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登高語文教案説課稿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24W

一、課件簡要説明

登高語文教案説課稿

(1)教學對象的説明:

《登高》這首詩選自高中語文課本第三冊第7課《近體詩六首》。本單元是詩歌單元,主要鑑賞唐代詩歌。根據教學大綱的目標要求,中學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感情,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發展健全個性,形成健全人格。唐詩作為中國文學的奇葩,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鑑賞唐詩對於陶冶學生的情操,豐富和積澱學生的人文素養意義非凡。雖然高二學生是剛剛接觸詩歌鑑賞,還比較陌生,但在《登高》之前,本單元已經鑑賞了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古體詩《夢遊天姥吟留別》和白居易的新樂府詩《琵琶行》,學生懂得了一些鑑賞詩歌的門路,有助於學習杜甫七言律詩《登高》。

(2)課件的教學功能與特點的説明:

為了優化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我用ppt製作了教學課件,同時還編輯了聲音文件和圖片文件,以創設詩歌教學的情境。

1)由於本文屬於詩歌,如果單純的直接讀課文會覺得枯燥乏味,加上詩歌具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所以本次教學採取多媒體教學法.利用ppt的形象性,直觀性和生動性來豐富並填補詩歌留給我們的想象空間.

2) 該課件還插入音頻,所以同學可以欣賞我國註明朗誦家的精彩朗誦。使得本文更加的優美動聽。通過欣賞名家的朗誦還可以讓學生學習朗誦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培養學生有感情的朗誦。

3) 該課件採用的圖片和背景顏色較為亮麗,清雅。且緊扣教學內容.

(3)使用方式説明:

該課件主要是教師課堂上輔助教學,教師在講課的時候配上該課件,可以讓學生對該篇文章有更深入的瞭解,而且通過該課件圖片、文字、以及朗誦的展現可以更好的吸引學生的眼球,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教學目標及重點和難點的制定

1、教學目標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和《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中指出:閲讀教學要不斷充實學生的精神生活,完善學生的人格,提升人生的境界;要從把握文本的內容,理解文本所要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體會精彩語句的表現力;感受作品中的形象等幾個方面提高學生獨立的閲讀能力。同時,閲讀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審美體驗,培養學生感受藝術中的美,學習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並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侷限。

《登高》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語文(必修)第三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詩歌。本冊書共有兩個單元的古代詩歌內容,依據教材中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即培養學生初步鑑賞唐宋詩詞的能力,並結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和《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中對閲讀教學的要求,我制定了詩歌單元教學的總目標,即以典型詩歌為例,引導學生初步掌握閲讀鑑賞古代詩歌的方法和一些技巧,以培養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

高二學生是剛剛接觸詩歌鑑賞,還比較陌生,故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圍繞單元教學的總目標,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方面,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瞭解作者杜甫及其作品;培養學生初步鑑賞古代詩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對作品進行反覆閲讀,從詩歌的內容、意象、語言這幾個方面體會此詩所要表達的感情思想;使學生掌握鑑賞古詩的思路和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體會作者憂國憂民的思想,用現代的觀念去審視、理解杜甫的思想。

2、重點、難點分析

鑑於古代詩歌體裁特點和學生的閲讀水平,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詩歌鑑賞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如何在反覆吟誦中通過聯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語言文字還原成立體的、生動的畫面從而把握隱藏在文本背後的詩人的內在情思。據此確立了本課的教學重點:景、境、情的關係。

2)教學難點;根據新課標和大綱中“要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的學習方式”這一要求,確立了本課的教學難點:在理解詩人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的同時,最根本的一點就是悲國家之秋、社會之秋即理解詩人憂國憂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懷,這也是本詩的關鍵。

三、教學過程設計

1.導入語的設計

①導入語:我們中國的文學起源於詩歌,而詩歌最鼎盛的時期是在唐朝,唐朝幾百年的歷史中,誕生了兩位聲名顯赫的詩人:李白和杜甫。有這樣一個比喻,説李白走到山頂的時候,盛唐的太陽已經過午,對於李白這可能是件幸事。但對於比他小十二歲的杜甫來説,不幸或許才剛剛開始。杜甫與李白張揚的個性、顯赫的聲名相比卻顯得那麼窘迫與暗淡,反差之大,真可謂涇渭分明。的確如此,李白給我們的感覺永遠是沿着大道一路醉酒當歌,俊傲狂放;而杜甫恰恰相反,他的一生都很鬱悶。幼年喪母,少年多病,青年趕考不幸落榜,正值風華歲月,卻趕上了戰火連連的“安史之亂”,他一生流離失所,晚年又疾病交加,但慶幸的是他沒有就此沉迷下去,正是這些苦難,這些經歷鍛造了他穿越世紀的千載輝煌。

下面我們來就學習一首被世人稱為“七律之冠”的古詩《登高》,藉此來體味杜甫深沉的苦痛與憂思,領悟作者憂國憂民的思想。

首先看詩的標題為《登高》。那麼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以前曾學過的有關“登台”的詩歌。如:陳子昂登幽州台: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王勃登滕王閣:“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李白登宣州謝眺樓: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范仲淹遙想登上岳陽樓: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師生一起背誦)這是他們登台後的感受,現在讓我們來一起走近杜甫的《登高》,看看他登高的感受是怎樣的,以及為什麼會有這樣感受?

②設計意圖:這段導入語的設計,意在引導學生放下自我,瞭解杜甫,走近杜甫,走近詩人的生活,進而走進詩歌,推動自我與作品的交融和互動。同時創設學習詩歌的情境,回顧所學內容,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他們學習興趣與學習效率。

2.作者簡介

設計這一環節,是為了讓學生在對詩歌內容鑑賞之前,對作者有清晰的瞭解,做到“知人論世”,有助於對詩歌內容的理解。

作者簡介:(運用多媒體展示)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河南鞏縣(今鄭州鞏義)人,是我國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並稱“大李杜”。杜甫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市),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杜甫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後世尊稱為“詩聖”。杜甫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並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的詩篇流傳數量是唐詩裏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傑出的詩人,對後世影響深遠。

3.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唐代宗大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於長江之濱、矍塘峽口,以水急、風大、多猿著稱。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但地方軍閥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造成社會動亂,民不聊生。在這種形勢下,詩人只得繼續“飄泊西南天地間”。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相繼辭世—所有這些,像濃雲一樣壓在杜甫心頭,他是為排遣抑鬱而抱病登台,望中所見,激起意中所觸;悲涼蕭瑟的江峽秋景引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於是有了這首被譽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曠世之作.

4.對詩歌的賞析

這個教學環節的設計主要體現了詩歌閲讀鑑賞的一般規律。也就是説,我們在讀一首詩的時候,要從詩歌寫了什麼入手,理解詩歌的內容;然後再分析詩歌中的意象,體會詩歌中的語言,把握詩歌的表達技巧,對詩歌進行鑑賞。本課主要從理解內容、分析意象、體會語言這三個方面對這首詩進行初步的賞析。

四,問題呈現

四個問題:

1,全詩寫了什麼?傾訴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2 ,詩中每聯寫了什麼?怎麼寫的?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 ,《登高》詩中出現了哪些意象,都寄託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4 ,你最欣賞這首詩中的哪句話?説説理由。

(1)詩歌的內容分析

問題一:全詩寫了什麼?傾訴了作者怎樣的感情?(整體感知部分)

問題二:詩中每聯寫了什麼?怎麼寫的?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點撥要點]

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象,傾訴了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愁的複雜感情。

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共寫了六種景物:風、天、猿、渚、沙、鳥。分別用“急” “高” “嘯哀”“清”“白”“飛回”來修飾。“急風”使人感到冷,主要是心冷。“天高”讓人感到人的渺小和孤單。“哀猿”使人聽到它的叫聲便覺悲涼。 “飛鳥”讓人覺得它是一隻無家的鳥,到處盤旋,尋找着自己的巢。同時我們把它想成一隻離羣失散的鳥,感到孤獨無助。所以在賞析時要敢於想象聯想,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詩人給我們留下的空白。這樣才能與詩人產生共鳴,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

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只寫了兩種景物:落木、長江。詩人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在寫景的同時,便深沉的抒發了自己的情懷。詩人由落木,想到了樹,由樹及人。看到落葉飄零,想到自己也像樹一樣,已到了生命的晚秋。杜甫生於712年,卒於770年,活了58歲,寫這首詩時是767年,55歲,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寫的。如果説“落木蕭蕭”是有生命短暫之感的話,那麼,“不盡長江”應該是時間的無窮,是歷史長河永不停息的感覺。面對蕭蕭落木,面對滾滾不盡的歷史長河,杜甫感到有些無可奈何。但同時,作為一個現實主義詩人,一個有闊大胸襟的知識分子來説,他不僅僅是無可奈何,也不是對生命的短暫想不通,更不是想違背自然規律而祈求長生不老,他知道人無論活到何時,都難免一死。這是一種必然規律。於是詩中又傳達出一種豁達、坦蕩和開闊的感覺。

頸聯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前兩聯極力描寫秋景,直到此聯,才點出一個“秋”字。“獨登台”表明了詩人獨自站在高處遠眺,這就把眼前景與心中情緊密的聯繫在了一起。“常作客”指出了詩人飄泊不定的生涯。“百年”是指作者到了暮年。“悲秋”更增添了詩人無限悲愁的心緒。同時,杜甫從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加之老年又是拖着多病的身體,這時的杜甫深感自己孤苦伶仃,形單影隻,無所依傍,這就使詩意更加的深沉。

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此句寫出了詩人備嘗艱難潦倒之苦。那麼,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呢?一是國難,是連年的戰亂。由於艱難痛苦和仇恨,使詩人兩鬢斑白了。杜甫想為國家出力,平定戰亂,但是由於年老多病而不能為國家出力了,這是一種憂憤的心情,心急如焚。致使其白髮叢生,兩鬢染霜。心有餘而力不足。二是個人的艱難。

①我們從句法角度來講:這兩句是對偶句,句法的結構是相同的。後一句是“潦倒新停濁酒杯”,“新停”與“濁酒杯”之間是動賓結構,是“剛剛停下濁酒杯”的意思。那麼上句相應的詞“苦恨”與“繁霜鬢”也應該是動賓結構,是“極度痛恨兩鬢染霜”的意思。故“艱難”也不僅僅指國家艱難,更主要的還有個人艱難。杜甫此時已經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渾身是病,他估計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時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應該是自己艱難的不容易的一生。顛沛流離,坎坎坷坷——幾乎一直伴隨着杜甫老人的一生。他既憂國,憂民,又憂身。

②我們從杜甫的一個獨特之處來講:古代許多知識分子常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作為處世準則,而杜甫卻是無論窮達,都是兼濟天下的。這就造成了他自身的艱難。

③我們從杜甫的生活條件來講:杜甫這個人特別愛喝酒,似乎惟有酒能夠淋漓盡致地表達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時是重陽節呀,按習俗應該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卻不能喝酒了。因為他有肺病等多種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還因為窮困,他也不一定能夠有酒喝。借酒才能澆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悶的情緒。可是卻不能喝酒,這愁悶可怎麼了卻,怎麼疏解呢?——只能鬱結在詩的結尾,鬱結在杜甫老人的心頭。我們讀的時候,也應該把這種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悶錶達出來。

(2)詩歌中的意象

問題三:《登高》詩中出現了哪些意象,都寄託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點撥要點]

首聯中的意象:如猿嘯哀——淒涼,悲傷;鳥飛回——孤獨,無助。

頷聯中的意象:如落木——生命的凋零

頸聯中的意象:如悲秋——悲愁

尾聯中的意象:酒——愁

(3)詩歌的語言

問題四:你最欣賞這首詩中的哪句話?説説理由。

[點撥要點]

首聯繪出了一副精美的圖畫。天、風、渚、沙、鳥飛、猿哀,這些景物真是天造地設,自然成對。同時,這聯不僅上下兩句相對,而且句中也是相對的。如上句的“天”對“風”,“高”對“急”;下句的“沙”對“渚”,“白”對“清”,讀來富有節奏感。

頷聯中“無邊”和“不盡”這兩個修飾語,使“蕭蕭”和“滾滾”更加形象化,不僅會使人聽到木葉下落的聲音,看到長江洶湧之狀,也會使人感受到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

頸聯中“悲秋”兩個字寫得沉痛。(重點分析八悲)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詩人目睹蒼涼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淪落他鄉、年老多病的處境,故生出無限悲愁之緒。同時此聯中的“萬里”“百年”和上聯中的“無邊”“不盡”還有相互呼應的作用,即詩人的羈旅之愁與孤獨之感,就象落葉和江水一樣,推排不盡,驅趕不絕,情與景交融在了一起。

尾聯中的“苦”字是極度的意思,表現出了杜甫憂國憂民的思想。

(4)小結——鑑賞詩歌的思路和方法(板書)

瞭解背景反覆吟,

聯想想象創意境

欣賞韻律品語言

把握題旨入詩情

(5)課堂實踐(小試牛刀 )

通過這首詩的學習,同學們大致瞭解了鑑賞詩歌的方法,所以請同學們運用本節課所學到的有關詩歌鑑賞的知識,從詩歌內容、詩歌意象和詩歌語言三個方面來做以下練習:

試從詩歌內容、詩歌意象和詩歌語言三個方面比較《採桑子 重陽》和杜甫的《登高》在風格上的不同

採桑子重陽

【毛澤東】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廖廓江天萬里霜。

答案要點:採桑子:積極的革命樂觀主義;杜詩:沉鬱頓挫,滿懷傷感

設計這一環節,旨在讓學生鞏固和運用上面所規納的鑑賞思路和方法,同時練習在設計時兼顧了詩歌內容、詩歌意象和詩歌語言三個方面的題。

五、課堂小結

課堂小結就如同作文時的結尾部分,起到了概括總結、昇華提煉的作用,使學生能夠明確一節課的重點。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登高》這首詩歌,對杜甫的一生以及他的詩歌的特點有了一個感性的認識。我們要記住杜甫是我們民族的精神祖先,是我們每個人的精神先輩,他那種不屈不撓,窮達皆兼濟天下的精神會永遠鼓舞着我們,令我們的精神園地鬱鬱葱葱。我們一定要背過這首詩,永遠銘記這首詩,這是杜甫老人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的精神遺產。

這節課的另一個重要收穫就是我們初步接觸了詩歌鑑賞方法,在學習其他詩歌的過程中我們要有意識的去訓練這種思考方式。而且在以後的學習中我們會逐步完善詩歌鑑賞方式。

六、板書設計

板書力求體現教學的重點,於是將鑑賞詩歌的思路和方法定為板書的主要內容。

主板書:

導入詩歌

作者簡介

寫作背景

整體感知

思想品析

寫作特色

人物品評

總結回味

拓展演練(小試牛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