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識字3》教案設計

欄目: 實用文檔 / 發佈於: / 人氣:1.36W

《識字3》教案設計

《識字3》教案設計

一、説教材

《識字3》是人教版語文一年級二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識字課文。本文是以對對子的形式識字。對子的內容都與大自然有關。讀着課文就如看見兩位身着唐裝的兒童,在陽光明媚的三月裏,走在青山綠水間。聽着鳥兒的歡唱,聞着花木的芬芳。他們不禁玩起了對對子的遊戲,童聲稚語和着鳥語花香迴盪在藍天碧野。大自然充滿了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文章的語言優美,如“和風細雨”、“鳥語花香”、“萬紫千紅”、“山清水秀”等, 學生雖然不能用具體的語言來描述,但通過平時的生活經驗,電視、圖畫等媒體已有了感性的認識。在教學時,無須作過多的講解與分析,而應讓學生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感悟、積累。

本課要求學生認識的生字有13個,會寫的6個。一年級學生的學習重點是識字,新課程指出:要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字,採用多種方法識字,鼓勵學生課外識字、主動識字,培養識字能力。本課要認的13個生字中“霧”、“霜”、“霞”都是雨字頭,“蝶”、“蜂”都是蟲字旁,“李”、“楊”都是木字旁。可以採用找偏旁歸類識字法識字。“碧”可以用編字謎的方法記字形。“秀”既是要認的字也是要寫的字,可以在寫字時重點記字形。

憑着對教材的理解,再從一年級學生的認識水平和思維能力考慮,我認為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學習生字,通過有感情的朗讀體會文章所藴涵的自然美。難點是對“對子”的理解。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設計思路時,努力以讀為主線,在讀通、讀好課文的同時,使學生掌握字的音、形、義。儘量從整體入手,避免為了識字而學文,把課文分割得支離破碎,破壞了文章原有的韻律美。

二、説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及本年級教材、學生的特點,我預設本課時的學習目標為:

1、認識本課13個生字,積累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熱愛自然。有收集對子和對對子的興趣。

三、説過程

為了達到上述學習目的,在教學時,我就緊緊圍繞着“以識字為基礎,通過朗讀,培養學生對美好事物的熱愛之情”為目標而步步展開。

1、以識字為基礎,採用三步識字法,設計識字教學。

《新課標》指出,閲讀教學“是識字的基本途徑”。要在語言環境中識字。

依據《新課標》制定的教學原則,在這節課中,我從識字着手,隨識字學文,把識字教學與理解內容、領會感情三者融為一體。第一步,讀準字音與讀通課文相結合。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自由讀課文,讓學生藉助拼音據詞讀音。再同桌合作學習,互相檢查字音。然後通過指名認讀,集體評議等方式加以檢查、正音及鞏固。基本解決了生字的讀音問題。第二步,在學生讀懂課文的同時,充分利用語言環境進行字義教學。在學生讀通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再讀課文。想想有什麼不懂的地方,劃出來,大家一起來探討。利用圖片幫助理解“萬紫千紅”、“碧野”;利用字形來理解字義,如“朝”字中有一個“早”字,所以“朝”是早的意思,“桃”“李”“柳”“楊”都有一個木字旁,都是樹木;利用學生資源來理解,有學生提出什麼是“蜂”“蝶”,別的學生馬上告訴他是蜜蜂和蝴蝶。第三步,設立一個專門突破字形的環節解決字形上的問題,以強化對字形的記憶。二冊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識記字形的能力。我就利用根據偏旁歸類識字、編字謎、拆字等來分析生字的字形。這樣,使音、形、義有機結合,形成整體,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以學生為主體,通過朗讀激發學生感情,設計本課的教學過程。

《識字3》雖然是一篇識字課文,但文質兼美,不能為了識字而採用一

句句分割教學。那樣會搞得支離破碎,破壞文章的整體性,削弱文章的感染力。因此,我在教學中,從整體着眼,引導學生以自主、探究來解讀課文,感悟課文,並從中獲得語言和精神的整體共識,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感情以認識為基礎,只有讓學生對課文有了一定的瞭解,懂得了相關

的知識,學生的情感才有可能被激發。上課伊始,我就讓學生充分自由讀課文,使學生對課文所描繪的自然景觀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再提出不懂的詞,讓他們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相關圖片中進行感受。如有學生提出“碧野”一詞,我出示了一張精心挑選的大草原的圖片,學生禁不住發出陣陣讚歎,再讓他們説説家鄉的“碧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紛紛舉手,説出了他們心目中的碧野,他們的情感也被進一步激發。

情感具有情境性,要讓學生身臨其境,才能觸景生情。為了讓學生進

入情境,讀出感情。在學生讀懂課文後,我播放了一段《苗嶺的早晨》的音樂。既是通過音樂語言再現課文,又是創設情境提供想象空間。然後出示一張美麗的主題圖,教師再用詩一般的語言把學生帶入文本,讓學生進入與課文相應的教學情境之中,潛移默化地產生了情感體驗。在朗讀時,學生個個讀得極有感情。

3、層層深入,突破難點,感知“對子”。

“對子”對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説是陌生的。他們説不上什麼“對仗工整”,“平仄”等術語,甚至不知道什麼是對子。所以我在設計教學時,先不對學生講對對子的規矩,而是讓學生自由對對子,想到什麼説什麼。因為沒有了條條框框的約束,學生説得無拘無束,也對説對子有了興趣。然後在學生讀懂、讀好課文後,引導他們觀察,每一對對子有什麼特點。學生在觀察後,驚喜地發現原來動物和動物對,樹木和樹木對……他們對對子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也更感興趣了。最後告訴學生,對子就是過年過節時家家户户貼在大門口的對聯,教師再出示兩副用大紅紙寫的對聯,領着學生讀讀説説。不知不覺中難點已迎刃而解。

新課程中,教師應該更加充分理解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特徵,使語文的外延和生活外延緊密銜接。老師不單是完成指定的教學任務,而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醒他們的美好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