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明朝君權的加強》説課稿範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97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説課稿説課稿是進行説課準備的文稿,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快來參考説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明朝君權的加強》説課稿範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明朝君權的加強》説課稿範文

《明朝君權的加強》説課稿1

一、説教材分析

1、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明朝君權的加強》是七年級下冊第15課的內容。明清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逐步走向衰落的時期,而明朝君權的加強是明朝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現,這一課在明清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

(1) 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探究、識記明朝的建立;歸納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認識靖難之役和遷都北京。

(2) 培養學生用聯繫的觀點進行綜合分析、對比史實的能力、表演能力;能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客觀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故事引導增加知識的趣味性,重點由學生討論、研究、分析、歸納。同時進行縱向對比、聯繫。

(2)教學中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3)讀書指導,分組討論,合作探究。

(4)文學作品輔助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識明朝是君主專制達到頂峯的一個時期,表明封建制度漸趨衰落。

(2)認識八股取士,是從思想文化上加強專制統治。它禁錮了人們的思想,阻滯了科學文化的發展。

(3)認識明朝實行特務統治,是加強君主專制的手段。

(4)另外激勵學生從小立大志。

(二)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

難點:本課的難點是八股取士。這是明代科舉考試的重大變化,是君權加強在思想文化方面的體現。

二、説學情分析

初一學生年齡較小,生理心理處於青春期的初期,還沒有完全擺脱兒童時期的活潑好動、好奇心強這些特點。另外,他們的理性思維還未完全具備,學習和理解一些事物應從直觀形象入手,這樣他們才能更易於理解和掌握一些專業性較強的內容。應力求做到深入淺出,或從他們已有知識積累或生活實際入手,使他們能夠有話可説,有事可做,充分調動自身的積極性。

三、説教法

根據課標要求,結合本課內容,採用了講述法、圖示法、多媒體交互演示法等為輔的綜合教學法。

在視覺和聽覺兩方面同時帶動學生聽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並通過啟發式和探究式教學使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的教學目的。

四、説教學過程

根據臨沂市教研室三五X教學策略,我設計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如下:

[導入新課]部分

採用“朱元璋畫像”導入本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落實課標]部分:

(1)採用出示明確課標要求,確定所學內容,據此瀏覽本課知識點進行簡單的知識梳理。小組之內通對答案,教師據學生問題鼓勵別組學生進行釋疑並評價。

(2)“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是本課的重點,採用小組討論“換位思考:假如你是朱元璋,你會採取哪些措施讓大臣~”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討論後一一出示相應內容,最後用自制“行政結構改革示意圖”進行歸納,以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講述“錦衣衞”部分內容時,採用小故事和現實生活相結合以增強學生學習興趣。

(3)“八股取士”是本課的難點部分,此部分利用視頻資料來説明八股文的害處之後,學生分組討論“當前應試教育和八股取士的本質區別,既貼合學生學習生活增強學習興趣又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能力。

(4)“靖難之役和遷都北京”不是本課的重點,我採用展示一帶而過,僅用“開放課堂”強調明成祖繼續加強君權的措施,達到培養學生比較能力的目的。

[小結]部分

採用學生嘗試回憶後,展示本課知識結構示意圖,給學生明晰的知識結構體系。

[實戰演練]部分

精選選擇題和填表,用以鞏固基礎,訓練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知新探索]

採用學案的題目對學生進行舉一反三的訓練以促進其知識技能的提高。

最後強調本節課講完後的思想認識:

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可取之處在於:

1、以朱元璋的畫像直接導入本課,開門見山。

2、設計的小組討論接近學生生活,便於學生激發學習興趣。

3、對於重點難點問題採用結構示意圖和視頻資料,既增強知識的系統性,也加深了學生的理解。

不足之處在於:

1、小組合作交流時部分同學未能投入;

2、學生展示時態度不夠積極,老師未能及時調動學生積極性;

3、鞏固練習時間較少,知新探索不夠充分;

4、課堂氣氛在小組討論結束後出現短暫失控,教師課堂調控能力有待改進。

改進措施:

1、給學生足夠的展示時間,多鼓勵學生積極發言;

2、備足學生以增強課堂調控能力;

3、多學習的製作以增強使用的熟練程度。

《明朝君權的加強》説課稿2

一、説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瞭解元朝滅亡,明朝建立的情況;掌握明朝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措施。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小組討論,提高與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

通過分析明朝加強君權的特點,提高用聯繫的觀點綜合分析、對比史實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樹立一分為二看問題的理念。

二、説教學重難點

【重點】

明朝加強君權的措施。

【難點】

加強君權措施的特點及八股取士。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情景導入。

教師講述朱元璋滅元建明的故事,並提出問題:如果你是朱元璋,你會採取什麼措施鞏固統治?從而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1、教師出示明太祖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措施的史料,並提出問題:明太祖從哪幾個方面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學生根據史料及課本知識可以回答出來。

教師再加以總結:在地方廢行省,設三司;在中央廢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六部直接歸皇帝管轄。

教師接着出示歷朝歷代皇權與相權爭鬥的史實,尤其是元朝宰相左右皇帝繼任的史實,並提出問題:明太祖的措施有什麼好處?學生根據資料可以回答出來這些措施可以防止大權旁落,加強君主權力。

2、教師出示明朝錦衣衞監視百官及百姓的故事,並提出問題:明太祖為了加強對百姓及百官的監督,設了什麼機構?該機構的職能是什麼?

學生根據材料及課本知識能夠輕易回答出來:明太祖建立了錦衣衞,用於監視百官、平民的生活及言行舉止。

過渡:明太祖除了加強對百官及百姓生活上的監督外,還加強思想控制。

3、教師展示唐朝、宋朝、明朝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並提出問題:與唐宋相比,明朝科舉考試有什麼不同之處?

學生根據課本內容及材料可以回答出來:明朝是八股文,作答格式有嚴格的規定,只在四書五經內命題,考生只能根據制定的觀點答卷,不準發揮自己的見解。

教師接着再出示八股取士的相關資料及後人對八股取士的評價,並提出問題:要怎麼評價八股取士?

學生經過小組討論後得出自己的觀點,教師再加以總結:八股取士一方面對中國的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的發展造成嚴重阻礙,造成了一大批官員只顧埋頭攻讀經書,鑽研八股,不講求實際學問,但另一方面又是考試步向標準化的重要發展。

環節三:小結作業

小結:教師出示後人對明朝加強集權措施的評價,並提出問題:明朝加強集權措施的特點是什麼?學生分組討論得出答案。

教師在此基礎上加以總結:這些措施有利於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發展,但也是中國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表現。

作業:收集明朝加強君主專制措施的小故事,下節課分享。

四、板書設計

(略)

《明朝君權的加強》説課稿3

一、説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比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強君主專制的基本史實,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及特點。培養學生用聯繫的觀點,綜合分析、對比史實的能力和用辯證的兩點論的方法評價歷史現象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讀書指導,分組討論,合作探究

3、情感與價值觀 要求學生從思想上認識:明朝君權的加強,在一定時間和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但同時它又是中國封建社會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現。

二、説教材簡析

本課的重點是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難點是八股取土。

三、説教學準備

明朝初年中國政治形勢圖。

四、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簡介朱元璋的身世及其攻滅元朝,建立明政權的情況。

2、教師提問導入新課:明朝是我國君主專制高度發展的時期。朱元璋和他的繼承人是怎樣加強君權,發展君主專制的?

二)講授新課

(一)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

1、教師引導學生回憶秦朝、西漢、東漢、隋朝、唐朝、北宋、元朝的歷史,提問:一個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後,一般都要採取哪些措施來鞏固統治?(政治措施、經濟措施、思想文化措施等)

2、學生預習本子目第2—3自然段。

思考: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政治措施有哪幾方面的內容?

學生回答後,教師總結歸納:在地方廢行省,設三司;在中央廢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設立特多機構。

3、課堂探究:

(1)明太祖為什麼要採取這些措施?

(2)你認為明太祖加強君權對當時的社會有何作用?學生分組討論後,教師點撥:這些措施意在防止大權旁落(地方威脅中央,相權威脅君權),加強君主權力。其作用一方面鞏固了明王朝的統治,創造了比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給明朝的統治埋下了危機。

4、教師引導學生回憶隋唐的科舉考試的內容和作用。學生預習本子目第4自然段,思考:明朝的科舉考試有怎樣重大變化?

5、課堂討論:八股取土有什麼影響?教師利用P90“動腦筋”思考題,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八股文的作用:這種高壓專制、嚴格控制的奴化訓練對中國的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的發展造成嚴重阻礙;但又是考試向標準化的重要發展。

6、引導學生閲讀P90有關顧炎武抨擊八股文的引文,比較秦朝的焚書坑儒與明朝的八股取士的異同。

(二)靖難之役和遷都北京

1、學生預習本子目第一段,思考:靖難之役是誰發動的?我國古代史上還發生過類似的事件嗎?學生作答,教師點撥:朱棣很像唐太宗李世民,他們都是皇子,都是依靠武力奪取帝位的。

2、教師展示明朝初年中國政治形勢圖,指出明初定都南京,明成祖時遷都到北京。請學生思考:明成祖遷都北京的目的是什麼?待學生回答後,教師總結:此舉意在加強邊防,這是有利於明朝統治的舉措,也是充滿勇氣的行為。

3、學生預習本子目第二自然段,歸納:明成祖為加強君權還採取了哪些措施?教師點撥:明成祖繼續削藩,增設東廠的舉措是強化君主專制的繼續和發展。

三)課堂小結

教師提問:明朝加強君權的措施有哪些是前代未曾出現過的?説明了什麼?學生髮言後,教師點撥:明朝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度空前強化時期,具有不同於前代的明顯特點,如特務統治的出現,思想專制的強化,其作用一方面鞏固了明王朝的統治,創造了比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給明朝的統治理下了危機,由此可見,明朝時我國封建制度已漸趨衰落。

四)課堂鞏固

明朝前期從哪些方面加強了君主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