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課文

《冬陽·童年·駱駝隊》的課文原文

欄目: 課文 / 發佈於: / 人氣:1.07W

課文指教科書中的正文,區別於註釋和習題等,一般在語文或地理中出現。英語,有對話和短文。最早在南朝梁國劉勰的《文心雕龍·指瑕》出現。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冬陽·童年·駱駝隊》的課文原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冬陽·童年·駱駝隊》的課文原文

課文原文

駱駝隊來了,停在我家的門前。

它們排列成一長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們的安排。天氣又幹又冷,拉駱駝的摘下了他的氈帽,禿瓢兒上冒着熱氣,是一股白色的煙,融入乾冷的大氣中。

爸爸在和他講價錢。雙峯的駝背上,每匹都馱着兩麻袋煤。我在想,麻袋裏面是“南山高末”呢?還是“烏金墨玉”?我常常看見順城街煤棧的白牆上,寫着這樣幾個大黑字。但是拉駱駝的説,他們從門頭溝來,它們和駱駝,是一步一步走來的。

另外一個拉駱駝的,在招呼駱駝們吃草料。它們把前腳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來。

爸爸已經和他們講好價錢了。人在卸煤,駱駝在吃草。

我站在駱駝的面前,看它們吃草料咀嚼的樣子,那樣醜的臉,那樣長的牙,那樣安靜的態度。它們咀嚼的時候,上牙和下牙交錯地後來磨去,大鼻孔裏冒着熱氣,白沫子沾滿在鬍鬚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齒也動了起來。

老師教給我,要學駱駝,沉得住氣的動物。看它從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總會走到的,總會吃飽的。也許它天生是該慢慢的,偶然躲避車子跑兩步,姿勢就很難看。

駱駝隊伍過來時,你會知道,打頭兒的那一匹,長脖子底下總繫着一個鈴鐺,走起來,‘當、當、當”地響。

“為什麼要一個鈴鐺?”我不懂的事就要問一問。

爸爸告訴我,駱駝很怕狼,因為狼會咬它們,所以人類給它帶上鈴鐺,狼聽見鈴鐺的聲音,知道那是有人類在保護着,就不敢侵犯了。

我的幼稚心靈中卻充滿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對爸爸説:

“不是的,爸!它們軟軟的腳掌走在軟軟的沙漠上,沒有一點點聲音,你不是説,它們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聲不響地咀嚼着從胃裏反芻出來的食物嗎?一定是拉駱駝的人類,耐不住那長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給駱駝帶上了鈴鐺,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了想,笑笑説:

“也許,你的想法更美些。”

冬天快過完了,春天就要來,太陽特別地曖和,暖得讓人想把棉襖脱下來。可不是麼?駱駝也脱掉它的絨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塊一大塊地從身上掉下來,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剪刀替它們剪一剪,因為太不整齊了。拉駱駝的人也一樣,他們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來了,搭在駱駝背的小峯上。麻袋空了,“烏金墨玉”都賣了,鈴鐺在輕鬆的步伐裏響得更清脆。

夏天來了,再不見駱駝的影子,我又問媽:

“夏天它們到哪兒去?”

“誰?”

“駱駝呀!”

媽媽回答不上來了,她説:

“總是問,總是問,你這孩子!”

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但是童年卻一去不還。冬陽底下學駱駝咀嚼的傻事,我也不會再做了。

可是,我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説,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就這樣,我寫了一本《城南舊事》。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寫。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悦耳的鈴聲,童年重臨於我的心頭。

《冬陽·童年·駱駝隊》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會寫個生字,正確讀寫“氈帽、優質、咀嚼、交錯、沙漠、寂寞、棉襖、駝絨、袍子、傻事”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結合重點詞句體會作者懷念童年的思想感情,並揣摩這種感情是怎樣表達出來的。

4、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抄寫喜歡的句子。

【教學重點】

讓學生入情入境地讀,唯有充分調動學生的讀書興趣,才能體會童年的美好,感受作者的情感,貪圖語文的特點。

【教學準備】

自制PPT課件、視頻文件。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發興趣、喚起學生讀書的慾望

1、導入,走進童年的記憶:

師:在你們的記憶當中,小時候做過哪些有意思的事?

生答,老師做恰當的評價。

師:剛才大家談了很多小時候有意思的事。一個人,一個玩具,一件事情,甚至一座房子,都能夠喚起我們童年的記憶,這些記憶將成為我們一生的財富和珍藏。可是不同的人,生活在不同的年代,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他們關於童年的記憶也不一樣。有一個台灣的女作家叫林海音,她的童年是在老北京城南度過的。後來又去了台灣,她把在自己在城南的生活寫進了一本書裏,這本書叫作《城南舊事》。今天我們就來讀讀這本書的序言──《冬陽·童年·駱駝隊》,先讀課題。

生齊讀課題。

2、解題激趣:

師:冬陽,童年,駱駝隊,三個詞組成了文章的題目。請同學們展開想象的翅膀,從這三個詞當中,你彷彿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生展開充分的想象,教師做恰當的評價及引導。

師:這一羣小孩子中也許就有文章的作者林海音。剛才大家在頭腦中想象的畫面,其實也是林海音女士無數次在腦海中浮現的畫面。你看,冬陽下的駱駝隊緩緩地走來,響着悦耳的銅鈴聲。這一幅畫面成為作者關於童年生活的最為清晰的記憶,正如作者在文章的結尾所説的“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悦耳的鈴聲,童年重臨於我的的心頭”。那麼當作者的腦海中無數次地浮現出這一畫面的時候,童年的哪些往事又重臨於“我”的心頭呢?請同學們讀一讀這篇文章。

二、充分自讀,讀熟課文,瞭解內容

生自由朗讀,教師巡視。

1、生讀文,掌握字詞。

2、指名朗讀,糾正字音。

3、交流:

體味童年的往事。

師:作者的心頭又浮現出哪些童年的往事?

生自由回答。

4、再讀課文:

師:是啊,童年的林海音什麼都要問一問。剛才大家一起説了作者童年的往事,大家是不是覺得都很有意思?那麼現在請同學們再來讀一讀課文吧!

生同桌互相聽讀課文。

5、小結。

第二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昨天,我們一起初步走進了台灣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女士的童年生活,今天,讓我們再次走入她的童年,走入她的《城南舊事》,走進她的《冬陽·童年·駱駝隊》。

教師板書課題:

冬陽·童年·駱駝隊

生齊讀課題。

二、品賞朗讀、感悟語言,體會真情

師:在這篇文章中有哪些事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品讀句子:

出示課件:

“我站在駱駝的面前,看它們咀嚼的樣子:那樣醜的臉,那樣長的牙,那樣安靜的態度。它們咀嚼的時候,上牙和下牙交錯地磨來磨去,大鼻孔裏冒着熱氣,白沫子沾在鬍鬚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齒也動起來。”

生讀。

師:你是怎麼想的?

生答。

師:林海音當時看到的駱駝是怎樣咀嚼草料的呢?假如你就是林海音,你現在就站在駱駝的'面前,你正在看駱駝是怎樣咀嚼草料的。請閉上眼睛,老師把這段文字讀一讀,你想象駱駝的樣子,想象駱駝在咀嚼的時候,牙齒是怎樣在動的。

師朗讀“我站在駱駝的面前……自己的牙齒也動起來”這一段文字。

交流:

師:同學們,你的牙齒動起來了嗎?你們看見了什麼?

生答

生觀看視頻。

師:看的時間久了,太入神了,覺得太有趣了,所以就看得呆了。看着看着,她好象就忘記了什麼,覺得自己就是什麼?

生齊答:駱駝。

師:忘記了周圍的一切,覺得自己就是那頭駱駝,所以自己的牙齒也動起來了。這一切讓童年的林海音都看得呆了。可是當我讀到這裏的時候──我也見過駱駝,老師就覺得看駱駝咀嚼沒什麼意思,挺平常的事兒嘛!

生答師引導。

師:各種原因使得已是成年的我對這種事情已經不感興趣了,儘管我也是從兒童時代走過來的。林海音女士在寫下這篇文章的時候已經四十二歲了,比老師的年齡還要大十幾歲,你覺得她在寫下這段往事的時候,她還會去學駱駝咀嚼嗎?

生齊答:不會。

師:正如作者在文章的最後一部分寫到:“冬陽底下學駱駝咀嚼的傻事,我也不會再做了”,請讀一讀這段文字。

出示下列文字,生齊讀,課件出示:

“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但是童年卻一去不還。冬陽底下學駱駝咀嚼的傻事,我也不會再做了。”

2、“討論鈴鐺的問題”:

師:童年的往事還有很多有意思的,還有哪些事你還會覺得有意思?

生答“她和爸爸爭論鈴鐺的用途”。

師:從中你想到了什麼?

生答。

師:爸爸的見解是理性的,而童年的林海音想法是天真的,是充滿詩意的。現在你們就是林海音,我是爸爸,讓我們共同來再現當時父女兩人的對話吧!

師生對讀這段對話。

師:同學們,如果這時有人問你,駱駝脖子上的鈴鐺是幹什麼的,你打算怎樣回答?

生回答。

《冬陽·童年·駱駝隊》教學反思

今天與學生們一起感受了《冬陽.童年.駱駝隊》這篇課文,從心底裏我很喜歡這篇課文,喜歡作者樸實純真的筆調、夢境般的語言。在這種淡淡的回憶中,感受作者對童年的魂牽夢縈,對早已遠走的童年的依依留戀。

回過頭來品味,在教學這一課的過程中,我覺得自己處理的比較好的是“我”回憶童年發生的第四件事——問媽媽駱駝隊到哪裏去了,這個細節表達了幼小的“我”對駱駝隊的深深懷念。我抓住媽媽“總是問,總是問,你這孩子”一句,我先讓學生儘量去想“‘我’在課文裏還問了哪些問題?”學生馬上就從課文中找出了答案,接着我再問“她還可能會問哪些問題呢?”學生也是孩子,這一問,學生的興趣就調動起來了,有的學生説:“她還可能會問為什麼駱駝會脱毛?”有的學生説:“她還可能會問駱駝隊從哪裏來?”有的學生還説:“她還可能會問為什麼到了晚上天就黑了呢?”等等,課堂一掃之前的那份因為人生滄桑而造成的隱約沉重感,由此一問,學生和文章,和作者一下子聯繫到了一起。接着在教學最後兩個自然段時,我又結合課堂中反覆誦讀的那句“我也不會再問了”,我説“哪些問題我不會再問了?”這個問題很簡單,學生只要把之前海闊天空的種種奇怪的問題重複一遍即可,但是,學生在否定自己之前提出的種種問題的時候,內心中感受到的決不僅只是否定幾個問題那麼簡單。一個個消逝的問題,其實代表的是一段段消逝的童年,一份份消逝的童真。可以看到,學生在回答這個問題時,神情變得凝重起來,課堂氣氛一下子變得沉重起來,所以當最後我説把最後兩段連起來讀一下的時候,我分明可以從他們的神情中感受到他們對於童年一去不回頭的淡淡的傷感,那緩慢,悠長的朗讀聲,似乎他們已經與林海音融為一體一般。

總之我認為,語文教學,要達到的不是老師要做到什麼,而是要通過老師的引導,使學生要達到一定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