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精選語文説課稿模板錦集七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3.12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説課稿,編寫説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説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説課稿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語文説課稿模板錦集七篇

語文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小壁虎借尾巴》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二冊第5組中的一篇講讀課文。是一篇科普童話,課文藉助形象化擬人的手法,通過小壁虎向小魚、黃牛、燕子借尾巴的故事,講了魚、牛、燕子、壁虎尾巴的特點,揭示了“動物尾巴都有用”這樣一個道理。文章生動有趣,把小動物有禮貌和它們之間真誠相待的美好形象表述得栩栩如生,符合一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是向學生進行科普教育,發展學生觀察能力、審美能力、朗讀能力的好教材。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本課教材的特點,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0個生字和由生字組成的新詞。

(2)通過看圖,學習課文,理解詞句和每段的意思,瞭解小魚、黃牛、燕子、壁虎尾巴用處,及壁虎尾巴可以再生的特點。

(3)能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瞭解其敍述方法。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習小壁虎借尾巴的經過,懂得魚、牛、燕子、壁虎尾巴的用處,接受禮貌教育。

教學難點:理解小壁虎尾巴的用處和特點。

4、教具準備

小壁虎剪圖、課文錄音、課文幻燈片4框、課件、魚模型。

5、課時安排

整課計劃3課時完成,第1課時初讀課文,認識生字,學習課文1、2自然段,第2課時講讀三至七自然段並指導朗讀,總結全文,激發學生閲讀課外讀物的興趣。第3課時,識記生字的字形,指導書寫,完成課後練習。

二、説教法、學法

本課的教學以“突出一個特色,‘遵循四個原則,落實兩個結合”為指導思想設計教法、學法、以及教學程序。“一個特色”培養學生自讀會讀。遵循哪四個原則呢?

1、“三為主”原則,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語言文字訓練為主線;

2、直觀性原則,充分利用直觀形象、激發興趣、創設情景。

3、文道統一原則,在學習課文時,教育學生講文明、懂禮貌。

4、課內外聯繫原則,讓學生把課堂知識向課外閲讀、觀察、研究這一應用上延伸,開拓視野,增長見識。在目標上落實兩個結合,即學習語文與認識事物結合起來,把握科普童話教學特點,又把語言文字的訓練與邏輯思維訓練結合起來。

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本課的教法主要用導學法即“講—— 扶——放”、直觀法、朗讀式教學法。學法是自讀、讀中思考、讀中討論、舉—反三,貫徹“自讀、會讀”這一精神。

三、説教學程序

㈠情境導入,整體感知。分頁標題#e#

1、導語:

上課開始,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出示 小壁虎剪圖,問:“同學們,你們知道這種小動物叫什麼名字 嗎?”對!小壁虎生來就有一條長長的尾巴,可有隻小壁虎還要去借尾巴,這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到《小壁虎借尾巴》這個故事中尋找答案吧!

2、看幻燈,聽錄音故事,思考:小壁虎為什麼借尾巴,它向誰借尾巴,借到尾巴沒有?

3、自由讀課文,按要求自學。

提出兩個要求:

(1)畫出本課生字詞,注意讀準字音,認清字形。

(2)讀通課文,標出自然段的序號。

4、檢查自學效果。

讓學生根據要求讀課文、使學生讀有目的,能避免單純地、盲目地讀書,從而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讀後進行檢查,及時反饋,可以提高學生讀書的認真的程度。

㈡先扶後放,逐層精讀。

1、尋求壁虎借尾巴的原因。

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後,理清了文章思路:小壁虎為什麼借 尾巴——怎樣借——借到了沒有了。下一步就是深究課文。首先引導學生尋求小壁虎借尾巴的原因,要求學生自由讀第一、二自然段,想一想:小壁虎為什麼借尾巴?學生很快就把借尾巴的原因找到了(一掙,難看)小壁虎怎樣掙斷尾巴逃走的?放課件,屏幕中顯示出:一隻壁虎在牆角捉蚊子,一條蛇悄悄地爬過去,一口咬住了壁虎的尾巴,壁虎用力一掙,掙斷尾巴逃走了。鮮明、活動的畫面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對“一掙”的意思就自然明白了。小壁虎掙斷尾巴後,心情怎樣?指導學生用難過的語氣讀:“沒有尾巴多難看哪!”強調?“多難看”。

2、梳理壁虎借尾巴的經過。

原因找到了,接下來引導學生學習第三、四、五自然段。扣住“怎樣借”重點分析,由於抓學法來學習,設計出“從扶到放”的教學程序:學習第三自然段以扶為主,學習第四自然段採用半扶半放的教法,學習第五自然段,以放手讓學生自學為主。採取這個由扶到放的過程,就是教給學生讀書方法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過程。

(1)以扶為主,領學課文第三自然段。

A、學習第1、2句,出示句式:小壁虎爬到哪裏?看見什麼?通過讀與説,學生弄明白了:小壁虎爬到小河邊,看見小魚搖着尾巴在河裏游來游去,這時教師扣住“搖”字問:小魚為什麼能在河裏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呢?(學生回答是因為小魚搖着尾巴)教師就因勢利導,讓學生用手勢演示“搖”的動作,教師進一步問:寫小壁虎爬到小河邊怎麼要寫爬呀爬?(説明小壁虎爬的時間長,爬的路程長,這為後面突破教學難點:小壁虎尾巴再生的特點,埋下了伏筆)分頁標題#e#

B、學習第3、4句。出示句式:小壁虎怎麼説,小魚怎麼答。學生一下子找出了答案:小壁虎説:“小魚姐姐,您把尾巴借給我行嗎?”小魚説:“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撥水呢。”學生分組讀對話。再出示小黑板,如果小壁虎這麼説:“你把尾巴借給我。”小魚這麼答:“不行,我要用尾巴撥水。”把書上的“對話”跟以上“對話”比較一下,找出不同處,畫上圈。

這樣運用比較法,抓住重點詞句,學生很快就明白小壁虎十分禮貌,稱小魚為“組組”,用“您”而不是用“你”,“行嗎”不是命令,而是徵詢,小魚也不是蠻不講理,她也是實在沒辦法,很為難,並適時指導學生做到與作者身同此境,心同此情,較好地收到教育、教學效果,體現文道統一的原則。

C、出示句式:小魚為什麼不把尾巴借給壁虎?學生通過思考討論得出結論是因為小魚要用尾巴撥水。“撥水”是什麼意思?演示魚模型,理解“撥水”意思。

總結學法:(指着板示的句式)我們學習第三自然段,先學習壁虎爬到哪,看見什麼;再學習小壁虎怎麼説,小魚怎麼答;最後想想:為什麼小魚不把尾巴借給壁虎。這樣的總結,既對小學生了解小壁虎向小魚借尾巴的經過起強化作用,又教給了學生學習的方法,注重了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

(2)半扶半放,學習第四自然段。

A、教師出示句式引讀本節,幫助學生理順序。

B、指導朗讀。

C、討論老黃牛為什麼不把尾巴借給壁虎?

語文説課稿 篇2

 一、對教材的理解與分析

1、本課在教材、新課標中的地位:

《楊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節選自《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諸葛亮智取漢中,曹阿瞞兵退斜谷”,本文敍述的是魏蜀漢中爭奪戰最後階段,曹操軍隊撤退前的情況,本文從不同側面展開了曹操和楊修的矛盾衝突,生動地刻畫了人物的性格。

第五單元是古代白話小説單元,所選課文均為古典小説名著,從設計意圖看,絕對不僅僅是讓學生了解課文中所涉及的內容。而是讓學生“窺一斑而知全豹”,培養學生品讀古典文化精粹的能力,調動他們閲讀的興趣。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通過人物的言行,結合人物所處的具體環境,把握人物的個性特點。”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而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説出自己的體驗。”

2、本課知識點與前後知識點的聯繫:

《楊修之死》是一篇古代白話小説,語言表達上有較強的文言色彩,而內容上又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語言的文言味不是本課的重點,這裏不再贅述。就小説閲讀課而言,要求學生在瞭解背景的基礎上,通過梳理情節,概括內容,歸納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徵,這是小説閲讀的一種基本模式。這節課也將採用這一方法。這既是對前面所學小説閲讀方法的鞏固,也是對今後小説閲讀教學的延伸。

3、對教材的處理:

作為名著中的名篇,《楊修之死》選入中學語文教材為時已久,在學習這篇老課文時,怎樣做到略有新意,老文新教呢?我進行了一些不夠成熟的嘗試。

因為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對於課文中存在的較多文言語句,要求學生在早讀課時充分預習,通過小組合作交流,不理解處教師及時點撥明確,課堂上就基本不涉及字詞句的講解。幾乎將所有時間都用在對文章的理解分析與探究上,以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對於小説的內容把握,《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對於藝術性很強的小説,學生本身就具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本課中對楊修死因的爭論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學生往往會有一些富有個性化的獨特見解。(教師課前要求學生結合課後習題一對文章內容進行了充分的預習。)這又有效地促進了學生感悟到語文課堂學習的樂趣。因此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積極發揮“導演”的作用,靈活挖掘教材內容,設置課堂情節,讓學生圍繞有價值的問題深入探討,從而使學生真正從被動接受的對象轉化為主動學習的主人。

至於教學環節的安排中,是先概括曹操、楊修的人物形象,再探討楊修的死因,還是先探討楊修的死因,再概括曹操、楊修的人物形象?我的考慮是,在學生充分探討楊修死因的基礎上,再讓學生提煉人物形象,更符合學生的認知習慣。若先概括形象,則學生在探討死因時就不太容易形成不同的看法。

最後的拓展遷移部分,實際上是希望學生從楊修之死中得到一些人生的啟示,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重視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引導,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

二、目標的設定

1、基於以上分析,設定本節課教學目標如下:

⑴ 知識與能力目標:

① 理清文章脈絡,能夠簡要概括事件要點。

② 能用自己的語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楊修的性格。

⑵ 過程與方法目標:

① 學習通過矛盾衝突刻畫人物性格特徵的寫法。

② 探究楊修死因,培養學生收集、歸納、整理信息並能口頭表達自己見解的能力。

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感受中國古典小説的豐富底藴,激發學生閲讀古典小説的興趣,從而熱愛祖國的傳統文化。

2、重點、難點的.確立及依據:

在“對教材的理解與分析”部分提到:“在瞭解背景的基礎上,通過梳理情節,概括內容,歸納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徵”。“對楊修死因的爭論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學生往往會有一些富有個性化的獨特見解。”因此,本節課的重點確立為:

⑴ 理清文章脈絡,能夠簡要概括事件要點。

⑵ 能用自己的語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楊修的性格。

教學難點確立為:

探究楊修死因,培養學生收集、歸納、整理信息並能口頭表達自己見解的能力。

 三、學法設計

1、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

學生在初一初二已接觸過小説,並在本冊書第三單元專題學習過,對小説有了一定的閲讀能力,通過教師的點撥、啟發,應該能夠在瞭解小説背景的基礎上,通過梳理情節,概括內容,歸納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徵。

2、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障礙:

對古典文學名著積累不足以及對小説所體現的三國時代的背景認識不足是學習本課的一大障礙,尤其在探討楊修死因以及概括人物形象時,學生往往會侷限於課文之中或對文章進行表面化的理解。

3、學生學習本課知識應採用的方法:

學生課前結合課後習題一進行充分預習,把握小説主要內容並對楊修死因能有自己的認識,為課堂中的探究討論打下基礎。課堂上通過學生的學生主動參與和合作探究,,對問題各抒己見,再輔之以教師適時地點撥歸納。從而讓學生更快更好的接受知識、培養能力。

 四、教法設計

1、教學思路和教學環節安排:

情境導入──初讀課文(把握情節)──再讀課文(探討死因)──研讀課文(概括形象)──拓展遷移──作業佈置

2、重難點突破方法:

⑴ 設疑激趣法,教師充分挖掘教材內容,設置課堂情節,讓學生圍繞有價值的問題深入探討。

⑵ 引導點撥法,在探討楊修死因時,學生可能會談的不夠深入,就需要教師適時地點撥引導。

3、導入和過渡的設計:

由《三國演義》開篇詞(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導入,進入情境。

各個教學環節的國度,則根據上下環節的內容,或設疑或總結,自然過渡。

4、教輔手段的運用:

本節課之所以選用多媒體課件教學,一是多媒體教學形象、直觀,圖片、聲音的選用能更好的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提高學生的課堂關注度,使學生更快、更好的進入到課堂情景中;二是教學環節、教學內容清晰明瞭,更易把握。

五、作業設計

1、作業設計目標及意圖:

⑴ 以《從楊修之死所想到的》為題,寫一段話,談談你的認識。200字左右。

⑵ (選做)歷史上的曹操和《三國演義》中的曹操形象並不相同,結合你的所學,以《我眼中的曹操》為題,寫一段話。200字左右。

作業一,學生上課時已進行了一定的探討,應進一步深入思考,形成文字材料,對學生的觸動更大。

作業二,對學有餘力的學生而言,結合《觀滄海》、《短歌行》以及正史中的曹操形象和小説中的曹操形象進行一番比較,應該會更好的認識到《三國演義》這部小説“擁劉反曹”的傾向。

2、難易梯度和針對性:

作業一相對較容易,學生有話可説。

作業二需要學生有一定的閲讀積累,並能對問題有自己的思考和見解,有一定的挑戰性。

語文説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童話故事。寫了小花鹿來到繁華的城市後得了空氣的污染過敏症,回到山村後,便將山裏的新鮮空氣運送到城裏出售,開設了“新鮮空氣專賣店”,生意興隆。幾年後,城市裏到處山綠化,空氣變得清新了,人們再也不買小花鹿的新鮮空氣了。文章通過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説明了城市綠化對淨化空氣所產生的作用。

二、學情簡介

通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學生有了一定的識字量,為閲讀奠定了基礎。但對個別讀音、字形較混淆的生字,學生較易忽略。在前幾課的學習中學生已學會了用部首查字法找到生字,在本課中應將重點落在複習鞏固上,提高查閲的速度。在閲讀上,多數學生能做到讀準字音,不加字,不漏字,按標點停頓。基礎好的還能有感情地朗讀。

三、教法

1、分層識字,突出難重點。

識字教學依然是課堂教學的重頭戲,但必須以培養學生識字的能力為本。導入新課時,學習了鹿、呼、吸。自學交流時,學生自學了“深、樓、市、汽、喘、專、店”生字教師有意識地分層次滲透在課堂教學中,有的突出的是讀音,有的突出字形,有的重點訓練查字典,如自學反饋時,通過查字典來了解“喘、深”的讀音,能選擇“深山”中“深”的解釋條。

2、朗讀為本,注重實效性。

教師在朗讀的設計上,要體現實效性,讀有提高,讀有收穫。每一次讀目標要明確,且目標要有層次感,螺旋上升。

3、訓練説話,紮根於文本。

“説”的能力培養,並不應侷限於説話課,應體現在每一堂語文課上。教師應善於挖掘每一篇課文中説的因素,讓説話的訓練紮根於課文。文中最後一節:“人們再也不來買小花鹿的新鮮空氣了。”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文中內容及綠化與城市空氣的關係展開想象:這時大家為什麼不去買小花鹿的新鮮空氣了呢?既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又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四、學法

課上為了理解“偏僻、繁華”的含義,以及植物帶來了新鮮空氣這一主題。教師出示了多幅圖片,讓學生進行比較。只有平時注意培養學生養成仔細觀察的好習慣,學生才能學有所獲。

五、實施

根據單元目標,在教學設計時,重點關注這幾個方面:

1、生字教學的層次性。

2、朗讀訓練的時效性。

3、説話訓練的合理性。

4、激發情感的自然性。

具體實施如下:

1、以問題帶出課文的學習。

課堂中,學生帶着“小花鹿怎麼會想到要賣空氣?”這個問題整體進入課文的學習。而後學習5、6小節時,又問小花鹿賣空氣受人歡迎嗎?再讀課文,通過反覆朗讀,在説話訓練的基礎上,瞭解了綠色植物的作用。

2、説話訓練,拓展思維。

本課有好幾處説話練習,如説説“人們不買小花鹿的空氣了,他們會怎麼説?”“讀了課文,你懂了什麼?”等,都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想象能力,鍛鍊了口頭表達能力。

語文説課稿 篇4

一 、説教材

1、教材內容

本課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菁菁校園”,本單元主要以校園歌曲為主愛國是具體的,本單元啟發孩子們從身邊和他們熟悉的生活中,體驗生長在偉大的祖國的懷抱裏多麼美好,多麼令人自豪。“多麼好”的底藴,就是為祖國母親喝彩,感受祖國到處都洋溢着希望的陽光和青春的力量。教學活動的整體設計圍繞“體驗我們生活的快樂”這個主題展開。本課選取了以學唱《校園的早晨》為教學內容。

2、教材分析

本課所選的音樂作品是清新活潑的校園歌曲《校園的早晨》,該歌曲有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和音樂人高楓共同創作,80年代曾經在我國校園內分靡一時,現在仍在傳唱,最初是男女二重唱,後有多種版本出現。歌曲的旋律清新活潑、優美動聽。

二、説教學目標

1、 能力目標:能用輕快明亮的聲音演唱歌曲《校園的早晨》。

2、 認知目標:知道“從頭反覆記號”和“省略跨越記號”“結束記號”在歌曲中的用法以及正確的演唱順序。

3、情感目標:瞭解校園台灣校園歌曲,感受清新、質樸的風格,領略校園歌曲的生活氣息和藝術魅力。

三、説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準確而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校園的早晨》,通過欣賞《童年》《同桌的你》等歌曲,充分感受校園歌曲特有的藝術魅力。

難點:歌曲中前八分休止和切分節奏的正確演唱以及各樂句間的緊密銜接。

四、 説教法學法

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我以學生為主體、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充分感受音樂的美感。主要通過欣賞體驗法,聽唱法等來學唱歌曲《校園的早晨》,充分感受校園歌曲的生活氣息和藝術魅力。

五、説教學過程

本課的教學評價我是以表揚和鼓勵為主,隨時引導學生在音樂活動中開展自評互評和老師的隨堂評價,以提高學生的樂感和審美能力。我評價他們的重點是能否積極自信的參與音樂表現、能否與其他的同學協作配合.以上是本課的總闡述,不到之處請多多指正。

語文説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單元教學目標:

(1)單元內容:第四單元是反映自然世界的單元。共安排了五篇課文,其體裁、題材等豐富多樣,主題集中,《化石吟》是一首科學抒情詩;《看雲識天氣》是科普説明文;《綠色蟈蟈》是觀察隨筆;《月亮上的足跡》是記敍文;《山市》是一篇文言文,總體上是繼第三單元之後,以對自然界進行科學探索為內容組成。

(2)單元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目標: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知識和能力目標: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提高學生閲讀現代科技文的能力和蒐集篩選信息的能力;

過程和方法目標:練習用較快速度默讀課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內容大意;在探究活動過程中獲得一些蒐集資料和研究問題的方法。

(3)教學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對於本單元教材的處理方面,教參提出了以下幾點意見:

①注意兼顧三個維度,注意滲透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

②淡化文體,強調綜合,以培養閲讀能力和研究能力為主;

③不要把閲讀課上成地理課、生物課或其他科學課;

④多以討論課或探究課的方式來進行教學,目的是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⑤加強課外語文實踐(包括閲讀),開展科學活動;

⑥加強語言積累,讓學生每人備一本“摘抄本”,摘抄優美的詞、句、段。

2、《看雲識天氣》教材分析

(1)內容分析:《看雲識天氣》是一篇舊課文,作者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從兩個方面介紹了雲和天氣的關係:不同形態的雲和天氣的關係;不同光彩的雲和天氣的關係。從寫作上看:.層次清楚,有綱有目;.能抓住雲的特點來進行説明;.語言準確,運用比喻、擬人和排比等修辭手法,把雲寫得生動形象;運用了下定義、列數字、打比方、分類別等説明方法。

(2)教材的處理:這篇課文特點鮮明,做為教學內容來看,切入點很多,過去通常把它當作説明文來處理,學習説明文的寫作方法和説明方法,但從新教材看,第一二冊並不強調文體的學習,強調的是練習學生的閲讀概括和蒐集篩選信息的能力,甚至提出,教學時不必指出它是什麼文體,顯然課文作為教材的功能發生了變化,因此,在教材處理內容取捨方面,我兼顧了兩個方面:一是重點練習學生快速閲讀,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內容大意,提高學生蒐集篩選信息的能力;二是適當複習介紹説明文的文體知識。

二、教學目標

1、練習快速閲讀,概括課文內容要點,理清文章思路。

2、豐富科學知識,提高蒐集篩選資料的能力。

3、積累課文中的比喻句,並領會運用這種修辭方法的好處。

4、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三、課時劃分

第一課時教學目標:

1、練習快速閲讀,概括課文內容要點,理清文章思路。

2、豐富科學知識,提高蒐集篩選資料的能力。

3、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第二課時教學目標:

1、積累課文中的比喻句,並領會運用這種修辭方法的好處。

2、學習課文語言準確的特點,複習説明方法,瞭解本文寫作特點。

第一課時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1、練習快速閲讀,概括課文內容要點,理清文章思路。

2、豐富科學知識,提高蒐集篩選資料的能力。

教學難點:概括課文內容要點,理清文章思路。

四、學情分析:

朗讀能力方面方言較重,對語文學習來説是一大障礙,對課文的整體把握能力比較欠缺,缺乏比較系統的學習方法,因此我在問題的設置和學法指導方面儘量做到具體,注意梯度,易於操作。

五、教學方法

教法:導讀法―――創設情景,指導、點撥。

學法:小組學習和自學相結合,指導學生在小組學習中掌握方法,在自學中實踐提高。

六、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三部分

(視頻:創設情景,激發興趣;圖片:增加感性認識;圖表:提高效率。)

教學環節設計

(一)激發興趣,揭示課題,明確目標

1、播放錄像片段《天氣預報》。

2、談談天氣。(收聽或收看)

3、出示《蘇軾避雨》,引出課題。

4、明確學習目標。

(1)整體感知,概括內容要點。

(2)快速閲讀,理清文章思路。

(3)豐富科學知識,提高蒐集篩選信息的能力。

(設計意圖:由《天氣預報》和《辛棄疾避雨》視頻和動畫片段,創設情景,揭示課題,激發興趣,發佈“張掖天氣預報”這一設計讓學生身臨其境,進入情境獲得切實的感受。通過此環節,引起學生與課文對話的慾望。同時也使學生明白,獲取天氣預報這一信息的渠道是廣泛的,包括電視、電話、手機短信、經驗判斷等方面,要注意從多方面蒐集信息,最後明確本課學習任務是學習《看雲識天氣》,明確學習目標。)

(二)檢查預習,感知課文

1、注音:峯巒 一霎間 預兆 徵兆 瀰漫 輕盈 月暈

2、抽查朗讀:(2)(5)(7)。

3、範讀,練習朗讀:指名1人朗讀。

(設計意圖:旨在掃清閲讀障礙,通過抽查片段朗讀和練習片段朗讀,把學生迅速帶入課文閲讀當中,為進入下一個環節作準備。)

(三)快速默讀課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1、出示問題:快速默讀課文思考

(1)文中哪句話點明瞭“看雲可以識天氣”?

(2)看雲識天氣的基本經驗是什麼?

(3)哪些雲是天氣晴朗的象徵?哪些雲是陰風雨雪的預兆?

(4)我們還可以根據雲上的什麼現象推測天氣的情況?

(5)給課文分段並歸納段意。

2、全班交流。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雲和天氣的密切關係,説明看可以看雲識天氣。

第二部分(第2-6段):具體介紹雲的形態變化,雲上的光彩現象同天氣的關係,從而説明怎樣看雲識天氣。

第三部分(第7段):説明看雲識天氣的意義、方法和侷限性。

(設計意圖:限識5分鐘快速閲讀課文,根據思考題概括課文內容要點,通過分段訓練,理清課文思路,從整體上把握課文。這一環節實際也是訓練學生獲取關鍵信息的能力以及篩選、歸納概括信息的能力的一個過程。)

四、探究質疑,學習看雲識天氣,瞭解雲和天氣的關係

過渡:經驗告訴我們,什麼雲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徵?什麼雲常常是陰風雨雪的預兆?

1、出示圖表,小組合作學習,完成晴天雲簡表。

2、自主學習,完成雨雪冰雹雲層變化簡表。

3、討論:課文是按照什麼順序介紹這8種雲的?

(從高層雲依次説到低層雲,從象徵晴朗天氣的雲,依次説到陰雨冰雹的雲。)小結:這部分作者把雲分為八類,來説明雲和天氣的關係,這樣根據事物的

特點,把事物分成若干類,逐類説明的方法叫分類説明。這樣使讀者更具體、更詳盡、更全面地瞭解事物的特徵。

4、機動部分:自學完成光彩和天氣情況簡表。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通過完成圖表的過程,瞭解各種雲的特徵,重點訓練學生抓住內容要點,篩選信息的能力。分為三大板塊:“晴天雲”部分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後明確,,抓住內容要點,篩選信息,瞭解雲的特徵可以從三方面入手:一是摘錄關鍵詞語,二是根據具體描述進行概括,三是聯繫上下文進行歸納;在掌握了這一閲讀方法的基礎上,學生自學完成“雨天雲”部分,進一步訓練這種閲讀能力。這兩部分教學在學法指導方面體現了教 扶、放的一個過程。通過對8種雲介紹順序的討論,學習分類説明這一顯著的寫作特點。“雲的光彩”部分作為機動內容處理。)

五、課堂練習:選詞填空。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體會課文用詞準確,説明事物生動形象的特點,指導學生課後摘錄,積累課文中的比喻句,為下節課領會比喻修辭手法的好處做好準備。) 9)

六、作業:

1、摘錄課文中用詞準確和生動形象的句子。

2、練習看雲識天氣,輪流發佈天氣預報。

3、以小組為單位,用分類説明的方法,積累有關天氣的諺語。

(整體思路:從課前預習,到課堂學習及課後作業,緊緊圍繞“重點練習學生快速閲讀,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內容要點,提高學生蒐集篩選信息的能力”這一主線展開。)

教學啟示

得:創設了學習情境,在指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方面較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過程較為紮實。

失:理清課文思路這一環節,用時較多(一班7分鐘,二班12分鐘),學生閲讀勾畫的學習過程也有些慢,後面“雨天雲”部分學習沒有全部完成,課堂練習部分有些匆忙,由於時間關係沒有佈置作業。分析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對學生學習能力估計有些高,學情分析做的不夠深入;二是説明學生在把握文章整體的能力方面有較大的欠缺,學習能力有較大的差別。這也啟示我在今後的教學中要進一步加強學法指導和學習能力的培養,要全面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

語文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囚綠記》是蘇教版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課文。它是我國現代作家、翻譯家陸蠡在抗日戰爭爆發後寫成的一篇詠物抒情的散文。本文講述了作者在北平公寓囚禁常春藤的故事,描述了綠枝條的生命狀態和“性格特點”,也寫出了作者的生存狀態和真摯心願,含蓄的揭示了華北地區人民面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苦難命運,象徵作者和廣大人民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囚綠記》其寫景狀物新穎獨特、含蓄藴藉,感情真摯,具有很強的感染力,適合中學生朗讀、賞析,所以,教師應指導學生對其進行鑑賞評價,充分發揮文本的示範作用,實現新課標所規定的教學目標。

二、説教學目標

新課標表明,語文老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必須落實語言素養訓練方面的目標,在教學中要擺正篇章分析與學生感悟的關係,把分析當成幫助學生領悟的手段,而非目的。本文的意思有兩個層面,一個是敍事層面,表現了作者對綠枝條的無比喜愛,一個是象徵層面,即本文的深層寓意。前者意思淺顯,學生通過閲讀可以理解,後者比較含蓄,學生不易把握,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學目標設定為如下3點,並把其中第2、3點作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熟讀文本,把握的結構及作者感情脈絡。

2、品味重要語句,體會作者在文中寄託的對綠的情感,理解綠的內涵,把握主旨。

3、學習本文借物抒情和託物寄意的象徵手法。

三、説學習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這是新課程的核心學習觀念,本教學設計為了切實落實這一理念,將採用儘可能少要甚至不要老師提示的“非指示性教學”。其做法就是強調學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觀點去判斷,用自己的思維去創新,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

2、指導學生在課前做好預習,用圈點批註的閲讀方法進行個性化的閲讀;利用導學案深入研讀課文;利用網絡、圖書等渠道蒐集、整理信息,以拓展視野,激發讀書興趣,拓寬學習渠道。

四、説教學方法

本文篇幅不長,且文字不深,學生基本能讀懂,所以本文的教學時間擬定為一課時。

1、做好學生課前預習。首先指導學生採取圈點批註法閲讀,利用導學案把本課一些問題提示性前置給學生參考,便於學生深入預習。其次要求學生利用網絡、圖書等渠道蒐集、整理信息。如作者介紹、背景資料,以及常春藤的圖片和常春藤的生長特點。

2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本課我試圖用多媒體手段來增加我的課堂容量以及課堂美感。我在課堂教學中利用班班通各項功能和資源,強化了學生對文本的認知。我還在課前精心製做了,鏈接一些視頻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視野,豐富閲歷,擴大知識容量,拓寬學習渠道,力求做到把信息技術和教學深度融合。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一系列問題,配合多媒體引領學生去讀書,去理解,去思考,最大限度的讓學生參與、探究、合作,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五、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多媒體播放《常春藤》詩歌朗誦視頻,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二)、自主學習

課前預習

(三)、初讀課文 整體感知

閲讀記敍性散文,首先要了解的對事件前因後果的敍述過程,抓住的關鍵句子,在此基礎之上理清的結構,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走近那一抹綠

1.綠是什麼?“我”為什麼如此熱愛這抹綠?

2.為什麼要“囚”綠?

3.我“囚”住了那抹綠嗎?

4、找出文中描寫“囚綠”後“常春藤”的形象的語句。從中你感受到作者筆下的常春藤有怎樣的特點呢?

5、人綠對對碰。在“囚綠”的過程中,“綠”與“我”在對峙中進行了怎樣的心理對話?

老師先對學生提出讀書要求:《囚綠記》一文重點描寫的情節是“囚綠”,要把握作者囚綠的原因,應注意文中哪些語言信息?請找出來並做批註。學生自主閲讀、思考、批註,必要時小組討論。整個過程先由學生練習、活動,然後老師發現問題,指導總結。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和老師的指導作用。

(五)、認識那一抹綠

知人論世:聯繫當時的社會背景,説説“綠”的象徵意義,解釋的主題。

小結:

作者通過讚美常春藤“永不屈服於黑暗”的精神,頌揚了嚮往光明、自由、堅強不屈的廣大中國人忠貞不屈的民族氣節,抒發了自己忠於祖國的情懷。

(六)、感悟那一抹綠

本文給你什麼樣的深刻人生啟示?

這個問題設置是為了引導學生對本課內容進行一個課堂總結,引導學生對主題進一步個性化拓展,引導學生思考人生問題,突顯作品的現實意義。

(七)、抒寫那一抹綠色

課文采用象徵手法來描寫景物,試着借鑑本文的寫法,調動你的情感和想象,描寫一種景物,力求寫出景物的象徵意義。

學有所獲,學以致用,以片段寫作方式訓練學生讀寫結合能力,鞏固本課寫景狀物藝術手法的運用能力,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六、説板書

我設計本文的板書,是一棵生機勃勃的常春藤。以作者寫作思路“四綠“(即賞綠、囚綠、放綠、念綠)作為大地,又以“個人”(陸蠡)、“民族”,作為樹幹,再把象徵意義作為茂密的枝葉。一棵蓬勃向上的常春藤就堅貞不屈地挺立在我們面前。我力爭做到簡潔而不繁複,直觀而不費解。

語文説課稿 篇7

一、媒體創設,激發興趣

語文教學中的情境營造不僅在於營造氛圍,還在於語文學習需要薰陶感染。劉老師課堂上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通過視頻,再現了劍龍勇敢搏鬥的場面和霸王龍的兇殘,創設真實的情景,讓生彷彿身臨其境。通過視頻的播放,聲音的渲染,讓學生在感官上有了深層的理解,有助於瞭解恐龍的外形特點及其生活習性。

二、以讀促情,讀中感悟

語文新課標註重讀中理解,讀中體會,讀中感悟,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劉老師讓學生在朗讀感悟中瞭解恐龍。如“望而生畏”“龐然大物”通過聯繫生活和圖文結合,讓學生進行體會,並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表現出來,加深了學生的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

這節課讀的形式較多,但讀的分量和深度不夠,如能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深入課文語境來讀,可能更能讓學生讀出對恐龍的瞭解和喜愛。

三、學法指導,自主探究

學習語文貴在“學”,教師應該“授之以漁”,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慾望,培養自學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劉老師的課堂上,較好的體現了教師由“扶”到“放”的學習方式的轉變,注重學法指導,充分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在指導教學完雷龍後,教師總結學習方法:1.找出特點;2.説明方法;3.讀讀句子。通過指導,出示表格,讓學生自學其餘幾種恐龍,並且滲透説明方法的指導,較好的突破了課文的重點,讓學生有法可依,有法可循,為學生指明瞭方向,樂於並且易於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

四、統領全文,整體把握

語文教學要體現其工具性,對於課文整體性的把握,也是訓練學生概括能力的一種有效途徑。劉老師在上課開始,就讓學生整體把握課文二到四段,找出寫了哪些恐龍,並且出示表格根據不同的標準進行歸類(恐龍和恐龍的親戚,植食和肉食),通過此文轉自斐.斐.園 這樣的訓練,讓學生一下子抓住了恐龍的種類特點和生活習性,充分體現了語文的工具性特點,更好的培養了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的能力。

最後總結全文時,如讓學生根據表格自主歸納所學,可能學生對課文印象更加深刻。

五、積累遷移,練寫內化

小學語文改革的方向是“讀得進,記得住,用得出”。要在充分學習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會用語言文字,鍛鍊語言表達能力。劉老師讓學生以“我是某某龍”的句式進行自我介紹,注重了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

個人以為,如能鼓勵學生用個人語言來表述恐龍的形態、習性等特點,似乎更能體現課堂的語文味。

綜上所述,劉老師的這節課讓我體會很深,我們相信只要不斷的探索努力,我們的語文教學一定會展現一片美麗的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