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精選數學説課稿小學模板合集6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21W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數學説課稿小學6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選數學説課稿小學模板合集6篇

數學説課稿小學 篇1

一、教材分析:

小數點移動是小數知識的一個重要內容,小數點的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是小數的又一性質,它主要研究的是小數點移動如何改變小數的大小。它不僅是小數乘除法計算的依據,也是小數和複名數相互改寫的重要基礎。通過學習,有助於培養學生用聯繫變化的觀點來認識事物,併為以後學習小數的乘除法作好鋪墊。

二、教學設想:

小數點的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這個知識點教材一共安排了3個例題,例5是根據主題圖所提供的材料得到一組數據,通過觀察發現小數點移動的規律;例6和例7是小數點移動的運用。學生已經掌握了小數的意義、小數的性質和小數大小比較,根據對班級學生的接受能力的瞭解,本節課要完成的是例5的學習,通過觀察、概括,得出小數點移動的規律,並能進行簡單的運用。具體的運用、尤其是擴大和乘法、縮小和除法之間的聯繫及移動過程中位數不夠應補0這幾個難點放大到下節課學習。

三、教學程序簡析:

(一)比較大小,設疑:

在○裏填上、或=。

(1)0.540○0.54(2)2.8○2.8000

(3)3.26○32.6(4)6.19○61.9

老師想讓第3題和第4題也用等於號連接,你覺得這個想法可行嗎?説説你的辦法。

部分學生通過預習或其他渠道,會想到採用小數點移動的辦法。這時的教師不用深問為什麼,只要點出“原來小數點的移動會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自然地進入了知識的探究環節。

(二)規律探究:

1、創設情景,激趣引入,明確目標。

(1)我要學生先看一個小數點移動的動畫:孫悟空的金箍棒由短變長,消滅了妖怪。

小孩子好動,喜歡動畫,這一環節設計能有效地把學生的精神集中起來,並通過動畫,讓學生初步感知小數點位置的移動會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為探索有什麼變化規律作好準備,在心理上產生強烈的“我要探索”的衝動。

(2)我讓學生猜想一下,小數點向右移動,小數的大小會引起什麼變化呢?

鼓勵學生大敢猜想,使學生對探究規律產生濃厚的興趣,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

2、由扶到放,給學生探究的時間和空間:

這一環節是課堂教學的主體部分,是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的主要途徑之一,是一節課的關鍵環節。為了分散難點,我安排三個層次:

(1)給學生明確的探究指向:0.09米與0.009米相比,小數點向哪邊移動?移動了幾位?小數的大小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採用了由扶到放的教學策略。如果直接讓學生整體觀察,自主探究,那即便學生形成了正確的思路,也不大可能用新教材中的規範語句加以表述。這樣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後,原有的零碎的不規範的表述會對學生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2)自主探究0.9米、9米與0.009米相比,小數點的移動情況與小數大小的變化情況。

有了上一環節的教學,學生對問題的探究方向十分明瞭,這時可考慮到提問的廣度。

(3)既然知道了小數點向右移動的規律,那你會聯想到什麼?小數點向左移動又有什麼規律呢?

讓學生自己設疑,想到了小數點也可以向左移動,而移動的位置與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情況完全放手,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者。

(三)簡單運用:

數學規律的應用是一個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在學習中感知規律,理解規律,在應用中鞏固規律。在練習的設計中,我有條理、有層次、有延伸,為下節課的學習作好準備。

四、教後反思:

課程標準告訴我們,數學學習過程要讓學生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應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猜測、推理與交流,而“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應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課堂教學中,我通過多種形式的學生活動,促使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參與學習活動,努力使課堂教學形成學習高潮:導入新課時鼓勵學生猜想的心理高潮,動手操作時的探究高潮,歸納結論時的思維高潮,綜合練習時的活動高潮。

但現實是比較殘酷的。新教材中對小數點位置的移動規律採用了與以往不同的説法,而我們的學生或多或少地聽到過“擴大幾倍”“縮小几倍”的説法,本節課也想到了要把這種説法改過來,但缺乏了思維的深度,只是讓學生跟着説,應該利用好以毫米為單位的整數間的大小關係,幫助學生理解。以致於部分板書成了空擺設。

由於小數點移動是本單元的難點之一,因此在得出了規律後,簡單的運用必須跟上。想到了動手操作的必要,於是要求學生在本子上移動,自己也在黑板上做示範(課件不會做),但課後想到了這樣的操作顯得有點蒼白,其實可以讓學生準備好數字卡片、小數點卡片,來個實物操作,學生理解移動的效果會更好。

課堂語言有待簡練與規範。

數學説課稿小學 篇2

一、説教材

我所執教的"分米、釐米、毫米"的認識這一課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四冊第三單元的內容。

1、教材簡析

本課是這一單元的起始課,它是在學生認識了長度單位米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習分米、釐米、毫米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長度單位的認識,為以後進一步學習長度單位的換算及其他幾何知識打下基礎,它也是實際應用所必需的。

2 、教學目標

認識分米、釐米、毫米,初步建立分米、釐米 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這些單位間的進率。

通過直觀操作、小組交流等形式的'學習,使學生形成初步的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觀察和認識周圍事物的興趣和意識,使學生感受教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

3 、教學重點:認識分米、釐米、毫米,知道它們之間的關係。

教學難點:建立1分米、1釐米、1毫米的長度觀念。

二、教學設想

1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所以我根據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即認識1 米的基礎上,打亂原有教材安排的先認識釐米,再認識分米、毫米這樣的順序,重新組織教材,讓學生先認識分米,再認識釐米,最後認識毫米。這樣教學之後,不需教師再花時間讓學生去比較米、分米、釐米、毫米的大小,在學生的頭腦中已無形之中形成了一個不等式:米>分米>釐米>毫米。這樣有利於學生有序的建立數量觀念,為學生以後學習數量打好基礎。

2 、數學生活化

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設計本節課時,我堅持從低年級學生的年齡實際出發,以"感受生活化的數學"和"體驗數學的生活化"為教學理念,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讓數學貼近生活,使學生感受數學的實用性,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本課一開始,從清明節扎小白花剩下的鉛絲引入,使學生感受到長度單位與我們現實生活是密切聯繫的,消除對這一數學知識的距離感。

教學活動中,也都注重數學知識跟現實生活相聯繫,如在學生認識了1分米、1釐米, 1毫米之後,讓學生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哪些東西長度是1分米、1釐米,1 毫米,哪些物體可以用毫米作單位。

數學知識學習之後,應該讓這一數學知識迴歸生活,所以在練習中我讓學生判斷身邊物體的高度、長度,如:旗杆高 10米 ,鉛筆長 10釐米 ,身高 120 釐米 等等。

3、親身體驗,從中感悟

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教師只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學生才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我在設計本課時,採取看一看、數一數、猜一猜、量一量、摸一摸、想一想等實踐操作和空間想像相結合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閲讀能力、實際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4 、內容分層細化,着眼一個"實"字

這一課主要分三段進行教學,第一段是認識分米,第二段是認識釐米,最後是認識毫米,課的知識量較大,所以教學時我把主要着眼點放在"釐米"的教學上,分米和毫米的認識花的時間相對較少。

認識分米時,我先讓學生觀察米尺得出從"0"刻度線到"10"刻度線的這一段長就是1分米,再讓學生用手比一比 1分米有多長,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體大約1分米,充分感知1分米的長度,在此基礎上落實米和分米間的單位進率。

認識釐米時,從三角板入手,觀察得出1釐米 的長度,同樣讓學生認識幾釐米的長度,其中安排了一個遊戲,通過小組合作看一看、摸一摸、評一評,既讓學生充分感悟到各單位長度,同時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最後安排了量文具盒,讓學生既鞏固量的方法,又可初步讓學生感知立體圖形,建立空間觀念。

認識毫米時,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1毫米 有多長,初步建立1毫米 的觀念。

5、重過程教學

一般教學在教學新課後都非常注重對新知的練習鞏固,有基本訓練、專項訓練、深化訓練,使學生在練中達到教師所期望達到的教學效果。現代數學教學改變了傳統教學中重結果,輕過程的思想,轉而重視過程教學,重視學生知識構建的過程。所以在教學這一課時,我把主要時間集中於學生對1分米、1釐米 1毫米 的認識及建立它們的長度觀念,只留少量的時間做些簡單的鞏固練習。

數學説課稿小學 篇3

教學設計説明

在新課程背景下,計算課到底該怎麼上,是每位數學教師都十分關心的問題。“算法多樣化”

又是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的重要理念之一,

倡導算法多樣化的目的是鼓勵與尊重學生的獨立思考,為學生提供交流各自想法的機會,通過交流讓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算法,為不同的學生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提供有效途徑,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為此,我們開展了《在算法多樣化中培養低年級學生創新思維的策略研究》。

首先談談對“算法多樣化”的理解,我們認為,算法多樣化不同於算法多樣。算法多樣是指在數學學習中,對同一個數學問題有多樣的計算(解題)方法;算法多樣化是指在對同一個數學問題進行多樣計算(解題)的基礎上,能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形成多種解決問題的策略。

在研究的過程中,我們已經初步形成了算法多樣化的基本教學策略和一般操作形式。具體策略如下:創設情景,激發興趣-獨立思考,探究算法-交流算法,理解算理-體驗感悟,優化算法-聯繫實際,應用拓展-歸納評價,激勵創新。

本次參賽我們選擇了“5個3加3個3等於8個3”這一計算教學內容,旨在體現以上教學策略,彙報我們初步的研究成果。

其次談談本課的一些設計思路

在學習本知識之前,學生通過學習,已經理解了乘法的含義(幾個幾),掌握了乘法口訣,因此,本堂課“新”的地方是:當每一份的個數相等時,可利用乘法分配律合起來算,在教學中則如何巧妙地滲透乘法分配律的思想。

在平時的教學中,學生的思維較活躍,在小組活動中,學生的合作意識較強,能主動發表自己的意見,也能聽取其他組員的意見;學習中,學生的主體性也較強,但在表達自己的想法時,許多學生不能完整、清晰地説出自己的想法,因此,在這方面有待於教師的指導與培養。

根據教材與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本課與研究課題之間的關係,我們制訂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通過在情景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思想,並能進行相應的計算。

2、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思維的靈活性和發散性。

3、讓學生在情景中提出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在交流評價中培養學生的自信心,體驗到成功的喜悦。

教學重點是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思想,並能進行相應的計算。難點是理解算理,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思想。

為達到教學目標,突出重點,化解難點,並能很好地與課題聯繫起來,我們是這樣設計教學的

一、創設生活情景,將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有機結合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從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已有知識出發,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繫。同時,新教材沒有獨立成章的應用題教學了,在計算教學中,如何恰到好處地滲透解決問題呢?在我們研究課題中也提到: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呈現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從中引出數學問題,開展教學,使學生領悟到數學的現實意義,就能激發起學生主動參與解題的願望和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創設了學校成立羽毛球隊這樣一個真實的生活情景,設計了一連串的問題情景,學生不斷地在情景中提出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充分激發起他們的求知慾,“一共有多少個羽毛球?”、“一共有多少個隊員?”看似是一個個簡單的生活問題,實質上藴含了對學生而言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即如何計算“幾個幾加幾個幾”,將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有機結合,學生既探索了幾個幾加幾個幾的計算方法,又在解決生活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二、在自主學習中探究算法,理解算理

教學中,我充分信任學生的學習能力,給他們足夠的時間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算法,學生在經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後,得到的是充滿個性化的算法。因此在交流時,我也充分放手,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我則幫助學生把思考的過程通過板書展示出來,但當學生表述不完整或錯誤時,及時給予幫助或糾正,讓學生在羣體中呈現自己的算法,從中使學生體會到算法的多樣化,感悟同伴算法的特點,理解不同算法的算理。

三、在體驗感悟計算方法的過程中優化算法,感知乘法分配律

算法多樣化後到底要不要優化,這一問題一直是倍受關注的熱點問題,也是大家爭論的焦點。我們認為,算法優化也應視具體情況而定。在本堂課中,就應該優化,但優化的過程不應該是教師強加於學生的,而是在學生反覆地體驗感悟中自然而然形成的,是學生思維的水到渠成。在教學中,我雖沒有推薦給學生一種自己認為最好的算法,但我在不斷地幫學生梳理幾個幾加幾個幾等於幾個幾這一方法,學生在不斷地體驗中,感悟到這一方法能使運算簡便,從而自然而然地應用這一方法,在算法優化的過程中,感知乘法分配律。

四、精心組織練習,在多樣化中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發散性

在生活化情境中設計開放性、綜合應用性問題也是我們課題研究的策略之一。教學中,遵循“留給學生更多自主思考的空間”這一原則,設計了一組既具有層次性,又具有開放性的練習,使學生多一份感悟,多一份理解,提供更多創新的機會,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

練習1:由圖過渡到算式,提供給學生最基本的練習,這種練習是最枯燥的,為激發學生的興趣,回答正確或能説出想法就獎勵小星星,體現了評價的激勵機制,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大增,將課堂氣氛推向了**。

練習2:由練習1巧妙地變化出:“蔡老師一共獎了多少顆星星?”這一問題情景?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圈一圈,算一算,從而改變了練習為練而練的機械的形式。由於學生思考的角度不同,圈的方法也不一樣,從而出現了多種計算方法。通過小組交流,使學生感受到方法的多樣,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練習3是開放性的練習,因此,我對學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你能寫幾種就寫幾種。充分體現了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得到不同的發展。課最後的課後思考,應用拓展,與課開始的情景遙相呼應,既體現了課的完整性,又將新舊知識聯繫起來,讓學生帶着問題進課堂,帶着問題出課堂,將課延伸到課外

最後談談對教材的理解和處理:為了和課題研究更好地結合起來,我們按對教材可以“重組、補充、超越”的原則,對教材進行了再處理

1、為創設與生活相關的情景,與我校成立羽毛球隊相聯繫,將書上例1的蘋果圖改成了羽毛球圖;

2、無論從整數乘法的定義來看,還是從乘法的實際應用來看,幾個幾是更為基本的含義,幾的幾倍是派生的,為突出重點,本節課中我緊扣幾個幾來幫助學生理解。

幾的幾倍(即書上的例2)將在學習“5個3減3個3等於2個3”這一課中進行學習,因為那時學生對幾個幾已經很熟練了,就可以重點解決幾的幾倍的問題了。其實,這也是新課程所提倡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新理念。

數學説課稿小學 篇4

一、説教材

有餘數的除法,是從表內除法向表外除法過渡的橋樑,是學習多位數除法的基礎。從教材上看,內容抽象,概念性強。從學生方面看,學生剛學過表內除法,比較習慣用乘法口訣來求商,而有餘數的除法不能直接從乘法口訣中求商,要用豎式計算,但對於豎式每一步的意思以及具體寫法學生較難理解。總之,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説,學習掌握這樣一個知識跨度較大的內容,是比較困難的。針對這一狀況,我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通過擺一擺,分一分,以及生活中的大量實例,來理解“餘數”這一基本概念。

2、學會有餘數除法的試商方法,書寫格式,能進行簡單的有餘數除法的計算等一系列基本技能。

3、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綜合性的應用問題,培養學生觀察判斷及邏輯推理能力。

本課的重點是:知道什麼是“餘數”

本課的難點是:理解為什麼“餘數要比除數小”

二、説教學過程

1、激趣導入。我主要通過遊戲“猜猜看”。(在規定的時間內讓學生在紙上依次畫紅、黃、藍三種顏色的圓圈,比一比誰畫得多,畫好後,將自己畫的個數數出來寫在張上,老師不用看,就能猜出你所畫的最後一個的顏色。)這個遊戲的設計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且為後面的學習埋下伏筆:小朋友們學完了這節課,也能和老師一樣能猜出圓圈的顏色了。

2、感受新知,探究新知。在這一環節我主要通過大量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來感受“餘數”。

(1)讓學生來分一分桔子。6個桔子平均分成3份,7個桔子平均分成3份。

在分好後説一説,兩次分有什麼不同?學生會説出第一次分分完了,第二次怎麼分都有一個剩下。這就讓學生初步感知餘數的概念,觸及到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上。

(2)將11個蘋果平均分給3個小朋友,設問:如果每人分2個,剩下5個,可以這樣分嗎?這時就有學生會回答,5個還能再分給3個小朋友每人1個,還剩下2個,這時老師追問:2個還能再分嗎?學生會回答,不能分了。通過這個壞節,讓學生有了“不能再分的就是餘數”這一基本概念。

(3)老師手中有10顆五角星,要獎勵給今天表現最好的4位同學,應該怎麼分啊?誰來幫助老師來分呢?讓多個學生上來分一分,老師對他們分的結果給予評價,讓學生更深刻地明確“不能再分的就是餘數”。

3、用數學方法表示。對前面分的結果用數學方法表示出來,再翻開書本50頁,參照例題,來自學有餘數的除法的橫式、豎式的寫法。教師在學生寫完後給予簡單點評並説明各部分的意義。我認為這部分學生在前面學習了除法豎式的基礎上,完全可以自學。

接下去通過評價性的活動,看看小動物們做對了嗎?出示三個豎式,來比較,觀察除數和餘數的關係,會發現其中一個小動物粗心大意做錯了,餘數比除數大了,還能再分。這一環節讓學生進一步明確了不能再分的才是餘數,也就是“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

4、練習鞏固新知。通過直觀的練習,40÷7,26÷6,讓兩位學生上來板演,別的學生下面做。做完後集體講評。這一環節可以很清楚地發現學生掌握新知的情況,並可以根據學生的錯誤來鞏固試商的方法,其實明確了“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試商也是不成問題的了。

5、回到遊戲“猜猜看”。這時候學生有種躍躍欲試的心理,通過學習這節課的知識,來想一想,老師是用什麼方法這麼快説出圓圈的顏色的,我們能不能用這種方法來試試呢?這時師生共同來探討這一方法,從而掀起課堂上的一個小高潮。在抓住學生的閃光點,找到方法後,讓學生來猜一猜。然後設問: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例子,讓學生先來説一説。教師可舉一個例子:我們班去春遊,要去划船,每條船最多坐7人,我們班39個小朋友要用多少條船?這一例子將數學問題引用到生活中去,讓學生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三、説課堂小結

讓學生來説一説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麼?

總的來説,這節課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在不知不覺中理解了“餘數”的概念,並提高了自己的思維判斷能力。

數學説課稿小學 篇5

一、教材分析:

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教科書數學第九冊,p117——p119頁複習、例1、例2、解方程的一般步驟、想一想、做一做及p120頁t1-4。

教學目的有以下三點:

1、使學生掌握列方程解兩步應用題的方法。

2、列方程解應用題的一般步驟。

3、培養學生分析數量關係的能力,提高學生在列方程解應用題時分析等理關係的能力。教學重點:分析應用題裏的等量關係,會列方程解應用題。

教學難點:

分析應用題裏的等量關係。

教具準備:

小黑板、寫好題目的紙條等。這節課在學生已有的解方程、分析應用題數量關係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使學生掌握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方法,為以後學習更深入的知識打下基礎,同時培養學生積極思考問題,熱愛自然科學的品質。

二、教學教法:

針對本課的知識特點,採用了下面幾種方法進行教學:講授法、對比法、分組討論法。在準備階段,讓學生獨立完成習題,學生根據以前的知識可以用算術方法和列方程的方法來解答此題,從而為今天學習較複雜的列方程解應用題打下基礎。在新課階段,應用講授法和對比法,讓學生觀察、比較例1和準備題的內在聯繫,找出數量間的相等關係,列出等量關係式,再根據等量關係式列出方程,從而掌握本課的知識重點,同時也能理解掌握本課的難點。在小結階段,採用分組討論法,讓學生通過分組討論得出列方程解應用題的一般步驟,完成這一課的教學任務。在練習階段,教師靈活採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鞏固練習。

三、教學步驟。

在教學步驟上,我是這樣進行教學的:

1、準備。

教師出示複習題,學生讀題後説:“請同學們用兩種方法解答這道題。”

商店原來有一些餃子粉,賣出35千克以後,還剩40千克。這個商店原來有多少千克餃子粉?

解法一:35+40=75(千克)

解法二:設原來有x千克,

x-35=40

x=40+35

x=75

答:原來有75千克餃子粉。

2、新課。

教師出示例1,請學生思考:這道題和上道題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商店原來有一些餃子粉,每袋5千克,賣出7袋以後,還剩40千克。這個商店原來有多少千克餃子粉?

想:原有的重量-每袋的重量x賣出的袋數=剩下的重量

x千克 5千克 7袋 40千克

解:設原有x千克。

x-5x7=40

x-35=40

x=40+35

x=75

答:原來有75千克餃子粉。

教師:“用方程解答應用題也要檢查答案對不對。檢驗時,要先檢查方程是不是符合題意,然後再把解得的x的值代入原方程,看解得對不對。請你用上面的方法檢驗例1的答案對不對。”

教師出示例2:

小青買4節五號電池,付出8.5元,找回了0.1元。每節五號電池的價錢是多少元?

想:付出的錢數-4節電池的錢數=找回的錢數

8.5元 4x 0.1

解:設每節五號電池的價錢是x元。

8.5-4x=0.1

4x=8.5-0.1

4x=8.4

x=8.4 4

x=2.1

答:每節五號電池的價錢是2.1元。

想一想:這道題還可以怎樣想?列出方程來。

教師:從上面的例題可以看出,列方程解應用題的特點是,用字母表示未知數,根據題目中數量之間的相等關係,列出一個含有未知數的等式(也就是方程),再解答出來。

3、小結。

教師:大家分組來列出方程解應用題的一般步驟。

1、弄清題意,找出未知數,並用x表示;

2、找出應用題中數量之間的相等關係,列方程;

3、解方程;

4、檢驗,再寫出答案。

把例1中的前兩個條件改寫成“商店原來有15袋餃子粉,賣出35千克以後”,問題改成“每袋餃子粉重多少千克”,該怎樣解?

四、練習。

1、下面兩題,先找數量間的相等關係,再把每個方程補充完整。

(1)小明買4支鉛筆,每支x元,付給營業員3.5元,找回0.1元。

—————————————=0.1

(2)建築工地運來5車水泥,每車x噸,用去13噸以後還剩7噸。

—————————————=7

2、圖書小組原來有一些故事書,借給3個班,每班18本,還剩35本。原來有故事書多少本?

五、佈置作業。

這節課就此結束了,還望在座的各位老師同行不吝賜教,提出寶貴意見!

數學説課稿小學 篇6

一、 教學理念

教師的教學方案必須建立在學生的基礎之上。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教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之上。”

筆者認為教學中成功的關健在於:教師的“教”立足於學生的“學”。

1、從學生的思維實際出發,激發探索知識的願望,不同發展階段的學生在認知水平、認知風格和發展趨勢上存在差異,處於同一階段的不同學生在認知水平、認知風格和發展趨勢上也存在着差異。人的智力結構是多元的,有的人善於形象思維,有的人長於計算,有的人擅長邏輯思維,這就是學生 的實際。教學要越貼近學生的實際,就越需要學生自己來探索知識,包括髮現問題,分析、解決問題。在引導學生感受算理與算法的過程中,放手讓學生嘗試,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並適時調動學生大膽説出自己的方法,然後讓學生自己去比較方法的正確與否,簡單與否。這樣學生對算理與算法用自己的思維方式,既明於心又説於口。

2、遇到課堂中學生分析問題或解決問題出現錯誤,特別是一些受思維定勢影響的“規律性錯誤”比如學生在處理商的小數點時受到小數加減法的影響。教師針對這種情況,是批評、簡單否定還是鼓勵大膽發言、各抒己見,然後讓學生髮現錯誤,驗證錯誤?當然應該是鼓勵學生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意見、看法、想法。學生對自己的方法等於進行了一次自我否定。這樣對教學知識的理解就比較深刻,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學生通過對自己提出的問題,分析或解決的問題提出質疑,自我否定,有利於學生促進反思能力與自我監控能力。

數學教學活動應該是一個從具體問題中抽象出數學問題,並用多種數學語言分析它,用數學方法解決它,從中獲得相關的知識與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應用數學的意識,感受教學創造的樂趣,增進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獲得對數學較為全面的體驗與理解。因此,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思想、方法,獲得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

二、教學思路

一個數除以小數“即”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九冊的重點知識之一。本節教材的重點是: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時小數點的移位法則。其關鍵是根據”除數、被除數同時擴大相同的倍數,商不變“的性質,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

1、 調查分析

在教學小數除法前一個星期,筆者對曾對班內十五位同學進行了一次簡單的調查,(調查結果見附表)筆者認為學生存在很大的教學潛能,這些潛在的”能源“就是教學的依據,教學的資源。從上表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 學生對小數除法的基礎掌握的比較鞏固。

(2) 學生運用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存在比較明顯的差異,但不同的學生具有不同的潛力。

(3) 優秀學生與學習困難生對算理的理解在思維水平上有較大差異。但對豎式書寫都不規範。

筆者認為小數除法如果按照教材按部就班教學是很不合理的,不僅浪費教學時間,而且不利於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小數除法,不利於知識的系統性的形成,更不利於學生對知識的建構。因此,筆者選擇了重組教材。(把例6例7與例8有機的結合在一起)

2、利用遷移,明確轉化原理

理解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的計算法則的算理是”商不變的性質“和”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後就用”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計算法則進行計算。為了促進遷移,明確轉化移位的原理,可設計如下環節:

(1)、小數點移動規律的複習

(2)、商不變規律的複習

(3)、移位練習

3、試做例題,掌握轉化方法

明確轉化原理後,讓學生試算例題。在試做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比較,抽象出轉化時小數點的移位方法,最後概括總結出移位的法則。具體做法如下:

①。學生試做例題6例題7,並講出每個例題小數點移位的方法。

②。學生試做例8

③。引導學生概括總結出轉化時移位的方法,同時在此基礎上歸納出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計算法則。在得出計算法則後,還要注意強調:

(1)小數點向右移動的位數取決於除數的小數位數,而不由被除數的小數位數確定。

(2)整數除法中,兩個數相除的商不會大於被除數,而在小數除法中,當除數小於1時,商反而比被除數大。

(3)要注意小數除法裏餘數的數值問題。對這一問題可舉例説明。如:57.4÷24,要使學生懂得餘數是2.2,而不是22。

4、專項訓練,提高“轉化”技能

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把除數轉化成整數後,被除數可能出現以下情況:被除數仍是小數;被除數恰好也成整數;被除數末尾還要補“0”。針對上述情況可作專項訓練:

①。豎式移位練習。練習在豎式中移動小數點位置時,要求學生把劃去的小數點和移動後的小數點寫清楚,新點上的小數點要點清楚,做到先劃、再移、後點。這種練習小數點移位形象具體,學生所得到的印象深刻。

②。橫式移位練習。練習在橫式中移動小數點位置時,由於“劃、移、點”只反映在頭腦裏,這就需要學生把轉化前後的算式建立起等式,使人一目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