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高中語文《登高》説課稿2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3W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説課稿,編寫説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語文《登高》説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語文《登高》説課稿2篇

高中語文《登高》説課稿1

一、説教材

《登高》是高中語文必修3第二單元第五課《杜甫詩三首》的第三首。這個單元學習唐代詩歌。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政治開明,經濟繁榮,文化上兼容幷包,音樂繪畫書法等藝術都有了長足的發展,這些都從不同方面對詩歌創作產生了積極影響。同時,詩歌本身的發展也趨於成熟,體裁擴大,詩體完備,詩家輩出,風格多樣。唐詩體現了我國古典詩歌創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極大的社會認識意義和審美價值。

《登高》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一首代表性律詩。古人評價它是“杜詩第一”、 “古今七言律第一”,可見其重要位置。這首詩充分體現了杜甫律詩“沉鬱頓挫”的風格,具有極高的鑑賞價值。學好此詩,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

二、説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要求詩歌鑑賞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藴,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古詩如浩瀚之海,實現上述目標,讓學生自己在詩的海洋裏乘風破浪,應是最理想的選擇。

1、葉聖陶先生曾説“詩要反覆地讀,詞要低迴地誦”,引導學生在朗讀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總結鑑賞方法是本課的着力點。掌握方法,分析得更準,理解得更透,讀得會更動情,感悟會更深刻,受益會更多。因此,我把學習詩歌鑑賞的一般方法,提高詩歌鑑賞能力作為本課的知識與能力目標。

2、學生觀決定教育觀。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尊重學生個性,注重學生個性發展,是新課改的精神之所在。師生平等對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此我把教師主導下的多層對話作為本節課的過程與方法目標。

3、教育的本質就是塑造人。讓學生從杜甫“窮年憂黎元,歎息腸內熱”的那種愛國愛民情懷中汲取一點精神養料,是本節課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的關注點。

綜上所述,本節課就是在師生平等對話中讓學生去感受詩之美,領悟詩之情,學習詩之法。學習詩歌鑑賞的一般方法是教學重點,汲取詩人的精神養料是教學難點。

三、説教法、學法

1、在整節課的教學中,我會多處靈活運用誦讀法。“三分詩七分讀”,抓住朗誦,也就是抓住詩歌教學的“牛鼻子”。“以聲達意”、“以聲移情”、“以聲傳情”可帶領學生較快地走近詩人,走進文本,感受詩情,觸摸到融於詩歌中的詩人的情懷。

2、新課程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我在鑑賞詩歌意象,體會情景交融藝術手法時,會運用自主探究法。學生將分組討論,抓描寫意象的關鍵詞並體會其作用,從而突破教學重點。

3、在體會詩歌的悲情美環節,我會恰當運用提問點撥法,指導學生思考,突破教學難點。

4、運用多媒體,展示圖片、影像資料、背景音樂,變抽象為直觀,變無聲為有聲,豐富教學內容。

四、説教學程序

(一)用對聯導入。

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世上瘡痍詩中聖哲。

學生藉助對對聯的賞析,回味杜甫窮年漂泊的一生,體會杜甫作為一個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讀書人,忠君念闕,心繫蒼生的偉大情懷。

這一設計理念源於孟子所云:“誦其文,讀其詩,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知人論世是鑑賞詩歌的第一步

(二)研讀課文

1、初讀,朗讀吟誦,感知韻律美。

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懂句意,體會律詩的節奏、押韻的順暢之美。

2、再讀,披詞入情,感受感情美。

讓學生用一個字概括這首詩的情感內容。(此教學設計是從新課標要求的文學作品應先整體感知,培養學生歸納推理的邏輯思維能力出發進行的設計。

其答案是一個“悲”字,由此輻射出兩個問題:詩人因何而“悲”?如何寫“悲”?(此問題設計順勢而出,目的在於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3、三讀,展開想象,感悟意境美。

詩的意境由多個意象構成。意象是詩人情感的載體,是詩歌的靈魂。引導學生張開聯想和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去體驗意象,是詩歌鑑賞的關鍵。王國維説:“一切景語皆情語”,讓學生分組討論分析首聯、頷聯共寫了幾種意象?(急風、天高、哀猿、飛鳥、落木、長江)分別用什麼詞描寫?是如何達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這一問題的設置,是讓學生通過體會多個意象所構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詩中所瀰漫的悲情,從而對情景交融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這就初步突破了教學重點。

4、四讀,品評詞句,領悟悲情美。

詩中有景有情,學生在入境之後,引導學生抓住頸聯、尾聯的關鍵詞如“悲”“客”“病”“苦恨”“酒杯”等來領悟詩人悲壯而不傷感,愁苦而不消沉的情懷,突破教學難點。

5、五讀,感悟朗讀,品悟音樂美。

在深刻理解基礎上的誦讀是涵詠陶冶情操的最佳途徑。我將其分三步完成:先自由誦讀,用心感悟,借聲傳情;再配樂朗誦,在悲涼的背景音樂中個別誦讀,互相點評,互相欣賞;最後,播放名家範讀,在傾聽中將詩情融入心田,完成背誦。

設計意圖:古語道:“腹有詩書語自華”,背誦一定數量的優秀作品對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這一環節的設置,就提高了學生背誦的積極性,實現當堂任務當堂完成。

(三)歸納賞詩之法。

引導學生對本節課運用的誦讀讀法、意象分析法、知人論世法等詩歌鑑賞的方法做一歸納總結,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昇華。

(四)課堂練習、拓展延伸

一堂成功的語文課,應是“授之以漁”,並讓學生及時有效地學以致用,因此我設置一道課堂練習題,用多媒體展示《旅夜書懷》:

1、分析首聯“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中“細草”和“孤舟”兩個意象的作用。

2、怎樣理解“月湧大江流”的內容和意境?

鑑賞程序相類似,旨在讓學生學以致用,不再贅言。

五、説板書設計與課外練習

1、在教學過程中,我將形成以下的板書,這個板書可以幫助學生更完整的理解課文。

2、“教是為了不需要教”,一個務實的語文老師應該把學習的金鑰匙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課外大量的歷練達到“不需要教”的目的。這節課,我佈置了課外作業:

任選一角度,對《登高》進行賞析,寫出自己的獨到見解。200字左右,完成在週記本上。

高中語文《登高》説課稿2

一、教材分析

《登高》這首詩是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唐詩單元第五課《杜甫詩三首》中的最後一首詩。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中學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感情,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形成健全人格。唐詩作為中國文學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鑑賞唐詩對於陶冶學生的情操,豐富和積澱學生的人文素養意義非凡。

二、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中高中語文教學應“讓學生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這一要求,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為:

1、知識與能力目標:瞭解詩人杜甫及其重要作品;把握詩歌的主要意象;

2、過程與方法目標:感受、品味詩歌意境,培養初步鑑賞詩歌的能力;

3、情感態度目標: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操。

詩歌鑑賞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反覆吟誦中通過聯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語言文字還原成立體的、生動的畫面從而把握隱藏在文本背後的詩人的內在情思。據此我確立了本課的教學重點:把握詩歌中景、境、情三者的關係,而本課的教學難點則是在理解詩人悲自然之秋、生命之秋的同時,最根本的一點是悲國家之秋、社會之秋也就是理解詩人憂國憂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懷,這也是本詩的關鍵。

下面我將從教法、學法以及教學過程的設計方面對本課的教學設想進行説明。

三、説教法

詩歌講究韻律和節奏,只有通過反覆的聲情並茂的吟誦,能使學生感受古典詩歌的格律美、音韻美。所以我將採取誦讀法,通過多種方式的反覆吟誦,培養學生的語感,激發他們的聯想和想象能力,使其進入詩歌的情境。在本詩的鑑賞中,由於學生知識積澱和人生經歷有限,理解詩人的悲社會之秋、國家之秋存在困難,因此在教學中我將運用講析法和點撥法補充詩人杜甫生平的有關重要的信息以及進行簡要的點撥。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説:“每一個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詩人。要讓他們心靈的琴絃響起來。”語文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針對文本這個平台平等對話和心靈溝通的過程。所以我還將使用討論法使學生參與討論,培養和激發學生閲讀的興趣,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使每個學生得到更充分的發展。

四、説學法

學生也將採用朗讀法、欣賞法、討論法開展學習活動。

五、教學程序

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的要求,我將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提高教學效果。本課的教學過程我將設計為如下幾個環節: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導入新課時我將用這樣一段話: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個秋天的傳統佳節,是與親人一同登高,九月九日重陽節前後。夔州,長江邊。刺骨的寒風凜冽地吹着,江邊萬木凋零,漫山遍野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渾濁的江水滾滾翻騰,向前奔湧。幾隻孤鳥在天空中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這時,一位老人走來。他衣衫襤褸,蓬頭垢面,滿身疾病,步履蹣跚……

重陽節,本是中國的傳統佳節,是與親人一同登高祈求長壽的日子。可是這位老人,半生懷才不遇,晚年窮愁潦倒,孤獨在外漂泊,已然走到了他生命的秋天。而讓他時刻不忘的國家此時也是戰亂頻仍。重陽佳節獨自登上高樓,面對萬里江天,面對一片衰敗,老人百感千愁湧上心頭……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杜甫的七言律詩——《登高》,共同去領略詩聖的才情,觸摸其慷慨的靈魂。

(二)整體感悟,把握詩歌

在整體感悟環節,將主要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首先我會配樂範讀詩歌,通過自己聲情並茂的朗讀把學生帶入情境之中,並給他們提出一個問題:你認為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什麼樣的?學生聽讀後自由朗讀並結合註釋體味,就能對《登高》一詩的悲哀的情感基調有個感性的整體認知,並在誦讀的過程中培養其語感,體味詩歌的音韻美。

(三)研讀寫景的詩句,品味深邃的意境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要求應培養學生髮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我首先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全詩的情感基調是“悲”,詩人“悲”什麼?此問題設計承接上環節順勢而出,目的在於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學生在思考這個問題時,閲讀經驗、知識積澱有限,大多數學生只能理解到悲自然之秋,生命之秋,而理解到社會之秋、國家之秋這個層面則存在困難。因此,我先讓學生在充分理解自然之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和理解詩人悲國家、社會之秋的情懷。

具針對悲自然之秋這一層面,我從文本出發,設計如下的兩個問題:

首聯寥寥數語就勾勒出一幅廣闊深遠的圖景,請你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這幅登高秋景圖。

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以上的兩個問題設計解決詩歌是怎樣寫景的問題。學生通過聯繫和想象,把枯燥的文字還原成立體可感的畫面,領略詩中天地蕭颯悲涼、悽清的景像,品味其深邃悠遠的境界,從而把握詩人的情感,體會詩人登高望遠時內心的無盡的悲涼,並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聯想、想象能力,基本上解決悲自然之秋這一層面。

(四)研讀抒情的詩句品味深沉的感情

關於詩人悲己、悲生命之秋這個層面,可在學生結合文本研讀頸聯的基礎上,適時的提出這樣兩個問題:詩人僅僅悲歎大自然的秋嗎,所悲之秋還有沒有別的意味?宋代羅大經指出此聯有八層意思,你能讀出幾層呢?

此時可結合多媒體展現杜甫生平及此詩的寫作背景:本詩作於安史之亂後第二年,晚年的詩人仍四處漂泊,居無定所,生活困頓,再加上年老多病,登台賦詩,想歲將百年,生命將盡,而命途多舛,壯志難酬,而對於封建時代的士大夫而言,政治前途如此暗淡,無異於要了詩人的性命,今詩人頭髮花白,命將盡而事業無成,不由悲從中來,悲歎個人生活的困頓同時,更加悲歎政治生命的困頓,實為悲歎個人人生之秋。此教學環節意在讓學生對詩歌有更深入的體會和深切的感悟,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邏輯思維能力。

關於第三個層面,即詩人悲社會之秋,國家之秋。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中鑑賞文本應把握文本背後的思想內核,情感內涵的要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由學生進行個人思考、小組討論:詩人悲秋,悲自然之秋,悲生命之秋,這些也許都不是“悲秋”的根本,研讀尾聯思考“悲秋”的根本是什麼?

此問題是本節課的難點,在教學中我將引導學生抓住尾聯中的“艱難”一次並結合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討論、分析。艱難在這裏兼指國運和自身命運。初中時所學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則表現了詩人流寓蜀中生活的艱難,更寫出了詩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推己及人的偉大胸懷。由此引導學生理解詩人的“悲秋”不僅是悲自然、悲個人,更深層的是悲國家、悲社會,相對於國家的風雨飄搖,破敗不堪,詩人自己的生活困頓、年老多病,大自然的秋風蕭颯,即個人之秋、自然之秋只不過是文本的表層罷了。

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教師作為平等主體參與討論,最後只進行簡要的梳理。

(五)課堂小結

在最後,我將對本課進行總結:“詩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時節,獨自登高望遠,縱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謂壯懷激烈,慷慨悲歌。這裏有對自然秋景的悲傷,有對自身命運的嗟歎,更有對國家命運的憂慮。讀這首詩,應體會詩人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明代胡應麟推此詩為——古今七言律詩第一,確實如此。”

(六)作業設計:

要求學生課下研讀杜甫的其他詩作,並以小課題的形式寫出一篇關於杜甫專題的研究小論文。

佈置這項作業,一是引導學生課外閲讀,二是讓學生進一步鞏固課堂教學的成果,培養學生培養學生求知慾望和真正的主動意識。

(七)、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主要體現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作者的思路。

首聯哀婉孤獨

頷聯沉鬱高昂悲自然之秋

頸聯愁苦沉痛悲人生之秋

尾聯憂憤無奈悲國家之秋

總之,這堂課將在美妙的誦讀中開始,在學生的思考中結束,我將盡全力去創設温馨、和諧而又創新、熱烈的課堂氛圍,以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