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小學語文説課稿《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46W

一、説教材

小學語文説課稿《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人間真情”專題欄的一篇課文。本文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台灣同胞冒着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讓學生體會李博士和台灣青年一心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質,感受台灣人民和大陸人民難以割捨的血脈親情。

二、説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在中年級閲讀教學要求中明確指出:學生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能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閲讀感受。

根據上述要求結合教材與學生特點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理解“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體會李博士和台灣青年一心為他人着想的高貴品質,感受海峽兩岸人民的血脈親情。

三、説教學重、難點

根據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為:引導學生通過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台灣青年在餘震中捐獻骨髓的危險,以及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勞累,體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

四、説教法學法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中的“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這一要求,結合教材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採用自讀自悟的教學方法,通過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讀中去想去説,從而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思考和感悟。

五、説教學流程

(一)、情境導入,引發愛

1、播放1999年台灣地震視頻,師緩緩敍述:1999年的9月21日,台灣發生了百年首見的大地震,造成了2000多人的死亡。9月22日早晨,受災地區到處是倒塌的房屋和受傷的人員,當地氣象局警告説,未來兩週內還將不斷有里氏5級以上的餘震發生,台灣還處在餘震的威脅中。然而,就在這天早晨,在台灣花蓮慈濟醫院,卻要開始一場特殊的手術。為什麼説它特殊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和這次地震有關的一個真實的愛的故事《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師要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生活在非地震帶上的孩子們對於地震沒有直接的生活體驗,缺乏具體直觀的感受。我利用1999年台灣地震時房倒屋塌,人員傷亡的情境導入,旨在充分利用這些語文學習的資源,引導學生在大語文的背景下學習語文,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為進一步理解台灣青年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質和李博士的高尚醫德作鋪墊)

(二)初讀課文,感知愛

這裏我設計了兩個問題,1、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2、課文是按什麼順序講述這個故事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夠整體把握課文,感知敍事文章的寫作順序。這個環節我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知識水平、理解能力和社會經驗,計劃相機讓學生展示他們課前蒐集的有關“白血病”“骨髓移植”“台灣”等方面的資料,為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做好準備。

(三)自主探究,尋找愛

1、自由讀課文,畫出自己深受感動的語句或段落。

2、品讀、感悟重點語句,把品讀後的感受注在書旁。

3、在小組內交流體會。

(讀書有法,但無定法。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讀書方法,在老師的提示下,學生自能選用適合於自己的學習方法,自己去體會祖國語言文字的精妙,體會字裏行間如詩如歌的愛,這樣做更能突出學生的自主性。)

(四)、展讀交流,體會愛

1、學生展讀説感悟。

2、教師點撥引導體會,並激情指導朗讀,隨機教學:

A、“在這場災難中,病牀上的青年沒有受傷,他的家人是否平安無事,目前還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峽的另一邊,有一位青年正滿懷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抓住轉折詞後面的語句,指導激情朗讀。導語設置為:“在最危險的時刻,人們大多想到的是自己最親近的人,然而這位台灣青年,為了救和自己非親非故的杭州的小錢,沒有顧及家人的安危。這是一種多麼可貴的精神啊!讓我們用心地再讀讀這段話吧!”

B、“針頭向皮膚刺去,一陣突如其來的餘震,使針頭從肌膚裏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時此刻,跑到空曠的地方才比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牀旁,那位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牀上……”

抓住餘震中台灣青年和李博士的表現,引導學生體會他們的偉大和高尚。指導朗讀導語設置為:“餘震隨時發生,危險隨時降臨,但他們兩個竟能表現得如此從容鎮定,就是因為他們心中有同一種信念:那就是救杭州的小錢!誰能懷着對他們的敬佩之情把這段話讀一讀?”“老師也被他們這種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我也想讀一讀?”“還有誰想讀?”

另外,在涉及到這部

教案網權威發佈小學語文説課教案: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更多小學語文説課教案: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相關信息請訪問教案網。

部分內容時,我會利用文本的空白,引導學生想像:台灣青年靜靜地躺在病牀上,但他的內心會平靜嗎?此時此刻,他的心裏會想些什麼呢?讓學生寫一寫,然後各抒己見,暢所欲言,以加深學生對台灣青年高尚品質的認識。

C、“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時,李博士帶着剛抽取的骨髓,經過十幾個小時的奔波,趕到杭州,和當地的醫護人員一起連夜為小錢做了骨髓移植手術。”

抓住“奔波”“連夜”等詞引導學生感悟李博士急他人之所急的高尚醫德。設置點評:桃花潭水深千尺,台灣人民對我們的情又有多深啊!

(課標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作為一個個個性鮮明的生命個體,對同一個文本的感受各不相同,作為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想法。對於學生的不同感悟都要給予積極的肯定,並引導他們用朗讀表達自己感悟到的內容。這樣做才能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五)總結拓展,暢談愛

1、教師小結:這是一次跨越海峽的拯救行動,這是一次和死神爭奪生命的較量,最後,生命在人們的無私的給予中復活了,生命之花在人們的愛和奉獻中重新綻放了。同學們,課文學完了,請你談一談對課題的理解。(通過前面環節的充分閲讀感悟,教學難點自然得以突破。)

2、組織討論:如果人人獻出一點愛,那麼我們的班級、我們的學校、我們的社會將會變得怎樣?

3、欣賞歌曲《愛的奉獻》。在播放歌曲的同時,老師深情朗誦以下詩歌:愛是明媚的陽光,給人以温暖;愛是盛開的鮮花,給人以芳香;愛是潺潺的溪流,滋潤萬物的成長;愛是熊熊的火炬,點燃生命的希望。是啊,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讓學生在《愛的奉獻》的背景音樂中欣賞着老師的朗誦結束此課,昇華了情感,使課堂教學得以有效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