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蘇東坡傳》林語堂

欄目: 實用文檔 / 發佈於: / 人氣:2W

《蘇東坡傳》林語堂1

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林語堂《蘇東坡傳》

《Thy Gay Genius》,這是《蘇東坡傳》的英文書名。如果直譯過來,應當叫作《歡樂的天才》,想來是個頗具喜劇色彩的名字——譯者張振玉先生依然選擇《蘇東坡傳》為名,我想,應當是考慮了中華歷代的人才濟濟,只怕僅以《天才》為題,便會引發我們太多的遐思吧。蘇東坡——應當指出,這是一個快樂且無所畏懼的文人,天真爛漫的心至死不渝。他走過的路,與大多數中國古代文人相似;但他靈魂所經歷

的一切,卻足以讓其他文人歎為觀止。

林語堂先生用“心靈的喜悦”來描述蘇東坡的一生。蘇軾自己也説:“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矣。”蘇東坡像是有着一種特殊的魅力,他的身上有一種熠熠光輝,恬淡之中,撥響我們靈魂的琴絃……也許,千百年後,當我們站在這樣的一個視角上,重新去審視這個偉大靈魂的背影時,理應明白——那樣一些人,相對與永恆,他不過是微乎其微的塵埃罷了——然而,他們卻用自己有限的生命,締造着永恆的奇蹟。我想,這便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蘇東坡了。

我以為,蘇東坡作為一代文豪,有着超乎尋常的才華是其次,最為重要的,還是他的性情。他的性情,甚至不能説清是温柔還是豪放——如果説山水滋潤了他的靈魂,那麼赤壁便激盪着他的胸臆。於是《赤壁懷古》、《前後赤壁賦》這樣優秀的作品應運而生了——如果,東坡居士僅僅流連於江南的詩情山水之中,想來我們也沒有機會聽到“大江東去”的千古一歎了。一個靈魂對於文化與地域的兼容幷包,對於浪漫豪壯的雙重詮釋,才可以稱得上是健全和完善的。

蘇東坡的文章,經得住推敲並不多——從杜撰一事,就可窺見一斑。“想當然耳”,《禮記》上的事本是周公身上的,東坡來了個“張冠李戴”,成了堯的故事。雖説杜撰讓蘇東坡的形象有了一絲幽默的意味,但談笑之餘,亦驚歎其人格之灑脱。人的性格難免有缺憾,也許完美之是一種苛求。但是,蘇東坡的一生有着一個通向完美的趨向。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言:“生命畢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盡情享受人生。”這是一種通往永恆的希冀,一種靈魂的昇華。我想,説蘇軾至孝、至仁,那是溢美之辭;説他至慧、至善,未免也不夠貼切;然而,回首凝望那個千年之前的生命——他的靈魂,只是歷史長河中的一縷煙塵,但是,他的自我,已經超越了人生。

是的,蘇東坡只是一個性情中人,一個用喜悦來填充自己一生的人。也許他的言辭在歎息,也許他的心靈在歎息,但他的生命,卻閃爍着熠熠的和諧之光。他的生命,浩然之氣猶存。

《蘇東坡傳》林語堂2

《蘇東坡傳》這本書我才只讀了一半,便對蘇東坡這位大文豪有了足夠的認識。書中提到過許多地名,多得數不清,這也正提示了我們蘇東坡一生漂泊。

在書中,我最喜愛的是蘇東坡爽朗的笑聲——他的笑聲告訴了我許多道理。

他的笑是一種自得其樂的笑,他被貶之後賞景便成了他最大的樂趣。蘇東坡常對着風景寫詩,寫完之後總會為自己又完成一篇文章而高興地笑;蘇東坡的笑,還包含着一種不與人斤斤計較的笑,朝廷的官員為了針對他,因挑不出蘇東坡平時表現完美,就拿他的文章骨頭裏挑刺;蘇軾顯然沒與他們計較,反而還寫出“何日遣馮唐”這句話,話中毫無歸罪之意;蘇東坡的笑,更多的是苦中作樂。誰被貶之後不低落?就像你突然由組長被降到普通成員一樣,不再被人肯定你的潛質。

時勢造英雄,蘇東坡之因此在中國古代文學史談論上經久不衰,多半是因當時所處的環境,造就他頗高的思想道德素質。正正因蘇軾的思想超乎常人,才使他的作品猶如一顆璀璨的星在人羣中脱穎而出。

我喜愛他毫不恭維、仗義執言的性格。雖然他比較衝動、做事不經過“大腦”思考,但正正因這一點,才使他更富有魅力。《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裏面説過:“不好以為你是大學教授,因此作研究比較重要;不好以為你是殺豬的,因此沒有人會聽你的話,也不好以為你是個大學生,不夠資格管社會的事。你這天不生氣,不站出來的話,明天??還有我、還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為沉默的犧牲者、受害人!”蘇軾這種激烈的性格,對當時、和我們後世都有極大的影響,他告訴我們:不能讓那些不好的東西繼續下去,要阻止他們,阻止他們務必要有帶頭人。誰也不想讓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失,誰也不想當那第一個人,凡是有點頭腦的人,都不會那樣去做,蘇東坡正正因“沒頭沒腦”,就毅然去當帶頭人。

儘管在仕途路上坎坎坷坷、得罪過許多人、多次被貶,但蘇東坡依然不乏幸福籠罩。他有十分愛他的妻子、生死相依的弟弟、陪伴他的朋友、非敵即友的王安石、以及朝廷上的眾多好官。那裏面最讓人感動得便是皇上和皇后,皇后十分重視蘇東坡的文采,蘇東坡每次犯錯之後皇后總會為他求情;皇上對蘇東坡極其嚴厲,他重視蘇東坡的文采,但因蘇東坡做事欠思考、直言不諱,皇上怕他終有一天得罪大官,就把蘇東坡貶謫。

我對蘇東坡永遠懷有一顆仰慕之心,我喜愛他的真誠待人、真心交友以及直言不諱,如果我身邊有這樣的以為親人、朋友或者是同學,我會十分珍惜!

《蘇東坡傳》林語堂3

最愛東坡詩詞,尤記《卜算子》:"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特愛《定風波》:"此心安處是吾鄉",體味“誰見幽人獨往來”的孤獨,領悟“也無風雨也無晴”的釋然。心中始終吟唱有那句“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衰煙雨任平生"。一言以蔽之,怎個好字了得!

今日讀此書,追尋這樣一個具有深邃思想、豁達心靈的才子的生活軌跡,帶給我的,無不是心靈的喜悦,思想的啟迪。恰逢冬至,可以説是——冬日的幸福悄然而至。

本書是學貫中西的林語堂先生用生花妙筆,將一位偉大的文學家、政治家、書畫家的一生娓娓道來,同時,也把一個性格鮮明、多才多藝、形象飽滿、可敬可愛可親的蘇東坡清晰地呈現在人們的眼前。在林語堂眼中,他是一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祕書,是飲酒成癮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

林語堂説 ,蘇東坡今生的浩然之氣用盡。人的生活也就是心靈的生活,這種力量形成人的事業人品,與生而俱來,由生活中之遭遇而顯示其形態。正如蘇東坡在《潮州韓文公廟碑》中所説“(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者矣。故在天為星辰,在地為河獄,幽則為鬼神,而明則復為人。此理之常,無足怪者。″

雖蘇東坡畢生坎坷多舛,但是我認為他是極幸福的,有三位女子懂他,理解他,深愛他。他雖屢遭打擊而樂觀情懷不變,有赤子心,有爛漫心,有歡喜心,有清淨心,這是我極喜歡的。

現再讀幾首東坡的詩,甚好。

《蘇東坡傳》林語堂4

看月黑風高,讀“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蘇軾出生在了眉州的眉山,父親蘇洵和母親程氏對蘇軾和弟弟蘇轍關愛有加,蘇軾18歲時與15歲的王弗小姐成為了夫妻,一家人進京趕考。考中進士,後蘇軾的母親病故。再次進京,蘇軾被任命為校書郎,卻不得不與弟弟分別。熙寧四年,蘇軾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卻引來了王安石的憤怒。被逼無奈的蘇軾請求出京任職,也因此來到了他的“第二故鄉”杭州。後被朝廷小人抓住他的文章不放,以“諷刺政府”,“背叛皇室”的名義將蘇軾關進了大牢(文字獄)……但這都不能打垮蘇軾。出獄之後,蘇軾奉詔赴汝州就任。晚年的蘇軾被貶到偏遠的“南荒之地”,最終死在回程的船上,結束了他滿懷豪情壯志的一生。

“災難舛途沒有愚鈍他對生命靈慧的感悟,艱難困苦不曾消磨他對生活敏鋭的洞察”蘇軾的才幹與智慧並非任何人可以媲美,手下的妙筆生花婉轉出“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的曼妙,口中的美酒流淌激盪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壯,又或是在月明當空,微風輕拂臉頰時,轉身從容地歎息“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東坡的樂觀是一門學問,但並非每一個人都能學會他那種出神入化的豁達。當他面對一次次的誣陷一次次的栽贓一次次的被貶時,你何曾看到過他臉上閃現過一絲地悲痛或憤怒呢?蘇軾這位奇人上可進諫忠言,下可農耕為生。即使在花甲之年被貶到了偏遠的海南島,他也依舊保持着劉禹錫“陋室不陋”的樂觀心態以及孩童般的天真。東坡肉,生蠔……這些美味的食物不也是他為生活增添的一點光彩嗎?

林語堂先生説:“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善良的蘇東坡也好,耿直的蘇軾也罷,這位名副其實的“詩神”都做到了“不以一身禍福,易其憂國之心,千載之下,生氣凜然”,為後人樹立了一個良好的標杆!

望江山如畫,品“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蘇東坡傳》林語堂5

最近,讀了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愈發喜歡蘇東坡和他的詩。他的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漫長的流放中度過,但他始終有一顆豁達的心,這最令我佩服。

提起蘇東坡,或許大家並不陌生。“眉山出三蘇,草木為之枯。”説的就是蘇洵、蘇軾、蘇轍。三蘇裏,我最喜歡的就是蘇軾,蘇軾以東坡自居,所以後人又稱之為蘇東坡。蘇東坡一生起起落落,烏台詩案讓他跌落谷底,黃州務農的辛苦,惠州的慘淡,海南的缺衣少食……但他總能苦中作樂。閒暇之時,遊歷于山水之間,廣交天下有志之士,創作了一首又一首膾炙人口的佳作。

我喜歡他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祝福;也喜歡《定風波》中“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樂觀;更喜歡《江城子·密州出獵》中“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的豪情。

才華橫溢的蘇軾還是個地地道道的美食家。他被貶黃州時,用自己獨特的方法做的“東坡肉”,特地把這道菜譜編成順口溜的形式,以方便人們記憶,以至於現在這道菜還十分有名。他對生活的樂觀,對做菜的喜愛,對此可見一斑。也正如書中所説,正是這樂觀的精神,讓他在鬱郁不得志的時候,也能抵禦負面情緒的侵襲。

書中還寫到,蘇東坡和他的弟弟蘇轍感情深厚,二人曾有“風雨對牀”的約定。正是這般親情,維繫着兄弟倆,讓他們同甘共苦,伴他們走過風風雨雨,共同面對困難和挫折,榮耀和掌聲。還記得兄弟倆第一次分別時,東坡這樣描述他們分別時的複雜心情:登高回首坡壠隔,惟見烏帽出覆沒。苦寒念爾衣裘波,獨騎瘦馬踏殘月。以至於後來,為踐行風雨對牀之約,三番五次想要從仕途中退出,享受兄弟相處的喜悦。

蘇東坡是一個傳奇的存在,他寫出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千古華章,他的豁達開朗、樂天知命的人格魅力影響着我們每一個人。

《蘇東坡傳》林語堂6

20世紀四大傳記(梁啟超的《李鴻章傳》,朱東潤的《張居正大傳》,吳晗的《朱元璋傳》以及林語堂的《蘇東坡傳》),讀來風格各異,但最酣暢淋漓的莫過於《蘇東坡傳》,蘇東坡傳林語堂讀後感。我一直覺得,雖然遠隔千年,在文人氣質上,林語堂與蘇東坡的同聲相求,卻絲毫不因時光的阻隔而淡去。中華文化傳承的穿透力,由此可見一斑。

我對蘇東坡的偏愛,是從讀他的作品開始的,豪放如《念奴嬌 赤壁懷古》,深情如《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豁達如《赤壁賦》,閒雅如《記承天寺夜遊》……從文字而想見其為人,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蘇東坡的文學造詣固然是驚採絕豔,但在泱泱五千年的歷史裏,才華洋溢的不知其幾。司馬遷的史書為無韻之離騷,曹操的詩古直悲涼,江淹的賦文錯彩鏤金,柳永的詞纏綿綣繾……然而蘇東坡,唯有蘇東坡,才讓我在欣賞其才華之外,產生感情上的依附。

蘇東坡的一生,起伏跌宕,幾經沉浮。他少年得志,鮮衣怒馬,文章遍行天下,上至九五之尊宋仁宗,朝堂領袖歐陽修,下至庶民,對他無一不欣賞推崇,愛護有加;他為政一方,造福一地,千年之後,杭州的蘇堤,仍在見證和訴説着對蘇東坡的留戀。向太后當政期間,他得到重用,位居龍圖閣大學士,奔走於四方,紓解新政給百姓帶來的疾苦。

然而政壇多風雨,如果説王安石的改革派與蘇東坡之間的分歧,僅僅是政見之不同,那麼王安石之後,所謂“改革派”的章停之流,對待異己者的迫害,已經遠遠超出王安石的“流放”,他們捏造莫須有的罪名,製造“烏台詩案”,更甚者,將元佑年間覆被啟用的以蘇東坡為首的一批官員,誣陷為國之妖孽,將他們的姓名,鐫刻在碑石上,欲將他們生生世世,釘在“恥辱”柱上,是為“元佑黨人碑”也。其後蘇東坡被一貶再貶,從嶺南的惠州,到化外之地的海南,都留下了他年邁而疲憊的身軀。

無論是榮居高位,還是落魄南荒,蘇東坡給後人的印象,或瀟灑出塵,或安靜自守,或童趣未泯。即使是低潮期,當他冥想過去,也就是“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甚至在海南時,居無安身之處,病無可醫之藥,他仍保持着“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的氣魄。短短的六十多年,榮耀時不盛氣凌人,艱辛時沒有卑躬屈膝,怨天尤人。我對他的情感上的依附,正是來自於精神上的擊節和共鳴。

總結而言,蘇東坡的氣質,有儒家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的勇者無懼,有道家任真自然、騁目遊懷的順從天道,還有佛家“和光同塵,與俗俯仰”的自得。這是文人的理想狀態,然而能夠真正身體力行者,幾千年來,又能有幾人?

書的作者林語堂,也是我一直非常喜愛的作家之一。他在《京華煙雲》裏塑造的姚思安和姚木蘭這對父女,也是中華文化中道家思想的踐行者。在傳記中,林語堂對蘇東坡給予了無上的讚譽。作為一個喜歡蘇東坡的讀者,讀到這樣的書,自然如遇知己。不過也正是由於他對蘇東坡的欣賞,所以對當時另一位政治名人王安石,書中散發出強烈的厭惡感。甚至將一篇攻擊王安石的偽作《辯奸論》算在蘇東坡的父親蘇轍身上,連王安石的怪癖性格,也都成了他做作以博取名聲的罪名。我對王安石的認識是模糊不清的。但對於改革者,無論其最終結果如何,我都認為,至少他是時代的勇者。

《蘇東坡傳》林語堂7

閲讀下面的課外文言文,回答小題。

東坡詩文,落筆輒為人所傳誦。每一篇到,歐陽公為終日喜,前後類如此。一日與棐①論文及坡,公歎曰:“汝記吾言,三十年後,世上人更不道著我②也!”崇寧、大觀③間,海外詩④盛行,後生不復有言歐公者。是時朝廷雖嘗禁止,賞錢增至八十萬,禁愈嚴而傳愈多,往往以多相誇。士大夫不能誦坡詩,便自覺氣索⑤,而人或謂之不韻⑥。

【註釋】①棐:歐陽修的兒子歐陽棐。②更不道著我:再也不談論我,不傳誦我的名聲了。③崇寧、大觀:宋徽宗年號。④海外詩:指東坡被貶海外時所作的詩。⑤氣索:氣短。⑥不韻:不雅。

小題1:下列句子中劃線的詞與“是時朝廷雖嘗禁止”中的“是”意思相同的一項是()(2分)

A.斯是陋室B.問今是何世

C.不知木蘭是女郎D.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

小題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2分)

士大夫不能誦坡詩,便自覺氣索。

小題3:用“/”為文中畫線句子斷句。 (2分)

小題4:從“每一篇到,歐陽公為終日喜,前後類如此。”這句話中你能感受到歐陽修怎樣的品格?(3分)

參考答案:

小題1:D

小題2:士大夫沒有熟讀過東坡詩的,便覺得沒有面子(氣短)。

小題3:落筆/輒為人所傳誦

小題4:答題要點:開闊的胸懷。

《蘇東坡傳》林語堂8

《蘇東坡傳》的作者是林語堂先生,那麼在林老先生眼中的蘇東坡是什麼樣子的人呢?

“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祕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位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

也許這些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這也是他的人格魅力,這種魅力來源一種精神,那這種精神又是什麼呢?用蘇東坡自己的話説:“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是啊,在蘇東坡的眼裏,天底下都是好人。這是何等的胸襟,難怪他快快活活,無憂無慮,旋風般的活過一輩子。我們透過書本的墨跡,彷彿看到了千年前的一位知識淵博的長者,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哦,我似乎找到了蘇東坡快樂的原由。

蘇東坡過得快樂,無所畏懼,像一陣清風度過了一生,他曠古無今的文學造詣,敢做敢為的正直作風,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造就了一個浩然不朽的偉大生命。

讀完《蘇東坡傳》,感觸頗深:命運與造化我無法掌控,也求不得,那就笑由它去吧。我的心情,自己卻可以做主!人活着,就開心快樂吧!

原來既已聽聞蘇東坡大名,如雷貫耳,萬分佩服,尤其他那一闕《大江東去》、一首“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以及其餘如“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等等等等,不盡於牘,皆令我為之折服而讚不絕口。他為北宋豪放派詞人乃是當之無愧,開創出宋詞另一番天地。

閲畢此書,方知東坡其餘的光輝點如天際之星,亦熠熠閃光,如愛民、敬友、忠妻,不一而足,他在杭州任太守期間,曾數次不厭其煩上書朝廷“莫專以救濟百姓為法,而要未雨綢繆的做好防飢備饉工作”(見第二十二章)。蘇軾畢生朋友滿天下,且幾乎各行各業皆有:道士、僧人、朝廷命官、邊城微吏、平民百姓、青樓妓女、書法家畫家、詩人詞人,舉之不盡,列之不窮,就連後來他的敵人章CHUN(豎心旁加“享”),東坡也不計前嫌的寬容他的罪行(見第二十八章),至於其元配夫人王弗,蘇軾在她早年亡故後,作了流放百世、膾炙人口的《江城子》,其後娶王閨之以續絃,夫婦兩人舉案齊眉、相敬如賓,一直到後來還是在王閨之的大力操辦下蘇東坡從納了後來一直追隨他至死的小妾朝雲。

可見三個女人對蘇東坡一生都是極其重要的。當然,還有一個女人——元佑年間的太后,在其攝政期間(1085.3~1093.8)極力支持蘇軾,擢其高官,使蘇軾得以大力宣揚其政治思想。然太后逝世後,他失勢極慘,被四處流放,甚至到過海南,最後遇赦勉強才回到中原,死於常州。

無疑的,蘇軾的.一生是光輝璀璨的,他的人生旅程和他的詩作書畫一樣是值得我們後人細細體味的。無論是作為一名大宋帝國的臣子,還是一位舉世聞名的才子,他都當之無愧的在華夏大地的羣英中佔據一個極為重要的地位。林語堂這本書儘管融入了他自己對於蘇東坡的看法,但我想,正如他的那句“思想的快樂才是萬古不朽的“正是我們對於蘇東坡這位千年才子的貼切概括。

縱觀蘇東坡的一生,在宦海可謂三起二落。考中進士那年,在入榜的388人中名列第二,而且是因為主考官歐陽修的誤會(以為這麼精彩的答卷出自他的朋友曾鞏)和避嫌,否則當列榜首。蘇軾在擔任鳳翔推官三年後依例解職,英宗本欲破格拔擢為翰林,為宰相韓琦所阻,韓琦倒不是不喜歡蘇軾,只是認為年輕人應該多一些歷練。而英宗更是早就把蘇軾視為未來宰相的人選。至少從一0五七年到一0七九年這段時間蘇軾的仕途還算是一帆風順的。

一0七九年蘇軾受了四個月的牢獄之災,史稱“烏台詩案”。表面上是文字獄,彈劾他的官員在他的文章詩詞中找出大逆不道的語句,加以指控。更深層的原因是蘇軾加入了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反對王安石的新政。而蘇軾作為文壇新星,其影響力日增,因此要加以鎮壓。因與蘇軾通信或為他出版詩集,很多人受到牽連,包括預駙馬王詵。在黃州期間,蘇軾在一片東坡上耕田務農,從此自號“東坡居士”,他的四篇公認的最佳作品也在此時問世,即:《赤壁懷古》、前後赤壁賦、《承天寺夜遊》。

一0八五年到一0九三年這段時期是蘇東坡仕途的第二春,雖然一直擔任“省部級幹部”,但不管在中央還是在地方,都是在重要部門擔任領導崗位,政績上頗有建樹,可算是官運亨通。

一0九四年開始的第二次被貶,罪魁是哲宗及新任宰相章槨(應該是豎心旁,打不出那個字)。此人雖然可算是蘇軾的故交,但絕對是王安石一派,跟司馬光、蘇軾的政治立場對立。此次風波共有830名官員受波及,史稱“元佑黨人案”。蘇軾是第一個被拿來開刀的,想來是因為他在政壇和文壇的地位都同樣的高,對手不得不重視。

一一0一年獲赦後,當時的朝野一致認為蘇軾將再度得到重用,可惜東坡遽然仙逝。

《蘇東坡傳》林語堂9

今年國慶七天長假,奉老師之命借來厚厚一本林語堂的《蘇東坡傳》。本是是想草草讀完草草了事,可不想自己被蘇東坡命運多舛的一生所深深震撼,對這位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產生了無限的敬意。

我敬仰蘇東坡,因為他無可比擬的才華。一説起蘇東坡,就不能不提他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詩才。他的詩,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激昂豪邁,有“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深情款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裝濃抹總相宜”的清新雅緻,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人生哲思……其境界皆開闢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於筆端。透過東坡,我觸碰到中國文人飄忽的衣袂,聆聽到中國文化舒緩的脈動。

我敬仰蘇東坡,因為他樂觀豁達的性格。“成也其詩,敗也其詩”用在東坡身上再恰當不過了。“烏台詩案”讓人不禁感歎: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蘇東坡太有才華,鋒芒太露,原來與之為友的同志們也不會轉而排擠他,他也不會落的幾度外放他鄉的下常好在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他沒有鬱鬱寡歡,而是隨遇而安,創作才情與此同時也越發充沛。在密州,他寫出了公認為最好的中秋詞《水調歌頭》,那動人的詞句和悽美的意境至今長盛不衰。而在他晚年身處的嶺南蠻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也正是蘇東坡明朗豁達心境的寫照。

我敬仰蘇東坡,因為他的浩然之氣。當王安石變法過程中出現了種種弊端,蘇東坡等人立刻提出反對,蘇東坡利用他最擅長的武器——筆,寫出了上神宗皇帝萬言書,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學,也表示其個人之氣質與風格,其機智學問與大無畏精神,都顯然可見。隨後蘇東坡反對變法失敗被貶至杭州,於是,他遠離了喧囂,迴歸於清純空靈;他習慣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灑脱;他明白瞭如何應對困難,才能做到寵辱不驚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蘇東坡這一豪氣干雲的驚世駭俗之語昭告世人:一個人只要具備了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就能超凡脱俗,剛直不阿,坦然自適,在任何境遇中,都能處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無窮快意的千里雄風!

誠如林語堂所説: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心靈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蘇東坡的浩然之氣,也將如他的詩詞一樣永留千古!

《蘇東坡傳》林語堂10

蘇東坡,又名蘇軾,蘇子瞻。著名的詩人,畫家,書法家。

這位才華橫溢的大家,一生是極其坎坷的。24歲時考取功名,先後在鳳翔,杭州,徐州等地任職。他心繫民眾,所到之處,皆建樹頗豐。他生性耿直,遇到不平事,總要説一説,“如蠅在喉,不吐不快”。

作為一方父母官,視黎民百姓之幸福為己任,遭遇不良政法,勢必提出異議。終究惹得小人嫉恨,遭遇陷害。他愛詩作詩,因此聞名,卻也因此得禍。朝中奸臣無法找到蘇東坡任職期間有何錯處,只能在其詩中“挖掘”忤逆之罪,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這就是著名的“烏台詩案”,後被髮配至黃州。

在皇帝駕崩之後,由皇太后攝政,被昭回京都,予以重用,一路直升至宰相。可他不是政治家,卻身在政治漩渦中心,面對長久以來的清議彈劾,覺得無比煩累,自願請辭至地方。又到杭州,他稱之為“第二故鄉”,開始大刀闊斧,建醫院,修蘇堤,清理河道。

看到終日不停的暴雨,他建議提前預備糧食,以防災荒,然而,這又觸及一些人的利益。建議沒能被採納,反倒為自己埋下禍根。災難終究如期而至,許多地區,人民死亡半數。“小人淺見,只為朝廷惜錢,不為君父惜民。”這位大詩人,除了感歎“嗚呼,天下蒼生,奈何!奈何!”,別無他法。

皇太后去世之後,一個18歲的昏庸皇帝執政,一些被打壓的奸佞小人,死灰復燃,重新回到朝野,開始大幅度的報復,多數忠臣都被歸為“元祐派”,被降職貶謫,連一些死去的老臣都不放過,削官降爵,打壓其後代。章惇甚至奏請皇帝給司馬光挖棺鞭屍,並毀其《資治通鑑》。幸而,此次皇帝覺得太為過分,並未聽信讒言。

當然,蘇軾兄弟難免其黑手。蘇東坡先被貶謫至廣東惠州,發現他在廣東生活甚好,又被流放至海南。海南當時還處於境外,蘇東坡是唯一被髮配境外的官員。那時的他已60多歲,海南氣候悶熱潮濕,缺衣少食,生活十分艱難。

蘇東坡一生漂泊,有時舟車勞頓幾個月,剛剛到一個新城市,還未休整踏實,又接到新的任命,匆忙上路,趕往下一發配地。好在他的才氣人品,極為世人欽佩敬仰,所到之處,總有一些良善之士接濟,總有一些文人知己陪伴,所以他並不孤寂,生活再困苦,也能把酒言歡,日子再艱難,也能吟詩高歌。

終於這位昏庸的哲宗皇帝只活到24歲,之後由其母親皇太后攝政幾個月,那些元祐老臣得以赦免,蘇東坡才有機會返回本土。然而,在北返途中染上疾病,剛剛返回常州後,就結束了他顛沛流離,卻也豐富多彩的一生。

蘇東坡的一生多數時間都在朝為官,雖然他具備政治家的深謀遠慮,但卻不是政治家,因為他無心爾虞我詐的政治鬥爭,他沒有權傾天下的利慾薰心。他只是個一心為民的父母官,時時刻刻只想為民謀利,為民除害。他只是渴望自由的詩人,是心胸豁達的仙野道人,是童叟無欺的鄰家老翁。他亦是百折不撓的鬥士,剛正不阿的英雄。他是那個時代的偉人,亦是我們民族的驕傲!

説到蘇東坡,必繞不開王安石。小時教科書中提及王安石,只記得“政治家,王安石變法,青苗法”這些隻言片語的概念,未曾想,他的影響如此“深遠”。王安石是個怪人,不修邊幅,生活自理能力差,但在政見上卻極其自我。有人評價他坦率真誠,潔身自好,只是剛愎自用。為推行新政,凡是反對者,全部被撤職貶謫。他自身並沒有想要權傾一方的功利之心,只是為了疆域遼闊的強國之夢,付出再多代價在所不惜。

王安石變法的影響主要在兩方面,其一,由於青苗法利息太高,各項苛捐雜税壓力太重,致使民不聊生。有家不敢回,有谷不敢收,甚至出現橫屍遍野之慘狀。王安石死後多年,民眾仍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他們只有兩條路走:一是遇歉年,忍飢挨餓;一是遇豐年,鋃鐺入獄。”其二,推行新政之時,多數人持反對意見,賢臣遭遇罷免之時,王安石啟用了許多小人。小人一旦當權,後果十分嚴重。雖一度被打壓,但“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在哲宗皇帝年間,先後被他們誣陷懲辦官吏830人,輻射範圍之廣,其可恥可恨程度,令人髮指。至徽宗年間,王安石新政仍在推行,罷黜流放的賢良忠臣,老的老,死的死,皇帝昏庸,小人當道,民間疾苦,無人體恤,直至最終,宋朝走向滅亡。王安石算不算是宋朝的罪人?

想來,蘇東坡與王安石都是聞名於世,但他們於國,於民,於歷史的意義,卻是截然不同。

《蘇東坡傳》是十分豐厚的一本書。作者林語堂對相關資料考證詳盡細緻,這不只是關於蘇東坡個人的傳記,也是宋朝後期歷史的綜合呈現。與蘇東坡相關的人物關係,社會背景描述細緻入微,分析透徹深刻。而且,作者語言精煉優美,尤其許多景物描寫,繪聲繪色,彷彿身臨其境,令人神往,讀來真是一大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