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推薦】生物説課稿模板五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06W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通常需要用到説課稿來輔助教學,説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我們應該怎麼寫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生物説課稿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推薦】生物説課稿模板五篇

生物説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選自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章第四節。第四章按照從無脊椎動物到脊椎動物的順序介紹了動物的主要類羣。教材前三節為無脊椎動物,後四節為脊椎動物,在介紹脊椎動物時又按照進化的順序,從水生到陸生,從簡單到複雜依次向學生展示,而魚是脊椎動物中種類的一個類羣,教材把它設為脊椎動物的第一節,對於學生走入脊椎動物的學習起到了很好的引領作用,因此在教材中佔據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教學目標:

八年級學生大多處在一個比較活潑好動的年齡階段,他們的好奇心強,思維活躍,想象豐富,但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不喜歡老師的空洞説教。結合本節課的具體內容,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制訂瞭如下的三維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多種多樣的魚,能大致説出常見魚類名稱。

2.概述魚的主要特徵及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3.識記無脊椎動物與脊椎動物的概念。

能力目標:嘗試用觀察和實驗方法研究魚。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形成魚類的形態結構、生理機能及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基本生物學觀點。

2.形成愛護動物、熱愛自然和保護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點

八年級學生對於魚都有一定的生活經驗,但他們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都還處在一個比較直觀的層面,所以我將魚的主要特徵,魚與人類生活的關係作為本節的重點,通過“觀察與思考”活動,認識魚的呼吸特點作為本節課的難點。在學生理解掌握重點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其愛鳥,護鳥的情感和孝敬父母的道德觀念,以及科學探索精神和動手操作的實踐能力。本節課的重難點設置如下:

教學重點

1 、魚的主要特徵

2 、魚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教學難點

魚的呼吸特點

二:教學方法

為了較好的達到學習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結合本節課的實際特點,以及學生的基本情況,我選擇以創設情境法 ,直觀演示法 ,小組討論法 和提問法 相結合,用多媒體的展示來激發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鼓勵並引導他們自主學習。為了讓學生成為學習上真正的主人。所以在本節課指導學生學習方法的時候,我將着重強調觀察思考、分析討論、歸納總結、自我檢測多種學習方法相結合,以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三、教學過程:

我的教學過程比較注重條理清晰、結構緊湊。各項活動的安排比較注重交流、溝通和互動,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主動性。

我把本節課設置為三個環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趣味認知,層層深入;隨堂檢測,及時反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一個良好的課堂導入是激發學生對新知識學習興趣比較關鍵的環節,為了引起學生的興趣,我以一件與大家息息相關的事例引入,成功吸引了學生的興趣

今年7月的一天中午,家住武漢的周女士吃飯時被魚刺卡住,由於處理不當,2天后她開始胸口疼痛,還發燒,甚至出現休克。之後被家人緊急送往醫院,胃鏡檢查發現,其食道刺入的魚刺長約2cm,刺的周圍血肉模糊。因出血嚴重,周女士最終不治身亡。我們在生活中應該注意到很多看似平常的細節,那麼我的問題是:魚刺屬於魚的什麼結構?

2、趣味認知,層層深入

基於學生的回答,我會有多媒體展示魚的骨骼圖片

提出問題:魚的刺是如何連接成一個整體的?

引領學生仔細觀察、回答:魚刺通過一條縱穿全身的由脊椎骨組成的脊柱而連接成一個整體的。同時回顧之前學過的動物它們都是無脊椎動物。

在學生有了這感性樣認識之後我們就能總結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的概念。

自然界裏還有很多種脊椎動物,請同學們舉例。通過列舉實例的方式,可以使學生強化對脊椎動物概念的理解,也有助於進一步認識無脊椎動物。

下面我們以魚為代表學習脊椎動物

推動思考的手段是問題,激發興趣的方法是體驗。結合觀察與思考我將讓學生帶着問題去體驗實驗過程。

看----觀察魚的外形特點。

摸----觸摸魚的體表以及魚鱗,感受魚體表的粘滑。

抓----動手抓一下,感受魚在水中游泳時的力量。

我提出的問題是:

魚的外形有什麼特點?對魚的水生生活有什麼意義?

用手摸魚的體表,有什麼感覺。談談你的看法。

(3)觀察魚的運動。魚只靠鰭進行運動,這説法全面嗎?

(4) 水流入魚口後,從什麼地方流出?流 入的水和 流出的水,溶解的氣體成分有哪些變化?

(5)魚鰓的哪些特點對它在水中呼吸至關重要?分析魚兒離不開水的原因。

生物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㈠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是在“水中生活的動物”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它主要是從陸地生活的動物與陸地環境相適應的角度入手,通過對典型動物的介紹,得出動物適應陸地環境的主要形態、結構以及生理功能特點,重點關注運動和呼吸等方面。本節強調通過比較、實驗、觀察與思考等學習活動來獲取知識,培養總結和概括的能力,並進行情感價值觀的教育。

㈡教學目標

1、運用比較、分析的方法,説明陸地生活的動物與陸地環境相適應的主要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

2、通過實驗和觀察等活動,闡明蚯蚓和兔在運動、呼吸等方面與其陸地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特點。概述環節動物、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徵。

3、強化“生物與其生活環境相適”的觀點,關注動物棲息地的保護。

㈢教學重點

1、使學生説出水生環境與陸生環境的區別。

2、通過比較使學生能闡明各類陸生動物適應環境生存的形態結構特徵和生理功能特徵。

3、概括環節動物、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徵。

㈣教學難點

1、通過比較各類陸生動物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的特徵,使學生闡明陸生動物與陸生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特徵和生理功能特徵。

2、蚯蚓、兔子在呼吸、運動等方面與其陸生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特點。

二、説教法

本節採用情景導入法,談話法,實驗探究法,觀察法,飼養法。

三、説學法

學法採用小組討論法,實驗法,總結歸納法。

四、教學過程

由於本節教學內容豐富,可用3課時完成。

第1課時

教師先引導學生通過對比用談話式對水生環境複習總結,進而引出陸地環境與水生環境的區別之處。教師用投影打出水生環境可供水生動物生存的因素並進行歸納總結:

一、水陸環境的差異

(1) 水中有大量可供水生動物食用的鉺料。

(2) 水中有溶解於水中的氧,可供水生動物呼吸。

(3) 水中晝夜温差小,有温和的環境。

(4) 水中對水生動物還有浮力,解決了動物支撐體重的問題。

接着教師提出問題導入新課:與水生動物相比、陸地動物的生活環境怎樣呢?有條件的學校可放影像片讓學生通過觀看回答問題,拓展視野。沒條件的學校可以觀察書中的插圖,再結合平時的實踐和感受説出圖中各動物生存的環境及運動方式,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並分組討論陸地生活的動物生存環境與水生環境的區別以及形態結構上的差異,突出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相適應的辯證觀點。

重點討論生活在陸地上的動物又是怎樣解決食物、呼吸、支持體重、適應氣候、安全等適應環境的一系列複雜問題。學生回答肯定是五花八門的,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及時給予激勵和評價,引導學生能運用較為科學的語言來描述生物學現象(學生説的是一些生活語言如:嘴——口 爪——腳——足 胳膊、 前爪、 腿——前肢 、 後肢

蠕動——爬行,以培養學生使用科學語言的行為習慣。)

師生共同對陸生動物與陸地環境相適應的特徵,歸納總結

二、陸生動物對陸生環境的適應

1、陸地環境沒有了水中的溶解氧,氧氣以氣體狀態存在於空氣中,出現了用肺呼吸或用氣

管呼吸;

2、陸地環境沒有了水的浮力,出現了四肢發達的肌肉(尤其後肢強健)這是支持體重和奔

跑運動的結構;

3、陸地環境沒有水,氣候變得乾燥,為了適應出現了外骨胳,角質鱗片防止體內水分散失

的結構;

4、陸地環境複雜多變危險四伏、敵害多,出現了發達的神經系統和靈敏的感覺器官,以對

外界刺激做出迅速、靈敏的反應,且出現了擬態、警戒色、保護色……;

5、陸地環境沒有了水的温和,氣候多變、晝夜温差大,出現了恆温動物。更進一步突出了

本節的重點、難點:“陸生動物與陸生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特徵和生理功能特徵。”

關於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書中沒有過多解釋説明,只是在章前點了一下,在這裏教師應引導學生觀察二者不同,區別辯認各生物類羣且能舉例説哪些是無脊椎動物哪些是脊椎動物及各類羣的代表動物,及我國珍稀動物目前狀況,滲透愛護、保護、珍愛生命等環保教育。關注動物棲息範圍正在縮小,確立要保護動物棲息地的緊迫意識,形成隨時宣傳保護自然,關注珍稀動物的觀念,並要與不法行為鬥爭。

三、佈置作業:

課後觀察蚯蚓的生活環境以及抓蚯蚓。

第2課時

實驗 飼養和觀察蚯蚓

本實驗要求通過飼養蚯蚓的活動體驗,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讓學生認識到生活處處皆實驗,養成隨時隨地觀察的習慣。體驗觀察的快樂和觀察到結果後的成功喜悦心情。

蚯蚓的飼養較難。因為蚓繭的採集、孵化和培養尤其蚓繭的採集很難,加之孵化時間長,季節性較強(每年春秋兩季,4、5月與9月)所以飼養蚯蚓沒有成功。

為了彌補此不足,我讓學生提前2、3天採集蚯蚓(記錄採集的環環境狀況)首先熟悉並觀察,然後再拿到課堂上來,在教師的指導下邊觀察邊記錄。創設問題情境,進行知識遷移,並帶着問題去探究(關於問題教師可提出或讓學生自己提出):

1、蚯蚓適於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生活習性如何?把蚯蚓長時間放到乾燥的環境或沙灰中會怎樣?

2、蚯蚓的體表為什麼要保持濕潤,在實驗中為什麼要拿濕棉球擦拭蚯蚓體表?

3、大雨過後為什麼蚯蚓會紛紛爬到地面上來?

4、蚯蚓是如何運動的?怎樣區分蚯蚓的背、腹、前、後?

5、為什麼蚯蚓必須在潮濕的土壤深層穴居?

6、蚯蚓是環節動物,身體分節有什麼意義?

7、仔細觀察蚯蚓身體一會兒變粗,一會兒變細。變粗後移動位置(蠕動)

讓學生充分理解:環肌收縮時,身體變細變長;環肌舒張時,縱肌收縮;身體變粗變短這一知識要點。總結出蚯蚓適應陸地生活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特徵。再結合沙蠶、水蛭得出環節動物的主要特徵。

第3課時

完成陸地生活動物類羣的觀察和概括。鑑於兔與人同屬哺乳動物,而有關人的知識已在七年級下冊詳細介紹過,因此本課時教學的側重點是通過對兔的“觀察與思考”,總結出陸地生活的動物類羣適應陸地環境的主要特點,並完成新課標中要求的關於哺乳動物主要特徵的概括。

一、觀察外形

1.想一想,光靠體表的皮毛就能使兔子體温恆定嗎?

2.測量兔子前、後肢的長度。想一想,兔的跳躍與其前後肢長度有什麼聯繫?

3.比較兔和狼的牙齒,想一想,二者的不同説明了什麼?

兔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哺乳動物,因它長的可愛所以大家都很喜歡它,所以關於兔適於陸地生活的外部形態學生很容易説出來:(小組討論分組發言)第一點:兔子的耳朵長(耳廓大便於收集聲波)感覺器官發達,對外刺激反映靈敏。第二點:有發達的四肢和肌肉(前肢短小,後肢強大,能支撐身體,適於跳躍運動)適於陸地生活。體外被毛有保温作用。第三點:兔的牙齒分化,臼齒髮達,盲腸發達,適於磨碎粗纖維與草食性相適應。第四點:母兔能下仔,且還能給小兔餵奶等。

生物説課稿 篇3

1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描述單細胞生物的形態結構和生命活動特點。

(2)學生通過學習,進一步體會細胞構成生物體的觀點。

(3)通過觀察,證明單細胞生物對外界刺激能產生反應。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閲讀課文,總結、整理知識的能力。

3.情感目標:

(1)通過對單細胞生物的學習,增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2)通過小組合作,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3)通過學習瞭解:甚至有的微生物也是對人類有益的,從而培養學生珍愛生命,保護動物的意識。

2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已經對細胞結構、細胞的生活以及細胞的分裂、分化有了一定的認識,頭腦中已經初步構建了生物體結構層次的知識框架,這為本節課教學奠定了基礎。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草履蟲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

教學難點:探究草履蟲對外界刺激的反應

4教學過程

活動1【導入】課件情趣導入

播放PPT課件,引導學生分析問題,使學生明白:從理論上講,如果一個生物體只由一個細胞構成,那麼這個生物體全部的生命活動一定也必然是由這個細胞來獨立完成的。

書寫板書:單細胞生物

回憶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的實驗和細胞的基本結構。思考兩個問題。

問題1:如果將一個口腔上皮細胞從人體中剝離出來,放到自然界中,這個細胞能否象一個動物體一樣獨立生活?

問題2:自然界中有沒有這樣的單個細胞,它可以象一個生物體一樣獨立生活?

活動2【講授】授課

一、合作展示。

PPT展示各種單細胞生物。酵母菌,眼蟲,瘧原蟲,衣藻,草履蟲,變形蟲。

二、激發情趣。

激發興趣:總結每個小組的收集情況(學生收集到草履蟲的資料有草履蟲的細胞圖片、名字的由來、生活環境、運動方式、取食消化,繁殖的方式等),從資料上認識到草履蟲是一個具有生命體的生物。

三、引導學生用準確的語言來描述草履蟲的外形、運動狀態及結構特徵。 嘗試用教材提供的圖文資料來解釋草履蟲的生命活動。

四、根據學生的表述在黑板上畫出草履蟲結構的板畫並進行標註。

1 請同學説説草履蟲的運動是怎樣完成的?2請同學説説草履蟲的觀察到的細胞結構:能看到食物泡嗎?草履蟲身體裏所有的食物泡一樣大嗎?説明了什麼?

五、引導學生對觀察結果進行提煉和歸納,確認草履蟲是單細胞生物。

歸納單細胞生物的利與弊。

1、讓學生談談草履蟲的應激性:在清水和培養液中,草履蟲選擇待在培養液一邊;當在培養液中加入食鹽後,草履蟲往清水一邊移動,説明其可以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2、請學生談談單細胞生物的利與弊。

生物説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內容及地位

這部分教材先介紹人體的呼吸系統是由呼吸道和肺兩部分組成,再從呼吸系統具有氣體交換的功能引入呼吸運動和氣體交換的有關知識。即三個中心問題:

1、 呼吸系統由哪些器官組成?

2、 氣體是如何進出肺的?

3、 人體內是如何進行氣體交換的?

呼吸是維持生命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與消化、運動、循環、排泄系統存在緊密的聯繫,學好這一部分內容有助於學生對“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的理解。

呼吸涉及能量與物質的交換,與新陳代謝直接有關,學好這一部分內容也有助於對“新陳代謝”的深入理解。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認識呼吸道的組成和功能,理解肺的結構與功能特點。

(2)理解呼吸運動的`原理,瞭解呼吸頻率及肺活量的概念。

(3)理解氣體交換的原理,掌握肺泡內的氣體交換及組織裏的氣體交換。

2、能力目標:

培養和提高學生自學能力、觀察能力,推理思維能力。

3、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形成“生物是一個統一整體”及“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生物學辨證思想。

通過學習人工呼吸,對學生進行關愛生命和助人為樂的教育;通過學習呼吸頻率、肺活量,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

(三)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

1、肺的結構和功能

2、呼吸運動的過程

3、氣體交換的原理與過程

分析:

(1)肺的結構和功能是學習本節的基礎,打好這個基礎不僅可以使後面的學習比較容易,還能使學生體會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是普遍現象,有利於生物學觀點的建立。

(2)呼吸運動是本節基礎知識的重點。該原理需要通過學生觀察一系列的動畫之後,經過推理、判斷等思維過程才能理解,因此也是培養形象思維能力的重點。

(3)呼吸運動解決的是人體外環境與肺泡進行氣體交換的問題,接着要解決的是肺泡與血液之間和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的氣體如何交換問題,無論從知識的完整性來看,還是從能力的培養來看,氣體交換的原理與過程應作為本節的重點。

難點:

1、呼吸運動的過程

2、擴散作用及氣體交換的過程

分析:

(1)呼吸運動是負壓呼吸,而學生還沒有壓強的概念,就很難理解空氣是“壓入”肺內而不是“吸入”肺內。

(2)氣體交換的原理是擴散作用,而擴散作用這個物理概念要從生物學的角度教給學生是有一定困難的,加上肺泡裏、血液裏、組織細胞裏的氣體都是肉眼看不見摸不着的,讓學生理解體內氣體交換的微觀過程也是有一定困難的。

二、教學方法

自學導思法——老師引導下的學生自主探究

直觀教學法——主要利用多媒體現代教學手段

自學導思的方式有利於學生主動學習,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還培養了學生之間的團結協作精神。

教材中的肋骨運動的演示實驗是平面的,不夠形象,很難形成知識的遷移。而媒體動畫是立體的,直觀的、動靜結合的,結合教師的層層引導,啟發學生積極思維,逐步將學生將感性的認識引導到了理性認識,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三、學習方法指導

1、指導觀察模型、圖片和動畫的方法,培養觀察能力。

2、隨着老師的設問,學生自學教材,主動思考,小組討論,培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指導學生髮現並掌握知識內在的聯繫,總結出生物學的“統一”原理。並學會運用這種原理指導以後的學習。

4、學會用系統表、表格、圖解表來總結,便於記憶。

四、教學程序

下面通過教學程序來談談教法、學法的具體應用。

教學

環節教 學 過 程設 計 意 圖

引言

1、人生存的最基本條件有哪些?

學生活動:

請學生像游泳時練習憋氣那樣,吸一口氣,然後屏住呼吸,看能憋多長時間?

2.氣體的進入是由哪個系統來完成的?通過生活常識來設問,激發了興趣,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力,自然引出課題,

新知識學習呼吸系統由哪些器官組成?設問:

呼吸系統由哪些器官組成?

學生活動:

學生自學教材,觀察教材中的系統模式圖,觀察人體模型,邊觀察,邊思考,邊記憶,提醒三點:

①看書和看模型要聯繫自己的身體,聯繫外界氣體進入自己肺部的通路。

②從上到下,從左到右觀察

③注意喉、氣管與食道的位置關係。

合起書看投影圖,依次回答各器官名稱。讓學生聯繫自己的身體實際來學習,使學生感到能為自己的健康服務,從而產生親切感,增強學習的興趣。

提醒學生觀察圖形、模型時按一定的順序,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大到小或從小到大依次觀察,使觀察具有全面、完整、有條理和細緻的特點,進而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重點突出肺的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特點。向學生滲透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生物學辯證觀點;讓學生自己來總結,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概括總結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設問:

1、呼吸系統各組成器官有何特點?

2、鼻涕和痰是怎樣產生的?

3、為什麼呼吸道有清潔氣體的作用?

學生活動: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學習上述問題,各小組彙報結果,教師小結。

設問:

1、肺的功能是什麼?

2、哪些結構特點與其功能相適應?

學生活動:

學生觀察豬肺實物,觀察肺的層層放大圖,自學肺的結構特點,開展討論,並用自己的語言總結,教師評價。

生物説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章是《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的最後一章,其主要內容為:

1.我國主要的植被類型;

2.我國植被面臨的問題;

3.愛護植被,綠化祖國;

4.課外實踐活動。

教材在知識方面要求不高,其編著目的更多是體現了培養學生調查、分析和綜合知識的能力及教材的完整性。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本節課要求學生了解我國主要的植被類型及其特點。通過對各種植被類型的特點的比較讓學生學會觀察、分析、比較的基本技能。

2)讓學生了解我國植被面臨的主要問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學習、收集信息,提高獲取知識的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課後讓學生調查我們生活環境中的植被狀況,以及造成目前局面的原因,認識到作為公民應盡的責任。培養學生調查、記錄、分析問題查找原因、團結合作動手實踐的能力,同時讓學生學會如何寫調查報告。

4)通過課後讓學生嘗試“校園的綠化設計”,培養學生學會設計的能力,讓學生通過設計學會查找有關常見花卉、林木、草皮的相關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小組合作的能力。學生通過發散思維,設計出自己別具一格的方案,通過教師對其的認可,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2、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學習,體驗自己是學校的主人,為我們自己的校園設計一個綠化方案,在設計中溶入自己的愛心在裏面,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

2)在實踐調查的過程中,通過調查當地植被狀況,認清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的同時,認識到自己作為社會的公民也需盡一部分責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3)滲透人於自然和諧發展的道德意識,排除人類的中心主義。

4)在人文思想的指導下,讓學生學會愛護環境,尊重生命,熱愛大自然。

三、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第一部分情景導入

給出多媒體課件:由於亂伐森林,水土流失,大量泥沙被衝入黃河,造成下游河牀逐年增高,形成世界罕見的“懸河”,極易造成洪澇災害。觀看完錄像,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

第二部分自主探究

教師:在大屏幕上顯示出本課的學習目標,並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

1.我們國家主要植被有哪些類型?各種植被類型有什麼特點?

2.森林對保護和改善環境有哪些作用呢?

3.我們應該怎樣來保護森林?

4.草原的利用主要在哪些方面?

5.草原的不合理利用,一般表現在哪些方面?我們應該如何合理利用草原?

6.目前我國對於植被的保護採取了哪些措施,你認為這些措施有用嗎?你是怎麼保護你身邊的植物或者是植被的呢?

第四部分歸納小結

我們進行自然保護,並不意味着禁止開發和利用,而是反對無計劃地開發和利用。我們只有遵循生態系統的客觀規律,以長遠觀點和整體觀點來綜合考慮問題,才能有效地保護自然,才能使自然更好地為我們人類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