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精華】説課稿範文錦集五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41W

作為一名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你有了解過説課稿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説課稿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華】説課稿範文錦集五篇

説課稿 篇1

一、概述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今天我説課的文章是茹誌鵑的散文名作《故鄉情》,是初中語文第四冊第二十課。屬於略讀課文,根據散文的特點和新的課程標準,我把授課課型定為以學生感悟為主的美文欣賞課。其中的教育、教學理念是把教師分析變為學生感悟。下面根據這種理念分析教材和學生情況,把教學程序安排為讀、悟、遷、用四步。

二、對教材分析

本冊書第四單元是以遊記為主的散文單元。《故鄉情》這篇散文文質兼美,抒情性強。既具有記遊散文必要的“行蹤”這條明線,還有一條對故鄉深情熱愛的情感暗線。而本堂課的重點正是要讓學生能理解認同作者的這份“故鄉情”;將現實的故鄉與夢中的故鄉巧妙穿插融合在一起,這是學習的難點。對此難點實際操作時可輕輕點破。事實上,如果機械地讓教師去分析課文中的情,既不能體現略讀原則,最主要的是恐怕學生很難真正投入和理解,很難與作者達成“共鳴”。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説過:“教學的藝術不僅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在縱覽全文的基礎上,讓學生放飛思維,放手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支撐自己觀點的材料依據,培養學生的自主、自能、自立的研究性學習精神。

初中語文教學的難點之一是散文的解讀,我們常常感歎現在學生不解“人情世故”,訓斥學生閲讀題做得 “詞不達意”,作文“文不對題”,其實,這與教師長期“滿堂灌”的教學方法有着莫大關係。教師如果越俎代庖,講課一言堂,就剝奪了學生見新芽而萌生希望,登泰山而知頑強的機會和權利。同樣,對於課文《故鄉情》,教師即使分析得再精確,也無法讓學生深深融入作者濃得化不開的故鄉情,無法體會到文中的那“烏蓬船”“老船伕爽朗的鄉音”在一個從未回到過自己故鄉人的心中所激起的“千層浪”。有名家説過“真正的散文是充滿詩意的,就像蘋果汁一樣”。因此,教學的原則就是引導學生感悟,在這樣的審美性學習、研究性學習中學生才能去品嚐到那甜美的果汁和昇華到美的境界。

三、對學生的分析

初二的學生積累了初一和初二已學的散文知識,也具有一定的社會知識和生活經驗,我引導學生憑藉這些知識經驗。欣賞文學作品在逐步的情感體驗中,初步領悟作品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對社會、對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説出自己的體驗。這樣教學才符合新教學綱要的要求。

四、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原則和分析,確定教學目標:

1、通過引導感悟課文,使學生深刻體會到作者對故鄉的深情,從而培養學生對故鄉、對祖國、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2、掌握線索的結構作用。

3、通過學習本文能夠較熟練地説寫遊覽見聞。

五、教學重點、難點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學會感悟,即通過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思、所夢來感悟作者真摯、熱烈、深厚的故鄉情。只有重點正確和明確了,各種教學方法才有生命力。

教學難點之一是那幾段夢境描寫與“我”的成長經歷和歷史背景如何巧妙交融;其二是作者認為“説不清,難以言傳”;其三是作者説“美的,不夠美的,都一樣”熱愛。

六、教學構思與設計

總體構思是教師引導學生分四步,讀、悟、遷、用,練習讀、看、説、寫的能力。

第一步是讀,課文篇幅較長,內容豐富,教者可指導學生加強課前常規閲讀,教學中開發利用教學資源,引進現代化教育技術,運用多媒體播放課文背景風光,使學生很快融入情境,走進作者的“故鄉”,觸景生情,在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中,從第4節初訪故鄉入手,讓學生很快從文中拎出作者的行蹤路線,整體感知把握全文。接着分四人小組討論,“我”在這一路上所見、所聞、所夢(當然所夢應從村尾開始),對照多媒體的版書補充。第二步是悟,也是本課重點,讓學生從作者行程中的所見、所聞、所夢中找出一至二個你認為最感興趣的人事景物,思考並用自己的語言説出作者昇華了什麼感情,怎樣昇華的,你有何感情,並對照共鳴。給學生以充分的思考時間對照討論,讓學生慢慢地、充分地感悟文中這條無處不在的“故鄉情”的主線。在學生認同並昇華的基礎上,輕巧地點破三個難點,乘勢而上,推出第三步:遷。教者再用多媒體播放學生家鄉的風土人情片,讓學生從片中找自己最感興趣的景、人、事,提升自己對家鄉、對生活的熱愛之情。第四步是“用”,為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教者提供幾個情景交融的小語段,讓學生解析寫景原理,再填寫其中的“抒情”部分,並佈置相關作業。

七、教學過程

1、導語:同學們,我知道我們每個同學都熱愛自己的故鄉,今天讓我們隨著名作家茹誌鵑去免費參觀她的故鄉,再品她對家鄉是一片怎樣的深情。請打開《故鄉情》這篇課文。

2、多媒體播放“紹興風土人情”片。

3、讓學生理出“我”的行蹤

初訪途中→村子→村尾→小鎮→返回的路上

4、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整理各個地點所見、所聞、所夢。

5、教師運用媒體打出板書,學生對照。

6、組織討論:學生從各個地點所見、所聞、所夢中自選一至兩處反覆自讀,説出昇華了什麼感情,是如何昇華的,實現審美感悟。

7、在感悟的實踐之後,師生歸納感悟的要領。

8、師生巧破難點,一是感情濃得化不開,二是對故鄉由落後走向繁榮美好的憧憬。學生朗讀回味。

9、播放本地風土人情片。

10、組織學生討論自己對片中最感興趣的景物人事,抒發感情。

11、課內遷移練習,學以致用。

12、教者歸納總結。

八、佈置作業

(1)課後再反覆閲讀本文,回味體驗其中那濃厚“故鄉情”。

(2)仿寫一篇《我的家鄉》作文,用真情實感串聯起家鄉的風景人物,“一枝一葉總關情”。

説課稿 篇2

一.教學分析

(一)教學分析之教材分析

1.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手拉手,好朋友”的主題引導其學習設計連續紋樣。

2.提出“如何用簡便的方法剪出手拉手的人”問題,把學生的學習活動切入到探究當中來。

(二)教學分析之學生分析

二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造型能力已經有了相對的基礎,特別是他們喜聞樂見的手工製作活動使其對美術學習的興趣更加濃厚。

(三)教學分析之教學環境分析

本課將選擇多媒體教室環境。美術學科的特殊性,需要給孩子們提供直觀形象的動畫效果,有利於掌握教學中的重難點;圖片信息,有利於開拓思維,提升審美情趣。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學習連續紋樣的基本知識。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研究探索,啟發學生正確摺疊紙張,設計、製作出有趣的連續紋樣。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剪紙製作手拉手的好朋友,學生感受友情的温暖。

三.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學習連續紋樣的基本知識,用折、剪、添畫的方法制作一組手拉手的好朋友。

(二)教學難點:

能用正確的方法摺疊紙張,使剪出的事物是連在一起的。

四.教學過程

(一)引起活動(激趣感受)

1.課件出示兒歌《找朋友》。

(設計意圖:利用兒童喜聞樂見的童謠形式創設輕鬆的課堂氛圍,讓小朋友們跟着唱一唱,和同學們手拉手,為本課做好情感鋪墊。)

2.與小朋友交流:平時如何與好朋友相處的。

(二)展開活動(探究嘗試)

1.遊戲“尋找祕密”。

(1)尋找祕密一。

出示課件:請小朋友們仔細觀察老師的四個小紙人,問學生“誰能幫助老師把他們變成手拉手的好朋友”

(出示“妙妙”工具箱,選擇其中的工具,教師示範粘貼好。)

(2)尋找祕密二。

問學生“老師的這四個小人都是一模一樣的,誰知道老師是如何做到的呢?”

教師總結學生的回答,並示範剪出紙人。

教師故意出錯,剪出來的紙人不是一個一個的,而是直接連接起來的,問學生“哪種方法簡單,想知道是怎麼做到的嗎?”

出示課件:找到三幅圖的不同之處在哪裏,教師點動鼠標,畫面動起來後呈現出作品,再請學生探究出不同之處的原因,然後及時讓學生動手剪出一組簡單的手拉手的小朋友。

(設計意圖:新課程理念下的美術課堂是能讓學生主動探究的課堂,通過尋找祕密的遊戲,激發學生進行主動探究的能力。根據二年級小朋友的年齡特點,在這裏藉助ppt,用直觀的形象引導學生仔細觀察,主動探究,找出問題所在,從而更清晰地掌握教學難點。)

2.交流剪紙心得

教師請一個剪得較好的學生口述自己的剪紙過程,説説為什麼剪出來就手拉手的。師生交流手拉手的祕訣:在選擇的時候,要選小朋友的兩隻手都是伸出去的,這樣剪出來的小朋友就都能手拉手啦。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到台上為大家重複口述製作方法,找出“要讓每個紙人都手拉手,成為好朋友,要注意什麼?”學生經過自主探究,自然而然地掌握了這一知識點。本環節真正激發了學生的潛力,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有更多實踐的機會,有更大的創造空間。)

3.欣賞作品,拓展思維。

(1)出示ppt,學生欣賞作品一、二、三,學生觀察並思考這跟剛剛動手剪出的手拉手紙人有什麼地方不一樣。(教師在學生們討論後,帶領學生共同總結,同時教師指導添畫的基本方法。)

(設計意圖:通過遞進式地欣賞作品,教授了學生如何進行添畫,輕鬆提升了“手拉手紙人”的製作難度,符合二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同時開闊學生的思維,使學生了解到能夠“手拉手”的,不僅可以是小朋友,還可以是其他種類的事物。)

(3)學生討論“你想表現的好朋友是誰或者是什麼,如何添畫,如何解決拉手問題?”

3.動手實踐,嘗試體驗。

(1)鼓勵學生用折、剪、添畫的方法制作一組手拉手的好朋友。

(2)學生創作,教師巡迴指導。

(三)分享活動(展示評價)

1.創設情境,請小朋友主動地表達自己的作品,為什麼好,好在哪裏?

2.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件作品,為什麼喜歡?哪裏值得自己學習?

(四)延伸活動(欣賞昇華)

1.蒐集民間剪紙藝術作品圖片,下一課時與同學們相互交流、討論。

2.德育滲透。

教師總結:不僅學會了做“手拉手,好朋友”的剪紙作品,還懂得了好朋友之間要團結友愛,互相幫助。

(五)收藏作品,整理教室

説課稿 篇3

一, 説教材:詩歌是文學女神桂冠上璀璨的明珠本單元所選的這幾首現代詩,它們的創業背景不同,風格情景不同,但都屬於抒情詩其中有抒發對歷經磨難而又經歷磨難而又充滿希望的祖國的摯愛之情,有表達了孤身居住孤島的遊子對家鄉的思念以及對祖國統一的期盼;有謳歌了青春,謳歌了希望,傾訴童年的夢想作者艾青,現代詩人,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曾赴法國學畫,後開始詩歌創作,回國後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被捕入獄,在獄中寫了詩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舉成名這首《我愛這土地》寫於風雨飄搖的1938年,那時日寇的鐵蹄正肆虐着祖國詩人面對山河破碎,無法抑制內心的拳拳愛國之情,報國之心,於是拿起筆,毅然投身抗戰洪流,寫下這首詩

二, 説目標:(教學目標)

1, 蘇霍姆林斯基:我一千次地確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的全面智力的發展所以我們不能忽視詩歌的審美作用可以借詩歌來濡染心靈,陶冶情操,培養純正的趣味,提高學生的文學綜合素養,特別在這首詩中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

2,思想品德目標:讓學生體會詩中表現的對歷經磨難兒又充滿希望的祖國的摯愛之情

3,知識掌握目標:瞭解詩歌的特點,通過朗讀,背誦,拓展閲讀來培養閲讀詩歌的興趣

4,能力目標:能把握詩歌的意像,能體會詩歌 的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學會欣賞詩歌

三, 學情分析:本人所教學的班級是初二年七八兩班,這兩個班學生的基礎不夠紮實,理解能力並不高,特別是學生的厭學情緒較濃而且互相影響教學時不能只做純粹的分析,還應融會貫通促進學生理解接受

四, 説教法:1,本問的教學重點是朗讀品味詩歌,因此應先教給學生詩歌朗讀的具體方法,讓學生在朗讀中做到情感的遷移

2,本文的教學難點是意象的分析,即從意象入手引起學生的聯想與想象

3,合作探究;重視學生的參與合作,啟發學生智慧的火花,讓學生去探究,以此來突破:“欣賞文學做婆娘,能設身處地地體驗和理解作品”這一難點,從而體會詩的內涵

五, 説學法:1,重視學生的實踐調查:學生從調查學習入手,調查作者和寫作背景有關的材料,在調查中形成對詩歌的自我理解

2,多朗讀,朗讀中體會詩歌濃郁的情感,從而體會美感

3,把握意象分析意象,發揮自己的想象能力,完成請感的遷移

六, 教學設計

1, 介紹作者以及寫作背景:先由學生談談課前預習情況,談談收集到的關於詩人艾青,關於詩歌的寫作背景的資料,教師做必要的補充,強調創作的時代特點

2, 聽錄音,指導朗讀,注重分步驟朗讀

A,讀準字音(方法:學生讀,教師指導)桂冠( ) 璀璨( )謳歌( )洶湧( )

B,讀準節奏,學會斷句,學會讀輕重音(結合附文教師指導朗讀,學生討論,讀對讀懂)

教師示範一例: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詩句中“也”“嘶啞”“歌唱”應重讀,因為他們能突出抗戰時期悲壯的時代氣氛,也是“悲哀的詩人”(詩人自稱)所具有的特殊的氣質和個性的深情流露因而讀重音的應是最能體現詩句感情的字詞根據詩句的意義來劃分停頓,即斷句為: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其餘有學生討論劃分,教師點撥全詩的節奏如下(展示課件)

假如我是一隻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着的土地

這永遠洶湧着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休止息地吹颳着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温柔的黎明···

——然後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

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C,教師導讀深入內容

提問:詩人説“我愛這土地”就是熱愛祖國,詩如何講“土地”與祖國相聯繫起來呢,這就是運用了象徵手法象徵:象徵與意象:象徵就是根據事物之間的某種聯繫,藉助某人某物的具體形象(象徵體),以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而所藉助的具體形象我們稱之為意象詩歌常藉助意象來抒發作者的主觀思想感情

本文意象象徵義分析:

土地這個意象象徵了祖國象徵了中華民族,鳥這個意象象徵了詩人自己,河流風這個意象象徵了我們民族的反抗精神

黎明象徵瞭解放前象徵了光明與希望,讓學生理解把握意象,指出意象的使用是詩人用來表現自己,表達感情的一種方式,是詩人感情的寄託

D,課外拓展:(教師展示課件材料)

以下是我寫的一首淺顯的小詩《紙鶴》,請同學們找出詩中使用的意象,並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適當討論)

課間時

我疊了一隻紙鶴兒

它雪白雪白的

沒有一些兒顏色

但它——有一對可愛的翅膀

站在陽台上

我放飛我的紙鶴

它飄飄搖搖

隨風兒起起落落

終了時,卻落在了污渠裏

哦,我的紙鶴

我終於明白

夢其實只是一種美麗

(提示:詩歌借紙鶴這個意象,來表達理想與現實的衝突,紙鶴象徵着夢想)

E,作業設計:

課內作業:背誦這首詩,並能準確默寫

課外作業:合作探究找出郭沫若《爐中煤》詩中的意象,並能學習體會詩中藴涵的感情(印發材料)

附文: (女郎——象徵所摯愛的祖國,煤——詩人自己,我為了我的祖國身心憔悴,形容枯槁,表現對祖國的摯愛之情)

一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辜負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負了我的思量我為我心愛的人兒,燃到了這般模樣

二 啊,我年青的女郎!你該知道了我的前身?你該不嫌棄、我黑奴鹵莽?要我這黑奴底胸中,才有火一樣的心腸

三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棟樑,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見天光

四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自從重見了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鄉,我為我心愛的人兒,燃到了這般模樣!

七, 板書設計: 我愛這土地 艾青

朗讀感情基調:深沉悲愴

意象 與 象徵

土地 —————— 祖國大地

鳥 ——————詩人自己

河流,風 ———————反抗精神

黎明 ———————解放區(光明與希望)

説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花潮》一文是我國現代作家李廣田於1962年寫的散文,記敍的是作者在春天的昆明圓通寺看到的海棠花開的盛景,讚賞了美妙的春光和社會的平和安詳氣氛。課文詞彙豐富,句式多變,文辭優美,適合學生反覆誦讀。

二、説目標:

認知目標:

1、學習理解“炫耀”、“鼎盛”等詞,讀通課文,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2、研讀第四自然段,在自主研讀、自讀自悟、誦讀表達中,體會“花動如潮,花多如潮,花盛如潮,花聲如潮”,領略海棠花美麗與生機。

3、培養質疑的能力,並能通過研讀課文,解決問題。

技能目標:培養學生養成主動讀書思考的良好習慣,

情感目標

1、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感受海棠花的美麗與生機,感悟生命的魅力。

2、通過情景創設,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三、説教法

1、整個教學過程,從課題入手,指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式學習,從課題入手,為什麼稱花為潮?課文哪些地方讓你感受到花如潮水一般?引入課文重點段(第四自然段)的學習。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通過閲讀思考、討論交流加以解決,還啟發學生哪些地方感受到的,你是怎麼感受 的,幫助學生温故知新,樹立學習信心,總結學習方法,培養自學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運用電教手段,採用情景教學法,讓學生心有所感,情有所依。

3、朗讀體會法:通過抑揚頓挫,聲情並茂的朗讀,幫助學生體會語言的優美,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語感訓練。

4、在品讀句子中,設法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感受海棠花如潮的氣勢,感悟生命的無窮的魅力

5、培養質疑的能力,並能通過研讀課文,解決問題。

四、説學法指導

1、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重視知道學生自讀、自悟,讓學生在自主探究模式中,提煉主線,設計研究問題,引導學生自讀探究,並在交流中落實訓練點。

2、在理解感悟的基礎上,知道學生通過朗讀,加深課文的理解。

3、啟發學生進行想象,加深學生對句子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讀。

五、説教學流程:

一.由“潮”切入,揭示課題:

1. 師:(板書“潮”),同學們看到“潮”,你的腦海裏會出現一幅怎樣的景象?

2. 小結過渡:今天我們要去欣賞另一種特別的潮——(花潮)。

3.讀課題,看到“花潮”這個題目,你有什麼疑問嗎?

二.初讀,感受“花潮”

1、介紹圓通寺

2. 初讀要求:

(1)、請大家自由朗讀全文,努力讀正確,讀通順。讀完以後用一、二句話談談對課文內容的感受。

(2)、初讀反饋,欣賞了雲南昆明的花潮,談談你的感受或理解?借用詞語闡述。

(3)、花潮是美麗的。文中哪一自然段最明顯的寫出了花如潮水。快速瀏覽課文,找出來。

三、精讀第四自然段,感悟“花潮”

1、細讀這一自然段,課文哪些地方讓你感受到花如潮水一般,找出自己感觸最深的地方反覆讀,細細體會。

2、交流感悟

(1)、有風,花在動;無風,花也潮水一般地動,在陽光照射下,每一個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陰影,就彷彿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騰。你越看得出神,你就越到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張,好象有一種生命力在不斷擴展。

(2)、誰知道呢,也許是花下的人語聲,也許是花叢中的蜜蜂的嗡嗡聲,也許什麼地方有黃鶯的歌聲,還有什麼地方傳來看花人的琴聲,歌聲,笑聲……這一切交織在一起,猶如海上午夜的潮聲。

(3)、向高處看處,隔着密密層層的綠蔭。只見一片紅雲望不到邊際。”“大家一口氣攀到最高峯,淹沒在海棠花的紅海里。”

(4)、每棵樹都在微風中炫耀着自己的鼎盛時代,每一條花都在枝頭上顯示着自己的喜悦。

四、整體迴歸

1、這麼美麗的海棠花真是讓人留戀往返,讓我們走進花潮。(欣賞配樂圖)。

2、學習了課文,欣賞了海棠花,你有什麼感受或理解嗎?

3、齊讀

五、質疑

六、介紹海棠花(課件)

七、總結

作者看到大片的海棠花,聯想到波濤洶湧的潮水,我們體會到作者是以怎樣的心情在看花?其它的人是如何興致勃勃去欣賞花的呢?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

八.作業:

1、摘錄第四自然段中你最欣賞的句子。

2、我與花兒有個約會(賞花品花)

圓通公園的海棠花讓作者感慨萬千,看來,花是有生命的,同時又具有靈性,花和人之間的關係還需要我們去細細地品味,如今正是春光明媚,讓我們一起去公園,去山林,去田野,和花約會,用你明亮的眼睛去細細地觀賞花的美麗,用你的明亮的心靈去感受花的神韻,穿行在花叢間,如能再吟上幾首詠花詩。那便是這個春天裏最詩意最浪漫的事了。

説課稿 篇5

《水與生命》是河北人民出版社小學科學規範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八課的內容,本課在引導同學交流對水已有認識的基礎上,佈置了“觀察水”、“水與生命”、“榨果汁”等三項活動。目的是將同學各自已有的認識作較為科學的梳理,引導同學知道水是什麼樣的,水與生命的關係,激發同學研究更多的有關水問題的興趣。我選擇的是這個內容的第二課時“水與生命”。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上的人類和一切生物,都與水有着極其密切的聯繫,它不只孕育了生命,還為人類提供了物質資源和文明發展的基礎。在本課的學習中,引導同學看待水與生命的更深層次的關係,使同學體會到生命離不開水,還將為今後進一步認識水與生物的密切關係、關注自身的生活環境等內容打下基礎。

2.活動目標

通過深入挖掘教材後,我設定了以下幾個活動目標。

(1)知識目標:

●知道水是動物、植物和人體的組成局部,它在生命活動中起着重要作用。

●瞭解常見食物中的含水量。

(2)能力目標:

●能和同學交流自身對於水與生命關係的不同看法。

●大膽想象沒有水的世界會是什麼樣的。

(3)情感目標:

●意識到水與生命的密切關係,養成節約用水的生活習慣。

3、教學重點

●能意識到水與動植物和人的密切關係,並能以實際行動珍惜每一滴水

二、説教學理念

本課教學,我從同學感興趣的問題入手,精心設計有關水與生命的探究活動,強調讓同學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親身經歷、調查研究和討論交流來學習科學。並通過主動探索知識發生和發展的過程,發展他們對科學的理解力、思維能力和多方面的科學素養。

三、説教法

根據《水與生命》這一課的特點,結合同學的知識層面,讓同學輕鬆地掌握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確定以下教學方法:

1、引導—探究法

劉默耕先生的“引導——探索”教學法有別於布魯納的“發現法”,也不同於蘭本達的“探究——研討”教學法”。“引導——探索”教學法中,同學是學習的主體,他們是學着像科學家那樣自身去探索大自然祕密的探索者。

2、分組討論法

分組討論能培養同學的合作意識和參與意識,使他們樂於交流,並能發表自身的不同意見。

四、説學法

根據新教材教學理念,重視同學的探究性學習,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作啟發式點撥,引導同學自主探究,分組討論、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增強自身的科學素養。

五、教學模式

1、結構

情景導入—組織討論—動手實踐—交流彙報—數據顯示—延伸探究

2、理論依據

《科學》教材在編寫指導思想上強調對同學的發展格外注重,表示在從對同學“學”的關注轉向對同學“人”的關注,強調調動同學參與學習活動,使同學在參與的過程中認識自然和社會。本課從知識目標上來説是比較淺顯的,較容易達到,但在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中,聯繫生活實際和探究技能訓練是本課的重點

六、説課稿

1、創設情境,引人入勝。

一開始,我就藉助多媒體播放一幅優美的山水景,屏幕上美麗如畫的景色配上動聽的詩歌朗誦立即吸引了同學的注意力,使同學體驗美的感受。然後讓同學猜猜詩中讚美的是誰?接着提問為什麼水使小草變得嫩綠,使魚兒遊得歡暢,使地球變得美麗。當同學暢談感想後,教師歸納:水是生命之源。

2、交流反饋,體驗彙報。

實踐標明:探究能力最好在小學階段就開始培養。這固然可以通過德育、智育、體育、美育來進行,但絕不能沒有科學教育——因為科學教育的實踐性、基礎性、科學性和綜合性決定了它在培養同學的探究能力方面,具有獨特的也是其它各育所不能代替的作用!

在上節課“觀察水”這一內容後,我讓同學通過查閲資料,收集圖片和詢問家長等形式做一些有關水與生命的調查,要求每人説10個動物、植物和人離不開水的事例。討論生命離不開水,目的是分享相互的知識和經驗,豐富同學對生命的認識,而課前的準備工作在這裏就顯得尤為重要。關於這局部內容,同學已積累了許多生活經驗,教學的目的是激活同學原有的知識儲藏,把同學頭腦中支離破碎的知識納入到比較完整的體系中。在此,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有關水與生命的精美圖片,使同學獲得視覺體驗。同學對生命與水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知道人、動物、植物“渴”了要喝水,生物維持生命需要水。最後,師生小結:水對生命來説真是太重要了。生物體內的一切生命活動,如呼吸、消化、蒸騰、光合作用等都需要水。

3、主體參與,動手實踐。

怎樣利用科學教育的優勢,使它成為培養同學探究能力的搖籃,讓同學“學會體驗、學會探究”呢?我的體會是:實施開放教學,真正確立同學的主體地位,通過操作、質疑、觀察、想象、實踐等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誘導同學多種感官參與,激發探究慾望,訓練探究思維,從而充沛開發同學的探究潛能。

我出示課前用透明塑料袋罩上的盆栽植物。提問:“塑料袋原來是乾的,現在內壁上的水是從哪裏來的?”同學觀察並討論。最後得出結論:塑料袋內壁上的水是從植物身上“跑”出來的,説明盆栽植物體內也有水。接着我趁熱打鐵:“從人出汗、排泄等生理活動中可以證明人體內有水,但我們的身體裏含有多少水呢?我們吃的米飯、麪條、豬肉、魚、雞蛋這些食物中又含有多少水呢?牛奶都是水組成的嗎?”同學根據自身的猜想和課前收集的資料進行討論。最後,我利用多媒體課件指導同學觀察比例圖,初步瞭解幾種食物中的含水量。讓同學在比例圖中瞭解人體、各種食物中含有大量的水,瞭解人們在吃食物補充營養的過程中,也補充了大量的水。開闊了同學的視野,使他們更加關注生命活動。

為了更直觀的展示動、植物生長離不開水,我引導同學大膽設計實驗證明並提前準備了“植物喝水”的活動。方法如下:剪下兩朵月季花(莖長一些),將它們分別插入裝有水和乾土的試管裏,觀察哪一朵花先凋謝。同時將裝水的試管裏滴幾滴油,在水面上做好記號,觀察這朵花每天喝多少水,同時做好記錄。這個活動需要同學在幾天甚至十幾天內進行觀察,圍繞“生命離不開水”這一目標,讓同學在多樣化的活動中演練他們的科學技能,也體現了同學學習的可選擇性,豐富了教學的素材,培養同學科學研究的恆心和毅力

4、拓展活動,反面例證。

通過同學收集資料、討論交流、彙報並動手實驗等多種科學探究方式,同學對水與生命的關係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假如沒有水,世界將會是什麼樣的?”同學們各抒己見,我在他們的討論過程中通過圖片的形式展示出缺水給大自然和生命世界帶來的災難。然後通過VCD觀察小狗在缺水的情況下有什麼反應。從而進一步使同學感受到生命離不開水,並在潛移默化中教育同學珍惜每一滴水。使同學知道:滴水匯成河流,我們要從自身身邊做起--節約用水。討論結束後,啟發同學根據已有的信息,畫一幅以“沒有水的世界”為題的想象畫,或寫一篇同樣題材的短文。

5、續寫小詩,激情導行。

最後,出示本課開頭的優美景色。“因為有你,小草變得嫩綠;因為有你,魚兒遊得歡暢……”未寫完的小詩道出了生物對水的依賴,明快的詩句展現出大自然因水才有的美麗。小朋友們爭先恐後地用詩句來讚美水,感受水對自然的恩惠,在經歷科學教育的同時,也將在小朋友們心裏構築起對水的美好情感。

“因為有你,鳥兒才唱得很動聽。因為有你,鮮花才開得漂亮。因為有你,天空才有美麗的白雲……假如沒你,魚兒會死掉。假如沒你,花兒將不再盛開。假如沒你,學校將不再可愛……”用編小詩的形式加深同學對生命離不開水的知識的理解,同學樂於接受;小詩形式和內容的雙重要求,使同學在回憶相關科學知識的同時,又在濃濃的詩情中受到美的薰陶。同學自身提出“假如沒你”的創新話題,進一步拓寬了思維,使討論向縱深發展。同時,在潛移默化中同學懂得在平常的生活中珍惜每一滴水。

(三)教學體會

本課的説課稿以新課改理念作指導,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寓教於樂,為同學發明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同學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同學提供充沛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加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同學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