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五年級科學《照鏡子》説課稿範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05W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説課稿來輔助教學,藉助説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要怎麼寫好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五年級科學《照鏡子》説課稿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五年級科學《照鏡子》説課稿範文

各位老師:

你們好!

我給大家説課的題目是《 照鏡子 》。本課是蘇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光與色彩”的第二課,屬於課程標準中的 “物質世界”中“能量的表現形式”這一範疇,主要通過照鏡子來研究光的反射現象,並會利用鏡面反射的原理,開展一些光學小遊戲,動手製作一些光學玩具。根據教材指導建議,本課分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研究光的反射現象,第二課時主要是以遊戲和製作光學玩具為主,而我今天要説的恰恰是本課的第一課時,認識光的反射現象。 下面我先來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一、説教材

第一課時的教材選擇了“鏡子照光”為切入口,分三部分安排教學內容:

第一部分是認識光的反射現象,建立光的反射概念。通過“引陽光入教室”的聚焦活動,調動起學生原有小時玩鏡子的經驗,融入探究的情境。

第二部分研究鏡子的反光現象,主要是通過一些有趣的遊戲活動,發現鏡子成像的特點。

第三部分是通過饒有趣味的“看鏡子讀字”“筆在五角星像中走”這些遊戲活動,鞏固對鏡子成像特點的認識,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由此可以看出,這部分教材是按照“探究現象—發現規律——形成概念—鞏固應用”的編排思路,這也正式人類認識事物的普遍規律。

xx年3月鬱波老師在浙江作了一場要“關注科學概念”的報告,提出當前課堂上存在的學生探究方向不明確、教師提問和引導的方向不明確的現象、與教學目標的表述有直接的關係,建議教師們在實踐操作中1是把事實性目標轉化成科學概念;2是將課程標準中的要求轉化為學生可以學習、教師能夠把握的具體概念。所以,結合我自己平時在教學實踐中的探索和前面對教材的認識,我對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作以下預設:

過程與方法:

能夠用圖畫、語言對鏡子成像的原理做出合理的解釋。

知識與技能:

1、光線照射到物體表面時會發生反射,表面越光滑,反射效果越好。

2、鏡子是最好的反光物體,鏡子裏的像的特點是上下不變,左右相反。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看鏡子讀字”“筆在像中走”等遊戲感受光學世界的無限奧妙。

五年級的學生,對照鏡子所產生的現象已經不感到陌生,但是他們可能從來沒有關注到照鏡子背後隱藏的關於光的反射的科學規律,所以,我認為,本課中認識光的反射現象,激發學生對光學世界無限奧妙強烈的探究慾望正是重點所在,這也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二、説教法與學法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學習環境下,在教師和學生夥伴的幫助下,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我主要採用“探究發現——集體研討”教學法進行教學。

為進行第一課時的教學,學生人手一面鏡子是本課最重要的教學準備。考慮這些材料學生容易準備,所以以學生準備為主。因為本課涉及到的實驗,都比較簡單,屬於遊戲性質,所以關於實驗方法問題,我將弱化處理,讓學生自主遊戲和實驗。

為了突破本課教學難點,突出重點,我採用“遊戲探究”和“集體研討”的教學策略。在學生獲得大量的關於光的反射現象的認識後,請學生進行歸納,並在大家集體研討的基礎上,得出關於反光現象的一些規律:如光線是可逆的、物體的像與原物體上下不變、左右相反等。這個規律的認識,不是教師強加於學生,而是學生經歷“遊戲探究——獲得證據——歸納總結”這樣的探究思考過程自行獲得。

根據我採用的教學方法,可以看出,本節課學生的主要學習方法是實驗法、遊戲法、觀察法、發現法和歸納法。

三、説教學過程

今天的小學科學課程,要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必須更多地着眼於未來。為此,我在本教學設計中重點關注了以下四個方面:1是注意培養學生主動觀察蒐集日常現象的意識和能力。3、是帶領學生經歷典型的科學學習活動。2、激發學生對科學學習的興趣和好奇心。

本課堂教學力圖體現基於現代建構主義理論下,運用多元智力理論,將以往“個體户”式的單向學習,轉為主動參與小組活動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根據以上各教學要素的分析,我將採用如下教學流程:

首先由

1、謎語導入,引生入境。由“同學們,今天,我們先來猜一個謎語,你哭他也哭,你笑他也笑,儀容整潔離不了,知道是什麼嗎?”引入課題“照鏡子”,然後以“你玩過鏡子嗎?開展過哪些與鏡子有關的遊戲”為切入口,勾起學生往日的生活經驗,然後,教師就出題來考學生:“怎樣讓光線射進背陰的窗户?”,這是一個比較簡單的問題,主要通過這個問題引起學生對上一課學習的“光的行進”的複習,並且通過畫光路圖,幫助學生初步認識光的反射現象。接下來,就進入實質性的探究學習階段。

就是2、學習探究,建構新知。接下來,我就設計一個教學情境,請一個學生靠窗站好,讓其他學生觀察她左部分臉和右部分臉明暗不一樣,請學生儘可能多地想辦法讓她一半暗的臉也亮起來。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在這個教學活動正能滿足學生探究的慾望。學生除了會想到用光源照射、用平面鏡反射外,還可能想到要蠟光紙、淺色的衣服、或光亮的物體都可以反光,使面部陰影部分亮起來。在此基礎上,教師要重點引導學生分析,為什麼光照到臉上,臉就亮起來?使學生認識到,人的臉也能反射一部分的光。有了這個活動作基礎,學生就很容易回答書上提出的問題“閃亮的玻璃幕牆和皎潔的月亮是怎麼發光的”?在學生形成光的反射概念後,教師進一步讓學生多舉一些反射現象的例子,以幫助學生形成“幾乎每樣東西都可以反射光,越光滑的表面,反射效果越好,鏡子是最好的反光物體”的認識。

基於對反射現象的`認識,接下來,就進入本課的重點部分,就是通過遊戲活動揭示發現發射背後的規律。

那就是3、蒐集現象,獲得規律。如果説,前一階段學生的學習,經歷對普遍現象認識的過程,那麼,接下,就是從普遍現象中發現規律的過程。只有在這種螺旋式上升的認識過程中,學生的科學概念才不斷地明瞭和清晰。接下來,請學生按書上的要求玩4個簡單又有趣的遊戲,分別是“你看見我、我看見你”互相合作“直立兩面鏡子,觀察鏡中物體的變化”“藉助鏡子讀課文中的字”“看着鏡子,讓筆在五角星的間隙中走”,學生一邊玩這些遊戲,一邊在活動記錄上記下自己探究過程中的發現,科學課堂上的記錄是學生思維的再現,能幫助學生髮現有規律和有價值的認識,遊戲結束後,再通過集體研討的形式,共同歸納得出關於鏡子成像特點的認識。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就是採用實驗、記錄和研討的教學方法得以突破。

4、實踐拓展,引發新思考。我認為“一節課下來,教師不一定給學生一個肯定的、標籤式的結論”,不應該是一個圓滿的句號,應該引發學生更多的思考,學生的探究活動不因課堂的結束而中止,課的結束應成為學生新的探索的起點。

所以,在課堂結束前,我將呈現汽車反光鏡、不鏽鋼湯匙上人影的變化,進一步引發學生思考,如果鏡面不平,可能會有什麼現象發生?呈現潛望鏡、萬花筒等遊戲玩具,引導學生思考這些玩具利用了什麼原理,怎樣製作等。激發學生對光學世界無限奧妙的探究慾望。

四、本課的教學板書

課堂教學中的板書,是幫助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的工具。科學課堂的板書不同於其他學科,應該做到直觀性、簡潔性、啟發性和藝術性的結合。本課板書主要是課題和學生髮現的對成像規律性的認識,給學生一目瞭然的感覺。

有人將科學教學比喻為引導學生過河,在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新課程理念下,需要過河的不僅僅是學生研究科學的方法,還包括科學知識、科學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只有科學素養的諸方面都能不斷地到達彼岸,學生才能得到真正意義上的發展。……一個好的探究活動是能夠承載科學素養的各個因素的,好的教學理念加上好的教學策略,可以讓學生魚翅和熊掌兼得。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設計與思考,能否在實踐中能很好地是實現,還是個疑問,因為“科學教學不是一個完全可以預設的過程,尤其對以科學探究為主的教學來説,更是無法預測將會出現什麼結果,即使是過程,也很難完全預設與控制。”,希望各位專家老師毫無保留地給予批評指正。

我的説課完了,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