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回鄉偶書》精品教學設計

欄目: 實用文檔 / 發佈於: / 人氣:2.67W

《回鄉偶書》精品教學設計

《回鄉偶書》精品教學設計

篇一:《回鄉偶書》精品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以隨文識字的方法,認識詩中的2個生字“客、何”,會寫“客、何、音”3個字,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2、緊扣識字教學,巧妙抓住“客”作為切入點,結合“何來”一詞擴展開來,讓學生進行想像,再通過品讀了解詞句的含義,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通過讀詩、悟詩,懂得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教學重點:

抓住“客”為切入點,通過品讀了解詞句的含義,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題

1、 課前背古詩,背《詠柳》。引出作者-------唐朝著名詩人賀知章。

今天我們要再來學習一首賀知章寫的古詩。

2、讀題。 回鄉偶書。

指名讀,齊讀。

二、初讀。

1、自由讀,讀準字音。 你覺得哪個詞比較難讀準,帶小朋友讀一讀。正音:鬢毛衰。開火車讀該詞。

指名讀整首詩,去拼音指名讀,齊讀。

三、研讀感悟。(抓線索“客?”)

1、 生字學習。

會讀這首詩並不難,我們很多小朋友小時候就會背了呢。如果能把其中的生字會記會寫那才能幹呢。老師考你一個生字,“笑問客從何處來”,這裏有一個生字“客”,(板書“客”)你怎麼記住它?擴詞,書寫指導。

2、 不是一家的人或者不是當地的人,我們尊稱他為客人。那麼你知道詩中所説的“客”是説誰呢?(賀知章),他到底算不算客人呢?(板書?)請帶着這個問題,再好好地去讀一讀這首詩,然後和同桌交流這個問題,説説你的理由。

3、賀知章是不是客人?反饋中指導朗讀和體驗感悟。

(1)不是客:學習第1、2行。你從哪裏知道的?

從詩句中看出: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①理解詩意。找兩對反義詞,板書:少小----老大離----回賀知章在十歲的時候,就和父親離開了家鄉去長安求學,離開家鄉後,他們生活十分艱苦,有的時候吃不上一口呢。在他八十三歲那年,他終於回到了家鄉。這一別就是70小時候離開這裏,老了又回來了,是這個村的人,怎麼能説是客人呢!

②你還從哪看出他不是客人?70多年過去,他有什麼變化了呢?理解“鬢毛衰”摸摸兩鬢在哪裏。(兩邊的頭髮都白了,人老了)。“鄉”就是“故鄉,家鄉”的意思,“鄉音”就是家鄉的口音,家鄉話。

④介紹賀知章的家鄉背景:你知道詩人的家鄉在哪裏嗎?老師告訴你,是我們杭州的蕭山,這可是我們杭州人的驕傲,出了一位大詩人呢!當年他離開杭州到長安去,也就是現在的陝西西安,雖然路途非常遙遠,可是他時刻都沒有忘記自己的家鄉,老了一定要葉落歸根呀!

⑤用自己的話説説第1、2行詩意。自己説,指名説,同桌互説。用“雖然--但是”這組關聯詞語放進這句詩中説説。(賀知章很小的時候就離開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鄉。雖然頭髮白了,模樣變老了,但是他的家鄉話沒有改變。) ⑥指導朗讀。指名讀,女生讀,男生讀,齊讀。那現在再來看看,原來這個看似“客”的人其實――(並不是客!擦掉板書中的問號)不是遠道而來的客人“來”了!而是離鄉多年的遊子――(“回”到這裏了!)我們把離開家鄉在外生活的人稱為“遊子”。這位在異鄉生活了70多年的遊子終於回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故鄉------杭州了!心中怎能不激動呢?再齊讀。

那麼為什麼詩人年紀那麼大了最後還要回來呢?(想念家鄉,想見家人朋友)板書:想念家鄉

(2)是客:學習第3、4行。

既然賀知章就是這個村子的人,不是客人,可是誰認為他是客人呢?為什麼會這麼認為?同桌交流。從詩句中看出: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指名讀。還可以從插圖中看,騎馬,有行李,是客人。

七十多年了,許多的事情都已經改變了,難怪家鄉的小孩子會把我當做客人,笑着問,這位客人,你從哪兒來呀?詩中哪兩行説的是這個意思。(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説詩意。指名説,自己説。

學習生字“何”。換偏旁或加偏旁。

看圖,這是賀知章牽着馬兒回到家鄉來到村口遇到孩子們時的情景。你猜猜他們在説什麼?

(孩子們看見賀知章卻都不認識,於是笑着問賀知章:“老爺爺,您是從哪兒來的?”)他們還會問什麼?

瞧這羣孩子多天真呀!他們怎麼能理解賀爺爺終於回到家鄉的激動與感慨呢。齊讀。

4、用自己的話説説全詩的意思。

三、朗讀並背誦全詩。

1、帶感情讀。

有人説一首好詩就是一首動聽的歌曲,那麼這首詩究竟是歡快的歌曲,還是憂傷的歌曲,是激動的,還是悲哀的呢?請同學們把自己的感受放進詩中,美美地讀一讀這首詩。

(可以是高興的,激動的,憂傷的,悲哀的,感慨的讀法) 指名讀。

2、唱詩。古代的很多詩詞不光可以讀,還可以唱,我們也來欣賞一下這首詩。

3、賀知章老爺爺離開家鄉多年,又重新回到家鄉,這種心情是激動的,又有着無限感慨。讓我們帶着賀知章老爺爺的這種複雜的心情把古詩背一遍吧。

“月是故鄉明,人是故鄉親”,遠在他鄉的遊子終於回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家鄉了,回到了在夢中出現了千百遍的故鄉,再背誦。

四、拓展。

1、釋題:回到家鄉,遇到了這件事,他心裏很有感想,於是就寫了這首詩。

再讀課題,這就是這首古詩題目的意思。指名説。

2、後來,賀知章爺爺進了村子後還看到了許多事情,在很多親朋好友家裏瞭解了近70來年一些人和一些事的變化,他再提筆寫下第二首詩:

回鄉偶書二首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自由讀,齊讀。

3、後來,村子裏為了紀念他,將他回鄉後為村子修建的一座橋改名為“思家橋”,把村子改名為“知章村”,當地的小學命名為“賀知章小學”,這些名字一直延用到現在呢。有興趣的同學雙休日可以去蕭山尋找賀爺爺的歷史足跡哦。

4、今天我們學習的這首古詩是描寫詩人思念家鄉的,我們以前也學過想念家鄉的詩,複習古詩。

課件出示:《靜夜思》《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五、書寫指導。

何、音。 《課》最後一題,默寫。伴隨着音樂下課。

板書

回鄉偶書

思 鄉 賀知章

客 少小 離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

遊子 老大 回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篇二:《回鄉偶書》精品教學設計

知識目標:

會認“偶、鬢、衰”三個生字。

能力目標: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情感目標:

結合圖畫了解古詩大意,在誦讀的過程中,感受回鄉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教學重點:

1、把詩句讀正確,讀流利,讀出感情。

2、體會古詩平淡的描寫中隱藏着的詩人淡淡的悲傷。

教學難點:

1、把詩句讀正確,讀流利,讀出感情。

2、體會古詩平淡的描寫中隱藏着的詩人淡淡的悲傷。

教材分析:

《回鄉偶書》這首詩描寫了詩人賀知章在早年離開家鄉,晚年回到久別的家鄉後,發現人事的變化,面對孩童的不識與陌生,心中蕩起無限感慨之情。本課學習中一共有5個生字,字形結構都不太難,學生易於識記。本課的難點是通過對詞語的理解及多種形式的朗讀感受詩人對家鄉的懷念以及回到家鄉後的萬分感慨之情。古詩不同於語體文的閲讀課文,它結構嚴謹、語言簡練,但對於小學生來説,年代久遠,字詞和句型與語體文都有區別。因此,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在這首詩中重點需要學生理解的詞語有“少小、老大、鄉音、鬢毛衰、笑問”等詞語,只有對這些詞語理解了,才能把握全詩的感情。學習古詩,理解後還要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學生分析: 本班學生思維活躍,有豐富的想象力,本課的教學根據低年級學生的特點主要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及想象體會、創設不同的情境,以情引讀使學生感受詩人對家鄉的懷念以及回到家鄉後不被認出的萬分感慨之情。

教具:

生字卡片、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詩題。

1、談話導入:“同學們都跟爸爸媽媽生活在一起嗎?可是文老師就沒有那麼幸福了!老師離開家鄉來深圳學習工作已經6年了。這6年老師每年只回家兩次。老師可想念家鄉了!”看(出示幻燈片:回家),“每年春節人們都會趕着回家過年,為了買一張回家的車票甚至不惜整夜守候在車站,多麼感人的思鄉之情啊!” “我們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對從小生長的故鄉非常依戀,有着濃濃的故鄉情結,人在外地而常常心繫故鄉。” “今天我們就來學一首描寫回家的古詩《回鄉偶書》。”(邊説邊板書詩題和作者。事先板好“回鄉”和“書”三字,此時補上“偶”字。)

2、教學“偶”字,師板書偶,邊釋字形,學生跟着書空右半邊;讀“偶”。學生齊讀課題。

3、理解題意:偶,偶然的意思,偶書呢,偶然間寫下的詩。 “偶然間寫下的詩常常是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才有了一時的感受,詩人賀知章回家時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又有什麼感受呢,我們就要來細細地讀一讀他寫的這首詩。”

二、自主讀詩,整體感知。(初讀古詩,讀準字音,把詩句讀正確,初步感受詩的情感及韻味。)

1、介紹詩人。(“在學習這首古詩之前,我們來了解一下詩人的情況。”)

2、自由讀通詩,讀準字音,不會讀的字多讀幾遍。

(課件顯示朗讀要求。

1、讀準生字的字音,有節奏地讀通詩句。

2、藉助課文插圖想想每句詩大概講了什麼意思,實在不明白的劃上橫線準備提問。)

3、教師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1) 帶拼音讀:認讀“鬢”,強調發音,認讀“衰”

(2) 去拼音讀,開火車讀。

(3) 出示詞語:偶然、少小、老大、鄉音、無改、鬢毛衰、衰老、相識、笑問、客人、何處來。學生認讀。

(4) 説説你已經理解了古詩中那幾個詞語的意思。(估計學情:少小、老大;回、相見、相識、客、何處、笑問)在這個環節中相機指導“客“字的書寫並讓學生在田字格里練寫。

(5) 説説哪個詞你實在想不明白了?(估計:鄉音、無改、鬢毛衰)讀“鬢毛”,理解“鬢毛”(圖片幫助理解);理解“衰”的意思。解釋:“衰老”(能用這個詞來形容我嗎?那形容怎樣的人,比較合適?);出示“鬢毛衰”詞組,學生認讀,理解“鬢毛衰”的意思;

(6) 指名説説詩句的意思(説一句,幻燈出示一句詩意)用“雖然??但是??”接“鄉音無改鬢毛衰”這個句子。

4、齊讀古詩。“理解了詩的意思,我們應該比剛才讀得更好了。”

三、感悟詩意,讀中悟情。

1、指名讀,師生評議。(讀準確,讀連貫)

2、教師範讀,讓學生初步感受詩的情感及韻味。(大家讀得這麼好,我也想來讀一讀,同學們給我這個機會嗎?)“謝謝同學們的誇獎,老師能讀得這麼好可是有訣竅的。俗話説: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拿到詩後,大家認真讀,用心讀,多讀幾遍就能把它讀好。大家有信心讀出詩的韻味嗎?現在我們就來一句一句地讀。)

(一) 指導第一句

1、學生自由讀第一句。

2、出示年老而歸的畫面。顯示年少與年老的對比圖,出示兩行詩。

3、指名讀。通過觀察對比兩幅圖,説説你想帶着怎樣的情感讀這句詩呢?——難過:離開的時候還是小孩子,而回來的時候已經頭髮都白了,很傷感。(“聽了你的朗讀,我知道詩人他終於回來了!”“聽了你的朗讀,我知道了詩人真的很老了!”)

4、體會情感齊讀第一句。“這時候的賀知章老爺爺看着家鄉的變化,聽着家鄉話真是悲喜交加啊!他不由地發出感歎——“少小??” 過渡:詩人已經激動得迫不及待地回到了家鄉,心中無比激動高興的詩人回到家後受到怎樣的對待呢?

(二) 讀第二句

1、出示兒童與詩人相見的畫面。

2、請同學們觀察圖畫,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位小朋友,你會對賀知章爺爺説些什麼話呢?

3、教師扮演詩人,學生們扮演孩子們,師生互動理解詩句。 “離家五十年,終於回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家鄉,結果孩子們卻把我當作了外來的客人!唉!可真是‘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你們能明白我的感受嗎?” “是啊,離開家鄉的日子實在太久了,以至於孩子們都把我當作遠來的客人啦。這是賀知章老爺爺深深的歎息啊!你們能帶着這種心情讀一讀嗎?”

4、指讀,教師評一評。(聽到你的'朗讀,我知道詩人的心情是多麼難受啊!聽到你的朗讀,我彷彿聽到賀知章老爺爺的聲聲歎息??) 過渡:《回鄉偶書》把詩人急切重回離別了數十年的家鄉時那種又喜又悲的感情,表現得親切自然。讓我們再把這兩句連起來讀一讀,看誰能把作者的又喜又悲的情感讀出來。

5、齊讀。

6、小組探究,想象體會。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每當過年過節的時候,賀知章爺爺該是多麼得思念家鄉啊!請同學們想象一下,每當中秋月明時,賀知章會怎樣思念家鄉?每當九月重陽,賀知章會怎樣思念家鄉呢?一年過去了,又是除夕了,賀知章又會怎樣思念家鄉呢?請同學們在四人小組裏討論,把你的想法輕輕地告訴你的組員。”

7、以情引讀,讀中悟情。 “是啊!賀知章爺爺如此的思念家鄉,今天,他終於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鄉,可是家鄉已經不是以前的模樣,同學們想象一下家鄉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朋友?親人?詩人自己??”

8、學生回答,教師相機創設情境,以情引讀。 “是啊!50年後,朋友大多離去,昔日朝夕相處的朋友再也不見身影。詩人不由感歎起來——(引讀全詩)” “50年後,親人大多離去,往日一家人團圓歡樂的景象再也無處找尋。詩人不禁歎息起來——” “50年前風華正茂,年青力壯,50年後卻老態龍鍾,白髮蒼蒼,真是人生易老,物是人非啊!詩人不由傷感起來——”

四、配樂吟誦,昇華詩情。

“是啊!歲月在少年的臉上留下了深深的皺紋,日子給烏黑的頭髮染上了白霜。漂泊在外的遊子已不再是從前的模樣,家鄉的人與事每天也在變幻,但唯一不改的是遊子的那顆回家的心,唯一不變的是對家鄉深深的愛。”

1、學生學習吟誦。“請同學們帶着這種深深的愛、濃濃的情再次朗誦全詩。”

2、指名吟誦,師生評價。(從你們的朗讀中,我聽出了詩人終於能回到故鄉的興奮與高興。還聽出來詩人不能被家鄉人認出的悲傷。)

3、配樂朗誦全詩。(教師一邊創設情境,旁白配樂,學生投入朗誦。)

五、閲讀續篇,深化感情。

(你們已經能像詩人一樣把思鄉之情表達出來了,就像詩人的知音一樣。詩人還寫了另外一首表達他思鄉之情的詩,也叫《回鄉偶書》,是第二首。請大家藉助拼音自己把它讀一讀吧!)

1、出示《回鄉偶書》第二首。(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2、學生自由朗讀。

六、教師總結。

我們學習了《回鄉偶書》的第一首,通過吟誦詩句,體會了作者眷戀家鄉以及憂傷之情。第二首《回鄉偶書》就請大家回家跟你們的爸爸媽媽一起讀一讀,好嗎?

板書設計:

回鄉偶書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教學反思

古詩語言精練卻意境悠遠,“文章合為時而作,詩歌合為事而發”,每首詩都有着特定的創作背景,而這些背景離現在的生活特別是學生的生活實在是太久遠了。他們可以琅琅地背誦“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卻想不通為什麼那老爺爺年紀那麼大了,還要獨自一人在冰天雪地裏釣魚,那種清高對於他們來説是絕對體會不到了,因此古詩中有些情感的感悟只能成為也應該成為空白,等待以後他們用自己的人生經驗來補白。 《回鄉偶書》這首詩學生能體會到哪個度呢?能體會久別家鄉後回到家鄉的那種高興,卻不能體會那種葉落歸根的安然;能體會到少時離家老大才得以回來的難受,卻體會不到物是人非韶光不再的傷感;能體會村口兒童笑問“客從何處來”的情境,卻體會不到作者心中那又喜又悲的複雜情感。 那種淺層次的高興和難受可以通過創設情境,通過詩句意思的理解來讓學生體會,例如我在揭題時通過談話的方式讓學生理解久別家鄉思念故鄉的感受,再通過春節火車站人們趕着回家的圖片讓學生對“思鄉”有了情感上的共鳴,為下面的古詩教學作了鋪墊。在課中,設置了 “每當中秋月明時,賀知章會怎樣思念家鄉?每當九月重陽,賀知章會怎樣思念家鄉呢?

一年過去了,又是除夕了,賀知章又會怎樣思念家鄉呢?”這樣幾個問題,讓這首古詩所藴含的作者濃濃的思鄉之情化作了具體的一個個情境,如此一來久思家鄉而不得回,終老才得以回鄉的無奈與傷心就不難理解了。並且我以情引讀,通過讓學生想象家鄉朋友、親人的離去以及自己的變化來引領學生體會詩人情感進而投入地朗誦詩歌,達到感情的昇華。但這些環節也只是幫助學生理解了這首詩中的作者當時是既高興又難過的,至於百感交集、悲喜交加的這種深層次的情感是怎麼也不能感同身受的,只能留待於長大以後的用自己的人生經歷去體悟“鄉音無改鬢毛衰”的傷感吧!而此刻在課堂上,天真、純潔如一泓清水的心怎麼可能有那麼蒼老而無奈的感受呢,因此不能體會也不覺得遺憾了。 我想這堂課只是在學生心中留下了這首詩的印記,為以後某時某地某情某境時有感而發脱口而出吟詠這首詩作好了存儲的準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