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空氣》九年級化學説課稿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04W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應當如何寫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空氣》九年級化學説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空氣》九年級化學説課稿

我將從“教學理念”、“教材分析”、“教學策略”、“教學流程”、“教學創意”五個方面來進行説課。

一、依據課標説理念

本課題主要採用問題探究來設計教學,始終貫穿“設置主題──分析思考──實驗探究──總結交流”的教學流程,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努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二、依據學情説教材

《空氣》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的課題一。空氣對學生來説是一種非常熟悉的氣體,學生在過去的學習及日常生活積累中,對空氣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但都顯得比較零碎,不夠深入。學生已經瞭解空氣佔據空間,空氣有質量、能流動,空氣裏有氧氣,二氧化碳、水蒸氣等,這些都為本課的學習打下了有利的基礎,而本課是用實驗的方法來探究空氣的成分,由於初中生抽象思維能力、科學實驗探究能力較弱,因此在教學過程教師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實驗探究,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培養科學探究能力。教材選擇以空氣為主題,開始這一單元的教學活動,是符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進行科學教育”的原則。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學研究的對象是物質。本節內容之前,學生已經通過學習“走進化學世界”,對學習化學有了基本的瞭解,體會到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本單元是學生接觸到的第一種物質,本節內容引導學生先從宏觀上認識空氣的組成、空氣的用途、空氣的發現史等,為課題二和課題三從宏觀上研究氧氣的性質和製取奠定基礎,同時也為第三單元從微觀上學習水、分子和原子做了鋪墊,所以,本節內容在教材中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既是對於以前的知識是一種補充和完善,又是對以後的知識則起着鋪墊的作用,是知識逐步向能力轉換的一座橋樑。通過對它的認識和了解,可以順利的引導學生進入化學世界來探索物質的奧祕。

2、結構特點

這一節內容包括三個小標題:“認識空氣的組成”、“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保護空氣”。這三部分內容相互密切聯繫,並逐步深入,因此,內容的安排上既沒有與小學科學課中的知識重複,又以此為基礎拓展深入,表面上平行的三個小標題,在結構上有着遞進的關係。

根據教材及課程標準,我將本節的內容分為二課時,下面我就第一課時“空氣的組成”的教學設計進行説明。

3、教學目標

根據科學大綱要求和教材內容以及學生實際情況,確立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技能

⑴認識身邊最常見的物質──空氣,並瞭解空氣的組成;

⑵能從生活經驗出發,對空氣的成分進行合理的推測,並能利用教師提供的簡單儀器和藥品,對空氣的成分進行科學的探究。在探究過程中初步學會簡單的實驗設計、學會觀察實驗現象並加以描述,對相關實驗現象能給出合理的解釋。

過程與方法

⑴認識科學探究的意義和基本方法,在進行“空氣中氧氣含量測定實驗”的探究過程中,能提出問題,並設計簡單實驗解決問題;

⑵初步學會用觀察、實驗的方法獲取信息,並從實驗信息中得出科學的結論;

⑶在探究過程中,能主動與人交流、討論,清晰的表達自己的觀點,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科學的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⑴保持對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探索欲,進一步發展對化學學習的興趣;

⑵初步樹立科學的物質觀,科學的看待科學家的實驗過程及結論;

⑶逐步樹立珍惜資源、愛護環境、合理使用化學物質的觀念;

⑷發展善於合作、勤于思考、勇於實踐的科學精神。

重點:空氣的組成,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

難點:通過實驗探究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儀器、藥品:測定空氣成分的實驗裝置、水槽、塑料瓶、紅磷、水、火柴,蠟燭、木條、注射器、石灰水。

三、創設情景説策略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選擇有效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是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的保證。新課程改革強調“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大力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科學學習方法,要求全面提高每個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他們的終生髮展奠定基礎。為了營造一個良好的、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最大限度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本節課我主要採用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法,重視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討論。使學生在教師有意識的引導下,主動參與課堂,在親歷探究的體驗和感覺中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以培養學生勇於創新、敢於進取的科學探究精神,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性,重視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認識的主體、發展的主體,注重體現教與學合理的運行機制,從而達到掌握知識和發展技能的目的。

四、立足互動説流程

引入課題→探究1:證明空氣的存在→探究2:探討空氣成分(包括:空氣中有哪些物質;科學家探索空氣成分的歷史與評價等)→探究3: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得出結論→反思與評價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新課導入]猜謎語:“看不見,摸不着,沒有顏色沒味道,你的身邊常圍繞……”。該謎語的謎底是什麼?

(展示一隻空塑料瓶)瓶中有什麼?

一、空氣的存在

頭腦風暴:你對空氣知道多少?請同學們儘可能多地提出有關空氣的問題。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①為什麼空氣看不見而又摸不着?

②怎麼證明空氣確實存在?

③空氣由什麼物質組成?

④空氣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還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

⑤如果空氣是有多種物質組成的,那麼這些物質是什麼?其含量是多少?

⑥為什麼風景區的空氣

比較清新,而一些大城市特別是一些大工業城市的空氣質量比較差?

⑦為什麼有的物質在空氣中燃燒?……

教師引導:今天,我們將一起探究空氣的成分。主要解決你們提出的下列問題:怎麼證明空氣確實存在?空由什麼物質組成?空氣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還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如果空氣是有多種物質組成的,那麼這些物質是什麼?又分別有多少?

【實驗探究1】想一想,根據你日常生活中的經驗,還有哪些辦法能證明空氣確實存在?你能用一個簡單的實驗或列舉實例來説明空氣確實存在嗎?

列舉的實例和實驗可能有:1、把一個空的塑料瓶放入盛滿水的水槽,向下壓,塑料瓶內的水無法上升到頂端,説明塑料瓶內確實存在空氣。

2、用1中的塑料瓶向水中擠,會看到有許多氣泡從瓶口冒出,鬆開手後,塑料瓶中出現水柱,説明空氣確實存在。

3、把一個壓扁的塑料袋抖開,再將袋口繫住,用雙手擠壓塑料袋,感覺到有壓力,是因為塑料袋內充滿了空氣。

4、用扇子朝臉扇,感覺有風,就是因為空氣在流動。

實驗驗證:指導學生完成實驗。

獲取結論:空氣是客觀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