作用,加強土地流轉管理和服務,引導土地經營權規範有序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要制定現代農業發展的優惠措施,對進入漳州現代農業領域和重點產業發展區域投資的企業,在其享受國家、省市有關優惠政策的同時,進一步從土地出讓和租賃、貸款貼息、科技項目扶持等方面予以優惠。

2.加大資金投入

把現代農業建設作為政府工作重點,不斷加大財政支持示範區建設的力度。按照“總量持續增加、比例穩步提高”的農業投入要求,市財政每年統籌整合一定資金用於示範區建設。積極爭取國家、省、市財政扶持項目,充分發揮財政投入的引導作用,吸引信貸資金、工商資本、民間資本和外資資本投資示範區建設,建立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的多元化融資機制。

3.重抓人才教育

加大公共科技服務體系建設,通過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大中專學歷教育、農業部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等項目,加強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培養高技能型農業專業人才,提高農民科技素質和技能水平。通過與高校、科研機構等單位合作與交流,推廣農業“五新”,提升農業科技水平。進一步加大從高校引進高層次、高素質農業科技人才的力度,在農業重點產業領域,培養一批科技專家和科技帶頭人。加強產學研合作,重點支持農業產業領域的關鍵性技術開發,促進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推進漳州市現代農業建設。

4.營建創建氛圍

運用漳州電視台、漳州人民廣播電台、閩南日報、互聯網等新聞媒體,大力宣傳漳州市開展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的先進典型和成功經驗,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活躍氛圍;通過現場交流會、農業會展、學術研討會等形式,全面展現漳州現代農業發展成就,進一步提高漳州農業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實施方案5

為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推進現代農業發展,根據市“十一五”農業發展規劃,在全市建立一批不同模式的現代農業示範園區,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與建設原則

1.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核心,充分運用先進農業科技成果和現代企業管理理念,立足我市的科技、人才、資源、市場和經濟優勢,因地制宜、突出產業特色、創新管理體制和機制,使農業資源得到合理有效利用,農產品質量更加安全優質,走出一條新型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農業路子,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2.建設原則。一是堅持效益率先原則。建立以業主投入為主體的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投入機制。實行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努力提高園區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二是堅持生態優先原則。在對農業資源進行綜合開發利用的同時,切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以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推進主導產業向縱深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三是堅持科技領先原則。大力推廣先進適用農業新技術,在技術引進、消化、吸收的同時,結合當地實際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把創新的理念貫穿於園區的建設發展。通過整合各類農業園區、農產品基地等,鞏固、提升現有建設成果,把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建設成示範帶動作用顯著的現代農業樣板與示範窗口。

二、建設目標

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立足生產發展、人與自然和諧,通過對種養加一體、生態養殖、立體種養、有機農業、設施農業、休閒農業等發展模式的合理組合應用,努力使現代農業園區達到基礎設施完備、產業優勢突出、科技應用領先、服務體系健全、服務方式高效、生態環境良好、產品優質安全的建設目標,把園區建設成為高效生態農業的集聚區、優質安全農產品的生產區、休閒農業的觀光區和現代農業的先行區。從今年開始,全市每年建設以糧油、蔬菜、茶葉、果品、蠶桑、花卉苗木、食用菌、水產、畜禽、休閒觀光農業等產業為重點的現代農業示範園區20個,5年建成100個。

三、建設標準

㈠園區規劃

1.選址合理。園區選址要與當地交通、水利條件和生態環境相適應。休閒觀光農業園區還要與周邊其它旅遊資源相結合。畜牧類園區須距交通要道、學校、居民區1公里以上,離城市規劃區、其他規模養殖場、畜產品加工廠2公里以上。

2.規劃科學。園區建設要充分利用當地自然、生態資源進行合理佈局,建設內容符合循環經濟與產業可持續發展要求,功能設計合理,可操作性強。

3.體現特色。園區建設要從當地農業生產實際、資源優勢和區域特色出發,符合當地產業發展方向,代表性強,示範作用明顯。

4.投資估算合理,資金籌措方式可行。

㈡建設規模

1.種植類和水產類:核心區面積連片集中300畝以上(花卉苗木200畝以上,食用菌標準大棚30畝以上)。

2.畜牧類:核心區生豬、羊存欄1萬頭以上;奶牛存欄1000頭以上;兔存欄2萬頭以上;種、蛋禽存欄分別為1萬羽和3萬羽以上;肉禽年出欄50萬羽以上。

3.休閒觀光類:以種植和水產養殖為基礎產業的園區,核心區面積連片集中300畝以上,生態型園區核心區面積在1000畝以上。

4.綜合類:核心區面積連片集中500畝以上,且有1個產業功能區塊面積達到相應專門化園區標準的70%以上,或兩個產業功能區塊面積均達到相應專門化園區面積標準的50%以上。

㈢基礎設施

1.種植類

一是溝、渠、路配套合理,排灌方便,用電便捷、安全。

二是有采後處理場地等配套設施。其中,茶葉園區有標準茶廠,並達到《茶葉加工場所基本技術條件》省地方標準要求。

三是核心區內生產設施齊全;病蟲綜合防治、產品質量安全速測、產銷信息網絡等設施配套。蔬菜、花卉類園區核心區標準大棚面積達50%以上。

2.水產類

一是核心區按照生態型水產養殖塘標準建設,塘堤、塘底、護坡和塘深達到市定老魚塘改造建設標準。

二是進排水系統完善,水源水質良好,配套設施齊全。

三是園區交通便利,單個魚塘面積適中、佈局合理、形狀規整。

3.畜禽類

一是有獨立的生產區、生活管理區、糞便處理區和病畜隔離區。

二是畜舍排列整齊,結構科學合理,生產工藝先進,實現糞尿、雨污分離,牧場周圍有綠化隔離帶。

三是獸醫室、飼料倉貯和畜禽糞尿及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設施完善。奶牛園區有配套擠奶設備和青貯窖,生豬園區有隔離舍和肉豬出售台。

4.休閒觀光類

一是園區內外道路平整硬化,園區連接公路的道路寬度在兩車道以上;

二是主導產業基礎設施、生產條件和科技水平達到相應產業園區建設標準,觀賞功能和遊客參與功能強;

三是接待設施配套,同時接待能力在200人以上;

5.綜合類

一是溝、渠、路等基礎設施配套合理,排灌方便,用電便捷、安全。養殖區塊還應有獨立的生產區、生活管理區、糞便處理區和病畜隔離區。

二是主導產業區塊配套設施、設備標準達到相應專門化園區標準。

三是核心區種養類產業區塊生產工藝、處理場地等標準符合相應專門化園區標準要求。

㈣質量品牌。

1.建立嚴格的標準化規程和制度,在生產、加工、儲藏和營銷等各環節,全面推行標準化技術。

2.農業投入品符合農產品安全生產要求,生產的農產品達到安全質量標準。

3.加強品牌建設,主導產品要有註冊商標或擬創品牌。

㈤科技水平。

1.建立完善農業技術推廣應用機制,配備專職或兼職的農技人員。建立農民信箱,積極運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農技推廣和農業生產管理方式。

2.有較強的科技成果應用與轉化能力,積極引進、轉化和創新應用國內外先進適用技術、優良新品種和適用先進設施。核心區良種覆蓋率96%以上。

3.主要從業人員持有綠色證書,或具有相當於高中文化程度以上勞動力比率達60%以上。

4.充分利用園區的技術集聚區效應和基礎設施優勢,加強對周邊農民培訓,發揮農民現代科技教育培訓中心和示範基地的作用。

㈥機制與管理

1.組織實施主體明確,生產經營實行企業化運作。

2.管理制度健全,崗位責任明確,有一套較為完備的管理辦法和考核、獎懲措施。

3.園區與科研院所、工商企業等單位的合作機制健全,管理科學、規範。

4.有產前、產中、產後自我服務功能,多生產經營主體的園區要建立專業合作經濟組織。

5.水產園區有主管部門核發的養殖證。

6.土地承包機制完善,承包期在15年以上,並建立長效的基礎設施管理機制。

㈦園區效益

1.經濟效益好。糧油、畜牧園區單位面積產值比周邊同類產業區高20%以上,其它類型園區畝產值5000元以上。

2.社會效益好。園區建設有效推動集約化生產水平提高,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提高資源利用率;有利於當地農業發展條件和生態環境改善;有利於農業功能拓展和現代農業發展。

3.帶動作用強。能指導和帶動周邊地區農民的農產品生產、加工和流通,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

四、項目申報與管理

1.根據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建設標準,選擇生產設施等基礎條件較好、科技含量較高、區域性和代表性較強的建設項目進行申報,以項目推進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建設。

2.園區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切實可行,實施主體、主導產業、發展模式和運行機制明確,組織管理體系完善和管理制度健全。

3.項目申報須填寫《湖州市現代農業示範園區申報表》,申報材料必須明確項目起止時間,管理和實施責任單位、責任人,詳細地點,具體實施方案和預期目標,投資規模、籌資渠道和資金用途,具體建設內容和實施進度計劃等要素。並附其他必要的附件、附表、附圖等資料。

4.項目於建設年份上一年12月底前以當地農業(林)局文件並附正式文本形式送市農業局,市屬部門建設的項目由實施部門申報。各縣(區)園區建設項目原則上每年上報4-5個,市屬部門視實際情況確定申報項目數量,由市農業局組織專家論證,擇優確定。

5.落實責任,精心組織項目實施。各地要落實措施和內部責任制度,規範管理,加強指導、培訓和檢查,嚴格資金監管,保證專款專用和資金效益充分發揮,確保項目目標任務順利完成。項目完工後,由市、縣(區)農業部門組織驗收,驗收合格的報請市人民政府認定,由各地設立“湖州市現代農業示範園區”標誌牌。今後凡申報省級高效生態農業示範園區項目必須在市級現代農業示範園區中擇優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