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小學語文《蘆花蕩》優秀教學設計

欄目: 實用文檔 / 發佈於: / 人氣:3.04W

小學語文《蘆花蕩》優秀教學設計

小學語文《蘆花蕩》優秀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知識和能力:

通過人物的言行舉止來探究人物揣摩性格,欣賞描寫環境的語言注重環境的作用。

2、過程和方法:

用人物描寫的具體行動來認識人物的性格,揣測人物的心理。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感悟我們中國人民堅強不屈英勇無畏的偉大精神,體會人物的英雄氣概。

【教學設計】

一、導入

歷史上,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古有黃帝在河北一帶活動,三國時的張飛出生此地,宋太祖趙眶胤也是河北諑洲人,近現代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更是湧現了一大批羣眾英雄,智鬥敵人,從容不迫,也就有了以此為題材的電影《平原游擊隊》《地道戰》《小兵張嘎》《黃河絕戀》等。今天我們走進孫犁的小説《蘆花蕩》去感受那驚心動魄的戰鬥吧!

二、作家簡介

(見教學用書的內容)──他擅長寫革命年代的小百姓革命的故事。

三、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認真速讀《蘆花蕩》全文,口頭複述這個故事的主要情節。

2、此文主人公是誰?──怎樣的一個小老頭(肖像描寫)?

請用一個詞恰當地概述老人的形象──孤膽英雄。

你心中的英雄應該是怎樣的呢?

3、課文是如何體現這樣的英雄形象?(結合具體語句)

明確:如他愛國抗日的熱情,老當益壯的氣概。

他的愛國熱情是如此高漲,“你什麼也靠給我”的豪言壯語,充滿自信,藐視敵人,無所畏懼。

葦塘裏的歌聲和稻米香側面説明老頭子能夠機智衝破敵人的封鎖,對於葦塘裏面的隊伍堅持鬥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具有愛憎分明的強烈感情上,他對鄉土充滿感情,對侵略者充滿仇恨。

歸納:這是個有着愛國抗日的熱情、老當益壯的氣概、愛憎分明的感情、智勇雙全的品質和自信自尊性情的孤膽英雄。

四、研讀賞析

1、作者用了哪些方法讓我們感受到老人的英雄形象?

明確:正面對老人的外貌描寫、神態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等和側面烘托。

2、找一處你認為刻畫人物最精彩的詞句舉例進行分析:

例:乾瘦得像老了的魚鷹──外貌描寫,形象的比喻寫出了他和魚鷹一樣有明鋭的目光,對水面情況瞭如指掌表現了他的精明。

老頭子叫聲“趴下”,一抽身就跳進水裏去──語言動作描寫顯示他的幹練機智,表現他的英勇等。

3、是英雄,但也是人,“人無完人,金無足金”老英雄的性格不足之處在哪?

明確:過於自信和自尊。(結合課後練習一⑵)

4、《蘆花蕩》寫的是殘酷的戰爭環境裏的人和事,但是我們讀後並沒有感到非常的悽慘,也沒有特別壓抑,反倒感覺痛快樂觀優美,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嗎?

明確:得益於作者對白洋澱美麗風光的描繪。

5、請同學們找出文章中有關環境描寫的句子,思考這些環境描寫的作用。(可結合課後練習三)

明確:《蘆花蕩》寫的是殘酷的戰爭環境裏的人和事件,但決沒有“悽悽、慘慘、慼慼”的描繪,就連那個女孩子受傷後的幾聲呻吟,也被輕輕一筆帶過去了,作品要高昂濃重地表達出來的,是一種戰勝敵人的堅定信念和樂觀情緒。即使在殘酷的戰爭背景下,作者仍然以沉靜從容的姿態抒寫白洋澱的美麗風光,細心地鐫刻白洋澱人民心靈的塑像。《蘆花蕩》的景物描寫,處處與戰爭環境和人物的心境相諧,不僅渲染了故事的氣氛,也給作品增添了一種戰鬥的詩情畫意,構成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提高作品的感染力。

小説一開頭,就有一段精妙的景物描寫:夜晚,敵人從炮樓的小窗裏,呆望着這陰森黑暗的大葦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裏,而且要滴落下來的樣子。到這樣的深夜,葦塘裏才有水鳥飛動和唱歌的聲音,白天它們是緊緊藏到窩裏躲避炮火去了。葦子還是那麼狠狠地往上鑽,目標好像就是天上。“敵人”“炮樓”,點明瞭環境的氣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裏”,像“要滴落下來的樣子”渲染了澱水的晶瑩明澈,星星倒映在澱水裏,隨着微風的輕拂激起層層漣漪,使得星星也閃爍不定起來,因而給人以“要滴落下來”的幻覺。這樣優美的自然環境,是多麼令人賞心悦目啊!可是,敵人侵佔着我們的大片國土,在這美麗的葦塘四周,敵人的炮樓林立,封鎖和監視着這片革命根據地。白天,這裏一片死寂,連水鳥也“緊緊藏到窩裏躲避”了,只有到深夜,才能聽到它們“飛動和唱歌的聲音”。字裏行間,流露出多麼鮮明的愛憎感情!接下去寫“葦子還是那麼狠狠地往上鑽”。把白洋澱人民在那種殘酷的戰爭環境裏頑強生存的姿態烘托了出來,充滿了意志和力量。這段景物描寫得很富於生活實感,把讀者引到一個特定的環境和氣氛之中,很自然地成了後邊故事的鋪墊,藝術上融情人景,寄寓着作者沉沉的情懷。

小説寫兩個女孩在革命隊伍裏逐漸成長的過程,也穿插不少景物描繪:這是冀中區的女孩們,大的不過十五,小的才十三。她們在家鄉的道路上行軍,眼望着天邊的北斗。她們看着初夏的小麥黃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曬米。雁在她們的頭頂往南飛去,不久又向北飛來。她們長大成人了。把女孩們的逐漸成長描述得多麼富有生活韻味。莊稼的自然成熟,雁羣的南飛北迴,詩意盎然地暗喻着時光的流逝。在生活的道路上,由於“眼望着天邊的北”,所以永遠不會迷失方向。“北斗”,既是實在的景物,因為是在敵人的封鎖下,所以多半是夜行軍,但同時,它又是一種暗喻:黨的光輝的指引。

至於小説結尾部分的那段關於蘆花的描寫,表面上看來,似乎離開了具體的鬥爭環境──那一場跟敵人進行的殊死戰鬥,其實不然,細心的讀者會注意到,那是老人正“狠狠地敲打”那些掛上了鈎子的鬼子們的腦袋,把他們致於死地時,“向着葦塘望了一眼”所產生的感受。俗話説“景隨情移”,解恨的戰鬥必然會在內心萌發出一種輕鬆、愉快的情緒,此情此景,鮮嫩的蘆花在老人眼裏,自然會顯得格外的美麗了。

從這篇小説的景物描寫可看出,孫犁筆下的景物,不單純是一種點綴品,而是藴含了深遠的寄寓在內的。在他的小説裏,景物描寫起到了點染環境氣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強抒情韻味的作用,因而,它們絕不是幾顆遊離的珍珠,而是作品內在氣質的結晶體。

五、體驗反思,拓展延伸

孫梨的作品歷來被成為詩體的小説,你能説説道理嗎?

擴展閲讀“詩體小説”的另一篇代表作《荷花澱》,寫一篇讀後感,説説美在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