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教學説課稿(精選6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3.11W

作為一名老師,常常需要準備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我們應該怎麼寫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學説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教學説課稿(精選6篇)

教學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諫太宗十思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材第二冊第六單元的第三篇課文。關於文言文閲讀,《普通語文課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為:“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藴含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藴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侷限”;“閲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瞭解並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閲讀實踐中舉一反三。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

二、我對“新課標”的理解

高中階段要能達到初步鑑定文藝作品,能感受想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受到感染和啟迪。要想實現這一要求,在教學方式上必須採用合作學習、師生互動的學習方式。為此我制定的教學目標如下:(新課程理念的宗旨是以人為本,具體表現“三位一體”的理念,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下面我從三個方面確定本課的具體目標)

1、知識與能力

a辨析“安、信、求、治”等多義詞的詞義;積累文言虛詞“以、哉、所”的用法;區別文中“根本、以為、虛心、縱情”等古今異義詞的含義。

b領悟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虛心以納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積極意義。

C掌握作者反覆開導,循循善誘的高超的勸諫藝術,不斷提高學生的説話技藝。

2、過程與方法

a採取從宏觀到微觀的思維方式,逐漸深入,點滴理解。

B採取合作、探究、自主學習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a合作學習,以學生為本,注重師生的親和力。

B在教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德育教育,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苦樂觀;虛懷若谷,虛心納他人建議;勤儉簡樸,繼承優良傳統。

三、針對高一學生確立教學重點與難點:

高一階段正是夯實基礎的重要階段,在教學中,應以抓基礎為本。

教學重點:

1、掌握“浚、殷、衝、牧、壅、謬、董、振”等文言詞的義項。

2、辨析多義詞,理解掌握“以、而、之”等虛詞以及相應的詞類活用,古今異義。

3、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內容,學習文章用比喻説理,生動形象的特點,體會作者在遣詞造句上整齊而富於變化的風格特徵。

教學難點:文章第三段內容的理解。

四、教法學法:

新課改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改變學生的學習觀念態度習慣,鼓勵學生想象質疑發現創新。所以我嘗試用以下教法和學法進行教學:1情景教學2誦讀法3問答法4討論法5多媒體教學法

五、教學整體設計

教學時數:兩課時

利用早讀熟讀課文,重點解決字音字型斷句輕重音等問題,教師範讀。

第一課時:作者寫作目的,1—2段內容梳理,文言知識點。

第二課時:第三段內容梳理,文言知識點,理解十思內容及意義;積累成語

六、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1、導語設計:俗話説:伴君如伴虎。因為忠臣批龍鱗,逆聖聽,諷諫帝王確為不易之事。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就是千古名證與教訓。然而,唐代諫臣魏徵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沒有招來殺身之禍,相反卻得到了唐太宗的稱讚,太宗親手寫詔書嘉許魏徵,並放置案頭,以資警惕。我們在感歎這對賢君良臣時,也會為魏徵超人的勇氣,高超的諷諫藝術所折服。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體味它流暢的藝術的文氣,敢於直諫的火熱報國心。

2、解題:疏:古代臣子向帝王陳述自己意見的一種文體。

3、疏通文意:(1)找學生朗讀第一二段並糾正發生的錯誤。(2)齊讀一二段,把握文言知識點。(3)整體感知文段內容,理清思路。一段:以固本思源為喻,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觀點。二段:總結歷史經驗,並從創業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4、積累成語:居安思危

戒奢以儉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載舟覆舟課文小結:本節課我們重點研讀一二段,在夯實文言知識點的同時,更要把握文章內容的精髓,那就是懂的固本思源、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道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一代明君唐太宗尚有不足之處,更何況我們普通人呢?太宗虛心納諫,創造歷史有名的“貞觀之治”。若大家也虛心納他人建議,虛懷若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苦樂觀,定會樹立起光輝俊潔的人格。5、作業:課後多義詞識記第二課時1檢查鞏固文言知識點。2學生誦讀第三段內容3把握本段文言知識點,理解十思內容及意義4積累成語:謙謙君子

卑以自牧長治久安

垂拱而治課文小結:“讀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後的今天我們重温《諫太宗十思疏》,不僅要體味它流暢藝術的文氣,還應從字裏行間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徵,為使唐王朝長治久安而敢於直諫的高度責任感,使命感,願生活在新世紀的同學們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時刻胸懷一顆火熱的報國心。七、課堂機智處理1、抓好早讀2、導語讀出感情是引學生入境的關鍵3、朗讀時,找水平較好的同學讀(以免耽擱太長時間)

教學説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編排是在學生學習了電流、電壓、電阻等概念,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使用方法之後安排的,它既符合學生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認識規律,又保持了知識的結構性、系統性。通過本節課學習,主要使學生掌握同一電路中電學三個基本量之間的關係,瞭解運用“控制變量法”研究多個變量關係的實驗方法,同時也為後面學習電功、電功率內容做鋪墊。歐姆定律是通過實驗探究,歸納總結出來的定律,它的邏輯性、理論性都很強,實驗難度也比較大,特別是實驗設計、數據分析對學生來説都有難度,所以教師要做好適時引導、恰當點撥。通過學習歐姆定律,經歷實驗探究過程,領悟“控制變量法”這種科學探究方法,理解這種方法在實驗探究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形成尊重事實、探究真理的科學態度。

二、學生分析

初中學生認識事物的特點是:開始從具體的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但思維還常常與感性經驗直接相聯繫。學生在沒有學習本節知識之前,已瞭解了電流、電壓、電阻的概念,初步學會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的使用,但他們都是單個的技能操作,沒有綜合應用。對電流與電壓、電阻之間的聯繫,認識是膚淺的,不完整的,沒有上升到理性認識。

三、教學目標

依據《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設計將本節課分為兩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講實驗探究過程及結論,第二課時講公式及其簡單的計算。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一)知識與技能

1、會用實驗探究電流與電壓、電阻之間的關係;

2、會同時使用電壓表和電流表測量導體兩端的電壓和其中的電流;

3、會用滑動變阻器改變部分電路兩端的電壓;

4、理解歐姆定律的內容。

(二)、過程與方法

1、使學生初步領會用控制變量法研究物理規律的思路。

2、進一步培養學生電學實驗操作能力及根據實驗結果分析、概括結論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探究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認真謹慎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掌握實驗方法;理解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係。

教學難點:實驗數據的分析、歸納,得出結論。

教學方法

以實驗探究為主的啟發式綜合教學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啟發探究想法

通過家用可調亮度的枱燈實驗,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實驗現象,進行交流、討論,利用手頭器材自己設計模擬實驗,可以讓兩個學生上台來做,做完後講解,得出調光枱燈亮度發生變化的原因。這樣通過學生親自動手實驗,鍛鍊了他們的思考能力和操作能力,又為後面的實驗方法做了鋪墊,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充分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基本理念。

二、展開探究活動,深入研究實踐

(一)、利用FLASH和學生剛才的小實驗引導得出:電流的大小與電壓、電阻有關。板書課題:探究——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係

(二)、猜想與假設

學生分組討論,這時學生的想象會是豐富多彩的,教師應留給學生交流猜想的機會,多肯定,多鼓勵,多引導。最後派代表向全班同學彙報,其他小組也可以適當補充。引導學生根據猜想完成學案1、2題。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設計電路圖

通過幻燈片的提示問題,一步一步引導學生分析應選用的實驗器材以及器材的連接方式,在此基礎上設計電路圖。這個實驗是一個綜合的定量實驗,用到的器材也多,除了同時用電壓表和電流表外,還要用滑動變阻器調節電路,對學生來講有一定的困難,這就要求老師要實時引導,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最後形成統一的電路圖。

(四)、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視

讓學生探究自己的猜想,因為這是他自己急於想驗證的,當然也可以兩個實驗都去探究。連接電路是學生應該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但這麼多的器材一起連接還是第一次,可以採用多種引導方法,教育學生有序連接,可以先串聯再並聯。在此基礎上完成學案第4題。強調每個探究至少要做3次,這樣的結論才具有普遍性。教育學生應尊重事實,千萬不可不填數據或捏造數據。穿插講解中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小組物理組副組長何潤偉先生在美國的故事,刺激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認識到實驗的重要性。

(五)、收集證據,分析得出結論

可以讓一組學生寫出自己的實驗數據,其他組同學檢查糾正,剔除壞值,引導學生分析數據,發現數據之間的關係,得出結論。交流探究成果,及時調控糾正。這一階段學生的認識將在老師的引導下,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飛躍,學生的情感將在互動中得以昇華。

(六)、評估與交流

旨在引導學生分析實驗誤差,認識到誤差的存在,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三、課堂小結

讓學生回憶探究實驗過程,回答本節課的收穫,鞏固所學。

四、課堂練習:旨在進一步鞏固控制變量的思想以及歸納出的結論。

五、課外活動

上網蒐集有關歐姆生平資料,交流感想。激發學生學習科學家刻苦鑽研、大膽探索的科學精神。

板書設計

探究——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係

電阻R=Ω

電壓U/V電流I/A

電壓U=V

電阻R/Ω電流I/A

表1表2

導體中的電流,跟這段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這段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教學説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評委專家,你們好!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成功》,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及板書設計六個方面來談談我的課堂教學設想:

一、説教材

第一點教材地位及作用

《成功》是蘇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學會讀書三:學學牛吃草)中的第一課,作者先於開篇點題,解釋“成功”,引出論題:成功之道;然後,分別論證天資、勤奮、機遇之於成功的作用;在此基礎上突出勤奮的重要作用,再用王國維的話強化自己的觀點,最後得出結論:勤奮是成功的必由之路。文章思路清晰,層層深入,旁徵博引,很有説服力。

第二點、教學目標,重難點

首先確定的三維教學目標是:知識與技能目標:品味作品中經典的文化言論和作者誠懇平實的語言;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習作者旁徵博引、逐層深入的論證方法;情感價值觀目標:準確理解作者關於成功的觀點,在勤奮中走向成功。

教學重點、難點是:找出文中的主要觀點。運用文中的觀點對具體現象進行探究。聯繫生活,對文章的基本觀點進行拓展。

二、學情分析

①我班學生的語文基礎較差②學習語文的觀念、方式、方法較落後③學習語文的能力較弱,語文的素養較低

三、説教法:

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每個環節都儘可能的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採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學習,注重他們自身對知識的理解、領會和積累。而我在學習過程中充當的角色是:一個組織者,把握其學習的整體走向;一個引導者,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教會學生學習。具體方法有:

①朗讀法:只有反覆朗讀,才能領會文本深刻而豐富的思想內涵。

情境設置法:充分利用課件展示創設情境,使學生很自然的融入到文本中去,思想產生共鳴。

③設疑研究法:對重點語句組織學生討論研究,進而理解文章主旨。

④賞識成功教育。學生在討論合作,解決疑難問題過程中,適當的給予表揚鼓勵,讓其體會到合作與成功的喜悦,能很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興趣。

⑤對話教學:這種對話並非師生間一問一答,而是師生間各自向對方和精神敞開和彼此接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精神平等與溝通。

四、説學法:

新課程提倡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們的課堂無非是為學生提供一片可以自由發揮、暢所欲言的天地,這片天地是教師、學生、文本間的對話、交流的舞台。具體學法指導是:

①反覆讀課文,藉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

②圈點勾畫文中不理解的詞或句子,提出問題。

③提倡多角度、有創意地閲讀,拓展思路,激發獨特的感受,抓住關鍵提問,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④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五、説教學流程是:

一、創設情境,導入課文:我們常常羨慕一些成功人士。我們羨慕奧運冠軍們登上了最高領獎台;我們羨慕科學家們為人類做出的巨大貢獻;我們羨慕作家們寫出優秀的作品……可我們有沒有想過,他們是如何成功的呢?他們成功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呢?他們成功背後有哪些故事呢?我們除了羨慕之外還應做些什麼呢?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這些問題將得到解答。

二、閲讀課文,感知文本: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邊讀邊思考並劃出作者對成功所持的觀點、對構成成功的條件所持的觀點。並結合課文的某一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三、賞析語言,體會論證方法:師生共同賞析文本中精美的語言,體會其對論證作者觀點所以的作用;

四、合作探究,質疑釋惑:對學生提出的疑惑問題進行分類篩選,組織學生開展討論,教師做比要的指導和點撥

五、拓展延伸,激發想象:對於成功所需條件的看法,從不同的角度看可能觀點未必相同,請你結合自己的學習、生活、閲讀體驗談談你的看法。

教師點撥:成功離不開科學的學習方法。

引導學生紛紛談自己的看法,老師給予適當評價。

此外,在課堂上我還注意適當運用多媒體教學,針對教學內容和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課前設計了一些課件。比如在課的開始,我做了關於本文作者季羨林的介紹的課件,包括一些文字和圖片材料。再如課文內容賞析時,我事先準備了背景音樂更好的配合課文朗讀。在小組合作完成隨堂練習後,我能利用實物投影展示出學生的作品,讓學生立即得到反饋。最後,還利用大屏幕將事先收集好的一些材料出示給學生,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討論,得出結論,再次強調勤奮的重要性。

在説上述內容的同時,我逐一説了自己的設計理念。教師再完美的預設也無法取代課堂教學過程中的精彩的生成,教師要時刻根據變化了的課堂不斷調整自己的預設內容。因此教學中我將隨時捕捉學生的疑問、想法、創見等精彩瞬間,因勢利導改變原來的教學程序或內容,自然地變為動態生成。

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學情、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

這六方面對本課課堂教學設想進行了説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處敬請批評指正,我滿意接受。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專家給我這個機會。

教學説課稿 篇4

《蝴蝶飛啊飛》是人教版小學美術教材第一冊第14課,屬於“造型·表現”學習領域,授課時數為一課時。本課通過看看、畫畫、做做等方法引導學生表現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的事物,激發他們豐富的想象力與創造願望。下面,我着重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課後反思幾個方面來談談我對本課的教學設計。(課件)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蝴蝶是一種美麗的昆蟲,它的種類繁多,形狀各異,姿態萬千。色彩斑斕的蝴蝶能使人產生美的聯想,激發人們的愛美之心。設置《蝴蝶飛啊飛》這個課題,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表現力,以及激發他們對大自然中美好事物的熱愛之情。本課的教學內容分兩部分,一是欣賞美麗的蝴蝶,二是表現美麗的蝴蝶。整個教學過程緊緊圍繞着感受美、表現美這一主線展開。首先要讓學生觀察蝴蝶的外形、花紋及顏色特徵,從而欣賞蝴蝶的自然美,然後再通過美術形式去表現。本課教材的左頁中,提供了幾幅蝴蝶的照片,為學生的觀察、欣賞提供了基本素材。學生在表現蝴蝶時,可採用平面或立體的方法,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將內心對蝴蝶美的感受大膽表現出來。

2、本節課在整體知識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蝴蝶飛啊飛》一課,屬於“造型、表現”的學習領域。其內容主要引導學生線條描繪、折剪紙等美術手段。線描畫是兒童繪畫的基礎,是用簡單的線條來表現畫面,因此在繪畫中,孩子先要仔細觀察蝴蝶。這是一節集欣賞性、合作性、互動性等特點與一體的美術課,讓學生在觀察欣賞中感受美、體驗造型的樂趣,在實踐中表現美、創造美。

3、學生情況:一年級的學生通過一段時間學習已經初步認識了美術工具和材料,對不同的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掌握,會用簡單的線條和色塊表現他們所知道的東西。現在獨生子女多信息途徑很廣,思維活躍,他們自我我中心,喜歡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表現;好奇心重愛表現,但觀察能力較差,只能畫大體的外形。而《蝴蝶飛啊飛》這節課就是讓他們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觀察細節掌握對稱形的畫法並大膽表現自己的想法,符合學生髮展的特點。

4、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領域:欣賞蝴蝶的美,用繪畫或手工製作的形式表現美麗的蝴蝶。

過程與方法領域:在欣賞、表現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表現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領域: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的情感。

5、教學重點:通過引導學生欣賞、觀察各種各樣姿勢蝴蝶,感知蝴蝶的外形和色彩,感受蝴蝶的美,並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設計和描繪新穎的蝴蝶身體外形,運用線條和色塊,大膽添畫翅膀細部花紋圖案。

6、教學難點:用對稱形繪製蝴蝶。

7、教師用具:課件、紙蝴蝶教具、紙蝴蝶頭飾、圖畫紙、油畫棒等。

8、學生用具:白紙(或手工紙)、彩筆、油畫棒、剪刀、固體膠。

二、説教法、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基於此,我準備採用的教法是情境教學法、直觀演示法,引導法,練習法,觀察欣賞法等。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通過引導學生一步一步探究來完成教學目標的。此外我準備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

學法上,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合作學習。對於學習其實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要重要。因此,我把疑問、難解答的問題放如教學過程部分,緊抓教學中的疑難問題針對和啟發性提問:“你知道蝴蝶是有幾個部分組成嗎?”等教學問題。鼓勵學生大膽表現,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會思維,學會分析,學會表達,培養他們自學能力。

三、説教學過程的設計:

1、創設情境

欣賞蝴蝶,激發審美期待。我首先設計了“創設情景——欣賞蝴蝶”這一環節,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我在教學一開始,播放了花叢中蝴蝶飛舞的片段,把學生帶入蝴蝶的世界中,讓學生欣賞造型各異、風格獨特的蝴蝶,為後面設計繪畫蝴蝶做好鋪墊,引導學生通過體會蝴蝶的美麗,懂得熱愛生活,引出本課課題—《蝴蝶飛啊飛》。教師充滿誘惑的語言緊緊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適時播放動畫片精彩蝴蝶課件。吸引學生的視覺、聽覺,使他們進入情境,讓學生留戀、嚮往。同時也把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出來了。在欣賞的過程中讓他們自己去觀察蝴蝶飛動,直觀又生動,欣賞完畢,讓學生説説客人的樣子,學生爭先恐後,將課堂氣氛推向第一個高潮。接着揭示今天的學習主題——《蝴蝶飛啊飛》,從動畫片段到課題,從學生的興趣,到勾起學生主動學習的.求知慾望,遵循了學生的心理特點,使學生保持對繪畫的興趣和着手錶現物象的衝動。

2、探究新知

觀察發現,認識、瞭解蝴蝶,感知蝴蝶身體的對稱形狀。用課件展示一張不同色彩的形狀、色彩蝴蝶組成的畫面並問是由哪些部位組合而成的?讓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帶着問題去觀察,再結合自己的觀察來説一説。當鼠標移動時蝴蝶的色彩,它停着時的姿態、飛舞時的樣子,它那玲瓏剔透而強有力的雙翼,都能引發學生的創作靈感,但學生卻能發現這些蝴蝶都是有什麼形狀組成的,在這裏反覆強調蝴蝶的不同幾何形狀,從而讓學生直觀掌握了繪製蝴蝶的方法。概括成各種簡單的線條進行組合,稍作裝飾,再給它們穿上美麗的花衣裳,就能創造出許多美麗的蝴蝶來。兒童的造型方法生動、變形、誇張,甚至抽象;讓小朋友對結構有所認識,以兒童所特有的天性,繪畫語言會更生動,更具表現力。

3、創作表現

畫蝴蝶,展開創作過程。讓學生看着蝴蝶飛在花叢的畫面,提出“你準備採用哪些方法來表現你心中的蝴蝶?你想要表現的蝴蝶是什麼形狀的?它穿的是什麼花紋的衣裳?”這三個要求,創設情境將繪製過程應注意的問題設計思路之後,要稍作提示,注意強調他們的翅膀對稱,引導學生沉浸在所創設的以花叢為背景這個情境中,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然後讓學生把自己繪製的美麗蝴蝶貼到黑板上繪有美麗花朵的花叢中和天空上,有幾個學生直接上去畫。在此過程中繼續播放剛剛大量的在不同環境裏的圖片,循環的圖片欣賞,讓學生在充滿愉快感的藝術氛圍中進行創造,有所參考,拓寬視野,活躍思維,讓他們在無形中受到了美的薰陶。製作過程中鼓勵學生把多種方法結合使用,畫出做出和別人不同色彩和形狀的蝴蝶,展開比賽,這樣就激勵學生創新、提高了學生的創造能力。

4、展評交流

評價是一種重要的導向,在美術教學中,作品完成以後的評價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教師將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集中作品展示給大家看,並挑選幾組請他們進行自我描述作品,再請其他小組或個人進行點評,這些都是為了保護學生的創作激情,鼓勵他們充分表達創作意圖,同時教師適時適度地進行引導,對學生的創作情況較準確地進行分析,能給本課知識掌握獲得很好的效果。

(1)自評:讓學生自己的作品放在展示台上展示,説説自己的蝴蝶的名字及特點,覺得自己的作品什麼地方畫得棒?

(2)互評:學生之間相互談談自己的看法,讓他們在共同的參與過程中產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高審美能力。

(3)教師評價:根據激勵性的原則,在學生互評的過程中,我相機結合學生作品的不同特點,肯定孩子們的各種表現,保護他們的積極態度和創新意識。點評時注意給能力較弱、性格內向的學生學生更多的展示機會,找出其優點,甚至擴大其優點,併發自內心讚揚他們,使他們擺脱自卑心理,相信“我能行”。這樣,讓全體學生都成為“學習的主人”。

5、課後拓展

在收尾時,為了保持學生對學習興趣的延續,這樣結束:這節課同學表現的真不錯,做了一把小設計師,用自己的巧手做出這麼美的蝴蝶,那麼同學們想一想,你還會製作哪些美麗的小動物?下次帶給老師看看和同學們看看,好嗎?

四、説板書設計:

根據教學活動的安排,板書設計分三部分:課題《蝴蝶飛啊飛》基本特徵示意圖和展示區。

五、説課後反思:

總之本節課通過精心設問、自主學習、動手探究,引導學生進行創作,強調把學生當成發現者、鼓勵學生積極思考,自行探索,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互助、參與合作意識,實現了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培養,真正實現了知識與能力的同步提高,教學效果很好,一句話:只要教師轉變觀念,大膽的放手把課堂還給學生,滿足他們好奇、好動、好説的特點,教學效果一定會事半功倍。

教學説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氯元素是一種典型的化學性質活潑的主族元素,也是生活中一種很常見的、化工生產中很重要的元素,瞭解氯元素的性質有助於學生進一步探討鹵族元素的性質,從而與其他系列元素性質比較來歸納元素週期律。

氯氣(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氯氣的化學性質

教學難點:氯氣與水的反應

二、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在初中階段對非金屬元素的性質瞭解不多,只學習了氧元素的性質,而在高一前一段內容學習了金屬的性質和一種非金屬-硅的性質,基本可以運用原子結構的基本理論分析淺層的元素性質的內容。通過本節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能力,創新能力,歸納能力。

三、教學目標設計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觀察、實驗探究、歸納出氯氣的物理性質,氯氣與水反應的化學性質以及次氯酸的一些化學性質。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歸納能力、推理能力、分析比較能力、動手實驗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氯氣的性質和用途。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實驗探究活動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悦,逐步養成在學習過程中敢於質疑敢於探究的良好品質。

四、教學材料準備

1、多媒體設備

2、製備好的氯氣、氯水、乾燥和濕潤的有色布條、試管、導管、PH試紙、蒸餾水、鹽酸等。

五、教學方式及手段選擇

1、問題式教學

2、探究式教學

3、啟發式教學

總之,通過巧妙設疑、啟發講授、知識回顧、歸納總結、實驗探究、討論總結、指導學習等方法的綜合運用,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和認識過程統一為一個整體。

六、教學過程

20xx年4月15日重慶天原化工總廠的氯氣發生泄漏,15萬名羣眾被疏散,事故一度使舉國震驚,談“氯”色變。

貯存液氯的鋼瓶發生了泄漏,旁邊的工人首先看到一股濃濃的黃綠色氣體逸出,接着聞到一股刺激性味,然後被毒倒了。

消防官兵得到信息後,迅速將中毒人員轉移至地勢較高處等待救護車,同時將周圍的羣眾往高處疏散。

然後在周圍50米處築起了“水牆”以降低空氣中氯氣的濃度。

並將液氯鋼瓶扔進了投放了大量燒鹼的水坑內。

3、提出問題,驗證問題,巧設實驗,層層推進

(1)氯氣物理性質:可通過展示實物以及讓學生觀察提供的新聞圖片所獲得的信息來認識。提高學生獲取信息及自主學習的能力。

(2)氯氣化學性質:

(a)與金屬(Cu、Na、Fe等)反應

緊扣結構決定性質這一主線,先分析氯氣的強氧化性,再分析不同金屬與氯氣反應產物的規律,

讓學生自己總結出:

氯氣與金屬反應時一般都生成高價金屬氯化物。

(b)與典型非金屬H2的反應

觀察實驗視頻,探究H2在氯氣中燃燒的現象,進行分析討論。

初中所學的燃燒一定要O2中反應,對比現在H2的燃燒,能討論給出燃燒一個更加科學的定義嗎?

(c)與H2O的反應

[教學設計3]

在事故現場,消防人員築起了水牆,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氯氣能與水反應嗎?氯氣溶於水後有什麼用途呢?

[實驗探究1]

學生動手實驗:把蒸餾水、鹽酸、新制的氯水分別滴在黃色的pH試紙上,引導學生觀察、思考並作概括。

學生總結現象:蒸餾水不能使黃色的pH試紙褪色、鹽酸能使黃色的pH試紙變紅色、新制的氯水滴在pH試紙上中間褪色,邊緣變紅色。

《討論》:①氯氣中沒有氫離子,水又不能使pH試紙變紅色,為什麼邊緣顯紅色呢?(學生聯想預測出:氯氣和水發生了化學反應而生成了酸性物質)

②但是為什麼中間又褪色了呢?(學生分析是不是因為氯氣也有氧化性,把色素氧化了呢?為了驗證學生的觀點,引導學生做對比實驗

[實驗探究2]

學生動手實驗:往氯氣的集氣瓶中同時放入乾燥的有色布條或試紙和潮濕的有色布條或試紙,引導學生觀察、思考並作概括。

學生總結現象:乾燥的有色布條或試紙不褪色;而潮濕的有色布條或試紙卻褪色了。《結論》

氯氣與水發生了化學反應,生成了酸和強氧化性物質——次氯酸,它具有漂白作用。學生書寫推出氯氣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開展生生評價、師生評價。

多媒體

Cl2+H2O====HCl+HClO

2HClO====2HCl+O2↑

介紹次氯酸的一些性質:不穩定性、強氧化性、漂白性學生討論交流:新制氯水與久置氯水成份的區別。強調師生參與、生生參與。從而鞏固次氯酸的不穩定性。

六、通過練習,加深理解

1.如果遇到開頭一幕氯氣泄露事故時,你將採用下列那種措施比較好

A.使用濕毛巾捂住鼻口

B.使用浸有氫氧化鈉的毛巾捂住鼻口

C.使用浸有碳酸氫鈉的毛巾捂住鼻口

D.使用乾毛巾捂住鼻口

2、飼養金魚所用的自來水(經氯氣消毒)需經日曬或放置一段時間後再注入魚缸,其目的是()

A、提高水温,有利於金魚生長

B、利用紫外線殺滅水中的細菌

C、增加水中氧氣的含量

D、除去溶於水中的Cl2,並促使次氯酸分解,以利金魚存活

3、[意圖]課堂練習很大程度上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堂內容,把握重難點,並運用化學知識解決現實中的問題。增強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體會知識來源於生活,用之於生活。《作業佈置》

1.思考如何通過實驗驗證氯氣與水反應生成的酸是鹽酸?氯氣與鹼的反應可不可以先看成是與鹼液中的水反應呢?

2.寫一篇化學小文章“我對氯氣的認識”。

[意圖]啟發學生聯想推測,加強邏輯思維的訓練,同時為下節課的內容鋪墊學生通過社會實踐積極地建構其知識與技能。佈置如上作業,既深化學生在課堂上獲取的情感體驗,又訓練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於實踐。

七、板書設計

一、氯氣的實驗室製法

二、氯氣的物理性質

三、氯氣的化學性質

①與金屬反應(如Na,Cu,Fe等)

②與非金屬反應(如H2,P等)

③與水的反應Cl2+H2O=HCl+HClO

次氯酸性質:a、弱酸性

b、不穩定性2HClO==2HCl+O2

c、強氧化性,可以漂白。

教學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1、説課內容:蘇教版小學數學第六冊〈認識分數〉第一課時〈認識幾分之一〉(64~65頁)

2、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本課是基於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也就是“學生在掌握了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表示這個物體的幾分之一”的知識儲備上,進行深入和拓展。教材在編排意圖上秉承了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從實踐到理論的有機遞進,體現層次性,彰現漸進性,為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數學學習的能力,做了有效的預設和安排。

3、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進一步認識分數,知道把一些物體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表示這些物體的幾分之一;

2通過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等學習活動,使學生親歷探索過程,親嘗收穫快樂,從而進一步構建分數“幾分之一”的實際概念;

3通過對實際問題的解決,使學生感受“認識分數”的生活價值和數學價值。

二、説教材

1、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採用啟發式教學法,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學習新知識;

2、依據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前沿理論,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合理、有效地採用多媒體圖、文、聲三維動態呈現的優勢,突破重點,化解難點。

三、説教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很好地詮釋了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中除了要使學生學會,更要使學生會學。基於以上理念,讓學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真正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進而能讓學生提煉出有效的學習方法,感悟數學學習的生命價值,體驗學習的快樂。

四、説教學過程

(一)以境激請、導入新知

多媒體呈現猴王分桃的情境,教師以故事的形式敍述:花果山猴王給4只小猴分桃,猴王把一隻桃分給4只小猴,但是分的大小各異,4只小猴不接受,沒法,猴王只好重新分的一樣多,小猴們才欣然接受。承接着故事,教師提問:小猴們為什麼不接受第一次分桃的結果呢?(重點揭示“平均分”)第二次平均每隻小猴分得這隻桃的幾分之幾?

[通過猴王分桃的情境,複習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表示這個物體的幾分之一,是對前面所學知識的有效回饋,旨在調動學生的先前經驗,尋找到“把一個物體平均分”到“把一個整體平均分”的認知突破點。強調“平均分”是新舊知識的連接點,進行必要的凸現和強化,能在新舊知識之間架起一座互通的橋樑。]

(二)互動探究、學習新知

變換多媒體呈現情境,以歎息的口吻敍述新情境:猴王為了避免再次出現分桃不均的場面,吸取了前面的教訓,將一盤桃(4個)平均分給4只小猴,每隻小猴分得這盤桃的幾分之一呢?將問題直接拋給學生,學生們都情趣高漲,躍躍欲試。此時,教師並沒急於求“案”,而是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分一分(用學具來分,用畫圖來分,用摺紙的方法分等等)。接着,讓小組討論,每隻小猴分得幾個桃?是其中的幾分之幾?怎樣用一個分數來表示每隻小猴分得的桃?讓學生各抒己見。因為學生是在自己動手操作,實踐感知的基礎上獲得認識的,都説的頭頭是道。教師在點頭嘉許的情況下,適時小結:把一盤桃(4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這盤桃的四分之一。接着教師馬上安排練習,多媒體出示想想做做1的前兩個填空,用分數表示,並能説説表示的含義。

[這部分其實是“把一些物體看做一個整體平均分後,每份是一個物體”的知識點內容的教學,通過學生合作探究,操作發現,讓學生在直觀的基礎上,形成逐漸抽象的認識,提煉出具體的表示方法,為後續的學習開闢了更寬廣的空間。結合這個知識點,及時的練習,必要的鞏固和強化,能有效反饋學生的掌握情況,以調控下限的學習。]

在基本練習之後,繼續深入,來學習“每份是幾個物體”的知識點。為了讓學生更具有直觀體驗,教師跳出了“猴王分桃”的多媒體虛擬情境,為學生準備了一些實物(9個小正方體,4個蘋果,8枝鉛筆),讓學生來平均分一分。以小組的形式來展開,並思考:你把這些物體平均分成了幾份?每份是幾個物體?你能用分數表示嗎?小組合作的形式來展開探究,你分我擺,你數我記。當然,我們不排除學生仍然把這些物體以一個一份的形式來分,我們教師就要發揮巡視指導的作用,讓學生的合作探究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在一定時間之後,全班交流,學生上實物展台來展示自己的學習情況。在此之間,教師可以作出合理的篩選,既選一、二個分得比較合理的來引領學生的思維,形成公識,達成一致,又選出分得不合理或者不成功的例子,讓學生進行個人自診和全班會診,找出存在的問題,教師適時點撥和引導,去偽存真,和全體同學共同發現:一個物體的幾分之一與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的聯繫和區別。繼而完成想想做做1中的剩餘兩空。

[這部分知識點的教學,旨在引導學生進一步探討分數的意義:把一些物體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分就表示這些物體的幾分之一(每份是幾個物體),通過學生的合作探討,互動交流,使學生從具體的實物中得到感悟,從操作中獲得認識,從現象中發現本質,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綜合練習、有效反饋

1、完成想想做做2(用分數表示每個圖裏的塗色部分)和想想做做3(每個圖裏填上它上面的分數),並進行全班彙報交流。

[此練習是為了對學生學習的新知識掌握情況進行鞏固強化,及時反饋存在的問題,針對2、3兩個練習,教師要做好排查,能發現情況,事實點撥,有效補救。]

2、拿一拿

一堆小棒12根,請分別拿出這堆小棒的1/2和1/3。

這題是新知識的有效運用,先讓學生説一説,所要拿的分數所表示的含義,根據這兩個分數的意義,來具體分一分,拿一拿,並説一説,分別是幾根。之後,可對這題進行提升,你還能拿出這堆小棒的幾分之一?並比較拿的這幾個不同的分數,發現了什麼規律?能用自己的話説一説嗎?

[開放的練習,給學生充分探索的空間和展示的機會,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要。]

(四)全課總結、拓展延伸

首先讓學生談談學習本課後的具體收穫,從結合自己的學習過程到所獲得的知識等方面談出自己的體會。接着,讓學生觀察我們身邊的物體,能用學到的知識“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來説一説,我們身邊的分數嗎?(學生可以把我們的課桌,作業本,以及我們的同學等等看最一個整體進行平均分)

[必要的總結,加深學習的印象,讓學生在知識、情感、能力方面都有收穫的體驗,同時,讓學生自己造分數,把數學與生活聯繫起來,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初步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來審視我們顯示的生活世界,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做到學用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