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有關説課稿模板錦集九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09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説課稿10篇,歡迎大家分享。

有關説課稿模板錦集九篇

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母雞》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的第16課。這課是老舍先生另一篇膾炙人口的佳作,描寫了作者對母雞的看法的變化,表達了對母愛的讚頌之情。課文以作者的情感變化為線索,前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前半部分寫了母雞的無病呻吟、欺軟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現了一隻淺薄、媚俗的母雞;後半部分則描寫了母雞的負責、慈愛、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偉大的雞母親”的形象。作者對母雞的情感由“討厭”轉變為尊敬。

本文的語言風格比較口語化,直白自然,散發着濃郁的生活氣息,讀起來令人感到親切舒服。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通過與《貓》進行對比閲讀,感受作者在表現動物特點和表達情感上的異同;二是通過閲讀課文,體會作者對母親的崇敬以及對母愛的讚頌。

這篇課文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自讀自悟,體會母愛的偉大,並通過比較老舍兩篇文章的特點,感悟作者的語言風格,加強語言實踐。

二、説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重點感受母雞作為一個母親的形象,體會母愛的偉大。

2、比較《母雞》和《貓》在寫法上的特點。

三、説教法

1、本文是略讀課文,可以通過課文前面的閲讀提示,讓學生明確閲讀目的:文中的母雞是怎樣的;與《貓》相比,寫法上各有哪些特點。

2、本文內容淺顯,學生很容易理解課文的內容。重點是要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感受母雞偉大的母愛。

3、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課文內容的前後對比,先讓學生自讀自悟,弄清作者對母雞的態度有怎樣的變化,原因是什麼,然後再體會作者情感的變化和母愛的偉大;還要注意結合具體語句來體會,使學生認識到,母雞就是一個無私無畏、日夜操勞的偉大母親。

4、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母雞》與《貓》這兩篇課文都是老舍所寫,而且都是寫小動物的,在寫法上各有哪些特點?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做好引導工作。

兩篇文章的結構都非常清晰。《貓》寫了貓的性格古怪和淘氣可愛,由兩部分構成,並以“小貓滿月的時候更可愛”為過渡句,將兩部分內容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母雞》可以明顯分為母雞孵雞雛以前和孵出雞雛以後兩部分,以過渡段使文章渾然一體。

在敍述動物的特點時,作者善於用總分段式。如寫貓,先寫“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再具體寫它的表現。寫母雞時,先寫“我一向討厭母雞”,再寫它令人生厭的三個方面。

在表現小動物的特點時,作者用事實説話,通過對點滴小事生動具體的描寫,使筆下的動物呼之欲出。

在情感的表達上,《貓》通篇都在寫貓的可愛,無論是貓的古怪,還是貓的淘氣,從始至終都是一種喜愛之情;而《母雞》則寫了由“討厭”到“不敢討厭”的情感變化,用前後的強烈對比,加深了對母愛的讚頌。

在語言的運用上,是老舍先生一貫的無雕飾的生活化的語言風格。在《母雞》中,運用的幾乎都是羣眾口語,有着濃郁的“京味”,如,“聽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後院,由後院再嘎嘎到前院,沒完沒了,並且沒有什麼理由,討厭!”“使人心中立刻結起個小疙瘩來”,“咬下一撮兒毛來”,“就是聾子也會被它吵得受不了”。讀這些文字時,使人感覺不是在讀,而是在聽街坊鄰居説,是那樣的生動鮮明而又通俗易懂。

5、讀時要提醒學生注意以下字的讀音:似(shì)的,欺侮(wǔ),可惡(wù),差(chà)不多。

6、引導學生擴展閲讀其他作家描寫小動物的作品,以擴大學生的閲讀視野,豐富語言積累。

四、説學法

1、課題入手法

題目是課文內容的高度概括,是課文畫龍點睛之筆。學生開始接觸課文,首先看到的是課題。正確地理解課題,從中得到學好這一課的啟示是非常重要的。教學這一課,我試圖讓學生通過聯繫生活,釋題入文。

2、圈點勾劃法

從學生學習品質來考慮,讓學生在課文中動筆劃記號,如給重點詞句圈圈、點點、勾勾、劃劃、將自己有所感悟的詞句和沒有理解的詞句,分別作上標記,以便和同學們一起交流和釋疑。長期堅持有利於學生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從而達到由“學會”向“會學”過渡。

3、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法

讓學生在自主閲讀的基礎上,與學生交流從文中所感悟到的內容,相互取長補短。

五、説流程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們採用了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激發他們的潛能,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力求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教學。

1、創設情境、談話導入。

我們根據本班學生大多數是農村孩子的特點,讓學生談生活中對母雞的印象,有機地把學生帶進喜聞樂見的生活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交流預習、相互評價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我們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通過學生對預習的

相互交流和評價,學生參與教學活動,課堂氣氛也活躍起來。

3、緊扣問題,自主學文

(1)語文新大綱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本課教學安排了充分的讀,通過自讀,比讀、齊讀、默讀,從整體上體會課文的情感,抓住重點語句進行品讀,具體感受文中的真情。有關母雞慈愛、勇敢、辛苦的句子,要求學生用內心的情感細細品讀,讓學生從文中的字裏行間,感悟母愛的偉大,然後再相互交流,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和表達能力,從而也使學生受到美好情感的薰陶。

(2)引導學生進行討論:《貓 》和 《母雞》兩篇文章在寫法上有哪些特點?

4、拓展文本、延伸課堂

通過質疑引導學生知識延伸。人們都説愛屋及烏,當我們對這位雞母親產生尊敬之情時,就會忽略它的缺點,甚至將它的缺點看作優點。我們在這一組課文中,學到了許多表達喜愛之情的寫法。下面,我們就來試一試,將前三自然段任意改寫一段,讓人讀了不再感到母雞討厭,而是覺得它很可愛。這個質疑,能又一次激發學生的思維。

5、 板書設計

這堂課的板書做到圖文結合,形象直觀,條理清晰,便於學生理解,起到深化主題,突出中心的作用。

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雷雨》是人教版新課程實驗教材二年級第18課,這是一篇老課文,在新課程改革之後保留下來不多的課文之一。本文用字簡煉而且準確,語言優美而生動,是一篇很富表現力的文章。為我們描繪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自然景象。

1、根據我班的實際情況,我擬定了本課的學習目標。

(1)會認本課時的4個生字,。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充分感受雷雨前的情景,初步感受雷雨中,雷雨後的景象。

(3)聯繫生活,培養學生有觀察天氣變化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1、能正確認讀4個生字,重點指導書寫 “垂”“。

2、聯繫生活感知,感情朗讀雷雨的描寫。

二、説學生

二年級的學生具有好奇,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徵,容易被新鮮的事物所吸引住,並能在老師創設的情景中體驗,感受。同事也比較多積累了不少下雷雨的情景,因為我們是在南方,雷雨時很常見的自然現象,這也是學習本科的有利因素。

三、説教法;

1.“創設情境,自主識字”

(1)藉助拼音齊讀,

(2)小老師領讀,

(3)同桌互讀,

(4)仔細分析,組詞。

四、説教學過程

(一)、從生活經驗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見過雷雨嗎?雷雨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説的雷陣雨,誰能説説雷雨是什麼樣的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雷雨。(板書課題)(二)、看圖,瞭解課文內容

(二)初讀課文,讀正確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課文。要把字音讀準確,不會的字多讀幾遍;再把句子讀通順。

2.用生字詞卡片檢查學生的識字情況。

(可指名讀、齊讀、分行、分組比賽讀)

3.檢查學生讀課文情況,指名讀指定的段落,糾正丟字、添字和讀破詞、破句的現象。

(三)再讀課文,讀流利

1.練習把課文讀流利。先自己讀兩遍,讀得準確,做到不丟字、不添字、不重複、不唱讀。

2.標出自然段,在小組內讀,每人讀一段,看誰該得正確,讀得流利。

3、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你喜歡課文的哪一段,請把它流利地朗讀一遍。

4、賽讀課文。男女生賽讀、小組賽讀。

(設計意圖: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讓學生在充分地讀書,把課文讀流利,為下節課做好準備。)

(四)默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1.默讀,思考:每個自然段寫什麼?哪幾個自然段寫雷雨前的景象?哪幾個自然段寫雨中的景象?哪幾個自然段寫雷雨後的景象?兩幅圖分別寫的是什麼時候的景象?

2.小組討論、交流。(第1- 3自然段寫雷雨前;第4 - 6自然段寫雷雨中;第7-8自然段寫雷雨後。第一幅圖是雷雨中的景象,第二幅圖是雷雨過後的景象。)

3.課堂拓展:讓學生説説,他自己在雷雨是觀察到了什麼讓學生説一説。然後再把説的寫下來。

説課稿 篇3

説教材:

《最大的麥穗》是一篇説理性的文章。文章通過古希臘學者蘇格拉底讓弟子們摘一個最大的麥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須實實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機遇,而不能東張西望,錯失良機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着重讀好蘇格拉底説的話,體會弟子們所悟出的道理。

説教法學法:

《最大的麥穗》這篇課文的主要特點是運用聯想,借事説理。所以教學時應抓住事件或言行中那些值得思考、發人深省的句子,指導學生朗讀感悟。

文章最後一段話,要讓學生明白“眼前的一穗”指什麼?“最大”的“追求”又指什麼?為什麼拿在手中的才是實實在在的?教學時採用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舉例來正反印證。

對於課文中的含義深刻的句子,採用分組合作討論交流的方式,理解含義。課文最後一節要求背誦,在熟讀、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背誦。

學生主要是採用讀書感悟、小組合作討論、舉例説明的方法進行學習課文。

因為本課只有兩個生字,所以根據這一情況,我打算一課時上完。

説教學過程:

一、簡介蘇格拉底,導入新課。

1、簡介蘇格拉底,古希臘哲學家。本人並無著作傳世,其言行大都見於其弟子柏拉圖的一些對話體著述中和色諾芬的《蘇格拉底言行回憶錄》。蘇格拉底的母親是一位產婆。蘇格拉底也常説他的談話藝術就像為人接生一樣。他認為他的工作就是幫助人們“生出”正確的思想,因為真正的智慧來自內心,而不是得自別人的傳授。

[這段的介紹是為了聯繫後文中他利用小事揭示人生道理的深刻用意。]

2、出示一幅豐收麥田圖,教師敍述:這正是大熟的季節,地裏滿是沉甸甸的麥穗。蘇格拉底和弟子們來到了麥田邊。

[運用圖片和教師的語言渲染營造環境,將學生帶進課文的情境之中。]

二、學習課文,讀書感悟。

1、蘇格拉底對學生提出了一個要求,弟子們必須遵守的規則是什麼?指名讀,出示。(明確幾個要點:必須摘一個最大的、只許進不許退)

[讓學生明確蘇格拉底的規則是讓弟子們沒有回頭重選的機會。]

2、如果現在你就是蘇格拉底的弟子,你會如何選擇一條線路去完成老師的任務?指名上黑板畫出路線圖。

(此題的結果就是出現多種行走路線,教師此時點出最大的一株麥穗可能出現在各個不同的地方,蘇格拉底又規定不能回頭重選,這該怎麼辦呢?)

3、問學生:各種選擇麥穗的方法都可以嘗試,可是你能確定你摘到的那株就是最大的嗎?

4、在學生為此困擾時,研讀課文2—5節,體會弟子們的認真、猶豫。

[在教學這段課文時,要指導學生抓住描寫弟子們動作、心理活動等的詞句。]

我的感悟:語文課上,一定要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充分地讀書。因為對學生而言,整體感知主要靠讀,有所感悟主要靠讀,培養語感主要靠讀,情感薰陶主要靠讀,積累語言更要靠讀。學生唯有在讀書中才能學會讀書,這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在語文教學中為追求 “‘讀’佔鰲頭”而努力!

5、可事情的結果令大家始料未及,弟子們聽到了蘇格拉底蒼老的如同洪鐘一般的聲音——播放錄音“你們已經到頭了。”

6、出示第五小節,讀一讀,體會弟子們那失望的心情。隨這句話學習兩個生字“壟”、“ 嘲”。

7、從這件事中,我們得到這樣的啟示:出示第七小節。自己讀一讀。

默讀課文,悟一悟最後一句話,可把感受寫在書邊上。

“眼前的一穗”指的是什麼?“最大”的“追求”又指的是什麼?

我的感悟:古人曾把讀書時的品味揣摩喻為春雨潤花、清水溉稻、魚入水中,因為唯有全身心浸染於語境之中,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讓學生邊默讀邊品悟,還寫上感受,我們可以看到,學生批註課文雖然使課堂“一時寂靜”,但卻由此而激活了自己的思維、抒發了自己的感受、展示了自己的個性,這一做法既務實有效,又返璞歸真!

8、你能聯繫生活實際來談談對最後一段的理解嗎?請學生各抒己見。

我的感悟:我努力追求的課堂是始終洋溢着自由、平等、親和的對話氛圍,讓教學成為以石擊石的火花迸射、以思引思的絲絲聯結、以情生情的心潮相逐,學生由此敞開心扉、暢所欲言,令學生對未來充滿了希翼。

三、佈置作業

1、摘抄課文中你最喜歡的語段,做成你的名言卡片。

2、選擇一題練習:

*如果你見到蘇格拉底的學生們,你想對他們説什麼?請寫下來。

*文章最後一段話,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請舉個具體的事例寫出自己的體會。

我的感悟:

本課的教學步驟比較簡約,但始終把握三個原則:

1、親歷實踐。當學生“零距離”觸摸、品味作品時,已不再是一個毫無主見、毫無思想的人,其自身的生活經歷、興趣愛好、性格特徵等個人因素,都會影響乃至制約他對文本的理解並打上鮮明的個性印記。

2、放飛個性。閲讀是一種個性化活動,教師不能只按照教學參考書、標準答案去“引導”學生分析、理解、吸收,更不能要求學生的理解和感受是整齊劃一的,因為“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3、情感碰撞。閲讀也是文本與讀者之間互相建構、互相擁有的過程,需要學生敞開心扉、傾注熱情,與文本進行靈魂的擁抱、心靈的對話和情感的碰撞。唯此,方能讓學生真正享受到由語文所帶給他們的快樂!

把課堂變成對話的平台,學生就能開掘潛能、催發真情、激盪憧憬;把課堂變成對話的平台,學生就能得心應手、個性飛揚、創意無限!

説課稿 篇4

教材分析

《歌聲與微笑》是由王健作詞、谷建芬作曲的一首深受廣大青少年喜愛的、富有時代氣息的青少年歌曲。歌曲為a小調,4/4拍。本曲以樸實的語言表現出當代少年兒童講文明、懂禮貌、關心他人、助人為樂、團結友愛、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歌曲由兩個樂段組成,第一樂段旋律採用自然小調寫成,親切而甜美。在兩個樂句的第一樂節中,使用了下滑音作裝飾的八度大跳,它與歌詞的音調十分貼切,因而增強了口語化的色彩,唱起來很容易上口。第二樂段為二部合唱,兩個聲部間基本上都使用三度、四度、五度,形成了一種豐滿、和諧的和聲效果。因此,這個樂段具有熱情洋溢、充滿希望的藝術表現特點。

教學目標

1、充分感受、體驗生活的美好和快樂,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使他們受到美的薰陶,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

2、用輕快而有彈性的聲音演唱《歌聲與微笑》。培養珍愛友誼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用輕快而有彈性的聲音演唱《歌聲與微笑》,表達人與人之間團結友愛的美好情感。

教學難點

感受歌曲中相互關心、團結友愛的意識,體驗生活的美好和快樂。

教學設計

有感情的複習歌曲《我們美麗的祖國》。

初聽歌曲《歌聲與微笑》引入新課。

有表情的朗讀歌詞,要求吐字清晰、靈巧。

認識變音記號“#”。

練習二聲部,要唱得和諧、統一。

有感情地唱歌曲。

邊唱邊律動。

小結。

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開國大典》是一篇經典的老課文,是一篇鼓舞人心的新聞特寫,描寫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舉行建國大典的盛況,記敍了新中國成馬上億萬大眾欣喜若狂、衝動自大的動人局面。作者借三十萬人民的心聲,表達了這樣一個主題:新中國建立是我國汗青上開天闢地的巨大時候,中國人民今後站起來了!文章文筆流通,條理明白,局面形貌與抒發情感相聯合。

本文借刻畫得繪聲繪色的會場部署、大會盛況、羣眾遊行等局面,突出了建國大典的喜慶、端莊、熱烈的氛圍。針對文章以上的特點、單位訓練的重點和課文在單位中的擺設,本課教學目的為:

1、讀準生字,讀通課文,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2、重點學習典禮的主體部分,初步瞭解場面描寫的方法;

3、抓住重點詞句體會人們熱愛新中國、熱愛領袖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學習場面描寫”是單元語言訓練目標之一,精當的場面描寫表達思想感情又是本課的重要寫作特色,因此,我把在閲讀中體會場面描寫的方法,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由於課文離學生的生活實際遠,學生對新中國誕生前後的歷史背景知識瞭解甚少,那麼理解課文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場面描寫所表現的思想感情,自然就成了教學難點。

二、説教法

開國大典距今六十一年,當時的時代背景遠離孩子的生活世界、情感世界,如何運用教學手段實現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切實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是這篇課文的關鍵。為完成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在教學中,我引領學生按照從整體——部分——迴歸整體的教學方法學習課文,先初讀整體感知大典進行情況;爾後抓住部分重點詞句領會人民的情感;最後再瀏覽全文迴歸整體。同時藉助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走入情景,深化體驗。這樣既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再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説學法

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體地位,自學生字、新詞;多種方式朗讀課文;讓學生抓住自己感興趣的場景,朗讀,想象,談體會,即通過談——讀——想——體這四個環節,來學習課文,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有效地展開了與文本的對話。

四、説教學過程

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教學過程中我採用激趣的啟發式談話:通過問題:你知道我們偉大的祖國第一歲的生日在什麼時間嗎?引出課題《開國大典》,隨後播放課件《開國大典》片段(課件),然後讓學生説説:該片段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並提出自己看到課題後產生的疑問,最後讓他們帶着心中的疑問,結合自學的生字新詞用喜歡的方式自由朗讀課文。

待學生初讀之後組織學生交流這樣幾個問題:(課件)什麼是開國大典?課文是按照什麼順序描寫開國大典的盛況的?講了幾部分內容?並完成填空。

這一環節我採用啟發式談話激發學生的興趣,而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課件的引入又讓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中用喜歡的方式親近文本;同時學生交流的問題又梳理了文章的結構,理清了課文的順序,並鍛鍊了孩子的概括能力,真實地體現了語文教學的生成過程。用語文的手段解決語文的問題,優化整體閲讀,以此達到了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目的。

 2、精讀課文想象場面體會情感

“透過一個個場面,體會人民羣眾激動、自豪的思想感情,”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所以教學中我沒有引領學生逐段分析課文。而是從把握孩子的認知起點入手,引導學生抓住場面,想象場面情景;引導學生通過抓住關鍵詞、句的揣摩來體會人們的思想感情。

首先,從情感入手:讓學生默讀課文並思考(課件)課文描寫了一些什麼場景,你對哪些場景的印象最深,從這些場景中你想到了什麼?體會到了什麼?(邊讀邊批註)也就是從談、讀,想、體這四個學生的認知點入手,讓學生抓住自己感興趣的場景,重點談:什麼場景的印象深、讀:描寫場景的段落、想:想象當時的情景、體:體會這場景中包含的思想感情。(課件)

然後,抓重點分析:引讀5-7自然段後課件出示文中的重點詞句、段落以及與詞句相關的圖片,讓學生觀看並指名朗讀,隨機引導學生理解課件出示的問題。

讓學生在這些問題的分析中理解“光明”“長城內外”等詞語的象徵意義,體會場面描寫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毛的偉人風采,認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歷史意義,體會中國人民為新中國的誕生而激動、自豪的思想感情;同時讓學生從分析中知道了54門大炮28響代表着我國當時統計的54個民族,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英勇奮鬥了28年,終於推翻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聲音傳入了每個人的心中,傳到長城內外,大江南北——傳遍了中華大地。這聲音怎能不讓全中國人民感到歡欣、激動和自豪!

隨後:讓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藉助開國大典盛況的課件片段把學生帶入到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讓學生走入情境,深化體驗,感受那激動人心的時刻。(課件)看完開國大典片段之後讓學生欣賞(60年國慶閲兵)(課件)通過前後兩課件的對比,讓學生切身的感受到改革開放後我們偉大祖國發生的翻天覆地的鉅變: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中國軍隊現代化了,不再是開國大典時“馬拉炮車”“萬國牌武器”“小米夾布槍”而是自行研製的“戰略導彈”“導航衞星”等現代化武器裝備;使學生知道“國興我興”;教育學生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努力學習,用知識強大祖國,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在這個環節中,我通過:談——讀——想——體讓學生親近了文本,以想象訓練豐富語言感悟,使語文課成為“情感”的課堂。以默讀、指名讀、引讀等多種方式的讀,鍛鍊了學生閲讀能力。讓孩子走進字詞,在字詞理解、語言感悟中體味語文,發現語文的美。同時,分析課件所出示的重點語句的過程:讓孩子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使文中羣眾的情與教師情、學生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讓孩子的情感在文字上舞蹈,達到以情促悟。

3、迴歸全文,昇華情感。

(1)、快速瀏覽全文。

(2)、根據本課板書的提示小組交流:從開國大典的盛況中,你讀出了什麼?(課件)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學生的答案是多元化的,這樣藉助板書回顧總結了全文,同時也豐富了學生的閲讀體驗。板書能簡潔明瞭地展現課文靈魂。因此我設計瞭如下的板書,會場佈置、大會盛況(宣佈成立→升國旗→宣讀公告)、閲兵儀式、羣眾遊行皆為本文描寫的大場面,但以大會盛況(宣佈成立→升國旗→宣讀公告)為寫作重點(用紅筆標出),這樣設計既能再現作者的寫作思路;也能幫助學生梳理文章結構。

(3)、部署課外作業:要是你是一名建國大典拍照記者,你會選拍哪些方面:給你拍攝的每張照片配上筆墨闡明。以此到達知識遷徙的目標。

(4)、昇華情緒:讓學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齊唱中竣事本課。

説課稿 篇6

一、設計意圖:

音樂來源於生活,生活中到處充滿着樂音,節奏與生活具有形式上的同構。本次活動為了讓幼兒充分地感受和了解生活中所藴含的音樂。我們將語言、音樂、表演、創作等形式加以融合,用生活中幼兒感興趣熟悉的形象、動作,啟發其藝術靈性,為幼兒開闢一種藝術感受和表現的創作空間,運用不同的形式把感受到的節奏表現出來。我們發現幼兒在輕鬆自由的環境以及親身體驗的過程裏,所表現出來的是積極的態度、真實的情緒和情感。在音樂活動中通過媽媽“切肉”、“剁肉”,啟發孩子感知節奏去舞蹈,這種形式很新穎,能激起孩子很有興趣地表達節奏,練習節奏,幼兒通過拍打,敲擊身體的各個部位以及道具模擬演奏,產生不同節奏的聲音,從而有興趣地創造性地來表現音樂,幼兒們不僅感受到生活藝術而且也得到了快樂的體驗。讓孩子瞭解生活中也有音樂美。

二、活動目標:

1、感受生活中藴藏的音樂節奏,體驗節奏遊戲給大家帶來的快樂。

2、嘗試能創造性的用身體動作來表現各種節奏。

三、活動準備:

1、小積木塊、椅子若干

2、音樂、節奏條

四、活動重難點

重點:感受節奏,並用身體動作表現節奏;

難點:嘗試創編生活中各式的節奏

五、活動過程:

(一)情景導入:

今天X媽媽家裏要請客,寶寶們,我們一起來迎接客人吧!哎,來了好多的客人老師,寶寶們,跟着媽媽,用你們好聽的聲音和小手一起來給客人老師們問聲好,歡迎她們吧!

1、用聲音和小手來問好:老 師 早上 好!(XXXXX)/歡迎 歡迎 歡迎 你!(XXXXXXX)

2、小腳也來和客人打招呼,問好吧!(節奏同上)

(二)感知生活中的節奏、並嘗試運用自己身體動作感知節奏、表現節奏。

1、觀察體驗,“切肉”、“剁肉”遊戲

A:媽媽説:“今天家裏來了這麼多客人,媽媽要包餃子,招待客人,現在,媽媽要剁豬肉了,你聽聽,媽媽剁肉的聲音。”媽媽讓寶寶在一旁觀察媽媽“切肉”、“剁肉”,有意地剁出各種節奏(A:切肉 XXXXX;B:剁肉 XXXXXXX)

B:媽媽:你們聽到了什麼聲音?你的小手能跟着媽媽一起來嗎?你能用拍手來告訴大家嗎?

C:媽媽:噢,原來“切肉”、“剁肉”也這麼好玩,發出的聲音好象在唱歌,現在我們就來請寶寶們跟着音樂一起唱“切肉”、“剁肉”的歌。

2、肢體遊戲:感應節奏(啟發幼兒用身體的其他動作表現節奏。如:跺腳、拍腿等)

A:媽媽:如果你的小腳是菜刀,現在請用小腳菜刀來“切肉”、“剁肉”

B:媽媽:除了手和腳,你還能用身體的其他部位來表現出“切肉”、“剁肉”的節奏嗎?

C:媽媽:我的寶寶們真能幹,不光小耳朵機靈,小手小腳小身體也都很靈活。現在媽媽要請寶寶們跟着音樂一起來玩“快樂的小廚師”的遊戲。現在我們身體變變變,變成了一把小菜刀,我們準備要“切肉、“剁肉”啦!

3、嘗試創編生活中的各式節奏

媽媽:除了“切肉”、“剁肉”會發出好聽的聲音外,平常媽媽幹家務活的時候也會發出許多好聽的聲音,比如,媽媽洗衣服發出的聲音是怎樣的?

(三)道具合樂伴奏。

1、出示節奏條,分組拍念(A組拍“切肉”節奏、 B組

拍“剁肉”節奏)

2、道具模擬演奏:快樂的小廚師(配樂輪奏)

媽媽:我們一起來為客人老師們演奏一曲。

六、延伸活動

在音樂區裏投放各種塑料袋、可樂罐、瓶子、筷子、盒子若干常見物品,讓幼兒探索敲擊各種節奏。

説課稿 篇7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新教科版科學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三課《誰流得更快一些》。接下來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我對本課的認識和教學。

一、説教材

本課是《水和空氣》單元的第三課,學生通過前兩課的研究已經認識到液體是會流動的。在本課中學生要對水、洗潔精、油三種液體的流動速度進行比較,加深對流動這個液體基本屬性的認識。液體的流動的快慢速度是受多個因素影響的,比如受力的大小,流過的物體表面的狀況、液體自身的黏度等。本課的公平實驗,主要是讓學生在保持滴流板傾斜度相同(受力大小一致)、液體多少一致、物體表面光滑程度一致的情況下比較,讓學生認識到液體自身的黏度會影響它的流動速度。本節課只有一個活動,就是通過在滴流板上比賽三種液體流動得快慢,得出結論,內容比較簡單。

二、説學情

三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大膽好問,但畢竟這類的知識有限,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對液體流動速度的知識是零碎的,模糊的,膚淺的,但是有一定的生活經驗,這是學好這節課的基礎。還有三年級學生的探究習慣還不規範,需要老師在每節課都要注意培養。

三、説教學目標

依據學生的年齡和教學內容的特點,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認識到液體都是會流動的,流動的快慢受到黏度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進行預測並用對比實驗進行驗證;理解公平實驗,為保證公平,需要保持除變量之外的其他條件相同。

3、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公開的、民主的討論有利於辨識實驗的準確性,形成良好的科學習慣。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用對比實驗進行液體流動速度的比賽。

難點:設計一個控制除變量之外其他條件保持不變的實驗。

這個難點也可以説是重點,要花較多的時間引導學生想辦法,打開學生的思維,設計出一個公平的比賽方法。這個難點解決好了,後面的實驗就水到渠成了。

五、説教法

本節課主要採用比賽激趣法、問題討論法,實驗探究法進行教學。以比賽激趣貫穿整節課的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圍繞教材的中心問題,各抒己見,通過討論的辦法,發展學生的思維;通過實驗探究法,指導學生學會規範的實驗要注意它的公平性,也就是要學會設計一個控制除變量之外其他條件保持不變的實驗,這是今後實驗科學性的保證。

六、説學法

有效的學習活動,不是單純的模仿和記憶力,而是一個有目的的,主動構建知識的過程,為此,我們要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在本課中我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為:觀察發現法、、動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讓他們在看一看、想一想、議一議和做一做等一系列活動中感知液體的流動速度與其本身的黏度之間的關係,並且學會設計一個能夠科學探究的實驗。

七、課前準備

每個小組:一小杯水 一小杯油 一小杯洗潔精 1塊滴流板 三個滴管 毛巾一條 實驗記錄單

教師:三根吸管、三根木棒、三個底部打洞的杯子、一塊大的玻璃片

八、説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課

同學們,你們都聽過《龜兔賽跑》的故事吧?為了比賽公平,烏龜和兔子要怎麼做?(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同時跑、在自己的跑道上跑)今天我們也來進行一場特殊的比賽,參賽選手是(實物展示)洗潔精、食用油和水。(板書並課件出示)

(意圖:我從學生喜歡的故事導入,是希望能在課的開始就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引出:這三種都是液體,它們都會流動。

(二)設計流動比賽

1、猜測:水、油、洗潔精流動的速度一樣快嗎?誰會流得更快一些?為什麼?(板書課題,課件出示)

2、學生猜測,要求學生説出猜測的理由(你為什麼這樣猜?)。把學生的猜測板書,並且説明用序號1、2、3表示。

(意圖:科學課注重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所以我不僅讓學生進行猜測,還要他們説説猜測的理由,學生就會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説理由,這樣還可以測一測學生的前概念。)

3、設計實驗:我們怎樣才能證明自己的猜測是正確的?看來我們要設計一個比賽的方法,而且這個方法還要公平。(板書:比賽 公平)這個比賽該怎樣進行呢?(課件出示思考題)(或:可以把這三種液體放在什麼器材裏進行流動比賽呢?)

4、學生自由發表,預設如下:

(1)杯底打洞,看三種液體誰先流完。(出示杯子。給你三個杯底打洞的杯子,你會怎樣比?)

(2)讓他們從傾斜的木板或者玻璃片上流下來(這裏要引導出讓液體流動)。(給你一個大的玻璃片或者木板,你會怎樣比?)

(3)通過一樣長的吸管時間長短(估計這個方法學生不一定能想到)。(出示吸管。給你三根一樣長的吸管,你會怎樣比?)

(4)攪動杯子,看水和油的流動快慢。(給你三根木棒,可以攪拌液體,你會怎樣比?)

(5)把杯子傾斜,看誰先從杯底流到杯口。

(6)……

(意圖:這裏要想方設法打開學生的思路,讓他們設計出各種各樣的比賽方法來。我只預設了以上5種,誰知學生能想出許多老師都沒有想到的方法。比如有的學生説,把液體滴在三根繩子的上端,比較誰先流到繩子的下端。有的學生説,把它們都滴到三個杯子口,看誰先流到杯子的底部。如果學生想不出辦法,老師就要適時引導,比如拿出相關的器材如玻璃片、吸管等來提示學生,給你這樣的材料你會怎樣比,學生就會設計出比賽方法來了。這裏還要注意引導學生設計出公平的比賽,貫徹公平原則,嚴格控制除變量之外的其他條件的相同,強化公平意識。所以當學生沒有涉及到比賽的公平性時,老師要及時提示,三根繩子的長度要怎麼樣,要不要同時滴等。如果引導得當,學生就會想出很多方法,這個環節就會成為本節課的精彩之處。)

(三)確定在滴流板上流動的比賽方法

1、評價過渡:剛才大家想到了這麼多的好辦法,真棒!今天,我們就選擇一種科學的方法——滴流板進行流動比賽。

2、既然是比賽,肯定要做到公平公正,剛才同學們也都提到了。讓我們再來看看,如果在滴流板上比賽,我們該注意什麼呢?

3、組內交流,討論後再集體交流,完善比賽規則,同時教師可以隨機做實驗演示。預設如下:

(1)同一物體的表面上(其實這個在前面條件是統一用滴流板已明確)

(2)液體的多少要相同——怎麼做到相同的液體(強調只滴一滴或2滴,不要滴太多。)——引出滴管使用(老師帶來了一個小幫手,就是滴管。課件出示滴管使用方法。教師同時演示。)(提示:滴管用完後要輕輕地放入杯子裏,滴管和杯子上貼的顏色要對應。紅—水;綠—食用油;藍—洗潔精。同時板書)

(3)同樣的高度、同時流動。怎麼做?——(課件並實物出示滴流板)觀察滴流板,怎麼比賽?介紹凹槽,就像我們跑步比賽中的跑道,我們將液體滴在凹槽的頂端,一拿起來,就可以讓它們同時流動了。液體滴在同樣的位置,保證了同樣的高度。一共有9道,一次用幾道?可以做幾次?為什麼要做這麼多次?引出重複實驗的必要性:多做幾次,排除偶然性,使結果更準確。由於時間關係,這節課只要求同學們做2次實驗。(第一次用前面三道,第二次用接下來的三道。)(提示:滴液體的時候滴流板該怎樣放?平放在桌子上,滴完了開始比賽時再把它拿起來。)

(意圖:提醒多進行幾次實驗,培養了學生排除偶然性,提高科學性的意識。)

(4)同一傾斜的角度。(教師可隨機故意演示側傾斜)(提示:把滴流板垂直豎起來更明顯)

(教師隨機板書要點:同樣多的液體、同時流動、同樣的高度)

(意圖:雖然在設計比賽方案時已經提到了比賽要注意公平,但那是零散的,沒有系統性。當老師引出用滴流板比賽時,就有必要再讓學生詳細討論怎樣做到公平,使學生明白什麼是同樣多的液體、同時流動、同樣的高度,課後他們也可以學會設計一個公平的實驗進行研究了。)

4、分工:小組裏有六個同學,怎麼來分工呢?課件出示:(小組分工建議:1.一人負責滴液體;2.一人負責喊“開始”;3.一人聽到“開始”,輕輕扶起塑料板一頭,讓它垂直,使三種液體都流動起來;4.每個人認真觀察實驗現象並記錄。)

(意圖:三年級學生剛剛接觸科學,還不善於運用小組分工合作的方法,所以老師要強指導學生學會分工合作,有利於學生以後更好地進行科學探究。)

▲5、課件出示“實驗建議”:

(1)把滴流板平放在桌子上,用滴管各取一滴或二滴液體。

(2)把液體滴在凹槽的頂端,保證三種液滴在同一起跑線。

(3)把滴流板垂直拿起來,三種液滴同時進行比賽。

(4)仔細觀察現象,完成記錄單。

(5)實驗完成後,整理材料,準備交流。

(意圖:實驗建議能幫助學生整理剛才大家已經討論好的實驗方法和注意事項,以及起先沒有聽清楚的學生,使學生接下來能更加有效地進行實驗探究。)

6、觀察實驗記錄單,介紹填寫方法。先填寫好時間和小組、猜測一欄。

(意圖:記錄單是老師設計起來的,三年級學生年齡較小,有些學生會看不懂記錄單的意思,這樣會影響學生的觀察記錄,所以老師有必要向學生介紹這次記錄單的填寫方法。)

7、材料員領材料,開始實驗驗證:小組實驗,學生同時把結果記錄在記錄單上,教師巡視。

8、彙報結果:你們怎麼做的?有什麼發現?每次結果都一樣嗎?(老師板書結果,課件演示。)(機動:為什麼會出現不同?)

(意圖:如果有些小組出現不同的結果,老師要留時間讓學生思考原因,從而使學生區別出來到底是自己操作不當引起的還是這是液體本身的性質引起的,有利於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科學概念。)

9、思考:為什麼水流得比較快,而洗潔精比較慢呢?

11、觀察水、油、洗潔精,思考液體流動的速度與什麼特點有關?(引導:你們可以用手指輕輕地摸摸這三種液體,感覺有什麼不一樣?)預設:黏黏的。師:這種黏黏的程度叫做黏度。(師板書)水不黏,我們説它的黏度小,洗潔精很黏,我們就説它的黏度大。這樣我們就發現了黏度越大,流動速度越(慢);黏度越小,流動速度越(快)。 (師板書)

(意圖:液體的黏度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説還是比較難以理解的,所以我在這裏設計了讓學生動手摸一摸,感覺它們的黏度是不同的,學生就容易理解了。但同時老師要提示學生,對於不知名的液體我們不能輕易去摸。)

12、小結:液體流動的速度與黏度有關。(課件出示)學生“我們的發現”填寫完整。

(四)鞏固運用

思考:膠水和水比賽,可能會產生怎樣的結果?為什麼?(課件出示)

(五)課外拓展

廚房裏的老酒和醬油,你認為誰流動得更快一些呢?為什麼?回家試一試。

(意圖:先讓學生當堂比較膠水和水的流動速度,是為了檢測學生這節課對目標的掌握程度。因為學生都有生活經驗,膠水很黏,所以根據今天所學的知識很容易就能判斷出來。而對於廚房裏的老酒和醬油,它們的流動速度誰快誰慢,學生是沒有生活經驗的,提出讓他們回家試一試,做到了科學的後續探究,注重了科學探究的連續性。學有所思,學生才能學得更有目的,更有動力。)

板書: 誰流得更快一些

紅 綠 藍

水 食用油 洗潔精

猜測:

實驗結果:

比賽 公平 : 同樣多的液體同時流動 同樣的高度

小 快

黏 度

大 慢

(意圖:這樣的板書我認為抓住了這節課的重點,能夠更有效地幫助學生建構科學的概念和方法等。)

説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單元課文都是敍事性作品,寫的都是普通人,以“愛”為主題,幾篇課文都在訴説對普通人,尤其是對弱者的關愛。本單元閲讀教學,要求感受課文所表現的形形色色的“愛”,從而陶冶自己的情操,去關注身邊的人。楊絳的《老王》,寫自己與車伕的交往,寫車伕艱難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關懷不幸者的社會問題。

2、教學目標

新課標中重點提出,要讓學生“關注人類,關注身邊的人”,“提高學生閲讀能力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根據以上兩方面的要求,結合本課的內容和特點我這樣確立這堂課的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能在快速閲讀課文過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內容要點,在聽與説雙方互動過程中,增強知識點的刪選能力,使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得到鍛練,思想認識得到提高。

(2)深入探究:全面把握課文,領會作者與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3)情感態度:關愛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

3、教學重點難點:領會作者與人物的思想感情,聯繫身邊的人,關注、關愛他人。

4、課時安排:一課時

二、教法分析:

學生情況分析,我們的學生是山區學生,語文基礎較差,尤其體現於學法方面、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根據我們學生情況、本課文的特點,按照初中生的認識規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為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決定採用以下教法:

1、以語言品味為主,採用啟發點撥法,來完成本課教學;

2、設計帶有針對性、啟發性的問題,誘導學生思考,通過語言的體會,解決本文重點;

3、同時採用朗讀、討論、質疑、練習等方式使學生動腦動手,為增大課堂教學的容量,提高效率,採用多媒體。

三:學法分析

教與學是相長的,為了教師更好地教,學生更好地學,根據我校學生的情況,素質教育的要求,在學法方面我採用“導—思—點撥—練”的過程,讓學生自主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過程,在這過程中對學生進行以下指導:引導學生注意緊繞所設計的問題,扣住文中的關鍵語句,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聯繫自身的生活,來體會理解文中的感情,指導學生注意體會文中語言特點,加以積累、運用,加強語言基礎,指導學生把這種寫法運用到具體寫作中去,提高語文水平。

四:過程設計:

(一)1、進場導入:蘇芮的《奉獻》——長路奉獻給遠方玫瑰奉獻給愛情我拿什麼奉獻給你我愛的人白雲奉獻給草場江河奉獻給海洋我拿什麼奉獻給你我的朋友

(設計説明:使學生一進教室,便能進入音樂所營造的氣氛中,為進入主題作為鋪墊)

2、教學導入:以20xx年度超級女聲的冠軍相關情況入手。

3、教師結語:生活中人們總是對名人的一言一行非常地關注,但生活中更多的是普通人,你是否也曾關注過身邊的普通人?我國著名作家文學家楊絳曾經關注過一個車伕,為他寫下了散文《老王》。

(設計説明:以一組反差相當大的圖片進行對比導入課堂教學,建起學生學習課文的情感基礎,激發學生對課文、人物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快速進入教師設置的情景中來,,為下面的教學打好情感基礎。)

(二)環節一“走近老王”:面對陌生的老王,我們有那麼多的揣測和關切,現在我們就循着楊絳的筆墨,一起走近老王,解開心中的謎團。

(設計説明:遵循閲讀規律,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閲讀的體驗,以學生閲讀心理為切口,激活閲讀思維,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又訓練學生篩選信息思維能力。)

環節二“評説老王”:討論老王的品質,説説老王在你的心目中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請用“老王是一個——的人,表現在——。”的形式表達出來。並説説“我們”一家人是怎麼做的?

(設計説明:在感受文章之後,引導學生概括老王品質,尋找文本依據,理解老王的善良、樸實,引導學生從文章局部進行自主閲讀,進一步深入文本,在提高學生對內容要點概括能力、語言感受能力的同時,強化他們的情感體驗,體現教學重點。)

環節三:懷念老王:善良老實的具有金子般心靈的老王就這麼去了,在他生前經常關注他的楊絳有什麼樣的感受?她為什麼能這樣想?

(設計説明:進一步理會作者隱含在內的深沉的感情,也一進陶冶自己的情操。)

環節四關注“老王”:我們身邊也有許多象“老王”一樣遭遇的人,他們的生活是怎麼樣的,別人是怎麼看待他們的?在今後的日子裏,你將會怎麼去對待那些不幸的人?(以一組新時代老王的照片為參考依據)

(設計説明:“讀書是為了明理”,學習一篇課文,要讓學生在態度、情感、價值觀上有所增益,能夠更好地關心身邊的弱者,關注生活,關注人生,淨化思想。由書本向現實生活的思維拓展,是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理解的途徑,也是書本學習的目的。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本環節把課本和生活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同時鍛練學生的表達能力。)

環節五:拓展延伸:造句:假如我是一團火,就為他人;

假如我是一朵花,就為他人;

假如我是一顆星,就為他人;

假如我是一片雲,;

假如我是一棵樹,;

假如我是一泓清泉,;

(設計説明:通過造句的形式,把感情進一步深化,並拓展,同時也進一步提升、淨化學生的感情)

五:結語: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應該是平等的。個人由於境遇不同,就有幸運與不幸運的差別,甚至差別很大。一個幸運者只有關愛不幸者的責任,沒有歧視不幸者的理由。現在,社會要求我們每個人有人道主義精神,要關心別人、尊重別人對社會作出的貢獻,作家一家對不幸者老王懷有一顆愛心,具有人道主義精神的人。

以《愛的奉獻》結束,讓學生一起高唱,讓學生的情感得到進一步的昇華。

説課稿 篇9

《小珊迪》講述了一個悲慘而令人動情的故事,情節曲折,形象生動。聽了張老師的課,我是感到有很多收穫。

1、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強調了師生對話的互動,實現了新課程理念下,閲讀教學中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重視了學生的感悟、體驗、理解和評價等綜合能力的培養,真正做到了學生在學語文,在用語文。

2、以朗讀為抓手,讀中悟情。讀的形式也有很多種:個別讀、小組讀、男女生分讀、集體朗讀互相交替,中間穿插了學生自主點評,教師個性化點評,最終將文本的情感基調完美的展示出來。通過學生動人的朗讀,教師感人的導語,以情動情,以聲傳情,營造了濃厚的情感氛圍,使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小珊迪真誠善良的品質的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同情心,較好地體現了“以讀為本”這一教學理念

3、在教學中注意整體性。初讀課文後,讓學生説説小珊迪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然後根據課文內容填空,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整體把握課文的基調、主題、內容,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為複述課文打下基礎,培養了學生的閲讀能力。

全文最後一個説話練習,也是體現學生個性的亮點,讓學生在學習課文後,由內而外地表達自己的情感,體會珊迪的善良、誠實、守信的特點,激起他們痛恨舊社會的思想。

總之,這是一堂難得的好課,通過紮紮實實地讀書,深深切切的感受,讓可憐、善良、誠實、守信的小珊迪的形象深入學生心中,使人文性和工具性相輔相成。

接下來,我講講聽完這節課後的感受和看法,我把它總結為“三個亮點兩個需改進”補充一點,這只是我個人的看法!

第一個亮點:找尋“空白點”,培養學生説話訓練和思維訓練。像章老師找到的幾個“空白點”,有一天,天氣很冷,冷成什麼樣?小男孩想了一會兒,想了什麼?小珊迪拿着這1先令的錢,可能會幹什麼?這些空白點就是孩子們推測想象的空間,再通過説的形式講出來,不僅推進了文本的學習,也培養了學生的説話訓練和思維訓練。

第二個亮點:自主學習,尊重學生。自主學習是新課程提倡的新的學習方式。像我們這些剛走出大學校門的新老師,也經常把“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習”掛在嘴邊,但卻很難真正做到。有多少老師願意把那塊神聖的黑板讓給學生呢。我覺得章老師做得不錯,讓學生上台寫,寫出在你眼中小珊迪是個怎樣的孩子。都體現了這點,自主學習,尊重學生。

第三個亮點:拓展延伸、總結感受。這節課的拓展部分比較特別,不再像以往的課堂,你學了這課後,有什麼話想對小珊迪説;或者是學了這課後,你認為小珊迪是個怎樣的人。而是以“小珊迪是英國愛丁堡的一個孩子,他——”,句子從課文裏找,這樣不僅結合了課文內容,而且有助於學生的理解深化以及情感昇華。這樣做符合新課改中“讀寫結合”的要求。

第一個需要改進的地方:品讀的不到位,品讀就是在品詞品句的基礎上進行多次地,反覆地,讀出意境,讀出味道來。章老師在教學中沒有對“乞求”做到很好地品詞,“乞求”是非常重要的詞語,讓學生明白什麼才是“乞求”,才能感受小珊迪非常的可憐與飢餓,這樣才能讓學生讀中有語。在朗讀中,學生讀得比較響亮,不太符合課文感情基調,説明學生沒有感悟到又凍又餓的小珊迪哪還有力氣高聲説話呢?

第二個需要改進的地方:教師的語言。教學是一門綜合藝術,而這門藝術主要是通過教師的教學語言來反映的。教師的教學語言是自身整體素質的外在表現,是決定學生學習效果高低的重要因素,教師的語言也會決定整個課堂的氛圍。一個説話字正腔圓、抑揚頓挫、繪聲繪色、聲情並茂的教師,能不使學生陶醉其中,自得其樂,有身臨其境之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