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高中物理重力説課稿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86W

《重力與重心》是司南版必修1第四章第1節的內容,是本章重要的基礎內容。本章從最常見的重力入手,講授力學的基礎知識,是高中力學的基礎,為後面的學習做好準備,所以本章的教學 關係到高中物理教學的好壞。

高中物理重力説課稿

本節的主要教學內容有:

1.力的描述;

2.重力及其測量;

3.重心與穩度。

本節內容是在初中的基礎上,進一步讓學生領略豐富多彩的力現象,學會基本的力學研究方法,理解重力的大小與方向,並結合重心與穩度,強調與生活的密切關係。結合本節的內容和特點,為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從新課程的“三維目標”培養學生。

按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新課標提出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會用力的圖示和示意圖來描述力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理解生活中測量重力的方法

3.知道重心的概念及均勻物體重心的位置

4.會用簡單器材探究不規則物體的重心位置

5.知道重心與穩度的關係

6.運用重力,重心解決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

用簡單器材探究不規則物體的重心位置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各種力現象的奇妙保持對力現象的探索熱情,體會重力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

高一學生的思維具有單一性,定勢性,並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轉變,由於力的概念比較抽象,在初中已經學習了力的示意圖,進一步擴展重力與重心。本節的重點是力的圖示,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重心與穩度;教學的難點是 重心與穩度。

説教法

物理教學重在啟發思維,教會方法。學生對力的示意圖和重力已有自己的認識,可以作為教學的起點。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力的圖示的描述方法,並通過複習力的三要素來引導學生學習重力的三要素,並通過實驗探究均勻、規則物體的重心位置,再進一步聯繫生活,理解重心與穩度;使學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難點;因此,本節課綜合運用直觀講授法、實驗探究法並結合多媒體手段。在教學中,加強師生雙向活動,合理提問、評價,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

説學法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現代教育以“學生為中心”,更加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本節課教學過程中,在初中的基礎上,複習力的示意圖和力的三要素,來引導學生學習力的圖示和重力的三要素,再擴展到重心與穩度,強調學生學會畫力的圖示,引導學生積極探究不規則物體的重心。巧用提問、評價激活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課堂氣氛,讓學生在在輕鬆、自主、討論的.學習環境下完成學習任務。

説教學過程

從以上分析,教學中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設計如下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大約需要5分鐘的時間)

教師通過(靜態和動態)圖片展示奇特的力現象,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通過幾幅有關重力的圖片來告訴學生今天研究的是最常見的力——重力。把學生的思維帶入課堂。

2.新課教學:(大約需要35分鐘的時間)

通過提問,複習 初中時是怎樣描述力的?(力的示意圖);複習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讓學生學習新的力的描述方法,引出什麼是力的圖示,怎樣畫力的圖示?對於力的圖示,學生常常容易出錯,因此有必要讓學生親自動手畫,而不是隻記住它的畫法。所以教師先舉例(圖4-6 力的圖示)該怎樣畫。舉例(某人用50 N水平向左的力推靜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箱子)並讓學生動手畫,叫兩個學生到黑板上畫,教師評價與分析 學生所畫的力的圖示,指出他們的錯誤,進一步指導學生學習力的圖示的畫法。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思考來獲取新知識。

教師舉例(樹葉飄落等)引出 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重力的概念),讓學生感受重力無處不在。通過力的三要素分別講解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重心)):讓學生討論怎樣測量重力的大小?引出測量重力大小的原理:G=mg,並讓學生知道g值會隨地球上緯度和高度而變化。教師通過作圖的方法來引導學生分析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重力的作用點稱為重心,那物體的重心如何確定?學生閲讀課本、思考、討論,得出有規則幾何形狀且分佈均勻的物體重心是幾何中心;教師提問:沒有規則的物體重心如何確定?指導學生利用懸掛法尋找重心,學生進行實驗,體驗獲得知識的過程。教師把知識擴展到;重心的高低影響物體的穩度,教師舉例説明;學生閲讀課本,利用所學的知識聯繫實際解決問題。 教師總結本節的內容,再進行例題的講解與鞏固,使學生學習的知識具有穩定性。最後佈置作業。(在板書方面:教學中將黑板一半寫概念,另一半用來作圖分析。)

結束語 : 在以上設計中,我力求“以學生為中心”,以物理實驗為基礎,積極倡導學生思考、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同時還要根據學生的需要和課堂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不斷地反思和總結。在此,還請各位老師,領導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