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端午的鴨蛋》課説課稿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3.1W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説課稿準備工作,是説課取得成功的前提。怎樣寫説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端午的鴨蛋》課説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端午的鴨蛋》課説課稿

《端午的鴨蛋》課説課稿1

【教學目的】

1、體會文章語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韻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於自然而然中寫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處。流露出對兒時生活的懷想,對故鄉的熱愛。

【教學重點、難點】

1、加強朗讀,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賞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藴和永恆的美學價值。

【教學時數】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給下列加粗字注音:

門楣(méi)莧菜(jiàn)籍貫(jí)硝藥(xiāo)

醃臘(yān)絡子(lào)大襟(jīn)車胤(yìn)

2、解釋下列詞語:

門楣:門框上的橫木。

莫名其妙:沒有人能説明它的奧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籍貫:祖居或個人出生的地方。

城隍:迷信傳説中指主管某個城的神。

肅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樣子。

曾經滄海難為水:經歷過滄海,對別處的水就難以看上眼了。

與有榮焉:因而也感到榮幸。

囊螢映雪:囊螢和映雪分別指晉朝車胤和孫康利用螢火蟲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讀書的故事。

二、導入

五月初五端午節,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種風俗帶給人多少樂趣。單是一個小小的鹹鴨蛋,就有説不完的美妙之處。倘若沒有一種故鄉情結,沒有一顆超然自在的心,誰能從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許滋味?

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早年畢業於西南聯大。歷任中學教師、北京市文聯幹部、《北京文藝》編輯、北京京劇院編劇。在短篇小説創作上頗有成就,發表小説《受戒》、《大淖記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選集》。

三、閲讀課文,整體感知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對家鄉端午節風俗的描寫,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時表現了作者對家鄉的懷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鄉最有名的是鹹鴨蛋,尤其是雙黃鴨蛋。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寫孩子們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鴨蛋。

四、學習課文

1、學習第一部分:

提問:作者家鄉的端午節有哪些風俗?這與寫高郵鴨蛋有何聯繫?

學生複述端午節的風俗。

明確:

作者先介紹端午節的一般習俗:

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貼五毒

④貼符⑤喝雄黃酒。

而後又詳細介紹了家鄉特有的`風俗:“放黃煙子”、吃“十二紅”,進而引出家鄉的特產──高郵鴨蛋和“掛鴨蛋絡子”的習俗。

2、學習第二部分:

學生朗讀文章第2、3自然段。

提問:家鄉高郵鴨蛋有何特點?作者着重寫了哪些內容?在寫法上有何特點?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家鄉最有名的是鹹鴨蛋,尤其是雙黃鴨蛋,因此作者對此進行了濃墨重彩的描述。

第二自然段開頭,作者採用連環承接的方式,説明家鄉盛產鹹鴨蛋。接着用“肅然起敬”和“特別標明”兩個短語,説明家鄉鹹鴨蛋的出名。

高郵鴨蛋多出雙黃鴨蛋,作者在這裏採用對比的方法,説明家鄉雙黃鴨蛋“多”。

“雙黃鴨蛋味道其實無特別處。還不就是個鴨蛋!只是切開之後,裏面圓圓的兩個黃,使人驚奇不已。”這裏用多重轉折方法説明家鄉雙黃蛋的“奇”。

第二自然段最後作者採用多層轉折、層層鋪墊的手法,説明家鄉鴨蛋的“好”。

第三自然段具體點明高郵鹹蛋的口味特點,結合自己生活經歷表現作者獨特的生活感受。

五、小結

文章介紹高郵鴨蛋,寫得有聲有色,跌宕起伏,對家鄉的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六、佈置作業

1、研討與練習一。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第二課時

一、複習舊課

聽寫詞語,學生互評。

二、學習課文第三部分

學生閲讀課文最後三段。

提問:這部分寫了什麼內容?你是如何理解課文結尾,作者寫到東晉車胤“囊螢”夜讀的故事?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這部分作者介紹了“掛鴨蛋絡子”的習俗,具體寫了做鴨蛋絡子的鴨蛋的挑選到孩子們的吃法,吃完後的用途等等。作者將現在的成人立場和在故鄉時的少年人的視角交織在一起,以童趣寫出了對家鄉的依戀和熱愛。

課文結尾,作者寫了東晉車胤“囊螢”夜讀的故事。有人認為,這段話與課文主要內容無關,是贅筆;也有人認為,由螢火蟲在鴨蛋殼裏閃閃發亮的樣子聯想到車胤苦讀用的囊螢,很自然,正體現了汪曾祺閒適自由的風格。

教師引導學生多角度地聯繫,不求統一答案。

三、朗讀課文、感受作品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講究語言藝術的作家,他曾經談到自己在語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本文的語言魅力主要靠反覆朗讀才能體會得出。有些語段還應指導學生讀出語氣語調、讀出韻味。通過朗讀,感受本文的情趣。

提問:朗讀文章第二、三段,畫出你喜歡的句子,仔細體會本文語言上的特點。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師生可以一同談談自己對某一語句的感受、體會。要使學生認識到。好的語言不一定是華美的.詞藻和整齊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語句同樣有韻味有情致。文章語言生動、口語化,又從容舒緩,富有韻味,寫盡了作者對窮家鄉、名鴨蛋的感情,也使他筆下的故鄉往事更有魅力。

四、拓展訓練

提問:説説你的家鄉過端午節的風俗,談自己的體會。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可以先讓學生介紹端午節的由來,接着説説自己家鄉過端午節的習俗,如:吃粽子、賽龍舟等。學生交流之後,可以就“端午節”這一話題,自選角度,完成一篇作文

教師還可向學生推薦沈從文(端午日),讓學生了解更多的民俗風情,鼓勵學生關心、參與有益的民俗活動。

五、小結

《端午的鴨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發現情趣,發現詩意,在小小成鴨蛋裏嚐出生活的滋味,這是汪曾祺先生的魅力所在。文章讀來從容閒淡,大有月下聽長者談古論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間,流露出的是對兒時生活的懷想,對故鄉的熱愛。文章於自然而然中寫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處,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結構的嚴謹,但在隨意之中也體現了構思的嚴謹與和諧。

六、佈置作業

1、研討與練習二。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端午的鴨蛋》課説課稿2

一、教材分析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性對學生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因此,人文內涵豐富的文章成為語文教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單元的課文意在讓學生關注各地的民俗,瞭解民生和民間文化,並通過這些有聲有色的民俗風情畫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藴涵的無窮樂趣。而本文又屬於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鴨蛋,讓我們感受到它背後的文化意味和濃郁民俗風情。

二、學情分析:

處在青春期的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對文學作品有一定的獨特體驗和看法,並且有表達個人觀點的慾望。傳統文化對當代中學生來説,應該是比較疏遠的話題,他們深受西洋和港台文化影響,缺乏認識瞭解傳統文化的機會,更加不知道如何欣賞傳統文化。因此,面對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強烈碰撞的現實,他們需要恰當適時的引導。

根據本單元的特點和學生的情況,我對本文做了以下的教學設計:

【知識目標】:瞭解端午習俗,感受鴨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風情。

【能力目標】:

1、學會蒐集資料,簡要講述見聞,有條理地發表見解。

2、學習誦讀富有生活情趣的語言。

【情感目標】:提倡珍惜傳統文化,激發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通過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感受傳統習俗藴涵的情趣。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調動自身體驗,感受日常生活中的無窮趣味。

三、教法與學法:

如何讓學生學會品味傳統習俗文化呢?還是那句老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過節習俗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教師以“情趣”二字為切入點,通過朗讀賞析品味語言,引導學生逐步從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歸納、最後上升到初步領悟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高度。

與教學過程相照應,我設計瞭如下的教法與學法:教法:導入——閲讀——拓展

學法: 歸納複述——搜索整合——誦讀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

四、教學過程:

1、激發興趣,導入課題

首先向學生出示食物圖片,讓他們猜猜這些食品與哪些傳統節日有關。再讓學生談談自己家鄉的一些傳統節日的風味小吃。此環節激發學生興趣,培養歸納複述知識的能力。

2、瀏覽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瀏覽課文,思考:作者家鄉的端午節有哪些風俗?

意圖:在於培養學生自主搜索文章關鍵信息的能力。

(2)談談你還知道哪些端午習俗?這些習俗的緣由是什麼?

意圖:問題一可以讓學生廣泛涉獵端午節的風俗習慣,分享課前查找的資料信息。

問題二讓學生對端午的認識從粗淺瞭解轉向探究根源,可以説是對文史地哲等知識的一個彙總學習,從而使學生對我國的傳統節日文化有更進一步的認識。此環節培養學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完整準確,語言生動地講述見聞,完全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3、精讀課文,感受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講究語言藝術的作家,他曾經談到自己在語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讓學生在文中找出體現汪曾祺是語言風格的語句,反覆朗讀品味。

例如:

1、我對異鄉人稱道高郵鴨蛋,是不大高興的,好像我們那就窮地方就出鴨蛋似的!不過高郵的鹹鴨蛋,確實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鹹鴨蛋,我實在瞧不上。

2、一般是敲破空頭吃,白嘴吃也可以。

如何讓學生學會品味文章的情趣呢?先讓他們反覆朗讀,並抓住關鍵語句賞析。如“所食鴨蛋多矣”“曾經滄海難為水”這幾處,或在平實的白話中穿插頗具特色古漢語,或大詞小用,給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此處可以讓學生模仿古人的口氣朗讀。

又如“一般是敲破空頭吃,白嘴吃也可以。”,“確實是好”,“我實在瞧不上。”等幾處都較為明顯地運用了江浙方言,顯得非常生動親切。教師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再投影一段《衚衕文化》裏的文字,“北京人易於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有窩頭,就知足了。大醃蘿蔔,就不錯,小醬蘿蔔,那還有什麼説的。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這是一段京味十足的語言,特別是一個“嘿”字,把北京人恬淡知足,悠然自得的神情描寫得活靈活現。從而讓學生真正領會汪曾祺的文章裏運用方言的妙處。

可見,感悟文章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誦讀。我設計這樣的教學環節,既有利於調動學生自主活動的積極性,又培養學生朗讀能力。

3、迴歸生活,分享體驗

我們之前讓學生迴歸課本,從語言文字中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情趣,理解傳統習俗滲透的一些民族文化和鄉土情結。現在再跳出課本,進行拓展延伸,説説傳統節日中類似這樣頗具情趣的小事。本環節教師先拋磚引玉,投影一段文字,再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各抒己見,在合作互動的過程中分享體驗,感悟生活,感受到民俗文化就在我們身邊。

4、創設情境,深刻反思

思考:我國的許多傳統節日、傳統習俗在現代經濟大潮的衝擊下,已經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聖誕節、情人節在國人心目中的分量越來越重要。

“江陵端午祭”是韓國農耕社會時期祈求豐年,民眾共同參與的傳統祝祭活動。在進行端午祭時,會舉行假面舞劇、投壺、摔跤、盪鞦韆、長跪比賽、跆拳道比賽、高校足球賽等活動,而這些都是具有韓國地方特色的。韓國方面對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視,1967年將其列入國家重點無形文化財產第13號,並擬於2005年向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申報“世界無形遺產”,學習本文後,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此環節讓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熱點,並能聯繫文化背景和所學知識,對生活現象作出自己的評價。使他們對中國傳統習俗、傳統文化有一個理性的認識。認識到重視傳統文化,珍惜傳統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蝕,從而達到道德教育與審美薰陶的雙重教育目的。

以上就是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回顧整個教學過程,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從感興趣的話題入手,對文本進行賞析品味,最後跳出課本,關注社會,反思生活。

在文本閲讀中,學生的搜索整合信息能力、歸納複述知識能力、誦讀能力、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的能力、分析鑑別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整個教學設計圍繞幾個基本理念:

A、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充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B、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在語文實踐中掌握語文規律。

C、 注重文本的學習,通過反覆朗讀來品味語言。

結語:新課改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新氣象,我在新課標的引領下,在語文教學中做了許多大膽的嘗試,正如我的這節研討課一樣,讓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精神,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語文教學的藝術多種多樣,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們還應做更多的探索,使語文能力成為學生終生受益的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