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開學第一課觀後感中華驕傲

欄目: 開學第一課 / 發佈於: / 人氣:1.47W

開學第一課,讓學生了解到了濃厚又獨特的中國文化,開學第一課,讓同學們知道以後要做一個有骨氣,有擔當的人。下面為大家分享了開學第一課的觀後感,歡迎閲讀!

開學第一課觀後感中華驕傲

開學第一課觀後感1

今年開學第一課的第二課講了“武以振魂”,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中,隨歲月流逝,多少藝術被人淡忘,化蝶向人們遺忘的地方,可千百年的風吹雨打併沒洗刷一種藝術,那便是武術。

武術表演那空曠的舞台上等待着開始。忽然,簾幕慢慢拉開,台前小桌上供奉着一尊達摩相,兩旁是雕龍的紅燭,後台上的氣氛是靜穆莊嚴的。

一個一身雪白的人出來了。手中握着長劍。真是“唰”地一閃,她向觀眾行了一個劍禮。她用她的劍,她的發,她的身,她的意,她劍上的劍穗,用她鬥轉的步法,精妙的不時傳來的劍身抖抖聲,游龍飛鳳,白鹿躍空,舞出廠古典的懷念。

我不是劍客,看不出它的真諦,但卻和劍一起幻動!看她忽而劍舞升空,獨鶴動翅;忽而劍鋒纏身,游龍指身;忽而挽劍破罕,猛虎狂吼,忽而劍疾如閃,蛟龍戲雨;而劍緩如雲,巨龜吐息;忽而振劍定神,氣蓋山河,使人想起相思長劍。像安塞腰鼓一般,一舞起來就發恨了,忘情了,沒命了。她與劍是早已融合的水乳,人就是劍,劍便是人!

太極劍落君子劍,君子劍破長虹出。一招接一招,一式踏一式,一氣接一氣,一態尋一態。

無論是柔和的太椎劍,還是剛勁的武當劍,如火蓮花開瓣顫,小鹿的疾走驚躍,鳳凰的傲視羣鳥,都能淋漓盡致,盡態極研!最精彩的玄清,劍隨腕動,由手及劍尖,一次一次,劍氣近身,近可掃牛毛,這景,怕是劍聖也造不出吧!

看了劍的表演,使可知中華武術之精,之美,之絕,之幻,之悠了。一華武術,意貫千秋,直衝四海。

它是藝術的高標,它,是美的雅號,它是中華的驕傲。

開學第一課觀後感2

9.1晚上,我和爸爸媽媽一起觀看了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CCTV-1)播出的開學第一課,今年央視《開學第一課》的主題是“我的中華驕傲”。內容主要是講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精彩的節目讓我感受到了傳統文化就在我們的身邊。

公開課教室別緻新穎,舞台被佈置成一個打開的“書卷”造型,兩側是捲起的書邊。在“書卷”下,是兩排一共32套課桌椅。到時,32名來自各地的小學生將排排坐好,和台上的主持人“老師”互動,非常有趣。在《開學第一課》中,郎朗攜帶他的兩位高徒亮相。著名鋼琴家郎朗竟和一位來自意大利擁有53根手指的神祕來客一起現場合奏,讓我們目瞪口呆!一位10歲,一位12歲。他們將與來自意大利的機器人比拼鋼琴彈奏,彈奏曲目是《野蜂飛舞》。這個意大利機器人名叫TEO。與人類不同,TEO有53根手指,幾乎覆蓋大半個鍵盤,所以可以非常快速地彈奏任何鋼琴曲。機器人真厲害,我要好好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長大了製造更好的中國機器人。

96歲“詩譯英法第一人”,講述長達六十餘年翻譯人生96歲的北京大學教授許淵衝是本次《開學第一課》最年長的'嘉賓。他從事文學翻譯長達六十餘年,譯作涵蓋中、英、法等語種,被譽為“詩譯英法唯一人”。《詩經》、《李白詩選》、《紅與黑》等中外名著都是經許淵衝的翻譯後才得以流傳國外或引進國內的,他還曾榮獲國際翻譯界最高獎項之一的“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

看了節目,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中華歷史悠久,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這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的驕傲。

開學第一課觀後感3

本次《開學第一課》以“中國驕傲”為主題,選取青少年的獨特視角,帶領大家一起見證了中國歷史成果。體現出了五大看點——有“書卷”造型的舞台公開課教室,有與機器人比拼鋼琴彈奏,有“詩譯英法唯一人”的人生講述,有《戰狼2》的導演兼主演吳京詮釋對“武”的理解,整個課程圍繞“字”“武”“文”“棋”和“路”五個關鍵點,學習中華傳統文化,探尋文化淵源,體會到中華文化真實的韻味,從而實現精神的洗禮、人格的塑造。

整個過程中,既有同學們聆聽前輩們在傳承傳統文化中發生的故事,走進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感受屬於中華兒女的民族驕傲和自信。又有王寧教授帶領我們領略漢字的魅力,追尋漢字的根本。“正直”兩字的涵義我今天才真正得以體會。追根溯源,鑑古通今,只有更好地認識過去,才能更好地擁抱未來。而九十六歲高齡的翻譯家許淵衝許爺爺則給了我另一種精神的衝擊與震撼。我從這位耄耋老人身上看到了他的執着與奉獻,這種品質讓這位老人熠熠生輝,讓驕傲的中國文化走出國門。而第一課裏的鋼琴曲都是我和女兒喜歡的,尤其是《野蜂飛舞》和《菊次郎的夏天》。看到機器人特奧的鋼琴表演,雖然讓人驚歎,但人工智能機器人永遠都不可能具備人類鮮活的情感和靈動的思想。古典文學一直是我的最愛,“詩以言志,文以載道”,當電視機裏吟誦起《水調歌頭》時,我和女兒都情不自禁的跟着吟誦起來。

開學第一課,不僅是學生的第一課,也是父母的第一課,同時它還是社會的一課,民族的一課!在這一課中,我們深深感到了民族的榮耀。榮耀來自於強大的祖國,榮耀的背後是付出與奉獻,還有毅力與堅持。少年強則中國強,中國夢不僅是全民族的夢,也是每一箇中國人的夢,更是青年一代的夢。讓我們將對祖國的愛轉換為腳踏實地的行動,做一名自尊自強自信的中國人,用愛榮耀中國!

大國之邦,少年強則中國強!

文明之邦,少年禮則中國儀!

盛世之邦,祖國強則全民耀!

這不由得又想起習**的話,“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

最後,讓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都做到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共同開闢未來,而“中國夢”定然能夠實現!

開學第一課觀後感4

從倉頡造字的遠古時代走來,從甲骨到金文、從篆書到隸書,漸次到我們今天的漢字,漢字歷經千年而不衰,從繁到簡,處處迴響着它輝煌的歷史藝術。看完了《開學第一課》的“字以溯源”一節,我才深深地感覺到,原來我們平時從不在意的漢字裏,竟然藴藏着如此博大精深的學問,在它的一筆一劃間,一個偏旁部首、一個形狀中,都能追本溯源,找到它的根本意思。

世界上的語言種類有很多種,但是,像漢字這樣的方塊字,卻是中華民族獨有的創造。像英語、法語這種由字母組成的語言,雖然它們有自己的規則,用一些字母經過組合,形成長長短短的單詞,但卻不像中國方塊字這樣,形象變化萬千,遠遠沒有中國漢字那樣意藴悠長、深厚,正如同中國的悠久歷史。

細看筆下寫成的每一個漢字,我在想,正是這些方塊字本身的美,才造就了中國獨有的書法藝術。草書、行書、楷書、篆書、隸書……不同的字體寫成的漢字,在我們面前翩然起舞,或奔騰跳躍,或徐步緩進,或婀娜轉身,舞出中華漢字的美。

人們常説,字如其人。同樣,美麗的方塊字,也是對我們自己性格的塑造。

中國文化中的方塊字,不僅是我們的語言溝通工具,還塑造了我們的心性。就如同課堂上講到的“正”“直”兩個字,就是告訴我們,做人要像漢字一樣,做一個正直、端正的人。

中華漢字,在歷史的流變中不斷髮展革新,它凝結着先人智慧的結晶,透過它的一橫一豎,一撇一捺,在筆畫之間感受到的,不僅是漢字之美,更是它傳達給我們的中國精神和做人風骨。以後我要寫好每一箇中國漢字,做中華民族經典文化的繼承人!

開學第一課觀後感5

今天,我們看了《開學第一課》 ,這個綜藝每年的9月1日都會播出。

從源遠流長的漢字説起。在這節課上,撒貝寧帶着一個仿製的甲骨上台,講述中國漢字強大的生命力。甲骨上是“雨”的象形文字,不少小朋友沒認了出來。撒貝寧説,這個字穿越了三千多年曆史,到今天依然能夠認出來。漢字是我們中華文明的源頭,它的流傳演變記錄着中國漫長的文化歷史。理查德·西爾斯,1950年出生,美國人。他花了20年的時間將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字形整理好並放到網上,網友深受感動,因此稱呼他為“漢字叔叔”。一次心臟手術差點奪去了“漢字叔叔”的生命,在病榻上,他開始思考要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由此萌生了電子化《説文解字》的念頭。2002年,“漢字叔叔”創建了漢字字源網,由於得不到關注和資助,他陷入貧困潦倒、旅遊簽證到期、護照被沒收、第一次面臨限期離開中國的窘境。

“漢字叔叔”並沒有因此放棄。“我總覺得我能改變這些年輕人的生活,哪怕只是一點點。”一個年近七十歲的外國人,都在不斷為我們的傳統文化而努力奮鬥,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去保護我們自己的歷史文化呢?

王寧,1954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從事漢語研究與教育工作長達六十餘年,是現代著名的文字訓詁學專家,中國傳統語言學的重要繼承人之一。王寧教授説,漢字和漢字文化能夠綿延不絕,生命就在民間。為了將傳統文化鞏固在每個人的血液中,王寧教授盡其所能,研究漢字從未停歇。其中,“甲骨文”也是王寧教授研究的漢字之一。

王教授現場演示了“正”、“直”兩個字的演化和造字思路。行不離軌就是正,目不斜視就是直。漢字造字的意圖告訴我們:看清道路,奔向目標。

一筆一劃中涵蓋豐厚的歷史底藴,漢字帶領我們感受過去,思考未來。它不僅是智慧的結晶,更是傳統文化中不能缺失的根基。漢字是中國古代悠久文化的源頭,文字,體現着中國人的情懷和志向。