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氧氣的化學性質説課稿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05W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應該怎麼寫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氧氣的化學性質説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氧氣的化學性質説課稿

各位老師:大家上午好!

此次授課內容為教材第二單元課題二中“氧氣的化學性質”。結合課堂教學與我課後的思考,在此跟大家交流彙報。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初步瞭解研究具體物質的方法。

(2)認識氧氣能與碳、硫、鐵發生化學反應,學會描述化學反應中的一些反應現象,書寫反應的文字表達式。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碳、鐵絲、硫在空氣和氧氣中燃燒的對比實驗,培養學生觀察與分析、合作與交流的能力。

(2)學習化學中對比的方法,體會從具體到抽象的歸納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體驗“化學來源於生活,又迴歸於生活”,體驗學習化學的快樂,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

4.教學重點:氧氣的化學性質。

5.教學難點:(1)理解氧氣的助燃性。(2)準確完整地描述實驗現象。

下面我具體來談一下我對目標的理解。

知識與技能:

(1)初步瞭解研究具體物質的方法。緒言中提到:化學的研究對象是物質,本節中的氧氣,就是學生第一次詳細認識其性質、變化規律、用途及製法的具體物質。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體會化學以實驗為基礎,注重關注反應中的現象與變化前後的物質,同時又會升華實驗得出結論,為今後學習其他物質敲開了一扇門。

(2)認識氧氣能與碳、硫、鐵發生化學反應,學會描述化學反應中的一些反應現象,書寫反應的文字表達式。學習氧氣,學生依據生活經驗知道氧氣能支持燃燒,教材中安排了幾種燃燒現象比較明顯,包含金屬和非金屬類型的.物質——碳、硫、鐵。旨在通過認真觀察實驗現象,結合分析,認識物質與氧氣發生化學變化的本質。因此,教會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如何看,如何説,如何記就成為本節課需掌握的內容。

過程與方法

(1)通過碳、鐵絲、硫在空氣和氧氣中燃燒的對比實驗,培養學生觀察與分析、合作與交流的能力。初三學生初學化學,學習的驅動力還是主要在“興趣”上,學生們渴望能最近距離地看化學實驗,喜歡追尋化學在生活中的身影,喜歡盡情交流與發言,本節課堂上,有廣闊的空間可以讓學生髮揮。對本節課實驗現象的觀察,不是為了單純的記錄,而是要培養他們的一種習慣,一種能力,引導學生在看到現象後立刻引發“為什麼?是什麼?”的思考。

(2)學習化學實驗中對比的方法,體會從具體到抽象的歸納方法。從第一單元探究空氣和呼出氣體開始,對比探究的實驗方法已經出現,本節課中,物質在“空氣中”與在“氧氣中”受熱燃燒的對比更充分證明了氧氣的助燃性,對今後其他物質的研究也打下了基礎。從具體的物質燃燒結論來歸納物質的性質是化學學習常用的思想。

二、教學方法

通過分析本節授課內容的特點,更好地體現學生為主體的課標理念,我運用了“四互動”的教學方法,即: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教師“提問”,學生“答疑”;教師“演示”,學生“觀看”;教師“提示”,學生“動手”。教師引導啟發,講授新知,實驗演示;學生交流表述,實驗探究,思考總結。再輔以多媒體視頻等手段,讓學生在靜也思考,動也思考中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三、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包括三個環節:①情景導入②解答困惑③總結提煉。具體來説明一下。

環節一:情景導入。本節課的幾位主角---氧氣,木炭,硫、鐵,小木條。教材中設計這幾種物質,考慮到它們可以代表金屬與非金屬兩大類別,但這是初三的學生所不瞭解的。我就冥思苦想如何能找到生活中很熟悉的情景能將幾種物質串聯起來,於是我想到了燒烤,用於做燃料的木炭,串羊肉的鐵釺子,偶然發生的意外硫磺皂,再配以大家喜歡看的“爸爸去哪兒的”背景素材,在課的開始就設下了幾個疑團,讓學生通過觀看短片,自己把這幾個疑問提出來,我及時把它們記錄在副板書的位置上。這樣做既在課的開始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將本節課的情景主線“解決女孩在燒烤中遇到的困惑”這條主線牽了出來。

環節二:解決困惑,氧氣的化學性質顯現。如果説碳、硫、鐵三種物質是串聯在一起的小燈泡的話,那氧氣就是連接其中的導線。首先,解答第一個困惑:木炭不好點?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經驗説出可以快速點燃木炭的方法,他們的答案有:用扇子扇、多鼓入氧氣,還有諸如加固態酒精、汽油等答案。在肯定學生的想法之後,我順勢總結:給木炭更多的氧氣,就能使其快速燃燒。再温馨提示了實驗的注意事項之後,小組進行木炭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老師提示學生認真觀察,組內合作交流,對看到的現象進行描述。實驗結束後,請一組同學彙報現象。表觀現象描述完畢,我指出木炭燃燒是其與氧氣發生的化學變化,那生成的新物質是什麼?如何檢驗?這個問題拋給學生,每一組學生經過商量琢磨,開始用手中現有的試劑進行實驗,最後請一位同學展示他們的成果:變渾濁的石灰水。在此環節中,每位同學都感覺到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落實了目標中“培養學生觀察與分析、合作與交流的能力”。

鐵絲與硫燃燒的實驗略顯複雜,故均為教師演示實驗。

在解答困惑二:鐵能燃燒麼?這個問題時,我採用了對比的實驗方法,在空氣中試圖去引燃螺旋狀的鐵絲,學生看的很清楚,鐵絲並未燃燒,那我立刻導出疑問:鐵絲在空氣中看來不能燃燒,那可以試試將鐵絲放入。學生立刻遷移想到:氧氣中。緊接着完成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火星四射的劇烈現象又一次激發了學生的熱情,請學生描述現象,走近學生,讓他們觀察變短的鐵絲末端懸掛的黑色小球,將生成物四氧化三鐵引出並做簡單介紹:四氧化三鐵受高温融化,易掉落於瓶底。為學生討論下一個問題打開思路。集氣瓶底部水或細沙的作用是什麼?學生展開小組討論。其實在鐵絲燃燒的試驗中需要注意的問題不止這一個,之所以我設置該問題的原因是:一,水或細沙與生成物四氧化三鐵有關,強調產物;二,傳達給學生這樣一個信息,進行化學實驗要嚴謹,需要考慮周全,保護好儀器,節約藥品,獲得最好的實驗效果,

解答困惑三:跌入火中的硫磺皂。硫燃燒的實驗裝置我略作改進,用加熱的玻璃棒引燃硫粉,並用小氣球將裝置密閉。老師演示後請學生對比説出現象,雖然這個實驗中學生並未聞到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氣味,但我感覺這種設計滲透了環保意識,體現了綠色化學的真諦。實驗中我請坐在後面的一位同學和老師共同完成實驗,體現師生互助與公平平等。

在解答三個困惑的過程中,一直在展示實驗,傳達給學生“實驗是進行化學學習的重要手段,是進行物質性質研究的重要方法”,落實了目標中的(1)初步瞭解研究具體物質的方法。通過邊看邊記,學生應該對現象與反應的文字表達式有了一定的瞭解。三組實驗進行完畢,引導學生思考:氧氣最簡單的檢驗方法是什麼?立刻有學生回答:帶火星的小木條。因為時間關係,教師演示該操作,將氧氣的檢驗方法呈現出來。

環節三:總結提煉。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對氧氣的親近感又多了一些,更直觀地認識到了氧氣的助燃性,但有一個提升的問題還沒有落實:結合剛才看到的對比實驗,回答為什麼相同的物質在空氣中與在氧氣中燃燒現象會有所不同?啟發學生思考該問題,最終得出“氧氣含量”是影響燃燒劇烈程度的一個原因,就此體會了氧氣相對於空氣中的其他成分來説,化學性質較活潑。落實了目標(2)認識氧氣的化學性質比較活潑。從抽象的氧氣的助燃性到具體的實驗現象,學生經過本節課的學習,應該有了初步的會遷移,會歸納的化學思維。

四、教學反思

本節課比較成功的地方:1.情景的選擇比較貼近生活,情景中問題的提出也比較符合這個階段學生的認知水平。2.本節課實驗佔主體地位,課前大量的實驗準備,能讓學生做的儘量交給他們,教師演示儘量清晰明瞭。

本節課的不足:1.情景中的硫磺皂略顯突兀。2.硫燃燒實驗裝置中,空氣中硫的燃燒現象極不明顯,需要後期進一步改進。3.課堂上一些問題的設置不太明朗,引導性不夠。比如請同學們想辦法來檢驗木炭燃燒的產物,某些學生有些茫然,不知道該如何操作。

經過鑽研教材及目標,精心備課,請教其他老師聽尋意見和建議,再到以最佳的狀態上好每一節課,課下反思得失,我感覺自己收穫頗豐,今後對教學的思考會更加深刻。“講台亮於舞台”,作為教師,把最精華,最精彩的課堂交給學生是我們一直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