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關於説課稿錦集7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87W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麼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説課稿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關於説課稿錦集7篇

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草原》是一篇圖文並茂,情景交融的精讀課文,主要講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進入內蒙古大草原時所看到的美麗景色和受到內蒙同胞熱情款待的情景。作者用極其清新,優美的語言,把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渲染的淋漓盡致,學生通過學習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從中體會蒙漢兩族人民的深厚友情, 並昇華為民族情,同時激發學生認識西部,瞭解西部的興趣,為本組課文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説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圍繞着訓練重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1、認知目標:掌握14個生字詞,理解重點詞語,如"勾勒"和"渲染".弄清本文的思想內容。

2、技能目標:揣摩、積累文中優美的語句,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力與初步的審美能力。

3、情感目標: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叢中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體會蒙漢兩族人民的深厚友情,並昇華為民族情。

三、説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着以學生為本的原則,根據教學目標,結合五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確定如下:

1、教學重點:熟讀課文,弄清文章的思想內容,感受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從中體會蒙漢兩族人民的深厚友情,並昇華為民族情。

2、教學難點: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象,在腦海中再現課文所描寫的生動情景。

四、説教法

新課標強調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只能不再是過去的"教學生會念書",而是要創設一定的情境,引導學生主動的探索,同時重視朗讀的訓練,以讀為本,以讀代講,因此在本課的教學當中,我將採取情境教學法和誦讀法進行教學。

1、情境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我將會充分的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草原美麗景觀的圖片,創設情境,喚起學生對的美的渴望和追求,拓寬學生的思維,讓他們更深層次的體味美的意境。

2、誦讀法,在教學過程中,我將引導學生反覆誦讀課文,以讀促學,讓學生在朗朗的讀書聲中讀出情感,讀出感悟,讀出內涵。

五、説學法

葉聖陶先生曾經説過:"教是為了達到不教",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會放手讓學生讀讀、畫畫、議議,把聽,説,讀,寫相結合,以讀為主,讓學生邊讀邊想,不斷通過讀去揣摩和體會文中的思想感情。最終水到渠成,輕鬆突破本課的重、難點。

六、説教學過程

本課的教學,我力求把美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當中。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感受草原自然美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聲像感知,激情導入——讓學生期待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推動學生學習進步的重要條件。在本課的導入中,我將充分的利用多媒體的感官刺激作用來啟動學生的認知傾向,在新課導入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

"同學們,今天老師把吉祥三寶一家帶到了我們的課堂上,吉祥三寶他們想帶大家一起去神遊他們美麗的家鄉。"此時,我將會播放《吉祥三寶》的視頻聲象,讓學生對吉祥三寶的家鄉內蒙古大草原充滿了期待和幻想,這時我會在黑板上板書課題"草原".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望,從而更好的帶着學生神遊美麗的大草原。】

(二)圖文結合,創設情境——讓學生髮現美

在第一自然段的學習當中,我將會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草原美麗景觀的圖片,讓學生初步感知和發現草原的自然美,學生由情創意,觸景生情,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對於文中重點的語句,我將會出示與之相應的圖片,由於圖片的顏色鮮豔,形象突出,學生可以更加容易的接受和理解,例如文中的其中一個重點句子,"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象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流,輕輕流入雲際。"在這句話的學習中,我將引導學生重點抓住"渲染"和"勾勒"進行理解,並讓學生動手畫畫。

【設計意圖:為了讓學生結合圖象,更好的理解詞語的意思,並體會到小丘線條的優美。】

(三)自讀品味,展開想象,讓學生感受美

小學各年級的閲讀,都要重視朗讀,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思考,在讀中感悟。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將採取小組讀,齊讀,自讀,指名讀等形式,以讀代講,讓學生在朗朗的讀書聲中,讀出形象,讀出感情,讀出內涵,在學生讀的過程中,我將會配上與之相應的背景音樂,學生在優美的音樂聲邊讀邊想,邊讀邊勾畫出草原美麗,恬靜的景色

【設計意圖:讓學生更加真切的走進大草原,從中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

(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讓學生感悟美

每個學生的閲讀感受都是不一樣的,我們必須尊重學生個性化的閲讀需求。因此,在這個環節上,我設計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小組彙報的學習方式,在第二部分的學習中,我將會放手讓學生學習他們最喜歡的部分,小組之間進行交流,並彙報你覺得最能體現蒙古同胞人情好客的句子,並説出自己的感受。

【設計意圖:主要是引導學生自主自發的學習,培養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精神,從而實現學生與學生,文本,教師之間的交流對話,同時也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五)突破重點,體會情深,昇華美

俗話説:"畫龍貴在點睛。",在這個環節上,我將引導學生緊緊的抓住"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這一點題之句,讓學生反覆誦讀,在讀中揣摩體會蒙漢兩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學生在朗朗的讀書聲中,情感得到昇華,把蒙漢情昇華為民族情。

(六)整體回顧,拓展遷移,讓美得到延伸

課上到這裏已經接近尾聲,因此我將會引導學生再次的朗讀全文,讓學生在腦海中再現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風光,那馬上迎客、把酒聯歡、依依話別的動人情景,那純樸、熱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

學生通過學習《草原》一文,激發了學生對西部的興趣和慾望,為了滿足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在課時即將結束之際,我為學生提供了相應的學習資料,例如與之相關的網址,書刊等,並鼓勵學生自主的查找相關的資料。並與同學之間共同分享自己的學習資源

【設計意圖:一方面是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拓寬學生的視野。另一方面是為本組"走進西部"其他課文的學習做好鋪墊。】

(七)板書設計

|天空:清鮮明朗 | 驚歎

美麗的風光〈 〉

|草地:一碧千里 | 舒服

|熱情迎接|

1、草原 |激情相見|

美麗的蒙古人 〈盛情款待〉蒙漢情深

|盡情聯歡|

|深情話別|

説課稿 篇2

一 説教材:

(一) 地位、作用:

本節課是在學習了正負數、相反數、有理數的加法運算之後,以初中代數第一冊p80頁的有理數的減法法則及有理數減法運算的例1、例2為課堂教學內容。有理數的減法運算是一種基本的有理數運算,對今後正確熟練地進行有理數的混合運算,並對解決實際問題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使學生掌握有理數的減法法則,熟練地進行有理數的減法運算。

2、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探究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 情感目標:使學生了解加與減兩種運算的對立統一的關係,瞭解數學中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滲透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培養探究分析數學知識方法的興趣。

(三) 重點、難點:

重點:有理數的減法法則,熟練地進行有理數的減法運算

難點:理解有理數減法的意義,正確熟練地進行有理數的減法運算

二、説教學方法:

根據本節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水平,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我將採用探究發現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方法等。教學中教師精心設計一個又一個帶有啟發性和思考性的問題,創設問題情景,誘導學生思考,教師並適時運用電教多媒體動畫演示,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慾望來達到對知識的發現,並自我探索找出規律,使學生始終處於主動探索問題的積極狀態,從而培養思維能力。

附教學工具:温度計、投影儀、多媒體

三、説學法:

根據學法指導自主性的原則,讓學生在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下,通過教師的啟發點撥,學生的積極思考努力下,自主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發現的過程,使學生掌握了知識,體現了素質教育中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問題,達到教學的目的。

四、説教學程序:

(一) 引入課題環節:

1、 複習有理數的加法法則,為新課的講授作好鋪墊。

2、 (提問)用算式表示:與-3的和等於-10的數。

(根據學過的知識,引導學生列出減法算式後提出問題:怎樣進行這裏的減法運算呢?有理數的減法運算法則是什麼呢?由問題的給出,激發學生探求解決問題方法的興趣,從而引出本節課的課題。

(二)新課講解環節:

1、 通過投影儀給出以下算式:

減法 加法

(+10)-(+3)=+7 (+10)+(-3)=+7

讓學生比較上面這兩個算式並討論後得出:

(+10)-(+3)=(+10)+(-3)

再給出以下算式:

減法 加法

(+5)-(+2)=+3 (+5)+(-2)=+3

繼續讓學生比較上面這兩個算式並討論後得出:

(+5)-(+2)=(+5)+(-2)

從而,它啟發我們有理數的減法可以轉化成加法進行

2、講解課本p80的內容,回答複習題2提出的問題即如何求(-10)-(-3)的結果。通過分析講解,請學生自己歸納出有理數的減法法則,最後老師再完整地總結出法則。

文字敍述:減去一個數,等於加上這個數的相反數

字母表示:a-b=a+(-b) (説明:簡明的表示方法,體現字母表示數的優越性,實際運算時會更加方便)

強調運用法則時:被減數不變,減號變加號,減數變成其相反數減數變號

(減法============加法)

3、出示温度計,用多媒體出現(如p81的圖2-20),並進行動畫演示,通過求15℃ 比5℃ 高多少?15℃ 比-5℃ 高多少?的實例來説明減法法則的合理性以及有理數減法的實際意義。同時進行練習反饋:課本p82的練習1

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1、教材簡析

《少年閏土》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教材第九冊第六組的一篇精讀課文。本組訓練重點是“從內容中體會思想”,針對課文進行訓練,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同時還要學會用比較快的速度讀課文。在前面課文的學習中,學生已初步學會從內容中體會中心思想,對體會思想有了感性認識,通過本課學習,學生要掌握並能運用這一方法,將感性認識昇華為理性認識,進而為真正讀懂一篇文章掃清障礙。

《少年閏土》這篇課文通過“我”對少年閏土的回憶,刻畫了一個機智勇敢、聰明能幹、知識豐富的農村少年形象,表達了“我”與閏土的友誼及對他的懷念之情。

這篇課文先寫“我”記憶中的閏土,接着寫與閏土相識、相處的過程。重點寫了閏土給“我”講捕鳥、撿貝殼、看瓜刺猹和看跳魚四件事,最後寫兩人的分別和友誼。

2、教學目標

①學會本課生字,理解新詞。

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條理。

③瞭解閏土是個機智勇敢、聰明活潑、見多識廣的農家少年,感受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④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3、教學重點

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解課文內容,注意課文是怎樣刻畫人物的,學習作者抓住人物特點寫的方法,我們可以從閏土的外貌、語言、動作來體會閏土這個人物的特點和內心活動,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教學難點

課文含義深刻的句子較多,學習要注意結合課文內容來理解,並從中體會“我”的思想感情的變化,從而真正瞭解閏土是個有豐富知識、聰明能幹、活潑可愛的農村孩子。

5、課前準備

課文插圖、幻燈片。

6、課時安排

本課教學需要兩課時。第一課時:自學生字新詞,通過反覆讀文,瞭解課文主要內容,理清條理,學習相識這一部分。第二課時:理解課文內容,瞭解閏土的性格特點,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思想感情。

二、説教法、學法

(一)學情分析

學生在前一單元的學習中,已有一定閲讀能力,但分析和理解能力不強。對“他們不知道一些事,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裏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的有關含義深刻的語句理解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教學時,我從整體着眼,以“疑”為主線的讀思、研討結合的方法,讓學生始終處於積極思維的狀態,攻破難點。

(二)説教法

在教法上,採用“主扶式”課堂教學結構,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認真閲讀課文,抓住重點詞語、重點句來實現。同時通過朗讀、默讀,學生討論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的方法來完成。

教學時,主要抓住語言文字,使學生從語言文字中理解內容,發掘主體。抓住重點句,深入分析,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做到重點突出。

(三)説學法

教學時,採用“看、讀、想、劃、議”等步驟,教師適時點撥,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議”活躍課堂氣氛,改變教師“一言堂”的狀況,使學生真正主動地去學習,去探索。

教學過程中,設計自讀,分角色讀,表演的方法,讓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再現課文中“我”與閏土分別時的情景,同時進行了一次紮實的語言表達訓練。

三、説教學程序(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新課。

1、昨天我們瞭解了“我”與閏土是怎樣的人?説説。(學生自由説)

2、讀課文“相處”一部分,完成填空:( )的少年閏土,(幻燈片出示)

(這一環節的設計給學生一個開放的思維空間,開放的要求,激起學生讀文的興趣和自信。)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快速默讀課文。

2、請同學們説一説課文介紹了那幾件事,這些事讓“我“感到怎樣?

3、請同學們思考“我”對哪幾件事印象特別深刻並説出原因。

(三)研讀重點,隨機點撥。

1、引導學生再次默讀課文,找找最值得研究的詞語、句子,為進一步討論交流做準備。

(這一環節的設計重在於還課堂給學生,讓他們自行研究,憑自己的知識積累、思維方式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嘗試自己解決問題,真正做到學習的主人。)

2、請學生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或提出發現問題。

重點理解句子:“啊!閏土的心裏有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們不知道一些事,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裏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

①請學生自由地充分地讀。

②引導學生理解“無窮無盡的事”指哪些事?“他們”指誰?“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是什麼?這句話表達了“我”怎樣的感情?

(用閏土的知識豐富來反襯“我”和城裏的小夥伴見識少,生活能力較差,每天關在家裏,只能看到有限的天空,而廣闊的世界有許多精彩的東西是我們所不知道的,表達了“我”對擁有豐富知識的閏土的欽佩,對外面廣闊世界的無限嚮往。)

③練讀這句話,體會“我”當時的感情。

(這一環節的設計能適時、適度地點撥,解放學生思路,使教學向縱深發展。)

(四)爭辯研讀,開放課堂。

1、請學生思考:在當時的社會,如果要你選擇,你想做閏土還是做課文中的“我”?並試着找出充分的理由作為論據。

(這一引導爭辯的設計,將活動引進課堂,在活動中充分展示學生心靈自由,凸現個性。)

2、請雙方陳述理由,自由辯論。

3、教師不予評定學生的選擇,但建議學生閲讀魯迅的小説《故鄉》,以充分的瞭解文中的兩人及當時的社會。(辯論的引入,開放了課堂,解放了學生。學生積極參與,盡情發揮,在爭辯過程中發展思維,展示個性,也較好地培養了口語交際能力。)

(五)學習“相別”一部分。

1、快速默讀這一部分,説説自己讀後的感受。

2、看第二幅插圖(教師出示)想象“我”和閏土是怎樣道別的,試着説一説,並請兩位同學上台演一演。

(這一環節的設計重在於引導學生在讀文、想象中深化文章的中心,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演説能力。)

3、帶着自己體會到的感情讀最後一段。

(六)總結課文。

課文《少年閏土》寫了“我”與他的相見、相識、相別的經過,塑造了一個純樸、機智的少年形象,表現了“我”與他之間純真的`友情,表達了“我”對外面世界的嚮往。

四、説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應是文章結構簡縮,既體現了文章的重點內容,又反映文章的中心,使學生能夠利用板書,總結全文。

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揠苗助長》是人教版第四冊第七單元的課文,講的是古時候有個人盼望禾苗長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結果禾苗都枯死了。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不顧事物發展的規律,急於求成,反而會把事情弄糟。理解這則寓言故事所藴含的寓意,對二年級學生來説是有一定難度。為此,須根據學生的認知心理特點,注意形象渲染,重視情境感受,讓他們在具體形象、生動有趣的情境中,感知語言情境,感受語言內容,感悟語言內涵,並讓他們在形象的想象和創造中培養創新能力。

二、説目標:

基於這樣的本文解讀,考慮二年級學生認知特點,本文本的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1、會認4個生字,會寫4個字,能結合語境猜測、驗證“巴望、焦急、疲勞”等詞語的意思。隨文識字,理解詞語意思是重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在讀、説、想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於求成。這也是教學難點。

三、説流程:

基於寓言的人文性特點與教學目標,我把教案設計成:談話——初讀,——究因——感悟——明理——拓展六個環節。

第一環節:談話

同學們,你們喜歡聽寓言故事嗎?這節課老師再給你們講一個寓言故事,也就是我們要學習的27課寓言兩則的第一則寓言,《揠苗助長》。請聽課文欣賞(放課件)同學們認真聽 認真看

第二環節:初讀,整體感知課文

這環節讓學生帶着課題中的疑問,反覆讀課文,進行整體感知。

先從課題中的“苗、助、長”的理解入手,問,如果你想讓自己的禾苗長得快些,有什麼好辦法呢?引出“揠”的理解。先猜測,後查字典。

再從課題質疑:然後請小朋友們朗讀課文,並把覺得有意思的句子讀給大家聽。

第三環節:究因,理解操之過急

通過對文本的閲讀,明確農夫操之過急的心態,為下文的理解打下鋪墊。同時,抓住這一主線,帶動“巴望”“焦急”等詞語的教學。利用這些詞語帶動上下文閲讀,結合語境想象理解,藉助關於“急”的成語小結內容,巧妙地將識字與理解課文相互滲透,真正實現隨文識字。

主要過程如下:

1、農夫種了禾苗後是怎樣的心情?請學生從文中找依據。

2、你好像聽到了農夫對禾苗説什麼?想象,進一步體會“巴望”的心態。

3、讀出焦急的語氣。

4、“急”字換成語,(詞卡揭示:迫不及待、急於求成、急不可待、操之過急)一起讀一讀。既積累詞語,又能巧妙概括此段內容。

第四環節:感悟,換位發表看法

引導學生進入不同的角色情境,多角度展開想象,體會農夫做法的愚蠢,並表達自己的觀點。

第五環節:明理,表演創編故事

1、情境再現:如果你是這個農民的鄰居,看到這幅情景,你想對他説什麼?小組想像一下,演一演,看誰演得最好

第六環節:拓展,説一 説

2、在我們生活中,你見過哪些事就像“揠苗助長”一樣急性子辦了壞事呢?(小組討論)

四、説理念:

在《揠苗助長》這課設計中,我着重於讓學生隨文識字,隨文理解,隨文創造。

首先是引導大膽猜測。對課文中的詞語解決,運用“猜想”的方法,要學生聯繫課文內容,結合生活實際,藉助知識基礎,能夠自己猜出意思的就不要查字典,對猜測不放心的可以查字典進行驗證補充,這樣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以培養學生獨立求索的精神和獨立學習的能力。

其次是引導創造形象。為使學生深切感受和理解課文情境,一是引導展開豐富想象,還原具體形象。通過“從課文內容你好像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引導將課文的語言文字還原成具體形象。二是展開豐富想象,創造新的形象。注意隨機引導,促進學生拓展開去,創造新的形象,諸如:兒子焦急的形象、那人悔恨的形象、重整其鼓的形象。這就能讓學生在形象的想象創造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感受和理解,加強對課文的感悟。

再則是引導介入評價。小學生對藴含於課文情境中的深刻藴含往往難以理解,就事論事地引導理解,學生則難以接受。為此,教者引導學生一會兒充當拔苗人,一會兒充當旁觀者,進入情境,介入其中,談看法,説感受。這樣,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生活儲備和知識積累,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內在動力,以淺化知識難點,活化課堂氣氛,使學生在課文內容的理解和課文藴涵的領悟同時,得到創新能力的培養。

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郵件好管家》這課選自浙江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的第二單元第八課。本冊教材通過“網絡與生活”、“網上交流”、“網上安家”等三個單元,使學生初步掌握有關網絡的基本知識,學會網上的基本技能,培養初步的網絡道德文明,並能利用網頁形式加工處理髮布信息,進一步培養團結合作、發展創新的能力。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本冊教材一直圍繞着“網絡”為主線,逐步深入細緻的進行了各單元內容的學習。

《郵件好管家》作為第二單元“網上交流”的組成部分,這課的學習任務是在第七課(即能在Foxmail中收發電子郵件)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foxmail,初步掌握在Foxmail中收發附件的技能,並學會運用Foxmail的地址薄功能及設置多賬號多用户用法。我認為,本課是全冊教材的重點內容之一,因為foxmail軟件提供了高效管理電子郵件的功能,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非常實用,作為一項基本技能應當作為重點內容來學習並掌握。本課在整冊教材中主要起到了銜接的作用,作為基本技能課,是學習與網絡有關內容所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二、説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設計要根據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三個緯度來進行設計,結合信息技術這門學科的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知識目標:認識foxmail附件;理解附件的作用;認識地址簿,理解其作用。

技能目標:1.掌握Foxmail中收發附件的技能;

2.會運用Foxmail的地址薄功能。

情感目標:本課就是要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用在日常交流上,不但要交流還要方便交流。“精於管理自己的日常郵件”是本課向學生傳達的情感信息。

三、説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要求學生熟悉Foxmail軟件環境,充分運用Foxmail管理電子郵件交流,使用foxmail收發附件,在foxmail中設置地址簿,挖掘Foxmail的強大功能使之更好服務於電子郵件交流。

教學難點:掌握foxmail中地址簿的功能及操作。

四、説學生

學習有關網絡方面的知識,一直都是學生最感興趣的內容,在前一節課,對客户端軟件foxmail已經有了初步的瞭解,大部分學生可以輕鬆的使用foxmail收發電子郵件。在本課進一步學習foxmail的其他功能裏,學生更是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表現出來的求知慾特別明顯。

五、説教法和學法

根據本課的課程特徵及學生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法: 如“啟發式”教學法及任務驅動教學法。

現代教育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教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學,也就是“學會不如會學”。那麼由此可知,指導學生掌握必要的學習方法是極其重要的。本課中,我指導學生掌握以下三種學習方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學習法、操作實踐法等。

六、説教學過程

合理的組織課堂教學是教育成功的關鍵。教學設計應注意圍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出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啟發引導學生學習新知,因此,我把教學過程設計為如下四個環節。

(一) 創設情景,激情導入;

(二) 步步為營,導學達標;

(三) 展示自我,鞏固新知;

(四) 歸納總結,完成建構。

具體闡述如下:

(一)創設情景,激情導入;

1、 導入

奧運會在美麗的雅典隆重的舉行,我們沉浸在勝利的喜悦中,同學們,大家是否還記得英雄們的形象,你印象最深的是誰呢?他是參與什麼項目的?老師先請一位同學介紹一個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吧!(劉翔 110米跨欄跑等)

2、 介紹完畢,引入知識點,設疑。

原來每一位同學的心目中都有不同的英雄,接下來老師要檢查一下,你是否是真的瞭解他?課前老師給每一位同學都發送了一封電子郵件,介紹的都是奧運會的英雄,還有他們的照片,請同學們用foxmail收取老師給你們發的這封郵件。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課堂學習的積極性,滲透愛國情感教育。

(二)步步為營,導學達標;

1、收取信件,發現問題。

學生在收取郵件後,發現只有老師寫給學生的信,並沒有小文章和照片。

2、質疑,探索新知。

任務一:誰收到了英雄的照片?他是誰?(時間5分鐘)沒有收到的同學嘗試着找一找,小文章和照片都跑到哪裏去了?

設計意圖:體現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法及合作精神。

任務二:把你知道的奧運英雄的資料及圖片發給班級所有的同學!

1、設疑

設置問題:暫時我們不知道其他同學的聯繫信息,如果我們把聯繫人的信息建立起來,豈不是很方便,在foxmail中如何建立聯繫人的信息?

2、探索新知

嘗試性操作。

(三)展示自我,鞏固新知;

1、一位同學演示收取附件的方法,並介紹添加附件的方式。

2、一學生演示使用地址簿。

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既提高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及表達能力,又共同鞏固了所學知識點。

(四)歸納總結,完成建構。

1、學生交流學習心得,各自選擇幾種自己認為快捷。

2、教師幫助學生輸理知識,歸納總結。

為了檢驗和促進每個學生達到預期的目標,發現教學中的問題,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是必須的,也是有效的。目的在於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理解,完成真正意義上的知識建構。

七、説教學反思

由於學生信息技術水平差異較大,必須照顧到不同層次學生實際情況。因此在做練習時,我要求後進生儘量熟練掌握一種操作方法。中等生除熟練掌握一種操作方法外,還要會用其它方法完成操作。優等生要熟練掌握兩種以上的方法。最終使每個學生都有收穫有所進步。

説課稿 篇6

今天我説課的課題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數學廣角”例2的內容—合理安排時間。在認真學習《課程標準》,深入鑽研教材,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為基礎,從教材分析,目標重難點分析,教、學法分析,教學過程分析幾個方面進行説課:

一、説教材

本單元主要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簡單事例,讓學生嘗試從優化的角度在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案中尋找最優的方案,初步體會運籌思想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以及對策論方法在解決問題中的運用。在日常生活中,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很容易找到,而且會找到解決問題的不同的策略,這裏的關鍵是讓學生理解優化的思想,形成從多種方案中尋找最優方案的意識,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説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分析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統籌方法在生活中的應用,能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安排時間。

(2)會用流程圖表示事情的安排順序。

2、過程與方法:

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教學活動,感受合理安排時間的重要性,養成珍惜時間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安排時間。使學生認識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形成尋找解決問題最優方案的意識。

難點:會用流程圖表示事情的安排順序,引導學生從優化的角度在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案中尋找最優化方案。

三、説教法與學法分析:

(一)説教法: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能從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案中尋找出最優的方案。教學難點是從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案中尋找出最優的方案。因此在教學過程中:

1、創設情境主要採用了多媒體直觀觀察的教學方法,根據小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規律,創設貼近兒童生活實際的情境,使學生處於主動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最佳狀態。

2、探究體驗的這部分內容主要採用了引導學生觀察和發現,解決問題採用貼近兒童生活實際的情境,讓學生從中體會運籌思想在解決問題中作用。

3、注重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培養,拓展課堂教學的空間。儘可能地放手讓學生提出問題,驗證答案,並引導他們自己總結,從而逐步和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二)説學法:主要採用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

1、給學生創設熟悉的情境,學生在這熟悉而又喜歡的情境中,根據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嘗試解決具體的問題的方法。

2、在時間安排的學習過程中,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與同伴交流合作,共同探究新知。

3、用再創造方法學習數學。學生在教師提供的活動空間中,去體驗而歸納,由類比而猜想,由發現到證明。

四、説教學過程: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源於生活,以用於生活”,“數學教學更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情境,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儘量把數學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起來,讓數學教學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把枯燥的數學變得有趣、生動、易於理解。下面,本人結合自己這節課的教學實踐,談談在《合理安排時間》這節課的課堂教學中是怎樣構建生活化數學的。

(一)、引趣導入

(二)、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三)、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1.屏幕出示例2情景:(先不出示工序和問題)

師:就在這個時候門鈴響了,大家看大屏幕,誰來説一説這幅畫的內容?

師:你想一想沏茶都需要做哪些工序呢?

師:我們來看看小明沏茶都需要做哪些工序?分別需要多長時間?(屏幕出現沏茶工序和問題)

2、觀察工序

師:觀察工序,你發現了什麼?

(工序的順序是亂的,有些事情可以同時做。)

師:咱們先把他的順序排一排好嗎?

師:快速的算一算,看看小明做着幾件事需要多長時間?

3、屏幕出現問題

找學生演示,説理由,選出最優方案!

(四)、練習鞏固

1、做一做第2題

2、合理安排時間——做飯

3、做一做第3題

(五)課堂小節: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穫?

説課稿 篇7

一、課題引入

隨着現代高科技的不斷髮展,各種先進的傳媒相繼進入了課堂。運用現代的聲像視聽,三維動畫等手段導入新課,對課堂教學是一次重大的變革。我在教學本文時,首先讓學生觀看一段錄象:五光十色的海水,嬉戲的魚羣,蠕動着的海蔘,披甲的龍蝦,美麗的珊瑚,海灘上各種各樣的貝殼,龐大的海龜,不計其數的海鳥…學生一邊觀看這些奇妙的海底世界的景象,一邊聽解説員的解説,深深地陶醉在如此繽紛的神奇世界之中,產生了新奇感,激起了濃郁的學習熱情。此刻,我抓住時機,説道:這就是富饒的西沙羣島,同時板書課題,導入新課。這種運用現代媒體手段,創設意境,由畫入文的導入方法,促使學生產生渴望學習的內趨力,形成學習衝動的教學效果。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對所見所聞的觀察、傾聽和體驗,猶如通向美的世界的窗口。”所以我認為很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教會孩子能看到美和感受到美,而待他們有了這些能力之後,則要教會他們保持心靈的讚美之情和善良之意。在本課一開始,我採用錄象創設情境,可以使學生沉浸在美好的意境中,情感處於最佳狀態,再通過教師充滿感情的語言的啟迪引導,學生就會展開豐富的聯想,腦海中就會再現生活和自然的美景,從而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感的滋潤。

二、教學思路

這篇課文內容具體,層次清楚,語言生動,富有吸引力。針對《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中三年級閲讀教學的要求:“繼續學習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詞語,學習分析自然段,歸納主要內容。”

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難點:通過閲讀課文,理解重點詞語,瞭解每個自然段的意思,體會西沙羣島的美麗和富饒。大綱指出,要處理好語文課整體和部分的關係,一般地説,可以按照由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的順序進行教學。為了突破以上重難點,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我將整個教學過程分為三部: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二〉抓住重點,品詞析句。

〈三〉朗讀課文---加強語感的訓練。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讓學生通讀全文,瞭解每段的大意,並用自己的話説一説。這是從課文整體入手,目的在於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瞭解作者是從“地理位置,總的特點→海水→海底→海魚→海灘→海島→保衞建設海島的人們”這幾個方面來介紹西沙羣島的。

〈二〉抓住重點,品詞析句

1、讓學生默讀第一自然段,通過看地圖瞭解西沙羣島的地理位置,知道什麼是羣島,向學生滲透南大門的含義,同時明白“風景優美,物產豐富”是西沙羣島總的特點。

2、自讀第二自然段。我在教學中,從三個層次入手:

〈1〉你從哪兒看出海水五光十色,瑰麗無比。要引導學生先讀,明白課文具體描寫了海水的各種顏色,有深藍的,綠的,淡綠的,杏黃的。一塊塊,一條條,相互交錯着。學生把這些詞句聯繫起來,想象海水呈現的各種顏色互相交錯的景象,就比較具體地理解“五光十色”的意思了。此外還可採用填空的形式來訓練。

〈2〉再弄明白,哪兒水深,哪兒水淺,與地形聯繫起來,加深對“瑰麗無比”的深入理解。從而體會出海水給人帶來的神奇之感

〈3〉思考:海水為什麼會五光十色呢?引導學生理清第1、2句與第3句之間的因果關係。為此,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習:因為海底(),有( ),有( )海水(),所以從海面看( )。通過這個練習,使學生懂得海水的顏色與海面的深淺息息相關,感受祖國南海優美迷人的自然風光,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同時對學生進行了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

3、朗讀第三自然段。由於本段內容較簡單,為了解學生的掌情況,我設計了下面這個填空練習:海底的巖石上長着()的珊瑚,有的像( ),有的像( ),( )到處都是,大龍蝦的樣子( )。小學生抽象能力不強,在這段教學中,我採用多媒體畫面放映出各種各樣的珊瑚,讓學生用手勢、動作演示出珊瑚的形狀有的像綻開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學生情緒特別高。給學生一定的學習自由度和思維空間,運用電教的直觀性和可操作性代替教師枯燥的解説,使學生遇到難點時迎刃而解,這樣真正做到了教師輕鬆地教,學生愉快地學。他們通過自身的活動展開積極的思維,使畫面形象與文字形象得到了統一,使學生深刻地體會到海底不僅景色美麗,而且物產豐富。

4、默讀第四自然段。讓學生用直線把説明魚多的詞劃出來。通過理解成羣結隊等詞語,體會出魚的種類多。在此基礎上提問:這段除了寫魚多你還看出了什麼?讓學生體會魚的動態美。利用多媒體畫面放映出各種各樣正在嬉戲的魚羣圖。我這樣設置教學環節是因為電化教具的應用使教學效果聲像化,它們能化靜為動,化平面為立體,化不可見為可見,使教學活動有聲有色,使兒童身臨其境,多種感官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使他們越學越愛學。齊讀最後一句話,提問:誰能把“多得數不清”與“一半是水,一半是魚”聯繫起來提出問題。學生會説:既然説魚多得數不清,為什麼又説一半是水,一半是魚呢?變老師的問為學生質疑。亞里斯多德有句名言:“思維從疑問和驚奇開始。”讓學生自己質疑,帶着問題再讀書思考,想辦法解決,説出對問題的理解,體會到文中的“一半是水,一半是魚”並非真的一半是水,一半是魚,而是進一步説明西沙羣島的魚的數量之多,從而體會到這裏物產豐富。

5、分組自學五、六自然段。討論:你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這裏景色美麗,物產豐富?一是讓學生讀明白每自然段寫的層次,二是抓住語言因素體會出這裏景色美麗,非常富饒。 為了使學生能提綱契領的掌握第五自然段的內容,便於理解本段,又能使學生在寫作文時做到有條理地進行敍述,我設計了分層這一步驟,讓學生先找出本段向我們介紹了哪些事物,學生很容易就會找出貝殼和海龜兩種事物,為此,就可將本段分為兩層。再引導他們抓住重點詞句,將這些詞句恰當地連接起來,歸納段意。這可以和訓練學生抓住重點詞語的能力結合起來,以減輕初學歸納段意的難度。在第六自然段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這段中每句話是圍繞什麼寫的,是怎麼連起來的。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6、反饋質疑,體會富饒,對結尾段加以理解。讀最後一段:為什麼西沙羣島必將更美麗、富饒?引導學生體會出這裏的人民勤勞勇敢,感受到西沙羣島的景美、人更美。深挖教材,培養學生的學習的熱情。引導學生聯繫思想實際談認識,讓他們萌發“學好本領,建設祖國”的遠大理想。

〈三〉朗讀品味—加強語感的訓練。在本課教學中,我把指導學生朗讀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全過程,這樣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通過朗讀後,最後讀懂了課文,就會感到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朗讀訓練不僅培養了學自覺讀書的習慣,而且學生的思維、想象、理解、表達能力通過朗讀也得到了綜合訓練。 以朗讀助理解,以朗讀促抒情,是學習寫景抒情這類文章的有效途徑。本課我採用“聽讀”、“評讀”、“引讀”、“對比讀”等多種形式訓練學生品詞品句,提高學生的語感能力,從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時抒發學生對祖國寶島的熱愛之情。

三、總結課文

“文章載道,書以明解”,為了使學生真正領會文章內含,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我設計了以下兩個問題:

1、課文是按什麼順序記敍的?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學習理解了是按總—分—總,按地點的變化,抓住事物的變化,抓住事物的特點歸類敍述的。

2、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有什麼感想?引導學生説出:我們生活在幸福的新時代,有老師的辛勤培養,應該好好學習,勇於向上,用自己的知識才華建設更加美麗的祖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總結貴在昇華。結束語我是這樣設計的:同學們,我們學完《美麗的西沙羣島》這篇課文,瞭解了西沙羣島是個美麗、富饒的地方,學習作者按一定的順序具體介紹西沙羣島的風光和物產。瞭解西沙羣島的景美人更美。我想:你們也會珍惜這美好的時光,好好學習,勇於向上,我相信,十年,二十年後,你們一定回用自己的知識才華來裝扮祖國媽媽,將我們的國家建設的更加美麗、富饒。你們能做到嗎?大家一定會齊聲答:“能!”在這羣情激昂的氣氛中,結束本課的教學,不但使學生達到情感上的共鳴,而且也起到了意猶未盡的作用,把教書育人緊緊地結合在一起。

總之,在本課教學中,我遵循《教學大綱》中“整體—部分—整體”的教學原則,在在教學中多處運用多煤體創設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讓學生心馳神注、靜觀默思、思索回味,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自學能力,實踐能力,發展智力,從而實現有效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目的。

Tags:説課稿 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