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童趣》的説課稿(精選3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15W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要開展説課稿準備工作,説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童趣》的説課稿(精選3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童趣》的説課稿(精選3篇)

《童趣》的説課稿1

1、教材定位

《童趣》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初一第一冊第一單元第五課。這是清代作家沈復的作品。課文以生動的筆觸,記述了作者兒時一些“神遊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充滿童真童趣。這是初中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在初中語文的起始階段中具有定位、定勢的意義。

2、課程要求

課程標準要求教材的編寫要注意引導學生學會主動、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的方法,要有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創新精神。第一單元的閲讀教學要求: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用心領悟寫作意圖;在閲讀方法上,主要提高朗讀能力。本課的要求是反覆朗讀,感知課文整體內容。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品味文中的童真、童趣。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反覆朗讀,使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內容,品味文中的童真、童趣。

教學難點:初步掌握文言文的閲讀方法和部分字詞含義,理解作者兒時富於想象、幻想的性格特點。

四、説教法

根據第一單元“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提高朗讀能力”的教學要求,我將採用朗讀教學法、討論教學法進行教學。通過朗讀來品味課文內容,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並掌握一定的閲讀文言文的方法。用討論來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教學時運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課時安排為一課時。

五、説學法

正確的方法是成功的保障。葉聖陶先生曾經説過:“教就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新課程標準也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合作、探究地進行學習。本課教學我將給學生以下指導:

1、教給學生朗讀和背誦文言文的方法。

2、教給學生理解文言詞語、讀懂文言大意的方法。

3、通過讓學生自己閲讀、質疑,討論,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

六、説教學設想

教學本課,我採用“線索式”教學思路,即“一線串珠”式的整體閲讀教學思路,這是一種創新式的教學思路。用錢夢龍老師的話來講,就是通過對課文的認真分析,找到一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關鍵問題”把解決這個問題作為中心目標,使語言、篇章等方面的學習都成為達到這個中心目標的過程或手段,並在探討這個目標問題的過程中,完成教學任務。這個關鍵問題就是“怎樣理解文中的童真童趣。”我設計瞭如下步驟:

1、感知童趣:學生先自由朗讀,然後教師範讀進而學生有表情地朗讀,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聽等多種感觀,訓練學生感知文字的語感,初步感知童趣。

2、理解童趣:通過默讀、質疑、討論引導學生感悟課文內容,理解童趣。 3、品味童趣:通過討論教師提出的三個問題,引導學生聯繫自身體驗品味童趣,進行情感教育和感情薰陶。

七、説教學步驟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展示媒體,創設情境,導入課文

情境導入,激發共鳴。

(二)感知童趣

1、朗讀並運用工具書掃清文字障礙。

2、學會朗讀。

3、學會表情朗讀。

以趣激趣,教會朗讀方法。

用好的朗讀,誘發興趣,培養學習語文的自覺性、主動性。

(三)理解童趣

進行分散性學習:

1、閲讀、質疑、討論。

2、理解字、詞、句。

3、討論,解疑。

因材施教,發展個性;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

(四)品味童趣

進行集中性學習:

討論三個問題: (1)文中哪個詞最能表現獨特的心靈感受呢? (2)很平常的事物,作者為什麼會覺得這麼美麗而奇特呢? (3)在你的生活中有類似體驗嗎?

這些問題的設計

1、幫助理清思路並理解“物外之趣”。

2、聯繫生活,引導體驗並獲得情感的薰陶。

3、同上

(五)課堂訓練

1、指導背誦。

2、檢驗學生掌握文言詞語的情況並積累詞語。

1在教師的指導下背誦課文

2、完成課後練習二。

達到朗讀成誦。

檢驗學習成果,積累文言詞語。

(六)課外延伸

以“童趣”為題,寫一篇的短文,突出“童趣”。

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進行思維的能力。

《童趣》的説課稿2

一、説教材

《童趣》是人教版七年級(上)第一單元的一篇文言文,文章主要敍述的是作者沈復對自己小時候所見到的平常景象、事物進行聯想想象,使景象變得美麗奇特,從兒獲得一種物外之趣。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朗讀時做到讀者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體味人生。《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各個語段的閲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七年級的學生又剛接觸文言文,因此,本課的教學應把朗讀放在第一位,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朗讀訓練。

二、説教學目標

《童趣》是七年級學生進入初中語文學習中接觸到的第一篇文言文,雖説全文只有二百多字,可是對於七年級的學生來説,要理解文章的內容還是有相當的難度,依據這一學情,我擬用兩課時來完成課文的教學內容,並根據課程目標中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和諧統一的要求,設置了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1、熟讀並背誦課文,在朗讀中積累文言詞彙和語彙。

2、藉助工具書,疏通並理解文章內容,體會作者的精神體驗——“物外之趣”。

3、感受作者純淨的童心和純粹的心靈,領悟作者的奇思妙想,豐富自己的聯想和想象能力。其中第一個教學目標是本課的教學重點,第三個教學目標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三、説教學方法

1、教法

文言文的學習重在培養學生的語感,而文言語感培養的關鍵在於朗讀。為此,我主要採用朗讀法,通過“讀準字音——讀懂內容——讀出情趣”來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

2、學法

教學、教學,教師的教就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因此,在宏觀方面,我主要指導學生應通過朗讀、翻譯、積累和運用來學習文言文,在微觀方面,我側重指導學生在翻譯文言文詞的過程中總結方法(如增添法、替換法、保留法等),做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四、説教學過程

1、激“趣”導入

俗話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調動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並創造一種閲讀期待,我特地準備了一個教學實物——海螺,並在課堂上進行展示,請學生仔細觀察海螺的形狀、稜角以及上面的一些線條,看完之後請學生説説他們像什麼?由此導入課文。這樣便引導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來體會世界的豐富多彩和生活的無限樂趣。

2、介紹作者

導入課文之後,我便請學生根據課文註釋介紹作者,引導學生學會抓住作者生平的主要方面(生辰字號、所處的時代、文學地位以及代表作品等)進行識記。

3、朗讀感知

我們知道,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體,其特點是簡潔典雅。文言文的學習側重於朗讀,為此,我主要採用師生競賽朗讀法落實課文的字音,在朗讀的形式上,我力求做到個別讀與集體讀、小組讀與全班讀相結合。

4、翻譯理解

在把握字音的基礎上,我進一步引導學生對課文的內容進行翻譯理解。第一步是翻譯,在課文翻譯這一教學環節當中,我先引導學生落實文言字詞,並結合翻譯方法,如增添法、替換法、保留法等,然後指導學生結合課文註釋和《語文詞語手冊》中的字詞解釋翻譯全文。學生翻譯完畢後,我先請學生自主質疑自己在翻譯過程中遇到的障礙,全體師生一起合作解答疑難,接着再請學生翻譯全文,這樣便使學生能夠大致地瞭解課文內容;第二步是理解,在完成課文翻譯之後,我要求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概括作者小時侯的三件趣事,並針對這一些趣事談談自己的看法和認識。以引導學生理解作者豐富的聯想、想象能力和高尚的審美情趣。當然,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我還是注重朗讀,在讀中翻譯,在讀中理解。

5、體會情趣

通過對課文內容的翻譯理解之後,再加上反覆的朗讀,學生已經對課文相當熟悉了,都知道小時候的作者沈復是一個非常有情趣的人,為了更加深入的挖掘課文的教學資源,我還請學生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學完課文之後,你認為怎樣做才能成為一個有情趣的人?這個問題可以使學生對課文的思考進入一個更高的層次,由此對作者這種情趣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在此基礎上,我再引導學生有情趣的朗讀背誦課文,便水到渠成了。

五、説

板書設計和作業設計

1、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設計着重是圍繞課題“童趣”來展開的,主要是一個圓的圖畫,圓的中間板書課題,圓的四周板書教學過程,以突出形象性、趣味性。

2、作業設計

根據課文的內容,並結合學生的學情,我設計的課外作業有兩個:一個是背誦課文,一個是以“我的童年趣事”為主題,寫一篇400字左右的文章。

《童趣》的説課稿3

説課內容:初一語文第一冊第5課——《童趣》

課型:新授課

課時:一課時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童趣》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五課。這是一篇充滿奇思妙想、極富情趣的散文,作者生動地描述了觀蚊如鶴,神遊山林、鞭打蛤蟆的趣事,表達作者童年生活的無限樂趣。

本文是七年級新生接觸的第一篇文言文。文章充滿童真童趣,是一篇很能讓學生感受到親切,引起學生的同感,誘發學生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散文。如果教學成功,將會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因此抓住文眼“趣”字設計成“趣讀課”,分為三大板塊:譯讀激趣——析讀品趣——想象創趣,以一個“趣”字為線條統領全文。

(這樣設計的好處是:有朗讀訓練、積累詞語等基礎知識方面的落實,也有結合學生體驗和經歷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的訓練,正是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體現,有利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

因此,根據新課程標準,結合本教材特點並依據本年級學生特點,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2、 教學目標

(1)反覆誦讀課文,積累重點字詞,疏通文義。

(2)理解課文內容,品味文中的童真童趣。

(3)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培養其豐富的聯想和想象的能力,讓學生髮現生活的樂趣。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體會童真童趣 難點:培養學生運用聯想和想象的能力

二、説教法

1、點撥法。

雖然是文言文,但是文中充滿着天真爛漫的氣息,吸引學生閲讀的目光。學生結合註釋,基本能夠理解課文。所以在教學時,採用以學生自學、探究為主,教師點撥為輔的教法,以便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並幫助學生解決疑難。

2、 朗讀法。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教學中,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即學生自由讀、聲情並茂的誦讀、配樂誦讀等方法,培養學生語感,激發學生豐富的聯想和想象,使學生咀嚼回味課文的深層內涵。

三、説學法

1、自主討論法。

新課標提出課堂教學要充分讓學生自主學習,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因此,我設計的學法為自學討論法。以朗讀為突破口,步驟如下:

一讀:學生誦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感情,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二譯:學生結合課下注釋疏通文義,做好批註。

三議:小組交流自己的收穫,討論有疑問的地方。討論後沒有解決的,師生共同解決。

四想:邊讀課文,邊想作者寫的趣事,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自己所理解的趣事。

這樣在讀、譯、議、想、説的過程中,運用“讀前想後,讀後想前,邊讀邊想”的方法,既有利於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有利於發展創造性思維,還有利於鍛鍊口頭表達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歌曲導入,揭示課題。

通過《童年》自然引入課題,激發學習興趣。

(二)佈置任務,明確方向。

心裏研究表明,強烈的目標意識是導讀的關鍵,開頭明確任務,可促使學生自主學習。所以我設置了以下目標:

1、有感情的誦讀課文,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2、結合課下注釋,積累字詞,疏通文義。

3、品味趣事,理解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自主學習,譯讀激趣。

學生誦讀課文,並結合課下注釋,積累字詞,疏通文意。通過小組和師生討論解決疑難問題。

(四)理解課文,析讀品趣

1、課文寫了哪些趣事,你是如何理解的?

2、本文在寫法上最值得你借鑑的地方是哪裏?

(五)拓展延伸,想象創趣。

1、你的童年生活裏有哪些趣事,説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從中你得到了哪些啟示?

2、現實生活中如何做一個有情趣的人?

(六)課堂小結:

通過學習,我們了作者身處塵世,卻超然物外的恬淡,理解了童心的純真,童趣的美好。同學們,讓我們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永遠保持一顆童心,用心去觀察生活,享受生活的樂趣。永葆一顆天真爛漫的童心,即時春天遠去,我們眼裏也到處生機盎然、春暖花開的春天!

五、最後幾點説明:

1、板書設計:

童趣

沈復

觀蚊成鶴

物外之趣 神遊山林 觀察細緻,想象奇特

鞭打蛤蟆

2、 時間分配:

(一)歌曲導入,揭示課題(1分鐘)

(二)佈置任務,明確方向(2分鐘)

(三)疏通文義,瞭解內容(15分鐘)

(四)扣住“趣”字,品味童真(15分鐘)

(五)拓展延伸(5分鐘)

(六)課堂小結(2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