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飲湖上初晴後雨》説課稿3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75W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常常需要準備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應當如何寫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飲湖上初晴後雨》説課稿,歡迎閲讀與收藏。

《飲湖上初晴後雨》説課稿3篇

《飲湖上初晴後雨》説課稿篇1

尊敬的領導、評委、老師們: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飲湖上初晴後雨》。接下來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和學法、教學準備、課時安排、教學過程、教學板書幾個方面進行解説。

一、教材分析

《飲湖上初晴後雨》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第21課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是北宋詩人蘇軾的一首寫景抒情詩,詩中描寫了西湖晴天和雨天不同的美麗景色,抒發了作者熱愛西湖,讚美西湖,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學情分析

由於鄉村的學生沒見過西湖,所以教學上有一定的困難。但是,他們對計算機的操作有了一定的基礎和能力,初步具有了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好奇的求知慾。我讓他們上網查找有關西湖的資料和圖片。為了能讓學生輕鬆愉快地學習,我想讓學生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學習情境,讓學生直觀感受西湖的晴天和雨天的美,為學習詩文做了很好的鋪墊。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認識兩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並熟讀成誦。

3.感悟詩的文美、景美、意境美、情美,能用自己的話説説詩的大致意思。

4.學以致用,寫作訓練,培養語用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學生朗讀詩文,隨文識字。

2.教師範讀、引讀、帶讀,學生個別讀、小組讀、男女生開火車讀。

3.學生朗讀感悟,背誦積累。

4.結合文中的註釋,自己體會詩意,用自己的語言説一説,寫一寫。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作者的情懷,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四、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詩句的意思。

突破方法:藉助多媒體課件展示畫面,指導學生觀察,邊想象詩句所描繪的景象;通過朗讀,感知古詩的意思,解決重點。

難點:體會詩的意境美,培養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突破方法:通過反覆吟誦,讀懂詩句內容,體會詩的意境和情感。在讀背中,積累古詩,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五、教法與學法:

教師:創設情境,引導自學。教師示範引領、指導朗讀。

學生:自讀自悟、反覆讀,讀反覆,背誦積累同伴合作、交流、共解疑難。

六、教學準備

西湖風景圖、生字詞、古詩的課件。

學生收集有關古詩內容和詩人的資料,蒐集描寫祖國大好河山的古詩。

七、課時安排

我用一課時完成。

八、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導入新課。

1.同學們,還記得二年級的時候我們學過的一首詩《贈劉景文》嗎?誰能站起來大聲地背一遍呢?

(學生背誦交流,教師評定。)

2.誰還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呢?

(學生回答:蘇軾。教師給與肯定、鼓勵。)

3.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他寫的古詩《飲湖上初晴後雨》,教師板書課題。

引領學生讀題,解疑、點撥。

4.師簡介作者:蘇軾宋代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詩人,被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留下了許多經典的文學作品。下面就請同學們去讀讀蘇軾的這首《飲湖上初晴後雨》,體會作者的情懷,感受一下我國傳統文化古詩的魅力,感受古詩語言的精妙、簡約之美吧。

(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在複習舊知的同時,很自然地進入新知的學習,找到新知和舊知的支點,達到學習的遷移。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為學習新知識做了很好的鋪墊。)

(二)、初讀古詩

1.要求學生自讀古詩,並隨文識字,解決字詞難題,讀通讀順。

(學生讀書,教師走進學生相機指導。)

2.出示課件:古詩文

(1)指名朗讀古詩,訓練學生朗讀,順便解決字詞難題。

(2).男女生開火車讀,小組開火車讀,訓練朗讀,指導朗讀。

(3).教師引讀,學生接讀。

(4).教師示範朗讀,讓學生感受古詩的意境美語言美情感美。

(這樣的設計目的: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利用不同層次的朗讀和教師的示範朗讀,能很好地指導學生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古詩的節奏美、韻律美、意境美,從而感受詩歌的魅力。)

(三)、精讀古詩,品讀意境美,賞析佳句。

1.指名學生讀古詩文,其他同學思考:聽懂了什麼呢?這句話寫了什麼意思呢?

(學生交流,教師評點。)

2.讓學生自己結合課文註釋,自行解決詩文大意,先自己説,後和同桌交流,解決疑難。(培養合作精神)

3.交流理解詩意,教師相機點撥。

4.訓練學生熟讀成誦(給足2分鐘時間),交流背誦訓練。

(四)、美讀古詩,體會意境美、語言美、景美情更美。

(1)、教師再度示範讀,以有效指導朗讀。

(2)、學生美讀古詩,體會情感。

(這樣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在讀中品,在品中讀,在讀中感悟詩的意境美、語言美、情感美,又能很好地指導學生的朗讀,增強讀的效果和能力。)

(五)、課堂總結

同學們,我們的大文豪、書畫家、詩人蘇軾,僅僅用了28個漢字,就把西湖晴天和雨天的兩種不同風格的美景描繪的淋漓盡致!這正體現了古詩的`語言特點和語言的魅力——簡約精妙,同時字裏行間裏也流露出作者讚美西湖、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懷。也可見他的語言文字的運用和表達能力都是很強的。我們學習語言就是要積累語言,運用語言。

(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目的:課堂總結是想讓學生更加明白一節課學習的重難點,明確語言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給學生內心的震撼,以此來激發學生語言表達的慾望。)

(六)、拓展昇華,學以致用。

同學們,請你們也拿起手中的筆,運用你們學過的語言,恰當地用上一些美詞美句,來描寫西湖晴天和雨天的兩種不同的美麗景象吧!要讓讀者一看、聽者一聽就能明白你想要表達的是怎樣的感情。

1.學生習作練筆。

2、交流習作,師生評定。

(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通過對比寫,讓學生明白對於同一種景物的描述,我們可以採用不同的寫法及表達方式,達到同構異想,找到知識的原點和支點,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習寫作方法,積累表達方法。訓練語言的運用表達和實踐能力)

《飲湖上初晴後雨》説課稿篇2

【教材分析】

《飲湖上初晴後雨》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21課的內容。該詩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同題《絕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動傳神的筆墨描繪了西湖在不同氣候下呈現的不同風姿。教學中應從抓住詩中的重點詞句,引導學生理解感悟。同時應發揮韻文形式利於朗讀的優勢,以讀促思,以讀悟情。

【學生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對於韻文的學習有一定難度,但他們有了一定的學詩經驗,會對本詩的學習、理解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兒童特有的表現慾望、探究需要、被認可的需要,利於教者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

【設計理念】

以學生學習和活動方式結構課堂教學是本設計突出的理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積極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實踐。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激發學生自主的潛能。抓住兒童心理,發展學生個性,注重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感悟、體驗、積累。滲透學習方法,促進學習實踐,激發求知慾望,培養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句。

2、用自己的話説説詩句的意思,體驗詩句情感,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3、在小組交流中,體驗合作的方法、樂趣,增強競爭意識。

【教學流程及設計意圖】

一、談話切入,嘗試背詩,創設情境,欣賞畫面,引出新詩從與學生初次見面實際出發,挖掘學生的已有經驗,既鞏固了學生的知識,又為新課學習作好鋪墊。根據學生愛玩的心理特徵,創設情境,由欣賞畫面引出教學內容,營造學習氛圍,調動學習熱情,實現自然過渡。

二、師生商討,激發動機,滲透學法,組織合作,自主探究深入挖掘學生學詩經驗,幫助學生歸納梳理學詩方法,科學組織劃分小組角色,營造組際競賽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極大限度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方法自己定,小組自己組,任務自己分,為學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時間和空間的保障。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語文學習實踐當中。實現了方法的鞏固,促進學生合作技能的提高。教師深入學習組中,及時瞭解學生學習過程的反饋信息,以便及時調整學習活動的進程或走向。

三、小組彙報,組際競爭,相互評價,理解內容,突出重點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組織學生彙報,尊重學生個性,培養學生表達和評價的能力,促進合作能力的提高。

四、創設情境,引導讀背,加深感悟,增強體驗,提高能力通過多形式的讀書實踐,激發學生的想像,豐富學生的體驗,加深對詩句內容的感悟,以讀促思,昇華理解,促進語言積累,受到美的薰陶。五、拓展學習,開發資源,引導創新,促進實踐,綜合發展通過小練筆《假如我能去西湖》,喚起學生的認知,提高語文素養。

《飲湖上初晴後雨》説課稿篇3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飲湖上初晴後雨》。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説課:

教材分析

《飲湖上初晴後雨》是人教版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21課《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第一首《望天門山》描繪的是天門山夾江對峙,長江雄奇秀麗的景色;《飲湖上初晴後雨》描繪的是西湖在不同氣候下呈現的不同風姿。它的作者是宋朝詩人蘇軾,原作有兩首,這是第二首。詩人只用了28個字,就讓我們感受到他對西湖的喜愛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教學目標

基於對教材的瞭解和三年級學生的情況,本節課,我制定了的教學目標是:

1、認識“亦、粧”2個字。

2、正確、有感情地朗讀古詩,瞭解詩句意思,並背誦古詩。

3、通過朗讀感悟,引導學生想象畫面,體會詩人喜愛西湖的情感,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

1、理解並背誦古詩。

2、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感悟、想象畫面,體會詩文表達的情感。

教法、學法

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審美感官,體會詩詞的情趣與意境,我採用的教法是:創設情境法、朗讀品味法、想象體驗法

學法是:採用聽、説、讀、品、思等多種感官互動的學習方法。

教具是: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本節課,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

(一)激趣導入,初識詩人揭課題

(二)初讀正音,瞭解詩文大意

(三)細讀品析,體悟詩人情感

(四)拓展延伸,感受祖國山河美

一、激趣導入,初識詩人揭課題

上課伊始,我説:“孩子們,上節課我們領略了天門山和長江的雄奇秀麗,現在想不想到杭州的西湖去看看呢?”我播放課件西湖風景視頻後,這樣説:“孩子們,這就是這是西湖。西湖如一首詩,似一幅畫,歷史上無數個文人墨客都喜歡讚美它。在宋朝,有一位詩人,他第一次來到杭州就喜歡上了西湖,並視西湖為他的第二故鄉,你們知道他是誰嗎?”(板書:蘇軾,然後課件出示蘇軾資料。)接着説:“今天我們就隨着大詩人一起去看看他眼中的西湖。”師板書課題,強調“初、晴”的書寫,然後齊讀課題,理解課題。

二、初讀正音,瞭解詩文大意

“讀古詩和讀其他文章不同,要把節奏讀出來,讀出詩的味道。”所以,我先要求學生合作讀,讀準字音;接着我示範讀,指導認讀“瀲灩、亦奇、淡粧”;然後要求學生自由讀,把詩讀流利、讀出節奏;最後彙報讀。在彙報讀的過程中我不斷指導,及時評價。在這樣層層遞進地讀之後,我引導學生結合註釋瞭解詩文大意(課件出示補充資料),為品詩意做好鋪墊。

三、細讀品析,體悟詩人情感

新課程標準要求:“誦讀古代詩詞,要有意識地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根據這一要求,我從詩中所描繪的景物入手,引導學生在讀中想象畫面,從中獲得獨特的情感體驗和審美享受。

1.品讀前兩行詩句

我先出示晴天西湖的畫面,問:“孩子們,你們看到了什麼?你們能用一個詞來形容眼前的景象嗎?詩人用了哪個詞呢?”通過直觀形象的畫面幫助學生理解“瀲灩”就是波光閃動的樣子。接着又啟發學生盡情發揮想象:“晴天的西湖除了波光閃閃的湖面,還會有哪些美麗的景象?”然後多層次多角度地誦讀“水光瀲灩晴方好。”

我採用創設情境引讀法:

西湖的水在陽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金光閃閃,真好!請讀——水光瀲灩晴方好。

西湖的山在陽光的照射下,翠色慾滴,亮得耀眼,真好!請讀——水光瀲灩晴方好。

西湖的荷花、荷葉遠遠望去有粉有綠,在陽光的照射下,在湖水的盪漾中,顯得更加嬌豔,請讀——水光瀲灩晴方好。

晴天的西湖色彩明麗、熠熠生輝,令人賞心悦目。請美美地讀一讀——水光瀲灩晴方好。

晴天的西湖真美,讓我們帶着內心的喜愛,大聲地讀——水光瀲灩晴方好。

在這樣創設的情景中,學生不斷地品讀,漸入詩的意境、詩人的情感世界。

當孩子們還沉浸在晴天西湖的美麗中時,我話鋒一轉:“雨中的西湖又是怎樣的景象呢?請大家閉上眼睛想一想。”孩子們閉目冥想,我旁白:“雨水灑在湖面上、灑在周圍的山上、灑在荷花和荷葉上,又會怎樣呢?”通過一系列鋪墊,雨中西湖朦朧、神祕、奇妙的畫面浮現在了孩子們的腦海中,從而體悟到:雨中的西湖同樣令詩人喜愛。帶上這樣的感受合作讀、男女生接力讀,這對後兩句詩文的理解和體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品讀後兩行詞句

我出示《越王勾踐》電視劇照中西施作為村女和王妃的不同照片,讓孩子們理解什麼是“淡粧”、“濃抹”、以及為什麼“總相宜”,因為美女的天然麗姿沒有變。然後利用這組對比圖片反覆誦讀“淡粧濃抹總相宜”,突然畫面變回西湖陰晴圖片,詩句卻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引導學生明白,詩寫的不是美女,而是西湖,美女只是一個比方而已,西子湖也因此得名。接着,我又出示幾組圖片讓學生想象:“眼前的西湖像什麼時候的西子?”讓學生感受到西湖晴陰雨雪皆成景,春夏秋冬入畫屏,進一步體會“濃粧淡粧”指的是西湖不同季節,不同天氣下的景色。同時也明白了詩人心中,西湖無論什麼時候、什麼樣子都是美的。在理解的基礎上齊讀、比賽讀,從而感受詩人對西湖深深的喜愛,並體會到古代詩詞的語言的魅力。

在此基礎上,我指導學生把自己當做詩人,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整首詩。接着,我建議孩子們把後兩行詩正確、工整地抄寫在積累本上,並指導書寫“、抹、宜”。

四、拓展延伸,感受祖國山河美

我總結過渡:“描寫西湖的古詩還有很多,你知道有哪些?”交流後我課件出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領着誦讀。接着佈置作業進一步拓展:“描寫祖國風光的古詩詞也很多,請你課下收集,讀給小夥伴聽”。這樣的設計,既能讓學生了解掌握更多詩詞名句,又能學生培養對古詩詞的興趣和對祖國山河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