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知識文庫 > 專業資料

《激盪三十年》讀後感1000字(精選23篇)

欄目: 專業資料 / 發佈於: / 人氣:1.16W

《激盪三十年》讀後感1000字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激盪三十年》讀後感1000字(精選23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激盪三十年》讀後感1000字1

《激盪三十年》一直陪伴着我,並讓我在一年年回顧中品味和感動。激盪1978-2008,回顧起來,事實上也是我本人的成長史。在讀書、看紀錄片中,很多名詞是非常熟悉的,而當時年紀小,很多細節和緣由並不瞭然,如今細細品味,當真感覺到了這三十年只能用激盪來形容。

唯有變革才能發展。時代總是推進歷史前行,改革是永遠的篇章,也是創新發展,或者説是生存發展的唯一出路。讀書時,非常感慨。1978年起,“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日漸瓦解,一羣小人物把中國變成了一個巨大的試驗場,它在眾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轉的姿態向商業社會轉軌。”試錯是需要氣魄的,感謝那一批大多出身草莽,敢於突破,敢於挑戰的先鋒商業族羣。是的,在當時,改革的前途是莫測的,它充滿着挑戰、分歧、陷阱和種種的困擾,他們有的失敗了,有的成功了,有的甚至成功到忘乎所以,但更有的腳踏實地直到如今。

唯有堅持才能勝利。改革永遠是一條佈滿荊棘和鮮花的路途。在《激盪三十年》中,在1978年到2008年中,我們看到無數熟悉的名字在商海中沉浮,跌倒了,爬起來,仍是一個巨人。看紀錄片的訪談回顧,我看到幾乎每一位被採訪者,不管是記者、企業家還是政府官員,每一個人的眼中都飽含着深情的淚花。那是隻有深切付出過才能有的體會。我相信,他們感懷的,還有當時堅持前行的情懷。未來,可以計劃卻不可以預測。好在在這三十年中,有這樣一羣中堅力量,在摸爬滾打中堅持下來,這樣的積累才能造就當今強大的中國。我為之自豪。

唯有眼界才能成就。讀到90年代後期到21世紀初,一種深深感慨湧上心頭。這段歷史,也是對我而言更加熟悉和有體驗的。然而回過頭來看,我要對那些具備卓越眼光的企業家門致以深深的景仰之禮。在哪個年代裏,可以説是梟雄羣起。何以成就,靠吃苦耐勞是不夠的。資本遊戲,大起大落,或可速登雲頂,但也意味着急速跌落的可能,註定難以成就大業。而觀看企業家,這種特質就更加凸顯,從史玉柱對《征途》的定位,再到被認為是騙子的馬雲在互聯網世界中“流浪”後最終確定做電子商務網站,我不得不敬佩這些充滿前瞻眼界的企業家。

一篇讀後感,寫不出這三十年的精髓,道不了這三十年的感慨。大國崛起,的確,僅僅這四個字就足以讓人熱血沸騰。“2008年8月8月,煙花滿天的北京之夜,歷史的完成了一段曲折跌宕的、神話般的宏大敍事。”如今離2008年又已六年,這六年中,又發生了多少讓我們激盪感懷的事情?故事永遠不會結束,未來仍在前行。讓我在這三十年的回顧中,讓深刻體會到警醒的意義。今天,再看1978,距今已有三十六年。未來怎樣,夢想能否照進現實,篇章,由我們書寫。但願,三十年後再回顧今天,不會有遺憾!

《激盪三十年》讀後感1000字2

《激盪三十年》,是當下一部獨樹一幟的財經著作,作者用勾勒演繹的筆觸,全景式地呈現了1978年2008年30年的中國企業史。作者採取了獨特的視角,富有創造力地彌補了中國當代經濟史敍述上的一段空白,無論在內容還是在敍述方式上都具有開創性。在一定程度上説,講古代史易,講當代史則難,古代史終究是遙遠的回溯,其背後發展的邏輯和價值判斷相對趨於穩定統一,而且由於讀者無從獲得親身的體驗,對於歷史的敍述往往是被簡單化後的結果。但當代史則不然,作者所面對的讀者,往往仍然能夠親身體驗所述歷史所帶來的直接影響,而事件本身的解讀也往往是非單一化的。與此同時,如何能夠從各種複雜因素的作用中抽取出重點,同時忽略瑣碎的細節同樣具有難度。這種相比下的複雜性是構築當代史所必須要克服的問題。

在這一點上,吳曉波做出了富有借鑑意義的嘗試。改革三十年曆程是一個複雜的歷史沿革過程,在它之中是一個個交織着個體與社會、變革與探索,矛盾和進步的故事。吳曉波著書的材料來源主要是歷年新聞報道,他在大量新聞史料中尋找到主要線索,將歷史背景、企業故事、個體命運交錯敍述,呈現出一幅龐雜卻藴含着必然性的社會圖景,的確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幫助其比較全面的把握這一歷史過程。這源於吳曉波能夠用一套思維方式來解構這段歷史,在這一點上説,《激盪三十年》是一部成功的作品。

然而,讓這本書具有激盪感的演繹手法,也恰恰是本書的一大不足。對歷史的簡化,片段化的敍事方式,描述性語言的大量運用,儘管讓艱難曲折的改革歷程擁有了一種跌宕起伏的文學魅力,但同時造成了本書理性的欠缺,和一些重大理論問題上的不足。畢竟,歷史的必然並不同於戲劇式的必然,更多的應該是歷史規律的運行邏輯。在中國改革三十年的歷史上這一點體現得尤為明顯。

通過閲讀本書,我開始試圖將中國社會變革過程分解成一個個具體的問題進行研究:國企改革,金融體系的建立,農村改革,引進外資,中國企業家等,正如上文所説,瞭解和把握這些問題是認識中國經濟、社會的基礎。本文也希望能救幾個重點問題進行梳理和一些初步的探討。

《激盪三十年》讀後感1000字3

近期我看了一部吳曉波先生的作品《激盪三十年》,頗有體會。現欲寫下我的所思所感,請黨組織審閲。

思過去,看現在,近將來是這本書撰寫的結構。吳曉波是一名成功的記者,他用三十年的不懈的觀察,為人們展現了中國過去、現在,而未來呼之欲出。他深入淺出的分析,使人深刻。有人為此叫好,有人提出質疑,但毫無疑問的是,這是一本成功的書。

《激盪三十年》描繪的是中國的企業家們在1978-2008這三十年中的奮鬥歷史,其實也是一部中國崛起的歷史,書中記錄着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數百位企業家的成長經歷。每個人的歷史都好像是一部傳奇,記載着太多矛盾卻又和諧的因素。無論今日他們或成為福布斯富豪,或成為階下囚,或又成為人海中的一個普通人。太多的巨人,在經歷風雨後成為時代的楷模,眾多人心目中的偶像。

從表面上看,這本書記錄着王石、劉永好、任正非、柳傳志、史玉柱他們這一代的發家史和奮鬥史以及丁磊、陳天橋、馬雲、江南春、裘伯君這一代在中國IT界叱吒風雲的精英人物。描繪出年廣九、孫大午、褚時健、牟其中、唐萬新、禹作敏、張國這些商業能人的命運沉浮,《激盪三十年》通過一個個企業家的成功或者失敗,勾繪出一幅中國經濟三十年來的改革發展進程。但從本質上看,作者試圖傳達給我們的,絕不止這麼簡單,以下我將詳細敍述自己的觀點:

一是萬事開頭難,勇者亦無疆。源起於文革後百廢待新的危急時刻,1978年的中國在共產黨的英明決策下,中國人民的思想漸漸開闊,人民生活水平也逐漸提高。這段濃墨重彩的歷史,好像每一天都能翻出一個新的世界。然而,在面對一堆爛攤子的時候,勇氣固然是不可缺少的。人類的求生意志與追求更好生活和嚮往有異曲同工之妙,懷抱着一份美好的希望,浮沉在功成名就之後顯得如此微不足道。可是,唯有經得起浮沉的人,才能堅持到最後。

二是唯有功夫深,鐵柱磨成針。當你產生願望、有對美好的生活的無限嚮往時,必須付諸於行動。只要功夫深,鐵柱磨成針。這三十年中,沒有一個成功的企業是沒有經歷過失敗的,他們都在這個時代留下了自己的註腳。王石,從當年一個靠賣玉米獲得第一桶金的飼料中產階商人到到如今萬料集團的董事長、房產界巨頭;史玉柱,從當初的創業巨人到一夜破產,負債2.5億,再到靠着腦白金東山再起,變成如今的保健巨鱷、他們不是神,他們的事蹟也不是神話。

三是英雄不問出處,夢想百無禁忌。三十年鑄就了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這些人從凡人走向家喻户曉的成功者,帶着血氣方剛的野心,開疆擴土,攻城略池。原本是草莽,卻在轉眼間獲得了英雄的榮光。時代總是存在它的侷限性,即便在倡導着民主、自由的西方,也不見得海納百川,倒是孔老夫子提出的,和而不同。英雄不問出身,也就是説英雄的出現並不是上天註定的事,而是要靠後天的奮鬥。所謂奮鬥,也就是應當走他人所不敢走、明日大家蜂擁而至的道路。除了眼力,還要有魄力。時代鑄就英雄,英雄彰顯時代。這些企業家的命運與這個充滿了變化和激情的大時代緊緊捆綁在一起,是註定要在中國企業史上留下燦爛的一筆。

四是領導人鋭意創新,企業家把握先機。在這三十年的宏偉繪圖上,不僅有企業家的影子,更有我國領導人的影子。中國打開了一扇通往繁榮富強的大門;他的繼往者朱鎔基,卻是在這扇大門打開後各種混亂湧動之際,用強有力的節奏將改革繼續深入執行下去的經濟沙皇。

五是困難不曾褪去,博弈與和諧共生。從這本書我們不難看出,中國的經濟問題遠遠沒有解決,仍存在以下幾個大問題:首先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使得我國實現了從計劃到市場經濟轉型的目標,但要轉型成功還需下大功夫。其次是市場主體力量發生變換與博弈。然後是改革進程中企業家的命運值得我們關注。最後是中國製造的軟肋核心技術的落後。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空頭。一時的成敗並不能決定事物最終的結果。從光榮與夢想的憧憬到殘酷無情的市場法則,在複雜的體制政策商業環境中,有的人看到了死亡,有的人看到了曙光。適者生存,在激盪的三十年裏頑強的生存下來的這一代企業家為我們譜寫了過去。未來,近在眼前。

《激盪三十年》讀後感1000字4

四十不惑的吳曉波象其他外國媒體記者一樣寫出了自己的史詩性大作《激盪三十年》,推薦研究中國企業管理和關注中國經濟的朋友們一讀。關於中國企業的軟肋有幾點感觸如下:

第一,市場經濟或者資本的冷血性與中國傳統社會的人情觀念之間的矛盾將長期制約中國企業的發展。而偶爾有一兩個能夠衝破傳統人情觀念,嚴格執行資本的冷血性的,往往都能夠取得一點點成功。這樣的管理措施在中國就叫嚴格管理。80年代初期浙江海鹽襯衫總廠廠長步鑫生就是早期取得成功的一個人。他的改革很簡單,就是員工生產效率與個人收入的效益掛鈎,所謂生產上要緊,管理上要嚴。不過,即使到今天,對於很多國有的甚至是非國有的企業而言,這一招仍然是很靈光的。制度是冷血的,這種冷血來自於資本的逐利性,如果資本缺乏了逐利性,就會被中國傳統的人情觀念所堙沒。所有的家族企業,在發展到一定規模之後,都會停滯不前,阻擋他們的往往不是資本,而是對打天下的親友們的安置問題!

第二,難得的一兩個能夠衝破人情觀念的企業家,即使成功了,也只是靠着個人的鐵面,在小範圍內取得的成功。如果這個企業規模一經放大,往往面臨的是更大的失敗。中國企業的成功經驗複製難是人所共知的。1984年以承包起家的石家莊造紙廠廠長馬勝利同樣以改革分配製度、嚴格管理取得巨大成功。但是,頭腦發熱的馬勝利瘋狂承包了大大小小上百個紙廠。有人認為,馬勝利是缺乏戰略思考,其實不然,在當時緊缺經濟的形勢下,馬勝利即使沒有戰略思考,只要能夠成功複製他的管理模式,應該是會成功的。但是,馬勝利的成功模式是不可以複製的,一者他的石家莊造紙廠不是靠制度在運營,實質上是靠個人的強勢在運營,哪怕這種強勢以制度的形式表現出來。除非到有一天,這種制度成為一種文化,馬勝利才能複製他的模式。馬勝利失敗了,此後二十年,繼續這種失敗的比他的名氣更大,比如華源,還有正在壯大的中國化工!

千萬要記住,除非你的制度成為文化,這種文化至少在核心員工中融入血液,否則,所謂快速擴張,只不過是給人送錢而已。我從來也不相信,只靠換了別人的牌子,就能使其他企業扭虧為盈!

第三,創新將是中國經濟持續發展永遠的痛!改革開放以來的三十年,中國企業此起彼伏,如過江之鯽,但是真正能夠有持續的創新能力,而不是偶爾抓住一次機會的,一直堅持到今天的,幾乎用手指頭就可以計量!而要一再抓住機會,永遠抓住機會,靠的毫無疑問是類似任正非一樣的時刻處於冬天的心態,今天有的,明天就可能沒有。而以中國人樂於享受的天性,有幾個企業家能夠做到這一點呢?任正非和王石都已經老了,新一代的企業家呢,我還沒有看到。寫到這裏,我不禁打個冷戰!

資本的冷血、社會範圍的資本主義精神、永遠沒有安全感的進取精神,恐怕日本人最符合這條件了!

《激盪三十年》讀後感1000字5

閲讀《激盪三十年》,無疑是一個百味雜陳的體驗過程:親切,因為對這段歷史有同年的交點;陌生,因為向來處身事外不問天下;激動,因為躁動被企業家的故事挑弄起來;遺憾,因為匆匆走過一個充滿機遇的年代。所幸的是,作為一個小人物我至少沒有在改革的跌宕沉浮中成為犧牲品。90年代末的基金黑幕給大眾留下的教訓是慘痛的,它提醒小人物們千萬不要被財富左右理智,羣眾的瘋狂能夠瞬間叩響天堂之門,但必將猛地跌進地獄之淵。在此我並沒有給出價值決定的意思,每一個人都有權利選取參與歷史的方式,每一種方式又都暗示着歷史的必然選取,然而就像湖光千色,水波是冷的那樣,光陰百代,時間也是冷的。時間會冷卻所有的喧囂和躁動,只留下有秩序有理性有韌勁的力量,穩穩推動歷史前行。如果這麼講,以前波瀾不驚的生活倒勉強能夠算是有秩序有理性有韌勁的了。

回顧改革開放的三十年,使我明白一個道理:永遠都不要忽視藴藏在民間的巨大的、可畏的、又令人尊敬的頑強生命力和創造力。歸根到底,改革開放,就是解放以前被牢牢束縛的人性,讓人性釋放出偉大的光芒,這光芒並不是潔白無暇,黑暗與光明的角鬥,利益與奉獻的交織、真理與無知的更替,為我們指引向一個無法預知的未來。

讀罷《激盪三十年》,不禁讓我想起《三國演義》中的卷首詞《臨江仙》中那句“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三十年的中國企業史,在歷史的長河只能算是很短的一段,但由於處在改革開放這個時代背景中,卻顯得尤為不平凡。正如一位網友評論的:“在歷史的機遇面前,有人窺見先機,一躍而起抓住了機遇,獲得了飛躍的發展和急速的膨脹;有人隨改革的進程,在不斷廓清思路的拉鋸中起起伏伏;亦有人始終站在政策的前端,撈取着轉型時期中國經濟的厚利;還有更多的人,他們以自我的勤勉、奮鬥在這個英雄的年代,大寫英雄的歷史。”正像人生的旅途一樣,雖然這其中有低谷,有質疑,有忐忑,有困難,但我們不怕,我們都挺過來了。可能後面還有許多障礙會在阻撓我們,但我們會勇敢應對困難,向書中的企業家們學習,學習他們的精神,就像前人説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這些企業家們就是我們最好的榜樣。

《激盪三十年》讀後感1000字6

掩卷沉思,這本書令我印象深刻、時常回味和思考的不僅僅僅是紛繁的事件和卓俊的羣雄,而是以下幾個問題。我想,這也是作者的高明之處,他明白在一千個人眼裏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他不以自我的結論來圈囿別人的思想。作為宏觀經濟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系統、宏觀、冷靜地思考這些問題,對於我們進一步把握規律、趨勢和大局,做好工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就應會有所裨益。

一是三十年改革開放的目標是實現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艱難轉型。不可否認的是:當市場的主體已經實現了從產品生產到商品生產再到資本運營的階段,對於經濟的管理卻還在計劃與市場的泥淖中拉鋸。就好像兩隊接力賽,一隊已經跑到了第三棒,另一隊還在進行一、二棒的交接。這是值得深思並需要急切加以改變的問題,只有這個問題解決得好,才能説是跟上時代的步伐,才能有助於解放生產力而不是束縛了發展的活力。

其次,三十年間市場主體的力量變換與博弈,是文中最為精彩的演繹。但它不是明線,明線是時間。在時光的推進中,我們看到國有企業、民營企業、跨國企業在中華的大地上縱橫捭闔、異彩紛呈。這三大力量究竟誰優誰劣,誰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誰更能代表未來經濟發展的方向,誰更維護了大多數中國人的更長遠的利益,作者沒有説明,我也難以做出誰是誰非的簡單的兩分法的結論。這個結論需要每個有獨立思考和決定潛力的人來做出。就應説,這三大力量在中國經濟發展史上都做出了並正在做着巨大的貢獻,正確地評價它們的作用有助於藉助這三方力量正確地發展我們的經濟。但是,蛋糕只有一個,而他們都想多切一點。於是,不絕於耳的就是它們各自對對方缺陷的批駁。説白了,是利益之爭,是市場份額之爭。作為宏觀經濟的管理者,明確了這些,對於那些聒噪自會作出明斷。

三是改革進程中的企業家命運值得我們悲憫和關注。改革就是突破,突破不合時宜的觀念、法律、政策的障礙。而企業家作為市場中最有活力的人羣,他們思想活躍、思維敏鋭,能看人所不能看到的,想人所不能想到的,處處佔領高地、獨得先機,這是他們的優勢。然而,法律的壁壘、政策的障礙、民眾觀念的落後、媒體過猶不及的關注和利潤最大化的貪婪本性,常常使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身敗名裂,成為之後者的墊腳石。中國歷史上是個抑商的國家,然而步入全球經濟、實現和平崛起、完成復興偉業,無不需要優秀的企業家去陌生的國度開疆闢土。因此,如何發現、培養企業家成長,使他們在追逐利潤最大化的同時揹負上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性的職責感,使追逐財富、創造財富成為一種快樂、一種成就而不是萬惡之源,也是一個需要正確看待和引導的問題。

第四,核心技術始終是中國製造的軟肋。技術在古代被視為奇技淫巧,從業者“工”也被排在士、農之後,社會地位僅高於商。對於技術的重視就應是從建國後完整的工業體系建設時開始的,但我們的技術分層就像是中國的勞動力分層,有尖端的科學家和低端的農民工,就是缺少中端和高端的技師和工程師。我們的宇航員實現了太空中漫步,與老百姓生活質量息息相關的家用電器的核心技術卻沒有一項是中國自我的。實踐已經證明,核心技術是買不來、引不進的,不是我們不想要,是人家不願給。核心技術是科研人員智慧與心力的結晶,它需要全社會對領先技術、產品的選取和支持,更需要科技人員沉靜而不浮躁地攻關克難,還需要商家不以價格為利器而赤膊上陣。但一項新技術的發明與創造,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當中國的產品以其質高品優走向世界的時候,期望中國的技術也能在自我的產品中佔一點份額。

《激盪三十年》讀後感1000字7

現代化本身就是一場革命,只有透過改革,才能實現現代化。30年的實踐使我們進一步加深了對這些論斷的認識。改革舊的體制適應了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為我國的現代化掃清了障礙、開闢了道路,改革使從經濟、政治到思想、文化,從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到行為方式、思維方式完成了現代化所要實現的從傳統禮貌向現代禮貌的轉型。全面改革推動着社會主義現代化不斷向縱深發展,也為實現全面現代化創造了條件。開放,不僅僅適應了世界經濟的客觀狀況和發展趨勢,也推動着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中國的現代化已經越來越離不開對外開放。對外開放,加強了同世界各國在貿易、科技、文化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提高了我國的經濟管理和科學技術的水平,擴大了對外貿易,彌補了國內建設資金的不足,這一切都是推動現代化的直接動力。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將被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持久動力而被繼續堅持下去。實踐也證明,改革開放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所必需的。

務必把現代化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統一齊來。在現代化建設中,務必把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重大戰略。實現人、社會與自然的和諧協調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一貫思想。要把控制人口、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使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良性循環。

總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立足於中國的現實,吸納和借鑑了世界的和我國的現代化的經驗和教訓,找到了一條真正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實現了經濟的、政治的和思想文化的現代化的全面發展。

本人1979生人,作為伴隨改革開放出生和成長的一代人,30多年的親身經歷真實的告訴自我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此刻已到而立之年,正該是報效祖國的時候了。透過學習發現只有在黨的領導下,堅定不移地堅持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才能讓國富民強!我更加迫切的期望能夠加入黨的懷抱,為中國航天事業貢獻自我的全部力量。

《激盪三十年》讀後感1000字8

其實它也是一部中國崛起的歷史,書中記錄着改革開放這三十年來,數百位企業家的成長經歷,無論今日他們或成為福布斯富豪,或成為階下囚,或又成為人海中的一個普通人,A記錄着像王石、劉永好、任正非、柳傳志、史玉柱等這一代人的發家史和奮鬥史以及像丁磊、陳天橋、馬雲、江南春、求伯君這一代在中國IT界叱吒風雲的精英人物,描繪出年廣九、孫大午、褚時健、牟其中、唐萬新、禹作敏、張國這些商業能人的命運沉浮,《激盪三十年》透過一個個企業家的成功或者失敗,勾繪出一幅中國經濟三十年來的改革發展進程。描繪1978年至2008年的中國企業史不是什麼易事,正如吳曉波書中坦言:“要完成一次跨度長達30年的宏大敍事畢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戰,我的學術基礎、掌握歷史的經驗、創作的技巧和方法論,甚至是我的時間和體力等等,都面臨空前的考驗。”

不知僅僅為了架構方便,還是有意迎合讀者心理,吳曉波選取了編年體的記述形式。這種形式讓親見這三十年的讀者很難不對號入座,跟着作者的筆端一段又一段回憶當初的經歷。

如果以1978年作為基準,按照吳曉波的説法是在中國的“公司元年”。那一年萬科、海爾和聯想相繼誕生,那一年民間最熱的詞彙是“我們都下海吧”。正如書中提到的曾紅極一時的詞彙,譬如物價闖關、南巡講話、國進民退、顧郎之爭等等,背後都有一連串精彩故事。

1978年以後中國企業的發展説白了就是國營、民營、外資企業的鬥爭史,至今依然。相比國營企業出身正統以及外資企業實力強大,民營企業家們除了敏鋭的嗅覺和頑強的鬥志之外真的拿不出什麼與對手抗衡。然而正是這樣一個“出身草莽,不無野蠻,性情漂移,堅忍而勇於博取”的羣體,令人難以置信地讓自我的企業在體制外壯大,在資源、市場、人才、政策、資金甚至地理區位都毫無優勢的前提下實現了高速成長。這其中自然有機遇問題,也迴避不了原始積累的灰色性,但毋庸置疑的是民營企業家在開創事業的過程中所展現出的一往無前的氣質,對年輕人的成長更具借鑑好處。大家還記得史玉柱吧,或是黃金搭檔、腦白金。可如今讀了書中關於他的故事,看到一個“巨人”閃耀登場、迅速覆滅、然後頑強重生的過程,看到一個民營企業家絕不言敗的傳奇人生,心裏竟生出幾分敬佩。失敗、挫折是人生無可逃避的課題,對於成功、順利的嚮往甚至會加大解題的難度,那麼,在前途未知獨自前行的人生路上,又有幾個人能交出史玉柱那樣的答卷呢?

以人為鑑,能夠明得失;以史為鑑,能夠知興替。撇開中國企業的具體案例,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意志的變動軌跡對於個人的發展也是有所啟示的。從家庭聯產承包職責制到蘇南模式温州模式再到可持續發展,從無條件保護國營企業到大規模推廣國退民進再到國家堅決壟斷命脈行業,從開放沿海城市到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到成功加入世貿組織……一路走來,雖然政策設計常有反覆或者模糊不清的狀況,政策效果也常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國家為完善體制機制的努力並沒有白費,且改革的意志無可阻擋。反觀我們自我,從蹣跚學步對人生作出第一次嘗試那刻起,不也是踏上一條無可回頭的成長之路嗎,註定要不斷地理解考驗、不斷地走岔走彎,併為此不斷地調整自我、不斷地明確目標。其實我們的人生同樣是“摸着石頭過河”,就像國家的改革實踐那樣,經歷過諸多次激情嘗試後才能夠把準方向穩步前行。只但是個人對未來的預期無法與國家相比,所以我們還要懂得“三十歲之前做加法,三十歲之後做減法”的道理。當我們不再年少青春,不再敢説“大不了從頭再來”這句話時,我們就務必學會理性思考並慎重選取,以對人生負職責的態度,將有限的精力投到自我認定的事業中去。

《激盪三十年》讀後感1000字9

《激盪三十年》展示給我們的是中國改革進程中所有個體的成功、失敗以及背後無以言盡的曲折痛苦。當年那些曾轟動一時的爭論或者個案在今天的一代人看來,或許早已成了歷史的笑柄或者滑稽皮影戲,但當我透過時光的長河以另一種方式觸摸曾經離我們很遠卻又分明很近的中國改革史。

  這是我閲讀的吳曉波先生的第二本書。而且已經讀完很久了,也正在向別人推薦閲讀。

  我只是隱約地覺得,《激盪三十年》所描繪的人物、事件,在時間、地點、光線、背影、溝通、競爭等一系列的因素中得以不停的重複,就像人在睡夢中,不同的景象中卻似乎有着極其相似的感受。

  《激盪三十年》絕對不是夢境,它是中國歷史上離我們最近的、最值得我們回身思考、最能帶給我們惆悵和激盪的三十年裏那些曾經或者一直活躍在中國經濟舞台上的理論和實踐家們爭奇鬥豔、迅速行動、走向巔峯、仰天長歎的一個個剪影,像在中國五千的歷史畫卷上用墨汁滴出的一個濃點。

  事實上,吳先生著作的可讀性主要於這些真實的、我們所熟悉而又不具體的、令人驚歎卻有扼腕歎息的案例,他讓我們知道自己有多幸運生活在這樣的時代,能趕上這樣充滿了競爭和

  創造的時代,正是這樣的一羣企業和企業家的眾生圖帶給我們這樣物質充裕的現代是生活,他們曾經那樣努力、曾經那樣辛苦、曾經那樣驕傲。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樣的三十年顛覆了很多很多我們本應驕傲的東西,單純的物質生活幾乎替代了我們的理想和信念,幾乎人人都在尋找幸福,卻人人都尋找的很辛酸。企業是創造物質財富的微分子,企業家是裂變分子的動力源。別説是三十年,即便是更長的時間裏,都會在他們的身上演繹許多激盪人心的經歷,我相信。我更加深刻的覺得,這些羣體在創造歷史的同時,集體性地在尋找着一些東西,不是智慧、不是生產、不是金錢,是什麼呢?從書本的角角落落都在發現,我們貧乏的不再侷限於對貧窮的改造勇氣和能力,也許是在擁有了大量的生產和生活資料後的和諧,還有這一切的和諧背後帶來的感動!

  《激盪三十年》應該是一本歷史書吧,俗話老是説“讀史使人明智”讓我們這些在迷茫中還顯得貧困、在貧困中尋找樂趣、在幸福中自我煩擾的人們,來讀這明智書的一本吧。

《激盪三十年》讀後感1000字10

作者以寫實的手法和犀利的風格,描繪了1993—2007年部分國企和民企在改革和崛起中的艱難歷程。其中有柳傳志、張瑞敏、王石、馬雲、吳仁寶等成功的典型,也有禹作敏、牟其中、姬長孔、沈太福等曇花一現的悲劇人物。本書採用編年體的寫法,將1993年以來發生在中國大陸經濟體制改革中的大事作了全景式的描繪,其中有政府的決策,有高層領導的指示,有亞洲金融風暴的影響,更多的是企業界人士台前幕後的種種作為。許多事實經過作者生動的描寫,使人們能從宏觀上看出經濟體制改革的艱難和民企在突圍中的奮鬥,無論成功與失敗,都真實地映襯出中國騰飛中沉重的翅膀。作者在企業史的寫作中,摒棄了從文件到概念的模式,以鮮活靈動的典型形象,以人物為主體,以事件為血肉,勾畫出這一時期中國企業界的脈動,具有一種史詩般的力量。

作者在書中説:“過去的三十年是如此的輝煌,特別對於沉默了百年的中華民族,它承載了太多人的光榮與夢想,它是幾乎一代人共同成長的全部記憶。”

我在這裏要感謝的是,這段歷史的創造者、記錄者和研究者們。因為是當代史,所以我有機會接觸到本書中論及的不少人,企業家如柳傳志、張瑞敏、魯冠球、王石、宗慶後、牟其中、年廣久、李冬生、劉永行、何伯權、黃鴻年等等,其他的企業人物和事件,我則從一些觀察者那裏獲得了第一手的資訊。我之前的同事童寶根是步鑫生的最早報道人,胡宏偉和新望分別是温州模式和蘇南模式的研究權威,我的大學同學秦朔以及新華社前同事、策劃人王志綱是珠江三角洲最優秀的觀察家,王安、童牧野對中國股市的描述給我很多的素材和啟發。此外,與我同為藍獅子發起人之一的劉韌對中關村的追蹤、胡泳對海爾的研究讓我得益匪淺,我的朋友何力、蔣耀波、許知遠、覃裏雯、趙曉對中國的考察總令我耳目一新。凌志軍著述的《交鋒》、《沉浮》一直是我寫作的重要參考書。此外,陳惠湘、遲宇宙、唐立久、王雲帆、何志毛、陸新之、程東昇、袁衞東對聯想、德隆、科龍、萬科、華為及柯達公司的長期跟蹤和著述,都給了我很大的幫助。我曾有機會向已經過世的費孝通先生求教關於中國鄉村建設的問題,他的謙和與風範讓人難忘。

正如我在前言中所提及的,本書的創作動議是我在哈佛大學當訪問學者時萌生的,我要感謝肯尼迪政府學院對我的邀請,感謝燕京學社社長杜維明教授接受我的訪問。我還要感謝未曾謀面的傅高義教授和黃亞生教授,他們對中國問題的深入研究給予我啟迪。

《激盪三十年》讀後感1000字11

1982-2008,我個人經歷了過去三十年中的大部分時間,儘管生命的最初階段缺乏對外界的感悟,但不管怎麼説,我總是經歷了這樣一段重要的時間。

我要對《激盪三十年》的作者——吳曉波表達敬意。對於一位未滿40歲的年輕人來説,想要真實客觀地描繪出1978年-2008年這30年的改革開放史,確實是一件異常艱難的任務。儘管有這樣那樣的缺陷,吳曉波仍舊努力地為我們展現出這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説它波瀾壯闊,並不是誇大其詞。因為歷史如河,只有在個別拐彎處、大落差處,才可一見激流險灘和洶湧的瀑布。而我們所處的時代,恰巧位於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的一個大峽谷,這條峽谷幽深漫長,已歷一百多年尚未結束,而就在這二三十年,一段最絢麗的奇景在身邊徘徊。

我們起碼要用2000年的跨度去揣摩這個時代。在上一個2000年初,一個被稱為“禮崩樂壞”的.時代,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百家爭鳴、諸子學説,繼而始皇一統天下,建立煌煌2000年封建帝制;不久,始皇崩,俄爾“高祖提劍入咸陽,炎炎紅日升扶桑”,開創了大漢400年的基業。

在上一個2000年末,八國聯軍侵中華,炎黃子孫一再屈辱忍讓,孫文始創共和,帝制結束,繼而倭人入寇,無惡不作,華夏兒女絕地反擊,驅逐東洋,內戰4年,建立人民共和國;於黑暗中摸索三十年,才逐漸打開國門,融入世界大潮。

2000年的歷史跨度,正如冥冥之中的某種呼應;2000年未有之變局,仍能找尋出神祕的軌跡。回去探究1978年的那個春天,以及近三十年來的種種變化,那些細枝末節的事端,彷彿全是起因於偶然。假如缺少了其中一樣,今天便不成為今天的模樣。

然而世界大勢,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三十年來,乃至百多年來的變革,其實就是上應天時,下合民意。哲學上説,由量變到質變,那麼,我們就是存在於這質變的過程中。

身處這變革的時代,是我們的大幸,亦是我們的不幸。我們能看到歷史長河百曲繚繞、飛流直下的美景;也能體察到各種矛盾的滋生和成長的痛苦。那就讓我們愉快地、義無反顧地投入進去吧,在變革中成長,在變革中搏鬥,在變革中思索。

只是,不要忘記,我們所做的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使這個混沌的時代快點過去,去創造一個更加美好、和諧、幸福的新世界。

《激盪三十年》是一本好書,不僅在於其完整記錄了過去30年這段激動人心的歲月變遷,也激發了我的一點小小的思考,關於歷史,關於政治,關於自我。

《激盪三十年》讀後感1000字12

這段時間裏,我沉浸在這本《激盪三十年》中久久不能自拔。作者吳曉波先生站在國際視野的高度,透過民間觀察的角度,用真實和激情相交融的優美文字,整體和個體相結合的描述手法,將一部改革開放30年的中國企業發展史清晰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客觀、全面、細緻、生動地再現了幾代企業家在歷史創造中的激情與迷惘、喜悦與傷痛、成功與沒落、經驗與教訓。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借用這樣一句頗為矛盾的話語可能的確反映了1978到2008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歷程。

作者按照編年的體例介紹了改革開放三十年每年出現的重要事件或現象,並歸納出這些事件或現象的原因,並在每年都附上一個典型的案例介紹,如廣為人知的禹作敏倒台、健力寶的沉寂等。可以説頗有當代中國經濟資治通鑑的感覺。作者以尖鋭的視角幫我們概括了中國這三十年這樣一個發展模式。

改革開放早期、初期,在國家呵護和政策扶植下一批國營企業拔地而起,茁壯成長,但當時代漸漸步入改革開放成長期後,國家開始放手這些溺愛的“孩子”時,他們開始掉隊了,他們原有的市場開始不斷遭到自主能力更強的民營企業和私有企業的猛烈蠶食,有些國企甚至砰然倒下。這10多年間,國營企業、私有企業、以及股份制公司的興衰變化,中國的經濟發展帶有強烈的政府和民營資本博弈的色彩,改革之前,政府掌握了基本上所有的經濟資源,而改革便是讓民營資本一步步向國有經濟領域發起進攻,這其中有成功,有失敗,有掙扎,於是便有了書中一個又一個的故事。

中國企業的三十年曆程,有多少激動人心的輝煌,就有多少令人揪心的隕落。過去我們講,“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但現在我們發現,中國絕大多數的企業只能各領風騷三五年,一時風光無限,不久就銷聲匿跡。即便是一些巨型企業,也難以倖免地經歷了從神話到噩夢的輪迴,“泰坦尼克現象”此起彼伏。究其原因:正是在這個激情年代中,中國企業界和企業家形成了一種非理性的市場運營模式和思維,湧動在激情之中的那股不可遏制的投資和擴張衝動,上演了一出令世界矚目的中國企業崛起大戲,可也正是這種過度氾濫的激情把中國的市場推向了新的無序和盲動,使如今的中國市場呈現出非線性的迷亂態勢。更要時刻警覺的是,一旦我們因盲目自信、自我膨脹、急功近利而喪失理性,就有可能撞上那足以令船毀人亡的冰山一角。

這本書讓我深深地懂得了兩個道理,時勢造企業,識時務者為俊企業。在中國特定的國情背景下,事業要有所成就,一定要及時關注中央的政策走向,把握歷史的風向,因為根據“叢林法則”——存活下來的物種,不是那些最強壯的種羣,也不是那些智力最高的種羣,而是那些對變化做出最積極反應的物種。只有能夠不斷適應政策及時代變化的企業才能長治久安,才能長盛不衰。企業這樣,人亦如此!

讀罷《激盪三十年》,不禁讓我想起《三國演義》中的卷首詞《臨江仙》中那句“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三十年的中國企業史,在歷史的長河只能算是很短的一段,但由於處在改革開放這個時代背景中,卻顯得尤為不平凡。在歷史的機遇面前,有人窺見先機,一躍而起抓住了機遇,獲得了飛躍的發展和急速的膨脹;有人隨改革的進程,在不斷廓清思路的拉鋸中起起伏伏;亦有人始終站在政策的前端,撈取着轉型時期中國經濟的厚利;還有更多的人,他們以自己的勤勉、奮鬥在這個英雄的年代,大寫英雄的歷史。作者的寫作目的絕不是簡單地為這段高歌猛進同時又充滿曲折的30年商業史歌功頌德,恰恰相反,他正是要用飽醮激情的筆觸,“在事實和理性的層面上抽絲剝繭”,為我們揭示“一個空前複雜而大半面目未清的時代”。同時也告誡我們,在進入改革發展事業的“深水區”,更要摒棄早已氾濫的激情和“自我崇拜的熱焰”,以一種更理性的`思想狀態,更良好的職業操守、更奮發的拼搏精神,努力走向希望的春天,真正成就企業的不朽。

《激盪三十年》讀後感1000字13

新中國成立至今,已有六十年有餘,若以1978年召開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分界線,則前後兩個時期剛好在這六十年中各佔三十年的時間。而我出生於上世紀七十年代,三十年來所生所長的環境正是改革開放以後我國經濟取得飛速發展的年代。對於新中國成立的前三十年,我對那個時代的認識只能來自父輩的描述以及歷史課本,而這最近的三十年,卻是親身經歷並體驗着國家、社會乃至身邊的生活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改革開放的前些年正值懵懂孩提時代,對於很多那個時代所發生的事情並無太多感觸,但是當讀到吳曉波先生所著的《激盪三十年》一書時,卻如同又被打開了一扇時光之門,讓我回歸到那個時代,重新審視了從改革開放至今我國改革開放波瀾壯闊、激盪人心的三十年曆程。

《激盪三十年》這本書主要為我們描述了數百位中國當代著名的企業家們在1978年至2008年的三十年間的奮鬥歷史。文中真實記錄了改革開放這三十年來,代表着中國改革開放縮影的這些企業家的成長曆程。其中不乏王石、劉永好、任正非、柳傳志、史玉柱這一代人的發家史和奮鬥史,也有像丁磊、陳天橋、馬雲、江南春、求伯君這樣在當代中國IT界叱吒風雲的精英人物。同時,也詳細記錄了年廣九、孫大午、褚時健、牟其中、唐萬新、禹作敏、張國等人在改革開放過程中的命運沉浮錄。時至今日,無論這些曾經叱吒風雲的名人是成為福布斯富豪榜上的翹楚,又或是鋃鐺入獄成為階下囚,又或是泯然眾人成為一個普通老百姓,《激盪三十年》都將他們作為這本書中一個個鮮活的例子,用他們的成功或者失敗之路勾繪出一幅白描版的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畫卷,同時,也為世人講述了一段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崛起的歷史。

《激盪三十年》這本書之所以能夠引人入勝,在於它既不是空洞無物的歷史書,也不是虛擬縹緲的幻想小説,正是一個個真實而鮮活的個人經歷,栩栩如生而又樸實無華的將中國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歷程記錄了下來。作者理性的站在各位普通企業家的角度,以一種完全不同的視角分析了這些企業家的崛起史或是從成功走向末路的過程。這樣,就為廣大讀者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從這些活生生的例子中,我們才真正瞭解到了衣着光鮮的成功者背後,也曾付出無數不為人知的艱辛和努力,更加了解到這些創業者成功以後面對各方面出現問題時的種種困境。也許我們並不能深層次的去挖掘到導致這些問題出現的真正原因,但是起碼我們通過這本書,真正還原了歷史,感受到了那個時代。而這,恰恰是當今很多青年人所缺乏的。我想,吳曉波先生是否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因此才以這樣一種特別的方式,意在提高大家關心、瞭解國家經濟發展歷史的興趣。事實上,這本書的確做到了這一點。

同時,通過這本書中對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回顧,透過這些各種各樣的現代中國企業和企業家的成長和發跡史,我們可以看出,一方面:時勢造英雄,這些風雲人物跌宕起伏的命運離不開時代的大形勢,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無古人並無成功的道路可借鑑,因此在這個改革的過程中,正如嬰兒蹣跚學步,需要不斷調整自我,不斷明確目標,這樣就不可避免影響到個人發展的道路;另一方面:先學會做人才能學會做事,個人的性格和為人處事的方式是決定是否能夠成功的關鍵因素。改革開放是對受數千年封建主義思想緊緊束縛的人性的一次解放,但是並不意味着做事可以完全自由主義,如果不能堅持基本的價值觀、道德觀,在改革的過程中急功近利不擇手段,則最終必然要走向旁門左道甚至鋃鐺入獄。

以上是讀完《激盪三十年》後的一點點感觸,我想再過三十年來讀,《激盪三十年》仍然是一本好書,不僅在於其以紀實手法描述了改革開放三十年這段激動人心的歲月變遷,更在於它激發了青年人對國家經濟發展史的興趣。

《激盪三十年》讀後感1000字14

讀完《激盪三十年》,豁然開朗。這樣一個巨大的國家,想要過河,談何容易?船是沒有的,因為沒有哪個國家願意讓我們崛起。游泳也是如此,教會徒弟餓死師傅,樣子貨比劃比劃還可以,核心技術是沒有的。抬起頭來趟水過河呢,河水中暗流洶湧,想要站直了別趴下,沒有個抓手做支撐,也是萬萬走不動的。剩下的就只有潛入河水,在水中找到一塊大石頭,死死抓住,站穩了腳跟就趕快尋找下一塊大石頭,中間還要抽空呼一口氣,有時候好不容易抓到了一塊大石頭,還是鬆動的,甚至有時候還非常兇險,稍有不慎,就會被河水沖走。

我們的國家就是這樣一步步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從淺灘走入河水,激流中奮鬥,如今我們來到了河水的中央,這裏看似平坦,實則暗流湧動,但是我們知道,目標就在前方,只要目標不變,艱苦奮鬥,終能到達。

1978年,當中國從一片泥濘中站立起來的時候,發現前方的路已經不見了,未來在哪裏?怎麼走?整個國家陷入了迷茫之中。但是中國人從來就沒有被困難打倒過,小崗村的手印按下了中國重啟的按鈕,中國這輛巨型機車發動起來了。隨之而來的,是一批又一批的先行者用這樣或者那樣的方法開始嘗試進行經濟建設。

正當中國經濟大踏步前進之時,誰也不會想到,經濟過熱、通貨膨脹隨之而來,這些對於沒有經歷過市場經濟的中國而言,都是陌生甚至於可怕的東西,其危險性絲毫不亞於經濟停滯所帶來的崩潰。但是中國依然沒有在這樣巨大的危險面前低頭,我們知道無論多大的危險,社會依然要前進,困難依然要面對。經濟調控、打擊投機倒把、懲治經濟犯罪,一時間國家肅然,經濟活動戛然而止。今後的路如何走,姓社還是姓資,社會主義道路還能不能走下去。鄧小平同志高瞻遠矚,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的問題,從中央的高度迅速調整認識,發展經濟是所有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不可以因噎廢食。由此中國經濟再次走入了快車道。

之後的中國經濟一直沿着經濟過熱、宏觀調控的路線在發展,但是我們也看到,通過逐漸的左右調和,中國慢慢走向了正確的道路。企業發展走上了正軌,國家經濟逐漸穩定,我們安全度過了一個又一個全球性經濟事件,GDP常年保持在高增長的水平上,並最終超越德國,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當然在隨後的十年,我們不出意料地成為了第二大經濟體)。

如今回頭看去,國家的發展沒有一帆風順,沒有既定路線,沒有可以參考借鑑的教科書,我們只能靠自己。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們國家,一步一步腳踏實地,摸着石頭過河,把我們這樣一個落後貧窮的國家逐步發展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大國

兩個一百年,現在我們提出“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這就要求我們重新調整我們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從“求量”到“求質”,不僅要持續保持經濟總量的增長,同時也要加強經濟發展的質量,建設生態文明,提高人民幸福指數,這些都是擺在我們這個國家面前的新課題。

但是從這本《激盪三十年》中我們能夠讀到,我們這個國家從來都不缺少智慧,從來都不畏懼困難,我們有信心,摸着石頭也能過河!

《激盪三十年》讀後感1000字15

回到歷史本身,78年以後中國企業的發展説白了就是國營、民營、外資企業的鬥爭史,至今依然。相比國營企業出身正統以及外資企業實力強大,民營企業家們除了敏鋭的嗅覺和頑強的鬥志之外真的拿不出什麼與對手抗衡。然而正是這樣一個“出身草莽,不無野蠻,性情漂移,堅忍而勇於博取”的羣體,令人難以置信地讓自己的企業在體制外壯大,在資源、市場、人才、政策、資金甚至地理區位都毫無優勢的前提下實現了高速成長。這其中自然有機遇問題,也迴避不了原始積累的灰色性,但毋庸置疑的是民營企業家在開創事業的過程中所展現出的一往無前的氣質,對我們年輕人的成長更具借鑑意義。我突然想到一個人——史玉柱。和大部分中國人一樣,我向來都把“史玉柱”三個字視作黃金搭檔、腦白金的代名詞,可如今讀了書中關於他的故事,看到一個“巨人”閃耀登場、迅速覆滅、然後頑強重生的過程,看到一個民營企業家絕不言敗的傳奇人生,心裏竟生出幾分敬佩。失敗、挫折是人生無可逃避的課題,對於成功、順利的嚮往甚至會加大解題的難度,那麼,在前途未知獨自前行的人生路上,又有幾個人能交出史玉柱那樣的答卷呢?

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撇開中國企業的具體案例,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意志的變動軌跡對於個人的發展也是有所啟示的。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蘇南模式温州模式再到可持續發展,從無條件保護國營企業到大規模推廣國退民進再到國家堅決壟斷命脈行業,從開放沿海城市到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到成功加入世貿組織……一路走來,雖然政策設計常有反覆或者模糊不清的情況,政策效果也常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國家為完善體制機制的努力並沒有白費,且改革的意志無可阻擋。反觀我們自己,從蹣跚學步對人生作出第一次嘗試那刻起,不也是踏上一條無可回頭的成長之路嗎,註定要不斷地接受考驗、不斷地走岔走彎,併為此不斷地調整自我、不斷地明確目標。其實我們的人生同樣是“摸着石頭過河”,就像國家的改革實踐那樣,經歷過諸多次激情嘗試後才能夠把準方向穩步前行。只不過個人對未來的預期無法與國家相比,所以我們還要懂得“三十歲之前做加法,三十歲之後做減法”的道理。當我們不再年少青春,不再敢説“大不了從頭再來”這句話時,我們就必須學會理性思考並慎重選擇,以對人生負責任的態度,將有限的精力投到自己認定的事業中去。

閲讀《激盪三十年》,無疑是一個百味雜陳的體驗過程:親切,因為和這段歷史有25年的交點;陌生,因為向來處身事外不問天下;激動,因為青春的躁動被企業家的故事挑弄起來;遺憾,因為匆匆走過一個充滿機遇的年代。所幸的是,作為一個小人物我至少沒有在改革的跌宕沉浮中成為犧牲品。90年代末的基金黑幕給大眾留下的教訓是慘痛的,它提醒小人物們千萬不要被財富左右理智,集體的瘋狂可以瞬間叩響天堂之門,但必將猛地跌進地獄之淵。在此我並沒有給出價值判斷的意思,每一個人都有權利選擇參與歷史的方式,每一種方式又都暗示着歷史的必然選擇,然而就像湖光千色,水波是冷的那樣,光陰百代,時間也是冷的。時間會冷卻所有的喧囂和躁動,只留下有秩序有理性有韌勁的力量,穩穩推動歷史前行。如果這麼講,曾經波瀾不驚的生活倒勉強可以算是有秩序有理性有韌勁的了。只希望下個三十年,我們這些小人物能多一份熱情和自信,以及對這個時代的擔當。

《激盪三十年》讀後感1000字16

本書一大特點為作者文筆出彩,讀來朗朗上口,頗有韻味。

本書為下部,介紹中國企業1993~2008發展歷程。其中國企、外企、民企三者有着截然不同的命運。所有的發展均起源於改革開放的偉大試驗。

國企:力圖提高效率,擺脱體制束縛。它背靠雄厚的國家政策和資源支撐,處在得天獨厚的競爭高位,最終靠強勢的壟斷戰略實現巨大成就,數家壟斷國企位於世界五百強前列。

外企:在税收、用工和土地政策上享受了優惠,繼而在行業准入上優先,然後又在壟斷領域的開放中獵取驚人的利益,在中國的發展可謂順風順水。

民企:與前兩位相比,民企的發展可謂歷盡艱辛。而它又對中國的體制變革貢獻最大。民企發展幾乎沒有任何資源扶持,成長受到多重侷限,並每每在宏觀調控時刻成為整頓和限制的對象。民企擔當着改革先鋒的角色,並承擔着改革的政策風險。在它們的行為被政策認同之前,它們既是計劃體制的突破者,又是現行制度的違規者,不得不遊離在合法與非法的灰色地帶。無數民企的悲劇就發生在這裏。有些企業家的成功不是因為政策,而是因為他們無視了政策的存在,敢於闖灰色地帶。這是中國獨特環境下的獨特產物。

企業的成功最大的體現在於進入“世界五百強”榜單。中國企業經歷了多年追逐之後也成功進入了這個榜單。但令人遺憾的是,進入這個榜單的中國企業中沒有一家是在完全競爭領域中誕生的。這些企業因制度安排而成為了市值最高、最賺錢的公司,卻沒有積極的企業文化,沒有文明的管理思想,沒有強大的核心技術。他們有的,只是壟斷。

中國企業的成長過程中受到了兩大方面的限制,一是產權的模糊,為些消耗了企業家大量的智慧並直接導致決策的迂迴;二是沒有應有的金融支持,無法在最合適的時候完成偉大的跨越。在完全競爭領域成長起來的中國企業無一不受其中之一的困擾。所以説,產權制度的畸形和體制的落後是造成中國企業無法完成世界級跨越的重要根源。

《激盪三十年》讀後感1000字17

  英國思想家羅素曾經説:“提到過去,每個時代都承認它是事實,提到當前,每個時代都否認它是事實。”而天才的法國政治家托克維爾則在《論美國的民主》一書中寫道:“當各政黨只為明天而忙碌時,我已馳想於未來。”即將呈現在你面前的這部《激盪三十年》,正佇立在過去和當下之間,我的工作是盡一切可能進行一次清晰而可持續的描述,而很多結論則有待於後來者自己給出。

我在這裏要感謝的是,這段歷史的創造者、記錄者和研究者們。因為是當代史,所以我有機會接觸到本書中論及的不少人,企業家如柳傳志、張瑞敏、魯冠球、王石、宗慶後、牟其中、年廣久、劉永行、何伯權、黃鴻年等等,其他的企業人物和事件,我則從一些觀察者那裏獲得了第一手的資訊。我之前的同事童寶根是步鑫生的最早報道人,胡宏偉和新望分別是温州模式和蘇南模式的研究權威,我的大學同學秦朔以及新華社前同

  事、策劃人王志綱是珠江三角洲最優秀的觀察家,王安、童牧野對中國股市的描述給我很多的素材和啟發。此外,與我同為藍獅子發起人之一的劉韌對中關村的追蹤、胡泳對海爾的研究讓我得益匪淺,我的朋友何力、蔣耀波、許知遠、覃裏雯、趙曉對中國的考察總令我耳目一新。凌志軍著述的《交鋒》、《沉浮》一直是我寫作的重要參考書。此外,陳惠湘、遲宇宙、唐立久、王雲帆、何志毛、陸新之、程東昇、袁衞東對聯想、德隆、科龍、萬科、華為及柯達公司的長期跟蹤和著述,都給了我很大的幫助。我曾有機會向已經過世的費孝通先生求教關於中國鄉村建設的問題,他的謙和與風範讓人難忘。

  正如我在前言中所提及的,本書的創作動議是我在哈佛大學當訪問學者時萌生的,我要感謝肯尼迪政府學院對我的邀請,謝燕京學社社長杜維明教授接受我的訪問。我還要感謝未曾謀面的傅高義教授和黃亞生教授,他們對中國問題的深入研究給予我啟迪。

  我要感謝本書兩位最主要的直接參與者,鄭作時和朱琳。時是《希望永行:劉永行傳》《阿里巴巴: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兩書的作者,此次為協助我創作企業史,他耗費了大量的時間,也放棄了很多的機會。在華東師範大學就讀歷史學碩士的朱琳是檢索的真正高手,英文與中文一樣精通的她負責國內若干報刊、全部國際刊物和專題的查詢整理工作。在過去的兩年裏,我們每

  兩週碰面一次,討論相關的主題,然後又分散到各自的工作中。每次會前,我總是坐在書桌前,雙手輕撫鍵盤,眼望遠方,像一個磨刀霍霍的戰士等待另外兩個戰士的到來。

《激盪三十年》讀後感1000字18

閲讀《激盪三十年》,是一個百味雜陳的`過程,帶入感、激動、憤青乃至莫名的悲壯,直至最後一頁。帶入感,因為對這段歷史有交集或者説自己就是伴隨着這個時代成長起來的,清晰地記得自己上大學時還需要帶糧票,那時學校食堂的饅頭也才3分一個,及至後來的中關村興起、2000年互聯網泡沫、股市狂熱,再到當下的移動互聯網,回憶沒有任何門檻;激動,主要是被企業家的故事挑弄起來的熱情以及由此而引發的躁動;憤青乃至悲壯,則更多地是看到種種失敗以及背後無以言盡的曲折痛苦,特別是這種失敗背後的體制和時代原因,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無奈與無力感。

三十年改革開放的目標是實現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艱難轉型。不可否認的是當市場的主體已經實現了從產品生產到商品生產再到資本運營的階段,對於經濟的管理卻還在計劃與市場的泥淖中拉鋸。為每一個改革的失敗者惋惜,為每一步歷史的跨越感動喟歎。這是令每一個瞭解、歷經這段過程的人心潮澎湃的三十年。空間跨度如此之廣,所述人物、事件如此豐富詳實,《激盪三十年》展示給我們的是中國改革進程中的成敗得失。當年那些曾轟動一時的爭論或者個案在今天的一代人看來,或許早已成了歷史的飯後談資,但當我們透過時光的長河以另一種方式觸摸曾經離我們很遠卻又分明很近的中國改革史,一種悲情油然而生。在時時因為好奇而掰開手指計算1978-2008那三十年裏每一個充斥着原始資本積累中不可避免的血腥和銅臭味道的故事時,這種震撼又遠遠超出聽故事所能得到的快感。這是從骨子裏流淌着中國人不屈躁動血液的三十年。

1978年以後中國企業的發展史就是國營、民營、外資企的鬥爭史,至今依然。三十年間市場主體的力量變換與博弈,是文中最為精彩的演繹。在時光的推進中,我們看到國有企業、民營企業、跨國企業在中國的大地上縱橫捭闔、異彩紛呈。相比國營企業出身正統以及外資企業實力強大,民營企業家們除了敏鋭的嗅覺和頑強的鬥志之外真的拿不出什麼與對手抗衡。法律的壁壘、政策的障礙、民眾觀念的落後、媒體過猶不及的關注和利潤最大化的貪婪本性,更是常常使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身敗名裂,成為後來者的墊腳石。然而正是這樣一個“出身草莽,不無野蠻,性情漂移,堅忍而勇於博取”的羣體,令人難以置信地讓自己的企業在體制外壯大,在資源、市場、人才、政策、資金甚至地理區位都毫無優勢的前提下實現了高速成長。這其中自然有機遇問題,也迴避不了原始積累的灰色性,但毋庸置疑的是民營企業家在開創事業的過程中所展現出的一往無前的氣質。

歷史的洪流滔滔而過,作為後來人,我們回顧歷史,總會有千般感觸,也只有後來人的事後諸葛亮,才能查覺到歷史的冷酷,理解重大事件當事人的喜悦、辛酸和進退維谷。中國過去的三十年是高呼改革的三十年,政治、經濟和社會中的變化起伏可謂波瀾壯闊,“當這個時代到來的時候,鋭不可當。萬物肆意生長,塵埃與曙光升騰,江河匯聚成川,無名山丘崛起為峯,天地一時,無比開闊。”吳曉波以此作為題記確實恰如其分。每一個人都有權利選擇參與歷史的方式,每一種方式又都暗示着歷史的必然選擇,然而就像湖光千色,水波清冷,光陰百代,時間亦然。時間會冷卻所有的喧囂和躁動,只留下有秩序、有理性、有韌勁的力量,穩步推動歷史前行。

隱約中,我們感到今天所處的環境從某種維度上恰如三十年前的中國,機會與挑戰並存,舊的秩序不再適用,新的秩序等待肇始。無論是國家、企業乃至個人,都不是一個完全理性的存在,都會茫然、猶豫甚至犯錯。但是隻要堅持方向,有勇於開拓創新、推翻自我的精神,前景一定光明。甚者,唯有如此才有新生的可能。而身處其中的個體,如何調整自己、設定個體的方向則各有主張。是堅定跟隨外部環境,享受政策紅利,還是執着於自己認定的方向,等待風口的到來,相信不同的個體有不同的選擇。

無論如何,可以肯定的是不同的觀察角度導致了不同的判讀,猶如盲人摸象,每個人都自以為憑藉火眼金睛看到了未來。於是,流行在各個微信羣裏的文字被反覆轉發,肆意解讀。大多數人都在充滿興奮地傳遞各種觀念,卻在幾個月後發現仍然在同一漩渦裏,彼此強化處在所謂前沿的感覺,遙遙地看着新大陸,卻沒有一支安全穩妥的艦隊。

《激盪三十年》讀後感1000字19

改革開放前夕,中國經濟陷入了迷茫的時期。大家意識到這樣下去不行,卻又找不到指引的光芒。顧準是提出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第一人,然而沒有見證到改革開放的開端就去世了。他拆下肋骨,當作火把,照亮黑暗,惠及了整個神州大地,他堅信着的“中國的神武景氣終將到來”如今已經變成了現實。

三十年的變遷。這最近的三十餘年,是與我們生活最密切相關的三十年。很難想象沒有這段時間的變革,我們又會體驗怎樣的生活。然而史料繁雜、眾説風雲,只是想略微瞭解的話,《激盪三十年》不妨為至上之選。它可以在你腦內自動構建出一部關於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紀錄片,旁白就是書上的文字。

1978年,國家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始呈星火燎原之勢,科學和教育兩條腿還未開始爆發力量,通往世界的大門重新打開。當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改革之初尚還有我們現在難以理解的法律政策:在1983年之前,一個今天已經消失的經濟犯罪名詞——“投機倒把”在當時是一個很嚴重的罪名,要被抓去批評,甚至坐牢。直到深圳特區建立時,仍有官員批評説:“特區除了國旗是紅色的以外,已經沒有社會主義的味道了”。甚至有某省一位官員在參觀完深圳後回家伏牀痛哭,説:“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這些被過去觀念束縛的官員並未意識到,市場經濟能迸發出多麼大的能量,並且這種能量是在刺激經濟快速發展,而非影響體制穩定。

到了90年代,經過全國上下十餘年的努力,頑固的計劃思維被打破了,人們打開懷抱接受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下,許多虧損的國營企業被民營企業逼入死路。這些民營企業以民族企業自稱,展開了反擊國外企業的復興之役,中國經濟進一步繁榮。國企則靠股票上市和“抓大放小”,在民企的圍堵中喘了口氣。商業戰爭的硝煙與殺氣,在20世紀末的中國大陸愈演愈濃。

企業強則經濟強,經濟強則國家強。憑藉政府的政策開放和企業家的自力更生,過去拒絕商品流通的中國如今已經和世界貿易難以分割。我們有意識、有信心走出去,還能堅強地抵抗金融風暴的衝擊。西方發達國家也終於意識到曾經被自己欺壓的“東亞病夫”如今茁壯成長到可以與他們一戰甚至勝利,開始以反傾銷的手段企圖阻擋中國伸進世界各個角落的觸手。這場貿易戰打得很艱難,不論是國內企業還是政府都蒙受了一定的損失,對方也有戰敗之時。“勤勞的中國人”不一定贏,但一定會贏下去。至少到現在,改革開放後中國的表現已顛覆了整個世界對我們的認知。

對我的變化。作為一個95後,在讀這本書前對改革開放都沒什麼概念,也感覺不到什麼是改革開放。但是改革開放確確實實是在影響着我的生活,從衣食住行各個方面,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就從吃的來説,小時候期待着過年,不止是因為可以穿新衣服,還因為年夜飯都是一年都吃不到一兩次的好菜,各種大魚大肉。而現在,魚肉已成為我們餐桌上的家常菜,我們不再為基本的温飽問題而發愁,而是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食糧。

這一切都離不開改革開放,國家經濟再發展,改革開放加速着這個進程,讓我們能提前享受到現在擁有的一切。希望改革開放的下一個10年、20年、30年......能看到改革春風一直吹下去,把我們的祖國建設成為前所未有、繁榮昌盛的偉大國家。

《激盪三十年》讀後感1000字20

一時風騷不易,基業長青更難。王石,任正非,柳傳志,張瑞敏,宗慶後,馬雲,這些創業了將近30年的人,雖然不是每一個階段都站在時代的最頂峯,但是每個階段都沒有走錯大的彎路。

相比之下,李經緯,仰融,顧雛軍雖然也是那個時代的箇中翹楚,但是沒有真正把握住時代的脈搏,或身陷囹圄,或遠走他鄉,或東風不再,一手創辦的公司也是或半死不活,或不復存在。

不僅要去思考怎樣能夠把公司做起來,如何做大,還要思考公司怎樣活下去?

有些東西書上是不寫的。比如説,王石岳父的背景,王石掙第一桶金的關係(怎麼倒賣玉米,外匯)。

當然沒有必要去抱怨自己沒有這樣那樣的關係,而是要思考,在自己能力的範圍內,自己能夠做成怎樣的事業。

.國家的政策+世界潮流WTO入世,2003年開始國進民退,國外資本進入,壟斷行業開始贏取暴力,電信+能源(電力+石油)+銀行,開始大批掙錢。

國家99年開始給房地產鬆綁,房地產開始快速發展,房地產帶動鋼鐵,水泥,連着運輸等很大的一個產業被帶動起來,如果在一開始有這個眼光,抓住機遇就有可能做大做強。互聯網創業發展時間不長,但是創造了海量的財富。自己思考,怎樣瞭解國家大勢所趨,怎樣瞭解世界潮流。

不要和國家政策對着幹要順勢而為,不要逆勢而動。例子很多,同樣一件事情,在中國的不同階段不同場合,都可能面對不同的結局;同樣是建設鋼廠,國企就能搞,私企就不讓你搞,你私企搞了就不行。同樣缺少手續,平時有市裏幫忙兜着沒事,風口浪尖裏需要拿你去祭旗,你就悲劇了。

人不可張狂。禹作敏就是這麼死的,自己作死的。

很經典的話:魯冠球跟禹作敏説,你太任性了;禹作敏説魯冠球,你太圓滑了。

至少圓滑不會要人命的。技術很重要,尤其是製造業。

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那麼自己的利潤很難有保證,很容易面臨被不斷壓價的危險。 就拿電視,功能手機,還有現在的智能手機來説,TCL,長虹,海爾這些原來都是要追逐世界500強的企業,當沒有核心技術的時候,僅僅依靠營銷噱頭和低價策略,自己的盈利空間被壓榨,進而沒有錢投入到研發中,那麼到頭來就是死路一條。

當然這條路也很難,任正非説,公司每年把10%的銷售額投入到研發中,堅持了二十年,結果還是沒有任何原創性的創新。可見技術創新多難。

古代史可以先不讀了,多讀近代史,尤其是當代史很有用,因為這就是身邊的生活。之前一直讀中國的古代史,讀來讀去還是個糊塗,但是當代史就不一樣了,尤其是這本書,雖然自己現在只有26,對於後半段的事情有一個基本的瞭解,然後用這本書的很多觀點去印證自己的思維,豐富自己對當代歷史的認識,真正去思考身邊的人+事情。

《激盪三十年》讀後感1000字21

狄更斯在《雙城記》在開頭寫到:“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這是篤信的時代,也是疑慮的時代;這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絕望的冬天;我們什麼都有,也什麼都沒有;我們全都會上天堂,也全都會下地獄。”同樣,這樣的評價也同樣適用中國自78年來的三十多年改革開放,這是一個充滿變革的時代,是擺脱僵化的體制尋求無限可能的時代。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的《激盪三十年》以其冷峻之筆為我們展現了這一段不可複製的歷史。

很難説本書是一本財經書還是歷史書,這樣的劃分也毫無意義。但對於我來説,閲讀本書更多帶來的是讀史的樂趣,結合自身混沌的零散記憶,書中的細節恰如其分地勾起一種歷史存在感,諸如健力寶的、樂百氏、長虹等企業的興衰、幾乎具備一切社會功能的國企的變革、“萬元户”名詞的消失等等。作者筆下的歷史是是可以觸摸的,是可以被感知的。哪怕是我這個沒有經歷那個激情與哀痛並存,篤信與疑慮同在的年代的年輕人,也不禁為之神往。而對於我們的上一輩來説,本書再次把他們帶回那個四處散發着青春荷爾蒙的年代——那是他們那一代人的集體記憶,他們的過去構成成了這激盪三十年的圖景。這或許就是寫當代史的幸運,很能激起人的感同身受,可亦是寫當代史的難處,要把當下人的集體記憶刻成文字難免要有有些吃力不討好的心理準備。

作者力圖跳出時代的侷限來為我們展現出這三十年,這種新聞人客觀公正的敍述態度使中國企業在這其間的跌宕起伏真實地呈現在讀者面前。然而,書寫當代史的人很難完全擺脱時代侷限及當下的意識形態影響。可以説這三十年來的所有變革都是政治的伴生品,並且催生了一些重大的政治事件的發生。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這些與改革有着千絲萬縷聯繫的重大事件及人物毫無意外地缺席,不能不説是個遺憾——不過這是作者不能掌握的。除此之外,商業界本就是一個充滿偶然性的領域,加之在充滿變革的時代大背景下,這種衍變具有不可預知性。作者也清楚地明白這種侷限,他在書中寫到:“也許今天我們陳述的細節,會在未來的某一時刻出現新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詮釋,而過了若干年後,再度產生有趣而陌生的新意。”

可以肯定的是,幾乎人人都感受到了這巨大的變革,其間充滿了激情美好,亦有哀痛和失望。從改革初以滿足温飽為目標到現在的向小康社會邁進,三十年的歷史就是整個中國與貧窮落後堅決告別,共同求富的進程。但與此同時,改革帶來的腐敗、利益分配不均等種種問題日益凸顯。不僅如此,三十年的改革史,絕少不了一些草莽英雄的書寫,他們是一羣充滿激情與夢想的人,小心翼翼地規避着各種危險,遊走在法律的邊緣地帶,他們努力衝破體制之困。然而,任何改革都無先例可循,改革者先天的違法違規特質讓他們深陷牢獄,甚至帶來了性命之憂。當今天“投機倒把”一詞徹底從人們視野中消失時,年輕的我們又怎能想到曾有人因此槍決,而更多的企業家因為“法罪錯位”落馬。這種犯事於東,獲罪於西的現象讓獲罪的企業家獲得了眾多同情,其代表者為褚時健、牟其中。雖然身陷囹圄,許多著名企業家將之視為偶像。王石對褚時健一再拜訪,潘石屹、馮侖身上都可以看出深受牟其中的影響。正如有人所説:“改革是從違規開始的。”悲情企業家李榮融眼睜睜看着自己一手創辦的健力寶賤價出賣而無能為力。這一些矛盾可以讓我們一窺轉型時期法制的模糊和迷茫。

本書完稿於07年底,在此處出版的三年後,輝煌依舊,驕躁、不安、亦然。甚至有不少學者指出,改革出現了停滯、甚至倒退的趨勢。在剛剛過去的2010年裏,我們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同時通貨膨脹及高房價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卸任時自豪地稱自己為功臣,但同時民營企業生存條件依然堪憂;8月深圳迎來了經濟特區成立30週年,但同時富士康民工的N連跳讓人們開始關注年輕工人的生存狀態。此外,商界的刀光劍影從未終止:李書福收購沃爾沃、黃俊烈和陳曉控股權之爭、QQ和360綁架用户利益相互掐架、蒙牛伊利深陷誹謗門而距1996提出的“500強夢想”戰略已有14年之久,儘管這種圖騰深深地植入中國企業家的意識之中,卻沒有一家企業能榮膺此冠,並且依然不樂觀。

歷史仍在繼續,我們努力前行。光榮和夢想的實現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會有更多的奇蹟和精彩發生,儘管它一定會帶着破繭成蝶的痛苦。忘了在哪裏看到的一句話:人們很難看清楚歷史,因為那都是一些過期的垃圾,但是即使不瞭解歷史,我們絕對有理由相信,一個時代的能量會在一陣謠言的閃光之後趨於成熟,為何如此,當時沒有人瞭解,事後回顧,也沒有辦法解釋清楚。

《激盪三十年》讀後感1000字22

激盪三十年系統的介紹了改革開放到2008年金融危機中國市場經濟環境的變化以及隨之跌宕起伏的企業成長曆史。這是一本掃盲書,所介紹的內容十分基本,卻又不至於太晦澀無趣,因為説明的都是我們身邊的著名企業家和企業的故事,例如“傻子”瓜子、五大王事件、秦池事件、還有聯想、華為、巨人和任正非、王石、牟其中還有各大互聯網企業的發家史。我能舉出的例子太少,而這本書的信息量確實太強大了。是可以一讀再讀的好書。

給我的兩個比較深刻的印象,一個就是在中國,商確實是依附於政治。馮侖在《野蠻生長》中也將企業的發展歷史總結成三個時期,江湖階段、企業階段和資本階段。這三個階段都和國家政策緊密相關,而這種相關又和美國受到資本家嚴重影響的政治是不同的。國家的政策走向更加激烈和無法預測,如果走對了可能一夜暴富,也可能身敗名裂,在這種政治背景之下,企業如果想要取得發展,很容易依附於某個官員。但是馮侖也指出,只有終極的權利可以依靠,其他都是不可以依靠的,因為政治本身就缺乏穩定性。這一點看《紙牌屋》非常明顯,每個人都要上位,在政治家的眼中,商人不值一提,何況是商人地位更低的中國。難怪某位師兄説所推薦的兩個新聞網站中包括了人民網。

另外一個影響是關於產權,以前總是聽人提起產權,但是隻是一個粗略的影響,但是改革開放以來除了開放的主題之外,隨之而來的就是產權的變化,所謂“抓大放小”,所謂鄉鎮企業,產權一步步的從中央集權向人民靠攏,民營資本如同自由的精靈在市場經濟時代釋放了其無限的生命力,從本書中看起來的國營企業卻積重難返。我有一個點沒看懂,就是“國有資產”的流失。也許是國家給我的印象實在太沒有作為,所以我認為,不論黑貓白貓,最能抓老鼠的貓才有被養的權利不是麼?所以我認為的“國有資產”流失剔除了既得利益團體跳腳以外,似乎不具有什麼嚴重的傷害。但是事實上,又好像不是這麼回事兒。而因為產權改革而身敗名裂的人,是那麼可憐。

想到美國國有資產的機制,是買下快要倒閉的民營企業,經過強大資本和資源的經營,再將其以非常低的價格賣給市場,退出機制似乎非常合理,這裏面的借鑑之處,可能需要進一步的瞭解。

《激盪三十年》讀後感1000字23

這本上下兩冊的書,我斷斷續續花了好久的時間才看完。

這本書在大背景的敍述下,闡述了中國企業的三十年變遷,記述了無數企業家的跌宕人生,透露了企業發展的若干規律。

這三十年,用一句話來説,就是:政府為了改變現有的困境,而採取的一系列政策,而這其中一個最大的困境,便是國有企業效率低下,盈利乏術。於是承包經營,政企分開,放權改制,抓大放小,重組分立,上市融資、一幕幕由政府主導的改革在中國大地上鋪陳開來。而所有阻礙這一切改革或者有可能損害國有企業利益的公司或企業家,便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多少民營企業因為觸及或者可能觸及國有企業的利益,而被國有企業等既得利益者假違法或者改革之名,扼殺阻擊,乃至覆滅;多少企業家在這當中一無所有、或者身陷囹圄。

而在這其中多少人,藉着與政府或者官員的關係,遊走在法律和道德的邊緣,卻安然無恙。各個房地產企業的鉅額利益清晰地説明了這一問題,無論王石還是潘石屹等等,大多數具有官府背景,他們在其中獲得了利益。而很多無權無勢的人,大多數在這其中有着悲情的結局。真正像劉氏兄弟一樣走過來的鳳毛麟角。這也是中國企業有着鉅額盈利卻沒有誕生一批偉大的公司和偉大的企業的原因,因為他們靠的不是現代企業所依靠的管理理念,現代制度等等。

正如三十年的企業史告訴我們的一樣,千萬別因為什麼原因而跟政府或者國有企業對着幹,因為你會死的很慘。多少企業家因為可能損害國有企業的利益,而剔除出局,更有甚者一輩子身陷囹圄,不得善終。

然而,互聯網等現代事務的出現,催生了一些偉大的企業和人物,如阿里巴巴和馬雲等。互聯網是個新生領域,是個國有企業沒有涉足的領域,也正因為如此,他們才得以崛起。他們告訴我們,在這個壟斷決定一切的國度裏,仍有一些人可以有所作為。

在這個企業史裏,一些企業家以其獨特的判斷和堅韌走過了寒冬,迎來了春天,柳傳志、馬雲、任正非、劉永好、他們是中國大地上為數不多的清醒着。

改革是倒逼出來,真正的智慧永遠都在民間,他們才是中國的決定力量,他們也必將推動中國往更好的方向發展。中國的美好未來還很遙遠,但是這一天終會來到,因為現在我們正在一點點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