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三年級科學《我們周圍的土壤》説課稿範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26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那麼優秀的説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三年級科學《我們周圍的土壤》説課稿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三年級科學《我們周圍的土壤》説課稿範文

一、説教材。

《我們周圍的土壤》是《義務教育課程規範實驗教科書蘇教版科學》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土壤與生命》的第一課。蘇教版《科學》三年級下冊教材,主要突出兩個方面的教學,其中一個就是通過《土壤與生命》、《固體和液體》單元教學,培養同學對一個事物進行多種感官、多種方法、多個角度的認識和描述,從而發展同學更全面的認識事物的能力。

《我們周圍的土壤》一課主要是引導同學觀察土壤裏各種各樣的東西來親近土壤;通過給土壤裏的東西分類,讓同學學會記錄觀察結果,發現問題而考慮。同學在之前只是日常生活中對土壤的無意接觸,所有的土壤知識是無意感知的,無序的。這次是初步有目的地去接觸土壤這一物質環境的內容,從討論已經知道的土壤知識開始,着手研究土壤,嘗試着利用自身的感官來觀察、體驗土壤環境,藉助一些實驗器材進行觀察活動,並通過體驗、記錄、觀察、合作交流等方式,多角度、多維度地來認識我們周圍的土壤。

下目標和設計理念:

1、知識目標:會描述、記錄自身的觀察結果;能夠和同伴交流自身的觀察結果。

2、能力目標:知道土壤裏含有不同大小的顆粒,含有動植物和它們的遺體;能夠建立土壤是個混合物的概念。

3、情感價值目標:意識到土壤和動植物有着密切的關係。願意親近、探究土壤。

設計理念:

1、同學是《科學》學習的主體。通過各感官的活動接觸土壤來調動同學主動參與,記錄、收集,並表達與交流,形成一定的科學的情感和態度。

2、以同學探究為主題。讓同學在親身經歷中形成科學素養,在參與的過程中發生體驗,感悟而內化。

教師準備:一桶土壤、昆蟲盒、鑷子、水、盤子、抹布、放大鏡。

同學準備:報紙、紙巾、放大鏡、筷子。

教學重難點:通過同學各感官對土壤的感受來認識我們周圍的土壤和其特性。培養同學對土壤的親近感。

二、説教法。

小學科學新課程規範》指出: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科學》的教學要重在“動手做”,這是本冊教材乃至全套教材的靈魂。要徹底打破“教知識”、“教書本知識”的教學觀,必需從讓同學“親身經歷,以科學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入手,體現同學的主體性。教師重在作好如何引導同學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一方面不能死板地教知識,讓同學去“牢記”,另一方面,也不能袖手旁觀。引導同學要主動不等於放縱同學;放手讓同學自主不是任其自由。圍繞即以確定的目標有序地進行教學活動,採取有效的方法激發同學的參與興趣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因此,對教學方法的設計有:

1、引入課題,置疑競猜法,通過“猜”來調動全體同學。

2、堅持興趣,吟詩展示法,通過補充課文詩句來堅持同學對研究土壤的興趣。

3、觀察記錄、合作探究法,把同學分組到實際土壤中去觀察探究。

4、師生同樂,填表總結法,使同學在快樂研究中總結提高。

5、開放課堂,拓展延伸法,把同學對研究土壤的興趣保存在今後的生活中。

三、説學法。

《新課標》指出:《科學》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實踐體驗法、觀察記錄法、表格分析法,合作交流等都是值得重視的學習方法

1、實踐體驗法:心理學認為,兒童知識的獲取主要是通過感性經驗的積累。兒童要在創設的情景和多樣化的活動中學習知識,發展自已的智慧。科學課則更需要鼓勵兒童通過動手動腦“學”科學。在教學活動中,同學到實際的土壤中去尋找發現,用自已的感官親身體驗感受土壤的色、味、形和土壤裏的動物、植物們,觸摸中體驗,記錄中考慮。誘導兒童發生對大自然的新奇感和親近感,形成科學習慣和對大自然的探索意識。

2、觀察記錄法:科學探究活動是由簡單到複雜的.過程,是給同學一個由生疏到熟悉的過程。本課的分小組進行兩次觀察記錄,並指導同學記錄時可以圖文並茂(不知名的物體用描述語言記錄),要充沛利用手邊的工具(木棍、放大鏡等),這裏不只培養了同學研究科學的習慣,還讓同學在個體觀察中發生個性發現,在小組合作與交流中創新,發生一些穩定的科學素養。

3、表格分析與合作交流並重:對小同學來説,學習主要是感性認識和考慮,只要養成記錄填寫表格的習慣,同學對自身所記錄的數據具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和個性發現,就能達到小同學學習科學的目的。本課設計中讓同學利用觀察到土壤的情況記錄入表格,小組內爭論後集體總結歸納,選擇出同學的亮點推廣鼓勵,有助於小同學科學考慮和科學理想的提升。

4、預測印證法:配合老師設置的猜想,同學最盼的就是類似成人中大獎一樣————印證結果,這樣讓課堂發生活力;而同學觀察土壤前的預測同樣讓同學發生興趣,同學急於要在活動中得到證實而努力探究,發生了個性自主和合作爭議,進而發生個性發現和探究創新。

四、説教學過程:

1、通過“猜”來引入。《新課標》提出:科學課要面向全體同學。同學對新學期的第一堂課固有一種新鮮感,當老師提着裝土的桶走進課堂卻不出示,而是讓同學猜猜桶裏有什麼,那麼同學積極參與的情緒會陡然上漲,尤其是平時表示不夠出色的同學更願抓住這種表示機會,揭開謎底就出示課題,為同學全面參與課堂打下了基礎。

2、用“吟”來激發熱情。新課程越來越注重學科綜合,以培養同學的綜合素質。本課開篇編排的小詩就同語文課緊密地聯繫起來了。本課設計讓同學把小詩補充豐富,吟出激情。同學就能從情感上發生對土壤的熱愛和親近,堅持了學習研究土壤的熱情。

3、用“測”來準備活動。科學課程最基本的特點是從兒童身邊的自然事物開始學習活動,以形成對自然探究的態度,從而獲取科學知識。這裏就結合兒童日常生活經驗,讓兒童們想一想假如我們進行土壤“挖寶”活動會挖出什麼寶貝,測一測。這個過程中可能形成的爭論和問題,作好第一次記錄。這樣在活動進行中來培養同學的科學習慣的同時,引發了同學的探究慾望。

4、把“看”“摸”“找”“比”“採”“記”來空虛課堂開放性實踐。《新課標》指出:科學課的教學要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來空虛教學過程。活動為《科學》的主要教學形式,活動應當是同學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們學習興趣的、要具有典型科學教育意義。這些活動的教學要讓同學親身體驗一次科學發現、科學探究、科學發明的過程。在教學中通過小組分工合作,教師指導同學的土壤探究方法。緊接着帶領各組同學到實際的土壤中利用感官親身觀察感受,師生在土壤裏一起觀察,教師引導,不時地鼓勵一些典型同學,有利於同學科學理想的形成;同學有目的地利用各感官去看、摸、挖、捉、比、採,嘰嘰喳喳地討論並發現土壤裏的新奇,營造出和諧的活動氣氛,並作好第二次記錄。使同學間的合作基礎牢固起來,同學在實地地感知土壤,認識土壤和分析土壤,提高了同學的知識技能,培養了科學素質。

5、通過“説”“評”來作好活動的彙報總結。新課程主張師生互動,教師要參與到同學活動中去。回到教室,各小組先分別總結,再師生一起彙報,根據彙報把土壤的色、味、形和土壤裏的發現填好,通過合作交流得出結論:土壤是混合物。對過程進行小組間評比,對錶示優秀的加以推廣和鼓勵,讓同學有勝利感的同時,知識和技能得以形成和穩固。

6、用“訂”字延續課外拓展。《新課標》提出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科學課程的開放性,表示為課程在學習內容、活動組織、作業與練習、評價反饋等多個環節。課堂不要把同學束縛在教室這個小空間裏,也不要把上下課鈴聲作為教學的起點和終點。本節課佈置的課外作業是:給兩張研究記錄加上一個封面,與以後的記錄裝訂成冊。這樣對同學延續了課外的拓展,還順便結合美術興趣而外延,鞏固了同學探索大自然的濃厚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