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説課稿範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3W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説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説課稿範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説課稿範文

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説課稿1

一、説教材

1.教材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38頁,角的認識。

2.教材簡析

本課時的內容主要是讓學生初步認識角,體會角的基本特徵,並感知角的大小。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加深他們對角的認識,為進一步學習幾何知識奠定基礎。教材呈現的內容是例1,讓學生在實物當中認識角,瞭解角的基本特徵;例2,在學生認識角的基礎上,讓學生學會畫角;結合練習3,感知角的大小。

3.學情分析

由於學生已經具備有關角的生活經驗,但是他們對角的認識是籠統的、模糊的,教學時應該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常見的物體和平面圖形出發,組織學生進行一系列操作活動,幫助學生形成對角的科學認識,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4.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角,掌握角的各部分及名稱。

(2).通過動手操作,認識到角有大小,並且學會比較角的大小。

(3).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感受數學就在生活當中。

5.教學重點

理解角,掌握角的基本特徵

6.教學難點

學會比較角的大小

7.教具,學具

多媒體課件、卡紙、扇子

二、説教法

根據學生知識的有限性以及學生的心理髮展特點,我對被本課的教學內容採用了一下幾種教學方法:啟發式談話法、演繹法、合作交流法,並在課前創設課堂情境,激起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將這些教學方法合理地運用到教學過程當中,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過程中自覺地獲取知識,瞭解角並且學會比較大小。

三、説學法

動手操作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初步認識角的概念及基本特徵,學會比較大小。

合作交流法:讓學生通過合作交流,體會合作交流的精神,並在交流過程中,把自己想法告訴合作人員,提高學生語言交流能力。

四、説教學過程

(一)、創收情景,導入新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讓學生直觀形象地感受角,儘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從而激發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因此,我創設一個情景,引出一組圖片,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通過觀察,認識圖中的平面圖形,從而引出課題認識角。並且引導學生説出角的共同特徵。這個環節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豐富的表象,對角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二)、結合生活,感受角

在這個環節中,我將分為以下幾個層次進行教學

1.找“角”:在這個環節中,讓學生充分利用教室中的材料找角。同學相互彙報。學生在找角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感受就在我們生活中,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樂趣。同學相互彙報,如有錯誤,可以幫助同學指出錯誤,提高他們的交流能力。

2.摸“角”:讓學生上來摸一摸教師手中的角,在次直觀的感受角的基本特徵,並讓學生説一説摸角之後的感受。總結出: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板書)向學生介紹角的部分的名稱。

頂點

(教師示範畫角)

3.畫“角”做“角”:讓學生自己畫一畫,做一做,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並且進一步鞏固對角的圖形特徵的認識。再通過判斷以下圖形是不是角、從平面圖形中找角,及時幫助了學生對角的概念加以鞏固

(三)、動手操作,比較角的大小

首先讓學生直觀的感受角的大小。先通過觀看老師演示紙扇打開和合攏的過程,讓學生直觀感受到角在變化,它是有大小的。再有了直觀的認識之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己動手操作感受角的大小,滲透比較的方法,並在小組當中進行交流。在這個環節中,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感受數學的樂趣,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四)、鞏固角

1.説一説下面的圖形中有幾個角?

2.練習八第三題

3.角在生活的運用

通過以上的練習題,再次幫助學生鞏固角的知識。第三題讓學生感受角在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生在生活中觀察數學的樂趣。

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説課稿2

各位老師大家好,我今天説課稿的題目是《倍的意義》

一、説教材:

1、教材內容:

義務教育新課標二年級數學上冊第46、

二、教材分析:

“倍的認識”一節是在學習了乘法口訣後出現的。引導學生用畫圓圈圖圖的方式,建立“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計算思路,為解決問題構建“思維模式”。

3、教學目標:

(1)經歷“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過程,體驗“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

(2)在充分感知一個數裏有幾個另一個數的基礎上,建立“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計算思路

(3)培養學生操作、觀察、推理能力及善於動腦的良好學習習慣和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4、重點:理解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實際上就是看:一個數裏有幾個另一個數。

難點:在理解倍的意義基礎上,掌握求一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用除法。

5、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數學練習本

二、説教法:

根據以上分析,教學時,我主要採用電化教學、啟發談話、實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學手段,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與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自覺主動地獲取知識。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通過動手擺小棒和圖片,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繫,初步建立“倍”的概念,進而明白“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具體意義。

三、説學法:

1、通過操作活動,讓學生體驗“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

2、運用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

四、説教學過程:

由於倍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不容易理解,所以本節課創設情境奇花島探迷,先複習一個數裏有幾個另一個數,從而推進學習自動生成知識:一個數裏有幾個另一個數,就是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使學生對教學內容有熟悉感,為學生創設一種用數學眼光分析觀察日常生活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習興趣。本課教學過程充分依靠教材的編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編排特點,分以下環節進行教學。

一、切入舉偶,談話導入

二、對話平台

温故知新

原來老爺爺在給他做介紹呢:“我今年種了牡丹花和蘭花(隨機操作課件:牡丹花為1個2,)誰能來説説蘭花是(4)個(2)。”

生回答。

師:“表現得好,(多媒體)送你們一枝蝴蝶花,看!漂亮嗎?”“再來一枝。”

你看到了什麼?數數果實有幾個,花朵有幾朵?

“誰會再來説一説這句話?”

(多媒體)師:春天到了,大地一片生機,萬物復甦,老爺爺想把奇花島打扮得更加美麗,他想在南邊的坡上種上一些花。看,爺爺把坑都挖好了。

師:大家看看爺爺挖的兩排坑數有什麼關係呢?

誰再來説説第二排的坑數是第一排坑數的幾倍?

師:你知道為什麼説第二排的坑數是第一排坑數的二倍嗎?

生反饋。

師:看看大家的勞動成果吧!(多媒體)操作課件以示獎勵和讚賞。

師説:如果老爺爺在第2排再挖3個坑,現在的你們還能發現什麼“倍”的關係嗎?

生思考,反饋:第二排坑數是第一排坑數的三倍。

師:你説得真棒!可你知道為什麼説第二排坑數是第一排坑數的三倍嗎?

師:想知道第二排的個數是第一排個數的幾倍,就先想想第二排的個數裏有幾個第一排的個數。

師:孩子們你們表現真的精彩!我提議,大家為自己鼓鼓掌加把油好不好?

玩中學

師:3個題目都沒有難倒大家,爺爺十分高興,他要邀請大家到他的後花園去玩玩。

師:喲!爺爺後花園門口就有兩種漂亮的花。嘿,這邊牆上還有兩行字呢。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喇叭花2朵,白玉蘭12朵)

師:過去我們都用O來表示物體,今天我們用一個O代表一朵花,比如:

喇叭花:OO

玉蘭花:OOOOOOOOOOOO

請大家拿出練習本來畫一畫吧!看誰畫得又快又好。

學生繪畫,老師巡視。

生反饋繪畫過程和想法。

師:如果現在請你來圈一圈,你認為應該幾個圈一圈?

師:好,動手圈一圈吧

把你發現的説給大家聽聽吧!

你能試着寫出算式嗎?

生反饋

師:倍不是單位名稱,不能帶作單位。師小結並板書:像這樣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問題用除法。

齊讀

師:今天同學們的收穫真不少,大家在奇花島上獲得了一個關於求誰是誰的幾倍的祕密方法。學了這麼久,大家想不想玩一個刺激的。現在老師要來給大家變一個魔術,好嗎?

學中做

(操作多媒體:)擺花

老師在第一排擺上2朵花,在第2排擺上2個2朵,請大家説第2排花的朵數是第一排的幾倍並且説出算式。

老師在第1排增加到4朵,在第二排擺上12朵,學生説倍數以及算式。

第一排擺上3朵,如果我想讓第二排的朵數是第一排的2倍,我該怎麼擺?

大家看看這兩排花下面還有3行字,大家齊讀題目:

把第一排的花朵數看成()份,把第2排的花朵數有這樣的()份,所以,第2排是第1排的()倍。

把你想到的説給周圍的同學聽聽。

反饋。齊讀。

玩中樂

師:美景欣賞夠了,我們來做個拍倍數的遊戲好嗎?

生拍我跟:生拍2下,我拍6下,説:老師拍的次數是你的3倍。6÷2=3

我拍生跟:生説倍數,説算式。

生生互動。

做中得(多媒體幻燈)

1、書中練習P46-47

2、按ESC退出奇花島課件,切換到幻燈課件。

3、填空:

4、課件出示主題圖:再過兩個多月就要到元旦節了,咱們校長和老師為了讓同學們能夠過得有意義和快樂,決定在那天進行一場文藝演出,瞧!這就是同學們在彩排節目的現場。

咱們一起把上面的句子讀一讀吧。你能解決這個問題嗎?

寫算式,説想法。

小結:我們在這節課中學會了什麼?

三、活動延伸,知識應用與拓展

量一量班上的黑板的長度和寬度,再估一估長度大約是寬度的幾倍。

這裏有一封信,是我們剛才離開奇花島的時候老爺爺悄悄給我的,他告訴我考驗完小朋友的時候,一定要記着把這封信讀給大家聽聽。大家想聽聽老爺爺都給我們寫什麼了嗎?

以上就是我對這節課的粗淺的見解和認識,歡迎提出您寶貴的意見,謝謝!

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説課稿3

我説課的內容是青島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九單元《統計》,我的説課分為5步:

一、説教材

本課時內容主要是數據的分段整理,不要求學生獨立設計分段。分段整理數據是基本的統計活動,教材通過購買校服,引出按身高數據分段整理,感受分段整理的必要性。教學中,要讓學生結合實際問題,自主設計分段方法,並經歷整理、分析的過程,感受畫正字法整理數據的優越性。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初步學會簡單的分段整理數據的方法,能對統計的結果進行簡單的分析。

(2)能力目標:經理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統計過程。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並解答簡單的問題,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操作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結合實例有機地進行家鄉情的教育。

教學重點:體驗收集、整理數據的過程。

教學難點是:能對數據進行合理有效的分段整理;

二、説學情

二年級的學生在第一學段,學生已經能夠按統計對象的某些屬性,如品種、形狀、顏色、用途……進行分類統計已有所體驗,並學會了一些簡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數據的方法,能根據統計結果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再次經歷統計過程,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收集和整理數據的必要性,感受統計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

三、説教法與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和小學生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求知慾強等心理特徵,在教學中,我採用談話法、觀察法、討論法、練習法等多種教學方法。

學法

1、探究嘗試、自主學習法:讓學生去親身體驗數據產生的過程,使學生人人蔘與,以學生為主體,結合教材內容,緊密生活實際,讓學生自己帶着數學走入生活,解決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數學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分析、估計、判斷能力為以後的終生學習打下基礎。

2、交流反思互補法:通過同學之間相互講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讓學生開動腦筋,互相討論,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

3、練習促進法:引導學生通過蒐集全班同學的身高數據,1分鐘拍球,城市環境等有針對性地練習,使學生在迫切完成任務和強烈的探究興趣驅動下,對本來枯燥的統計知識產生一種新鮮感和真實感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形成技能技巧,從而獲得了成功的愉悦體驗。

四、教學過程:分為6步

(一)、激趣導入新課

師:今天同學們都穿了校服,真漂亮,感覺也很整齊。同學們都知道我們學校很快就要給你們換新校服了,那麼我們在換新校報之前都做了哪些準備工作?由此引出(測量身高)而我們做的測量身高這個準備工作就是我們在做校服之前的收集數據。

(板書:收集數據)

你們當初的身高記錄單,老師還替你們保留着呢。(出示學生身高記錄單。)

(二)操作體驗,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1、在換新服之前,老師為什麼要給你們每一個人都測量一下身高呢?

(根據身高,每一個人就可以選擇不同大小的校服。)如果服裝廠給你們做校服,會不會給們每一個人都單純設計一種型號呢?為什麼?

2、質疑:如果你是服裝廠的工人師傅,你將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

引導學生説出(把身高差不多高的人,統一成一種型號,這樣做幾個型號就行了。)那麼你準備把全班的校服分成幾種型號呢?(大號、中號、小號)

老師和學生把校服的型號統一確定一下,你們認為老師的這樣的確定合適嗎?身高120~129cm的適合穿小號,身高130~139cm的適合穿中號,身高140~155cm的適合穿大號。

小組討論:那麼現在你們有辦法知道我們班上大、中、小號的校服各要訂做多少套嗎?

彙報:哪個小組已經有辦法了願意來交流一下?其他小組能對他這種方法作一下評價嗎?

小結:其實剛才同學們説的這種方法,就是把我們班所有同學的身高分成幾段來統計,我們可以分成幾段?(3段)是哪三段呢?

(小號:120~129cm中號:130~139cm大號:140~155cm)

3、同桌合作提出合作要求:

(1)每一段分別有多少人呢?

(2)你打算用什麼方法來收集每一段的'數據呢?

(3)互相合作,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整理每一段的數據,填寫在這張記錄單中,根據記錄單,並完成統計表。

(4)同學們在整理的時候應該注意合理分工,老師建議你們一名同學來報身高,另一名同學負責記錄和整理。

身高(cm)人數

120~129

130~139

140~149

彙報:哪一個小組願意把你們整理的方法,以及得到的結果到上面交流一下?

(學生上台利用實物投影進行交流)

啟發:剛才有的小組是用打勾(畫豎線、畫正字、數數)的方法來進行整理數據的,在這些方法當中,你最喜歡哪一種方法呢?(畫正字)為什麼呢?今後,同學們在統計數據的時候就可以用自己最喜歡的方法來進行整理。

質疑:我們能不能把你們這些打勾或是畫正字等等的記錄單直接交給服裝廠呢?還應該怎麼辦?(板書:製成統計表)

統計表中的“合計”起了什麼作用?

(①反應總人數②檢驗分段整理的數據有無錯誤)

4、現在我們已經完成了我們班同學身高情況統計表,通過這張表格你能知道哪些信息?(合計有多少人,每一段有多少人)

服裝廠的工人師傅如果看到了這張統計表後,會明白哪些問題?

(每種型號的校服要做多少套,一共要做多少套校服。)

談話:服裝的工人師傅通過這張統計表知道了每種型號的校服要做多少套,一共要做多少套校服,這個過程就是分析數據。

(板書:分析數據)

(三)回顧交流“分段整理數據”的方法與感受。

1、大家現在回想一下,剛才我們是怎樣整理出我們班大、中、小號的校服各有多少套的?可以小組討論一下。

2、小結:其實像這樣把身高數據進行分段整理,有助於我們快速而準確的整理數據,從而能幫助我們解決一些相應的問題。我們今天學習的就是數據的分段整理)

(板書:數據的分段的整理)

3、現在請同學們回想一下,我們剛才是如何解決購買校服的問題的,我們經歷了一個怎樣的統計過程?引導學生總結出:

(①收集數據②分段整理③製成統計表④分析數據)

(四)尋找生活中的統計知識

統計在我們生活中應用廣泛,通過對原始數據進行分段整理,再進行統計分析,是我們解決問題當中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你能不能舉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也用到了“數據的分段整理”。(學生舉例)課後,也希望同學們能注意收集生活當中的有關信息,自覺運用統計方法來解決問題。

(五)拓展應用,延伸發展

談話:剛才我們利用解決了定做校服的實際問題,統計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運用普遍,下面我們就來看幾個例子。

1、課本100頁1題老師還專門對二年級一班1分鐘拍球比賽成績。

你能根據上面的數據填寫下面的統計表嗎?

(1)讓學生自己完成統計表。

(2)交流分段統計的結果。

(3)提問:這道題把數據分成了幾段?看了統計的結果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2、師:同學們喜歡拍球説明同學們都想通過體育鍛煉來增強自己的身體素質,可是,

人身體素質的了好壞很多時候還跟我們周圍的環境有關係,特別是跟我們日常的空氣質量有關係,空氣質量到底會對人類產生哪些影響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好嗎?

課件出示空氣污染短片:看了這個短片,你有什麼感想?

談話:現在同學們已經對空氣質量有了一些瞭解,我們生活的城市----諸城,它的空

氣質量情況又如何呢?上網調查一下我們諸城某一年某一個月的空氣質量記錄嗎?你能根據污染指數的分級規定,用畫正字的方法來整理數據嗎?再根據整理的數據完成統計表,填寫完統計表後,根據統計表説一説你覺得諸城市的空氣質量情況如何?為什麼?作為一個諸城的小市民,你覺得能為改善諸城的環境做些什麼?

整理好了以後我們明天來彙報交流一下。

(六)反思感悟今天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四、説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應是課堂上所講內容的簡縮,簡單明瞭、富有條理性,使學生能夠利用板書清楚地瞭解到本課所講的內容,我的板書設計如下:

數據的分段整理

收集數據分段整理製成統計表分析數據

五、設計理念

A、重視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

本課的導入,為了更加貼近每個學生生活經歷,我創設學生做校服的情境,學生經歷了統計的全過程,感受到統計表與身邊的人和事是息息相關的。同時讓學生調查環境污染情況,也是深有教育價值的。

B、重視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不應只做教材忠實的實施者,而應該做教材的開發者和建設者,要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導學生經歷“數據收集,數據整理,統計製表,分析數據”的全過程,而學習重點放在分段整理數據上,在交流比較的過程中優化出畫“正”字的方法。學生的分析是推己及人,符合孩子心理實際的。

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説課稿4

一、説教材

《兒童樂園》選自北師大版數學教材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數一數與乘法》第二課。本節課是在上一節《有多少塊糖》的基礎上,結合“兒童樂園”的現實情境,在計算相同加數連加時引入乘法算式,使學生初步體會乘法的意義。乘法意義的學習是學生學習乘法的開始,是學習乘法口訣的直接基礎,更是進一步學習較複雜的乘法計算及其應用的重要基礎。所以本課起着關鍵的承前啟後作用。

根據本課的內容及作用,我制定瞭如下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瞭解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會讀寫乘法算式。結合情境,知道算式中各數的含義。

2、過程與方法目標:經歷把相同加數連加算式改為乘法算式的過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義,體會乘法與加法的聯繫。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結合情境,培養孩子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會乘法計算的簡便性。

教學重點:

會正確讀寫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會把加數相同的連加算式改寫為乘法算式。

教學難點:

能夠從加數相同連加算式中抽象出乘法算式,並初步理解乘法的意義。

二、説學情

只有對學生有全面而細緻的瞭解,教師才能更好的把握課堂。

二年級的學生已有一定數學基礎,但對乘法及其意義還比較陌生。這個學段的孩子生動活潑、富有好勝心理,大部分學生能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見解。所以要多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激發其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培養科學探究的興趣。

三、説教法學法

針對二年級孩子好奇好學的特點,在這節課中我主要採用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教學策略,設計多種教學活動,大膽放手讓學生主動探究、合作交流,使學生在和諧的課堂氣氛中輕鬆學到知識。

四、説教學程序

新課改指出,課堂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使教學過程轉化成為學生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活動過程,根據這一理念,我設計瞭如下教學程序:

1、情境導入

課堂伊始,我開門見山,談話導入:“同學們,王老師知道你們一定很喜歡去兒童樂園玩,那兒有什麼好玩的?”在孩子們爭先恐後的發言後,教師進一步創設情境,故作神祕地説:“你知道嗎?兒童樂園不僅僅有這麼多新鮮有趣的遊戲,那兒還藏着許多數學知識和祕密呢!”順勢揭題並板書:《兒童樂園》。

2、探索新知

首先,面對繁雜的情境圖,我會引導孩子從左到右、從上到下有序觀察,找出圖中的數學信息,這樣做降低了課堂坡度,使我的數學課始終面對全體學生,同時學生注意力在同一焦點,有效提高課堂效率。接着,我請學生針對自己找到的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充分利用情境圖,自然、連貫地向下一個環節過渡。

其次,在學生提出的諸多問題中,我選擇了“有多少人坐小飛機”這一問題進行集中解決,先請學生用自己的方法求得數,在這裏,學生會採用數一數或加法的方法,教師同步板書並請學生解釋連加算式的含義:即4個2相加。接着,教師提出:除了加法,還有一種算法也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就是乘法,先集體認識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稱。將原有知識進行遷移,引出“乘號”、“乘數”和“積”的概念,並及時補充讀法和寫法,再對比加法算式,得出“2”是相同加數,“4”是相同加數的個數,也表示“4個2”相加,學生自己總結出加法、乘法所表示含義相同,結果也相同,這一步驟學生從現實情境走向符號世界,而加數相同的連加算式就是本課的思維對象——乘法的生長點,通過對比,學生從形式上初步體會乘法的意義。

接下來,為了突破學習乘法的必要性,我將課本內容適當拓展,小飛機的數量由4架增加至6架、8架,學生自己嘗試解決,並在彙報時説清楚各數字的含義,強化乘法意義的認識。接着,我將情境圖、連加算式、乘法算式放在同一屏幕上請學生觀察,得出“加數相同的連加算式,也可以用乘法表示”,這裏我將課堂還給學生,並將圖與算式有機結合,幫助學生從本質上理解乘法的意義,為後續學習做好鋪墊。

當小飛機的數量增加到30架時,學生髮出了一陣陣驚歎,教師及時詢問:“對你來説,這個問題難點在哪?困惑你的是什麼?”孩子直觀感受到,數量太多,計算太麻煩了,此時,教師揭開事先寫好的連加算式,長長的算式給學生帶來了強烈的視覺衝擊,課堂達到了一個小小高潮,再請學生試着用乘法解決,彙報時説明乘法的意義。這時黑板上讀法、寫法、計算均十分複雜的加法算式與簡便的乘法算式形成了強烈對比,學生自然而然體會到學習乘法的必要性和簡便性,產生新的學習需要。這一系列的學習經歷是為了讓學生產生體驗,而體驗是為了獲得直接經驗和感受,增強對知識、技能的理解,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上的昇華和發展。

最後,我再出示“兒童樂園”情境圖,請學生選擇一個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解答,完成後請學生根據同學列的算式猜一猜他解決的是哪一個問題,這樣對教材進行了有機處理,體現了教材的開放性。

以上幾個環節的設計環環相扣,課程內容呈現地具有層次性及多樣化,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要,這樣的數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交往互動的過程,學生有足夠的時間經歷觀察、提問、猜測、實驗、驗證、計算等活動,有效突破了課程重難點。

3、鞏固延伸

練習部分我選用教材19頁練一練第1、2題由學生自己獨立完成、集體評議,在過程中教師注意多元評價,關注學習過程,使學生得到必要的數學思維訓練。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學習生活中有用的數學,因此,我們有必要把所學的數學知識延伸到生活中去,如果學生能夠在生活中找到用乘法解決的問題,也説明他們對乘法的意義有了初步而清晰的認識。

4、總結全課

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活潑地、主動地、富有個性的過程,所以在課堂即將結束時,我請學生暢所欲言,談談感受與收穫,充分發揮數學在培養人的創新思維方面的功能。

五、説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是一個微縮課堂,我的板書設計簡明扼要,體現了加法、乘法之間的聯繫與區別,能夠幫助學生清晰明瞭地掌握本節課所學的知識與內容。

兒童樂園

——初步認識乘法意義

加法:2+2+2+2=8(人)

乘法:2×4=8(人)

4×2=8(人)

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60(人)

2×30=60(人)

六、預説教學效果

本課的教學採用新課程倡導的“學生主體,教師主導”活動形式,並充分利用簡單實用的課件加強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課程內容的展開過程與學生的學習過程、教師的教學過程和課程目標的達成過程相一致,並散發着濃郁的“生活味”和“兒童味”,真正將陳省身先生提出的“數學好玩”落到實處!但,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兒童的經驗,根據課堂的生成性,及時調整教學預案,而不是忠誠地執行教學預設!

我的説課到此全部結束,不足之處還望各位老師批評指正,感謝大家的耐心傾聽,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