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必備】説課稿範文集合十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7.78K

作為一名老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要怎麼寫好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説課稿10篇,歡迎大家分享。

【必備】説課稿範文集合十篇

説課稿 篇1

1、 教材

《小黃帽》是《品德與社會》(試用本)(上教版)二年級第二學期第一單元《祝你平安》中的第二篇課文。教材先後呈現常見的交通設施,有關車輛等的照片、過馬路的正確方法、交通行為的辨析以及交通標誌的認識和設計五部分內容,讓學生們瞭解一些交通安全知識,能遵守交通法規過馬路。

三年級第一學期第十三課“乘坐公交車”與本課教材內容相關。

2、學情

大部分學生上學放學都要過馬路,全部由家長帶領着通過,多數家長能即時教學生一些安全知識,但知識零零碎碎,學生也只是聽過而已。對交通法規和交通安全知識有系統、全面的掌握,在實際生活中更有違反交通法規的現象,如怕上學遲到而亂穿馬路,為圖方便過馬路不走人行橫道線等,因此對於交通法規和交通安全知識的學習尤為重要。其實學生也從電視,報紙,家長的日常談話中學生們都能感受到如今意外交通事故每年日趨上升,讓學生了解一些交通安全知識,並能在日常的生活中儘量自覺做到遵守交通法規,更要能做個小小宣傳員,大膽提醒周圍的人們也來遵守。

3、教學目標

在教學中,我參考教參中的目標,擬定的教學目標分別落實到兩個課時中。

第一課時目標:

(1)知道馬路上的車輛和行人各有規定的行進路線,各行其道才能保證安全。

第二課時目標:

(2)認識交通信號燈以及一些交通安全設施,會按照交通法規安全過馬路。

4、教法

(1) 媒體教學法:媒體教學能使教學更具體化,形象化和信息化,不但提高教學質量,而且為學生掌握現代化信息技術進行學習打好基礎。為此,在教學中可以將生動形象的媒體貫穿始終。如讓學生觀看平時常見的違規行為,正確過馬路的方法以及一些交通標誌等,並配以有趣的故事,通過充分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提供了施展身手的場所,滿足了不同程度學生的需求,並激發新的興趣,促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

(2) 創意教學法:在教學中,老師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為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打好基礎,為此在教學中創設了情境,當學生們瞭解到一些常見的違規行為,讓他們大膽思維,想想你有什麼方法加以改進?同時讓學生試着設計校園、小區的交通標誌。這種開放性的問題肯定會提升學生的認知,讓學生閃現出創造的火花。

5、學法

為了調動學生的主動,積極地參與性,發揮班級羣體效應,使學生能順利投入教學活動中,教學中讓學生製作各種在校園、小區交通小標誌,動動腦,動動手,使學生不斷認識到交通安全重要性。同時讓學生小組合作來糾正常見的違規行為,讓學生主動參與,互相教育,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不斷認識,自我發展。

6、實施

本篇課文,用兩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出示實物小黃帽,引出課題,瞭解小黃帽的作用,同時出示“七色光”的媒體,讓學生觀看一些交通設施,以及瞭解一些交通設施作用。接着讓學生進行交通設施知識小競賽。(比一比:誰知道的交通設施知識多)將交通設施的正確名稱與圖像的對應關係連線。

在這之後,讓學生收集相關交通事故資料,課上交流,從而認識遵守交通法規的重要性,再看看錄像,認識交警指揮的基本手勢,模擬正確過馬路。

本教學過程以媒體演示為主,通過媒體,寓教於樂,樂中求教,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課時,花大量時間讓學生去實踐,操作。 教師利用媒體,進行交通行為辨析,(媒體中的人物可移動),請學生當場糾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最後讓學生認識交通標誌,同時讓學生設計校園、小區交通小標誌,這樣不斷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

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知道馬路上的車輛和行人各有規定的行進路線,各行其道才能保證安全。

(2)認識交通信號燈以及一些交通安全設施,會按照交通法規安全過馬路。

二、教學重點難點:

認識交通信號燈以及一些交通安全設施,會按照交通法規安全過馬路。

三、教學準備:

1、 教師:有關交通設施、交通違規行為等媒體

2、 學生:收集相關交通事故的資料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出示課題,引出課題

1、 出示“小黃帽”,瞭解小黃帽的作用,指導我們為什麼要帶小黃帽。

2、 城市的交通越來越繁忙,同學們過馬路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我們來比一比,看誰知道的交通安全設施多,熟悉常見的交通設施。

3、 學生反饋

(二) 活動開展

活動一:交通知識小競賽

比一比:誰知道的交通設施知識多

將交通知識的正確名稱與圖像的對應關係連線

活動二:交流事故案例

學生實現收集相關資料,課上交流

活動三:看錄像,説説你認識交警指揮的基本手勢嗎?

模擬正確過馬路。

第二課時:

(一)過渡:上節課,我們知道了馬路上的車輛和行人各有規定的行進路線,車輛,行人各行其道才能保證安全。下面來看看媒體(交流會中選取的幾組場景)。

對媒體中的情況進行討論,辨析,並當場糾正)

討論聰明豆的問題:你看到過這種情況嗎?是怎樣發生的? 如何才能避免?

(二)認識交通標誌

教師模擬情景,讓學生在相應地點指出放上合適的交通標誌

(三)交通小超市

(1) 每個小組發一張十字路口圖,討論這個十字路口需要哪些標誌、設施

(2) 每組指派兩人到超市內選購所需物品

(3) 共同努力,把交通標誌和設施的小圖標貼在相應的位置

(4) 説説為什麼這麼貼,教師當場點評

(四)設計交通標誌

模仿交通標誌,請每個同學設計簡單的交通小標誌,並放置在校園的相應的場合。

説課稿 篇2

[説教材]

《圈兒變變變》是省編教材大班下學期主題十一《什麼變了》中二級主題《我讓材料變化》中的一節活動。綱要中要求:應“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大班幼兒的探索求知意識越來越強,對自己及周圍發生的變化都非常感興趣。因此,本節活動通過為幼兒提供操作材料——塑料圈兒,讓幼兒創造性的進行操作,展開豐富的想象,探索把塑料圈兒想象成不同物體的不同玩法,達到擴展幼兒想象力,激發幼兒探究事物發展變化的興趣的目的。它的材料貼近幼兒生活,容易引起幼兒的操作慾望,體現了健康,社會,藝術等多方面內容的相互滲透與整合,符合大班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

[説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作用。結合《大綱》要求,教學內容,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及認知水平,我確立了情感、能力、動作等方面的目標:

1、引導幼兒體驗自由玩圈兒及與小夥伴合作玩圈兒的樂趣。

2、培養幼兒把圈兒想象成不同物體進行遊戲的能力。

3、指導幼兒練習鑽、爬、跑、跳等基本動作。

根據目標,我把活動的重點定為:培養幼兒把圈兒想象成不同物體進行遊戲的能力。

[説教法]

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是教師以多種形式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生動、活潑、主動活動的教育過程。因此,在本次活動中,我採用了以下幾種教法方法:

1、談話法:談話包括師幼、幼兒之間的相互交流和分享。活動開始部分,我通過提問“塑料圈兒像什麼?”“我們可以怎樣去玩?”等問題,引導幼兒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激發幼兒探索塑料圈兒玩法的興趣。

2、操作法:幼兒是教育活動的主體,在此活動中我鼓勵幼兒根據自己能力與經驗自由玩圈兒及合作玩圈兒,大膽進行操作,既滿足幼兒動手的需要,又是對活動教育意義的一次提升,變“想象”為“行動”。

3、遊戲法:本節活動以“玩圈兒”的方式貫穿始終。讓幼兒在遊戲中、快樂中獲得知識、習得經驗,真正體現玩中學、學中樂。

4、展示法:每個幼兒都有展示自我的需要,操作後幼兒介紹自己的玩法,既是對幼兒這種需要的滿足,又是對幼兒探索的一種肯定,讓幼兒充分體驗成就感,使之更樂於參與。

5、直觀演示法:通過播放幼兒玩圈兒的錄象,使幼兒直觀的獲得知識經驗,使幼兒在已有的經驗基礎上,擴展想象,開闊思維。

[説學法]

活動中,我引導幼兒運用動手操作法、展示法、遊戲法, 師生間、生生間的相互交流等來獲得知識經驗。因為幼兒是活動的主人,所以整節活動中,幼兒在玩圈兒中去想象、去探索、去發現,全身心的積極投入到活動中去,並且在活動中給幼兒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展現的空間。

[説活動程序]

1.活動身體,做好準備

教師帶領幼兒隨音樂做圈兒操。此環節4分鐘,充分活動身體,為接下來得活動做好身體上的準備。

2.師幼談話,激發興趣

教師通過提問:“塑料圈兒像什麼?”“我們還可以怎樣去玩?”等問題,引導幼兒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激發幼兒探索塑料圈兒玩法的興趣。此環節2分鐘。

3.自由玩圈,探索玩法

在此環節中幼兒自由玩圈兒,可獨立玩也可以多人玩。探索圈兒的多種玩法。

這一環節目的是通過幼兒自己的探索,相互間的模仿掌握圈兒更多的玩法,教師以同伴的角色和幼兒一起遊戲,觀察幼兒活動,鼓勵幼兒將圈兒當成替代物進行遊戲。如:幼兒把圈兒當作“車輪”“方向盤”時,教師要及時肯定,並鼓勵其再想出其他玩法,引導幼兒的遊戲更深入。 此環節5分鐘。

4.介紹玩法,展示交流

①、請個別幼兒介紹自己把圈兒變成什麼,並玩給大家看。

②、課件出示小朋友合作玩圈兒的錄像。如:“變成‘車輪’滾一滾”、“變成‘山洞’鑽一鑽”、“變成‘陀螺’轉一轉”、“變成‘花瓣’跳一跳”、“變成‘烏龜殼’爬一爬”、“變成‘方向盤’開一開”……幼兒可以跟着一起玩一玩。

錄像的播放可以使幼兒在已有基礎上,擴展想象,增加經驗。同時教師在玩的過程中指導幼兒練習鑽、爬、跑、跳等基本動作。此環節9分鐘。

5.嘗試合作,分享經驗

幼兒互相欣賞各自想出的玩法,並嘗試合作玩圈兒,將圈兒想象成各種物體進行遊戲。

在和小夥伴一起玩的過程中,培養了幼兒合作,探究的良好品質,讓幼兒體驗到創造性的玩圈兒的樂趣。此環節6分鐘。

6.集體遊戲,體驗快樂

教師出示“大灰狼”頭飾,介紹遊戲規則:“大灰狼發出指令‘變成陀螺’,幼兒將自己的圈兒變成陀螺,做錯的小朋友會被‘吃掉’”。

幼兒在遊戲中、快樂中獲得知識、習得經驗,真正體現玩中學、學中樂。

在遊戲中自然結束。此環節4分鐘。

説課稿 篇3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你們好!這次來到武穴市師範附小參加黃岡市小學美術學科“課內比教學”活動真的是一次很好地學習和鍛鍊的機會,武穴師範附小的孩子們真的很優秀,他們帶給我的快樂減輕了我許多的壓力,謝謝他們。

《學畫農民畫》一課是人美版第八冊第10 課,下面我着重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板書設計、教學反思五個方面來談談我對本課的教學設計。

一、説教材(解讀教材、定準目標)

《學畫農民畫》屬於“造型·表現”系列,意圖是讓學生了解農民畫是我國民間藝術的一種繪畫形式,農民畫具有大膽的想象力、無拘無束的表現手法、鮮豔的色彩和飽滿的構圖等特點。農民畫與兒童畫從表現手法上有相同之處,它易於兒童理解和模仿,從而學習農民畫從生活中取材的特點,鼓勵學生生動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感受。通過本課教學讓學生了解農民畫的裝飾特點,學習運用農民畫的裝飾手法大膽表現生活中的感受,學習改畫或添畫農民畫,激發學生熱愛民族藝術的情感。 。

本節課要面對的教學對象是小學四年級的學生,這一學齡的孩子是想象力與創造力非常豐富和活躍的時期,結合小學兒童的學齡特點,本着使學生提高對美的感受能力和藝術創造能力,根據《美術課程標準》所確立的階段目標,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繼定為:

(1)知識目標:知道農民畫是民間藝術的一種繪畫形式,瞭解農民畫的特點。

(2)能力目標:用農民畫裝飾手法改畫、添畫一幅農民畫。

(3)情感目標 :通過本課教學讓學生了解農民畫的裝飾特點和表現手法,激發學生熱愛民族藝術、弘揚民族藝術的情感。

明確了教學目標,本課的重難點就顯而易見了。

(1)教學重點:瞭解農民畫是我國民間藝術的一種繪畫形式,感受農民畫大膽的想象力、無拘無束的表現手法、鮮豔的色彩和飽滿的構圖等特點。學習運用農民畫的裝飾手法大膽表現生活中的感受,激發學生熱愛民族藝術的情感。

(2)教學難點:運用裝飾線、裝飾色大膽表現自己的感受。

二、説教法和學法

俗話説:“方法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科學合理的教法和學法能達到事半半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學中我遵循“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思想,針對小學四年級學生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以皮亞傑、布魯納的“構建”“發現”理論來進行教學,課堂中學生的學習不是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主動構建的過程。以體驗性學習貫穿始終,在教學中充滿對生活的體驗、審美體驗、創作體驗、挫敗體驗和成功體驗等,各種體驗學習既獨立又相互聯繫,在體驗性學習中滲透自主性、創造性、探究性學習。

三、説教學程序

良好的教學設想要通過教學實踐來實現,下面我重點説説這節課的教學流程。為了使學生能在視、聽、説、做、思等行為環境中經歷美術的過程、體驗審美的快樂,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我將整個教學過程分為了以下幾個環節:

環節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著名特級教師於漪曾説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吸引住。"我首先用一幅生活中的圖畫吸引學生的興趣,然後讓學生比較農民畫《耱地》和生活中的畫面,自己去感知去發現農民畫的特點,從而導入課題。

環節二 欣賞感知,審美體驗

俗話説“百聞不如一見”,豐富多彩的圖片讓學生充分感受農民畫的貼近生活的題材,奇特大膽的藝術想象,無拘無束的表現方法,學生欣賞體驗的收穫將直接體現在他們後來的作品上。許多學生對於憑空的想象往往感到一籌莫展,常因苦思冥想而無衝動的創作體驗而苦惱,通過這一環節的教學,不僅學生加深了對農民畫的認識和了解,而且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巧妙的為學生的構想提供了一個有趣的空間。讓學生大膽的展開了聯想,從面獲得了創作的靈感

環節三 自主探究,嘗試創作

在欣賞學生作品時,我大膽地放手,把課堂還給學生,以小組比賽的形式,激起學生的熱情,讓他們自己去發現這些畫改了些什麼,添加了些什麼。自己去交流感悟如何運用農民畫的裝飾手法大膽地表現生活中的感受。這一環節以欣賞、探究貫穿,突破教學難點,增強了學生對獨創和個性化的理解,使學生想畫、敢畫、會畫!

環節四 作品展示,評價交流

在本節課中我採用自評、互評、老師點評,多元評價讓孩子不斷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享受學習美術的樂趣!

環節五:拓展延伸,小結昇華

科學精煉的結束語能起到“課雖盡,但趣無窮”的效果。我稱讚學生比農民畫家毫不遜色,並建議他們辦一期農民畫展,學生聽了老師的話有一種莫大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我還邀請學生去我的家鄉——團風縣做客,告訴他們團風縣就是中國的農民畫之鄉。不僅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使這節課在一種真誠、和諧的氛圍中結束。

四、説板書設計

接下來,我説説我的板書設計。好的板書就像一份濃縮的微型教案,在教學活動中起着畫龍點睛的作用。我將農民畫的三個特點貼在黑板上,(色彩鮮豔 造型誇張 構圖飽滿)此板書清晰直觀,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便於引導學生完成作業。

五、説教學反思

各位專家、各位評委,各位老師,本節課我通過精心設問、欣賞感知、合作探討、動手創作,詮釋了學生的悟性,釋放了他們的靈性,再現了他們的創造力,提高了學生的審美品位。當然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出現很多的“生成”,對於一些有益的生成,我將視為寶貴的資源,加以合理分析、反思和重建,讓我們的美術課堂變得更加生動、豐實而有效!有人説“分享”是一種喜悦,今天我把這節課的教學設計和你們一起分享,希望你們也能嚐到一絲喜悦!

説課稿 篇4

一、説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室裏製取氣體的方法和設計思路,探索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化學反應原理和實驗裝置,

2、初步獨立的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初步體驗化學實驗的方法的科學性。

二、説教法

1、學情分析:二氧化碳是學生熟悉的物質,但學生還不能系統的瞭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所起的眾多重要作用,所以本節課要引導學生在更高、更深的層次上系統的認識二氧化碳。

2、教法的選擇

我在教學設計中不僅注重了學科知識的獲取,更注重學生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

在教學中多次採用學生討論交流、實驗探究、多媒體演示、網絡搜索、知識競賽、互動教學等多樣化形式和科學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能力、科學思維方法、表達和概括的能力;培養學生交流意識與協作精神;培養學生髮散性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將一些枯燥和晦澀難懂的問題寓教育於學生喜聞樂見的、生動活潑的教學活動中,高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為教學目標的實現注入了精神動力。對實驗現象及生活現象的分析能做到由淺入深,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三、説學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講授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在學法上重在指導學生形成一個良好的思維習慣。本節課主要讓學生學會科學探究的學習方法,使學生體會到獲取知識的一般途徑,所以我在課的設計中注重指導學生:聽――聽得明白、思――敢思會思、説――表達完整、觀――觀察仔細、議――學會交流。針對不同層次學生設計難易不同的問題,讓儘可能多的學生均得到最大的收穫。

四、説教學實施

我將本節課內容分為四大環節來進行

(一)導入新課(3分鐘)

新奇適當的導入是保證學生良好學習氣氛形成的重要方法。在這個環節我發揮多媒體和網絡的優勢,蒐集了多副關於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圖片和有關“屠狗洞”的小故事視頻錄像等,從中暗示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從而也激起學生學習的渴望。

(二)二氧化碳的製法(17分鐘)

本環節我改變了以往“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並得出結論”的一問一答模式,我認為那不利於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思維,所以我在學生學過氧氣的實驗室製法的基礎上大膽的放手,給學生提供足夠多的儀器和藥品,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探討出製取氣體的一般思路之後,親自動手隨意選擇可行的藥品進行實驗探究,初步按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得出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所用的裝置、藥品以及收集方法。再通過各小組辯論的形式得出最好的方案。

在學生交流出各種實驗裝置時,教師組織學生針對每種裝置的優缺點進行評價,採用靈活的多媒體讓學生在電腦上操作把一些基本元件(儀器)通過簡單的拖動組合成一套套實驗裝置,從中選擇出最好的供實驗所用。

而藥品的得一般很少小組能夠説出完整的理由,我們可以相互取長補短,最終通過3組小實驗得出結論:(1)大理石和稀硫酸(2)大理石和稀鹽酸(3)碳酸鈉粉末與稀鹽酸。

我設計本環節的根本意圖很明顯,讓學生真正做課堂的主人,參與到課堂活動中。

(三)二氧化碳的性質(18分鐘)

對於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學生不易產生探究衝動。尤其本環節實驗比較多,老師説一個學生做一個,重複多遍同樣的小環節就顯得本節課了無生機。為此我特意設計了一個角色扮演的活動情景:讓學生扮演成一名醫生,需要探究的解決的問題(即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有哪些)就是一個急症病人。通過學生個體和集體的努力,讓學生在一種快樂、新奇的感受中找到解決病症的藥方(即正確結論)。我將這一步分為疑難雜症—專家坐診——把脈問藥—藥到病除四個小環節來進行。

1、疑難雜症(4分鐘)

同學們非常熟悉碳酸飲料,我就以探究碳酸飲料為活動線,以獲得二氧化碳性質(物理性質或者化學性質)為知識主線,將二氧化碳的性質等知識搭上了趣味、愉悦、競爭的載體,再利用多媒體展示有關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各種用途的.圖片以及有關信息資料或者小故事等,讓學生以最快最準確的方式理解問題,為後面的猜想及探究方向做好了準備---即科學探究的提出問題階段。

(意圖)培養學生從身邊事物發現化學問題,增強探究的意識。

2、專家坐診(4分鐘)

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每個小醫生都提出一個相對的藥方,這樣可以放飛學生的思維,鼓勵他們多做假設,多做猜想,同時多提出探究的實驗方案——做出猜想並設計實驗方案

通過交流活動,使學生在發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傾聽他人的探究方案的過程中進行客觀的比較和鑑別,從不同的角度改進自己的經驗和認識,克服原先獨立探究方案中的片面性和侷限性,最終完成對所學知識意義的完整建構。

3、把脈問藥(8分鐘)

專家坐診的結果造成了一個百家爭鳴的形式。如何讓學生統一思想,還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呢,實驗是最科學最有説服力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動手親自實驗,來推斷自己的藥方是否準確——實驗驗證階段

通過學生親自動手進行實驗探究,讓學生親自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並學會根據實驗現象分析、得出結論,從而獲得成功的喜悦。

4、藥到病除(2分鐘)

通過專家坐診的良好互動及把脈問藥的實驗探究,學生得出了正確的藥方,通過交流歸納總結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交流反思得出結論。

這種設計方法打破了以往教材沿襲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或者化學性質一條一條往下驗證,而我變驗證性實驗為探究性實驗,讓學生自主探究得出各種各樣的性質,最後讓學生將所獲得的性質分成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兩類。學生真正參與了體驗獲得知識的過程。

(四)二氧化碳的用途(5分鐘)

生產生活實踐中二氧化碳的用途非常多,沒有必要當做重點給同學們講解,我先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各抒己見,然後同學之間相互補充。教師最後以拓展昇華的形式對同學們進行檢測,讓學生感受到生活與化學的緊密關係,知道二氧化碳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可以造福於人類,又會因“温室效應”的加劇而給人類帶來災難,體會到性質決定用途。所以利用好、控制好二氧化碳是人類永恆的話題。

小結

最後請同學們展開想象的翅膀,以自由發言的形式完成,暢談自己本節課的收穫。(2分鐘)

結束語

本節課按照新課標“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這一教學宗旨,緊緊圍繞三維目標的達成展開一系列的科學探究活動,學生的綜合能力能夠得到很大提高。我的説課結束了,謝謝大家!

説課稿 篇5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馬》,它是新課標人教版實驗教材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與學法、教學設計與板書設計五個方面來談一談我的教學思路。

一、教材:

《馬》和《珍珠鳥》、《斑羚飛渡》、《華南虎》、《狼》同屬於第六單元。這個單元都是描寫人類的生存夥伴——動物的,這些不僅反映了人對動物的瞭解和認識,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思考,而且還試圖從動物世界裏折射出人類的生活軌跡。

布封的《馬》是一篇介紹馬的科學小品,語言文字優美,又是一篇優美的散文,作者用文學的筆調,描繪了馬在兩種生存狀態下的不同形象,表達了作者對“在無限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馬匹的由衷贊對“被人養育”,經過訓練,“供人驅使”的馬的深刻同情。

一、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的設計(教材的處理)。

新課標指出學生閲讀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獲得思想啟迪,形成積極、正確的人生態度。

根據單元教學重點結合本文特點,制訂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品味積累中的精彩詞句,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閲讀和欣賞能力。

2、。過程和方法:深入領會的深刻含義,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做到觀點明確,言之有理。領悟和初步掌握對比手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學生珍視生命、關愛動物的情感,引導學生初步思考和認識人與動物的關係,感悟動物身上所折射出來的可貴精神。

對比是本文寫作的一大特色,其中“家馬”與“野馬”的對比貫穿始終。通過品讀分析,得出“野馬比家馬更美”,並探究概括出兩種馬的特徵。通過形象鮮明的對比,可以感受到家馬的苦難,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抓住後半部分疑難重點句深入品讀探究,進一步感受家馬被人類摧殘、勞役,淪為人類惡性的奴隸的悲哀,從而達到“激發學生珍視生命、關愛動物,思考人與動物的關係”這一情感態度、價值觀層面上的教學目標。另外一處對比是描寫“野馬”外形美部分,作者把它和另外七種動物作了對比,盛讚馬的高貴姿態,突出野馬的外形的美,從而反襯人類扼殺了馬的自然的天性的美,引人深思。

在教學中,把領悟和初步掌握對比手法作為本課教學的重點,把疑難句的理解以及培養學生的感悟和表達能力做為本課的難點。

採用一課時完成。

二、教學方法的運用以及學法的點撥與指導:

這是一篇優美的散文,詞彙豐富,對動物的描寫精當、傳神。語言文辭優美,含義深刻,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我準備採用:創境激趣法、問題引導法、指導歸納法等方法進行教學。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我根據本課教學目標和內容,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發展水平出發,應用多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以創境激趣法、問題引導法、指導歸納法進行教學。使他們在教師的主導下圍繞中心問題發表各自的意見,相互交流,相互爭議,激發他們主動獲取知識,培養健康情感。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質疑為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的指導,採用了圈點批註法(預習筆記)、主體思維法、小組討論法和語言賞析法。在指導過程中,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然後根據一系列緊扣教學目標的問題,使學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並在課文賞析後完成遷移性練習進行鞏固,使學生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從學會到會學,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學設計:

首先,創設情境,導入激趣,聽背景音樂二胡曲《賽馬》,問學生腦海中浮現出了什麼畫面?然後用幻燈片打出遼闊草原上萬馬奔騰的壯觀場面,出示課題及作者,讓學生從聽覺、視覺各方面獲得直觀感受,激發學習本文的興趣,為的感知理解打下基礎。

其次,感知,把握主題。

第一步,在二胡曲《賽馬》的背景音樂下教師聲情並茂地朗讀。通過配樂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為有聲的語言,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激情。

第二步,然後檢查學生預習(預習時要求學生讀通,並畫出自己喜歡語句,作批註寫出喜歡的原因,即採用圈點批註法做預習筆記),疏通字詞,本文生字詞較多,須落實。這是讀通課文的前提。

第三步,接着課堂提問:①文中為我們介紹了幾種馬?

②這兩種馬各有什麼特徵,文中具體表現在哪裏?

第四步,讓學生帶着疑問自由讀,主體思維,組織語言回答。

第一個問題較簡單,可點名讓學生直接回答,第二個問題較難,可提示學生從中找重點詞句回答。因答題信息較廣,採用小組合作交流後共同彙總歸納的形式,既提高了學習效率,又培養了合作精神。(學生充分交流反饋後歸納,用幻燈顯示出來)。

第五步,緊接着提問:如果你是一匹馬,你會選擇哪種生存方式,為什麼?

在學生回答後,教師小結:作者布封也與我們一樣,在文中,無不顯現出他對“無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馬匹”的由衷讚美,對“被人養育,經過訓練,供人驅使“的馬的深刻同情。

再次,質疑探究,深入品讀。

在學生基本把握主題及作者情感的基礎上,進一步領會重點詞句含義,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和自由表達能力。出示四個問題:

1、如何理解文中“它的教育以喪失自由而開始,以接受束縛而告終”這句話?

2、第二段中為什麼説“它們額上覆着妍麗的一撮毛,項鬣編成了細辮,滿身蓋着絲稠和錦氈,這一切之侮辱馬性,較之它們腳下的蹄鐵還有過之無不及”?

3、家馬的苦難表現在哪些地方?找出文中有關語句説説。

4、本文多處運用對比手法,請找出來,並説説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寫“家馬”部分的幾個句子是難點,只有品讀這幾個難句,才能深入領會家馬的苦難,把握作者的感情傾向及本文主題。讓學生細讀,從讀中品,從品中讀,教師可巡視並尋機參與其中點拔引導。回答前兩句的基礎上,從部分到整體,整理出第3題答案,最後用幻燈片歸納打出。對比是本文最為突出的寫作方法,最後一題培養對這種手法的把握能力。

接着,賞析語言,積累遷移。

1、賞析精美語言。用“我喜歡 一句,因為 ”的句式,回答交流(有預習的圈點批註充分準備)。再由文本遷移,通過問題的思考,再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全文。

2、有人説,馬是人類的朋友,而人類卻不是馬的朋友,結合本文談談的你的看法?(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最後,延伸練習(課外小作文)。

介紹你熟悉的一種動物,請抓住其特徵(可仿照文中用對比手法),並在描述中滲透自己的情感。通過此練習,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五、板書設計:

家馬:勇毅、馴良 ——同情

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貴的精神(美質)

野馬 豪邁、獷野、一無所畏、和平(美德) ——欣賞

最勻稱、最優美(美形)

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我們用的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上海教育出版社本教材的音樂教材。根據教材我自立設想了一堂《合唱與合唱指揮》課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即合唱與指揮,二者相互結合,相互依靠,同時學習,同時掌握,同時提高。。本課主要根據合唱教學和合唱舞台表演的規律,結合指揮法,詳盡而實用地介紹了合唱與指揮的基本知識。概念和技術通過講解、示範、學習、練習,並由學生和教師共同體驗成為切身感受,從而成為知識。

本課教學建立在學生廣泛參與合唱實踐的基礎上,有利於學生以音樂演唱者和指揮者的雙重身份來理解、體驗和表現音樂。對發展學生音樂才能,培養合作協調能力,提高音樂表現能力、音樂教學能力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1.教學內容

主要包括合唱、指揮兩方面的內容。

(1)合唱

講解合唱學基礎理論:合唱藝術概念、合唱聲部、統一、均衡、協調、色調、音準、咬字吐字等;合唱團基礎訓練的手段與方法;練聲曲以及不同組合形式的合唱作品的演唱;音樂教育中合唱訓練的基本知識和方法以及合唱作品分析與教學方案的設計等。

(2)指揮

講解合唱指揮知識:指揮藝術概念;指揮的作用和任務;作品排練的準備工作;合唱團組織與訓練的基本方法等。

講解合唱指揮技術:基本姿勢、基本圖式、起始與收束、速度變化、力度變化、作品處理的相關指揮技術及樂隊指揮的基本常識。

2.教材的地位作用

填補了中學音樂的知識結構,增強了中學音樂課程的社會適應性,為學生走上後能滿足在學習中的需要,確立了地位,樹立了信心。

3.教學目標

1)掌握合唱作品演唱的基礎知識與方法。掌握合唱作品二度創作的基本理論、原則和方法。

2)掌握合唱指揮的基本規則與表現技能。學習合唱團組織、訓練、演出、管理的基本知識和方法。

3)在參與和觀察合唱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獲得從事合唱教學的方法和經驗。

4)在合唱和指揮的實踐中,不斷提高創造性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對合唱藝術的興趣,通過接觸和欣賞各種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樹立理解和尊重多元音樂文化的觀念。

5)激發學生對集體性、合作性藝術表現形式的熱情,培養學生正確把握指揮與被指揮羣體的合作關係,尊重每一位參與者,認識合唱藝術在培養集體主義精神方面獨特的社會功能。

4.教學重、難點

重點在於合唱的方法,指揮的方法以及合唱指揮的配合協作。難點在於多聲部合唱的演唱與聲部融合,指揮的技術提升,動作的協調優美以及指揮與合唱團的配合協調,結合統一。

二、説教法與學法

教法 示範法

三、説教學流程

(一)有關與合唱相關的圖片導入

(二)教授新課

(三)、思考

(四)、課堂總結、佈置作業。

説課稿 篇7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們: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的説課內容是《凡卡》的第二課時,下面我從六個方面説這堂課的設計:

一、説教材

首先從教材來看:

《凡卡》是S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六組的第二篇課文,本組教材是以“外國名篇名著”為主題進行編排的,目的在於訓練學生把握主要內容,體會人物感情,關心人物命運。

這篇課文是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的短篇小説節選,全文記敍了九歲的凡卡在聖誕節前夜給爺爺寫信,向爺爺訴説自己在鞋店當學徒的悲慘遭遇,乞求爺爺帶他回鄉下的事。反映了沙皇統治下俄國社會中窮苦兒童的悲慘命運,揭露了當時社會制度的黑暗。

從結構看文章整體是按寫信的過程記敍的,先寫寫信前的準備,然後是寫信的過程,最後是寫信封、寄信、做夢。從表達看,本文有兩個主要特點,一是在講凡卡的悲慘遭遇時,由作者的敍述、凡卡信的內容和寫信過程中的回憶三部分內容穿插起來。二是採用了對比、反襯、暗示的表達方法。

本課的課文篇幅較長,在經過精心梳理後,課文的脈絡會清晰顯現,作者巧妙地將自己的講述和凡卡的講述、回憶運用了插敍、對比、襯托等表達方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並一步步將人物命運推入“絕境”。在娓娓道來之間,使讀者情感隨着凡卡的悲慘命運而跌宕起伏。《凡卡》是一篇“經久不衰”的老課文,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正煥發着新鮮氣息。如何實現老課新講?長課精講?成為本教學設計的思考點之一。

為此,我在教學設計時,試圖將零亂無序的問題進行整合,由一個主問題引領不斷深化,最終領悟課文的主旨;同時圍繞主問題將看似零散的內容進行重組,在主問題的引領下環環相扣,自然連接,為學生領悟主旨建立依託載體。

二、説學情

從學生情況來看:

本文雖然篇幅較長,形式複雜,內容豐富,但作為五年級學生,已有一定課外閲讀基礎,能夠通過自主閲讀了解故事的內容,但對故事的主旨領悟還需深入,對作者的寫作思路和表達方式易於忽視;同時五年級的學生已經熟練掌握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基本方法,能用比較簡練的語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具備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基本能力。已經掌握了較好的抓住重點詞句、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重點句段的能力,能夠從文章的描述中對凡卡生活的悲慘和內心的痛苦有所感悟,但需要通過教師進一步教學方法的指導幫助加深理解。

另外,學生在平時的閲讀中,對於文章的表達方法關注不夠,閲讀是為了學習寫作服務的,所以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凡卡的悲慘學徒生活寫具體的”,對於提高學生在閲讀中習得寫作方法很有幫助。

《凡卡》這個故事發生的年代距離學生比較久遠,學生需要提前對舊俄國沙皇統治時期的有關背景知識進行深入瞭解。就文章內容而言,學生能夠通過課文感受到凡卡學徒生活的悲慘,但文中還有些“貌似不相干”的內容(如:第10自然段、第21自然段)學生往往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

本教學設計在資料交流和重組文本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重點段落和語句深入體會人物情感,領悟課文主旨;並在設計中體現由

“整體—重點(局部)—整體”的過程,注重引導學生整體領悟課文主旨。

三、説目標

結合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瞭解凡卡給爺爺寫信的目的和信的內容,從中體會凡卡學徒時的悲慘生活。

2、通過抓重點段落和詞、句的理解,感受在沙皇俄國黑暗的社會環境下凡卡學徒生活的悲慘,體會他極度痛苦的心情。

3、有感情地朗讀信的內容。

四、説重、難點:通過抓重點段落和詞、句的理解,感受在沙皇俄國黑暗的社會環境下凡卡學徒生活的悲慘,體會他極度痛苦的心情。

五、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

運用創設情境想象、咬文嚼字品詞析句、讀中理解、讀中感悟、引讀等手段引導學生了解凡卡悲慘的學徒生活,體會他極度痛苦的心情,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六、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七、教學狀況預設:

第一課時主要完成:1、學生初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 2、整體感知,理清文章脈絡。 3、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第二課時將主要完成: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凡卡學徒生活的悲慘;領悟文章主旨。

第三課時學習回憶部分的內容,體會文中回憶部分的表達效果,體會結尾“夢”的含義,並結合第二課時,進一步感受作者表達方法的作用。激發學生課外閲讀興趣。

本節課我重點是教學第二課時:通過對第八、十五自然段的理解感受凡卡生活的悲慘和內心的痛苦。

八、説思路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説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我確定本節課教學流程為: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2、引發“矛盾”

3、體味“生活”(研讀文本,體會情感) —— 品讀悲慘遭遇,感受痛苦

4、揭示“矛盾”

5、昇華主題,總結全文、佈置作業,推薦閲讀

本課設計是在第一課時中瞭解時代背景,理清文章結構(按寫信的先後順序)、初步瞭解文章內容(信的內容、作者的敍述、寫信過程中的回憶)、學習生字詞的基礎上進行的。

九、説過程

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通過欣賞音樂,創設情境,從而把孩子們帶入學習內容。導入新課,從理清寫作順序,複習課文內容入手,在學生把握主要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回顧課文結構,直奔信的內容,從而引入對信文的研讀,導入新課,引發對主人公內心情感的體會。

(二)引發“矛盾”

1、他為什麼寫信呢?【預設】他寫信讓爺爺來接他回家。

2、凡卡寫這封信的目的是要求爺爺來帶他離開這兒,那麼文中

直接寫凡卡求爺爺接他回鄉下的句子有哪些?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找出這些句子

3、(課件出示) 凡卡求爺爺帶他回去的3個句子。

(三)體味“生活”

由於課文篇幅比較長,內容和形式都比較複雜,要提高教學效率,必須突出重點,因此,我把全文有意破為三塊,分為三個層次進行教學,分別是品讀悲慘遭遇,深入思考回憶,體會夢的含義。這三個層次看似相互獨立,實則存在聯繫,回憶往事的快樂是為了和悲慘遭遇形成對比,使遭遇更顯悲慘,而夢的含義也暗示了悲慘的遭遇不會改變。在這三塊中真切的感受凡卡的悲慘遭遇,體會他極度痛苦的內心又是重中之重。只有切實的瞭解了凡卡的處境之痛苦,才能更好的體會後兩塊的表達作用。所以我引導學生快速讀信,找出哪幾自然段細緻的講述了凡卡的痛苦生活,直奔最重要的部分,指導學生精讀第8、和15自然段。

品讀悲慘遭遇,感受痛苦

在突出重點,指導精讀方面,我本着“讀中感悟,悟中生情,以情導讀”的理念設計了三個層次的閲讀指導訓練,以引導學生步步深入,加深理解與感悟。這三個層次是:

1、抓中心句,感知痛苦

當學生找出詳細講述凡卡痛苦生活的8和15自然段後,我讓同學們默讀這兩自然段,看看哪句話最能概括凡卡現在的生活狀況?(根據學生的回答PPT出示:我的生活沒有指望了,連狗都不如!)

根據學生的交流,相機引導學生思考理解“指望”是什麼意思?凡卡來大城市做學徒曾經指望過什麼?為什麼凡卡説他的生活沒有指望了,生活連狗都不如!進而深入理解句子,感知凡卡現在生活的

説課稿 篇8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乘法》

一、説教材

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乘法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第五單元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第二課時,是在學生熟練掌握表內乘法,能進行一位數乘多位數的筆算乘法,會口算、筆算萬以內的數的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也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學好本課將為學生繼續學習兩位數乘三位數的計算做好鋪墊。更為學生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因數是更多位數的乘法問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教材提供了學生熟悉的情景,在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時,讓他們經歷算法多樣化,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筆算乘法的方法。根據以上分析以及新課標提出的要求:要讓學生在獲得新知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能得到進一步發展和培養,為此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學生經歷算法多樣化,掌握筆算乘法的方法。

2、理解第二個因數十位上的數乘第一個因數得多少個“十”,乘得的數的末位要和因數的十位對齊。

3、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學習新知,培養學生表達自己意見的能力和參與的能力。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由於學生對筆算乘法已有一定的經驗,通過知識的遷移學生能很好的掌握本課的重點:學會筆算乘法的方法。但是學生對於第二個因數的十位乘第一個因數的積的末位為什麼要與因數的十位對齊難以理解,於是我將難點定為:

(1)知道乘的順序。

(2)知道第二個因數十位上的數與第一個因數的乘積是表示幾個十。

二、説教法:

素質教育提出:“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結合“四環節教學法”所以我制定了以下的教法:

1、情景教學法:創設學生熟悉和喜愛的情景,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產生迫不及待獲取新知的慾望,產生積極的數學情感。

2、任務教學法:學生通過猜測、思考、驗證、合作、交流等活動學習新知,完成教學任務。

3、遊戲教學法:在練習的時候加入遊戲環節使學生愉快的學習。

三、説學法

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徵,對於學法,我是這樣設計的:通過分組,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實踐”中經歷算法多樣化,將其所學新知不斷內化到已有的認知結構當中去。並讓學生自己説出過程,以加深記憶。

四、説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景,引出新知(3分鐘)

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資料情景,並且在此基礎上自己創設學生喜愛的智慧島情景。體現新課標提倡的用教材教,而不是在教教材。

我用多媒體引出家長帶孩子買書的情景,小紅的媽媽買了12本書,每本24元。

1、讓學生自己搜索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小紅媽媽買書用了多少元?

2、嘗試解答,複習舊知

因為學已經學會兩位數乘一位數或整十數的列式解答,但對於這個問題學生能列式卻不能解答。於是在此時學生會產生學習新知的需要,從而進入新的學習狀態。激發更強烈的學習慾望。此時就順理成章的引出了新知。

(二)自主探索、學習新知(15分鐘)

1、自主嘗試,算法多樣

為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繫,我讓學生獨立嘗試計算,不規定算法,給予他們充足的思考空間,培養他們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3、小組合作,全班交流

為緩解學生的表現欲,讓他們先在小組裏講一

講自己的算法,使每一個學生都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然後由小組推薦在班上講一講。

4、呈現算法,突破難點

學生的計算方式多樣,為建立與筆算乘法的聯繫我首選了這樣的算法,它有利於知識的遷移。

24×10=240

24×2=48

24048=288

接着板書筆算乘法:

24

×12

________

48__24×2

24 __24×10

________

288

學生可以即快又準確的算出第一步,知道48是由24×2得來的

為解決乘的順序在此我提出問題1、“接下來該怎麼辦?”2、“24×1真的是得24嗎”幫助學生理解這步計算。進而幫助學生理解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由於學生親歷了知識形成的過程,不僅理解了新知,同時在這個充滿探索和體驗的過程中,掌握了學習數學的方法。

(三)應用遷移(5分鐘)

通過説一説來進行知識的遷移應用。

(四)實踐聯繫,鞏固新知(10分鐘)

練習是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也起到了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作用。考慮到學生在整節課的學習中難以始終集中注()意力,我在練習中特別加進遊戲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當醫生,針對本課難點出題。

呈現學生比較容易出現錯誤地方的計算題,讓學生找錯並改正。

2、幫助小蜜蜂找花,我將“做一做”的題目寫在蜜蜂腳上(由多媒體呈現),誰做對了就可以得到一個獎品(貼紙)作為獎勵。

(五)小結反思,回顧新知(2分鐘)

回顧本節知識“筆算乘法有哪幾個步驟”,讓學生加深記憶和理解。

我的交流完畢,謝謝指導。

説課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第一次抱母親》是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一篇情感型課文。文章記敍了“我”去守護生病住院的母親,抱起母親讓護士換牀單時,才察覺母親的身體是那麼輕,不由想起了母親以弱小的身體挑着重擔翻山越嶺的往事,心裏很難過,也很愧疚。於是,像小時候母親抱“我”一樣,“我”把母親抱在懷裏,讓母親入睡,結果卻發現母親的眼裏流出了淚水。文章字裏行間洋溢着母親對子女的愛,更表達了兒子對母親深深的感恩之情。

本單元的三篇課文組成了“情感篇”主題單元,着重歌頌人間真情,教育學生要關愛他人,懂得回報。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影響是深廣的,要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因此,“張揚個性,讓課堂噴湧真情”是教學追求的目標。語文課需要淚光閃爍,需要感動,需要震撼,需要心靈獨白。這感動是作者之情、文本之情、教師之情、學生之情匯流而成的生命潤澤。讓愛的眼淚飛起來。

二、學情分析

如今的孩子是父母、長輩的“掌上明珠”,一向嬌慣的他們普遍都將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認為是理所應當的,一味地只知索取而不懂回報,甚至經常向家長提出過分的要求。他們關心的往往只是自己,而很少去注意家長為他(她)付出的辛勞。生硬的説教難以為他們所接受,也許這篇感人至深的課文更能觸動他們的心靈,喚起他們的情感。學生孩子的心靈是非常純潔的,樂於去感受美好、親近美好,只要引導得好,文中那位善良偉大的母親一定能感染學生。學生又是善於聯想的,他們一旦將自己的母親與文中的母親產生關聯,他們便會回憶起那埋藏在記憶裏卻常常被忽略的點點滴滴,從另一個角度去體會母親的付出、母親的辛勞,從而升騰起對母親的崇敬和愛戴之情。也許一節課不能改變什麼,不能使學生對母親的認識上升到一個理性的高度,但如果學生能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感悟到“我要關心我的母親,我要回報我的母親”有這樣一種朦朧的思想意識也就達到目的了。

三、教學目標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學會5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1個字只識不寫。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

3. 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4. 通過對課文重點句的朗讀、品味,感悟母親胸懷的無畏、博大,激發對母親的崇敬和愛戴之情。

四、教學重、難點

1. 讓學生走進語言文字,體會到母親的偉大,體悟到孝子的情懷,並從語言文字中走出來,感受到自己母親的愛,感悟到自己也該表達愛。

2. 這是一篇情感型課文,情感型課文應以“情”感人,這篇課文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一定的距離,如何通過文本打動學生,產生情感的共鳴,是這篇文章的教學難點。

五、教學設想

在教學中,我首先創設自主學習的空間,讓學生自由且充分地閲讀,積極主動地感知文本,交流感受,把握情感基調。

閲讀要“披文入景,披文入情”才能產生優化的效果。接下來,我通過抓重點語段,反覆品讀,讀出意,讀出味,讀出情。如我抓住“在我記憶中,母親總是手裏拉着我,背上背者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擔子翻山越嶺……去承受那麼重的擔子”和“母親笑了笑説:‘提那些事幹什麼?哪個母親不是這樣過來的?’”讓學生展開想象,通過語言文字呈現豐富的內心視像,將文本語言伴隨着感性的形象紮根到學生的心靈世界之中,在此基礎上多次朗讀,揭開文本深藏的內涵,讓他們深切感受到母愛的偉大和無私。

文章其實最感動的是最後一段,那是一顆對母親感恩的心在震撼着我們。所以在處理最後一段時,我讓學生看圖、聽朗讀,將自己和文本融為一體,用朗讀,用思考,用言語抒發着感受。在學生的情感巨浪被充分掀起的基礎上,通過小練筆讓學生表白內心,使他們的情感得到宣泄。

説課稿 篇10

一、説教材

《分香蕉》是北師大第三冊第四單元的第4節新課,通過前面3節“分桃子”、“分蘋果”、“分糖果”內容的學習,學生已經進行了大量的等分活動,積累了一定的經驗。這三節平均分的活動,是在學生還不知道除法的情況下,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在操作水平上解決除法問題的過程。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積累了一些平均分的經驗基礎上開始認識除法的,從學生熟悉的“分香蕉”的具體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從而理解除法與平均分的聯繫,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同時,介紹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進一步用除法算式表示並解釋平均分的具體過程。

二、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有以下四點:

1、使學生從“分香蕉”的具體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並理解除法與平均分的聯繫,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

2、掌握除法算式的讀法、寫法,並認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3、學會用除法算式表示並解釋平均分的具體過程和結果;

4、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抽象概括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除法算式的意義,會將分的過程用除法算式表示。

教學難點:理解除法算式的意義,建立除法算式與平均分之間的聯繫。

課前準備:小棒20根、投影儀、課件等。

三、説教學設計思路

“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基於這樣的認識和本課學習內容的特點,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如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他們成為課堂的主角,主動投入地學習。在設計教學時我主要突出兩點1、通過讓學生動手擺一擺、填一填、分一分、圈一圈、畫一畫等,幫助學生通過大量的感知,形成表象,在此基礎上進行抽象概括,初步建立等分活動與除法的聯繫,達到教學目標,突破教學的重難點;2、課前瞭解到學生對這部分知識在生活中已經知道了一點,但有不全面,根據學生的個人知識和直接經驗,所以在教學除法算式的意義、讀法等,我決定大膽放手讓學生來説出新課的內容,教師只是適當的指導、點撥。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又能很好地發揮學生的智慧,學生的興趣就很濃厚。

四、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故事引入

(課件出示情境主題圖)

師:你們瞧,這兩隻小猴皺着眉頭正在發愁呢!猜猜它們是為什麼事發愁?(學生自由猜一下)對啊,它們正在為分面前的香蕉發愁呢。猴哥哥和猴弟弟誰也不肯吃虧,想分的公平一些,你們説怎麼分才好呢?(引出平均分)

[設計意圖]:利用學生喜歡的動物故事引入新課,學生有了生活經驗,既喜歡,又能很好地發揮自己的智慧,學生的興趣就很濃厚。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1、平均分12根香蕉

(1)、分一分:

a、用12根小棒代替香蕉平均分成2份,請你分一分。

b、你能用一句簡單的話把剛才分的過程和結果説一説嗎?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

(2)、如果又來了一隻猴子,你怎麼把這些香蕉平均分呢?分的過程和結果又怎麼説呢?獨立分——同桌互相説。

(3)、你還會把這12根香蕉平均分成幾份?獨立分——自己輕輕説——全班交流

2、認識新朋友

(1)、師:像這樣“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可以用除法算式來表示。你知道怎麼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