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項羽本紀》

欄目: 實用文檔 / 發佈於: / 人氣:3.32W

《項羽本紀》1

項羽本紀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張良是時從沛公,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曰:毋從俱死也。張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張良曰:誰為大王為此計者?曰:鯫生説我曰: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故聽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張良曰: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沛公曰:君安與項伯有故?張良曰:秦時與臣遊,項伯殺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沛公曰:孰與君少長?良曰:長於臣。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張良出,要項伯。項伯即入見沛公。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曰: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項伯許諾,謂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沛公曰:諾。於是項伯復夜去,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項王許諾。

(節選自《項羽本紀》)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①素善留侯張良 ②秦王必喜而善見臣

B.①固不如也 ②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C.①秦時與臣遊 ②夫夷以近,則遊者眾

D.①沛公奉卮酒為壽 ②秦武陽奉地圖匣,以次進

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①私見張良,具告以事 ②取之百金,使工以藥淬之

B.①故聽之 ②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

C.①君為我呼入 ②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

D.①因言曰 ②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不全是詞類活用的一項是 (3分)

A.①乃夜弛之沛公軍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B.①臣活之 ②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C.①吾得兄事之 ②侶魚蝦而友麋鹿

D.①籍吏民,封府庫 ②羣賢畢至,少長鹹集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項伯在獲知范增勸説項羽要抓住機會襲擊劉邦的消息後連夜跑到劉邦的軍營中找張良

一起逃跑是幌子,其根本目的是要向劉邦告密。

B.張良作為劉邦的主要謀臣不僅才智過人,更可貴的是他對劉邦的忠心耿耿,危難之際對劉邦不離不棄。

C.劉邦在危難之際善於靈活應變,他抓住機會,通過與項伯結為兒女親家來籠絡利用項伯為自己排憂解難。

D.項伯憑叔父身份又以義字為理由在項羽面前為劉邦開脱,為劉邦在鴻門宴上沒被項羽過分為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9.斷句和翻譯。(10分)

楚漢久相持未決,丁壯苦軍旅,老弱罷轉漕。項王謂漢王曰: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漢王笑謝曰:吾寧鬥智,不能鬥力。項王令壯士出挑戰漢有善騎射者樓煩楚挑戰三合樓煩輒射殺之項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戰樓煩欲射之項王瞋目叱之樓煩目不敢視手不敢發遂走還入壁不敢復出漢王使人間問之乃項王也。漢王大驚。於是項王乃即漢王相與臨廣武間而語。漢王數之,項王怒,欲一戰。漢王不聽,項王伏弩射中漢王。漢王傷,走入成皋。

(節選自《項羽本紀》)(1)用∕給下面的文段斷句。(4分)

項王令壯士出挑戰漢有善騎射者樓煩楚挑戰三合樓煩輒射殺之項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戰樓煩欲射之項王瞋目叱之樓煩目不敢視手不敢發遂走還入壁不敢復出漢王使人間問之乃項王也

(2)翻譯下面的句子。(6分)

①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②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

參考答案:

6.(3分)A介詞,把(B①代詞,他的②助詞,無意,取消句子獨立性C①介詞,替②介詞,被D①介詞,趁着②介詞,依循)

7.(3分)D①籍,簿籍,名詞活用為動詞,造名冊户籍②聚集,沒活用。(A①名詞作狀語②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B①動詞使動用法②形容詞意動用法 C①名詞作狀語②名詞意動用法)

8.(3分)A項伯夜晚去劉邦軍營找張良,主要是出於與張良的私交深,因而想拉張良一起逃跑,並沒有向劉邦告密的企圖。

9.(1)(4分)

項王令壯士出挑戰∕漢有善騎射者樓煩∕楚挑戰三合∕樓煩輒射殺之∕項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戰∕樓煩欲射之∕項王瞋目叱之∕樓煩目不敢視∕手不敢發∕遂走還入壁∕不敢復出∕漢王使人間問之∕乃項王也(每錯、漏3處扣1分,扣完4分為止)

(2)(6分)

① 之所以派部隊把守函谷關,是防備其他盜賊進來和意外事故。(譯對出入給1分,譯對大意給2分。)(逗號前半句譯為派部隊把守函谷關的原因也對)

② 我希望和漢王你出陣一戰,以決勝負,不要白白地讓天下百姓子民痛苦啊。(譯對苦給1分,譯對大意給2分。)

《項羽本紀》2

是誰剎破這黯黯的黑夜,吹響了江東的號角?是誰破釜沉舟的決心,砸碎了秦關的城門?又是誰在烏江末路的悲壯中,演繹了一場千年絕美的霸王別姬呢?是男人就要恩怨分明,你是堂堂的大丈夫。是男人更需要兒女情長,你彈劍做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一出《霸王別姬》,唱斷了多少人的柔腸?你就像一顆亮得刺眼的流星,劃過歷史的天空,在極度輝煌過後,是毀滅。異於尋常的流星,你的毀滅是驚天動地的,留給後人的,是一聲聲的歎息。

項羽,一個貴族世家的後裔,一個英勇善戰的英雄,率軍攻秦,盡顯男兒本色。劉邦,一個平庸之輩,好酒色,無膽略,然而卻在楚漢戰爭中戰勝了你。結果是這麼得令人出乎意料,讓人不得不回首深思。其實劉邦和你各自有着自己的優點與不足,就好像一對瑕玉一樣。你有着英雄的氣魄,但你卻無法冷靜地面對挫折,亂殺無辜。劉邦有着過人的肚量,但他卻不能率兵打仗。一個兄弟情義,一個背信離義。

在歷史的舞台上,不同的抉擇決定了不同的命運。誰能夠在確定的時間,做出正確的選擇,誰就能避免失敗,從而取得成功。一場千年的等待,是你打破了這暗世的哀鳴,是你揚起楚江東的旗幟,多少江東子弟為你出生入死,為了你謳歌傳頌,殺殷通太守,是你揮就的號角,定陶之戰是你悲痛的傷痕,但你又絕不言棄,力拔山兮氣蓋世的你又拿起你的龍盤虎戟,披上你烏金的鎧甲,衝向硝煙漫漫的戰場。在那個時代,你是神話般的英雄!你那異於常人的雙瞳,你那驚破敵膽的怒喝,你的烏騅,你的霸王槍當劉邦與你獲得了推翻王朝的勝利時,劉邦聽從大臣的建議,不殺子嬰、約法三章,不受搞賞、秋毫無犯,而且退出秦王宮、還軍霸上。但與之相反的你卻不聽善言,殺子嬰、燒宮室、屠咸陽,曹無傷被誅,讓人不禁為你歎息,試問天下誰敢助項羽的楚國?可你也是一個有着矛盾並非完美的一個人,你可以屠城,可以殺人不眨眼,卻在鴻門宴上下不了殺手,即使范增暗示了無數遍。如果説你的濫殺無辜使你失去了人心,那麼在鴻門宴放走了劉邦就是你不明是非,不分敵我而犯下的又一重大錯誤。還記得在你受圍攻時,你在面對正在追擊你的故人呂馬童時,竟最終自刎以給呂馬童一個人情。在我看來,你的這一刎,的確彰顯了你過人的豪氣,讓後人更是為之而敬仰,但我們也從中看到了你的無奈和不自信。當然做人應當講義氣,但義氣不能代替原則!作為一個君王,一個領袖,應當以大局為重,以國家的利益為重,不能失去應有的立場和堅定果斷的明辨能力。與之相比,劉邦雖然也好不到哪去,但我要説劉邦卻正好好在你的通達和靈動的智慧上他雖然沒有過人的武藝,卻能充分利用別人的能力,以最終做到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選擇。你的敗,在於你不懂權謀,太重承諾,太重義氣,太崇尚暴力!

你也是幸運的,你有着一批忠心追隨的部下,為你死戰到底,與你共生死;你有着一個真正愛你,真正懂你的女人,在彭城之戰中,她陪着你度過不眠的夜晚,在四面楚歌裏,她為你擔憂,然而最後卻在烏江江畔的暖帳紅燭之下與你一起演繹了霸王別姬的千古絕唱。烏江流水,留下了你的遺憾,也讓我有了複雜微妙的感受,不知道是感動多於惋惜,亦或是惋惜多於感動,總覺得他不該如此消亡。

歷史在交替中消逝長流,金戈鐵馬,一曲終了。掩卷而思,不覺悠然神往。

《項羽本紀》3

因為看黥布列傳諸多情節與項羽有關,返回來把"項羽本紀"看了一遍,感觸良多。

項羽世代為楚將,其叔父項梁。

陳涉起義那年的九月,會稽郡守把項梁叫去商量,説江西皆起,此亦天亡秦之時,俗話説先發制人,後發則制於人,吾欲起事,使公及桓楚將。項梁腦筋轉得快,立馬心裏就有了主意,説,桓楚正逃亡在澤中,我侄子項羽知道他的去向,我去找他來。然後他叫項羽持劍立在門外,讓他看其臉色行事。項梁回到郡守房間,説“請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諾”項梁就把項羽叫進房間。須臾,樑眴籍曰“可行矣”於是項羽手起劍落,一劍斬了郡守的頭顱,就這麼簡單地殺了本欲與他們一起起事反秦的會稽郡守(可憐的人啊,對項梁叔侄本無惡意,結果連名字都沒留下就成為項羽劍下亡魂)。項梁持郡守頭,佩郡守印,走出郡守房間,一時間左右大亂,項羽所擊殺數十百人,方令一府中皆懾服,莫敢起。項梁召集認識的各路豪強官吏,宣佈起事反秦,遂舉吳中兵,徵集下割各縣壯丁,得八千兵士,再部署吳中豪傑為校尉、侯、司馬等職,其中有個人沒得職位,去問緣由,樑曰:“前日某喪使公主某事,不能辦,以此不能任用公。”眾乃皆服。於是項梁自任會稽守,項羽為裨將,管理下屬各縣。

剛一起事就充滿血腥兇暴,比較起來還不如像陳勝吳廣那樣,塞個紙條放到魚肚子裏,刻個石碑埋在土裏之類的,有點浪漫主義色彩呢。不過項梁基本上是個有點頭腦的人吧。

説到這裏,其實項梁項羽叔侄起事也不是偶然,書中有交代,項羽從小就是胸懷大志的人,當年項梁與項羽因殺人避仇躲到吳中,秦始皇巡遊會稽,兩叔侄在人羣中觀禮,項羽就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項梁較為老成知道利害,趕緊掩了侄子的口離開,但心中已有些罕異。這個情節也許有演義的成分。不過兩叔侄在會稽比較有名,項梁“每吳中有大繇役及喪,項梁常為主辦,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項羽則是天生有神力,“長八尺許,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叔侄倆相得宜彰,起事前已在吳中有些聲望和勢力,這些背景應該是靠譜的。

另外,從本篇一開始的描述已經看出,項羽很有個性,對自己的武力比較自信,但是學習就有點不大上心,“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恨鐵不成鋼,項羽還有理由:“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項梁乃教籍(項羽名籍,字羽)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看來,項羽顯然不是一個好學生,放到今天絕對過不了高考關。那麼,項羽的成名是否證明:自古以來差生也可以成功的,高考不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途徑(好勵志);但是,項羽最後的失敗是否又證明:無論如何,不學習始終無法成大事的(仍然是勸學勵志的好題材)。嗯,好像前後有點矛盾……反正吧,事情就是這麼個事,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體會,不同的視角會有不同的結論。————不好意思,我又進入話嘮模式了。

回到戰國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項梁起事後,廣陵人召平矯陳王詣封項梁為楚王上柱國,令他急引兵西擊秦。項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此時陳嬰也在東陽起事,東陽豪傑聚了二萬人想擁立陳嬰為王,陳嬰反覆推辭不願牽頭,告訴一眾軍吏,説項家世世為楚將,不如讓他們為將帥,“我倚名族,亡秦必矣”。於是,東陽豪傑以兵屬項梁。後來,黥布、蒲將軍也以兵屬項梁。共六七萬人,軍下邳。項氏軍隊逐漸壯大。

然後經過一番混戰,先是打敗了秦嘉,兼併秦嘉軍隊,再與秦章邯作戰,項羽攻襄城,“已拔,皆坑之”。此時項梁聞知陳王的確切死信,就召諸別將到薛城議事。范增建議立楚王。項梁從其議,乃求楚懷王孫叫“心”的,立為楚懷王,陳嬰任上柱國,項梁自號為武信君。此時劉邦已於沛縣起事參加了這次議事。

幾月後,項梁帶兵攻亢父,與齊田榮、司馬龍且軍救東阿,大破秦軍於東阿。田榮帶兵歸齊後,順便趕走了齊王田假,立田儋的兒子田市為齊王,田假逃到楚,田假的相國田角逃到趙,田角的弟弟田間也在趙地不敢回齊。項梁破了秦軍後乘勝追擊,並催促田榮一起攻秦,田榮提條件,要項梁殺田假才會助楚攻秦,項梁拒絕,同時趙國也不殺田角田間“以市齊”。“齊遂不肯發兵助楚。”這件事導致後來項羽分封諸侯時沒有田榮的份,田榮不服,叛楚。

項梁派劉邦、項羽屠城陽,攻定陶(未果),殺李由,攻外黃(未果),一路攻城略地,逐漸有些驕傲。宋義勸項梁驕兵必敗,項梁不聽。結果秦悉起兵益章邯,擊楚軍,大破之於外黃,項梁死。

唉,項梁有頭腦會兵法,與項羽的勇武相配,本來定能成就一番大事業的,可惜就這麼死了,天不佑項羽啊。

劉邦項羽帶兵離開外黃攻陳留,陳留堅守不能下,兩人商量,項梁軍破,士氣受損,不如回守,乃與呂臣軍俱引兵而東,呂臣軍彭城東,項羽軍彭城西,沛公軍碭。

這邊章邯破了項梁軍隊,認為楚軍已不足憂,乃渡河擊趙,大破之。當時,趙歇為趙王,陳餘為將,張耳為相,兵敗後逃入鉅鹿城中。“章邯令王離、涉間圍鉅鹿,章邯軍其南,築甬道而輸之粟。”這時候陳餘帶兵駐於鉅鹿城北,稱為河北軍。

楚懷王見項梁軍被破於定陶,就來到彭城親自領兵,這時候齊國的高陵君因為在項梁失敗前聽到宋義對項梁驕兵必敗的預言,對宋義十分信服,就在楚懷王面前極力推薦宋義,“王召宋義與計事而大悦之,因置以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救趙。”

但是,事實證明,這個任命是失敗的。

宋義率兵行至安陽,停留了46天,項羽催促,説目前秦軍圍趙王於鉅鹿,要趕快“引兵渡河,楚擊其外,趙應其內,破秦軍必矣”。宋義則説“今秦攻趙,戰勝則兵罷,我承其敝;不勝,則我引兵鼓行而西,必舉秦矣。”打的是撿落地桃子的主意。宋義是主帥,只好聽他的。但是宋義做得有些過分,乃遣其子襄相齊,身送之至無鹽,飲酒高會。而此時天寒大雨,士卒凍飢。項羽極其憤怒,乘早上朝見宋義之機,即其帳中斬宋義頭,出令軍中曰:“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誅之”。眾將皆懾服,曰:“首立楚者,將軍家也,將軍誅亂。”然後大家擁立項羽為代理上將軍,並派人去追殺了宋義之子宋襄。派人報懷王,懷王任命項羽為上將軍,當陽君黥布、蒲將軍等皆屬項羽。這個,又一次手刃上司,奪得指揮權。項羽實在不是一個容易掌控的下級。唯一可以控制他的恐怕只有項梁,可惜死早了。

至此,楚懷王只是個橡皮圖章,項羽成為楚國的實際統帥。

項羽殺了卿子冠軍宋義後,威震楚國,名聞諸侯。派黥布、蒲將軍帶二萬兵士渡河,救鉅鹿。戰事稍有勝利,陳餘又請求援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破釜沉舟”這個成語就是這樣來的。一到鉅鹿就圍了王離,與秦兵交戰多次。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諸侯兵也到了,不過均作壁上觀,楚軍則以一當十,楚兵呼聲振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結果大破秦軍鉅鹿解圍後,“項羽召見諸侯,入轅門,無不膝行而上,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矣。”此時,項羽(楚軍)之勇無人能敵,項羽憑楚國戰功成為諸侯統領。

然後章邯軍棘原,項羽軍漳南,相持不下。秦二世派人去責備章邯,章邯就派長史欣去秦宮請示彙報,但是趙高把持秦政,讓長史欣等了三天還沒見到趙高,心知不妙,跑回到章邯軍中,幫章邯分析,推測趙高可能害章邯:“今戰能勝,高必疾妒吾功;戰不能勝,不免於死。”同時,陳餘也寫信勸章邯叛秦,章邯猶豫了。偷偷派人與項羽定約。約未成。又打,漳南、汙水,三次大破秦軍。此時敗軍章邯固然已無戰意,勝者項羽軍也糧草怠盡人困馬乏,於是兩軍於洹水南殷墟議和。項羽立章邯為雍王。但是,主帥是降了,士兵卻出了亂子:諸侯兵士以前在服役或路過秦中時,秦中官兵難免傲慢,如今情勢改變,諸侯吏卒自然對秦兵多有奴虜行為,秦兵們私下就有了怨氣。諸將聽到風聲,告之項羽,“秦吏卒尚眾,其心不服,至關中不聽,事必危,不如擊殺之,而獨與章邯、長史欣、都尉翳入秦”項羽以為然,“楚軍夜擊坑秦卒二十餘萬新安城南。”——唉,一聲歎息。不知道當時章邯等人對此事作何感想……

項羽這一路腥風血雨殺過來,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完全沒有半點誇張啊。

然後就是著名的鴻門宴的故事了,以鴻門宴為轉折點,項羽的人生曲線從上升開始折向下沉。不過這一篇已寫得太長,很累了,後面的留待下一篇再寫吧。

這次把項羽本紀重新看了一遍,完全顛覆了以前對史記本紀的看法,本來我一直吐槽本紀沒有世家和列傳寫得精彩的,現在重新看了這一篇項羽本紀,簡直驚豔。寫得太好了。

如果可能的話,也許以後在繼續往後看列傳的同時,可以時不時的返回來重新看幾篇本紀。看情況吧。

《項羽本紀》4

合上書本,靜靜的回味着那些精彩的情節,如電影中一些破碎的鏡頭一點一滴慢慢拼湊起來。

你聽到了嗎?

一條大江,在這兩千多年裏,一直髮出雄渾的嗚咽聲。它並不是在不滿着什麼,而是想要喚醒沉睡了兩千年的你——英雄項羽!它是歷史的見證者,見證了你在生命的最後一刻的磊落、豪邁!當所謂的故人趕上來追命索魂時,你説:“吾為若德。”好一個“吾為若德”啊!説罷,你便砍下自己的頭顱,拋向呂馬童,我相信在此時,這如千金重的頭顱定能把呂馬童砸成一攤肉泥——這些都是大江悄悄告訴世人的。

微風輕輕地撫過我的臉,感覺是如此舒適。我想,這風或許曾在兩千多年前輕輕地撫過你,可能你會受不了這麼詩意的一刻。因為你是一個鐵錚錚的漢子!有人認為你過於霸道,過於迷信武力。而我卻認為你坦率粗獷,用“力拔山兮氣蓋世”來形容你才是最貼切的。

帳逢內,燭光散滿在地上,你坐在酒席的中間,儼然是個高高在上的王。相比之下,你的好兄弟劉邦顯然遜色一些。

項莊在舞劍。

一招一式是如此的乾淨利落,彷彿劍劍都能擊中敵人的要害。只是主人還沒有下命令。

然而機會是不等人的。

我突然想問你:多年後,你站在烏江邊上身臨絕境時,你有沒有後悔?後悔沒有在最佳時機裏殺掉劉邦?

或許此時多説已無益,唯有你自己心中明白。

窗外突然下起了雨,忽大忽小,落在土裏沒有聲音,彷彿是帶着某種温柔。收音機裏播放着某首淒涼的小曲,隱隱約約地透露某種情感。這種婉約,與你的豪邁相比,我顯然更喜歡後者。

司馬遷真是一位伯樂,若是沒有他寫的《項羽本紀》,或許在文學長廊裏就不存在空前絕後的霸王形象。我知道,蒼天既然造就了你,歷史就不會磨滅你的。

只是到最後,心愛的女人已持劍自刎,寶馬烏騅也隨亭長無奈離去,一馬一劍一女子,都在我眼前慢慢消逝,融入這混濁的空氣中,讓人看不見,也摸不着。

而此時,雨卻越下越小了。隱隱約約地嗅到了空氣中瀰漫的新土氣息,明明應該是舒適的感覺,但心裏卻是無法抑止的淡淡的失落和歎惜。一切,只因思念項羽罷了。

《項羽本紀》5

彷彿穿越了時空的界限,項羽的身影、模樣,他的每一句話,每一言語,都清晰地浮現在我的心底。最後,他的一切一切,都化成了烏江水面上倒映的那輪似血殘陽。

雖然本該成為一代王儲的他,卻無法成為真正的霸王了。他有太多太多的遺憾,在這個“王”字面前,江山或是沒人,他一樣也沒有得到,哪怕他心愛的寶馬烏騅也沒有留住,到最後,幾十萬劉軍的面前,他能握住的只是一把劍,還是送上自己生命的`一把劍。一代英豪到最後,擁有了什麼?而他卻被這烏江的山山水水的“擁有”了,他那“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霸氣,他那年輕時不羈的夢想,他那付與虞姬和愛馬的愛,都飄散在這山林之中,雨露之下,可是烏江自刎後,誰還能瞭解這一切?

當我剛剛在字字扉頁中觸碰到他時,我就覺得“此時他是一介英豪,今後也一定是一位王上”,可惜事與願違,他那當初震撼我的豪氣漸漸淹沒了,而那洶湧而來的潮水卻也出自他自身,他哪些“英雄氣短,兒女情長,傲慢與自負……”都將他緩緩推入失敗的深淵。而作為要成天子之氣的他,剛愎自用,在關鍵的時刻婦人之仁,優柔寡斷,喪失了一次又一次的良機,儘管身邊有範曾這樣的雄才為他謀算,但是歷史決定了他只能是個失敗的英雄。

做事我們不要面面俱到,要理智,不能讓情感控制自己的行動。項羽是我們成長中一個鮮明而有特色的例子。可我們要成的是比他還好的“英雄”。他雖失敗,卻也死得雄壯,他那對虞姬的愛,仍在感動着我們。他仍是我們心目中的英雄,因為他有真性情,他是個真男子!他那“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豪氣仍迴盪在這山谷之中。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首歌蒼涼悲壯,情思繾綣悱惻,歌中,我們聽懂了很多……或許項羽矣成為千百年來的歷史,他的靈魂只能存在卷卷書簡,在我們這個年代這種社會這個角度來看待他似乎太不真切,太不完整。

從書本里看他,是個精彩絕倫的角色;在現實裏看他,是個真男兒,只是於他,並沒有得到好的結果。他的性情,對於我們的成長,最值得肯定的是給我們的啟迪。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條蜿蜒的曲線,磕磕絆絆。一路上,我們走走停停,會有絢爛的彩虹,爛漫的鮮花,有趣的人有趣的事,但我們只需要平平淡淡,持有一顆沉靜的心,有自信,有歡樂,有力量,那麼,當我們回首成立時的人生是,我們婉然是一個成功的英雄。

《項羽本紀》6

項籍,子羽。自刎烏江而死,項籍出生於將門貴族。

項羽善戰,憑藉自己的武力打下一片天地,但缺乏謀略,只可謂“有勇無謀”。他太過信任自己的武力,並沒有軍事謀略的天賦——説到這裏,還能回想起一個細節:項籍小時候學書學劍都因“不能敵萬人”而不用心;後又習兵法,卻也只略知其意就罷了。過於自滿,缺乏耐性,從小胸懷大志的項籍,也在此時註定了失敗。

籍做事風格粗暴,甚至殘忍;他疑心太重,甚至逼走了范增;他不體恤民情,沒有紮實的羣眾基礎,贏了戰場,卻輸了人心。

但他仍是一個英雄,勇猛,豪爽,有着不凡的氣概。美人虞姬一直伴在他身旁,最後為了不拖累項王而自刎;駿馬烏騅隨項王一生,項王死後跳入江中不知所往。他值得被追隨,但他終是敗了。

籍敗於垓下,聽四面楚歌,以為漢已取得楚地,失了決心,感慨悲歌。第二日趁夜突破重圍,迷路之時又被路邊老農指入死路。

“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烏江邊,心愛之人離他而去,又中了韓信的“四面楚歌”。無法容忍自己的兵敗,這位氣概不凡的英雄,決定死在自己手下。

許多人對這位英雄感到惋惜,但這也許是項王最好的選擇——若項王不能改變自己的性格,那麼他也同樣無法改變結局。這是歷史的選擇,是項羽性格的註定。他是一位英雄,卻敗給了自己。

《項羽本紀》7

項羽本紀是西漢時期司馬遷所著《史記》中第七卷,是關於楚霸王項羽的本紀,它記錄了秦末項羽光輝壯烈的一生。以下是“《項羽本紀》讀書筆記”,希望給大家帶來幫助!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猶在,肯為君王捲土來?

霸王項羽,千百年來後人們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我認為在中國歷史上,雖有無數英雄人物,但如項羽這樣鐵血柔情的漢子卻很少。

萬軍包圍,四面楚歌也打不倒這個鐵骨錚錚的漢子。可虞姬的離去,卻讓他選擇了死。戰場上的縱橫吟嘯,面對伊人卻柔情刻骨,像項羽這樣的英雄,應當之無愧地受後人敬仰。

項羽在戰場上的無往不利相對的卻是政治上的幼稚甚至是愚蠢。坑殺戰俘,放棄關中,懷念楚國,放逐義帝,自立為王失盡人心。更為突出的表現是用人上,劉邦手下蕭何,張良,韓信,彭越,英布出身各不相同卻可以盡發揮其所長,而項羽卻連一個范增都不能用,項羽與劉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後來三國時代的東吳被滅也從側面説明當天下大定只剩江東的時候,江東是無法抵擋的。河南大學王立羣先生曾講“項羽是一個非常可用之人,卻坐在了用人之人的位置上”這就是項羽的悲哀。但政治上的失敗,無法遮掩項羽在軍事上的才華。二十四歲起兵反秦,28歲成為分封18路諸侯的西楚霸王,30歲自刎烏江,他是一位當之無愧的英雄豪傑。

1。項羽不畏權貴抱負遠大

少年項羽便凸顯這一特點,“書足以記姓名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後有關秦始皇曰“彼可取而代也!”壯哉項羽!從這些話中無不體現這一特點。

2。項羽當機立斷,有勇有謀

隨着陳勝吳廣大澤鄉的揭竿而起和“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振臂高喊,反秦的烈火迅速擴展,函谷關以東以大亂,秦帝國自然不會坐以待斃,六國的軍隊已不可信,當年滅六國的是三秦子弟,如今守秦國為帝國盡忠的還要靠關中的子民,他們越戰越勇,當年滅六國時的軍魂又被喚醒,反秦形勢頗為不利,在這危急關頭,項羽站了出來,在叔父項梁都沒有勇氣的時候,勸宋義出兵,不成,果斷斬殺之奪取兵權,帥楚軍出擊,在鉅鹿與秦軍決戰。他破釜沉舟奮勇在前,殺兵斬將,奪城掠地,坑殺二十萬秦軍,只此一役秦軍主力全軍覆沒,這一仗殺得帝國行將崩潰,殺得諸侯無不膽寒,殺的項羽威震天下,嗚呼快哉!

3。項羽優柔寡斷,政治不成熟

此特點人盡皆知,鴻門宴就是經典代表,亞父執玉環,擲酒杯,命舞劍,最終沒能殺掉劉邦。都因其猶豫不決,若項羽命帳內外伏二百刀斧手,擲杯為號,歷史早就改寫,另在封侯的問題上也體現其政治遲鈍。劉邦請封為漢王,今四川好似永不與項羽為敵,實際為掩人耳目,在四川積蓄力量,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伺機東進,奪取天下。可惜這些項羽都沒意識到,亞父很清醒,可惜不是項羽,因為亞父不是西楚霸王。

4。項羽性格剛烈,亦有柔情

楚漢爭霸,常年交戰消耗都很大,且劉邦總不投降,又無法徹底將其殲滅,雙方達成共識——談判,劉邦提出以黃河的一條運河為界,運河以東為楚地以西為漢土,雙方互不侵犯,項羽最終同意,準備東撤,但劉邦隨即違約,猛攻項羽,軍圍垓下,四面楚歌,項羽悔之莫及,深夜在帳中飲酒作詩,與虞姬對和,悲歌慷慨,左右皆泣莫能仰視,這一定是非常悽美的場景,無論誰在現場,都會為之動容,在註定項羽要失敗的情況下,在劉邦用盡各種方式渙散楚軍軍心之後,在軍中長期斷糧也無後勤的情況下,仍有八百餘名騎兵壯士跟隨着項羽,

體現了項羽與將士的深厚感情,若非此,料想項羽早已成光桿司令了,後來唯有魯地的人最後降漢也加以印證,項羽在戰爭的終點也是人生的終點,用痛快的一戰為自己悲劇的一生劃上了句號也推向了高潮,殺漢將,砍漢旗,斬百餘漢軍,他兑現了自己的誓言“此天亡我,非戰之罪也!”因無臉面對江東父老在烏江邊自刎,我想那最後追隨羽的八百餘騎騎兵應該也都殉國了。

嗚呼哀哉!真大丈夫也,我想項羽自刎時的眼神一定何其雄壯,他的眼神穿越千年,依稀浮現在我眼前……

感想:

項羽自他自刎的那一刻起,人們就沒有停止過對他的追思。項羽一生大起大落 ,沒有顯赫的背景靠自己的努力,白手起家,闖出了自己的天下。一生雖短暫,卻轟轟轟烈烈,他一直是我崇拜的偶像之一,我認為做一個真正的男人就要像項羽一樣敢闖敢幹,有理想有抱負,有鴻鵠之志,痛痛快快!若像螻蟻一樣活上千年,我寧像一顆氫彈,雖只有幾秒鐘卻能給世界帶來無比的震撼!縱觀歷史長河之內,英雄無數風流無盡,項羽的慷慨赴死報江東父兄,從容捨身慰男兒本色,如此氣節,空前絕後。在他英雄之軀訇然倒地之時,騰空而起,凌雲直上,流傳千里,催人至今。寧可無愧而死,不肯慚愧而生。

此刻想起我山東老鄉黃巢的一首詩,已表我內心的感慨也希望我的聲樂學習能像盛開的菊花一樣芳香透長安,美名傳天下: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項羽本紀》8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3-5題。(9分)

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時,年二十四。其季父項梁,樑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項梁嘗有

櫟陽逮①,乃請蘄獄掾曹咎書抵櫟陽獄掾司馬欣,以故事得已。項梁殺人,與籍避仇於吳中。吳中賢士大夫皆出項樑下。每吳中有大繇役及喪,項梁常為主辦,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遊會稽,渡浙江,樑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樑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樑以此奇籍。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陳涉等起大澤中。其九月,會稽守通謂樑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時也。吾聞先即制人,後則為人所制。吾欲發兵,使公及桓楚將。”是時桓楚亡在澤中。樑曰:“桓楚亡,人莫知其處,獨籍知之耳。”樑乃出,誡籍持劍居外待。樑復入,與守坐,曰:“請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諾。”樑召籍入。須臾,樑眴②籍曰:“可行矣!”於是籍遂拔劍斬守頭。項梁持守頭,佩其印綬。門下大驚,擾亂,籍所擊殺數十百人。一府中皆懾伏,莫敢起。樑乃召故所知豪吏,諭以所為起大事,遂舉吳中兵。使人收下縣,得精兵八千人。樑部署吳中豪傑為校尉、侯、司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於樑。樑曰:“前時某喪使公主某事,不能辦,以此不任用公。”眾乃皆伏。於是樑為會稽守,籍為裨將,徇下縣。

(《史記·項羽本紀》)

【注】①有櫟陽逮:有罪相連及,被櫟陽縣追捕;②眴:同“眩”,使眼色

3、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知其意,又不肯竟學略:大致

B、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陰:暗中

C、吾欲發兵,使公及桓楚將:將領

D、是時桓楚在澤中亡:逃亡

4、下列各組中加橫線的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A、樑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B、項梁殺人,與籍避仇於吳中長於臣

C、人莫知其處,獨籍知之耳頃之未發,太子遲之

D、樑乃召故所知豪吏荊軻廢,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項籍小的時候,學寫字、學武藝都沒學成,學兵法也是淺嘗輒止,半途而廢。

B.秦始皇巡遊會稽時,項籍竟然敢説將來可以取代他,項梁認為他自高自大,叫他不要胡説。

C.項籍雖然對讀書識字沒多大興趣,但他身材高大,才能、勇氣、膽識超出常人,周圍的人都怕他。

D.陳涉起義後,項籍在項梁的指揮下,砍下郡守的頭,殺掉上百個郡府的人,大家嚇得趴倒在地,沒有一個人敢起來。

答案:

3、(3分)C(將:統領軍隊,動詞)

4、(3分)D(A第一個“為”,介詞,被;第二個“為”,介詞,作為;B第一個“於”,介詞,到;第二個“於”,介詞,比;C第一個“之”指代桓楚的去處,第二個“之”指代荊軻;D兩個“於”都解釋為“於是,就”,副詞)

5、(3分)B(項梁認為他少懷壯志,抱負不凡,不尋常)

《項羽本紀》9

原文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②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③?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蜂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④。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⑤。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⑥。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⑦。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⑧!

註釋

①項羽: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蘇省宿遷縣西)人。秦二世時,陳涉首先發難,項羽跟從叔父項梁起義兵,大破秦軍,率領五國諸侯入關滅秦,分封王侯,自稱“西楚霸王”。後為劉邦所敗,困於垓下,在烏江自殺。本紀:《史記》的一種體例。按照年代先後,敍述歷代帝王政跡。項羽雖沒有完成帝業,但在秦亡以後漢興以前的過渡階段中,項羽實際上支配當時的政局,也代表當時的政權。正如本文所説,“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贊:文章最後的論贊部分。這裏是作者在敍事之後,以作者的口氣寫的議論、總結及補充的文字。本文選自《史記·項羽本紀》。

②太史公:司馬遷自稱。周生:漢時的儒生,姓周,事蹟不詳。舜:虞舜,我國上古時代的帝王。蓋:原來。重瞳子(瞳tóng):一個眼珠裏有兩個瞳孔,古人認為這是神異的人物。

③苗裔(-yì):後代子孫。暴:急驟;突然。?“豈……邪?何……也?”句:相當於現代漢語的“難道……嗎?為什麼……呢?”“豈”同“何”前後呼應,猜測的疑問句。

④夫:用在句首,闡發議論的語氣。陳涉:名勝,字涉,陽城(今河南省登封縣東南)人,他同吳廣首先起兵反秦,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農民起義領袖。首難(-nàn):首先起來造反。蜂起:比喻如蜂擁而起,極言其多。勝(shēng):盡;全部。

⑤非有尺寸:謂沒有一尺一寸的土地。隴畝:田野。這裏指民間。將:率領。五諸侯:指齊、趙、韓、魏、燕(yān)。項羽屬楚,合為六國起義**。近古:當時是指春秋戰國以來的時代。也:用在句末,堅決的語氣。

⑥背關懷楚:謂放棄關中形勝之地,懷念楚國,東歸建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市)。義帝:楚懷王孫,名心。公元前208年,項梁立心為楚懷王。公元前206年,項羽尊他為義帝,後來又把他放逐到長沙,並暗地派人把他殺了。難矣:意思是説,在這種種錯誤措施之下,想成功是很困難的。矣,用在句末,感歎的語氣。

⑦矜(jīn):誇耀。功伐:功勛。 奮:逞弄。謂:以為。力征:武力征伐。經營:整頓,統治。東城:在今安徽省定遠縣東南。寤:通“悟”。

⑧乃:卻,反。引:援引。這裏有藉口、推託的意思。天亡我:天要**我。這兩句是項羽自殺前説的話。“豈不……哉”:相當於現代漢語的“難道不……嗎!”反詰句,用否定來肯定的語氣。

譯文

太史公説:我從周生那裏聽説,“舜的眼睛大概是雙瞳孔”,又聽説項羽亦是雙瞳孔。項羽也是雙瞳人。項羽難道是舜的後代麼?為什麼他崛起得這樣迅猛呢?那秦王朝政治差失、混亂的時候,陳涉首先發難反秦,一時間英雄豪傑紛紛起來,互相爭奪天下的人數也數不清。但是項羽並沒有一尺一寸可以依靠的權位,只不過奮起於民間,三年的時間,就發展到率領五國諸侯一舉滅秦,並且分割秦的天下,自行封賞王侯,政令都由項羽頒佈,自號為“霸王”。雖然霸王之位並未維持到底,但近古以來未曾有過這樣的人物。 等到項羽放棄關中,懷戀故鄉楚地,流放義帝而自立為王,此時再抱怨王侯們背叛自己,那就很難了。自己誇耀功勞,獨逞個人的私慾,而不效法古人,認為霸王的業績只要依靠武力,就能統治好天下,結果僅僅五年的時光,就使得他的國家滅亡了。直到身死東城,他還沒有覺悟,不肯責備自己,這顯然是錯誤的。而且還藉口説“是上天要**我,並不是我用兵的過錯”,這難道不是很荒謬嗎?

評析

《項羽本紀》為《史記》的名篇,項羽是司馬遷重點刻畫的歷史人物之一。這篇讚語作為《項羽本紀》的結尾,用極為簡潔的文字,對項羽的一生作了歷史的總結,頗具權威性。項羽乃是一位傳奇性的人物,為此這篇讚語也就從傳奇處入手:虞舜和項羽本來沒有血緣關係,然而兩個人都是雙瞳孔,司馬遷以兩個人在相貌上的這種共同特徵,將項羽和虞舜聯繫起來,從而提出自己的疑問:難道項羽是虞舜的後代嗎?這就更突出了項羽這個人物的神祕色彩。

在論述項羽的光輝業績時,司馬遷強調了他創業的艱難,同時又突出了他發跡的迅速,以及他在歷史上的顯要地位。秦末羣雄蜂起,逐鹿天下;而項羽本無尺寸之地,卻在短短的三年時間裏,成為天下霸主,政由已出,是數百年未曾出現過的英雄人物。儘管項羽未能履踐天子之位,可司馬遷還是將他列入專為帝王設計的“本紀”之中。在司馬遷看來:項羽順應了歷史潮流,抓住了機遇,同時又具備了傑出的才能。項羽僅用三年時間,就完成了滅秦稱霸的大業;然而僅僅過了五年,他便敗在劉邦的手下。司馬遷從兩個方面指出項羽失敗的原因:一為他殺義帝而自立,結果眾叛親離;二為奮其私智而不效法古代。司馬遷論述項羽失敗的原因有一定的正確性,但不全面。筆者認為項羽失敗的根本原因是道德的力量,例如在“鴻門宴”上,出於道德他未殺劉邦;又例如項羽被圍困在垓下,烏江亭長讓他乘船過江,積蓄力量,以便東山再起,但項羽不肯這樣做,致使其自刎而終。

《項羽本紀》10

“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在中國歷史上有多少文人墨客為楚霸王項羽留下了一首又一首悲壯詩篇。

項羽,名籍,字羽。是與孫武,韓信等人齊名的頂級名將之一。古人評價到“羽之神勇,千古無二” ,其性情鋭志霸猛,勇武氣概千古無匹。他的豪爽性情在歷史的長河中散發着獨特的光輝。

但是也有人説項羽太過婦人之仁,興趣行事過於天真。但我認為着正是項王性情的具體體現。他如此的有愛有恨,有仁有義,才有了他與虞姬悽美而又深切的愛情故事,才有烏江自刎的悲壯情節,經歷戰爭無數,最終頓悟“楚漢相未決,丁壯苦軍旅,老弱罷轉漕。”所以毅然放棄了征戰。

項羽的性格的深層藴含着對人性倫理的深刻關懷。其中著名的典故鴻門宴就是項羽人性倫理的最好體現。從深處看鴻門宴,它其實就是一場榮譽,權利和人性倫理的激烈鬥爭。而最終項羽遵從了他內心人性的選擇,雖然這導致了他最後在權利鬥爭中的失敗,但在人性上看,項羽一直都是贏家。他的內心,一直都激勵着我們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可悲的是他這一代性情中人出生在了那個不太講人性的戰爭時代。他的出生便註定了悲劇的發生,當然,缺乏政治遠見,剛愎自用,迷信武力也是悲劇發生的原因。

性格的缺陷,時代的境況。最終使其隕落。有了烏江自刎的悲劇,自刎的前一刻他曾到“此天亡我也,非戰之罪也。”

項王的悲劇不禁引發其我們對人性的深思。我們應不斷的汲取他人性格的優點,避其缺點。才能在不斷了歷史進程中,漸成軀殼。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在當下的時代裏存活下來。

Tags:本紀 項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