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高中語文《雨巷》説課稿範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44W

作為一名教師,時常需要用到説課稿,編寫説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語文《雨巷》説課稿範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語文《雨巷》説課稿範文

高中語文《雨巷》説課稿1

一、説教材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的第二篇課文,是“雨巷詩人”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和具有三美特徵的《再別康橋》共同組成一個文本,出現在這一單元,那麼我們就得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為中心,在音樂般的節奏中,在優美徜徉的語言中,在迴環往復的結構中,在朦朧如雨的意象中,引導學生去欣賞美,去探索美。

二、説教學目標

情感與價值觀: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來把握文章情感,理解意象。

知識和能力:瞭解有關戴望舒的知識,欣賞詩歌的形式美,分析詩歌的表達技巧。

過程和方法:探討意象的多角度理解,感受詩歌的音樂美,理解作者的情感與思想。

三、説教學重難點

重點: 體悟雨巷詩情詩境。

難點:體會本詩“丁香姑娘”“雨巷”等的象徵意義,學習象徵的手法,初步學會鑑賞象徵詩。

四、説學情

學生在之前已經學習了現代詩歌,懂得一些鑑賞詩的基本方法,但象徵詩還是第一次碰到,所以理解象徵手法還有一定難度。另外本詩寫作年代久遠,學生很難理解其歷史背景。

五、説教法學法

(一) 説教法

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我採用朗讀法和討論法進行教學。詩歌是一門抒情的藝術。情感抒發是詩歌最主要的美學特徵。要讓學生反覆誦讀作品,體會詩人表達的感情,以豐富思想、陶冶情操,通過多種方式的“讀”使學生走進詩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在學生對詩歌有所感知的基礎上,討論法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聯想和想象,對意象進行多角度理解,發揮學生自主性。運用朗讀法、討論法、點撥法完成本課。詩歌重在朗讀,所以本課四個環節的解讀都在朗讀中完成。

(二)説學法

關於學法,依據對話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主探究。本詩歌意象比較朦朧,對意象的理解和把握是鑑賞本課的關鍵,多元解讀和問題探究能有效促進對話教學,實現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目標。採用多媒體課件與板書相結合,

六、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導入語:聽慣了北方衚衕裏粗獷的叫賣,看慣了北國風光的千里雪飄,卻不曾體會,那細雨如絲的江南空氣中氤氲的朦朧與悽婉。一條悠長寂寞的小巷,一把古色古香的油紙傘,一抹丁香般的身影,一點太息般的淚光,若有若無地,飄進那杏花春雨,又消融在青石路巷。是什麼樣的意境如此蕩人心腸?讓我們一起走進戴望舒的《雨巷》,欣賞那別樣的美。

(二)整體感知

1、初讀詩歌,感音韻之美

我不準備一開始就按部就班地介紹作者和背景,因為我想努力創造一種讀詩的心境,隨着導入直接進入一種美的境界,而不想因為作者、背景的介紹而中斷;再者,介紹之後,反而扼殺了學生自己對詩的想象和理解。尤其這首朦朧的小詩,更有多樣的解讀。

初聽配樂朗誦,進入詩境,同時展示江南雨巷的畫面。這詩歌與音樂的結合是那麼完美,而詩歌本身,不就是一曲動人的旋律嗎?

再聽配樂朗誦,思考:詩人的音樂美是怎樣造成的?

(三)深入研究

1、在讀語言,品情感之美

在整體感知了詩歌的音韻和情感後,讓學生再次誦讀,根據剛才分析的感情勾勒出你想象中的雨巷之景,並且畫在紙上,並口頭描述。有何人、何物、何景、何情?朦朧、悽清、悠長、寂寥的雨巷該是怎樣的?結着愁怨的丁香有時怎樣的一個姑娘?

2、品讀內涵,品思想之美

舒緩的旋律,淡淡的憂傷,把我們帶到了迷濛的江南,如煙的雨巷。是什麼原因讓詩人徘徊惆悵?是什麼原因讓詩人傾注瞭如此愁怨的諸多意象?詩人為什麼想要逢着一個丁香一樣的結着愁怨的姑娘?這個愁怨的姑娘又是誰?(同學分組討論,小組代表作答)

(四)結束語

美是豐富多彩的,清麗明快是一種美,隱隱曠達是一種美,同樣舒緩低沉、憂鬱淒涼也是一種美,戴望舒的《雨巷》便是一首美麗的憂傷。但我們不能為了美而學戴望舒的傷感。畢竟他有那個時代的情緒背景。同學們可以課下深入的瞭解戴望舒。也可以閲讀他的其他作品,學習他高尚的審美情趣,學習他的愛國情懷。

(五)作業:

試依照《雨巷》一詩的情景,展開想象,描寫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姑娘”。

高中語文《雨巷》説課稿2

説教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造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雨巷》出自人教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必修)第一冊第一單元,這一單元收錄了中國現當代的.一些優秀詩篇。《雨巷》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屬於必修課。學生可以藉此體會、比較、鑑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詩詞,這又契合了新課改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使其受到美的薰陶的要求。

2、教學目標

本詩是“雨巷詩人”戴望舒的成名作,詩人通過典型意象營造出優美的意境,同時巧妙的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因此我把本課的學習目標定為:

(1)反覆誦讀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體會詩人情感.

3、教學重難點

學生對詩歌並不陌生,但是本首詩在特定的背景之下主要意象被賦予了豐富的內涵,在誦讀和對意象的把握中體味出詩歌內涵的多義性併力求個性化理解就成為重難點。

説教法

本課採用以誦讀法為主其它教學法為輔的綜合教學法

詩歌是情感的藝術,多誦讀有助於學生很好地把握內容理解作者情思,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同時,誦讀有助於品味詩歌的語言美。所以,教學中我指導學生通過反覆誦讀加深理解把握情感。

另外,本詩教學以體驗性學習為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觀點去判斷,用自己的思維去創新,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貫穿整堂課。教師只作必要的引導提示,使學生在反覆誦讀中理解與感悟,併力求激發學生個性化的理解。

説學法

1、誦讀法

加強誦讀,這是閲讀詩詞的一般方法。

2、體悟法

通過意象把握情感,主要是讓學生設身處地的走進雨巷去感悟。3、聯想比較法,通過與詩人的其他作品的比較學習,體會創作風格及作者情感。

説教學過程(結合課件)

1、激趣導入

為了使學生更好的感受詩的意境,更容易理解“丁香”,我採用學生耳聞能熟的網絡歌曲《丁香花》導入並附以介紹有關知識及其“美麗”“孤高”“憂愁”的個性。學生有了追求美的感覺,興趣也就被激發出來。

2、作者介紹

《雨巷》是詩人的成名作,相關的情況介紹是必要的。

3、賞析全詩

①初讀全詩,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朗讀全詩,獲得初始體驗。在這個環節,學生只要讀出這是一首什麼詩,並對詩有初步的感受就可以。

②再讀全詩,體會意境

師生共同欣賞(課件展示)配樂朗誦音像作品,用視聽的手段來展示詩歌意境,將詩歌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創設情境,增強學生對詩歌的主體感悟。而教師提示學生方法即抓住幾個主要意象展開聯想,學生頭腦裏自然會勾勒出“雨巷”畫面,就能體會出詩的意境。

③三讀全詩,感悟情感

學生在上一環節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充分發揮想象力,展示他們的表達能力、理解能力。在此,可鼓勵學生大膽揣測詩人創作情況及情感,引導其積極思維。

教師此時再做必要的創作背景的補充可謂補學生之所需,學生對詩中所抒發的情感與追求自然會容易得多也豐富的得多。通過合作交流,可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詩的理解,把握詩的中心形象(雨巷、丁香一樣的姑娘)的象徵意義。

④四讀全詩,體會創作美

再次指導學生把情感融入朗讀中體會詩歌的“美”,品味美的意境、美的語言、美的情感,加深感悟。

4、拓展閲讀

引入作者的其他作品,使學生更充分的瞭解其情感及創作風格,通過比較聯想培養學生的鑑賞和審美能力。總之,在設計教學中我力求依照新課改的要求及理念,引導學生去閲讀和鑑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