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熱門】説課稿彙編八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25W

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説課稿,認真擬定説課稿,那要怎麼寫好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説課稿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熱門】説課稿彙編八篇

説課稿 篇1

1、説教材

本課是新課標科學四年級(上)第二單元的第二課,這一課選用溶解實驗的典型材料——高錳酸鉀,讓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描述高錳酸鉀溶解於水的逐漸變化過程,想象食鹽在水中溶解時可能出現的變化,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加深對溶解現象的本質性理解。

2、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溶解是指物質均勻地、穩定地分散在水中,不會自行沉降,也不能用過濾得方法將物質從溶液中分離出來。

過程與方法:

觀察和描述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過程,並想象食鹽的溶解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實驗中細緻觀察的重要性。

3、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描述高錳酸鉀溶解現象的主要特徵。

【教學難點】理解溶解的現象這一過程。

4、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裝水燒杯、筷子、高錳酸鉀、小藥勺、食鹽

二、教法和學法

説教法:

1、探究式實驗教學法 該教學法的教學模式是:設疑 —觀察(實驗)—思考—總結—應用。通過實驗、觀察、探究得出科學結論。

2、互動式教學法 在教師的講解過程中,有學生的猜想、討論、搶答,在實驗過程中師生之間不停地進行“信息”交流,有助於學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學習積極性的提高。

説學法:

1、 探究學習:通過實驗來對其實驗現象的準確描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

2、 自主學習:指導學生以實際生活的經驗和對教材的閲讀,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使學生自主地獲取知識。

三、教學過程

(一)觀察食鹽在水中的溶解

師:同學們喜歡吃糖嗎?

生;喜歡。

師:那你們知道糖含在嘴裏會發生什麼變化呢?

生:會慢慢的化了。

師:如果把糖和食鹽放到水又會發生什麼呢?(揭示課題:水是怎樣溶解物質的 )

師:同學們,老師手裏拿的是什麼?(教師出示食鹽)

生:是食鹽。

師:那你們食鹽在水中是怎樣溶解的嗎?(教師做食鹽在水中溶解的實驗)

1、讓學生想象:食鹽在水中的溶解過程。

2、讓學生説一説自己的想法。

(二)觀察高錳酸鉀的溶解

1、教師講解:為了清晰地觀察到溶解的過程,我們用一種有顏色的物質來做溶解實驗。教師出示高錳酸鉀。(教師取放演示要規範,這是學生首次接觸化學藥品)

因為高錳酸鉀具有腐蝕性,對組織有刺激性易污染皮膚致黑色。所以在取藥品時不能用手直接取高錳酸鉀,要用小藥勺。

2、引導觀察描述:高錳酸鉀是一種什麼樣的物質?(外觀呈黑紫色固體小顆粒)

3、做實驗:在一個裝水的燒杯內,輕輕地放入幾小粒高錳酸鉀,先靜觀高錳酸鉀在水中的分散現象,然後用筷子輕輕攪拌一下水,繼續觀察水和高錳酸鉀的變化。(注意學生對觀察到的細節地描述)(高錳酸鉀顆粒慢慢地變小,劃出紫色的線條向四周擴散,然後均勻地分散在水中。形成紫紅色的溶液)

4、學生彙報:高錳酸鉀在進入水的前中後有什麼樣的變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嗎?它與食鹽在水中的溶解有什麼異同?

高錳酸鉀 的狀態

高錳酸鉀進入水中時的狀態

攪拌後高錳酸鉀的狀態

高錳酸鉀水溶液的狀態

作業:寫實驗報告單

板書設計:

課題:水是怎樣溶解物質的

高錳酸鉀在進入水的前中後變化的比較

高錳酸鉀 的狀態

高錳酸鉀進入水中時的狀態

攪拌後高錳酸鉀的狀態

高錳酸鉀水溶液的狀態

説課稿 篇2

各位老師,下午好。我説課的題目是《夜歸鹿門歌》 。我的説課包括以下六個方面:

一、説教材

《夜歸鹿門歌》是高中語文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詩歌部分的第二單元“置身詩境,緣景明情”中的一首詩歌,是我們偉大的山水田園詩人孟浩然所寫的。孟浩然的詩多寫隱居閒適和羈旅愁思, 在山水田園景色的描寫中寄託自己的性情,這首詩便是如此。此詩雖有紀實之意,而主旨卻是歌詠歸隱的情懷志趣。

二、説學生

經過必修教材 1-5 和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一單元的學習訓練,高二學生在分析詩歌時應該已經基本上能熟練運用瞭解作者、 寫作背景、抓詩歌意象揣摩詩人情感 )的方法(即“以意逆志,知人論世”。本課的教學要讓學生學會運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去鑑賞詩歌。

三、説教學目標

通過單元提示,我們知道本單元主要學習如何通過對古典詩歌中意象的把握, 發揮想象,體會和品味中國古典詩歌特有的意境美。為此,我特確定以下教學目標:1、根據課後的誦讀提示去誦讀詩歌;2、引導學生根據詩歌中意象的特點,發揮想象,再現詩歌中所描繪的畫面,體會和品味詩歌的意境美。3、體會詩人寄情山水的情懷和追求隱逸的人格志向。

、説教學重點、難點

1、通過反覆誦讀,抓住意象,展開聯想和想象,再現詩歌中所描繪的畫面,體會詩歌的意境;

2、把握詩人寄情山水的情懷和追求隱逸的人格志向。

五、説教學方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達到對重點知識的掌握和難點知識的理解,根據學生實際,運用較為以下教學方法:1、誦讀法:注重詩歌的誦讀;2、引導法:以引導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思考,積極融入課堂,以達到循序漸進的效果;3、討論法:針對學生提到的問題,組織學生討論,教師加以引導,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促使學生生成知識。

六、説教學過程教學

1、根據課後的誦讀提示去誦讀詩歌;

2、學生能夠根據“緣景明情”的基本思路,發揮想象,再現詩歌中所描繪的畫面,並體會目標 和品味《夜歸鹿門歌》的意境美。

3、體會詩人寄情山水的情懷和追求隱逸的人格志向。時 間 授課行為 技 能 學習行為 板書內容安排 (導入、提問、講解、結束的內容) 要素 (預想的回答) 一片自然景色,就是一個心靈的世界。 導入 《夜歸鹿門歌》 欣賞古典詩歌,要領悟詩歌中的景和情。 板書 相對而言,景表現得較顯露,情往往深 “緣景明情”的 藏在景裏面。我們如何通過景找到其中 基本思路(繪景 藴涵的情?今天我們就通過學習《夜歸 —析景—摹形 鹿門歌》來探討鑑賞詩歌的一種方法 —溯情),並作 ——置身詩境,緣景明情。 解釋。一 首先自由默讀全詩,並結合註釋初步感 提出 學生自讀課文 知文意,發現疑難問題 要求 (自己小聲朗讀)課

質疑答疑

1、字音

2、重要詞語 請—名同學根據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 提 出 學生朗讀課文時 讀全詩。

朗讀之前,老師提幾個要求:

要求

(1)融入你的感情(我就是孟浩然)

(2)結合詩歌的節奏,注意讀出詩意的 抑揚起伏的變化。 全班齊讀 詩中寫了哪些景物?請大家找一找。 提 問 學生回答: 哪位同學找好了,請回答 注 視 (黃昏)鐘聲、魚梁渡 尋景 全 體 頭 、行人爭渡回家、煙 學生 樹、月亮、巖扉、鬆徑 按照時間和空間順序我們可以把這些景 提問 黃昏江邊之景: 物分成哪兩個場景? 黃昏江邊之景 —鐘聲、魚梁渡 頭、行人爭渡回 追問 月夜山中之景 家 啟發 月夜山中之景: 講解 煙樹、月亮、巖 扉、鬆徑 這兩個場景分別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 提問 學生齊讀前兩聯 感?接下來我們緣景明情,先賞析畫面 講解 一(黃昏江邊之景) 提 出 請同學們齊讀前兩聯(提示:在頭腦中 要求 把文字轉換成畫面) 現在請—名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當時的 提問 從鹿門山上的寺廟中傳 場景 來悠然的鐘聲,天快黑 板書 了,古老的魚梁渡頭上 繪景 擠滿了爭先恐後的過渡 的行人,他們神情焦急, 招呼着、叫着、嚷着, 喧鬧不已。 這個畫面有什麼特點? 追問 一邊是靜景,一邊是動 請學生概括畫面的特點 提示 景。 析景 提示:畫面是由景物組成的,景物的整 講解 “爭”為“爭奪”之意。 體特徵就是畫面的特徵,但不是景物簡 描寫了渡口人們搶渡回單地拼貼,需要概括歸納(動態、靜態, 家的喧鬧場面。 動靜對照色調冷暖等) 鐘聲悠揚、山寺寂靜 、在學生回答後,教師歸納: 世俗的喧囂嘈雜根據畫面以及詩中相關詩句大家能想像 提問 學生根據畫面以及詩中到此時詩人是怎樣的一個形象? 板書 相關詩句想像此時詩人 提示:詩人的動作、神情、肖像等 啟 發 的形象。 摹形 詩人的選擇——世人歸家,詩人卻 思考歸鹿門。可見詩人內心並沒有和世俗之 詩人的形象:閒人同喧囂 ,是鹿門山上的悠然厚重的鐘 講解 望沉思 袖手旁聲,使他心情平靜。 觀根據以上分析請歸納詩人在這幅畫面中 提問 學生思考、回答所體現出來的感情。

深入提示:綜合前面畫面的特點、他人的表現、詩人的形象等。

説課稿 篇3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抓住重點詞語如“得意揚揚”、“垂頭喪氣”等理解課文內容。

3、 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知道合作在學習、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內容,有感情地朗讀。

教學難點:瞭解合作的意義。

注重創新,選擇教法、學法

本節課我準備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與學生進行心靈溝通,充分利用情境法、朗讀法、討論法引導學生在閲讀實踐中逐步掌握朗讀方法。

利用“課前四步預讀法”:一讀畫(找出生字詞);二讀後查(學會藉助工具書解決生字);三讀思(文章的主要內容、寫作順序);四讀問(對文章有什麼疑惑?想法?)在此基礎上,試着放手讓學生通過小組活動讀、畫、議,動腦、動口、動手,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提高自學能力。

此處我共設計了四個環節: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同學們,你們喜歡這兩種小動物嗎?它們有什麼本領呢?同學們自由發言。梅花鹿和金絲猴都覺得自己的本領大,誰都不服誰,那到底誰的本領大呢?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比本領》。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首先檢查課前預習:看是否將文章讀通順、讀流利。再請一組同學彙報朗讀情況。

其次,通過朗讀,學生初步掃除閲讀障礙,幫助學生梳理脈絡,提出問題: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呢?

三、細讀課文,體會感悟。

1、小組合作,找到這個故事的起因,並在文中畫出來,多讀幾遍。指名彙報。重點指導“都覺得”這個詞,你能體會到什麼?學生會説“它們都很自信”“它們都很驕傲”等,指導學生讀出這種語氣。

2、故事的經過。 比賽開始了,梅花鹿是怎樣表現的呢?用橫線在文中畫出來。你能在文中找出梅花鹿表現的詞語嗎?“飛快”“輕輕一跳”“一口氣”“得意揚揚、垂頭喪氣”,這兩個詞是什麼意思呢?提出問題後,先讓學生自己解答,小組交流一下。 得意揚揚:指名答。然後讀一讀梅花鹿得意揚揚説的話“還是我的本領大”。讀出自信的語氣。 垂頭喪氣:我請同學們用行動找出答案。每個人都根據自己的理解來表演垂頭喪氣,再找幾個同學到台上表演。要讀出梅花鹿的感情變化。

金絲猴呢?哪個詞形容它此刻的表現最貼切?生答“團團轉”。誰來表演一下,並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一下金絲猴的心情。此處為想象補白,意在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深處,貼近人物心靈。 過渡質疑:梅花鹿和金絲猴的本領都很大,為什麼都沒摘到果子呢?

3、故事的結局。 比賽進行到這,你們説金絲猴和梅花鹿誰摘到了果子?讓我們來看看故事的結局吧。請同學們在文中畫出來,讀給同桌聽一聽。

梅花鹿和金絲猴最後為什麼能摘到果子?它們為什麼都笑了?也許,它們會對對方説些什麼?請你試着和你的同桌説一説。

從這個故事中,你明白了什麼道理?

四、拓展延伸,深化中心。

生活中,有哪些事情需要合作完成呢?你能舉例説説你與別人合作完成過的事嗎?

板書設計

梅花鹿 跑得快

比本領 (合作)摘到果子

金絲猴 會爬樹

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我説課的內容是小學語文九年制義務教材第十二冊第四單元第十六課《匆匆》,這是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緊緊圍繞着“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虛度時光感到無奈和惋惜,揭示了舊時代的年輕人已有所覺醒,但又為前途不明感到彷徨的複雜心情。

1. 本組課文的學習重點是要引導學生從學習的內容展開聯想。閲讀的時候,先讀通讀懂,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還要想開去,想到與課文有關的人和事,景和物,情和理,並把自己想到的與同學、老師廣泛交流。藉以活躍思想,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2、教學目標

結合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5—6年級的階段目標,結合本組的訓練重點以及本課的寫作特點,考慮到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理解課文內容,學會本課四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詞語。

(2)技能目標:能在讀通讀懂課文的基礎上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欣賞文章語言文字的美。

(3)情感目標:使學生感悟到時光易逝,一去不復返的.現實,從而明白珍惜時間,不虛度光陰。

3、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文章內容,受到珍惜時間的教育”是本課的教學重點;“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4、課前準備:自制的多媒體課件

二、教法和學法

“教師為學服務的”,教師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從而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每篇文章都應該選擇最適合的教法。《匆匆》是朱自清先生散文中的代表作,也是散文中的經典作品,文章語言清新流暢、生動優美,表達了作者對如煙往事的回憶,對現實生活的思考,對燦爛未來的嚮往。文中藴涵的很多東西是隻可意會不可言談的,因此,課堂上老師的任何分析講解都會顯得貧乏、無力,所以,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用心靈去體會、去朗讀,達到與作者情感上的共鳴,才能理解體會到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悟到文章的語言美。本文的教學採取引導學生感情朗讀感悟貫穿全課的方法。

《語文課標》指出:在教學中要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提倡啟發式、討論式教學。因此,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我主要採用:自主讀悟,合作交流的方法,師生、生生互動,創設實踐語言的場景,通過朗讀,達到情感上的共鳴,通過口語練習的嘗試,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三、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安排得是否科學合理,是教學成敗的關鍵,為了圓滿完成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教學過程:

(一)、導入:背誦有關珍惜時間的名言警句、古詩句導入。

(二)認識作者

請學生簡單介紹課前對朱自清及其作品還有對散文的瞭解,然後教師多媒體展示朱自清畫像及簡介做以補充。(這樣就為進一步閲讀、理解文章奠定了基礎)

(三)朗讀課文,體會感情

教師先在鋼琴曲《秋日私語》的伴奏下,範讀《匆匆》一文,激發學生想讀的慾望。然後老師給同學們放上音樂,同學們試讀這篇文章。最後再展示,讓學生毛遂自薦。(通過這一環節的朗讀,學生對課文有了初步的理解,但還不夠深,還需進一步深入到字裏行間去品味詞句,輕輕地讀,靜靜地體會。)

(設計理念:以生為本,在新課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引導者、組織者、參與者,而且“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所以,我力求引導學生用心地閲讀文本,達到學有所樂,學有所獲。)

(四)深入閲讀課文,用心品讀詞句,體會作者的情感

1、輕輕地讀,靜靜地體會,到文章的字裏行間去體會,看哪些段落給你的感受最深,你彷彿從中聆聽到了什麼?(讀並不只表現在抑揚頓挫的聲音,也有靜思默想的默讀,靜思默想會讓學生沉浸在書的磁場中,陶醉其中,從而喚起他們的情感體驗。這樣,學生對課文才能有更深的理解和感受。)

2、哪一段給你的感受最深,就帶着你的感受來讀。説説你的感受。(這一環節老師要引導學生帶着自己的獨特感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談自己對一些詞句的理解,就是品讀詞句,談自己從文中感受到的東西,接着在感受加深的基礎上再讀。這樣,學生的理解和感受就會越來越深,讀得也會越來越好,真正體現以讀促悟,以悟促讀,讀悟貫穿整個課堂。)

(五)總結感受,昇華理解,感悟道理

1、高爾基説過,讀書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談話。剛才我們就通過閲讀用心靈和朱自清先生進行了交流、談心,同學們的感受很多,如果讓你用一句話最好是一句格言、警句來總結、概括一下自己的感受、收穫,你最想説什麼,想一想,寫在課題的旁邊。

2、請學生大聲、有感情地朗讀自己寫下的一句話。(老師隨即把大家評價最好的寫在黑板上。到此為止,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用心朗讀、用心品讀、用心訴説很好地達到了教學目標。)

四、板書設計:

16、匆匆(朱自清)

花有重開日 逝去如飛

人無再少年 珍惜時間

(這樣的設計是讓學生能從時間的名言、到課文中作者的感悟、再到自己的感受,一目瞭然。)

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爸爸的花兒落了》節選自著名作家林海音的作品《城南舊事》,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醜小鴨》等組成了七年級下冊的第一單元,共敍“成長”這一話題。本單元的單元目標是:1,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結合自己的經歷和體驗深入體味文章情感,從他人的成長過程中獲得某種啟迪。2,注意學習文章的表達技巧。語文的本質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本單元的目標很好地體現了這個本質特點。

《爸爸的花兒落了》以一個孩子的視角和口吻敍説着對童年往事的回憶,對父愛的緬懷,對成長的感受,整篇文章以畢業典禮為線索,將回憶與現實交織在一起,過渡十分自然,內容豐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錯卻不零亂。若要概括其內容,我認為可以用兩個關鍵詞:“父愛”,“成長”;若要概括其表達技巧,我認為可以用四個關鍵詞:借物喻人,線索,暗示,渲染;若要概括其感情特點,我覺得可以用:悽婉中有振奮,“哀而不傷”。抓住了這三個方面就抓住了本課教學的重點和核心。

再説學情分析。這篇課文面對的是七年級的學生,學生也就十三歲的光景,與文中的主人翁英子(十二歲)差不多是同齡人,學生們也是剛剛邁出童年,童年也就是昨天的故事,他們也成長着,對“長大”二字也有自己的思考和體驗。同齡就是學生們能夠與英子進行交流的平台和基礎。因此課文的篇幅雖然比較長,學生理解課文應當不會太吃力。

基與以上幾方面的分析,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理清線索,能夠區分現實和回憶的內容,並複述有關故事。

2,認識“借物喻人”的特點,能夠找出文中的暗示並理解其作用。

3,探究作者對童年和“長大”的思考,深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4,説出對“成長”的獨特感受,樹立堅強獨立的性格面對生活。

二,説教法

新課程特別強調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重視學生個性化的情感體驗。就這篇課文的特點而言,教師首先要做的是如何將學生帶進文本,激發他們學習的主動性,與文本進行交流和對話。所以本課的教學擬用情景教學法和閲讀教學法,引導學生合作探究課文。

情景教學法就是動用多種手段給學生創“境”,使學生“身臨其境”,以求喚出他們的“感同身受”。

《新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 對話過程”。在本課的教學中,不僅要了解文本,更多的是通過文本喚起自己對成長的回憶,並與老師和同學交流,在交流之中又生成新的認識,新的思考。走進文本,又能走出文本。

三,説教學過程

提前一兩天預習,掃清閲讀的障礙,佈置學生蒐集關於《城南舊事》的資料。

環節一:整體感知課文

1,導入部分,先請學生根據蒐集的資料介紹《城南舊事》,然後老師展示一個《城南舊事》的電影片段。電影中的英子烏黑整齊的學生頭,單純而充滿好奇的漂亮大眼睛,肯定能一下子就抓住學生的心。讓學生感覺到英子好似鄰家小女孩,好似他們童年的夥伴。這樣就能一下子拉近與英子的距離。

2, 配樂朗讀課文。輕音樂,舒緩,錄音帶範讀。讓學生閉上眼睛去聽,頭腦中形成電影畫面。藉助語言和音樂的魅力把學生帶入文本,使其有種美的享受,此時學生的思維也是高度集中的。聽完之後讓學生簡要談談感受。也可以複述自己印象深刻的有關課文故事。新課程要求教師時刻關注課堂和學生的思維動向。設置這個小環節,教師就能夠從他們所談的感受中瞭解學生對文本理解的程度,從而有針對地指導下一階段的教學。

環節二:重點探究

一探本文的線索,並由此入手深入探究本文的內容。設置一些思考題:

1,課文寫了回憶的事情也寫了現在的事情,請敍述其中印象深刻的一兩件事情。並説説這些事情通過什麼線索貫穿起來?

2,回憶的事與現在的事情之間是怎麼過渡的?

3,回憶的事情和現在的事情都圍繞誰展開?(爸爸)

那麼爸爸的有何性格特點呢?

二探本文的借物喻人,理解暗示和委婉表達的作用。

由題目入手,“爸爸的花兒落了”換作“爸爸去世了”好不好?為什麼?

文章直到最後都沒有直接説爸爸病死了,但是卻有許多暗示,請全部找出來。

通過對些問題的探討,學生就會明白為什麼本文“哀而不傷”了。

三探作者的“成長感言”。

英子不是突然長大的,也不是在懵懂中長大的,她對長大有特別的感受,文中很多地方都表達了她的這種“長大”的感受。可以讓學生從課文中把這些地方找出來,然後帶着感情讀這些語句,讓其他同學做評委,比一比誰讀出的感情最切合英子的感情,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然而然會去品味文本中作者的成長感受。再結合英子成長的小故事,讓學生講講他們自己成長道路上的記憶深刻的事情,點燃學生對自己成長的回憶,引發學生自己對成長的思考,並全班交流。

課堂是生成性的,這個地方要讓學生自由大膽地講,老師不要隨意打斷,插入自己的評價,而是要注意適時抓住閃光點進行引導,把討論和交流控制在主題之內。

在重點探究這個環節中,由點帶面,綱舉目張,注重課堂的生成性,收放自如。設置的問題體現了層級性,即前一個問題往往是解決後面問題的跳板,由淺入深,直到水落石出。充分尊重了初中學生思維跳躍性小的實際,也遵循了“循序漸進”這個最基本的教學原則。

環節三,拓展延伸

讓學生把從課堂上的收穫內化到自己的頭腦中,延伸到課堂之外,延伸到生活之中。利用課外的時間,讓學生觀看電影《城南舊事》。再者,寫一篇關於“成長”話題的作文

學完本課,學生對線索,借物喻人,暗示伏筆等有關語文的基本知識有了更深刻理性的認識;在朗讀,複述,討論,交流及課外寫作等環節中學生的聽説讀寫能力進行了有效的訓練;對“長大”也進行了思考,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對作品《城南舊事》及同名電影發生濃厚的興趣。中外很多文學大家就是因為對某篇文學作品產生興趣從而走上文學之路的,我不敢期望每個學生都成為文學家,若是本課的教學能讓學生有興趣去關注更多的文學作品,那就足矣!

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1、教材簡析:

《媽媽的賬單》是小學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該單元課文的主題是“可貴的親情和友情”,課文講的是小男孩彼得給媽媽開了一份賬單,索取他每天幫媽媽做事的報酬;當小彼得在他的餐盤旁看到他想要的報酬時,同時也看到了媽媽給他的一份賬單,這份賬單讓小彼得感受到了母愛的無私與無價,他慚愧地把索取來的報酬塞進了媽媽的口袋。

這篇課文切入角度獨特,把母愛的無私和無價表現得極為動人。看到兒子開出的賬單,媽媽什麼話也沒有説,而是按照兒子的要求,把兒子索要的報酬如數放在他的餐盤旁,同時給兒子留了一份總額為零,卻滿載着母愛的賬單。學習這篇課文的目的是在深入領會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受到關心父母、回報父母之愛的教育,學會關心別人,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培養語感,同時為綜合性實踐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

2、教學目標:

依據教材的內容、對教材的分析以及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結合新課程標準提出的三維目標理念,在教學中我從以下三個方面制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在正確、流利地讀準詞語的基礎上,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2)能力目標:以“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通過具體的行為動作來展現,同時人物的行為動作的背後也隱含着豐富的心理活動”為切入點,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的描寫,感受文章中母親對子女的無私和深切的愛。

(3)情感目標:通過兩份賬單的比較,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補充媽媽的賬單,對小彼得心理活動的融情想象,體會母愛的無價、無私,並以實際行動報答母親。

3、教學重難點:

“授人以魚,只供一時之需,教人以漁,則終生受用。”所以我把抓住重點詞句讀懂課文內容,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作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新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應通過優秀文化的薰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所以我把理解媽媽給小彼得的那份賬單的含義作為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二、説教法設計

閲讀教學是學生、文本、教師之間對話的過程。要讓這個對話的過程更加流暢,充滿精彩,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找到三者之間的共鳴點。情境創設可以喚醒學生生活的真實體驗,激活生活的記憶是打開學生心靈大門的一把金鑰匙。本課的教學,力圖實踐引悟教育中的情境引悟原則和情感引悟原則。課前的互動我通過出示一個不等式——0>60創設情境,學完母子二人的賬單後,我通過言語進行情景創設,通過引讀的形式引發學生的心靈的觸動,課堂快結束的時候我又通過聲情並茂地激情朗誦,打開學生情感的大門,用情感來引領學生,喚起學生心靈的感動,讓學生時刻在教師創設的情境和營造的情感氛圍中體驗、感受,達到情感的共鳴,從而在文本的薰陶感染下,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朗讀是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最好的結合點,對於一堂課而言,講解是生動的,朗讀是靈動的;朗讀賦文本予生命,賦課堂予精彩。朗讀在語文教學中是其它教學方法無法取代的!記得有位專家就曾説過:“一堂好的語文課應該是課堂上書聲琅琅,議論紛紛,情意融融。”所以本節課我採用的另一個重要的教學方法就是採用多種讀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語感。在閲讀中,引領學生品味語言的獨具匠心,再通過對語言獨具匠心的品味,讓學生在讀中實現多元思維、多樣感悟、多情共振,讓學生的情感得到進一步體驗、昇華,讓孩子在情感中飛揚,在情感中學會感悟,引導他們朝着真、善、美去發展。

三、説學法設計

本節課我以引悟教育的基本原則為依據,努力做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更好的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學習方法,養成學習習慣,重視學生個體的參與,讓課堂成為學生心靈的窗口,引領他們去解讀人性的真善美。我為本課確定的學法是:

(1)質疑探究法。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因此,在課題的引入時,我首先出示不等式設疑,勾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接着在認讀生字詞後我讓學生抓住其中的兩個很重要的詞語——如願以償、羞愧萬分,讓學生思考小彼得“如願以償”和“羞愧萬分”的原因,從而引出兩份“賬單”。在學習媽媽和彼得的賬單的內容時我又讓學生通過反覆讀去發現賬單背後的祕密,拓展文本,揭示賬單背後隱藏的深刻含義。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主動探究意識,而且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

(2)合作、討論法。根據教材特點,我引導學生圍繞“從這份賬單中,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媽媽?”這個問題在小組內展開討論、交流。這不但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積極性,還將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發揮夥伴的互助作用,加強團隊的凝聚作用,實現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説教學過程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時安排是一課時。我是按照三環結構來設計的。第一環:置境引入;第二環:聯結感悟;第三環:生成。

第一環:置境引入

1、板書:0>60

2、師:看到這個特殊的算式,你有什麼疑問?

3、這個問題的答案就藏在《媽媽的賬單》這篇課文裏。學習了這篇課文以後,你就會知道是怎麼回事了。

4、板書課題。

5、學生圍繞課題質疑,師生共同梳理出最有價值的問題。

【設計意圖:著名特級教師於漪曾説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確實,好的開頭是課堂成功的一半。所以在課的開始我注意營造氛圍,用不等式設疑導入,然後直奔主題,明確學習的方向,以提高學習的有效性。然後讓學生讀題質疑,培養學生善於發現問題的能力,進而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

第二環:聯結感悟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初讀課文

2、出示詞語

3、學生初讀詞語

4、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詞語,加入感情色彩再讀詞語。

5、從“如願以償”和“羞愧萬分”這兩個關鍵詞入手,幫助學生理清文章順序,歸納文章主要內容,從而引出兩份賬單。

【設計意圖:自讀的目的是讓學生對課文的認識水平不斷加深,而且有所感悟,當學生做到了這點,對生字詞的理解也能略知大概了。在理解生字詞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結構,感知寫作線索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學習“彼得的賬單”,讀中釋疑

1、出示彼得賬單。

取回生活用品20芬尼

把掛號件送往郵局10芬尼

在花園幫助大人幹活20芬尼

彼得一直是個聽話的好孩子10芬尼

共計:60芬尼

2、指名朗讀。(適當評價。)

3、誰還想再讀一讀,那我們一起讀,邊讀邊想,從這一份賬單上,你可以看出小彼得是個怎樣的孩子?

4、既然彼得是個聽話的好孩子,那他為什麼要開這份賬單給媽媽呢?再讀課文一、二自然段,相信你們能找到答案。

(三)品讀“媽媽的賬單”,體會情感。

過渡:媽媽看了這份賬單,什麼話也沒説。晚上,小彼得如願以償地得到了他所要的報酬。但同時,他也發現了一份媽媽寫給他的賬單。媽媽的賬單上到底寫了些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出示“媽媽的賬單”。

為在她家裏過的十年幸福生活0芬尼

為他十年中的吃喝0芬尼

為在他生病時的護理0芬尼

為他一直有一個慈愛的母親0芬尼

共計:0芬尼。

2、同學們,請你仔細讀讀媽媽的賬單,看看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媽媽的賬單上後面的金額寫的都是0芬尼。)

是啊,這是一份特殊的賬單,誰願意來讀一讀。

3、指導朗讀,適當評價。

4、小組討論,指名交流,從這份賬單中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媽媽?(慈愛、關心孩子、偉大、無私……)

5、請你再仔細地琢磨這份賬單的每條款項,一條一條地讀,讀到哪條款項的時候特別感動?為什麼特別感動?指名讀並回答。

6、師引讀:十年了,媽媽把彼得漸漸地拉扯大,她給了彼得十年的幸福生活,卻只要——(生回答)十年裏,媽媽每天照料着彼得的一日三餐,仍然只要——(生回答)當彼得生病的時候,媽媽無微不至、不分晝夜地守護着他卻仍然只要——(生回答),媽媽把所有的愛,所有的牽掛都給了小彼得,還是隻要——(生回答)。多麼特別的一份帳單哪!同學們,這難道僅僅是一張薄薄的賬單嗎?這是一份()的賬單,這分明是一份沉甸甸的母愛呀!一份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母愛呀!

7、你能替他深情地讀讀這份賬單嗎?請生讀,讀出感情,讀出共鳴,讀出高潮。

【本環節的設定,遵循了孩子們的思維模式,沒有直接將本課的中心硬性地塞進孩子的大腦,而是讓孩子們一步步,在品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對賬單的閲讀採取了三個層次:初讀是自由讀,意圖是想讓孩子們初步地感受帳單的內容;接着是抽讀,希望能將情感深入每個人的心裏,讓他們在品讀中理解內容。最後是有感情地讀,其中溶進了對母愛的體味。從孩子的角度逐漸轉化成媽媽的角度,此環節是課文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突破難點,我用學生的理解和語言將難點攻破,自然而有效。在師的深情的引中,在學生深深的情感共鳴中,我想學生對母愛的理解應該稱得上是水到渠成了。】

(四)巧妙轉接,走進生活

1、多麼特別的一份帳單啊!同學們,這難道僅僅是一張薄薄的賬單嗎?彼得手拿媽媽這份愛的賬單,心中百感交集地讀了起來,讀着讀着,許多往事湧上心頭,他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十年裏媽媽親手洗的衣服是那樣乾淨,舒適;十年裏,媽媽的懷抱是那樣的温暖;十年裏,成長的每一天早上,媽媽準時送上的那杯牛奶是那麼香甜;他想起了很多很多成長中的故事。讓我們也跟着小彼得回憶成長中媽媽給予我們的愛吧!

出示課件:

他想起了自己第一天上學時,媽媽();

他想起了天冷的時候,媽媽();

他想起了那個令人難忘的夜晚,電閃雷鳴,他嚇得渾身發抖,媽媽();

他想起了感冒發高燒時,媽媽();

他想起了自己取得好成績時,媽媽();

他想起了(),媽媽()……

【設計意圖:拓展課文內容,將知識帶進孩子們的生活,用填空的形式引導孩子們的思維,激發他們説的慾望,並且將知識與運用結合,抓住機會對孩子們進行口語表達的訓練,掀起在孩子們內心深處的濃濃的母愛,進入到了課堂的高潮階段。濃濃的母愛在孩子們的心裏流淌出來,將情融匯到孩子們的內心深處,將會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五)揭示主題,情感昇華

1、師:同學們,十年的幸福生活,十年的精心呵護,如果算來,這該是一筆多麼龐大的數字呀!

2、補充閲讀資料《母親的價格》。

既然母親的工資無法計算,那為什麼彼得媽媽的賬單上寫的都是0芬尼呢?如果媽媽的帳單上不寫0芬尼,你認為該寫多少,為什麼?你從這份賬單中讀懂了什麼?(母愛的無私、無價)

3、領會“0>60”的含義:讀到這兒,你一定明白了,在這兩份賬單中,大於60的,其實不是數字“0”,而是什麼?

板書:母愛=無私無價

4、是呀,同學們,為你無數次的付出,然而,總不求回報,這個人,就是深深愛着你的偉大的母親,慈愛的母親。讓我們再次深情地朗讀這份無價、無私的賬單。(老師讀前面的款項,同學讀後面的數字。)

5、讀着讀着,我們被媽媽這份濃濃的母愛深深感動;讀着讀着,小彼得的心情又有什麼變化呢?(出示最後一段和插圖)

看看插圖,細細地讀讀最後一個自然段,你讀懂了什麼?

指名交流:彼得羞愧萬分。

6、正因為羞愧萬分,他才會——,他才會——(呈現課始的詞語)。

誰有本領把小彼得當時的心情用讀表現出來?

7、(指名讀)聽出來了嗎?誰能讓大家感受到不僅羞愧,而且羞愧萬分呢?一起來讀吧!

8、此時此刻,母子倆雖然都沒有説話,但是小彼得心中一定有千言萬語。你覺得此時小彼得會對媽媽説些什麼?學生暢所欲言。

9、出示句子:

(1)小彼得藏進媽媽的懷裏的不光是(臉蛋),還有(對媽媽的愛)。

(2)小彼得塞進媽媽的口袋裏的不僅是(60芬尼),還有(對媽媽深深的愛)。

師生共同填寫。

10、再讀最後一段,把此時小彼得的心情讀給大家聽。

第三環:生成

(一)表達感受,抒發情感

1、此時的你,一定被彼得媽媽無私的母愛和偉大的人格深深打動,也一定想起了自己的媽媽,也許從彼得身上,你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請你寫出自己心中最想説的話,可以對彼得説,可以對彼得的媽媽説,可以對自己説,也可以對自己的媽媽説。如果你感悟特別深,都想説,老師更歡迎。

2、出示小練筆:

我想對彼得説:

我想對彼得的媽媽説:

我想對自己説:

我想對自己的媽媽説:

學生自由書寫,教師巡迴指導,指名學生交流。

(二)總結深化,拓展積累。

1、一位英國詩人説過:一位好母親抵得上一百個教師。感謝彼得的媽媽,她的賬單不僅讓彼得也讓我們懂得了媽媽的愛是無價的,無私的,無聲的,媽媽的愛是獻給兒女的最温暖、最深沉、最偉大的愛。讓我們永遠在心中銘記這份愛的賬單吧!(板畫愛心)

2、最後讓我們一起誦讀世界各國的文學家、詩人筆下描繪的母愛吧!

我之所有,我之所能,都歸功於我天使般的母親。—————林肯

母親是天生的哲學家。——————斯托夫人

母親的心是一個深淵,在它的最深處你總會得到寬恕。——————巴爾扎克

全世界的母親是多麼的相像!她們的心始終一樣,每一個母親都有一顆極為純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五、説板書設計

媽媽的賬單

0>60

母愛=無私無價

説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1.地位。

本節內容是烴的衍生物的第一節,在知識體系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學好這一內容,可以讓學生在烴的衍生物的學習中,抓住官能團性質這一中心,掌握結構決定性質這一普遍性規律,既鞏固烴的性質,又為後面醇、酚、醛、羧酸、酯、油脂和單糖等烴的含氧衍生物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學生掌握以點帶面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和學習素質。

2.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瞭解烴的衍生物及官能團的概念;掌握溴乙烷的結構、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過程與方法:(1)通過對溴乙烷性質的學習,使學生掌握物質的結構決定性質的科學觀點,從而讓學生學會以點帶面的學習方法;(2)通過對溴乙烷發生消去反應應具備條件的分析及檢驗溴乙烷中含有溴離子的實驗設計及操作,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用化學平衡知識認識溴乙烷水解反應和消去反應,使學生理解化學反應規律;(2)通過實驗讓學生樹立尊重事實、尊重科學的思想。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溴乙烷的結構和化學性質。

教學難點:實驗探究溴乙烷的取代反應和消去反應。

重點、難點的突破,可從以下兩點入手:

①溴乙烷結構的特點可通過分子模型來展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使學生在掌握溴乙烷結構的同時,學會邏輯推理;

②通過實驗探究和掌握溴乙烷的化學性質,抓住官能團和化學反應中化學鍵斷裂受反應條件的影響兩條主線展開教學。

二、教學策略

1.情境教學法:利用視頻,動畫演示,以及乙烷和溴分子的結構模型設置問題,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促使學生在情境中主動探究科學的奧妙。

2.實驗促學法:通過教師的演示,學生觀察分析實驗現象,掌握溴乙烷的化學性質。

3.電教法:運用先進的網絡資源及現代教育教學手段,展示溴乙烷的空間結構,將微觀現象宏觀化,將瞬間變化定格化,有助於學生掌握溴乙烷化學反應的本質。

總之,通過巧妙設疑、啟發講授、知識回顧、歸納總結、實驗探究、討論總結、指導學習等方法的綜合運用,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和認識過程統一為整體。

三、學法指導

通過本節課,要掌握以下學習方法:利用實驗解決問題的方法、從教材中獲取信息的方法、總結歸納的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習有機物時利用模型的方法、對比學習的方法。

四、教學過程設計

引入新課→新課講授→實驗探究→整理收穫→得出結論

1.導入新課。

觀看《全球保護臭氧層》視頻短片;展示塑料管、不粘鍋的圖片,解釋相應的化學成分;展示臭氧層空洞的圖片。

2.引出話題,推進新課。

【過渡】學習各類有機物的研究過程是什幺?

【引導】我們選取溴乙烷作為鹵代烴的代表物,本節課我們將重點研究溴乙烷的結構和性質。

【展示溴乙烷的結構模型】

3.確定學習的總思路:與乙烷比較學習。

4.溴乙烷的物理性質。

【探究實驗1】觀察溴乙烷的顏色、狀態、氣味、密度、溶解性。溴乙烷加水,溴乙烷加苯,觀察現象。

【通過實驗總結出溴乙烷的物理性質】

5.溴乙烷的化學性質。

取代反應的學習:

【動畫模擬】溴乙烷的取代反應過程

【得出結論】

消去反應的學習:

【探究實驗3】溴乙烷的消去反應產物的探究

【實驗】取一支試管,加入約2mL溴乙烷和2mL氫氧化鈉的乙醇溶液,按裝置圖連接,加熱,將產生的氣體通入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觀察實驗現象。

【通過實驗討論】(1)生成的氣體是什幺氣體?

(2)還可以用什幺方法檢驗乙烯?

【動畫模擬】溴乙烷的消去反應過程

【得出結論】

6.提出思考,鞏固概念。

【思考】①什幺叫做消去反應?

②溴乙烷的消去反應和取代反應條件有何不同?

③是不是所有的鹵代烴都能發生消去反應?

【小結】比較溴乙烷的取代反應和消去反應。

結論:溴乙烷和鹼在不同條件下發生不同類型的反應,有水必取代,有醇必消去。

五、板書設計

六、作業佈置

七、教學反思

(一)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二)教學設計要以學生為中心。

(三)要改變學生學習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四)從生活入手,又迴歸生活,注重化學與生活的聯繫。

説課稿 篇8

一、説教材

1、教材地位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佔統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該制度經過秦漢、隋唐、宋元等階段的不斷髮展,至明清時期達到頂峯。明代罷中書省、廢丞相,內閣製為中央輔政機構;清代以內閣及軍機處為中央輔政機構,協助皇帝處理軍政要務。明清兩代,以六部為中央政務部門,分理國政,直屬皇帝。皇權兼併了相權,使皇權發展到頂端。本節課承接本單元的第2課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建立、第3課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發展,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脈絡清晰地呈現在同學們的面前。同時明清時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強化使中國在政治上大大落後於同時代的西方國家,揭示了近代中國落後於西方國家的一個原因,從而為學生以後學生第四單元《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奠定了基礎。

2、課標要求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對這一節內容作了這的要求:瞭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等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3、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廢行省、設三司;廢丞相,權分六部。

(2)、識記清初政治制度的變化;軍機處的設置。

(3)、瞭解明朝內閣制度形成的經過極其發展。

(4)、理解內閣制與宰相制的區別。

(5)、理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內閣、軍機處,並結合具體歷史背景和歷史階段特徵加以分析、評價,培養學生辯證的思維能力。

(6)、從多角度分析明清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強化和完備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7)、掌握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演變趨勢極其對當時社會所產生的積極作用。

過程與方法:

開展討論、辯論等教學活動;提高學生表達、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培養“論從史出”的歷史學科素養。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學習本課,認識到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強化,既有助於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也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阻礙中國社會的進步。

(2)、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到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是造成中國近代落後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發學生為祖國的富強而努力,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

難點:內閣制與宰相制的區別;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

二、説學情

高中學生自身的知識、個性與社會性都比初中有了較為充分的發展,他們具有強烈的探究世界的動機,他們的分析能力、辯證思維也明顯增強,而且獲得比較豐富的學習策略。對於本課內容學生在初中歷史學習時接觸過,但對它的認識比較膚淺,大多停留在表層,沒有形成系統、深刻的認識。

三、説學法

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是培養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和激發學習激情的重要因素。在這一課的學習中,應該有意識的培養學生以下兩種學習方法:

一是觀察學習法,充分運用材料作鋪墊,引導學生主動地運用自己的觀察力從各種歷史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期望學生在運用歷史材料的過程中,進一步認識到歷史材料是認識歷史的主要途徑,培養從中提取有效信息與辨析歷史材料的方法;培養“論從史出”,“以史實為依據”的歷史學習習慣。

二是思辨學習法。通過提供相關知識背景,創設各種具有探究性的問題情境,開展課堂討論,形成互動的課堂氛圍,在合作與交流中切實體驗歷史,深刻理解歷史。

四、説教法

應該充分利用歷史學科藴含豐富圖片、史料資料的特點,採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含有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的情境,讓學生在探究事件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識,使教學過程成為一個動態的、有機的整體。使學習過程成為“感知-理解-運用”的過程,更是掌握方法、積累經驗、發展能力、生成情感的過程。

五、説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

帶領同學們回顧一下第2、3課學習的內容,因為第2課講的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建立,第3課講的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發展,對這兩節課內容的複習將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發發展脈絡完整的呈現在學生面前。接下來就通過對胡惟庸案的講解導入本節課的內容。

2、問題探究,突破重點、難點

①導入新課後,通過多媒體課件給學生們展示一段朱元璋大肆殺戮功臣的資料,提示學生大肆殺戮功臣是朱元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之一,接着引導學生看課本提問他們朱元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還採取了哪些措施,從而得出明代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關於清代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主要是引導學生回憶清宮戲中見到的一些現象,通過討論來總結清代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因為最近有關清代宮廷的電視劇比較多,學生們應該都接觸過。這是難點“明清時期加強君主專制措施”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