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實用】語文説課稿六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53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説課稿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説課稿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語文説課稿六篇

語文説課稿 篇1

教學要點:

海的象徵意義及詩人由止抒發的思想感情

形象生動的語言,透過生動形象的語言領略異國情趣

理解作者行文思路,如何圍繞中心行文。

學法指導

利用學生熟悉的有關分別的場面引導學生對詩歌結構的把握通過指導誦讀,品味詩中透出的思想

教學步驟:

1、介紹背景知識:明確:普希金(1799—1837)19世紀俄羅斯偉大的民族詩人,俄國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主要代表和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高爾基稱他為“俄國文學之祖”、“大的俄國人民詩人。”

12歲入皇村學校學習,就從事抒情詩歌創作。在《自由頌》中就顯示了他對專制的仇恨和對自由的追求:你專制獨裁的暴君/我憎恨你,憎恨你的寶座/我以我嚴峻和歡樂的眼光/看待你的覆滅,你兒孫的滅亡。由此,被沙皇政府流放南俄即南高加索。在這裏度過了四年的放逐生活。1824年又第二次放逐,過上了幽禁的生活。這期間寫下了《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透露出詩人在困境中仍舊積極、樂觀、向上的生活情趣。這一詩歌成了許多青年人的座右銘,激勵了幾代人。在沙俄政府的對詩人懷柔與高壓兩手統治下,於是1837年2月10日逝世。他戰鬥的一生可用他逝世前一年作的《紀念碑》作一個很好的總結:

我之所以能永遠為人民敬愛/是因為我曾用詩歌/喚醒人民善良的感情/在這殘酷的世紀/我歌頌過自由/並且,還為那些倒下去的人們/祈求過同情我為自己建造了一個非人工所能建造的紀念碑……/我的名聲將傳遍整個俄羅斯大地/它現存的一切語言,都會説我的名字。

《葉甫蓋尼。奧涅金》是詩人的代全作,塑造了俄羅斯文學史上第一個多餘人形象。

《致大海》寫於詩人第二次流放前夕,詩人登上高加索海邊的巖石上,面對表達式湧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經歷,想起葬身於大海的英雄……懷古傷今,思緒萬千,他的心像大海一樣深沉、激盪。情不自禁寫下這首詩篇。

2、題目解説

致大海:明確:致為給予,向對方表示自己的情意。還有致別的之意,是對大海表達自己的情意,也是作別大海。大海成了詩人意象中的朋友。

關於告別的詩歌學了不少,可用學生熟悉的告別詩作導課。

3、內容講解:自古以來關於告別的詩歌很多。與友人分別的場面一般分三個步驟,或叫做分別三步曲,長亭送別——觸景生情,渲染離愁別緒——銘記友人。下面就詩歌的內容照應分別三步曲:(這樣學生很容易掌握詩歌的結構,進而更好地把握詩歌的內容。)

1)、投示多媒體,展示“長亭送別”畫面或“勸君更盡一杯酒”或“楊柳岸曉風殘月”等畫面。這是分別時友人“執手相看淚眼的情境,學生可以入情入理地去感受或説出這種畫面,然後回到教材中去,要求學生看課文,找出課文中,詩人對大海老朋友的分別的第一步。至此學生很容易找到詩中第1、2兩節為分別前奏

再見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2)、中間詩節較多,採用跳過去的方式,進行詩歌最後一部分的把握。即要求學生

思考:最後時間不等人,真的要分別了,那種依依不捨的、難捨難分的情誼最後化

何種形式?學生答案會集中到這一點:銘記老朋友。如此要求學生從詩歌最後一節往上看:學生很容易確定最後兩面三刀節為詩歌分別的第三步:

哦,再見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明確:銘記大海的誓言(實質為不管身處何境,都要為自由而戰心中裝有自由的火焰)

3)、中間部分,就是詩歌中分別朋友的第二步:觸景生情引發許多對往事的回憶和聯想,加重了離愁別緒,也細膩地展示了詩人的思想感情。這部分有明顯的行文結構特徵。

引導:我們與友人分別時也會觸景生情,想到很多與之相關的人和事。詩人面朝大海老朋友作別,也情不自禁地想了很多:

展示大海的美(3—7):是對大海自然景物的集中描寫,這種明滅變幻、開闔起伏的動勢,表現出能夠吞噬一切的威力,可看作是一幅讚美俄羅斯人民的力量的圖畫。抒發詩人對大大海的讚美和眷戀的情感,再一次示大海自由奔放的特徵。

想到與大海相關的人物(8—13):自然想到具有大海精神的、為自由而戰的、作者崇敬的歷史人物,即對人文景觀的描寫:他們為自由而戰,為自由而獻身。其實,這就是詩人普希金畢生的追求。

4)、結構框架,整體把握: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噎咽→觸景生情的回憶與聯想(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決心(心中有大海)

致大海:詩人告別大海大海引發詩人的回憶與聯想銘記大海,以此激勵自已自由奮鬥不息

作者要告別大海到最後心中裝着大海,告別的是有形的大海,帶走的是無形的大海(即帶走大海的精神內涵:自由奔放。意味着不管身處何境,不管如何絕望,追求自由的心不會變)。實質上作者也是要學歷史上為自由而戰的人,即是對為自由而戰人物景仰和弔唁,也是繼續他們未竟事業的宣言。在專制黑暗社會有如此進步的表年,這是民族的大幸。

練習訓練

説説本詩的主題,想想中外詩歌的異同點,議議大海的形象意義。

語文説課稿 篇2

開場白:

尊敬的各位領導、評委、同行們,上午好!

我參加的課件是《山中訪友》——專題站。

教學分析:

本文是構思奇特,富有想象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帶着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眾朋友”,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基於對本文的理解,在製作網站時,我選用了陽光、大樹、小花作為整個網站的背景,這樣,當學生一進入網站的背景,就彷彿走進了大自然一般,課件與文章融為一體,自然而又合諧。按鈕在網站頁面的左方,這樣設計不僅便於操作,也讓學生對教學內容有個清晰的瞭解。

我的教學構思是採用談—讀—賞—練的方法,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課堂口語交際能力,以及初步的寫作能力。

當學生進入網站後,就看到幾幅山中的美景圖,並配有鳥鳴啾啾、溪水潺潺,這樣就為學生創設了一個情景。讓學生談談所見所想,隨之導入新課:“讓我們跟隨李漢榮先生一起走進《山中訪友》,走進山林,走進山澗,去感受作者的心,去感受童話般的世界”。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對課文的感知是通過“讀”來完成的,聽讀可幫助學生了解作者的創作動因,領悟作者的創作意圖。因為面對的學生是剛剛升到初中的初一學生,因此,我製作了這個flash動畫朗讀,可以讓學生像觀看動畫片一樣進入課堂教學。錄製自己的聲音更具有親切感。

接下來,讓學生賞讀,並思考:作者在山中拜訪了那些朋友?

在這裏配上背景音樂,更能使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激發學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學生進一步瞭解作者的行文思路,文章各部分之間的聯繫,以便更好的理解課文。

文章由下到上緩慢上移,能鍛鍊學生閲讀文章的速度,也是對學生閲讀能力的培養,同時也使頁面富於動感。

接下來,我設計的內容是研討賞析。

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其中問題。分組的目的是讓學生各抒己見,營造輕鬆愉悦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敢於説話,樂於説話,培養學生的口語能力,也是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同時也是新課標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方法的體現。第1和第3題有固定答案,當鼠標懸停時,有答案出現。

本文語言樸實,字裏行間流淌着詩情畫意,可是如果僅用語言,很難創設一個意境帶學生走進山林,去感受自然美,可現實條件又不允許,後來,是多媒體技術幫了忙,我使用了movie maker,製作了這一段視頻,按照作者拜訪山中好友的順序,配以清幽的音樂和簡短的文字介紹,這樣就好似學生跟隨着作者一同走進了山林,拜訪山中的眾好友,用作者的眼睛看世界,讓學生放飛心靈,與山林草木、花鳥魚蟲對話,想象自己成為一株株參天大樹,一朵朵山澗小花,一隻只飛翔的小鳥,一條條活波的小魚……共同營造一個神奇的童話世界,同時,也為下面的寫作訓練作鋪墊。

(山中訪友)——説課稿,標籤:初一語文説課稿,初中語文説課稿,

讓學生在課前觀察校園的景物,通過本文的學習,仿照文章的擬人寫法,想象自己變成其中一景的情形、感受,然後進入創作天地,將自己的寫作片段上載。在這裏,我在網站上設置了留言本功能。因為我們是網絡環境下的教學,學生人手一機,所以使用留言本,不僅使學生能看到其他學生的寫作內容,也使教師能儘快批閲、回覆,有利於加強師生的溝通交流。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在教學中應注意課內知識向課外知識的延伸,所以,我又設計了“相關連接”和“拓展訓練”,指導學生閲讀其中內容,這樣注入了“活”的知識,課堂才會煥發出他的“活力”,拓展了學生的學習空間。

在這裏我設置了相關的文章和網站,學生能體會到搜索知識的快樂,培養學生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小結:

最後,對全部教學進行小結:

如果愛心是動力,想象力是大船,童心是航標,好奇心是舵手,那麼就讓我們也同樣會有美景在胸的情懷。我在此使用了cuttpage、flash、movie maker等工具,充分運用聲、光、色為學生創設一個欣賞的情景:讓學生在意境中馳騁、讓學生在意境中想象、讓學生在意境中感受。突出了語文的情景教學,這是傳統的語文教學手段所達不到的。

我的課件展示完畢。謝謝大家!

語文説課稿 篇3

知識目標:

1、寫景、議論、抒情的表達方式

2、背誦課文、默寫課文

能力目標:

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教育目標:

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樹立偉大抱負和堅定信念

重點、難點:理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教時: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1、指名朗讀課文

2、讓學生談談對這首詞的初步理解。

二、題解與背景

本文體裁詞。詞又叫詩的別體,長短句。沁園春,詞牌名。

三、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這首詞分上下兩闋,各寫什麼?上片:描寫北國雪景;下片:縱論歷代英雄

四、研究下列問題

1、總寫北國雪景的句子是?

2、作者以“望”統領下文,都望到了什麼?(長城、黃河、山脈、高原)

這些景觀大勢磅礴,顯示了詩人博大的胸懷、雄偉的氣魄,是實寫。

3、哪幾句是虛景?

4、你認為以動寫靜的句子是哪些?以靜寫動的句子是哪些?(山舞銀蛇,原馳蠟象……)

5、在下片中,能起到領起下文的字是?它領起哪些句子?(惜)

6、如何理解本文的言主旨?

詩人描寫北國雪景,有雄壯之氣勢,豪放的風格,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表現了詩人豪邁的胸懷。

五、重點詞句子的理解。

1、“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的含義。

2、“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在結構上的作用。承上啟下,過渡作用

3、結句“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有何寓意?

只有今天的一代英雄人物,才能使多嬌江山完全稱意。這是對一代新人的呼喚和企盼。

六、作業。背誦這首詞。

語文説課稿 篇4

教材分析

《秋天的雨》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秋天專題”的第三篇課文,本單元訓練重點是邊讀邊想象,感受秋天的美好,在理解、朗讀、背誦中積累語言。

《秋天的雨》是一篇詩情畫意的散文,全文以秋雨為線索,穿針引線,縱情勾連,帶領我們投入了秋天的懷抱:飽攬秋天的色彩,驚喜秋天的收穫,吮吸秋天的氣息,感受秋天的繁忙,享受秋天的快樂。全文5個自然段,按照不同方面寫秋天的雨。課標明確提出:中年級應以段落教學為重點,因此,教學時,我會根據課文按照不同方面連段成篇的特點,採用適當的教學方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學情分析

三年級第一學期的語文學習是由低年級的詞句學習向中年級的段落學習過渡的階段,此時的學生好奇心強,形象思維發展趨於成熟,但抽象思維卻處於起步階段。

本班學生喜歡閲讀,大部分學生的基礎比較好,尤其是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學生樂此不疲。進入三年級,部分學生表現出比較強的學習能力和比較豐富的語言積累。這對於學習《秋天的雨》這樣的寫景文章有很大幫助。另外,學生已經接觸過一些描寫季節景色的文章,如:《春雨的色彩》,《秋天的圖畫》等,加之他們的生活實踐,對於文章中描寫的秋天的各種情景應該是熟知的。不過,準確地運用詞語,恰到好處地表達對於剛入三年級不久的學生來説還是一個比較薄弱的環節。前面提到的“按照不同方面寫秋天的雨”是學生首次接觸,是學習的重點。這篇課文中使用了比喻、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文章中這些被藝術化的語言會給學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難,它將成為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

通過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我確定了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文章是從幾個不同方面描寫秋天的雨的寫作方法。

2.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句,豐富積累並嘗試運用。

3.通過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秋天的美景,體會作者喜愛秋天讚美秋天的感情,激發學生對秋景和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初步認識文章是從幾個不同方面描寫秋天的雨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涵義深刻的句子及表情達意的作用。

教學環節:

本節課將從以下三個環節繼續學習課文:

整體瀏覽,回顧內容

潛心品讀,賞景悟情

迴歸全文,梳理結構

其中第二個環節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教學過程:

一、整體瀏覽,回顧內容

通讀全文,回憶課文寫了哪些內容?教師隨着學生回答復現文章內容:

是 鑰匙

有 顏料

藏 氣味

吹 喇叭

二、潛心品讀,賞景悟情

此環節從抓“鑰匙”,知秋意;抓“五彩繽紛”,賞秋色;抓“氣味”,品秋香;抓“小喇叭”,悟秋趣入手學習。

1.抓“鑰匙”,知秋意

第一自然段中,“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這是比喻中的暗喻,沒有比喻詞,是學生理解的難點。為什麼説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呢?我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理解:你用鑰匙打開過你家的大門嗎?你用鑰匙輕輕地打開過你家大門嗎?那麼秋雨就像你一樣,也是這樣輕輕地輕輕地打開了秋天的大門。也許夜裏在你熟睡之時,一場秋雨就悄然而至,當你早上醒來,揹着書包走出家門,迎面已經吹來習習的涼風。也許凌晨,在你不知曉的時候,一場秋霜靜靜地覆蓋了大地,驀然遠眺,滿山的秋葉已經一片殷紅。秋雨就是這樣輕輕地輕輕地,打開了秋天的大門,讓我們欣然感到秋天已經走近了我們。通過這樣的引導再加上學生有感情的朗讀,“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這句話的涵義就迎刃而解了。

2.抓“五彩繽紛”,賞秋色。(這是重點,將分四層賞景悟情)

首先:問學生:秋天的雨都把顏色送給誰了?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的第二自然段,一邊讀一邊把描寫顏色的詞語畫在書上。

學生交流彙報時,朗讀相關詞句。教師隨機引導:秋天的雨只把紫紅的、淡黃的、雪白的這幾種顏色送給菊花了嗎?(帶領學生體會省略號的作用)

接着問學生:這麼多的顏色,文中用了一個什麼詞語來形容?(學生會找到“五彩繽紛”一詞)。教師追問:還可以用什麼詞語來形容?學生就會説出五顏六色;五彩斑斕等詞語,藉此豐富語言的積累。

其次:品讀句子,體會色彩之美。

讓學生再讀這段話,邊讀邊把喜歡的句子畫下來,讀給大家聽。

教師重點指導本段中出現的兩個結構相同的比喻句

a.你看,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

b.它把紅色給了楓樹,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哇飄哇,郵來了秋天的涼爽。

因為第二句中提到的“郵票”,對於現在很少寄信的學生來説是陌生的,同時“一枚枚”這個數量詞又是第一次接觸,因此教師抓住“一枚枚郵票”這個短語讓學生通過看郵票和楓葉的圖片,找到它們的相似點,感受、想像楓葉像郵票一樣帶着秋天的涼意傳遞給人們秋的消息。接着讓學生用這樣的方法自己品讀另一個比喻句,感受銀杏樹葉的美,體會到作者用詞的“精妙”,進行有感情地朗讀指導。

讀好之後,讓學生抄寫自己喜歡的一句進行積累。接着教師改變句子的呈現方式,將兩句話變成詩的形式,引導學生進行仿寫。

你看,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

語文説課稿 篇5

一、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説。

本課由《湯姆·索亞歷險記》這部名著的梗概和“找到湯姆和貝琪”這個精彩片斷組成。梗概圍繞“歷險”,寫了湯姆的五次歷險:一是和哈克半夜到墓地檢驗膽量;二是和哈克、喬奇到傑克遜島當“海盜”;三是和哈克到鬼屋尋寶;四是和貝琪在魔克托爾山洞迷路——真正的歷險;五是和哈克再次到洞中尋寶,結果找到了強盜藏匿的金幣。

幾次歷險並不單純是孩子的遊戲,還穿插着“喬埃”這個真正強盜的故事:湯姆和哈克半夜到墓地試膽量,恰巧目睹了喬埃殺死醫生的場面;和哈克到鬼屋尋寶,恰巧聽見了喬埃和另一個強盜商量藏金幣的話;和貝琪在魔克托爾山洞迷路,又意外地遇見了逃跑的喬埃!最後,再次進洞尋寶,挖出了喬埃埋藏的金幣。正因為有了真正的強盜,故事就格外地驚險和引人入勝。

精彩片段講述的是湯姆和貝琪從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後的故事。先是講述貝琪的媽媽撒切爾太太和湯姆的姨媽悲痛絕望的心情,以及湯姆、貝琪回來後小鎮歡樂的晚上。先悲後喜,充滿了喜劇氣氛。接着通過湯姆的講述,介紹他和貝琪在洞中的歷險經過,最後講湯姆去看望夥伴哈克和貝琪,從法官口中意外地知道山洞已被封上,喬埃被困洞中。

輕鬆、幽默而略有諷刺誇張,是作者語言的特點。浪漫有趣,有驚無險,是這部名著吸引孩子的地方。

選編本文的目的,一是通過對課文的閲讀,瞭解這部外國名著的內容,關注人物的命運,把握人物的性格;二是激發學生讀整本書的興趣。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通過閲讀梗概和精彩片段,把握名著的內容,激發學生讀外國文學作品的興趣。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湯姆有幾個好朋友:喬奇、班恩、吉姆,但最和他“臭味相投”的是鎮上那個髒兮兮的流浪兒哈克。

“臭味相投”本是貶義詞,但是作者加上了引號,一下子就使它們顯得不同尋常。這些詞語,透露出作者戲謔的意味,同時也傳遞出他對孩子們自由活潑性格的喜愛和讚賞。

②陰風吹拂下,他們目睹了一場鬥殺:喬埃殺死了醫生魯賓遜又嫁禍給醉鬼彼得。兩個孩子都害怕兇悍的喬埃,相互發誓決不開口。

在梗概中還有這樣一句——“鎮上要開庭審理彼得殺人案了,湯姆和哈克出庭為彼得作證……”這兩句話似乎互相矛盾。從中我們不難看出湯姆和哈克的正義和勇敢!教學中可以利用學生讀梗概產生的疑惑,引導他們讀整本的書。

③晴朗的夜,明亮的星,灌木林叢,篝火野餐;沒有了大人的訓斥、牧師的教誨、法官的威嚴、老師的懲罰,有的是沙灘、草地、樹林、鳥兒、松樹、蝴蝶……他們無憂無慮、無拘無束,這裏簡直是一片樂土、淨土!

梗概中只用了這樣一句話來概括湯姆和夥伴的“海盜生活”,但是從中不難看出,與其説“小海盜”們嚮往做海盜,毋寧説他們嚮往的是一種生活方式——順應天性、以自然為伴的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生活方式。孩子內心純真的嚮往,使他們的淘氣調皮帶上了可愛的色彩。

④湯姆躺在一張沙發上,身邊圍滿了熱切的聽眾。他給他們講着這次精彩的歷險過程,同時還誇張地吹噓了一番,最後又描述了他怎樣離開貝琪去探險……

湯姆是主人公,關於他,梗概中有簡單的概括——“淘氣的機靈鬼”“鎮上孩子的頭兒”“在小夥伴眼中無所不能”。我們看看湯姆在山洞裏回來後的表現:因為他身體虛弱,渾身沒有一點力氣,所以“躺在沙發上”。儘管如此,他講得還是那樣眉飛色舞,“同時還誇張地吹噓一番”,可見他的淘氣和歷險後心裏獲得的極大滿足——人把他們回來看作奇蹟,他也覺得自己成了真正的英雄!

(2)對詞語的理解。

萌生:萌發。

無賴:指撒潑放刁,不講道理的人。

兇悍:兇暴強悍。

遊手好閒:懶惰成性,不愛勞動。遊手,閒着手不做事。

落荒而逃:離開大路向荒野逃去。

嫁禍:轉移災禍、罪責等。

衣衫襤褸:衣服破破爛爛。

溺水:沉入水中。

二、教學目標

1.閲讀作品梗概,瀏覽作品精彩片段,瞭解大意。

2.關注人物命運,體會湯姆敢於探險、追求自由的性格特點。

3.激發學生閲讀原著的願望。

三、教學建議

1.本文是略讀課文,可以先從題目入手,猜測小説的內容,激發學生閲讀課文的興趣。

2.在學生閲讀梗概,瀏覽精彩片段後,讓學生簡要説説小説的內容,並圍繞“你覺得湯姆是個怎樣的人”“哪些地方給你的印象最深”等問題交流讀書感受,感受小説的有趣。

3.把梗概和精彩片段進行對比閲讀,找一找精彩片段可能是梗概的哪一部分。並且通過猜測梗概中相關部分內容、抓住梗概中矛盾或不明之處,激發學生讀整本書的興趣。

4.如果有條件,在學生閲讀整本書的基礎上,組織召開班級讀書會,開展讀書交流活動。如,交流讀原著的感受,評價書中的人物,朗讀有趣的片段。

四、教學案例

一、猜想書的內容,激發讀課文的興趣

(多媒體打出《湯姆·索亞歷險記》這本書的封面)教師簡介:《湯姆·索亞歷險記》是美國文學大師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之一,受到了世界各國讀者的喜愛,歷經百年,魅力不減。通過書名,你能猜猜這本書的內容嗎?(學生猜測)

二、閲讀梗概,瞭解小説內容

教師相機提醒學生:梗概中寫到了湯姆的幾次歷險?主要寫的是哪次歷險?你是怎麼知道的?讓學生能比較準確地概括主要內容。

三、瀏覽精彩片段,體會人物特點和語言特點

1.瀏覽精彩片段,與梗概對照,想想精彩片段寫的是梗概的哪一部分。

2.再讀精彩片段,圍繞下面的問題交流:

(1)你覺得湯姆是個怎樣的孩子?哪些地方給你的印象最深?

(2)你認為精彩片段中哪些地方最精彩?

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來交流,學生可能認為事件精彩,可能認為語言精彩,只要有所體會就可以。教師根據學生的感悟,相機引導學生注意語言幽默、誇張的特點。

四、結合課後的提示語和讀書產生的疑問,激發學生讀整本書的興趣

1.通過閲讀梗概,你對哪些內容產生了興趣?哪些地方讓你產生了疑問?

2.看課後的提示語,“我讀了整本書,覺得湯姆刷牆那一段很有趣”,你有什麼想法?

3.拓展閲讀湯姆刷牆的精彩片段。

4.鼓勵學生讀整本書,為讀書交流作準備。

五、相關鏈接

馬克·吐温(1835—1910)美國著名的小説家。童年時代,馬克·吐温住在密西西比河旁的小鎮裏,這裏是各種船隻穿梭聚散之地,他在此地的見聞,成為他日後作品中的題材和特色。12歲時,父親去世,馬克·吐温只好停學,到工廠當小工。後來他換了不少職業,先後曾做過密西西比河的領航員、礦工及新聞記者等工作。漸漸地着手寫一些有趣的小品,開始寫作生涯。馬克·吐温是他的筆名,意思是“水深十二英尺”。馬克·吐温的第一篇引人注意的短篇小説《跳蛙》,使他成為頗有名氣的幽默作家。35歲結婚後,他專職寫作,隨後的20年,相繼完成了《湯姆·索亞歷險記》《乞丐王子》《密西西比河上生涯》和《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等不朽名著。

馬克·吐温一生著述頗豐。他擅長使用幽默和諷刺,鍼砭時弊,一針見血,毫不留情。其創作將現實主義的刻畫和浪漫主義的抒情和諧地統一起來。他的作品對後來的美國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人們普遍認為馬克·吐温是美國文學史上的一個里程碑。馬克·吐温是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説大師。

《湯姆·索亞歷險記》是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之一,發表於1876年。其中不少事情都是作者的親身經歷,藴含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深刻懷念,作者以其膾炙人口的幽默與諷刺以及對兒童心理世界的精細刻畫,使湯姆·索亞這個可愛的“頑童”形象,一百多年來飲譽世界。正如馬克·吐温在原序中寫道:“寫這本小説,我主要是為了娛樂孩子們,但我希望大人們不要因為這是本小孩看的書就將它束之高閣。”因為閲讀這本小説能讓“成年人從中想起當年的自己,那時的情感、思想、言談以及一些令人不可思議的做法”。

語文説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我是什麼》是小學語文注題試用課本第二冊第五單元的一篇常識性精讀課文,作者根據水的特點採用擬人的手法,生動地介紹了水的三態變化。課文共有五個自然段,作者抓住“水會變”這一顯著特點,圍繞“變”字展開,用第一人稱“我”代替水,對水的變化進行了生動的描述,其中運用瞭如“我在天空漂浮着,有時候穿白衣服,有時候穿黑衣服,早晨和傍晚我又常常把紅紗披在身上”以此來形容水變成雲後的不同色彩。 而云遇冷又變成了雨、雹子、雪。課文分別用“小水珠”、“小硬球”、“小白花”來描述雨、雹、雪的形態;用“落”、“打”、“飄”三個動詞來描述雨、雹、雪落到地面時的情景,描寫形象、確切、得體。水在不同場合有不同的形態和不同的動態,課文選用了“睡覺”、“散步”、“奔跑”、“跳舞”、“唱歌”等擬人手法,寫出了水在不同場合的不同動態,最後,寫了水與人類的關係。全文語言優美,想象豐富,把知識性、科學性融於趣味性之中。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特點,單元的要求及一年級學生的心理、智力發展水平和知識儲備,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瞭解水的特徵、水的三態變化,瞭解水與人類、水與大自然的關係。

2、理解重點詞句,懂得課文中擬人化句子的含義。

3、能在課文中找出三對意思相反的詞,並基本懂得什麼叫反義詞。

4、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三、教學重難點

瞭解水的三態變化。

四、教學的關鍵

運用實驗、媒體、圖文結合。

五、教法和學法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遵循 的是整體——部分——整體的原則,在應有的條件下,採取有效的媒體手段,使語言文字形象直觀,幫助學生理解文意。課堂結構應以讀練為主,由於一年級的學生正處在學習方法的學習階段,還不能自覺達到深入理解課文的境界。因此,教師的導學在課堂教學中尤為重要。

這篇課文的思想性是培養學生認識事物,瞭解事物,激發他們探索事物奧祕的興趣。所以在教學中注意學文與激情融為一體,尊重學生的主觀性,提倡發散思維。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一年級的學生以讀懂詞句為學習重點,以理解課文每個自然段進而理解課文內容。

基於以上觀點及理論原則,我將本課的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一)直觀演示,扣題引問

新課開始,請學生看老師做個小實驗,觀察水是如何變化的。然後,啟發學生説説日常生活中,水變成汽跑掉的現象,激發興趣,推想結果。接着自由讀文。學生聯繫自己的預習情況,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瞭解課文主要介紹了水的三態變化及水與人類、水與大自然的關係,並理清這些內容相應的自然段,在這裏我用了扣題引問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讀懂課文,如:“我”在課文裏指的是什麼?“我”變成了什麼?是怎麼變的?以此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把握重點,讀講課文

課文的一、二自然段寫了水的三態變化,這是課文要求學生理解的重點,我選取了逐段導讀的方法,根據啟發式的教學原則,利用問題啟發學生學習。如:水是怎樣變成汽的?汽遇冷又變成了什麼?引導學生將語言文字與直觀實際相結合。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抓住事物的特點進行觀察的能力。

整個教學過程中,還要特別重視指導學生朗讀,達到讀正確、讀流暢,讀出輕重緩急的朗讀效果,從而使課文的語言文字與學生的情感得以交流。

(三)抓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

字、詞、句是構成“篇”的“血肉”,課文的自然段便成了建築“篇”的“骨架”,所以在教學中要特別強調學生對詞句的理解,從水的動態,到水給人類造福,給人類帶來災害,可以採用電教與媒體相結合的辦法幫助教學,使學生理解“温和”和“暴躁”這對反義詞的意思,並能在課文中找出另外兩對意思相反的詞,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抓重點詞句理解課文的能力。

(四)檢查學習效果,訓練説話能力

教學最後安排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樂曲聲中朗讀課文,然後教師指導學生看板書設計,要求用自己的話説出水的三態變化,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板書設計:

雨(落)

水——汽——雲 —— 雹(打)

雪(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