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初中物理課題結題報告

欄目: 實用文檔 / 發佈於: / 人氣:1.19W

初中物理課題結題報告

初中物理課題結題報告

篇一:初中物理課題結題報告

摘要: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是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要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減輕學生過重負擔的一個根本措施。

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關注學生的進步或發展,提高實效性更多地關注可測性或量化。教學的主要過程在課堂,課堂上用什麼模式去學習、決定着教學的效果和發展。幾年來我們圍繞提高初中物理實效性的這一中心,進行了備課、上課策略的研究,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在探究性學習、合作學習、綜合實踐活動的研究和“30---15”課堂精講精練模式的研究等方面進行了理論和實踐的探索。提出了有效教學的觀點,促進了師生的共同發展。

在本課題研究中,我們以人的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指導,依據現代教學價值論,運用現代教學結構理論和建構主義理論,進行了教學現狀的調研,經過學習培訓,開展研究課研討活動,以點帶面,總結研究成果,摸索創新教育中提高初中物理實效性的有效方法,體現出“讓你充分發展”的辦學理念,促進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課題提出的背景

我們為什麼要提出《提高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實效性的研究》這一課題呢?

第一、目前,在一些中小學校的課堂教學中還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苦幹有餘、巧幹不足、有效性不高的現象,這已經制約和影響了中小學教學質量整體水平的提高,客觀上也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因此,在實施素質教育的形勢下,深入探討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途徑和方法,很有必要。

第二、我校地處城鄉結合處,學生及家長的文化素質差別越來越大.隨着中學生就近入學等一系列政策的實施,生源中的“不同智”現象越來越突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最大難題就是如何通過有效的教學手段或策略使這些學生能得以提高,我們認為,學校的現實要求我們做這方面的實踐和研究。

第三,新的教材、新的課程越來越注重了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注重了人文主義的教育。它的最大特點就是不是僅注重知識研究的結果,而是更重視研究知識的過程;不是僅注重知識的傳授,而是更重視學生自主學習知識的能力;不是課堂上教師為中心,而是重視師生的互動性學習。新的課程越來越重視人的發展和培養。與時俱進的形勢要求我們冷靜思考,如何進行《提高初中物理課堂實效性的研究》這一課題的研究。

第四,任何教科研都應該為教學實踐服務。我們的實踐陣地是教學的

第一線,也就是説,要通過我們教師的教學,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能力水平,提升我們整體水平,在鄭州市素質教育中,取得實質性的好成績,不辜負開發區父老鄉親對我們的厚望。從這一點上説,我們更應該實事求是,認真地去進行新課程教學中提高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實效性的研究。

課題的理論依據

這一課題的提出的理論基礎是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克服“普洛克洛斯威斯之牀”(又名“魔鬼之牀”)現象。“形而上者為道,形而下者為器”,據此,我們提出“有效教學”即“提高初中物理教學實效性”。這一課題的提出的理論依據是,著名教育家的理論闡述。1、皮亞傑的“認知學習”理論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人對外界的認識之最初的中介就是活動。”“教育的目的是造就能創造的而不是簡單重複前人所做的事的人,這種人能有創造、發明和發現。”

2、蘇霍姆林斯基的“成功教育”理論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成功的歡樂就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足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而學習興趣是學習活動的主要動力。”……他強調讓每一個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從而對學習充滿興趣。

3、馬斯洛和羅傑斯的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個人潛能的充分發展,是人格的發展,是自我的發展。它是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誘發學生自主合作、主動求知。

4、布魯克斯的“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必須主動“投入學習”。死記硬背的知識是“無用知識”。學生必須在情境脈絡下與問題互動才能真正理解。學生必須積極建構意義,通過內在對話與思考過程,與他人互動,來理解脈絡與解決問題。

5、現代教育家、全國特級教師魏書生也説過,教師的工作就是有效地教育學生掌握知識,提高能力,成為社會有用的人。許多教育家的著作為我們的實踐與研究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在課題研究中,我們以人的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指導,以現代教學價值論,運用現代教學結構理論和建構主義理論為依據,進行研究,取得了有益的成效。

課題的界定

所謂“提高初中物理教學實效性”就是指通過老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如果學生不想學或學了沒有收穫,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

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這就向教師提出了三個問題:一是引起學生學習的意向,即教師首先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學是在學生“想學”的心理基礎上展開的;二是指明學生們要達到的目標和所學的內容,即教師要讓學生知道學到什麼程度以及學什麼,學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學什麼或學到什麼程度,才會有意識地主動參與;三是採用易於學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學語言有自己的獨特性——讓學生聽清楚、聽明白,因此,需要藉助一些技巧,如重複,深入淺出,抑揚頓挫等。如果教師在講課時不具備這些條件,那麼即使教師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稱之為真正的教學。

因此,“提高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實效性”是為了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益和學生的學習效率,強化過程評價和目標管理的一種現代教學理念。

研究內容

1、備課研究。這是上課的第一步。老師的備課,再也不能象過去單純的為傳授知識而上課,而要把學生放在第一位,調動學生積極性,讓他們主動地去學習。而備課中,就應當重視上課過程的設計。例如,標明所教課文的題目;從知識能力、情感等諸方面提出教學本課的要達到的目標;突出重點難點;教學中所運用的主要教學方法;以及可能會出現的問題討論、解決以及課時安排等。

2、上課研究。“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要有充分的合作,教法與學法要有很好的融合,師生心心相印,情感交流的統一,凡良師必深諳其理。

“教育要心理學化”,如果學生的心理(大腦的功能)沒有參與教學、就不能接受任何教育、教學的信息,就有可能把教師的講授當做“耳邊風”,或者“心猿意馬”“身在曹營心在漢”,或者以為“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或者不買老師的“帳”,導致“厭學、棄學、輟學”。 要消除學生的知識障礙。由於過去的知識沒有學好、沒有弄懂、或者產生遺忘,學生在學習後面知識時,產生這種障礙。教師要進行知識補救、知識溝通,或者引起學生對舊知的回憶與聯想,或者簡介過去的舊知,或者提示有關的舊知,或者有針對性的進行補救等等,對新知學習進行鋪墊,都是很好的方法。

要消除學生的方法障礙。學生自主學習指導不好,往往使學生一籌莫展,常不知從哪裏入手。對此“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要從方法上給予指導、點撥開竅,既增強他們學習的主動性,也讓學生嚐到解決問題的甜頭。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他們也有“點金的指頭”,隨時學習,隨時都能“點石成金”。

要消除學生的思維障礙。一切學生思維不活,或凝滯、僵化,有時由於先入為主的思維定勢,思維常不能突破固有的模式,因而顯得思維遲鈍。對此教師要進行思維溝通,使他們能從多種思維種類中,爆發

出智慧的火花,領悟到“思考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要消除學生的意志障礙。《墨子·修身》雲:“志不僵(強)者智不達”。任務重、作業多,學生容易產生畏難情緒,有時學生對疑難問題缺乏鑽研精神;有些學生上課坐不住等都屬於學習中的意志障礙。

意志與情感、認識有密切關係。認識是意志活動的前提,情感對克服困難、達到預期目的的立志活動起着積極或消極的作用。因此,教師在給學生講課時,要鞏固他們學習的信心,多鼓勵他們微小進步,這樣才能排除學生立志障礙。

消除學生行為習慣障礙也是像我們這類學校必不可少的一種工作。行為習慣比較固定、機械、有特殊傾向。如寫字潦草,答題不推敲等,對這些,教師要隨時矯正。

一句話,教師上課一定要研究學生。“教師不瞭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就沒有教育。”古詩云:“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教師在課堂上也要推心置腹。

3、自主學習的研究。

在教學活動這個特殊的認識過程中,學生自始至終處於主動地位。學習,是學生的學習,教師是不能包辦代替的。

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要認識者。教師組織任何教學活動,是為了讓學生認識,是為了使他們掌握知識。離開了學生就不可能有教學活動。 學生學習具有能動性。唯物辯證法認為,外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條件,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據。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就是學習過程發展的內因。只有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發揮出來,才能掌握教材,思考,融會貫通,才能達到教學目標,落實教學要求,保證教學質量。 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是教育思想的更新。陳腐的傳統教育思想的顯著特徵是“惟書惟上”,扼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所謂更新教育思想,集中到一點,就是必須認識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

4、“30--15”課堂精講精練教學模式的研究

“30--15”是針對我校學生進行有效教學的一種切合實際的、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應當在全校進行廣泛的研究和推廣。這種教學模式,最大的特點是讓學生在課堂上做學習的主體,改變教師的一言堂的局面,擴大學生的訓練和研究性學習機會。學生既是學習的主體,又是教的客體。教師既是教的主體,又是學生學習的客體。主客體對立統一,構成了新型的教師與學生關係。把“30--15”教學模式定為我校進行研究探討的一項課題,是十分正確的。

 子課題

(一)課堂“有效教學”模式的探索

1、備課策略的研究

2、課堂教學策略的研究

3、自主學習策略的研究

4、反饋策略的研究

5、“30·15”精講精練有效教學模式的探究

(二)教師指導下的合作學習策略的研究

1、怎樣實現學生之間的互動?

2、培養合作學習品質和能力的研究

3、如何從合作學習中提高效率?

(三)如何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

1、新型的師生關係心理因素的分析

2、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在創新教育中的作用

(四)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中如何實現知識的建構和運用?

1、怎樣以知識為載體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

2、綜合實踐課程教學策略的研究

3、如何進行科學、技術、社會(STS)結合的教育?

4、如何進行各學科知識的有機滲透?

(五)“提高初中物理實效性”中過程評價的研究

1、過程評價的目標研究

2、課堂教學評估的研究

3、過程評價的研究與實踐

 研究計劃安排

1、深入學習有關新課標文件,學習有關理論,認識這一課題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以學校為單位,各領取一個小課題進行研究,並結合學校特點,制定出相關的研究方案或計劃。

3、以一個學期為一個階段,進行階段性小結。小結分三部分:(1)研究的過程和實施方法;(2)研究的成果或經驗;(3)理論的上升或論文。

 研究方法

1. 運用羣體優化法,課題組成員分工負責研究內容,有分有合。

2. 調查法:通過聽課、座談、問卷調查等手段搞清目前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現狀,並經過綜合分析,找出影響物理實效性的癥結所在。

3. 資料法:利用圖書館和教育網,查閲有關資料,藉助前人的理論和經驗,指導我們的實驗研究,為課題研究提供豐富詳盡的背景資料,並更新了課題組成員的教育觀念。

4.培訓學習:首先由部分課題組成員外出參觀學習,參加新教材培訓與觀摩課學習;然後組織全體課題組成員共同學習他們帶回的學習內容及體會,進一步提高認識,轉變教育思想。

篇二:初中物理課題結題報告

一、課題的研究背景和意義

生命教育是一個新開拓的研究領域.已成為2l世紀教育改革的重要取向。從世界範圍來看,20世紀下半葉以來一些國家開始明確提出生命教育和敬畏生命的道德教育。美國的傑?唐納?華特士於1968年開始第一個倡導和踐行生命教育的思想,澳大利亞於1979年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明確提出“生命教育”的概念。近年來,我國越來越多的學者也感到教育應當尊重生命、關愛生命,提出了諸多生命教育的見解。生命課堂是人文性的課堂,反映的是教師與學生在感悟文本過程中顯現出的情感,使師生生命價值得到了體現,心靈得到了豐富發展。教學既是一種科學活動,又是一種藝術活動。科學講究規則,藝術則講究創造。教學需要遵循教學規則,如要了解學生的年齡特徵、知識基礎、課程內容的重點和難點,但更重要的是要把這些因素之間的關係處理得當,而這些因素又是隨時會變動的,所以教學要創造;創造並非不要規則,但更重要的是精神,科學和藝術都需要精神,教學也需要精神,教學的精神就體現在教育的理念中,體現在教師的觀念和智慧中;科學是可以重複的,可以借用的,藝術是不能重複和借用的,需要自己去創造,就像藝術家作一幅畫,哪裏需要濃墨渲染,哪裏只是輕描淡寫,只有藝術家自己構思,自己運筆,別人是替代不了的。因此,作為一名教師,設計一堂好課首先要有正確的教育理念。不斷鑽研,不斷琢磨,要因人因事因時而變,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巧妙地運用自己的教學智慧。這就是創造,這就是教學藝術。

通過課題研究,探究構建一種以合作學習為主的初中物理生命課堂教學模式。針對物理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大膽革新。在近兩年的時間裏,課題組緊緊圍繞課題、結合學校實際深入開展生命化課題研究,積極探索物理生命化課堂在實踐中的應用。本着邊實驗、邊研討、邊反思、邊總結、邊提高的研究方針,從課堂生命的生長性、情感性、個體性、靈活性、求美性、求趣性、藝術性等特徵出發,逐步探索出適合學生實際的生命化課堂模式,形成自己的教學思路和特色。生命化課堂課題的研究使課題組教師思想發生巨大變化,提升了教師自身

職業的生命價值,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能力,學習的生命質量,又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知識和科學素養,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順利實現師生互動雙贏。

二、課題的研究目標

(一)研究初中物理教材及新課標,探究新課程的特徵。

(二)研究學生的身心成長特徵及學習內容,設計具體準確的、有價值的、可操作的三維學習目標;

(三)當代高效課堂模式研究

(四)構建生命課堂的策略研究

1. 生命課堂的特徵研究,

2. 生命課堂的多元化研究,

3.構建陽光的物理生命課堂模式。

(五)課堂生命的健康評估及保健方案

1.學生學習評估,

2.教師主導評估,

3.課堂生命體健康狀況評估,

4.課堂生命的保健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和現狀分析

1、理論依據

生命化教學是當前我國新課程教學改革提出來的一種新的教學理念,也是以學生的生命發展為基礎,關注學生的生存狀態,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賦予教學以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的一種教學模式。生命哲學、人本主義心理學、後現代主義知識觀和對話理論構成了生命化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

①、生命哲學

生命哲學是19世紀末至2O世紀初在德、法等國流行的一種具有非理性主義特徵的哲學思潮,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德國的狄爾泰(W.Dilthey)、齊美爾(G.Simme1)和法國的柏格森(H.Bergson)等。儘管生命哲學家們在理論體系上各有特色,但他們之間仍然存在很多共同之處。即他們都把生命看做是具有活力,或者説具有能動性和創造性的生命存在;哲學所應探索的不是世界的物質或精神本原,而是內在於並激蕩着整個世界的生命。

②、現代人本教育思想和教育人本論思想

新課程改革中最大的亮點是提出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而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直接來源於現代人本教育思想和教育人本論思想,現代人本教育思想和教育人本論思想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政策制定的重要基礎。

③、對話理論

對話理論把對話與生命體驗相聯繫,確認對話是自我與他人、人與社會、心靈與世界進行溝通的基本方式,是個體生命存在的顯現方式。從對話理論的角度出發,生命化教學認為教學是在特定的教學情境中,教師、學生、文本作者等主體從各自的理解出發,以語言、動作或行為等為中介,以交往、溝通、意義為實踐旨趣,促進主體雙方取得更大的視界融合的一種對話活動,這是一個獲得生命體驗,提升生命價值的過程。因為學生在對話中是以一個完整生命體的方式全身心地投入的,而不是隻作為單純的認知體局部參與的。教學活動不再單純是掌握知識的認知過程,而是學生個體生命全面彰顯與豐富的過程,從而使學生成為自我充分實現、主體性得以全面發展的生命存在。

④、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在新世紀新階段的核心執政理念,是我們黨重大的理論創新。科學發展觀以“以人為本”當頭,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放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質”和“核心”的重要位置,作為一條主線貫穿於科學發展觀的各個部分,並寫進了黨的綱領性文獻。科學發展觀明確告訴人們,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價值取向,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必須以滿足人的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以人為本確立為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價值取向,既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內在要求,也是對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樹立和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應當堅持以人為主體,以人為前提,以人為動力,以人為目的。

2、現狀分析

國內外教育的改革浪潮此起彼伏,從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到現代的啟發式探究式教學人們進行了大量的改革。比如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進步教育之父帕克和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主張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倡導走進學生、貼近學生。

國內基礎教育改革自2001年9月開始,建立青島和蕪湖兩個課程改革試驗區。在構建生命課堂上,威海市教育界有頗深的研

究和造詣,全面論述了生命課堂的內涵、意義、和建構。對生命化課堂課題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對“基於課程標準和生命化課堂理念的‘目標、評價、教學一致性’”進行了詳細的解讀,深入推進“目標、評價、教學一致性”年度主題研究。此外,杜郎口中學的“三三六”自主學習模式和泰興洋思中學的“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都為生命課堂的探索構建奠定了一定的基礎。環視我們的教學,仍在傳統模式和現代教育的邊緣處徘徊不前,教師一支筆、一塊黑板、一張嘴演繹課堂。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教改的步伐。因此,我們認為構建“初中物理生命課堂”模式勢在必行、迫在眉睫。

本課題的研究絕不是威海市課堂研究的重複,可以説是其重要組成部分的分支和延續,重在調動各種手段,建構學生全面參與的陽光的、健康的生命課堂模式、具有科學性、實用性、簡易性和可操作性。以達師生互動雙贏的錘鍊和昇華。

四、 課堂的研究方法、措施和實施

(一)、研究計劃

本課題的研究時間從2011年4月∽2012年12月,經歷一年零九個月的時間。分三個階段進行,2011年4月至6月為準備階段,2011年7月至2012年10月為實施階段,2012年11月至12月為總結階段。

(二)、主要形式

集中學習研討和自研自修相結合

(三)、實施措施

1、制定計劃:1個總計劃,3個階段計劃,確立3個實驗班;

2、保證時間:充分利用集體辦公的優勢,及時總結交流,反饋。教學時間,每週至少利用週五下午集中研究一次,假期集中交流兩次;

3、及時反思:每一研究階段,課題組教師必須至少寫出10篇學習心得或反思小結;

4、定期總結:寫出階段性總結論文,3篇/人;

5、爭取支持:爭取學校、家長支持和配合,開發課題運行的集體資源優勢;

6、落實到位:所有研究活動,定教師,定班級,定學生,定分工,定宣傳,定材料;

7、上好特色課:課題教師必須在相應階段上一節有針對性的特色公開課,並及時座談、診斷。

(四)、主要研究方法

1、行動研究法:通過對研究對象施加一定影響或提供某些外部環境和條件,通過對研究對象進行觀察、分析和統計,獲得研究對象是否發生預期的變化。

2、座談討論和問卷法。通過座談討論和問卷,瞭解教師、學生、學生家長對“物理生命課堂”的看法,並就如何構建“初中物理生命課堂”提個人意見。從梳理的問題中發現具有實際意義的措施,為課題的進行提供充分資源。

3、實驗研究法。具體由課題專家指導組牽頭組織,在專家指導下設計實驗方案,實驗工作納入學校實施教研興校規劃之中,在實踐中展開調查研究,形成總結,在總結中提升,在提升中推廣。

(五)、研究思路

學習→調研→分析歸納→實踐→總結→再學習→再探討→對比→總結反思→改進提高→確定模式。

(六)、課題研究的實施

1、研究初中物理教材和新課程的標準。

寫好學習心得和階段性論文,上好特色公開課,及時座談、診斷、反思。至今課題組已經書寫學習心得和體會 36篇,階段性總結論文12篇,開展特色公開課12次,座談、診斷、反思、研討32篇。

2、研究學生的認知、思維特徵及學習內容。

設計具體準確的、有價值的、可操作的三維學習目標;

①中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 a、記憶容量的發展。中學生的記憶容量不僅明顯高於小學高年級,也高於大學生的成績,達到11.4士0.4 ,超出成人短時記憶容量。記憶的主要特點:自覺地運用意義記憶,同時有效地運用機械記憶;多方面的記憶效果達到個體記憶的最佳時期其具體表現為:

(1)形象記憶隨年齡而增加,在中學階段為最高;

(2)抽象記憶在中學階段達到高百分比;

(3)抽象記憶的發展量遠高於形象記憶。

b、有效地運用各種記憶策略。中學生能熟練地運用各種記憶策略,並有效運用地提高記憶成績。

②中學生思維的發展特點

篇三:微型課題結題報告

一、問題的提出

數學思維方法的教學屬於數學教學範疇,藴含着數學中的思維規律,是數學的靈魂。傳統的數學教學一直以學生接受知識為目的。《新課程標準》指出:在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要注重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是教學的首要和主要目標,教學不僅僅是要教給學生知識,還要教給學生才智及思維的方式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只有兼顧到數學知識和數學思維能力兩方面,才能真正體現教學的有效性,也才能真正體現以學生髮展為主的教育。

要學好數學需要多種能力,其中思維能力尤為重要。不少同學整天忙着做作業,手頭資料一大堆,習題做了也不少,但學習成績就是不理想,這是為什麼?究其原因,就是沒有吃透教材的基本原理,沒有掌握解題的科學方法。吃透原理,是學好功課的根本保證;掌握方法,是攻克難題的有力武器。只有弄清原理,才能思路清晰,從容對答;只有掌握方法,才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不管遇到什麼難題,都能得心應手,迎刃而解;不管參加何種考試,都能超水平發揮,一舉奪標。而“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與訓練”的研究就是較好的途徑,發展學生的思維,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把教學過程變為教會學生學習的過程,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進入初中三年級,數學知識的難度和深度都有所提升,如果還只是死板教條的學習,不注重思維能力的培養,學生會越學越累,效果也不好,因此在初中三年級注重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很有必要。

鑑於數學思維功能僵化現象在學生中是大量存在,展開對這一課題的研究非常必要。

二、理論支持

我國初、高中數學教學大綱中都明確指出,思維能力主要是指:會觀察、實驗、比較、猜想、分析、綜合、抽象和概括;會用歸納、演繹和類比進行推理;會合乎邏輯地、準確地闡述自己的思想和觀點;能運用數學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數學關係,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我們認為,大綱中對思維能力的這一闡述是準

確的、科學的,反映了心理學對思維能力研究的最新成果,對我國當前的數學教學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三、研究的方法

依據實際,主要採用行動研究法、調查法與個案研究相結合的方法。

用調查法確定學生“思維能力”的障礙點;用行動研究法嘗試“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用“個案研究法”,檢驗實踐的效果。

四、研究過程:

第一階段:理論學習階段

1、進行理論學習,通過查閲、分析、整理相關教育教學資料,學習他人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教學策略。

2、制定研究方案,調查學生,瞭解學生實際, 結合初三年級的數學教學內容,主要分代數和幾何部分的知識進行材料的收集,調查瞭解學生存在思維障礙點和困惑的地方。

第二階段:實施研究階段

為保障課題研究活動的深入開展,力求研究實效,我潛心研究課堂教學和課後輔導的技巧。按照教育科研的基本步驟落實課題研究評價方案,作好實驗過程的資料積累,有案例分析或教學隨筆、有教學體會。結合初三數學整合教材的策略和內容在不同的課例中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不斷完善課題研究方案。

第三階段:總結反思階段

撰寫結題報告。注意收集案例和相關數據,寫成結題論文。迎接課題的鑑定、驗收。整理教育教學案例,反思教學效果。圍繞該課題撰寫教學日誌及反思。

五、研究成效

1研究成果:過程論文、日誌等材料21篇

2、研究體會

A.通過對這一課題的探討發現,數學思維功能僵化現象在學生中是大量存在的,這與學生平時所受的思維訓練有很大關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分強調程式化和模式化;例題教學中給學生歸納了各種類型,並要求學生按部就班地解題,不許越雷池一步;要求學生解答大量重複性練習題,減少了學生自己思考和探索的機會,導致學生只會模仿、套用模式解題。灌輸式的教學使學生的思維缺乏應

變能力。因此,為了培養學生的思維靈活性,應當增強數學教學的變化性,為學生提供思維的廣泛聯想空間,使學生在面臨問題時能夠從多種角度進行考慮,並迅速地建立起自己的思路,真正做到“舉一反三”。教學實踐表明,變式教學對於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有很大作用,在概念教學中,使學生用等值語言敍述概念,數學公式教學中,要求學生掌握公式的各種變形,都有利於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另外,思維的靈活性與思維的敏捷性是相互依存的,因此數學教學中採取措施(如編制口答練習題)加快學生的思維節奏,對於培養學生的思維靈活性也是很有好處的。

我們還認識到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首先應當使學生融會貫通地學習知識,在解題中則應當要求學生獨立起步,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還要啟發學生積極思考,使學生多思善問,能夠提出高質量的問題是創新的開始。數學教學中應當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看法,並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和自我鑑別。

同時知道了批判性思維品質的培養,可以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檢查和調節自己的思維活動過程上。要引導學生剖析自己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習中運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技能和技巧,它們的合理性如何,效果如何,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學習中走過哪些彎路,犯過哪些錯誤,原因何在。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有賴於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設計反思問題,以引起學生的進一步思考。

B.我們通過課題的研究,更堅定了我們以科研促教育的信心。在對本課題的結題過程中,我們將通過總結和反思,對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在今後的教研、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究而加以完善。我們將更加努力學習各種先進的教育理論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和水平,用全新的理念和方法投入到新的課題實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