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怎樣提高語文口語交際

欄目: 實用文檔 / 發佈於: / 人氣:3.1W

怎樣提高語文口語交際

怎樣提高語文口語交際

在人際交往中,當你與別人談話時,必須始終能意識到雙方同時兼有説話者和聽話者的雙重角色。怎樣提高語文口語交際呢?一起學起來吧!

與熟人交談,自然可以開門見山地直接引出各種話題,但與人初次相識,或參加一次社交活動,則應認真考慮如何選擇話題。初次見面,難免要作一番自我介紹。從某種意義上説,自我介紹是進行社會交往的一把鑰匙。這把鑰匙如運用得好,可使你在社交活動中百事如意;反之,就可能給你帶來種種困難。那麼,怎樣作自我介紹才能獲得交際的成功呢?一般説來,自我介紹要講究適度。有人喜歡先作一番自我貶低式的介紹,以示謙虛和恭敬,其實這是大可不必的。在通常情況下,對方或許是覺得你是老生常談,言不由衷;或許可能真的認為你不屑一談,那就弄巧成拙了。當然,也要避免一開始就炫耀自己博學多才,顯得鋒芒畢露,令人生畏;或使人覺得你誇誇其談,華而不實。只有實事求是,恰如其分地介紹自己,才能給人以誠懇坦率、可以一談的印象。

 一在自我介紹之後,就要選擇話題了。

為了能使話題成為初步交談的媒介、深入細談的基礎和縱情暢談的開端,話題應達到的標準是:至少有一方熟悉,能談;大家感興趣,愛談;有展開討論的餘地,好談。找話題的方法主要有:

①中心開花法。面對眾多的陌生人,選擇眾人關心的事件為題,圍繞人們的注意中心,引出許多人的議論,"語花"四濺,形成"中心開花"。②即興引入法。巧妙地借用彼時、彼地、彼人的某些材料為題,藉此引發交談。 ③投石問路法。與陌生人交談,先提一些"投石"式的問題,在略有了解後再有目的地交談,便能談得較為自如。 ④循趣入題法。問明陌生人的興趣,循趣生髮,能順利地進入話題。因為對方最感興趣的事,總是最熟悉、最有話可談也最樂於談的。

二是講究對話。

社交性談話,既不同於個人的自説自話,也不同於當眾演講,而是交往雙方構成的聽與講相配合的對話。對話的本質並非在於你一句我一句地輪流説話,而在於相互間的呼應。真正成功的對話,應該是相互應答的過程:自己的每一句話都應是對方上一句話的繼續,對對方的每句話都應作出反應,並能在自己的説話中適當引用和重複。這樣,彼此間心理上就真正溝通了。

為了能成功地進行對話,應避免以下九種不正確的對話方式:(1)打斷別人的談話或搶接別人的話頭,擾亂別人的思路;(2)忽略了使用解釋與概括的方法,使對方一時難以領會你的意圖;(3)由於自己注意力的分散,迫使別人再次重複談過的話題; (4)像傾瀉炮彈似的連續發問,使人窮於應付;對他人的提問漫不經心,言談空洞,不着邊際;(5)隨便解釋某種現象,妄下斷語,藉以表現自己是內行;(6)避實就虛,含而不露,讓人迷惑不解;(7)不適當地強調某些與主題風馬牛不相及的細微末節,使人厭煩;(8)當別人對某個話題興趣盎然時,你卻感到不耐煩,強行把話題轉移到自己感興趣的方面去;(9)將正確的觀點、中肯的勸告佯稱為錯誤的,使對方懷疑你話中有戲弄之意。

三是轉移話題。

在兩種情況下需要轉換話題:

一種情況是自己對談論的話題已失去興趣,而對方卻談興正濃,彼此難以談到一塊。此時,不必硬着頭皮去聽,而應當通過提出一個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或接過對方的某一句話,自然地扯到另一個雙方都感興趣的問題上。這樣,對方的自尊和談興都未受到損害,甚至還沒有意識到呢!

另一種情況是,自覺、敏感地觀察對方的反應,知趣地感受對方的暗示和約束自己的談興。例如,當對方表現出厭倦神色時,就該"適可而止了。

四是注意"小"事。

在交談中,倘若能注意以下"小"事,當能產生增進人際關係的效果。這些"小"事是指:

(1)讓先。讓別人先説,一方面可以表現你的謙虛,另一方面可以藉此機會來觀察對方,給自己一個測度的時間和從容考慮的餘地。

(2)避諱。不論與什麼人交談,都應對對方有所瞭解,聰明地避開某些對方忌諱的話題,如個人的隱私、疾病及不願提及的事情,否則會引起對方不快。要學會察顏觀色,一旦發現自己不小心觸及了對方的忌諱,對方面有不快之色或狀極尷介時,應立即巧妙避開。

(3)謙虛。社會心理學家發現,一般人總不喜歡嘴上老掛着"我"的人。因此,應避免過於顯露自己的才學,開口便"我如何如何"。須知,謙虛的態度,總是易為人所接受的。在一般情況下,人們總是先接受一個人,而後才肯接受他的意見的。

(4)誠懇。交談的態度以誠懇為宜。油腔滑調,縱然有很好的意見,也難以為人們所接受。

(5)幽默。恰到好處的幽默,能使人在忍俊不禁之中,體會到深刻的哲理。幽默運用適當,可為社交增添活躍愉快氣氛。但妙趣橫生的談話,來源於一個人修養和才華的有機結合,不可強求。如果僅僅為了追求風趣的結果,而講些格調不高的笑話,甚至不惜侮辱他人,則只能顯出自己的輕薄與無聊。

(6)口頭禪。口頭禪固然能體現個性,但多數是語言的'累贅,即使內容相當吸引人,但如果加上若干個"這個""那個""嗯""啊"之類的口頭禪,就如同在煮熟的白米飯中摻上一把沙子一樣,令人難以下嚥。所以,對作為語言累贅的口頭禪,應當割除。

(7)插話。要儘量讓對方把話説完再插話。實在需要中途插話時,也應徵得對方同意,用商量的口氣説:"對不起,我提個問題可以嗎?"或"我插句話好嗎?"這樣可避免對方產生誤解。

(8)平衡。如果幾個人一起交談,你要注意不要只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一個人身上而冷落了其他人。除了你的對話者外,可用目光偶爾光顧一下其他的人。對於沉默者則應設法使他開口,如問他"你對這事有什麼看法?"這樣便可打破沉默,機智地引出他的話來。

11個口語交際技巧

 1.“有一説一”和“自以為是”不同,別把粗魯當成真性情

與 他人相處,要遵循一個基本原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可以真摯地描述自己的感受,前提是不要帶有攻擊性,至於對他人做出評價和判斷,則需要謹慎和尊 重。很多年輕人錯把謹慎和尊重當成虛偽,把粗魯和狹隘當成真性情,殊不知尖刻的話語已在無意中傷害了對方。所以説話前,請站在對方立場想一想,成熟的人, 説什麼都會讓人覺得舒服。

 2.運用好你的肢體語言

在不同的場合,肢體語言具有完全不同的意義。要能夠適時改變你的非語言交流能力。眼神交流是其中最重要的方式。有時在極度敏感的場合,也可以選擇並肩而坐,這樣可以避免眼神交流所帶來的壓力,進而讓對方感到舒適。

3.儘量不使用否定性的詞語

不 停使用否定詞語常常給人一種命令或批評的感覺,雖然明確地説明了你的觀點,但更不易於接受。很多的問題都是可以使用肯定的詞語來表達的。多使用積極的 詞彙不只是為了讓別人喜歡你,更重要的是調整你對生活的看法。下一次,試着用“我希望你重新考慮一下這個想法”代替“我不同意你的看法”吧。

 4.傾聽並適當地給予反饋

在 與人交談時,要專注、積極地傾聽對方的談話,不時地給予適當的反饋和提問。傾聽表示尊重、理解和接納,是心靈溝通的橋樑。傾聽還體現在不隨意打斷別人 的談話,在別人漫無目的地談話時,禮貌地轉換話題或結束話題。即使產生意見分歧,也不要急於反駁,給彼此一個從容思考的機會,再清楚闡明自己的想法。

5.改掉讓人反感的口頭禪

每個人説話都難免有習慣的口頭禪,但有些不自覺的口頭禪極易引起他人的反感。粗言穢語務必杜絕,有些口頭禪如“真的假的”、“不可能”、“你懂嗎”、“隨便”等等也不要總掛在嘴邊。據説,在網絡聊天中,“呵呵”也要儘量避免……

 6.別吝惜你的讚美

卡 耐基曾説,“要改變人而不觸犯或引起反感,那麼,請稱讚他們最微小的進步,並稱贊每個進步。”這就是讚美的力量。讚美是發自內心的,而不是虛情假意 的,只有真心實意才能感動人。多説表揚和讚許的話並不是虛偽與籠絡,使人高興的讚許可能是給對方最好的禮物。另外,內容具體的讚美比起空洞抽象的誇獎似乎 更容易獲得女性的青睞。

 7.幽默話語分時説

幽默能給周圍的人帶來交流的歡樂,幽默也能活躍氣氛,緩解矛盾,有時用幽默的話語委婉地拒絕對方的某種要求,既顯示出自己的睿智、大度,又免得讓對方尷尬。但幽默要分時分地使用,切不可不顧實際情況隨意幽上一默,超過了分寸,便要搞得不歡而散了。

8.有理不在聲高

 在 溝通與交流的過程中難免產生碰撞和衝突,如何讓別人心服口服,不是嗓門大就能辦到的,關鍵是想一想,話怎麼講才能讓人聽進去。讓人聽進去,才是行為的 目的。即使是最深刻、最有見地的言論,如果表達時態度粗暴、行為傲慢、吵吵嚷嚷,在旁觀者心目中也是難以留下好印象的,更何況當事者?所以,古人説“有理 不在聲高”、“有理不在氣粗”、“得理還須饒人”,值得體味。

 9.談話忌以自我為中心

無 可否認,人們總是對自己的工作、家庭、故鄉、理想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其實,即使像“你從哪裏來”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也説明你對別人感興趣,結果會使別 人也對你產生興趣。但你千萬別像一位年輕的劇作家那樣,跟他的女朋友談論了自己的劇本兩個小時後,接着説:“有關我已經談得夠多了,現在來談談你吧。你認 為我的劇作怎麼樣?”

10.不當八卦的傳播者

當一羣人聊起某人的八卦或傳言時,不要隨便應聲附和,不要在背後惡語中傷他人,不對自己不瞭解的事情妄加評論,禍從口出,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沒有節制的好奇心可能會讓你失去朋友的信任。

 11.忌諱之事絕口不提

人們對於自己的忌諱,通常極為敏感。由於心理作怪,往往把別人的無意當成有意,把無關的事不自覺地與自己相聯繫,所謂“説者無意,聽者有心”。因此,我們不僅應避免談論別人的忌諱之點,同時也需注意儘量不要提及與其忌諱之點相關聯的事物,以免造成對方的誤會,傷害他人的自尊。俗話説:“當着矮子不説短話”。對於不同的民族風俗和習慣也一定要格外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