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精品】小學語文説課稿模板集合6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6.05K

作為一名老師,總歸要編寫説課稿,編寫説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語文説課稿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精品】小學語文説課稿模板集合6篇

小學語文説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今天的説課題目是《觸摸春天》,下面我將來與各位分享一下我對這篇課文的教學設想。

一、説教材

首先我將來對教材進行分析,《觸摸春天》選自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17課,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盲童小女孩安靜在花園中流連捉住蝴蝶、放掉蝴蝶,感受春光的故事。篇幅短小精悍,語言簡潔,意境雋美,所藴含的道理非常深刻。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引導學生體會盲童對生活的熱愛,感受作者對生命的關愛;二是學習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並體會其表達效果,增加語言積累。

二、説學情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在對教材分析的同時,還需要對學生的情況有一個分析。四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樂於表達、想法開始更加獨特,開始傾向於個性的表達。在學習上,他們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學習語文的方法,但是就這篇文課文而言,學生不瞭解盲人的世界,那在理解本文時就需要教師多去引導讓學生體驗盲人生活,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主題。

三、説教學目標

因此,基於教材和學情的分析,我設置了以下三個維度的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會讀暢、磕等7個生字,會寫徑、暢等9個生字;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結合上下文以及生活實際,理解含義深刻的詞句。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會盲童對生活和生命的熱愛,懂得熱愛生活、熱愛生命。

四、説教學重難點

結合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我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難點是:

教學重點:理解文章中含義深刻的詞句。

教學難點:感悟、體驗文章所揭示的深刻道理。

五、説教學方法

新課程教學中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基於此,我將引導學生採用以下的教學法:情景教學法;朗讀法;討論法。

那麼接下來我將着重介紹我的教學過程,也是我本次説課最為核心的環節

六、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首先是導入部分,良好的導入是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有效方法,可以使學生了解這節課所要學習的課題和內容,形成閲讀期待。因此我才用了歌曲導入法。與學生一起來唱兒歌《春天在哪裏》,並與學生“同學們,歌曲當中説小朋友們通過什麼來感受春天?沒錯,是眼睛,我們通過眼睛看到了春天的紅花綠樹,但是我們今天的課文的小主人公她卻是個盲人,那她又是怎樣來感受春天的呢?讓我們帶着問題走進今天的課文《觸摸春天》。”

(二)整體感知

整體感知是賞析文章的前提,通過初讀,可以使學生初步瞭解將要學到的基本內容,瞭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圖,使學生對課文內容形成整體感知。

在此環節,首先,讓學生來自由朗讀課文,藉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這為學生閲讀文本掃清了障礙,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點。

其次,我會讓學生大聲齊讀課文,並思考文章主要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這樣方便學生理解文章的整體內容,提高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併為後面的學習打下基礎。

(三)深入研讀

在讀文本內容有了基本瞭解後,將進入到課程的下一個環節,深入研讀環節。

1.首先我會讓學生再讀課文,並且思考作者是怎樣評價安靜在花園中的一系列行為的?通過學生回答得出“真是一個奇蹟”。

2.順勢我會提問第二個問題,我的問題是:文章當中哪些句子體現了安靜創造了奇蹟?並讓學生小組討論,在自己找出的句子旁邊寫下自己的感悟。由學生提出句子主要分析“走的流暢、沒有一點磕磕絆絆、極其準確的伸向、攏住蝴蝶、張望”等詞語。在分析這些詞語時我會與學生展開互動讓學生矇住眼睛來走路,體會流暢、沒有一點磕磕絆絆;讓學生閉上眼睛拿出數學書來體會極其準確;讓學生聯繫自己捉蝴蝶的經歷來體會安靜攏住蝴蝶的奇蹟等,這一些的教學活動可以讓學生充分的參與,激發學習興趣,深刻體會作者用詞的妙處以及安靜對於生活的熱愛。

3.接着,我會提出第三個問題:安靜能夠創造奇蹟,是因為她整天在花園中流連,對這裏非常熟悉,可是對於盲人來説走路都很困難那安靜為什麼要整天來花園呢?並讓同學自由發表觀點,此問題的設置可以讓學生體會到安靜對於生活和生命的熱愛。

4.最後,我會讓學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在文中找出作者看到安靜的一系列舉動後,發出了怎樣的感慨?讓學生同桌之間互相交流他們對於這句話的理解。以此來引發學生的思考,殘疾人尚且如此熱愛生活珍惜生命,我們更應該珍惜當下,創造價值。

此環節的設置有助於幫助同學自主探究思考,加深對文本的理解,達到突破教學重難點的目的。小組討論讓同學們互相交流,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可以體現出學生的主體性。

至此,我的教學目標的已完成,教學重難點得以突破。

(四)拓展延伸

課標指出:我們應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就是在要求我們建立一種大語文學習觀,因此在拓展延伸環節,我會播放音樂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並讓學生談一談聽完之後的感受,並順勢介紹貝多芬的個人經歷。這樣的設置有助於幫助同學更深層次的理解文章的情感,並做到把語文課程與音樂學科相互關聯,做到了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

(五)小結作業

小結作業在課堂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過小結作業,可以將本節課的內容得以鞏固。所以,我的小結是讓同學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以此來深化主旨,並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我的作業將這樣安排:讓學生課下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蒐集熱愛生命的感人故事,整理資料,併合作辦一次牆報,下節課進行牆報展評。以此來鞏固本節課所學習的主題:熱愛生命、熱愛生活,實現知識的遷移,完成課上到課下的完美過度。

七、説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它是教學內容的濃縮。此板書以清晰直觀的方式將課堂內容展現給學生,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

小學語文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教法

《微笑》是一首西班牙民歌,以詩歌體裁的形式講述了生活中最簡單的一個表情——微笑的價值之大,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人性的呼喚。備課時,從語文課程的四個基本理念出發,我在制定目標和確立教法學法包括設計教學環節時,考慮最多的是這樣幾個問題:怎樣把簡短的詩文教出內涵,不讓學生乏味?怎樣在40分鐘時間裏着眼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怎樣構建開放有活力的課堂?怎樣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靜下心很久,還是決定抓住語文四功:聽、説、讀、寫。並確定了三大環節——自讀整體感受微笑、想象微笑畫面並體驗微笑價值、書寫微笑感悟激發微笑情感。在教法上,主要採用談話交流、閲讀指導、質疑探究、情境再現法、示範創作等方法,學法上注重教給學生批註學文法、多角度閲讀法、情感朗讀法、讀文聯想法、格言創作法、句式補充法等。這些方法也許並不是專業的語文教學法術語,但是我一直很喜歡用這些手段,就冠以這些名稱吧。

二、説目標。

我分別是從字詞、朗讀積累和德育三個角度來確立了本課知識、能力、情感三個方面教學的目標。重點是抓住核心句理解詩人為什麼把微笑比喻成最好的身份證。教學難點是能談自己經歷過的“微笑”,能結合自己的感受,模仿詩人來創作一小節詩或者自創讚美微笑的格言。

三、説教學過程。

圍繞着確立的三大目標和重難點,我把教學過程設計為三大環節。

第一個環節是自讀整體感受。藉助課前的互動環節,幫助學生把這首外國詩歌和自己的生活與思考聯繫在一起,激發教師、學生與文本三者之間的交流,使課堂更具有實踐性和開放性。這個目標不容易實現:首先是聽,就要求學生學會聽並思考,發表看法;教師要快速整合學生的思維,把學生的感受和課文的表述、文章的內涵有機聯繫起來,形成一個有機的統一;其次看品,默讀、批註談感悟、感情朗讀等等的形式都必須為進一步理解微笑內涵這個目標服務,稍微把握不好就會兩極分化,要麼過於繁瑣,要麼就是研讀不透。為此,我準備了3個探究性話題,這6個問題各有側重,關於詞語對比的:“幾秒與終生”,關於比喻的妥帖與否的;怎樣理解“一個忘記微笑的人”。總之要根據學生課堂的反映信手拈來,也就是既要預案,更要把握機會臨場生成。最終達到促使全班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第二個環節是讀微笑作用的詩句體驗微笑的價值。基於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個理念,當學生在有所感悟的基礎上,我覺得應該珍視學生獨特的心理感受,發展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目的,激發學生談話的慾望,發展學生的語言,達到了語文工具性和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雙重功效。

第三個環節編創微笑小詩格言激發微笑情感。當學生的知識和情感都積澱到一個高度,我設計了讓他們編創小詩或格言,讓學生跳出文本,結合生活感受和語言積累來提升情感,也可以促進寫作能力的提高。本人創作的同題小詩在這裏只是一個導向作用,既可以準備在學生冷堂時救急,也可以在學生充分表情達意後錦上添花,讓學生也有創作的慾望。

四、説教學準備和教具。

小學語文説課稿 篇3

説教材:

《最後的姿勢》是蘇教版第十一冊新增的一篇課文,它是一首生命的讚歌。課文以動人的筆觸,記敍了5.12汶川大地震中,四川省特級老師、德陽市東汽中學譚千秋老師,在教學樓坍塌的剎時,伸開雙臂,用本身的身材保衞四論理學生,而本身卻獻出了名貴生命的動人事蹟,顯現了他恪盡職守、同心專心為學生的無私大愛。文章淳厚動人,字裏行間飽含着對這為平常而又巨大的老師的歌頌與崇拜之情。全文共12個自然段,定時間次序分為四個部門:第一部門第1自然段,寫5月12日,譚千秋老師和尋常一樣,早早地趕到學校上班;第二部門第2-7自然段,寫譚千秋老師在地震來暫時,用本身的身材掩護四個學生的動人顛末;第三部門第8-10自然段,寫地震後救濟職員、得救學生和老師的感受;第四部門第11-12自然段,寫人們對譚千秋老師的蜜意歌頌。

説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9個生字、2個二類字,聯繫課文語境理解"生死攸關"等重點詞語的意思。

3.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理解"最後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4.能夠體會環境及場景描寫對錶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説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文字中體悟譚老師深沉博大的師愛,從而受到心靈的盪滌,真切感受"忠於職守、大愛無疆"的內涵。

説學法:

1.朗讀貫穿法。以朗讀為主線貫穿課堂教學,通過朗讀,理解譚千秋老師在生死關頭,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亡留給自己的捨己為人的精神。

2.品詞析句法。抓住關鍵詞句引導學生細細品味,體會其所藴含的思想情感。

3.自主探究法。以"感"和"悟"為宗旨,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尊重學生的個性感悟。

4.讀寫結合法。教學過程中適時安排寫話訓練,使讀寫結合,深化對文本的理解。

説課時安排:

本課共教學兩課時。第一課時初讀課文,簡介5.12汶川大地震以及譚千秋老師的生平,瞭解課文大意,掃除字詞障礙,理清文章脈絡。下面我着重講的是第二課時的教學流程。

説教學過程:

一、課題入手,提挈主線

1.揭示課題,問:課文寫的是誰?板書:譚千秋

2.問:這"最後的姿勢"是怎樣的?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文中描寫最後姿勢的句子,感情朗讀。

設計意圖:"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後的姿勢!"這句話是文章的文眼,是靈魂句,所以一開始就把它提挈出來,作為貫穿教學的一條主線,使教學一直緊扣主旨,形散而神不散。

二、細讀句子,分層品悟

(一)感受地震:地動山搖,大難來臨

1.引:譚老師為什麼要張開雙臂,護住學生呢?當時發生了什麼情況呢?讓學生再次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文中描寫地震的句子,交流。有四個句子:①天空陰沉沉的。——預示着災情即將來臨,平靜中隱伏着不平靜,指導讀得低沉。②忽然,課桌搖晃起來!整棟樓房都搖晃起來!——這是地震剛開始,出人意外,指導學生關注兩個感歎號,讀得緊張、急促;③樓房搖晃得越來越厲害了,並伴隨着刺耳的吱吱聲,外面陣陣塵埃騰空而起。——地震越來越強烈,引導學生讀好句子;④地動山搖。碎裂的磚塊、水泥板重重地砸下來,樓房塌陷了……——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地震像巨魔,吞噬一切,可怕之極。

2.指點:這四句話描寫了當時的地震情況,讓我們感受到地震突如其來,愈演愈烈,瞬間把大地上的一切生靈都推向死亡的邊緣。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找出文中描寫地震的語句讀一讀,有助於學生了解故事發生的特殊背景情況,理解主人公譚老師的行動之客觀原因。這部分重在讓學生關注環境與場景描寫,

重在通過朗讀使學生真切感受地震的危害與危急。

(二)感知言行:恪盡職守,大愛無疆

1.引:大難來臨,生死之際,正在教室裏上課的譚老師是怎樣守護學生的呢?讓學生默讀2-7自然段,找出描寫譚老師語言、動作的語句,想想從中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譚老師,作批註。

2.交流:

①言:"地震!他意識到情況不妙,來不及多想,就大聲喊道:‘大家快跑!什麼也不要拿!快……’"

——體會譚老師反應靈敏,有豐富的地震經驗,懂得如何保護學生,當機立斷地指導學生立即疏散。理解後指導學生朗讀。

②行:"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

——讓學生找出句中的三個動詞"拉""撐""護"和另一個詞語"立即"細細品悟。老師補充介紹:譚老師本已和大多數學生向樓下疏散,但當他得知還有四個學生沒有離開時,立刻從三樓返回四樓,衝進教室。此時,已經搖了約1分鐘的大樓裂成兩半,逃生的路斷了,譚老師連忙拉學生躲在課桌下。由於太驚慌,學生們躲進桌子下面時,竟然將課桌擠翻了。眼見頭頂的水泥板即將掉在孩子們的頭上,譚老師就奮不顧身地撲上去扶正課桌,並用自己的身體護住學生。課件出示畫面,讓學生深切感受這一壯舉,再説説從譚老師的行動中體會到什麼,以此體會譚老師在危難時刻一心為學生着想,捨身救人,很好地履行了一個教師的職責。設問:如果沒有譚老師這樣保護,這四個學生會怎樣?再次體會譚老師用無私的大愛撐起了四個學生的生命世界。理解後指導學生朗讀這個句子。師相機點撥:這是譚老師用自己的生命守護學生的姿勢。

3.整體朗讀2-7自然段。

設計意圖:課文2-7自然段是重點部分,特別是第4、第6自然段具體生動地刻畫了譚老師的言行,折射出譚老師在災難來臨之時本能地保護學生,不但沒有隻顧自己逃命,還為了保護學生將個人的生死置之度外,捨己救人,有高度的責任心,有無私的大愛。教學過程中重點抓住這兩點品讀相關語句,特別精讀描寫譚老師護生姿勢的一句,以突出重點。

(三)感受評價: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1.師述:就在譚老師用身體護住學生的時候,樓上的水泥板塌了下來,重重地壓在了譚老師身上,譚老師的右臂頓時血肉模糊,鮮血滴到桌子下面,但他還不停地鼓勵學生不要害怕,要堅持住……餘震不停地在發生,水泥板、爛磚、灰塵一次次地墜落到譚老師的頭上、手上、背上,不知什麼時候,譚老師停止了呼吸。當第二天晚上救援人員前來營救的時候,人們看到了什麼?引出句子:"我們發現他的時候,他雙臂張開趴在課桌上,後腦被樓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護着四個學生,四個學生都還活着!"——讓學生找出和這一句照應的一節,讀一讀。問:譚老師犧牲時的姿勢有改變嗎?不同的是什麼?是後腦深凹、血肉模糊,但他還"死死地"護着。問:從中體會到什麼?體會譚老師誓死護衞學生的崇高精神。指導朗讀這個句子。

2.指導學生讀第9、第10自然段,品味"飛身"一詞,體會譚老師面對危難,堅強不屈地擔負起保護學生的職責,把死亡留給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給學生。

3.點撥:課文引用了三個人的話語,有什麼作用嗎?體會側面烘托法,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4.引:在學生眼裏,譚老師是怎樣一個人?指導學生關注§11句1和§1,並老師補充介紹相關資料,體會譚老師的愛女兒愛學生愛工作。師再述§11後半部分,再次出示句子:"張開手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最後的姿勢。"問:這"最後的姿勢"詮釋着什麼?引導學生聯繫§12讀,()理解詮釋着一個老師的愛與責任,一種高尚的師德,所以課文以"最後的姿勢"為題,飽含着對譚老師捨己救生壯舉的讚頌和敬佩之情。帶領學生滿懷深情地齊讀課題。

5.問;譚老師曾給學生講"人生的價值"是什麼?(是大公無私,是為他人着想,為集體着想,為國家着想……")點:他不但言傳,更是身教!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引導學生懂得大難來時要捨己為人,不能只顧自己。問:因此人們讚頌他什麼?引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一句,讓學生説説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譚老師雖然離我們而去了,但他誓死護衞學生的高大形象,這生命中最後的姿勢,永遠定格在人們的心中,他的精神就像他的名字所昭示的那樣千秋萬代永放光芒!(在板書的"千秋"兩字上描紅)指導齊讀,瞭解最後一節的作用——總結全文,點明中心,詮釋人名涵義。

設計意圖:課文第三部分寫地震後救援人員、獲救學生和老師的感受,第四部分還寫了學生對譚老師的印象,結合第一、第二自然段,多角度地側面烘托出譚老師豐滿、高大的英雄形象,使學生能很好地理解主人公譚老師的行動之主觀原因。因為譚老師一直是那麼愛學生,一直有那樣的人生的價值觀,所以他在大難之際,義無返顧地選擇了一個特殊的生命姿勢,作出了英雄壯舉。教學這兩部分時緊扣主線,巧妙勾連,以此深化主題,突破難點。

三、拓展激情,昇華情感

1.介紹:在地震災難中,譚老師用生命之軀挽救了四個學生的生命,他那匍匐的姿態化作了一尊永恆的雕像,矗立在他生前就讀的湖南大學校園裏(出示圖片,形象感受)。

2.問:此時,當你站立在"大愛千秋"的豐碑前,你最想説什麼?讓學生結合文本語言,用筆表達,傾吐內心真情。

3.交流。

4.佈置作業:課後蒐集幾個抗震救災中的動人事蹟,跟同學交流。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安排了一個寫話訓練,實現文本語言的遷移運用,體現閲讀與表達的緊密結合。另外讓學生蒐集相關事例,拓展閲讀,加深感悟。

小學語文説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小山泉的心願》屬於讀課文識字單元。本課是一則寓言。讀課文識字是個重點,要學習“願、遲、取、幸、竟、碰、解、閒、需”9個生字,反覆讀文是基礎,主要抓住小山泉和野兔的對話,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體會什麼是“不幸”什麼是“幸運”,從而感悟到大家都需要自己,才體現了自己存在的價值,能為別人服務才是幸福的事。

詞語中,“泉眼”可藉助圖片加以理解,“心願”可結合生活實際,配以説話訓練。指導説話時,要從內容入手,先讓學生思考有什麼心願,然後用“誰的心願是什麼”或者“什麼是誰的心願”兩種句式,説一句話。

“讀句子”中的第一句,是小山泉所説的重點句子,這是一句假設關係的複句,它從反面説明了小山泉的心願;第二句是根據課文的意思重新組合的句子。兩句話句式相同,一正一反,表達了寓言的含義。朗讀指導時,可以先要求學生讀正確,再注意讀出感歎句的語氣。

二、學情簡介

通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在識字方面,學生們都已經掌握了一些識字的方法:能比較熟練地根據拼音讀準字音;積累了一些識字方法,如:加部首、去部首、猜字謎、編口訣、字形分析等。因此,在教學時可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他們來做小老師落實生字的音、形,温故而知新。

在閲讀方面,多數學生能做到讀準字音,不加字,不漏字,按標點停頓。有些基礎好的學生還能讀出句子的語氣。隨着識字量的增加,朗讀水平的提高,學生能夠初步讀懂一些短小、淺顯、有趣的文章,初步嚐到閲讀所帶來的快樂。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本階段的教學目標及本班實際,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目標一:認讀本課9個生字;能讀準後鼻音“竟、碰、幸”;複習鞏固整體認讀音節“願、遲”。

根據本班學生實際,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識字量和識字能力,已能認讀生字“取、解”,所以這幾個字,只要通過讀文鞏固即可。識字重點就落在其他7個生字上。我們可以將這7個字分散在課上,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進行教學,且每一個生字教學的側重點各不相同。有些強調得是讀音,如後鼻音“竟、碰、幸”;如三拼音“閒”;整體認讀音節“願、遲”;有的是結合書寫,重在筆順,如“閒”半包圍結構,先外后里。這樣的教學就體現了層次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目標二:朗讀課文,基本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頓讀;並積累2句句子。

本階段的教學目標是“讀課文識字”。讓學生藉助豐富生動的語言環境識字、閲讀,同時在識字、閲讀中鞏固漢語拼音。所以,在課上創設各種環境讓學生反覆讀文,幫助學生做到:不加字、不漏字,按標點停頓。由於本課採用對話形式展開的,朗讀課文時也可以採用對話的形式,同桌之間,或分角色朗讀,分別讀讀小山泉和野兔之間的對話,儘量使朗讀的形式多樣,使學生在他們喜歡的形式下朗讀。

目標三:在反覆讀文中,讀懂小山泉的話,初步懂得為別人服務是幸福的事。

讓孩子學得愉快是教師和學生的共同期望。老師要努力在課堂中創設輕鬆、活潑、愉快的學習氛圍,如挑戰讀,同桌分角色讀等讓學生的朗讀更富有生氣,使學生更熱愛語文。

目標四:認識部首“石字旁”,並在老師的帶領下描摹“碰、取、閃、閒”。

複習左右結構和半包圍結構的書寫順序,擺好左右結構和半包圍結構的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老師要重點關注學生正確的書寫姿勢。通過之前對學生的寫字訓練,學生已掌握了基本的筆順規則及在田字格中將字描寫好的方法。所以在這堂課上,教師沒有必要手把手的教每一個字的筆順。而放手讓學生在小組中學習,教師起指導作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四、教學設計

研究了教材,制定了教學目標後,我對課堂教學進行了如下設計。

一)自主識字,合作互動,重點反饋

一年級下的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獨立識字的能力,因此,對於課文生字的學習,採用先獨立學、再小組交流、最後大組反饋的學習形式,通過互動,幫助預習有困難的學生學習生字、讀通課文,從而使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大面積提高學習效益。教師在反饋時注意抓重點。如揭示課題時,重點學習整體認讀音節“願“並書空;讀文反饋時,關注讀準“碰、竟、幸”的後鼻音;複習整體認讀音節“遲”;注意“閒”這個三拼音的正確拼讀。而對字義的瞭解,則放在閲讀教學中,使學生通過讀文,結合具體的語境,隨文理解字義。

二)反覆讀文,層層推進

閲讀教學要體現以讀為本,使學生讀有所思,讀有所獲。在課堂教學中,我對每一次的朗讀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使學生明白讀什麼。該怎樣讀。精讀課文有關句子,使學生能讀懂內容。

初讀課文,要求學生讀準字音,特別是生字的讀音。學生在反饋預習的同時,對課文的內容進行初步的瞭解,對課文內容有個整體認識。

再讀課文,思考小山泉真的認為自己不幸嗎?它是怎麼想的?通過讀文找到小山泉所説的重點句子,結合多種形式的朗讀,使學生初步有所感悟,同時注意本單元的朗讀要求:不唱讀,不頓讀,不加字,不漏字,按標點停頓。

細讀課文,重點指導朗讀小山泉所説的重點句子,能讀出感歎句的語氣。學生交流讀後感想,即讀懂了些什麼。在交流時,不作統一要求,或多,或少,或詳,或略,都可以,旨在培養學生邊讀邊想的習慣和口頭表達能力。最後,教師幫助學生梳理、總結。

三)發揮想像,訓練説話

教學中圍繞課文內容,注意創設情景,引導學生進行語言實踐活動。如:老師提供句式,進行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讓學生想想説説誰的心願是什麼。學生在語言實踐活動中,結合課文內容,藉助老師提示,既展開豐富想象,又訓練了規範説話.從而使學生在語言實踐活動中發展思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小學語文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課文《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是一首兒童詩,展現了孩子們在夏天的美麗遐想,洋溢着濃濃的童真童趣。全詩共五個小節,第一節寫夏天這位“小姐姐”問我在夏天想變點兒什麼;第二、三、四節分別寫“我”在令人神往的夏天想變成什麼;第五節寫“我”為什麼“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詩歌藴含豐富,語言淺顯明快,親切生動,富有兒童情趣。

遵循新課標“以人為本,促進個體和諧發展”的基本理論,根據課標對低年級閲讀教學的階段要求和蘇教版教材編寫的意圖。本課設計教兩課時,執教的是第二課時。以尊重學生情感,張揚學生個性為立足點,緊緊圍繞“讀好書,寫好字”這兩大教學重點,通過多種形式的讀説訓練,讓學生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通過讀中悟,悟中讀,使學生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故制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為:

教學目標(從認知、技能、情感三個維度進行設計):

①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②學會本課7個生字,認識綠線內的4個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③通過對課文的朗讀感悟,激發學生對美好大自然的嚮往,體會親近自然的愉快。

教學重點:識字、寫字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中悟,悟中讀。

教學難點:通過對課文語言文字的朗讀感悟,激發學生對美好大自然的嚮往,體會親近自然的愉快。

根據本課教學要求及教學重難點,我把本課分為兩個課時來進行教學。第一課時:初讀課文,把字音讀準,把課文讀通順,大致瞭解課文內容,指導學生寫好5個生字“戲、穿、柄、眨、蟈”。第二課時: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中悟,悟中讀。通過對課文語言文字的朗讀感悟,激發學生對美好大自然的嚮往,體會親近自然的愉快。指導學生寫好2個生字“遊、傘”。

二、説教學理念和方法

(一)教學設計理念

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而感悟是一種複雜的心智和情感活動,也是一種心理能力。通過閲讀來感悟是學生語文素養形成與發展的重要途徑。

感悟是學生個性化的心理體驗,教學中堅持三個“為主”:以學生為主;以讀為主;以自學為主。體現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反映閲讀教學中基本規律,強調學生獨立的語文實踐,培養學生的獨立閲讀能力。

感悟的核心是理解,教學中注重閲讀雙向心理過程的運用。師生互動能引發學生形成憤悱和智力激盪,勢必激發靈感,啟迪心智,加速催化閲讀感悟。要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正確理解課文內容,以學生自讀自悟、自學探究為基礎,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教學中,教師要以文本為中介,讓學生通過與文本對話,通過讀書實踐,感受語言的特點增強閲讀的興趣,嚮往美好的情境。

(二)教學方法

1、以讀代講,品讀感悟法

依據閲讀教學特點和低年級學生閲讀的認知規律,這節課突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避免繁瑣的內容分析,以讀代講,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把文本讀正確,把自己的感覺讀出來。通過個性化的朗讀對學生進行語感訓練,有機滲透人文教育。

如教學第五小節時,我創設情境設疑:為什麼當“我看見荷塘”時,又“真想變成荷葉”呢?請同學們自由讀第五小節,想想你讀明白了什麼?學生自讀自悟,能悟出多少是多少。我再根據學生彙報點撥:為什麼把“荷葉”比作“一柄大傘”?你們見過荷塘裏的荷葉嗎?它是什麼樣的?我“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就是因為荷葉像一柄大傘嗎?那是為什麼?自己再讀一讀最後四行詩。學生通過再讀理解了:小魚有荷葉這把“大傘”遮擋烈日,可以在水裏自由自在地遊動玩耍;雨點落在荷葉上能發出的美妙動聽的聲音,體會到荷葉不僅自己美麗,還能給小魚、雨點帶來歡樂。荷葉還給誰帶來歡樂?能不能象課文這樣説:____來了,在荷葉____。荷葉給這麼多的小精靈帶來了歡樂,所以當看到那小小的荷塘時,我(生讀: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荷葉真是太偉大了,讓我們一塊來欣賞欣賞。(課件)同學們在讀中悟,悟中讀,明白了“我”

為什麼“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人文教育不言而喻。

2、情境教學法

如教學第二小節時,我創設情境啟發學生想象:如果你是那條遊入清凌凌小河的小魚,你會覺得怎麼樣?如果你就是那透明的雨滴,睡在綠葉上,你又有什麼感覺?你有什麼感覺就讀出什麼感覺。學生通過讀讀出了自己的體驗。再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説説還認識什麼東西也是透明的,從而理解“透明”。又如教學第三小節時,我注重激活學生思維,一生自選第三小節讀,這時我創設情境:其他同學閉上眼睛邊聽邊展開想象:你好像看到什麼或者聽到什麼?假如這就是一個美麗的大花園,如果你就是那隻蝴蝶,你會怎麼做。能不能用動作告訴大家。(一生在教室裏飛舞),誰還願意做那隻蝴蝶,就一起穿梭吧。可愛的蝴蝶們,此時你們的心情怎樣?能不能通過讀讀出它們的快樂、自在。男女生合讀。

3、cAI課件輔助教學法

利用cAI課件輔助教學,可增強了課堂教學的效果。它不僅能傳送文字、語言、圖象,還能增強信息的表達能力和教學的直觀性,具有較強的表現力、感染力,能引起學生的情緒效應,誘發學生形象思維和情感參與。通過藉助色彩鮮明的動畫、音像手段等把學生帶入課文情境,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產生共鳴,進行美讀。如教學學習第四小節,我這樣創設情境,指導朗讀:夏天迷人的東西真是太多了,我又想變成什麼?引讀這個小節後課件出示夏夜的畫面:並聲情並茂的描述:在晴朗的夏夜裏,滿天的星星一閃一閃地眨眼,好象在對我們微笑,彎彎的月兒像一隻小小的船,飄呀蕩呀,這樣的夜空美嗎?讓我們美美地讀一讀。指名讀,齊讀,小組合作讀。

三、説學法

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互相交流的活動過程。讓學生自主學習,獨立的參加語文實踐,可以培養學生的獨立閲讀能力。教學時我讓學生自讀課文,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還注意運用學生的差異資源進行對學生的教育和指導,在課堂上採用合作學習法,讓學生在交流中發展口頭表達能力,提高學生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為今後學生適應社會的發展打好基礎。如在進行拓展想象遷移練習中(如果,夏天小姐姐問你們想變成什麼,你們會怎麼説?):我讓學生想象説話練習,先自己想一想,然後同桌互相説一説,再在四人小組裏説。在彙報時能不能像課文那樣説。可以説一句,兩句,能説上三、四句就更好了。

四、説教學過程(第二課時)

在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之後,第二課時我主要設計四個教學環節:

(一)、複習導入,温故知新

1、課件出示生詞,複習導入。

在教學新知時,採用複習生字詞導入,加強生詞出現的復現率,遵循低年級學生認知規律,為本課教學奠定基礎。

2、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課文一共有五個小節,其中夏天小姐姐提出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是哪一個小節?我們一起讀一讀(齊讀第一小節)回答部分有四個小節,你們喜歡讀哪個小節呢?自由練讀。

[以人為本,尊重學生自己的意願,喜歡哪個小節就讀哪小節,自由讀。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二)、以讀代講,讀中感悟,悟中再讀

1、學習第二小節。

指名讀(好生:我喜歡讀第二小節)。:如果你是那條小魚,你會覺得怎麼樣?如果你就是那透明的雨滴,睡在綠葉上,你有什麼感覺?能不能通過讀讀出你們的感覺。

創設情境啟發學生想象,讓學生進行角色轉換,把自己當小魚、雨滴,會什麼感覺,你有什麼感覺就試着讀出那種感覺,以讀代講,學生自讀自悟。

日常生活中你們還認識什麼東西也是透明的?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對詞語的教學不能機械理解,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説説還見過什麼東西也是透明的,從而理解“透明”這個詞

2、學習第三小節。

指名一生讀(我喜歡讀第三小節)其他生,你好像看到什麼或者聽到什麼?假如這就是一個美麗的大花園,如果你就是那隻蝴蝶,你會怎麼做。能不能用動作告訴大家。(一生在教室裏飛舞),誰還願意做那隻蝴蝶,就一起穿梭吧。可愛的蝴蝶們,此時你們的心情怎樣?能不能通過讀讀出它們的快樂、自在。

創設情境,激活學生思維,閉上眼睛邊聽邊展開想象,培養學生的想象思維能力。再創設情境讓學生做動作理解“穿梭”。

3、學習第四小節。

夏天迷人的東西真是太多了,我又想變成什麼?引讀第四小節,齊讀。

(課件出示夏夜的畫面)瞧,晴朗的夏夜裏,滿天的星星一閃一閃地眨眼,好象在對我們微笑,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多美呀!讓我們美美地讀一讀。齊讀,小組合作讀:我想變眨眼的星星,我想變彎彎的新月。最後,我看見什麼?(生接讀:最後,我看見小小的荷塘,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

創設情境,利用cAI課件輔助教學,可增強了課堂教學的效果。能引起學生的情緒效應,誘發學生形象思維和情感參與。通過藉助色彩鮮明的動畫、音像手段等把學生帶入課文情境,加上教師聲情並茂的描述,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產生共鳴,進行美讀。

4、學習第五小節。

過渡:多美的夜空啊。為什麼當“我看見荷塘”時,又“真想變成荷葉”呢?請同學們自由讀第五小節,想想你讀明白了什麼?

這是課文的中心所在,也是本文的重難點。語文是人文性學科,是藉助教材對學生進行人格薰陶的有效載體。在這過程上,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加上教師的點撥,使學生的情感與文中的“我”產生共鳴。

根據學生彙報點撥:為什麼把“荷葉”比作“一柄大傘”?你們見過荷塘裏的荷葉嗎?它是什麼樣的,誰來説一説?

我“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就是因為荷葉像一柄大傘嗎?那是為什麼?讀一讀最後四行詩。

它們的快樂是誰帶來的?(荷葉)荷葉還給誰帶來歡樂?能不能象課文這樣説:出示句子,説話訓練:______來了,在荷葉上______。

荷葉給這麼多的小精靈帶來了歡樂,所以當看到那小小的荷塘時,我(生接: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荷葉真是太偉大了,讓我們一塊來欣賞欣賞。同學們此時此刻你們覺得快樂嗎?讓我們帶上這種心情讀一讀全文。這麼美的詩,想想把它背下來。喜歡哪個小節就試着背背。

如果,夏天小姐姐問你們想變成什麼,你們會怎麼説?

通過自讀體會到小魚有荷葉這把“大傘”遮擋烈日,可以在水裏自由自在地遊動玩耍;雨點落在荷葉上能發出的美妙動聽的聲音,從而體會到荷葉不僅自己美麗,還能給小魚、雨點帶來歡樂。巧妙地滲透人文教育,體會中華民族語言文字的美。同時創設情境進行口語訓練,積累語言,逐步內化,變為自己的知識,體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五、指導寫字

1、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這兩個生字,請同學們讀一讀(出示卡片,齊讀,貼在黑板上)

2、你們有什麼好辦法記住這兩個字。在寫“遊”字要注意什麼?師範寫。寫“傘”字呢?(可結合荷葉或雨傘理解“傘”字)師範寫。

調動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使語文學習與生活聯繫起來,幫助學生用自己認為最容易記字的方法來記住字形,避免煩瑣的分析和填鴨式教學,培養學生識字自主性和能力。

3、學生描紅,臨寫,抽兩生的作業進行反饋。

小學語文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等我也長了鬍子》是西版小學語文第四冊識第五單元的開篇之作,這是一首構思巧妙的兒童詩,全詩共分為五節。詩中塑造了一個活潑可愛、思維活躍、孤獨的小男孩。作者並不從正面點出發,而是發揮想象,用詩歌的形式,展現出一幅幅小男孩長大後與自己的孩子相處的生動畫面,與現實生活畫面形成強烈的對比,自然流露出自己的情感和內心需求。整首詩語言詼諧,自然活潑,表達準確,道出了兒童純真的希望,讀起來饒有風趣。

2、學情分析:我班大多數孩子的家長都是在外打工,孩子長期不在他們的身邊,而他們對孩子們的需求也不甚瞭解,反而卻不住的要求孩子要達到這樣那樣的要求,所以的孩子們不但不能達到他們的要求,甚至還可能出現逆反心理,所以課文裏的爸爸所做的一切,也正式我們現在的孩子想要的。

3、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認識本課的12個生字,會用自己的方法記住8個字。

能力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聯繫生活實際,説説自己喜歡怎樣的爸爸。

情感目標::能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意願並寫出來。

4、教學重難點:認識12個生字,會寫8個字。結合實際,在讀中體會詩歌中的感情,喚起兒童生活的體驗。

5、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大頭兒子小頭爸爸》這首歌的動畫;課前佈置學生先把自己想對爸爸説的話寫下來。

學生:寫好自己想要對爸爸説的話。

二、説教法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讓學生主動體驗,在不斷的參與過程中,主動性、創造性才能進入最優化的境界。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的體驗與情感的變化,始終把情感置於閲讀的首位,把喜愛,興趣當作閲讀的入門嚮導。課一開始,以學生熟悉的畫面來引入課文,很自然激起了學生的閲讀興趣。學生帶着問題閲讀。教師在學生的讀讀説説中,不斷調動主題積極的個性化的閲讀動力,使課堂書聲朗朗。

語文課,重在學習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利用多媒體課件、課文內容為學生搭建了一座由理解到運用的橋樑,引導他們將課文內容與生活經驗聯繫,大膽地展開聯想,把學會的課內外知識活學活用,在語言文字訓練的同時使語言積累內化為語言能力。

三、説教學流程

<一>動畫激趣,引入課題

播放《大頭兒子小頭爸爸》這首歌曲的動畫,然後讓學生説説小頭爸爸怎麼樣,並問:誰能談談自己的爸爸,激起學生的興趣。

<二>整體感知,讀文識字

讓學生自由讀文,説説讀了課文你都知道了什麼?再指名讓學生讀文,其他同學勾出生字和詞語,自己讀一讀,然後在小組內識字,交流自己的識字方法。

<三>、讀文感悟,詩情剖析

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從一開始就要有意識地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閲讀內容,並逐步培養起對課文的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所以在學生將課文完整自由讀兩遍的基礎上,我再讓學生將自己喜歡的段落讀給同桌或好朋友聽,注意把字音讀準,課文讀通順;讀後老師檢查讀的情況,對讀得好、有進步的同學提出表揚和鼓勵,增強他們閲讀的自信心。

接下來的環節在同學們已熟悉課文的基礎上,讓同學們通過談一談讀文後的體會、讓同學、老師來評一評、你還有哪些讀書的形式等等,漸漸在讀中感悟、體會,讀出感情。在讀一讀、説一説的過程中,感悟先再的句式,體會跟給帶這幾個詞語的意思。最後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引導有感情讀文。

四、仿説練習。

課文教學到這裏,同學都知道了作者要做一個怎樣的爸爸?那麼你以後想要做一個怎樣的爸爸?請小組的同學討論交流,然後仿照課文,把你自己想對爸爸説的話説出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引起共鳴,昇華感情

五、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主要採用貼畫配文字的圖文式板書,又突出了課文的重點,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

13

等我也長了鬍子

(圖)

(文)

去探險

有個小孩子講故事

做個好爸爸

(貼上鬍子)

去動物園

整堂課教學,我始終把時間教給學生,讓學生在聲情並茂的朗讀中感受文本的美,在讀中識字,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內化,在讀中訓練語言,輔以思,議,評,説等手段,來培養他們能力,激發他們的情感,讓他們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學習語文,從中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更喜歡學習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